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小寒资料集-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不断提高拳艺,做到“体和结合”,不能光走架还要和推手、单操(强化某些拳势的单独练习),“五行步”(一种单独练习的步法),无极桩、太极桩(二这一阶段要提高锻炼的质量,在意的指引下,引导内气运行和练习化、发等技巧)结合起来练习,才能收效更快。
武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一)手型
武式太极拳的基本手型分为掌、拳、勾三种。
1、掌
武式太极拳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拢,但也不要太开,以手掌宽为度,大拇指自然松弛,虎口自然圆开,掌心不要太凹或太张,以自然舒适为度。食指领劲,用意不用力。掌形成瓦棱状。
2、拳
武式太极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一起向内卷屈,手指肚贴于掌心,大拇指扣住中指,腕部不可外仰或内勾。拳握的不宜紧或太松,应以自然握实为度。
3、勾
武式太极拳的勾手的做法是指尖朝下,轻轻捏合在一起,手心圆空,手向内勾,腕部自然凸起,但不要用力。
(二)步型
武式太极拳的基本步型分为开立步、弓步、虚实步、侧弓步、仆步、独立步、跟步、实转步、扣步九种。
1、开立步
武式太极拳开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两脚平行站立,距离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个肩井穴与两个涌泉穴成两条直线;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条直线,两腿微屈,不要用力。
2、弓步
武式太极拳的弓步具体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向前移使全脚踏实,弓腿之膝不可超过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的太直。凡弓步,都要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
3、虚实步
武式太极拳虚实步的基本要求是:虚实分清,实步为全脚掌着地,全身坐实,承担体重的70%。虚步为脚尖或脚跟着地,承担体重的30%。拳论云:“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
4、侧弓步
武式太极拳侧弓步的基本要求是:先坐实一腿,另一腿向前外侧迈出,先以脚跟着地,脚尖向外撇,随着重心前移使全脚踏实,两脚成丁八字,前腿弓,后腿蹬,成侧弓步。
5、仆步
武式太极拳仆步的基本要求是:以左仆为例:右脚外撇,重心后移,周身骨节均需松开,使身体重心向下坐,两脚掌着力,左腿不要伸的太直,左脚尖不可翘起。
6、独立步
武式太极拳独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一腿站立,不可挺的太直,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下垂,脚尖向前。
7、跟步
武式太极拳跟步也称随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不管是进步还是要撤步,另一条腿或是向前跟或是向回撤,使两腿统一如一条腿,转换灵活。拳论云:“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和“进退须换得灵”。
8、实转步
武式太极拳的实转子步是武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之一,它的基本要求是,身体旋转时,必须以实脚跟为轴,虚脚掌辅助转动。
9、扣步
武式太极拳的扣步也称掼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以历扣步为例:左脚站稳,历脚横扣手左脚尖前,距离一脚远,扣步是武式太极拳在技击中的主要步形,可左右练习。
(三)躯干
躯干的形态也称为身形,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头、肩、胸、臀、腰五个部位。
1、头
头部包括眼、耳、嘴和头部的形态。
眼在武式太极拳中是十分讲究的,杨澄甫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之不足。”耳听前后左右,嘴微闭、齿轻合,颔微内收,颈部自然松舒,显示出精神振作又稳健含蓄。对头部姿态的要求可概括为“虚领顶劲”四个字,意思是头宜正直,不可前俯后仰,也不可左右歪斜,转动时要自然平正。
2、肩
对肩臂的要求是:沉肩坠肘。它是指练拳的时候,肩关节要松沉灵活,不可耸起,也不可前扣或后张。肘要下坠,自然弯曲,不可僵直,结合沉肩做到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使手臂仍有圆转松活之意。
3、胸
对胸部的要求是:含胸拔背。练拳时胸不可前挺,要明显内收,而且松舒自然,拔背是脊椎有放松拔长之意。胸背部肌肉有自然松落之感,能含胸则能拔背,达到体态中正自然。
4、臀
武式太极拳对臀部的基本要求是:臀部要收敛。不可突出或者左右摇摆,,腰脊意向下,脊尾骨向上翻,小腹松舒自然,使尾闾保持正中。
5、腰
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松”是为了气沉丹田和转动灵活;“沉”是为了气不上浮,下肢稳定有力;“直”能使脊椎骨节节松舒,有上下拔长之感,使转动时能够保持中正安舒,同时腰脊椎骨有后撑之意。拳论云:“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机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故松腰是练拳的关键要领所在。
武派太极拳筑基功
武派太极拳前辈教徒,都要初学者先练习基本功,等基本功练扎实后,再学拳架。像盖房子一样,没有坚实的基础,就造不出牢固的房屋。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也很难练好拳架。武派太极拳的基本功因人而异,对青少年强调练好腰腿功。如练习踢腿、悠腿、压腿、飞脚、下腰、里合腿、外摆腿、旋风脚、虚步、弓步、仆步等。我师李圣端先生常说:“青少年骨骼柔软,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先练好腰腿功,有助于身体匀称健康的发育。日后练习拳架,不致下盘轻浮无力,一些要求腰腿功高的拳势,也才容易做好。”李老师本人的腰腿功就很好,他五十多岁时,还能双腿并立,直膝弯腰双手紧按地面;走架时,“下势”照样右腿屈膝下蹲,臀部近地而上身中正;“践步打捶”,还可飘身纵出七八尺远;“单、双摆莲”,仍能手击脚面,清脆有声。年少时如无扎实的功底,老来就很难有这么好的身手了。李老师为了让青少年练好腰腿功和腿法,还常要学生先练习几趟弹腿。他说:“弹腿是学习拳术的基础拳,通过弹腿的锻炼,把腿踢出来,不仅增加了腰腿的力量,还为日后掌握太极拳的腿法奠定基础。”20岁以上初学者,因年龄较大,腰腿已硬,再练以上这些基本功困难较大,可改练各种桩功。这些桩功较多,常用的有:
1。无极桩:类似拳架中的无极势。要求两足平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臂弯曲,轻轻向胸前平举,两掌高与乳平,掌心相对略偏向下,形如捧球;双目向前平视,头宜正直,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胸宽腹实,气沉丹田;周身放松,自然安舒,聚精会神,摒除杂念,自然呼吸。
要点是:(1)要“心静体松”。李亦先生在《五字诀》中首先提出的就是“心静”。并说:“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初学走架最不易做到心静,所以要先通过站无极桩来锻炼这一功夫。初学拳的人大都容易紧张,故要求“体松”,精神、关节、肌肉处处放松,为日后练拳走架打好基础。(2)要足与肩同宽。因“涌泉穴”在人足下,“肩井穴”在人肩头,站桩时足与肩宽,两“涌泉穴”和两“肩井穴”上下相冲,才能气机上升,运行于身。好像打井要打在泉眼上似的,否则是打不出水的。
通过无极桩的锻炼,求得心静神敛,气聚体松,然后再练拳架,自然就较容易了。
2。太极桩:分左右两式,姿势类似“懒扎衣”的起势,两手一前一后,前高后低;两脚一前一后,前虚后实;身法要求同无极桩,周身轻灵,务求自然。练习这一桩功,由于屈膝蹲身,腿部承重力较大,蹲得越低,承重力也越大。通过这一锻炼,可增加腿部力量。但开始不宜蹲身过低,以免造成突臀弯腰,上身前倾等弊病。应当循序渐进,逐渐放低身势。
太极桩先练定势,再练动势。先按定势太极桩站好,如取左势,则左手左足在前、右手右足在后,成左虚右实步。两手从胸前下落回收,经右腰胯处再往前往上,复至胸前恢复原状,其往复路线如划一竖圈;同时,下肢坐腿松胯转腰,两腿由前虚后实,变为前弓后蹬。如此反复地划竖圈子,圈子可大可小可快可慢。要左右交换地练习。这一桩功颇似过去北方人用辘轳(一种滑车)从井里打水的动作,用来练习松肩活肘、坐腿转腰和弓步前挤等易收显效,对日后走架稳固下盘、肩松腰活、上下协调等有很大裨益。
3。前进步:先站好无极桩,两腿屈膝下蹲,胯根放松,涌泉吸地;两掌分开置于身躯两侧,肘弯微曲,掌心向下,掌根下塌,如扶物状。然后,重心左移,体重完全置予左腿,膝盖对正足尖,尾闾垂直与足踵对正,右腿抽胯提膝,足尖自然下垂,移于左踝里侧(图1);接着,身躯微向右旋,右足足掌上翘,足踵向右前方轻轻铲出(劲点在足踵,如向前踢物)(图2);足踵着地后,随即放松,足下似有吸力,伴随重心前移,足掌缓缓落平,右膝前弓,全足踏实,左腿自然舒展,胯根前掩裹裆,成右弓步(图3)。
上势不停,左腿抽胯提膝,左足自然下垂移于右踝里侧,体重完全置于右腿,膝盖对正足尖,尾闾垂直与足踵对正(图4)。接着身躯微向左旋,左足掌上翘,足踵向左前方轻轻铲出(劲点在足踵,如向前踢物)。足踵着地后,随即放松,足下似有吸力,足掌落平,全足踏实,左膝前弓,重心前移,右腿自然舒展,胯根前掩裹裆,成左弓步(图5)。
如此一步一步不断地往前行进,动作熟练后,还可随意左右转弯或转圈练习。
两腿步距以能维持重心稳定(实腿膝和上体不动,虚脚能自由移动)为宜,不必太大;横距以本人两胯宽度为宜,不要前后脚落在一条直线上,否则影响步伐。
行进时,要保持一定水平,不可忽高忽低。待这一前进步法熟练后,可进一步提高要求。方法是当前进之步铲出,足踵快要着地时,后足用力蹬地,如篙撑船,将身躯水平式地再往前推进一步或半步,然后前足落地踏稳。这种前进步法,自然较前者要难,但熟练后,对增强腰腿功力、随时维持身体平衡好处很大,应多多练习。
4。后退步:先站好无极桩,两腿屈膝下蹲,胯根放松,涌泉吸地;两掌分开置于身躯两侧,肘弯微曲,掌心向下,掌根下塌,如扶物状。然后,重心左移,体重完全置于左腿,膝盖对足尖,尾闾垂直与足踵对正,右腿抽胯屈膝,足尖自然下垂,移于左踝里侧;接着,右腿向右后侧移动,先足尖着地,然后足踵里扣,全足落实;落胯屈膝踏稳,重心逐渐移于右腿,尾闾垂直对正足踵,左腿自然舒伸,胯根微内含裹裆,成后坐步。
上势不停,左腿抽胯提膝,左足自然下垂,移于右踝里侧,体重完全置于右腿。接着左腿向左后侧移动,先足尖着地,然后足踵里扣,全足落实,落胯屈膝踏稳,重心逐渐移至左腿,尾闾垂直对正足踵,右腿自然舒伸,胯根微微内含裹裆,成后坐步。
如此一步一步不断地后退,动作熟练后,也可随意左右斜撤。两腿步距和横距等要求同前进步。待这一后退步法熟练后,可进一步提高要求。方法是当后退之步足尖将要着地时,支撑腿用力蹬地,如用篙支岸开船,将身躯水平式地再往后推移一步或半步,然后后退之步再落地踏稳。
以上前进、后退共是四种练法,应坚持多练、练好,有助于走架和推手。
向前上步,抬腿要低,几乎是擦地而行,出脚劲点在足踵,落足则似踩物;退步略高,要含有“泚劲”,支撑腿要松柔,力量要落到足心涌泉,与地相吸,如同长在地上一般。
5。踩步:先站好无极桩,胯根微收,双膝下蹲,左掌外旋向胸前掩裹,护于胸前(图6);右手握拳,边外旋边自左臂之上向前打出,拳心向里,高不过口。同时,左腿踏稳,体重完全置于左腿,右腿提膝,足尖向上略向右斜,以足心或足踵为劲点向前蹬出,随即前下踩踏(图7),左膝略弯,重心置于左腿;身躯微微左旋,右拳变掌内旋回采于右胁前,掌心向下,左掌向前闪击,掌心斜向下(图8)。
上势不停,右足微向里扣,右掌外旋向胸前掩裹,护于胸前;左手握拳,边外旋边回收于腹前,再提起自右臂之上向前打出,拳心向里,高不过口。同时,右腿踏稳,体重完全置于右腿,左腿提膝,足尖向上略向左斜,以足心或足踵为劲点向前蹬出,随即向下踩踏,右膝略弯,重心置于右腿,身躯微向右旋(图9);左拳变掌,内旋回采于左肋前,掌心向下,右掌向前闪击,掌心斜向下(图10)。
踩腿法既是桩步练习,又是用足掌(或足踵)趟踢对方膝盖(或迎面骨)、下踩脚面的技击招法。武派太极拳多化用于搬揽捶等拳势中,动作虽较复杂,仍须不间断地练习。久练之后,除周身能协调一致外,腰腿皆有坐劲,下盘稳固,有利于稳定重心,掌握平衡,化发始能从心所欲。
平时练习踩腿法,宜慢不宜快,要上下相随,动作一致。
以上步法适合青壮年练习,若中年或老年习者,可练习独立步,以增长腰腿功夫。
6。独立步:初学者站立时,可先以食、中二指扶住桌椅(或其他可扶之物),以一足立地,一足抬起,注意气沉丹田,足心涌泉贴地。站立平稳,随着腰腿功夫的加强,可逐渐延长站立时间,支撑腿落胯屈膝逐渐重心降低。可左右腿调换练习。熟练后,只用一指扶持桌椅。久之腰腿有力,站立稳定,可以不用再扶桌椅,仍能站立三五分钟,悬起之腿可以左右旋转划圈,练习弹踢、膝端上顶等动作。
太极拳练拳打手要求其根在腿,如腰腿没有功夫,则步伐漂浮不稳,不能落地生根,功力不易提高。故中老年初习太极拳者通过本法练习,不仅可以较快地增长腿功,且有益于心脏、脑部之健康,于体用皆有裨益,不可因其形简而忽视。
近人练拳,大都不愿练习基本功。有些拳师为了迎合这些心理,也就直接教练拳架,其实这是不好的。本固而枝荣,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难把拳架练好的。练好基本功再练拳架,容易掌握走架中的各种要求,提高拳艺较快;不练基本功就练拳架,难度就要大得多。
传统武式太极拳练习五阶段
练武式太极拳原本没有阶段划分,或准确的讲,它的阶段之间是相互渗透不可以分得清清楚楚的,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里为了学者便于掌握,让初学者在心中有一个大概的框架,本人根据个人体会将练习功架的过程分五个阶段来阐述,以便同好参考指正。
第一阶段:掌握功架的阶段
这一阶段属于打基础、学架子阶段,主要在架子的名称顺序和外形规范、姿势准确上下功夫,每一动势都要立身中正。立身中正,顾名思义就是在走架子的运动中,身体竖好,中正不偏,不可前仰后合、左歪右斜、挺胸腆肚和弯腰驼背。武式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是指头顶百会穴与支撑腿的脚跟上下串成一条直线与大地垂直。就外形来看,其身体有微微后靠(仰)的样子。学武式太极拳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重心点,掌握住立身中正的要求,势势提起精神,把头抬起来,把身子竖起来,有八面支撑的气势,眼睛和心思要用在洞察敌情的变化上,做到顺随忘我。这对初学者来讲不可能一下子掌握,也不可能一下子把自己长期习惯性的动作改正。这是个努力方向。只要走架练拳就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守住“立身中正”这个最基本的要点。每一动势都要留心,都要平心静气,想好了,认为姿势准确了再做下一个动作,在学拳架中要努力做好动作之间的衔接。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势势有顶天立地之气势,犹如一根立木能顶千斤压力。如果刚开始练拳不把身子竖起来,不但达不到好的效果,而且对往后功夫的提高影响也很大,或者说将永远也达不到武式太极拳的上乘功夫。为什么说不把身子竖起来就练不好拳技呢?因为不如此,就不能上下贯穿,就谈不上立身中正,也就没有八面支撑的气势,从身体外形上讲不符合力学原理;从身体内部来说身体受力不均,气血流动就不能很好地协调。而且由于身体的歪斜会不自觉地做出无谓的体能消耗,如此连自己的稳定都成问题,何谈御敌呢?俗话说的“低头哈腰学艺不高”就是这个道理。开始学拳必须像学书法写楷书一样,要一笔一画、横平竖直、有棱有角、势势规规矩矩,手脚要依附身体,勿自伸缩,力求守住身法,在架子正确的前提下练习,切不可潦草从事。飞一势要有走一势的效果,走一个架子要有走一个架子的效果。刚开始,在规矩的框子里手脚感觉呆板,没有灵活性,但只要守住身法坚持习练,慢慢地形成习惯,为下一步凝固架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初学初练武式太极拳架必须要慢,只有慢才能有时间静下心来体认,用心体会出和掌握住拳架所要求的身法。这种练功方法看起来严格了些、学起来吃些力、有束缚感、进度慢了点,但这种严格的练法是今后在拳艺上能够得心应手的基础。如果一开始不注意姿势的准确度,不立身中正、不严格苦守身法,一开始就想快、就想用努劲,其结果本末倒置,以后进步就慢了。所以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拳容易改拳难。
第二阶段:改架子阶段
这是凝固架子锤炼自己的阶段。所谓改架子就是改正自己在练拳过程中不符合拳理要求的姿势,使之走向正确。这一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学完架子后的继续。在第一阶段学拳架的过程中如果学得较慢、较细,掌握得较好、身法毛病较少的话,那么这一阶段将会稍省些力;如果在前一阶段学得比较粗,只是在学拳架时大概地顺了下来,那么此阶段必须一点点地校正。不管怎样,改架子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也是练功自律的相持阶段,这一阶段,如逆水行舟,只有坚持不辍,才能过此关口,必须在长期的习练过程中,逐步克服自己潜意识中不断出现的、不符合武式太极拳科学规范的习惯性动作。在习练过程中仍然要慢不要快,要把握好重心,身心投入,时时刻刻按照动作的变化规律去细心体会,特别强调把精神集中在每一姿势的体会上,用心感觉姿势是否正确,也可面对墙壁上的大镜子观看自己的运动姿势,切忌低头去看自己的动作而影响拳架的气势和整体性。每一动势,先问自己,身子是否竖起来了?重心把握好了没有?周身协调好了没有?虚实做够数了没有?每势是否按照起、承、开、合的步骤做了?手和脚的位置是否恰切顺随,如有不合即速改正,如此反复锤炼,尽量在走架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刻刻留心、势势留意,以自己的重心为轴为根,折叠转换,连贯协调,不可中途断线,更不可走流水架。从而使自己的身法逐步地形成周身一家。
第三阶段:走架子的阶段
这是在架子逐步改正后凝固成“周身一家”的架子。这时的拳架走起来比较顺,每一动势,身法均符合武式太极拳“立身中正”的要求和规范,已经守住了太极拳的基本身法。立身中正,举手投足无过不及,行功走架如长江大河,连绵不断,前一个动作的完成,既是下一个动作的基础,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周身一家,上下相随,起伏得当,开合有致,虚实相间,气完势整。整个走架子过程中,不可以架子顺了而精神懈怠,要提起全副精神、全神贯注,利用架子的顺随逐步加强练拳的力度,此阶段要多磨练、细磨练,炼精、炼细、炼灵、炼出对敌意识,为了找到所要得到的感觉,此阶段仍然要慢,在慢中找到技击意识和感觉,由于顺随的拳架长期磨练,从而为下一步技击的运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四阶段:技击阶段
在拳架走顺以后,不再为校正架子费心劳神,也就是说自己的身法已经完全符合武式太极拳的要求,“立身中正”再不是口头上的了,而是成为自己的良好习惯,举手投足皆合拳理,此阶段仍要坚持按照武式太极拳要求习练。此时的练法要逐步将精力转移到增强敌情上来,每一动势问自己,对手用大力击来,我何以对之?以何迎之、胜之?也就是说,对手击来我怎样用太极身法拿住敌人,控制住对手。这一阶段要在走架子时把无人当有人,势势制敌,在与人打手时把有人当无人,势如破竹。正如前辈李亦畲先生论述:“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人,按定彼劲,彼自跌出。”这句话很形象,它是功夫上乘时与敌人交战时的真实感受和写照。“自己安排得好”,一方面有自己运用得当的意思;另一层涵义是说自己有实力安排好,这是因为经过长期习练,自己身法中正,重心稳固,功夫纯青。试想以自己长期习练形成的有八面支撑之气势的劲力和刚柔相济的太极身法去迎接来犯之敌,有什么可以安排不好呢?“人一挨我”,指对手稍挨上我,我内里如同触电一样警觉。“我不动彼丝毫”,是指我外表不动让对手认为我没有警觉,而内里在做迎敌的调整,这里的“不动”并不是不动,而是外表好像没动,而内里却以足够的劲力在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