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寒资料集-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日,不得至道治。其为师者曰祭酒。父母妻子之丧,不得抚殡入吊,及问乳病者。‘
师称‘祭酒‘,传道之所称‘治‘,与张陵时相同,显然属于五斗米道的分支。据载,信奉其教者颇多,‘徒众以千百数‘,连巴郡太守唐定也成为道徒。后来势力愈来愈大,陈瑞自称‘天师‘,‘作朱衣,素带,朱帻,进贤冠‘,被认为有图谋不轨之嫌;咸宁三年(277),益州刺史王濬以‘不孝‘罪,下令‘诛瑞及祭酒袁旌等,焚其传舍。‘
陈瑞被杀不久,西晋惠帝永宁、太安(301~303)间,四川又发生了李特、李雄领导的流民起义。这支起义队伍中多是信奉五斗米道的賨人。他们进攻成都时,得到五斗米道首领范长生(时居青城山)的支持,最后夺得成都。李雄于永兴元年(304)称成都王,改元建兴,于306年即皇帝位,国号大成,改元晏平,史称成汉。拜范长生为丞相,加号‘天地太师‘。范长生死后,其子范贲继任丞相。成汉政权存在四十余年,至东晋永和三年(347),始被桓温所灭。
陈瑞和范长生所代表的是西晋初年两个比较有名的五斗米道支派,他们先后在犍为、蜀郡的活动,表明五斗米道在四川确有深厚的基础,也表明经过三国时期短暂的沉寂,在西晋又开始复苏了。
张鲁政权覆灭后,不仅巴蜀地区的五斗米道未被消灭,而且随着张鲁及其部曲的北迁,又把五斗米道传播到中国北方。
史载,张鲁投降后,曹操将他和家属带回北方,令居邺城,并封张鲁为镇南将军、阆中侯,邑五万,其五子也封侯,并让自己的子女与张鲁的子女互为婚配,结为姻亲。当时被迫北迁的不止张鲁一家,《三国志·;张既传》载,张鲁降后,‘太祖(曹操)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而且北迁汉中民不止一次,继上次之后,杜袭留督汉中军事时,又‘开导‘汉中百姓‘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张鲁及大批汉中教民被迫北迁到三辅(长安、洛阳、邺城)之后,他们利用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家族之机,在它实行限制、利用的宗教政策夹缝中,或明或暗地向社会下层和上层传播五斗米道。经历曹魏和西晋,至东晋时,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是在许多豪门士族中有了信徒,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天师道世家,如琅邪王氏、孙氏,陈郡谢氏、殷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丹阳许氏、葛氏、陶氏,东海鲍氏等。
《晋书·;王羲之传》载称:‘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同书《殷仲堪传》称仲堪‘少奉天师道,又精心事神‘。
同书《何充传》亦称:‘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何)充及弟准崇信释氏。‘以上传记中,史家已称五斗米道为天师道,表明大概在东晋中期人们对该教派已作了这样的改称。有学者认为,‘五斗米道‘本是俗称,其教徒自称正一道或天师道,如东汉嘉平二年(173)所立《米巫祭酒张普题字碑》即有‘祭酒约施天师道‘之语。如此,在东晋中期世人改称其教为天师道,只是从其教内的称呼而已。
在以上众多的士族信徒中,钱塘人杜子恭是其重要首领。
他有很多弟子,其著名者皆出身江南世家大族。《南史·;沈约传》载:‘钱塘人杜子恭,通灵有道术,东土豪家及都下贵望,并事之为弟子,执在三之敬。‘沈约的高祖沈警即‘累世事道,亦敬事子恭。子恭死,门徒孙泰,泰弟子恩传其业,警复事之。‘杜子恭在世时,门徒众多,影响很大;死后,其天师道信仰为其子孙所继承。史载,其子运,运子道鞠,道鞠子京产,京产子栖,‘世传五斗米道不替‘。而且他死后很久,仍受人景仰。《南齐书·;孔稚珪传》称:孔稚珪之父孔灵产,在宋明帝泰始中罢晋安太守,随即隐居钱塘,每‘东出过钱塘北郭,辄于舟中遥拜杜子恭墓。自此至都,东向坐,不敢背侧。‘
史载杜子恭死时,将教事付弟于孙泰,后孙泰与其侄孙恩、孙恩妹夫卢循等,以五斗米道为旗帜,发动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武装起义。《晋书·;孙恩传》载:‘孙恩,字灵秀,琅邪人,孙秀之族也。世奉五斗米道。恩叔父泰,字敬远,师事钱塘杜子恭。……子恭死,泰传其术。然浮狡有小才,诳诱百姓,愚者敬之如神。‘孝武帝时,‘稍迁辅国将军,新安太守,……黄门郎孔道、鄱阳太守桓放之、骠骑咨议周勰等皆敬事之,会稽世子元显亦数诣泰求其秘术。泰见天下兵起,以为晋祚将终,乃扇动百姓,私集徒众,三吴士庶多从之。于是朝士皆惧泰为乱,以其与元显交厚,咸莫敢言。会稽内史谢輶发其谋,道子诛之。‘孙泰死后,弟子孙恩继之,于隆安三年(399)袭会稽,江东八郡,‘一时俱起,杀长吏以应之,旬日之中,众数十万。‘‘于是恩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号其党曰‘长生人‘。……朝廷震惧,内外戒严。‘后孙恩攻临海失败,赴海自沉。其妹夫卢循领其众继续战斗,又经若干年,至安帝义熙七年(411)广州战斗中失败,卢循投水死,起义最后结束。尽管后世史家对这次起义的评价各不相同,但都一致承认它是受五斗米道影响下的起义,因而它是五斗米道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可见,张鲁政权覆亡后,五斗米道(即天师道)不仅未被消灭,反而从巴蜀一隅发展到北方、南方,成为全国性的大教派;教徒成分,除有众多下层群众外,又有不少豪门士人。应该说,两晋是五斗米道的深入发展时期。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最主要者有二:(一)与封建统治者的关系。五斗米道原起自民间,主要成分是下层群众,早期经书中即有一些批评社会不公、要求改变不合理现状、建立太平世界的言论,如以‘三天正法‘战胜‘六天故气‘(邪气)等。因此在社会矛盾尖锐时,五斗米道常成为发动起义的旗帜。在太平道组织黄巾起义时,汉中的五斗米道徒张修起而响应;西晋李特、李雄通过起义建立成汉割据政权;东晋孙恩、卢循起义更是加速东晋灭亡的大事件。至于以所谓老君化名李弘发动的起义,更是‘岁岁有之‘。所有这些起义不能不使五斗米道和封建统治者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二)
组织涣散,科律废弛。建安二十年,张鲁降曹,随曹操回到北方,次年卒于邺城。此后,五斗米道失去统一领导,各级道官、祭酒各自为政,随意‘置职‘和‘授箓‘,组织十分紊乱;原有的制度和戒律也被废弃,道官乱收道民财帛,道民不去师治赴会等现象,十分普遍。
因此,南北朝初年,世家大族出身的寇谦之和陆修静,分别在北方和南方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和改造,以求问题的解决。
寇谦之在北魏初年,宣称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命他宣此《新科》,‘清整道教‘。清整的重点就是调整天师道与封建制度的关系,制止天师道徒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使之与封建制度相适应。他对过去已经出现的各次起义,包括多次的李弘起义,严加斥责。称他们是‘父不慈、子不孝、臣不忠‘的‘愚人‘和‘恶人‘,犯了亵渎太上老君、叛逆君父的大罪,‘当疫毒临之,恶人死尽‘。
表示坚决制止同类事件的继续发生,为此要‘以礼度为首‘,即用儒家礼法改造天师道,用臣忠子孝的原则充实它的戒律,使之完全符合封建制度的需要。其次,要‘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还要整顿组织,加强科律等。经过寇谦之整顿、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北天师道。南朝宋道士陆修静在南方也对天师道实行了整顿和改造,据《陆先生道门科略》记载,其重点是组织整顿。提出整顿二十四治,健全‘三会日‘和‘宅箓‘制度,以及严格实行道官按功升迁制度等。经过陆修静整顿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南天师道。
天师道在南北朝经过寇、陆二人的整顿和改造后,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摒除原来它所包容的某些反映下层群众要求、有违封建礼制的成分,增添了儒家伦理纲常的内容,使它由一个民间宗教变成符合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的士族宗教。
与此同时,其组织得到相应的整顿,教规、教仪得到一定充实。自此以后,天师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北天师道,得到北魏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在北魏境内大为兴盛。《魏书·;释老志》载:太武帝‘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并‘起天师道场于京城之东南,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给道士百二十人衣食,斋肃祈请,六时礼拜,月设厨会数千人‘。太延六年(440),太武帝听从寇谦之建议,改元太平真君。三年(442),太武帝‘亲至道坛,受符箓‘。此后北魏历代皇帝即位时,都至道坛受符箓,成为定制。太和十五年(491)秋,孝文帝元宏因京城‘里宅栉比,人神猥凑‘,下令将原在城内的道坛迁至南郊。六世纪中期,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分别迁都洛阳和邺城,各将天师道场迁至新都,崇奉天师道如故。不久,高氏取代东魏建北齐,字文氏取代西魏建北周。天师道在北齐曾一度遭取缔,但在北周却继续受到支持。
经陆修静改造后的南天师道,亦有相当发展。主要表现是两晋时期天师世家的子孙仍继续奉道。如杜子恭的玄孙杜京产及子栖,仍‘世传五斗米道不替‘。《南齐书·;高逸传》载:
‘京产少恬静,闭意荣宦,颇涉文义,专修黄老。‘《南史·;隐逸上》称其子杜栖亦续奉天师道,至于萧梁之世。另一天师道世家会稽孔氏,至孔灵产时继续奉道,他在宋明帝泰始中罢晋安太守后,有隐遁之怀,‘宋明帝于禹穴之侧立怀仙馆,诏使居焉。‘此外,南郡枝江人刘凝之,于宋文帝元嘉(424~453)年间,‘居衡山之阳,采药服食,受天师化民之道‘,而‘王公赠遗,一无所受‘。
隋统一全国后,南北天师道合而为一。但直至唐代,史书缺乏记载,情况不明。唐代中后期,张陵子孙在江西龙虎山续传天师道,逐渐形成传播中心,世称龙虎宗。从此结束其早期发展历史,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净明道
净明道是宋元间在南昌西山兴起的一个道教派别,由灵宝派分衍而成,全称‘净明忠孝道‘。该派尊奉许逊为祖师,称其法箓出于许逊之传。据称许逊于西晋太康(280~289)年间曾任旌阳县令,故人称许旌阳。后弃官返归乡里,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道。其主要弟子有吴猛、时荷、甘战、周广、陈勋、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黄仁览、钟离嘉。世称许逊及其十一弟子为十二真君。
许逊死后,其后代在西山许宅立游帷祠,后改为观,继续传道。隋炀帝时,‘焚修中辍,观亦寻废‘。至唐永淳(682~683)年间,道士胡惠超重建。北宋历代皇帝皆尊崇西山道教。大中祥符三年(1010),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政和二年(1112)诰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吴猛等十一人为‘真人‘,加赠玉隆宫为玉隆万寿宫。宋王朝敕令:禁名山樵採,免除玉隆宫租赋徭役。黄庭坚等二十六位文官相继担任玉隆万寿宫提点、提举、管局、主管等职。
南宋初,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根据客观形势,宣称绍兴元年(1131)八月十五日,许真君‘自天而下‘,降临玉隆宫‘降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建翼真坛,传度弟子五百余人,消禳厄会,民赖以安‘。何真公假托许逊降授经典,建立了五百人的庞大教团,实为这一道派的形成之始。但何真公一系的净明道传承未久,似即湮没无闻。
至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刘玉又重新进行创教活。据《西山隐士玉真刘先生传》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刘玉二十五岁,自称遇西山道士胡惠超,胡告知‘净明大教将兴,当出八百弟子,汝为之师‘,刘玉遂在孝行里立腾胜道院,以善道劝化,自至元二十年(1283)至大德元年(1297)的十四年间,自称先后得许逊降授《玉真灵宝坛记》《中黄大道》《八极真诠》;郭璞降授《玉真立坛疏》;胡惠超降授道法和三五飞步正一斩邪之旨,另行开创净明道。
刘玉开创的净明道以许逊为第一代祖师(旌阳公一传),刘玉为第二代传人(旌阳公二传)。元至大三年(1310),刘玉去世,传法于黄元吉,为旌阳公三传。黄元吉于西山造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弟子,并在至治三年(1323)挟其学游于京师,‘公卿士大夫多礼问之,莫不叹异‘。其后有旌阳公四传徐异、五传赵宜真、六传刘渊然等。
《逍遥山万寿宫志》卷五《净明嗣教四先生传》有黄元吉、徐异、赵宜真、刘渊然四人的传记。刘渊然以下的传承系谱不明。《净明忠孝全书正讹》附载了许迈、许穆、吕洞宾、白玉蟾、傅大师、朱真人、张真人等七人的传记,前四人显非净明道人物。傅大师为宋代豫章人,其名不详,为铁柱宫道士,小有名气,曾得朱熹赠诗。朱真人是明太祖第十五子朱权,因对封藩不满,转而学习净明道法,后被明成祖封为涵虚真人。张真人,《古今图书集成》卷二百五十九称张逍遥,河南杞县人,慕净明之旨,入南昌西山修道,死于顺治十八年(1661)。据《逍遥山万寿宫志》卷十三《人物志》载:明末清初之际,全真道龙门派邱处机的第八代嗣法弟子徐守诚于顺治九年(1652)入南昌西山研修净明忠孝道,感叹玉隆万寿宫的荒废,曾致力于宫观的修复。康熙三十一年(1692)徐守诚死后,净明道的法统就由其弟子谭太智、张太玄、熊太岸继续维持。以后,净明道的历史已难查考。
净明道的‘净明‘二字应作何解释?,据《玉真刘先生语录》内集称:‘何谓净?不染物;何谓明?不触物,不染不触,忠孝自得。‘刘玉认为:‘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本心以净明为要,行制贵在忠孝‘。《太上灵宝净明法序》亦称:‘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染,愚智皆仰之为开度之门,升真之路。以孝悌为之准式,修炼为之方术,行持为之必要。‘净明二字还取佛教常言心性本净本明之义。净明道认为修炼首先要达到内心一尘不染、不触之思想境界,忠孝则是日常行为活动的准则,二者缺一不可。倡言净明,旨在教人清心寡欲,使心念和行为符合封建伦理规范,做忠臣孝子良民。
净明道的宗教伦理据称以许逊所谓忠、孝、廉、谨、宽、裕、容、忍的‘垂世八宝‘为依据,尤以忠孝为首,即‘忠孝大道之本也‘,认为恪守净明忠孝即可修仙得道。《净明大道说》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不在参禅问道,入山炼形;贵在乎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道成。‘
净明道的基本宗旨是‘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忠孝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可见净明道和儒学之间的密切思想渊源。它还融合道、儒、释,倡导三教归一。刘玉认为‘太上之净明,夫子之忠恕,瞿云之大乘,同此一也‘。
净明道与正一等符箓派一样,道士不一定出家。黄元吉说:‘道由心悟,玄由密证,得其传者,初不拘在家出家。……
而吾师玉真先生遇都仙(许逊),亦以在俗之身焉。‘刘玉对西山道教教法进行了更新,改革了符咒、斋醮、告斗等修炼方术,提倡孝道,不重祈祷仪式中的繁文缛节,制定了‘日知录‘、‘功过格‘,作为教徒日常生活的规范。
元明时期净明道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元代官僚士大夫对其教义极为赞赏。知经筵事张珪、国子司业虞集、国史院编修滕宾和曾巽申、建昌路儒学教授彭野分别为净明道基本经典《净明忠孝全书》作序,称赞‘大道至德之要其在兹‘。明代阳明学派的王龙溪、罗近溪、高攀龙、屠龙等人与净明道士过从甚密,对其学说评价甚高。高攀龙认为‘仙家惟有许旌阳最正,其传只净明忠孝四字‘。实际上,净明道的忠孝教义也颇具理学色彩。元明统治者对净明道也颇重视。黄元吉至治三年(1323)赴京师讲学,极得公卿的赞誉。徐异游学京师大行祈禳,得‘净明配道格神昭效法师‘之赐号。刘渊然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被明太祖称为‘高道‘;并在永乐(1403~1424)年间担任道录司。
净明道所存经典颇多,主要的有《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净明枢真经》《净明正印经》等。《净明忠孝全书》还载有刘玉、黄元吉语录,是研究净明道教义的重要资料。
全真道
全真道是中国道教后期的两大派别之一。创建于金初,后再与其他丹鼎小派合并而成。大派一直流传至今。
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嚞(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
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金正隆四年(1159),声称于甘河镇遇仙,改儒为道。曾居终南山修道。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去山东传教,先后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莱州等地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传道说法。在这期间,先后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为徒,创立全真道。
(一)
全真道建立后的相当长段时间内,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统治阶级的支持,保持着向上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又保持着清楚的传承体系和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在金元时期,经历了王嚞、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尹志平、李志常、张志敬、王志坦、祁志诚、张志仙、苗道一、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完颜德明等十数代掌教的传承。它整个发展的历史,大略经历了四个时期。
初传时期
全真道从初建至金末,是初传时期。王嚞经过多年努力,于大定七年(1167)把教派建立起来之后,于大定十年死于从山东返回陕西的途中。马钰嗣教,七大弟子分别在秦、翼、鲁、豫等地修炼、传教,而以马钰所活动的关陕一带为传播中心。尹志平《北游语录》称,马钰掌教时期,遵行‘以无为为主‘的教旨。所谓无为,指全真道的个人内修之‘真功‘,即以很大精力从事个人修炼,而不以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发展教徒,营造宫观。此时期他们大多过着清修苦炼、云游乞食的生活。但却逐渐吸引了一部分信徒,也赢得了一些中下层官吏的敬信和保护。此时与金廷上层统治者也无直接关系,组织规模和力量也比较小。
自刘处玄于金大定二十六年、邱处机于金泰和四年(1204)相继掌教以后,始逐渐重视创立宫观和收徒活动。
《北游语录》称刘处玄遵行的教旨是‘无为、有为相半‘,至邱处机则‘有为十之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所谓有为,即指创观收徒活动。在此时期,他们以山东半岛为活动中心,收了相当数量的信徒,建起了一批宫观。从而引起了金廷的重视。大定二十七年,王处一被召至京,世宗问以养生之道。次年又召邱处机进京,命庵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翌年,又召王处一。王抵京时,世宗驾崩,章宗即位命王处一为世宗设醮冥福。
皇帝的一再征召问道,抬高了全真道士的身价,促进了全真道的发展。元好问《紫微观记》描述了当时全真道传播的盛况:‘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明昌元年(1190),金廷‘惧其有张角斗米之变‘,虽‘以惑众乱民‘为由,下令‘禁罢全真及五行、毗卢‘,但一直未能遏制其发展,以致‘已绝而复存,稍微而更炽‘。这样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之后,全真道组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它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组织基础。
鼎盛时期
金元之交,直至南宋覆灭的数十年间,是中国大地铁骑纵横、血火纷飞,生民涂炭的苦难年代,但也是全真道的鼎盛时期。鼎盛局面的积极推动者为邱处机,转变的契机则是成吉思汗对他的召见。在金世宗、章宗两朝(1161~1208),经过刘处玄、邱处机的努力,全真道在民间已拥有了较大势力,金贞皊二年(1214),邱处机又应山东驸马都尉之请,出而招安杨安儿的起义军。于是邱处机及其全真道,成为蒙古、金、南宋三方交相争取的对象,在金贞皊、兴定(1213~1221)年间,三方先后派遣使臣征召邱处机。邱处机审时度势,鉴于金王朝行将灭亡,南宋十分屠弱,唯有蒙古力量方兴未艾,乃作出:却金使,谢宋聘,独赴正在西征西域的成吉思汗之召的重大决定。他不辞年届七十三岁的高龄,甘冒风沙大雪之苦,于1219年率十八随行弟子登上征途,经历两年多的万里跋涉,终于在1222年到达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内都库什山)成吉思汗的军营。成吉思汗对邱处机的到来慰勉有加,亲自两三次召见并作长谈。邱处机对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6 1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