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小寒资料集-第5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元前209年九月,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到吴县时,项梁、项羽二人杀死会稽郡守,响应起义,得精兵八千人,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羽为裨将。
刘邦起义
公元前208年二月,项梁军渡江后,陈婴领导的二万起义军前来会合,英布、蒲将军两支起义军也归附项梁,起义军的队伍迅速扩大。不久,吕臣和刘邦所率领的起义军也前来会合。刘邦做过泗水(江苏沛县东)亭长。公元前209年,他在沛县县吏萧何、曹参等支持下,聚众二三千人,在沛地起义。
陈胜遇害后,项梁等拥立前楚怀王的孙子心为王,仍号楚怀王,都于盱眙(今江苏盱眙县),项梁自号武信君,陈婴为上柱国。
诸军集结
章邯率领的秦军在镇压了陈胜起义军后,移军东进,破魏,攻齐。同年七月,项梁与齐田荣军一起,在东阿(山东阳谷县东阿镇)给章邯军以迎头痛击。
项羽、刘邦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攻占城阳(河南范县濮城东南)。接着项、刘又率军大破秦军,杀三川郡守李由。这时,项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九月,章邯指挥秦军,乘虚夜袭,在定陶大破项梁军,项梁战死。
项羽、刘邦听到项梁牺牲的消息后,从陈留前线撤回,与诸军集结于彭城,楚怀王也自盱眙迁至彭城。各支起义军互相呼应,等待时机,继续战斗。
巨鹿围困
章邯破项梁军后,渡河向张耳、陈余所率领的赵军进攻。此时,张耳、陈余拥立赵国旧贵族赵歇为王。章邯入邯郸,迁其民于河内。赵王歇、张耳退至巨鹿城(河北平乡),又被秦军王离部围困,乃派使者向楚怀王求援。
起义军在彭城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分兵二路:一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主力北上救赵;另一路则由刘邦率军向西挺进,直攻关中。会上决定两路大军谁先进关,就立为关中王。
救赵的大军至安阳(山东曹县东南)后,宋义畏敌如虎,裹足不前。项羽杀死宋义,怀王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归项羽指挥。
九战九捷
公元前208年,项羽遣英布和蒲将军率二万人渡漳河,援救巨鹿。这时巨鹿城中粮尽兵少,异常危急。于是项羽率领全军渡河,“破釜沉舟”。渡漳水后,起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与秦军接连激战,九战九捷,终于大败秦军,杀苏角,俘王离。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具有决定性的一次大战。由于起义军的浴血奋战,击垮了秦朝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形势,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
起义军打败秦军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他们“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于是,项羽被推举为“诸侯上将军”。从此,项羽成为反秦斗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和领袖。
巨鹿解围后,章邯退至棘原(巨鹿南),项羽军驻漳水之南,两军对峙。秦军的连续失利加深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秦二世派人责备章邯,章邯异常恐惧。在项羽的沉重打击下,章邯不得不于公元前207年七月向项羽投降。
起义军壮大
公元前208年秋天,刘邦率领起义军向咸阳进军。他在途中注意收编、联合各路反秦武装,使起义军队伍日益壮大。
次年二月,刘邦率军向西进发,过高阳(河南杞县西),采纳小吏郦食其的献策,一举攻克陈留,取得大量储粮,为西进提供了物质条件。三月,起义军继续向西挺进,在白马(河南滑县南)以东,大破秦军。在攻洛阳失利后,又转而向南,迫使南阳郡守投降。
从此,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入关中。
子婴投降
起义军的胜利,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赵高惧怕秦二世追究军事失败的罪责,派女婿阎乐(任咸阳令)、弟赵成(任郎中令)杀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去帝号,称秦王。
子婴又杀赵高等,企图阻止义军西进。刘邦用张良计,设疑兵,威胁秦军,乘其不备,大破秦军,接着乘胜进攻。
公元前207年一月,刘邦率义军至灞上(陕西西安市东南)。仅仅当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只好以绳系颈,乘素车白马,捧着御玺符节,在咸阳的朝道旁,向起义军投降,盛极一时的秦王朝灭亡。
乌江败亡又起疑 死于秦俑?
楚霸王纵火之冤待雪乌江败亡又起疑死于秦俑?
去年年初,秦始皇陵考古队在发掘曾遭到严重破坏的秦陵7号坑时,出土了46件青铜水禽和15件“姿态怪异”、却没人认识的陶俑,还同时出土了一件银器和几十件打磨精细的骨器,也不知其用途。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介绍说:“问题的解决得益于音乐界人士的积极介入。他们将这些俑跟同时出土的一件银器和几十件形态各异、打磨精致的骨器结合起来研究,确认了银器和骨器是古代演奏乐器的重要构件,那陶俑便是当时的乐手了。”
段清波说:“1974年秦兵马俑面世以来,跽坐俑、百戏俑、文官俑等众多类型秦俑相继出土,组成了庞大的‘秦俑家族’。如今,‘秦俑家族’又增添了一个新成员——乐手俑。”
根据已修复过的7件陶俑分析,乐手俑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陶俑的姿势是,双腿并列平伸坐在地上,双脚无鞋着袜,同时双手伸向双脚,置于脚背与小腿之间,其中右手下握而左手上握,似抓一物;另一种陶俑则跪坐于地,一手贴身自然下垂,一手高举至头,有的似握一物,有的似在挥手。二者皆置于陶板之上,其中前者4件,后者3件。
陕西师大艺术学院教授陈四海说:“这些陶俑肯定是乐手俑,但其手里拿的是什么乐器,现在已经难以明了。虽然理论上他们应该是一个秦朝乐队,但是囿于资料太缺乏,连其名称都不能推测得知。但是那件银器是弹奏筝瑟等弦乐的‘义甲’(套在指甲上的假指甲)是准确无疑的,那些打磨细致的骨器也应是古琴等弦乐器上的辅助构件。”
中国古代乐器已有8000年历史。各时期都有管理音乐的机构,陈四海说:“秦代的音乐机构叫乐府(乐府并非始于汉武帝),它是秦统一六国后为吸纳六国音乐和乐人而设立的机构。这已得到考古证实:1975年秦陵发现乐府编钟一枚,前几年还发现了秦代带有‘乐府丞印’的封泥。乐府编钟的出土,佐证了秦陵在祭祀时必须奏乐助祭的事实;而乐手俑的出现,则进一步体现了秦陵‘事死如事生’的建筑理念,即秦始皇在地下仍要享受音乐。”
秦始皇缘何不立皇后
中国古代帝王均有多个夫人及众多妃嫔,后妃制度中“第一夫人”又称皇后,皇后是太子之母,立后制遂与储君制相互表里,成为中国古代后宫制度乃至君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演了一幕幕的政治活剧。
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已经制度化,秦国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各种国家制度已臻完善,秦统一中国后更全面建立了各种制度,并定出了皇帝的正妻为皇后、母亲为皇太后的制度。但是秦始皇始终没有设立皇后,致使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没有皇后墓。这成为令人费解的千古之谜。
秦兵马俑博物馆副研究员张敏说,秦始皇13岁即位到22岁亲政,中间有9年的太平天子时间,也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时间。即位3年,他便有资格立后,但前后9年都未立后。22岁到39岁的17年是秦始皇自己掌权、统一六国的时间,国事繁忙,但在后方立后也不费事。从39岁到50岁时,秦始皇多在巡游路上,但是立后以“母仪天下”也花不了多少时间。所以“秦朝虽短,但秦始皇有充足的时间立皇后,不是他来不及立皇后,实际上是他自己不愿意,更非其母亲不操心,也非大臣不尽职。”
张敏说,秦始皇在有机会立皇后的时间内未立皇后有许多原因,除他性格多疑恐皇后掣肘外,还跟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和后宫美女过多有关。秦始皇曾4次巡视六国故地,其中3次都会见了徐福等方士以求长生不死之药,甚至派徐福率领3000童男童女赴东海神山求药。“正是有长生不死的厚望和六国佳丽充斥着后宫,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秦始皇立后的进程。”
史载,秦始皇的母亲行为失谨,秽乱后宫,并生了两个儿子。这使秦始皇在思想上受害甚深,可谓是终生难忘的伤痛。为此,他把母亲赶出了首都咸阳,后来虽有悔过,但至死未让她再住咸阳。张敏说:“由怨母而仇视女人的心理阴影,使秦始皇长大后在婚姻能力上未能健康发展。宫中众多女人,仅仅是为满足他的生理需要。由母亲行为而形成的心理障碍,也是秦始皇迟迟未立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张敏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东方六国的佳丽尽充后宫,要选出一个名门之后的贤淑女子也是一个难题。何况秦始皇自认功德超过了古代的圣王——三皇五帝,皇后的标准难定,选定皇后就更难了。
6点依据为项羽“申冤”
“从考古学的立场出发,所谓项羽焚烧秦俑坑只是一种猜测,目前的考古学证据不足以支持这个观点。”秦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说,“要还项羽一个清白”。
刘占成研究员说,他一直对“项羽焚烧秦俑坑”之说存疑于心,尽管此说并不是空穴来风。据《史记》、《水经注》等一些文献记载“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项羽在秦陵“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不少学者由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推断他掘秦俑坑、烧秦俑坑,刘占成认为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些记载并无确凿的直接证据,不能作为最终结论。”
刘占成介绍,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大规模的地面勘察和考古钻探,发现秦始皇陵墓上的封土土层没有被掘扰破坏的现象,封土上仅发现两个直径不足1米、深不到9米的小盗洞,这就从考古角度否定了项羽大规模揭顶开挖的可能性。此外,在秦始皇陵封土中发现有一个范围约1200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这不但证实了《史记》中秦陵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也是对项羽盗掘秦始皇陵的科学否定,因为汞的挥发性特强,如陵墓遭破坏,汞早年就已挥发散尽。
刘占成说,文献记载项羽盗掘秦始皇陵墓是值得怀疑的悬案,也就是说,在项羽焚烧秦俑坑的研究中,得出这一结论的文献记载的前提本身不一定成立,那么由此提出的结论就不可靠了。不久前,秦阿房宫考古队否定了阿房宫前殿被火烧的可能,并对项羽火烧阿房宫也提出了质疑。
刘占成发现种种迹象并未表明俑坑是项羽烧的,原因有六:一是没有发现项羽大军的入坑口;二是没有发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即没有破坏者造成的陶俑一个压一个的叠压现象只有坑顶下塌造成的东倒西歪的兵马俑;三是没有发现兵马俑身上被打砸后留下的打击点;四是没有发现破坏者的足迹;五是坑内文物的移位和缺失并没有那么严重;六是俑坑的棚木痕迹保留完整,没有发现零乱或折断的现象。
“其它怀疑被烧过的陪葬坑,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相同的悬疑现象。”刘占成说,由此可以说,项羽作为焚烧秦俑坑的“嫌疑人”显然“证据不足”。
“兵马俑”原型杀死了项羽﹖
曾击垮了秦帝国的楚霸王项羽,最后却死于“兵马俑”原型之手。日本就实大学教授李开元的这个大胆推测一提出,便受到了秦俑学专家的广泛关注。
李开元说,作为两千年前秦始皇兵马俑军团原型的秦京师军,在秦末之乱的动荡历史中下落如何,他们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兵马俑军团的性质,也涉及到秦楚汉间整个帝国秦军的动向,甚至牵涉到秦帝国的灭亡、楚霸王项羽的失败和汉帝国的胜利等复杂的历史问题。他在研究考证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最后楚汉决胜垓下时斩杀项羽的5位骑兵将士,都是关中地区出身的秦人,也都是旧秦军的将士。更加意味深长的是,这5位将士的从起官职,也就是他们由秦军加入汉军时的官职,竟然都合于秦京师军的官职。
“历史是选择性的记录。”李开元说,垓下之战,汉军60万,而吕马童、杨喜、杨武、吕胜、王翳这5名骑士能够留下名字,是偶然中的偶然。不过,以十二万分之一的几率脱颖而出的5人,却是百分之百的旧秦军的将士,而且官职都合于秦京师军的官职,就决非偶然了。李开元认为,这5位骑士的身上,或许隐藏着秦京师军在秦末之乱中的踪迹,原型兵马俑军团去向的历史之谜也可能由此得到破译。
李开元说,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秦京师军为原型塑造的,秦京师军的去向,就是原型兵马俑军团的去向。根据他的研究考证,在秦末之乱中,秦京师军加入了汉军,其中的骑兵将士被编入了汉军的灌婴骑军。垓下之战后,灌婴骑军奉命追击,在乌江岸边斩杀了项羽的5位骑士,都是原来秦京师军的骑兵将士,也就是秦兵马俑的原型。
这位学者说,由出土的兵马俑到其原型秦京师军,再到汉军中的旧秦军将士,最后到斩杀项羽的秦人骑士,“史事的锁链一环紧扣一环,最后竟然在项羽之死和兵马俑之间找到历史的接点,引出兵马俑杀死了项羽的结论来,使人感到历史的深沉和神奇”。
兵马俑军阵是以实在的秦京师军为原型塑造的,这一观点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认同。
秦俑学可望成为第五大显学
在台湾首开秦俑学课程的南台科技大学傅荣柯教授在研讨会上指出:“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过,近百年来中国历史文化有四大显学,就是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和清代内阁大库档案。现在,我认为秦俑学可望成为第五大显学。”
秦俑学源于1974年春,秦始皇陵园农民打井时偶然挖出兵马俑残片,引起文物部门高度重视,同年夏考古队进行勘察和发掘,探出陵冢东侧地下有3座陪葬坑,内藏约8000件真人般大小的巨型陶质兵马,举世为之震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个“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不仅引发了中外人士的旅游参观热,更使广大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者对秦俑坑丰富的文化内涵产生极大兴趣。秦俑博物馆于1979年10月1日开馆迄今,先后召开了六次学术研讨会,并于1980年由文博、学校、科研等几十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发起成立了秦俑学研究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术研究。
据秦俑学研究会统计,秦兵马俑出土30年来,学术界累计发表各种论文1600多篇,出版学术专项19部,考古发掘、文物修复报告4部,《秦俑秦文化论丛》和《博物馆学研究丛书》17部,《秦陵秦俑研究动态》季刊66期,共计2000多万字。这样的成绩在新兴学科中是十分难得的。
秦始皇陵出土石铠甲石材产地确定
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出土石铠甲石材产地确定
秦始皇陵出土石铠甲显示了秦代高超的加工技术,而制作精细的石铠甲的石材来自什么地点?近日,地质工作者与文物保护人员结合,以自然科学方法断定石铠甲材料的产地在渭河以北的富平漫丁一带。
自1997年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石铠甲陪葬坑后,大量石铠甲的材料来源之地成为学术界讨论研究的热点。最近,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钟堂和秦俑博物馆郭宝发等人,依据秦时的政要活动范围,选择渭河以北的富平宫里凤凰山、富平漫丁、蒲城丰山、耀县药王山以及渭河以南的蓝田辋川、柞水石瓮子等地的多种灰岩样品,与石铠甲各种类型样品详细对比分析鉴定,采用光学显微镜、中子活化分析对样品进行岩石矿物鉴定、稀土和微量元素测试分析,最终选定了富平漫丁。
据专家介绍,富平漫丁样品无论在岩石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稀土及微量元素分配特征上,均与石铠甲相近,而且该地灰岩发育的薄层平行层理特征,更便于沿着层理面将岩石打制成为适合制作石铠甲薄片的材料,其结构致密、质地细腻,易于打磨、穿孔而不致损破。由此断定,石铠甲的原始灰岩材料主要来源于北山富平漫丁一带,凤凰山与漫丁相距不远,部分材料也可能取自凤凰山。考古专家难断的问题,在自然科学工作者的手中迎刃而解。
我国发现秦始皇祖先的坟墓
经过八年发掘和研究论证,中国考古专家在甘肃礼县发现了秦始皇祖先的坟墓。
“这意味着秦朝虽然定都陕西咸阳,但甘肃礼县才是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甘肃省博物馆历史考古部主任祝中熹说,中国考古界已就此形成共识。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统一中国、建立封建王朝的第一人。在中国考古学和先秦历史学上,秦始皇祖先坟墓所在地和秦文化发祥地一直是困扰世人的谜。
至今,两大谜团终于大白于世。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称“这一发现填补了先秦文化的研究空白”。
据悉,此次发现的秦始皇祖墓共有中字形大墓四座,瓦刀形车马坑三座。此外,附近山上还有规律地分布着200余座中小型墓葬。陵园中已发掘出300多件惊世文物,包括大量的青铜器和金、玉器,其中一组9件套的秦编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套9件一体的秦青铜编钟。
这个名为秦西垂陵园的秦始皇祖陵,已被历史尘封约2800多年,是1993年被意外发现的。至于墓主人,考古专家认为“可能是秦庄公、襄公或文公”。
据历史文献证实,秦人共有四大陵园。1974年,中国发现始皇陵园;1987年又发现了秦人第二、第三陵园──雍城陵园、芷阳陵园。此次发现的秦始皇第一祖陵,坐西向东,墓主头西脚东,与前三大陵园完全一样。专家称,长达一百多米的中字形墓葬,显示出秦人喜好建造巨陵大墓的特点;从地理位置看,陵园“两河夹一山”的独特地势也完全符合先秦皇家陵园“风水”取向。
由于秦人四大陵园中三座都在陕西被发现,此次秦始皇第一祖陵却在甘肃被发现,因而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中国秦文化研究专家石兴邦称,秦始皇第一祖陵的发现,不仅为研究秦早期的社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秦人由西垂到雍城再而咸阳的发祥直至统一全国的渊源流变也得到了系统可靠的解释。
目前,为再现秦始皇第一祖陵昔日的原始风貌,当地政府正在着手秦西垂陵区的保护与开发,遗址的规划已经进入审批过程之中。从秦王政之母谈起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秦始皇本纪》
关于秦王政之母的家世,《史记》的记载表面上似有矛盾之处。
《吕不韦列传》中先说:“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则秦王政之母似乎是出身卑微的娼家,但同传后来又说:“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这样一来,秦王政之母似又变成了可以躲避官方诛杀的“豪家女”。
而从《秦始皇本纪》载灭赵后秦王政立即“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来看,应该与“豪家女”的说法相符,毕竟一个区区“诸姬绝好善舞者”不太可能在邯郸城里有很多仇家。
其实,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上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也许并不矛盾。我们看《扁鹊列传》中透漏的战国时代各地风俗:
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兒,即为小兒医:随俗为变。
可见,“贵妇人”是当时赵国一种显著的社会风气。
再看《货殖列传》中关于赵地民风的描写:
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馀民,……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後宫,遍诸侯。
甚至有的文献还记载有燕赵之地丈夫以妻子侍寝来招待客人的民俗。所以,这里可能的解释就是,当时赵国上层女子能歌善舞、并与向吕不韦这样的富商大贾发生交往、同居为妾至少是被允许的,甚至是被鼓励的。秦王政之母赵姬,既出身豪族大家(大概是赵国王族远支),又兼有了某种倡家女的色彩。早年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赵姬,到了中年以后作了秦国王太后,于是“淫不止”,终于因与嫪毐通奸而导致政变,自然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作为赵国“豪家女”,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入秦为后家,像从前几代秦王后家一样,秦政的母家不免也给秦国政坛带来了某种复杂的影响。比如赵高。
从赵高的身世来看,
《蒙恬列传》: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彊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这里虽然史无明文,但似乎也可以推测赵高是属于随同秦王政母子从赵国来的一批奴仆中的一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考虑到赵高与秦政母子早年的渊源关系,其大罪遇赦就是可以理解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