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超级乐神-第4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选手不能够达到他们的要求,那么这些严格的评委,会认为选手不具备冠军的资格而拒绝让其成为冠军。每到这个时候,就连大赛的组织者们。也要尊重这些评委的意见!
看着米莉带着些许骄傲神色的微笑,罗红梅心里有些不舒服。她当然知道自己刚刚说的那两位钢琴家,都是在世界范围非常优秀的钢琴家,不过这次参加大师杯的华夏选手中,也有朗朗,要知道,朗朗可是和他们在国际上齐名的钢琴家,而且如果单纯论影响力的话。朗朗可要比他们更大一些,毕竟在华夏。朗朗所拥有的乐迷数量是庞大的。
罗红梅在想,如果这次的大师杯,像那些流行的娱乐比赛一样,加入网络投票环节的话,朗朗的人气一定能够完胜那两位钢琴家,即使他们在欧美一带拥有大量的乐迷。要知道。如果要比人多,华夏可是哪个国家都不怕的!
当然,罗红梅主要的注意力也只是放在了朗朗上,这次转播的重点也主要是围绕朗朗一个人,毕竟在华夏。朗朗已经成为了“钢琴”这一艺术形式的代言人,特别是对于很多年轻的琴童来说,朗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偶像,他的事迹无数次在电影上、杂志上被宣传,被放大。对于朗朗,罗红梅是报了极大的信心的。
想到这里,她又想起了几天前她对朗朗做的一次专访。后者对着摄像机非常有自信的说了一句话:“我来这里就是为了得冠军的,不然我来干什么。”
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却显露出了他强大的信心。联想起他在以前的演出、比赛中所展示出来的强大实力,罗红梅有种强烈的预感,在这场比赛中,朗朗一定会大放异彩,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罗红梅看了看手表,离比赛开始还有五分钟。
此刻,已经有工作人员走过来,提醒他们不要再继续发出声音。罗红梅已经有了数次类似的报道经历,配合地点了点头,再次同工作人员确认了一下机器的工作状态之后,便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坐了下来,不再说话。
因为提供的场地有限,所以现场直播的条件是不具备的,罗红梅和她的报道小组只能采用古老的录播方式。当然乌特勒支市的地方电视台是可以全程直播的,只可以他们的信号并不给自己和其他的媒体提供共享。
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对于钢琴这种高雅艺术来说,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受众还是比较少的。如果是像世界杯、nba之类的体育比赛,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恐怕在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现场直播。
没办法,不管是钢琴,还是美声、小提琴等等,但凡是高雅艺术,都存在一个受众小的问题。会欣赏的人自然觉得这是极好的东西,对精神上而言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但对于不懂的人来说,李斯特也好张斯特也罢,这种玩艺儿还没有凤凰传奇的“自由飞翔”来得好听。
高雅艺术曲高和寡,是多少年来的现状。而这个圈子里的人似乎也无意改变这种现状,反而很享受这一点,觉得像这种高雅艺术的东西,就应该是少数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才能够接触的东西,而自己懂了、会了这个东西,就在修养上“高人一等”一样。
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个事实:艺术,不管高雅的也好,低俗的也罢,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满足大众精神上的审美要求。如果达不到这一点,严格来说就不是一种成功的艺术形式。
罗红梅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边等待着比赛开始,一边脑子里开始转着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她在这行呆的时间比较久了,本身又是学的艺术鉴赏专业,自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比较深入。在她看来,这种只在极小的圈子里举办的比赛,就算规格再高,也算不得成功。那些得了名次的选手,冠军也好,亚军也罢,走出了这个圈子,有谁认同他们那个荣誉?走在大街上对一个普通人说李斯特,有多少人会知道?
隐隐的,罗红梅觉得这并不是钢琴艺术甚至包括其他的高雅艺术在内的最好的出路,历史证明,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艺术,注定不会成为长久的艺术。但它们的出路在哪里,罗红梅却又说不出来。
舞台上,一位穿着深红色晚礼服的主持人已经走上了舞台,罗红梅不认识她,不过从组委会为她提供的那张赛程安排表上得知,这位年轻漂亮的主持人来自米国的茱莉亚音乐学院,有着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薇薇安,播音主持系的一位在读研究生。
她有着一张极为大气的、典型的米国人的面孔,声音酷似米国一档很有名的脱口秀节目里的女主持人,非常有感染力。
“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乌特勒支,今天,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46位出色的钢琴家,共聚一堂,他们将为我们奉献上一场精彩纷呈的钢琴比赛,这是全球钢琴界的一大盛事……”
薇薇安一番简单的开场白,简单介绍了一下比赛情况,又回顾了一番李斯特大师杯的历史之后,便开始一一介绍十一位评委。每介绍完一位,坐在评委席后的评委便站起来一位,向着台下的观众挥手致意。每到这个时候,台下都会响起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些人都是当世大师级的存在,而坐在这里的又都是资深的钢琴迷,看到他们就像是看到了偶像一样,自然非常热情。
介绍完评委之后,接着就是宣读比赛规则,几分钟过后,薇薇安简洁的开场白说完了,随即正式宣布了比赛开始!(未完待续。。)
第九百八十四章 三个层次
奥尔加?科兹洛娃深吸了一口气,看了一眼距离她只有十多米的钢琴,轻轻提了提深紫色的晚礼服的裙摆,走上了舞台。 。。
毕业于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她今年三十一岁,在职业钢琴生涯上度过的时间已经有六年了。四年前,第一次站在这个舞台上的她,与第一名仅仅差了不到两分的差距,屈居亚军。四年后的她,经历了数十场音乐会和比赛的历练,比起四年前更为成熟。作为自己职业钢琴生涯中的一个梦想,尔加?科兹洛娃对这次大师杯的冠军志在必得,尽管她需要面对的对手都很强!
作为一名钢琴家,特别是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名气的钢琴家,都是有着很强的傲气的。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艺术这东西和文学有相通之处,但凡是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定地位的艺术家们,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都不会承认自己比别人差。
科兹洛娃一头金色的长发,有着白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如同奶油一般的肌肤,身材虽然有些微微发胖,但却透着一股丰腴之美,外在形象非常好。
走到钢琴前,她先是向着评委、观众的方向分别鞠了两个躬,随即拉开琴凳,坐在了钢琴前。
虽然被排到第一个出场,在位置上有些不利,不过科兹洛娃并不在意。在这种专业的赛场上,名次对于成绩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毕竟这些评委都是极为专业的评委,他们给出的成绩是极为权威和公正的,不会因为选手的出场顺序受到影响。
在钢琴前坐定,微微调整了一下呼吸之后。科兹洛娃将手伸展铺开到了钢琴上。
短暂的停顿之后,左手轻微地在琴键上起伏着,带起一串局促不安的和弦。
李斯特作品,《梅菲斯特圆舞曲》。
这是一首非常具有戏剧色彩的、充满着不安、紧张的气氛,同时也是李斯特钢琴炫技作品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尽管它在普通大众和钢琴初学者的耳中,并不那么熟悉,但几乎每个职业钢琴家都知道这首曲子。
梅菲斯特是歌德剧作《浮士德》中的魔鬼,整首作品都试图用尖锐的不和弦和弦、动静强弱的对比,来描写和刻画这一形象。这种作品在普通人听来,可能与通常意义上的审美观有着巨大差异。因为这种偏抽象的、叙事性的音乐,给人的感觉总是有些奇怪。但它在演奏过程中对技巧的要求,却是相当之高的。换句话说,这是一首纯粹炫技的作品。
四分之一决赛要求选手演奏时间不得超过35分钟,所演奏的曲目中至少包含规定曲目一首。这首《梅菲斯特圆舞曲》就是规定曲目之一。
科兹洛娃的演奏技巧非常熟练。她的双手灵活地贴在键面上,每一次起伏都是非常轻巧,连音、顿音、跳音把握得非常到位,将这首需要用“时间”来表现音乐形象的曲子,演奏得非常完美。
楚扬和许多选手一起,坐在主办方为选手专门提供的等候室里。四分之一决赛需要三天的时间。楚扬在今天并没有比赛安排,按照要求可以在酒店休息,不过他依然来到了现场。他想看一看。这届的钢琴选手中有没有特别出色的,能够达到他的标准的人,也算是为乐神门将来的组建提前发现“人才”。
在这里要说一下楚扬选择音乐人的标准了。在楚扬看来。并不是那些名气越大的、技巧越好的音乐人,就越适合乐神门的人选标准。他看一个音乐人,更重要的是看他潜在的素质,通俗点说就是对音乐的“感觉”。楚扬觉得,对于音修士来说,有没有“灵性”。有没有一颗“乐心”是最为重要的。很多音乐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名气,但在楚扬的看里。看到的是他们已经僵死的思维,对音乐本身缺乏热情和灵敏的感知力。这样的人即便是名气再大,如果转入音修这条路,也注定不会取得很高的成就。
这一点,以现在华夏的流行乐坛最为明显。楚扬看到,很多的年轻歌手、艺人,凭借着一到两首歌大红大紫,然后就到处参加节目、拍戏等等,看似很红很火,但只从他们的音乐作品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对于音乐的感觉和理解是多么浅薄。这样的人,就像是一汪浑浊的死水,看上去深不可测,非常唬人,实际上在真正懂行的人眼里,却浅薄不堪。
楚扬的身边不远处,坐着朗朗和另一位华夏女选手,叫杜静的,也是曾经参加过李斯特大师杯的选手,不过后者没有取得过名次,这一次估计是想要再搏一把。
他们两个人今天上午都有比赛任务,而且都安排到了上午。华夏这次参加比赛的一共有六名选手,在赛前的一个小型会议上,楚扬同他们都见过了面,不过除了朗朗,其他的几个人楚扬都不是很熟悉。这只能说楚扬在以前真的没有怎么关注过职业钢琴这个圈子。
像这个叫做杜静的选手,楚扬也只是通过朗朗的介绍才知道,她现在在沪海的交响乐团担任钢琴独奏,同时在沪海音乐学院任教,今年已经三十四岁了,职业钢琴生涯也有十多年了。在国内介乎于一流钢琴家与二流钢琴家之间。她来参加李斯特大师杯,可不像朗朗和自己这样,有人专门推荐,而是通过参加国际选拔赛,一路过关斩将才进来的。
其实,能够在那么激烈的选拔赛中脱颖而出,本身的水平和实力也不会差,但杜静在国际钢琴界却没有什么名气,这就不得不说是钢琴界的一种悲哀了。舞台就那么大,“明星”就那么多,但拥有过硬技术和实力的钢琴家一抓一大把。想要从众人中脱颖而出,从“一流”过度到“顶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拥有技术和实力之外,还需要一点点的个性与运气。就像朗朗,你很难说他那种夸张的演奏方法是好还是不好,但毫无疑问这种演奏很奇特,很“吸引眼球”。而这就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如果你说到技巧。说到苦练,他的确也做到了,但毫无疑问太多的钢琴家同他一样刻苦,甚至有人比他更刻苦,但他们却默默无闻,只因为他们缺少了一些个性的东西。还有机遇。
而像这种国际性的权威比赛,对于所有的钢琴选手来说,就是一种机遇。在这样的比赛上获得一个好的名次,无形中就提高了自己的身价。身价提高了,接下来就会有更多的演出机会。就会有更广阔的舞台,也就有可能成为钢琴界的“明星”、“大师”。这是一条必经之路,尽管很多钢琴教育家都觉得,过多的比赛对于选手来说并非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使选手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比赛过程和名次上,缺少了对音乐本身的关注。但尽管他们这么说,参加比赛,取得名次。获得声望,依然是大多数钢琴选手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
楚扬没有同朗朗和杜静聊天,他专注地看着这个俄罗斯女钢琴家的演奏。她的演奏毫无疑问非常标准。也非常老到,挑不出任何的一点问题。这首《梅菲斯特圆舞曲》的曲谱,楚扬非常熟悉,可以说乐谱上的任何一点细节的标记,在她的手下都得到了很标准的处理。
但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标准”,使得这音乐本身像是流水线上下来的一件商品。变得毫无特色。如果用楚扬的标准来衡量,那就是缺少灵魂。
一首钢琴作品也好。或者其他什么音乐作品也罢,是作曲家本身思想的一种表达。这种思想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是高兴的,也可能是悲伤的,可能是愤怒的,也可能是神秘的……这些情绪,通过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连断等手段表现出来。作为演奏者,需要用乐器来理解、再现作者当时创作的那种情绪,透过种种表面上的技巧,将音乐中最深刻的东西挖掘出来,这才是合奏的演奏家。
而更进一步,则是要在这所谓的“音乐灵魂”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让它成为“活”的东西。对于音修士来说,做不到这一步,就永远也迈不进真正的乐道大门!
而做到了这一步,也并不是代表了真正的入门,因为每个人的思想也是有深有浅,有好有坏的。思想境界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你对音乐的理解好坏,决定了你能将它升华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而神魂之力的境界,就是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
如果用计算机的硬件标准来衡量,就会很好理解这个体系。举个例子,比如对一首音乐作品的理解是一个求解圆周率的方程,当然求出的小数点位数越多,理解就越精确,这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自然是越强大的计算能力,求出的位数越多,如果把炼气期的神魂之力比做用纸笔算盘构成的硬件计算系统,到了筑基器就是计算器,到了金丹期又升级成了计算机,接着是服务器,超级计算机……
所以,神魂之力层次的提升,不代表对音乐的理解层次就越高,但它为理解到更高的层次,提供了一种可能,一种“硬件”上的支持。
《梅菲斯特圆舞曲》的音乐还在继续,已经演奏了十多分钟,渐渐进入到了尾声。整首曲子,楚扬听得有些无聊,像这种除了技巧之外,听不到一点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的东西,他实在是提不起兴趣。
第一首曲子结束之后,来自俄罗斯的女钢琴家没有起身,下面也没有人鼓掌,因为大家都知道,她的演奏还没有结束。
每个人的演奏时间不超过三十五分钟,在这样一个时间段里,大约每个人可以演奏三到四首曲子,如果是简短的小品之类的作品,可能会更多一些,但一般的选手都不会这么选,因为他们必须保证在这段时间里,有一首足够长,拥有足够份量的作品,以展示他们的技巧。
一般人的思路是这样的,先演奏一首规定曲目,时间大约占到总时间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样子,接着演奏一首短一些的自选曲目,一般都是从超练中选一首。接着就是选一个比较长一些的独奏曲。
这个套路,基本上在这样的比赛中已经形成固定模式了,在这种四分之一决赛中,每个选手都非常珍惜演奏的每一分钟,因为四分之一决赛是淘汰赛制,一局定输赢,出局了就失去继续比赛下去的机会了。
科兹洛娃的时间把握得刚刚好,三十四分钟的时候,她结束了自己最后一首曲子的演奏。从钢琴前站起身来,台下立刻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成绩是当场打出来的,采取百分制,经过当场亮分之后,科兹洛娃又是一个鞠躬,随即转身走下了舞台。她的成绩还不,评委们给出的分数都在94到96之间,这个成绩算不上绝对的高分,但却是一个相当有竞争力的分数,大大提高了她进入半决赛的可能。
紧接着第二个上场的是一位来自岛国的男选手,名字叫做冈田一朗,他的身材矮小,留着一头类似岛国着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卷发。他的双手也比较小,看上去并不像是适合演奏钢琴的手,但他的演奏风格非常灵活,轻快,这一点弥补了他先天条件上的不足。
他演奏的第一首作品是《清教徒的回忆(贝利尼)》,这也是一首很生僻的曲子,同样带有叙事色彩。似乎很多参加这种大赛的选手,都喜欢选择这种冷门生僻的作品。其实这里面也包含着一种心理上的博弈。毕竟生僻的作品,选手不熟悉,评委也不熟悉,就算是听过,也没有做过深入具体的分析,不像是《钟》、《匈牙利狂想曲》、《鬼火》、《狩猎》、《追雪》等作品一样,都被人快分析烂了,这样的曲子,有无数的珠玉在前,演奏它们纯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演奏得没什么毛病是应该的,任何一小点缺点,都被会敏锐的捕捉到,随即被无限地放大。
冈田一朗的演奏中规中矩,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太深刻的印象。他的演奏结束之后,紧接着又有两位分别来自米国和德国的选手登台,上午的赛程过半的时候,终于轮到了朗朗。听到主持人报出自己的名字,朗朗站起身来,转身看着楚扬笑道:“我去了!”
“恩,加油!”楚扬冲他点了点头,伸出大拇指冲他比了比。
朗朗整理了一下自己黑色的、带有亮晶晶的小圆片的礼服,转身轻快地向着赛场走去!(未完待续)
第九百八十五章 中外之别
朗朗的登台,赢得了台下一阵持续时间非常长的掌声。
在国际钢琴舞台,朗朗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钢琴家,他的形象年轻而充满活力,演奏充满激情和戏剧性,不得不说这样的表现形式,让钢琴演奏本身更加充满魅力。这也是他区别于普通钢琴家的地方。
十一位评委看到朗朗台,目光也是流露出了期待。这位从神秘的东方国度走出来的钢琴家,已经不止一次带给他们惊喜了,在今天的赛,这些人同样期待着他能够有更好的表现。
格拉夫曼看着自己这位弟子,目光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喜爱。虽然是一个华夏人,但这个孩子对钢琴的理解和造诣,甚至超过了很多西方人,特别是对那些西方经典作品的理解,更是经常会有惊人之举,现在算是他,有的时候也有些跟不朗朗的演奏思路。在今天的赛,他对朗朗的表现充满了期待。
他并不担心朗朗会通不过赛,朗朗绝对是夺冠的大热门,如果他发挥正常,四分之一决赛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舞台之下,罗红梅和她带领的音乐频道报道小组的同事们,也是一脸的期待与兴奋。朗朗是华夏人的骄傲,他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华夏人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今天的报道,朗朗的赛也是一场重头戏。
全场数千观众都注视着那个坐在钢琴前的男人,虽然他现在已经步入了年,沉稳了许多,但那股跳脱自信的经典表情还是没有变。
朗朗在钢琴前坐定,神情平淡而写意,面对着面前的钢琴,像是面对着一个好玩的大玩具。这样的心态,是他在柯蒂斯音乐学院的时候学习到的。他的老师,著名的钢琴教育家格拉夫曼先生告诉他一名出色的钢琴家与普通钢琴家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技巧。也不在于名气,更不在于弹过的曲子深度和广度,而在于,他能够始终保持一颗对音乐的喜爱之心。这种喜爱。应该是脱离了名望、财富等等外在的东西,剩下的最为单纯的喜爱,是那种坐在钢琴前,要忍不住想要演奏的一种**!
这样的说法,是朗朗在华夏的时候。从未听说过的。从小到大,他的所有的钢琴老师都在告诉他一件事学习钢琴是一件非常苦,非常难的事情,你需要每天大量枯燥的练习,需要不断的挑战自我,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胜利者!
这种明显带有竞争性、功利性的思维,固然同华夏的应试教育大环境有关,但更同国人一惯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有关。华夏人在外国人的印象,一惯是以勤劳、善良、坚韧等等著称。但奉行庸之道的华夏人,却缺少了一份个性,他们内向、含蓄,不习惯表达自己的情感,所有这些个性,或许在为人处事方面有其成功之处,但放在音乐却未必适用,特别是西方音乐。完全不同的化背景下催生出来的产物,想要理解真的很困难。
好在,朗朗成功度过了这个过程。他在国内完成了技巧的原始积累。父亲的逼迫,每天近十个小时的地狱练习,让他具备了很多国外钢琴家都不具备的基本功。去到柯蒂斯之后,他又幸运地遇到了格拉夫曼这位明师。后者轻轻地点破了他钢琴演奏的桎梏,让他从此一飞冲天!
朗朗的一双手,轻轻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