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艺术家(七七)-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提名。
“纽约时报”专属职业影评人尼尔·达西评论一向两极化,这一次他对埃文·贝尔也送上了称赞,“‘白夜追凶’之中的埃文老道成熟,在良心与自私的摇摆堪称电影最大亮点;‘狙击电话亭’之中的埃文张扬狡猾卑微,虽然斯图是一个说谎者,但他的眼泪说服了观众。埃文·贝尔演员方面第二学年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天才的出现。”尼尔·达西同样也将信任票投给了“狙击电话亭”,认为埃文·贝尔可以凭借此片拿下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显然,埃文·贝尔在狙击电话亭中的表现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不过,评论相对严肃一些的“综艺”影评人则有不同的意见。
“‘狙击电话亭’固然精彩,但并未将埃文表演里的层次和深度展现出来,而‘白夜追凶’则成为了埃文表演的大舞台,无论是他的自我抗争,还是在与罗宾对手戏中的精彩交锋,都让这位少年大放光彩。更不要说,一位十九岁的少年挑战中年老道警探的突破了,让人感叹。”
“综艺”认为,埃文·贝尔应该依靠“白夜追凶”拿下一个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有支持,自然就有中立和反对,这是定理。
“好莱坞报道”则认为,“埃文今年为我们奉献了两次精彩而截然不同的演出,但相对而言,他还是太过年幼青涩。‘钢琴师’的阿德里安·布洛迪,奉献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精彩演出;‘关于施密特’中的老戏骨杰克·尼尔森再次让所有人眼前一亮;更不用说李察·吉尔在‘芝加哥’之中的杰出了。今年埃文的确是横空出世,但‘白夜追凶’和‘狙击电话亭’终究还是略逊一筹,他还没有到能够入围提名的水准。”
英国最顶级的两本电影杂志,“帝国”和“视与听”,自然不会错过这场热闹。他们的观点也和“好莱坞报道”差不多,认为埃文·贝尔固然出色,但因为作品不够给力的关系,还是差了一口气,会与提名擦肩而过。这两本杂志对于“钢琴师”之中阿德里安·布洛迪的出色表现都赞誉有加,认为同为少壮派的阿德里安·布洛迪,在作品的厚度上,表演的精彩度上,都力压了埃文·贝尔一筹。所以,最终提名会由阿德里安·布洛迪拿下,埃文·贝尔只能期待明年了。
相比“好莱坞报道”、“帝国”、“视与听”等杂志的中立立场,“首映”为代表的反对派似乎根本就忘记了有埃文·贝尔这一号人,他们丝毫不认为埃文·贝尔有机会入围提名名单。在“首映”之中,艾略特·卡特还“礼貌性”地提了一句,“2002年不得不提的埃文·贝尔,对于他才二十岁的年龄来说,表现可以算是精彩,但依旧不足以让他登上电影颁奖典礼的舞台。”
事实上,这些专业媒体虽然立场各有不同,但也都言之有理,第一批提名名单出炉时,也基本符合这种预测。
被誉为奥斯卡风向标之一的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的提名名单上,就未能看到埃文·贝尔的名字;而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和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名单上,都出现了“狙击电话亭,埃文·贝尔”的名字,为埃文·贝尔拿下了他在电影届的首次提名。
相比电影方面的争论,美国公告牌音乐奖的提名名单上,埃文·贝尔再次体现了他强大的号召力。年度最佳艺人、年度最佳男歌手、年度最佳专辑,还有节奏蓝调或嘻哈部门、摇滚部门等分类奖项,一共拿下了九项提名,领跑提名名单,让人看到了埃文·贝尔在音乐方面的横扫之势。
第一波颁奖典礼的提名名单已经公布,同时,颁奖季也迎来了又一波电影首映的热潮。
众所周知,有的电影以商业票房为主要目标,有的电影以拿奖为主要目标——然后再通过放映或者DVD取得盈利。
对于以拿奖为主要目标的电影,虽然俗话说得好,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但在好莱坞这样遍地都是金子的地方,要让自己脱颖而出,静悄悄地等着观众、等着评委慧眼识珠,那绝对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希望的。所以,要想在颁奖季闯出一番成绩来,推销、宣传、公关势必就成为了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以奥斯卡为例,奥斯卡小金人是由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六千多名成员投票宣传,为了杜绝电影公司出现行贿的行为,学院几乎每年都会对规章制度进行更行修订,避免出现暗地拉票的行为。
但上对政策、上有对策,电影公司总司能够抓住空子。比如说免费提供电影门票,再比如说“非正规”的小型放映会以促进与学院成员的“感情”,还有就是将电影的首映时间安排在年末颁奖季之前,借助电影本身的宣传成为话题,以新鲜感达到夺人眼球的目的。
所以,年末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电影上映的有一个高峰期。
一般来说,就算是为了奥斯卡小金人而来的电影,票房也势必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拿奖之后的票房和DVD收入本来就是电影公司求名誉之外的诉求,亘古不变。所以,商业电影还是会以暑期档为首要选择,而偏于严肃的剧情片票房上本就没有太大竞争力,放在年底冲击奖项的电影也就聚集到了一起。
一般来说,电影公司都会将自己看好的剧情片,放在年末十一月、十二月进行放映,以期能够在颁奖季之中开垦出一片天地。
埃文·贝尔去年年末,与尼古拉斯·凯奇、梅丽尔·斯特里普合作的电影“改编剧本”,就被哥伦比亚公司认为是有希望角逐奖项的电影,所以,虽然早在四五月份就已经完成后期制作,但电影还是推迟到了十二月上映。
十二月六日,周五,“改编剧本”正式上映,而远在加勒比海拍摄电影的埃文·贝尔,遗憾地缺席了电影的首映式,尽管如此,在颁奖季之中,有尼古拉斯·凯奇、梅丽尔·斯特里普两位戏骨、还有新星埃文·贝尔参与演出的“改编剧本”,显然也是来势汹汹,获得了不少媒体的关注。
第407章 改编剧本
去年,埃文·贝尔以一部“死亡幻觉”出现在了演员的位置上,当初这部电影可是被成为高智商电影,不少人看完都一头雾水;今年,埃文·贝尔又出现在了另外一部高智商电影“改编剧本”中。事实上,“改编剧本”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高智商电影,更像是一个富有哲学禅理的剧本。
中国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座山……无限循环。“改编剧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这样一部作品。
当初影评人在分析“死亡幻觉”时,是将这部电影拆分成如同流水账一般的无数个镜头——四十七个段落、一百一十个场景,由众多个看似无意义的镜头串联在一起,构建成了一部让人糊里糊涂的高智商电影。相对而言,“改编剧本”是按照传统叙事风格展开的,就显得容易理解多了。
这是尼尔·达西连续第三遍看“改编剧本”这部电影了,作为“纽约时报”近年远近驰名的影评人,尼尔·达西自然是有两把刷子的。初闻“改编剧本”出自编剧查理·考夫曼之手,而且他在“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之后又再次和导演斯派克·琼斯合作,尼尔·达西就燃起了兴趣,他知道,查理·考夫曼的电影可是一向值得深究的。再加上尼古拉斯·凯奇、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埃文·贝尔的组合,尼尔·达西对这部电影倒是有了八分期待。
十二月六日,“改编剧本”举行点映,全美国只有七间电影院对这部电影进行播放,纽约三间,洛杉矶四间,仅此而已。
按理说,颁奖季上映的文艺剧情片绝不在少数,“改编剧本”从之前的宣传来看就不温不火,获得的关注高不到哪儿去。但似乎所有人都忽视了埃文·贝尔经历七月份诽谤事件之后居高不下的号召力,一部不被看好的“狙击电话亭”票房都能硬生生地过两亿门槛,那么在七间电影院上映的“改编剧本”,门票一售而空,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幸,尼尔·达西以影评人的身份,通过“纽约时报”的关系,拿到了一张电影票。这才能够在第一时间欣赏到这部电影。
看完第一遍,尼尔·达西琢磨了一下,似乎是明白了,又似乎有些糊涂,他可是要写影评的,自然不能一知半解;于是他接着看了第二遍,这下,居然又更糊涂了一些,所以,尼尔·达西不顾时间已经就要见到七号的朝阳了,又走进电影院连续看了第三遍。
“改编剧本”讲述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编剧查理·考夫曼试图将“兰花盗贼”这本小说改编成为一部电影,然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似乎每天都在好莱坞上演,每天都有成百上千个剧本在编剧手中面世,但真正能够搬上荧幕、又取得成功的,却是屈指可数。所以,这部电影更像是在对好莱坞编剧现状进行的探讨。
尼尔·达西知道,在写作这个领域之中,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小说家、历史学家安伯托·艾柯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作者的理论。安伯托·艾柯认为,写作时有模范作者、经验作者、叙事者三个概念。简单来说,叙事者就是小说中的第一当事人,通常的“我”;模范作者则是那个隐藏在文本后面讲述故事的人,比如说“福尔摩斯侦探全集”里负责叙事的华生;经验作者就是小说家本人,就是那个署名的人,比如说“福尔摩斯侦探全集”的作者柯南·道尔。
在许多小说之中,模范作者、经验作者、叙事者的位置经常被打乱,互相重叠又互相独立,使得小说变得非常奇妙。比如说中国那个和尚在庙里说故事的小说,和尚就同时是模范作者和叙事者,甚至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经验作者。这就是安伯托·艾柯理论的奇妙之处了。
“改编剧本”,也是在安伯托·艾柯理论上发展出来的一部作品。但重点就在于,查理·考夫曼用很巧妙的方法,将模范作者、经验作者、叙事者的位置不断调换,导致尼尔·达西这个专业人士也被绕进去了,不得不接二连三坐在电影院里仔细解读。
故事开头是一大段独白,然后出现一部叫做“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的电影的片场。尼尔·达西不由笑了笑,“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就是现实中查理·考夫曼和斯派克·琼斯的作品,这一个开头其实就是查理·考夫曼故意混淆观众视线的伏笔了。而电影之中主角的名字也叫做查理·考夫曼,就是编剧捉弄观众的第二个手段。
回到电影之中,“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的编剧查理·考夫曼被驱逐出了片场。出现在观众面前的,赫然就是由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查理·考夫曼一角。接着,是查理在说服一个好莱坞的制片人,希望将一本叫做“兰花窃贼”的书拍摄成电影。
画面一转,来到了三年前的纽约,“兰花窃贼”的作者,纽约客专栏作家苏珊·奥尔琳在电脑前写“兰花窃贼”这本书,追忆这本书的由来。第三遍观看电影的尼尔·达西此时才明白,这是查理·考夫曼混淆观众视线的第三个伏笔,现实中的确有“兰花窃贼”这本书,作者也的确是苏珊·奥尔琳,现实中的一切都被搬到了电影之中,让人对哪部分是电影哪部分是现实无法立刻分辨清楚。
电影之中,伴随着苏珊·奥尔琳的回忆,画面跳到了两年前苏珊和兰花收藏者约翰·拉罗歇相识的起因:约翰因私自采摘稀有品种“幽灵兰花”而被起诉。
当一脸沧桑的埃文·贝尔以约翰·拉罗歇的形象出现时,他脸上的自信和不羁,满口脏话的随意,对兰花的执着热情,都让所有观众目瞪口呆。原本以为,“白夜追凶”中的威尔就已经是埃文·贝尔最大的突破了;原本以为,“狙击电话亭”中的斯图就让大家见识到埃文·贝尔张扬而细腻的演技了,但此时出现在大屏幕上的埃文·贝尔,又轻而易举打破了所有人的底线,再次让人瞠目结舌。
虽然尼尔·达西已经是第三次观看这部电影了,但每次看到埃文·贝尔饰演的约翰·拉罗歇出场时,还是震撼不已。都说埃文·贝尔个性十足,但没有人能够预知到埃文·贝尔的下一个举动,他总是可以打破人们的固定观念——而且是以一种积极美好的态度发出赞美的感叹!
区别于最开始查理·考夫曼试图改编原著小说为电影的顺叙,这是一条倒叙的线索,也是电影的第二条线索。
接着电影又回到现在查理的生活轨迹。观众发现,查理还有一个双胞胎弟弟唐纳德。在查理打算改编“兰花窃贼”的同时,唐纳德也决定做一名编剧,还要去参加一个知名编剧开办的编剧班。而查理对此十分不屑。
此后,电影分为两条线索并行:一是查理改编小说“兰花窃贼”为剧本的过程,这里还包含一条副线,就是唐纳德搬进了查理的家,并准备按照好莱坞式的模板,创作一部烂俗恐怖片的剧本。
二是作家苏珊采访约翰,创作“兰花窃贼”的过程。这里也包含了一条副线,就是回忆约翰和另外三个印第安人偷盗克隆幽灵兰花的故事。
电影的主线仍然是查理改编剧本的过程,还有查理在生活之中遇到各种琐碎的事情,还有他在剧本创作中与弟弟唐纳德产生的矛盾。查理在阅读“兰花窃贼”的过程中被深深打动,所以想编出原著中蕴含的文艺腔调,但是这与好莱坞的法则背道相驰,唐纳德写的剧本,包含了好莱坞典型俗套手法,却倍受好评。
一方面是对理想艺术感的追求,一方面是对现实好莱坞千篇一律模式的妥协,查理迷失中间,无所适从。
到这里两条线索一直相安无事。直到查理开始用录音机录下自己对剧本的创作想法,两条线索开始产生了交集,从而碰撞出火花,将电影带入另外一个节奏之中。
查理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整个剧本故事雏形,但显然过于平淡。而此前苏珊的经历,也没有什么起伏。此时唐纳德闯进来大谈那个好莱坞名编剧的类型片观点,这对查理产生了影响。而接下来苏珊的线索之中,也多了戏剧性,约翰的家人被车撞死,妻子离开他。显然,约翰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查理的线索和苏珊的线索就在这里产生了交集。不同于刚才苏珊的线索里,一直都是三年前进行“兰花窃贼”这本小说创作的时空,苏珊此时出现在了查理改编剧本时所处的时空里,苏珊受到了电影开头那个制片人的邀请,同意将自己的作品拍成电影。
接着转折出现了!
尼尔·达西不由挺直了背,眉头微皱紧紧看着电影大屏幕。屏幕之上,正在打字机前敲着剧本的查理,他所描绘的内容,居然与之前苏珊那条线的发展一模一样!
也就是说,电影之前所讲述的苏珊的内容,其实就是此时此刻电影大屏幕上查理正在撰写的内容!
第408章 连环套盒
尼尔·达西清楚地听到了电影院里传来低低的议论声,“这不是刚才苏珊的故事吗?查理在创作的就是苏珊的生活?”
接下来的事情更加印证了观众们的想法,查理去找老板,说,“我不懂得怎么改编,这本书谈的全是花。”而老板则建议查理加进去苏珊的传奇生活。而且观众还发现,这本书其实不是查理自己推荐要改成电影的,而是老板强加下来的工作任务。这个部分,似乎与电影最开头查理主动要求改编这个剧本又有了矛盾,就连看了三遍的尼尔·达西都把眉头皱了起来,何况是其他看第一遍的观众呢。
所以事实上,在电影里,苏珊的这条线其实是控制在查理的手上!苏珊经历的种种其实是查理的剧本写照,即是说,观众一开始是被欺骗了,观众所看见的苏珊的故事其实是查理的剧本,这是一个故事中的故事,斯派克·琼斯却让两条线索并行前进,以至于观众产生这是两条平行线的错觉。
在此前,在苏珊这条线里,尼尔·达西代表的观众们一直以为她是经验作者——因为是苏珊创作了“兰花窃贼”这本书,在书中,她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是模范作者,同时是叙事者。
可是现在,有了这个诡异的发现之后,经验作者就变成了查理。查理在讲述一个女作家苏珊写一个故事的故事,如果不算电影本身的话,这就套了一个故事。所以电影之前所讲述的所谓“两条线”其实是一条。就是查理在改编剧本的主线。
而真正的第二条线,则是与查理处于同一时空里的苏珊,她的线路轨迹才刚刚开始。
尼尔·达西大脑在飞快地运转着,弄清楚了电影到此为止的轨迹,又接着欣赏了下去。
之后,查理在矛盾下忧心忡忡,迫于种种压力,不能避免的受到唐纳德影响,偷偷听了那个著名编剧的课,不可免俗地把剧本朝着好莱坞式发展。于是观众看到,婚外情、吸毒、色情网站等等刺激眼球的情节均发生在了苏珊的故事中。
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第二个转折点出现了!
查理在反抗这个无趣的改编工作时,喃喃道:“我唯一想写的就是关于我自己的事。”然后他又开始用录音机录下自己关于剧本新的创作想法:我是查理·考夫曼,又老又肥,考夫曼和制片人坐在饭店里,考夫曼为争取对方找他写剧本,竭力讨好她,大汗淋漓……
观众赫然惊悚地发现,这不就是电影开头的情节!
这意味着什么?查理把自己编进了剧本?对,也不对!
还记得查理那个崇尚好莱坞之道的双胞胎弟弟唐纳德?事实上,开头向制片人献媚,希望能够改编“兰花窃贼”剧本的应该是带着唐纳德影子的查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电影开头,是考夫曼主动要求改编剧本,而之后却又发现其实是制片人交给查理的任务。
因为这的确是制片人交给查理·考夫曼的改编任务,他不知道该如何写。犹豫之后,查理决定将主角定位为有着唐纳德性格的查理主动去找制片人,希望能够改编“兰花窃贼”这个剧本,之后就发生了电影前半段的故事。
显然,这再清晰不过了,这又套了一个故事:查理在写一个以唐纳德为原型的叫做查理的编剧,是怎样写一个关于一个女作家苏珊写一本书的故事。
接下来的一秒,查理又拿着录音机录:查理·考夫曼在房间里,拿着一个录音机录“我是查理·考夫曼,又老又肥……”
此时,查理才正式将自己编进了剧本,就变成查理在写一个故事,故事里有一个叫做查理的编剧,在写一个以他双胞胎弟弟唐纳德为原型的叫做查理的编剧,是怎么改编一个关于女作家创作一本书的故事。
“该死的!”尼尔·达西不由暗暗骂了一句,这完全就是一环套一环,让人脑筋都已经转不过来了。不过这还好,目前只套了三个故事在里面,还是两个?尼尔·达西不由又低骂了一句,“他妈的。”
事实上,如果“改编剧本”现实中的编剧查理·考夫曼真的希望继续捉弄观众的话,他完全可以让电影之中的查理继续套故事,然后演变成为美国版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这就是典型的连环套盒。不过,如此这样编的话,电影就枯燥无味了。
尼尔·达西深呼吸了一下,他大脑里稍微缕清了一下电影播放到目前为止的故事情节。
查理是个编剧,他被安排了一个工作,改编一本叫做“兰花窃贼”的书,而这本书几乎没有情节,他简直无从下笔。同时,他一直想写带有自己特色的剧本。他自己身上缺乏好莱坞编剧的典型。所以,为了弥补这个缺点,查理写自己的剧本便是,有一对双胞胎兄弟查理和唐纳德,唐纳德希望追随哥哥的步伐,正在学习如何成为好莱坞编剧的故事。而“兰花窃贼”就是已经成为成功编剧的查理的故事,他找到了制片人,说服其让自己按好莱坞手法改编这本叫做“兰花窃贼”的书。
在这个过程中,故事的人物和故事套的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时空上的交叉,相互发生影响。查理也被自己剧本中的查理影响,写作内容趋向好莱坞化。
这时,第三个转折产生了。查理决定去跟踪苏珊,这时,查理笔下的苏珊在时间上的发展已经贴近了现实中的苏珊,于是,查理的这个决定,又给电影带来了全盘颠覆的转折:现实中的苏珊真的是真实、独立存在的吗?查理去跟踪苏珊这个动作,不仅再次把自己带入了故事中去,还使得之前剧本中苏珊的故事,与现实中苏珊衔接上,发生了接下来匪夷所思的情节。
原来,之前的查理仍然并非真正的经验作者,他又摇身一变,成了模范作者。于是,这个电影的情节又套了一层:一个叫做查理的编剧,写了一个剧本,它是关于“一个叫查理的编剧被安排了一个工作……”
此时,故事又在之前的基础上,再套了一层,故事之中的查理和苏珊究竟是经验作者、模仿作者还是叙事者,都已经模糊不清。观众已经完全混乱了。
所以,之后苏珊和约翰变成了合伙用幽灵兰花来炼制毒品的坏蛋,被考夫曼兄弟发现后,要杀他们灭口,在逃亡中,唐纳德不幸身亡,约翰也命丧沼泽鳄鱼之口。
这部分故事完全符合好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