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官仙_4-第3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谷珍当然是做不出来这种事的,但是她把自己放到陈太忠的位子上考虑,就觉得这么做比较合适——得罪台胞固然不好,不过既然是招惹了,那就索性往死里得罪好了。

陈某人天不怕地不怕,武力值超群,又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做到这些很容易。

“谷市长真是嫉恶如仇,”陈太忠笑着回答,他也知道,谷珍这么说话,是不见外的意思,“不过媒体报道有误,小偷是伤人在先……张兴旺这家人,故意混淆视听,别有用心。”

谷珍也隐隐听说了内情,地方上就是这样,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保密的,而且张家还是省台办高调带过来的,她自是明白那家人的所图。

倒是小偷伤人的细节,她不太能确定,到底是小偷先伤了摊主,还是大家打死小偷之后,做个伤口出来彰显正义——没有仔细调查过,她不能贸然发言。

听陈太忠又提出小偷先伤人,她就建议,“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通过媒体来澄清事实……大陆的媒体你可以不理,但是台、湾媒体,太容易被人利用,反应要快。”

快到像帮日本人找自行车吗?陈太忠很是无语,就因为那不是大陆媒体?

及时公布真相,澄清事实,是陈书记一直在努力做的,内地媒体对他的抹黑,他从来都是毫不犹豫地反击,而并不是像谷市长说的无视——群众有权知道真相,我也不怕公开真相。

他通过媒体,跟其他媒体叫板的事件,真的不要太多。

但是此次谷珍的建议,他却兴趣不大,很多人怕外媒抹黑,是怕影响了自己的官帽子,所以才反应迅速,同样是丢车,陈某人的老家天南,失主在正林的临泉县发现了自己丢失的汽车,警察都不肯去抓人——地方势力太复杂。

而陈太忠恰恰相反,他强调的是,国内的干部,首先要服务好国人,所以对大陆媒体,他毫不犹豫地针锋相对,让群众第一时间知道真相,让事实来说话。

至于外媒无中生有的抹黑,他还真不担心,我经得起调查——你再是日本人,丢的也是自行车,对不起了,我这儿丢汽车的还有俩没找回来呢。

当然,这并不是说台、湾媒体就不是国内了,虽然尚未统一,总还是一个国家,但是真要掐得天昏地暗了,他占住理之后,对方若是依旧不管不顾地造谣,他恼怒之下想跨省抓捕,技术难度就有点大了。

不过说来说去,他不肯叫真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张家人别有用心。

第4320章 狠招

张宝琳是单纯地替小偷抱不平吗?显然不是。

她是想通过多数人的暴政这个话题,引起大众的关注之后,通过争执,引出所谓张家的冤屈——我的祖产,被大陆莫名其妙地没收了,至今不肯归还。

这跟《新华北报》之类的无良记者求廷杖,是一样的道理,他若叫真,则正中对方下怀——所谓的炒作,一只巴掌拍不响,对方越是想求关注,他就越不理会。

大陆的记者求廷杖,他只要占了理,就毫不犹豫地抓过来,让丫求仁得仁,但是眼下这件事,它……有技术难度不是?

所以,对谷市长的关爱,陈书记只是淡淡地一笑,“我做的事情问心无愧,何必理它?”

“但是……那不是大陆媒体啊,”谷珍恨其不争地叹口气,对小陈这态度,她真是有点恼火,“你这么放任他们,是对你自己的不负责任。”

我真是……陈太忠觉得有点无语,想一想之后,他笑一笑,“其实我有更好的办法。”

一边说,他一边拿出手机,拨一个电话,“老林,我问你个事儿……你是不是觉得,三轮镇党委的办公室,有点破旧?”

“我这个……我只是想把房子借给张兴旺住,”林继龙真没想到,陈书记张嘴就是这么一句,他打个磕绊,“您别误会。”

其实这不是误会,林书记借房子出去,一来是为了吸引投资,二来就是,他真打着主意要盖新楼——镇里没地方办公了,我得解决不是?

不过这个小心思,他不好提前说,这年头的官场就是这样,造成既成事实之后,他再“不得不盖新楼”,这样比较容易被人接受。

此刻,面对陈书记的询问,他就只能坚决地否认了,“房子是有点破旧和返潮,但是民国初期的建筑,大青砖,很结实的。”

你哄鬼去吧,陈太忠心里跟明镜似的,都是千年的狐狸,说什么聊斋?他当时是懒得计较,现在就要拿出来说事了,“那就算了,我还说,打算赞助你一百万,让你起新楼呢。”

“别介,我要,”林继龙一听有一百万的拨款,劲儿蹭地就上来了,三轮镇一直都是区里比较富庶的乡镇,在他还是镇长的时候,就有心盖新办公楼,提升三轮镇的形象。

不过国内的乡镇,党委和政府多在一起办公,党政分离之后也是如此——须知乡镇上有个办公室,叫党政办。

那时的镇党委书记褚宝玉,是相当跋扈的,褚书记是常务副区长赵海峰的人——赵海峰也是三轮人,三轮镇近几年发展得不错,跟赵区长的关注很有关系。

而赵区长,却又是被陈太忠收拾下去的,由此可见,有些是非恩怨,真是说不清楚。

总之,林继龙在升任了镇党委书记之后,是悄悄规划过镇党委镇政府搬迁事宜的,也不需要很多,两百万就足够了——而且连简易的招待宾馆都有了。

这个钱他差不多能找到,但是他不敢乱花,陈书记可不是个好说话的主儿,尤其是对三公支出,区里卡得很紧,虽然公款去国外旅游的次数多了,但陈书记说,那是为了拓展大家的视野——起码北崇这么多行局,十六个乡镇,没有一台超标车。

超标的配车都没有,超标的办公环境,最好也不要瞎惦记。

所以当他听说,区里能给镇上一百万,搞新的办公楼,真是异常的激动,“区上给,我们就一定建设好新办公楼……那这个院子?”

“拆了,就在原址上建,”陈太忠轻描淡写地回答,“不拆不给钱。”

镇政府所在的张家大院,是典型的清末明初风格,尤其是为了防土匪,院墙非常厚,角上还有一个望楼——张家是三轮镇数一数二的大户,盖得起这种院子。

陈太忠去过三轮镇政府不止一次,对此很清楚,不过在他看来,这个建筑留不留的,意义不大,东岔子、前屯和武水,都有类似的建筑,而且三轮镇这个建筑,损毁是最严重的——谁让张家的名声不好呢?

事实上,就算保留完好又怎么样?陈书记不爽了,就是要拆。

“拆了?”林继龙登时就怔住了,他当然知道,张家的小女娃娃惹陈书记不高兴了,海外媒体也施加了压力,但是……拆了?

“拆了,”陈书记淡淡地回答,“你要是不想拆,那就不要考虑盖新楼了。”

“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吧?”林继龙苦笑一声,他现在也算陈系人马,所以有些话也不怕问——这岂不是没有回转余地了?

“你要不想拆,那也随你,”陈太忠毫不犹豫地挂了电话——这点眉高眼低都看不出来?

谷珍一直在静静地听他打电话,细节不是很明确,但是大致意思,她是明确了,于是她幽幽地叹口气,“要拆张兴旺的祖居?”

“这是北崇发展的需要,”陈太忠摸出一根烟来,叼在嘴上点燃,漫不经心地回答。

“好了,去看你们贷款修建的烟炕吧,”谷珍是堂堂的阳州市常务副市长,自然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登时就说起了别的事儿。

不过她的心里,并不像外表显示的那么平静——台胞告状,你就敢拆人家的祖居,这真是……也就你陈太忠做得出来了。

林继龙挂了电话之后,坐在那里抽了整整一根烟,又站起身来到院里,总觉得浑身上下的不自在。

然后,他又叼着烟卷,绕着镇政府转了起来,张家的这座宅子,足有二十亩方圆,以前觉得是太老旧了,但是真要拆掉的话,心里又有点不舍——撇开文物价值不提,林书记已经在这里干了五年了,总是有份感情的。

而且院子里的丁香、合欢、玉兰和桂花树,也都是七八十年的了,就这么砍掉的话,也有点于心不忍。

人心就总是这样奇怪,既不舍旧物,又贪恋新物,林继龙默默地感慨,如果能新盖个办公楼,把这里当做公务人员的宿舍,岂不是很好?能在窗明几净的环境里办公,休闲的时候,又有鸟语花香曲径通幽。

但是,不行啊,他必须做出选择了——陈太忠明显是要狠狠地扇张家一记耳光了,而他除了支持,还能做什么?他连拖延的胆量都没有。

一个小时之后,张兴旺接到了消息,镇上正在商量,是否有必要推掉现在的办公院落,再起新办公楼,林书记表示了,区里会拨一百万元,帮助镇里改造办公环境。

他的话一出口,就有人表示疑惑,说大家都支持盖新楼,不过,为什么要推掉旧房呢?镇上地方这么大,随便找一块地方不就行了?

“不在这个地方盖楼,区里不会给钱,甚至可能连楼都盖不起来,”林继龙淡淡地回答。

这话一出口,大家就都明白了,合着此番动作,是陈书记和张家恩怨的延续,林书记自打一肩挑之后,抓起了党委的工作不说,政府工作也搞得相当好,目前在三轮镇就是说一不二,再加上有陈太忠关注此事,旁人根本就生不出反对的心思。

尽管是如此,这件事也不是一下半下能敲定的,图纸设计就需要一定时间,而推平院落之前,政府和党委总要搬迁吧?

他们在这里商议,就有人找机会通知了张家——这种事情没必要太保密,而及时泄露出去,不多不少也算卖份人情。

张兴旺闻听之后大怒,他将自己的女儿喊过来,“看你出的什么馊主意,人家现在要拆房子了,怎么办,怎么办?”

张老三已经七十多岁了,没多少日子了,人年纪大了就喜欢回忆,他对要回祖产,其实并不是抱很大希望,只是架不住儿女们撺掇,姑且试一试。

要不回来也就罢了,若是因为这个尝试,导致祖屋被拆,这是他完全无法容忍的,那可是张家人的心血啊。

现在这祖屋不在他手里,但是时常进去游玩一圈,总是无妨的,看到那些砖瓦花草,也能勾起他的很多回忆,如果因他的缘故而被推掉,他真的承受不起这样的打击。

“这哪里能怪我?”张宝琳冲着她的父亲大叫,她并不是个脾气好的,“我拍的照片,是在第二天才传回去的,陈太忠他完全有时间来找我商量,我给了他时机的,而且这报道并没有后续跟上,我一直在给他机会,这不算诚意吗?”

“为什么要别人来就你?”张兴旺气得狠狠一拍桌子,“这是在大陆,要按大陆的规矩办事,你太狂妄了,狂妄到不把官员放在眼里。”

“不是我狂妄,是陈太忠狂妄,”张宝琳气呼呼地反驳,“大陆的官员听到投资两字,连膝盖都是软的,咱们在恒北和其他省,都很被人尊重,也只有他这样的奇葩,才会这般作死。”

说到最后,她越发地生气了,“前两天我出主意的时候,你不是也没有反对吗?结果现在就知道怪我了,公平吗?”

“起码那时他们没有要拆咱家的房子,现在要拆了,”张兴旺气得嘟囔一句,然后一摆手,“行了,不用吵了,还是想一想,怎么才能保住房子吧。”

第4321章 市里要搭车

张兴旺退而求其次,打算先保住房子,但现在他这么想,显然已经有点晚了。

林继龙刚开完会,就见到了匆匆赶来的张家父女,他想着对方还有那么一丝投资的可能,就不好彻底得罪,“这个房子,想保住很难……这并不是我的意思,是陈书记的意思。”

“林书记能否向陈书记关说一二?”张兴旺愁眉苦脸地叹口气,“若是允许,我可以出钱赎回宅院,人老了,总是想个落叶归根。”

他这会儿说出钱了,但是林书记哪里敢答应他?别看林继龙在三轮镇一手遮天,但是他知道,这是陈书记信任他,包括很大的饲料厂,都是镇子里独立完成的,陈书记不但没有插手,还帮他找了一千万。

陈太忠找了资金都不插手建设,那区里别的领导也就不敢插手,林继龙很清楚,三轮镇能这么超然的发展,离不开陈书记的支持。

林书记真要信心膨胀到挑衅陈太忠,那就是自寻死路了,这一年多里,倒在陈太忠刀下的干部,真的不要太多,更别说,他本来就顶着陈系人马的招牌。

人都是贱皮子啊,林继龙心里感触颇多,嘴上却是胡乱地应付,“赎回宅院怕是不能,哪怕你另买土地盖房子,这都好商量……陈书记说了,这是性质问题,如果让你重新住进这个院子,那是对过去成绩的否定,对过去国家政策的否定。”

“那你们也完全可以在别的地方起新楼,”张兴旺想了一想,叹一口气,“这里颇多近百年的树木,房屋也没有老旧,何必一定要毁掉呢?”

为什么毁掉……还不是你们折腾的?林继龙咂巴一下嘴巴,“这个事情,你跟我说没有用的,去跟陈书记说吧。”

张兴旺沉吟片刻,终于发问,“若是我代镇上买块办公土地,能否不动这里的建筑?”

“老爸,”张宝琳气得叫了起来,有没有搞错,你提这样的要求?

“这个我依旧不能答应你,”林继龙摇摇头,心里却是暗叹,你早干什么去了?他看也不看张宝琳一眼,“陈书记若是同意,我倒能跟你谈这个事。”

“哦,那看来是要找陈书记了,”张兴旺见对方张口闭口陈书记,知道自己再呆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了,于是站起身告辞。

在院子里转了一圈之后,张老先生恋恋不舍地坐上车离开,不成想,他才一上车,做女儿的就嚷嚷了起来,“老爸你搞什么嘛,为什么要帮他们买地?”

“宅院的事,你以后少管,”张兴旺冷哼一声,铁青着脸回答,“难道你还没看到?不出银子,张家的祖屋就保不住了。”

“可是出资也有很多方式的嘛,”张宝琳气得撇一撇嘴,她真觉得自己的父亲,是老糊涂了,“我们可以投资产业。”

“投资什么产业?”张兴旺看一眼女儿,眼神有点奇怪,“灯具加工,还是夜总会?”

他当年携了三十多两黄金跑出去,经过苦苦的打拼,现在也有了过亿的身家,但是他大部分的资金,还是投到了房子上,长子目前经营着一个灯具加工的小厂,次子在加拿大开个木材厂,张老三本人只是开个小茶馆,再收一收房租。

而他女儿张宝琳嫁的是个道上人物,管理着一家夜总会,不过是男方家的产业。

基本上来说,张家所熟悉的产业,不合适在北崇投资,投资不熟悉的,风险却又太大。

你还真是老了,张宝琳叹口气,“陌生产业也不是做不得,比如说,我们可以承包荒山,同政府签定契约,我了解过,一亩荒地一年几十元,认真经营,十年便可有产出。”

“你真是太天真了,投资如何保障?”张兴旺冷笑着摇头,“钱投下去,鸡飞蛋打了怎么办?”

“大陆怎么可能对咱们……”说到一半,张宝琳闭嘴了。

“大陆的规则,不适用于陈太忠,他是敢扒咱们祖屋的,”张兴旺冷笑一声,“这是官本位的社会,官员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为他们办事,才是真正的投资,你还太嫩。”

他的想法不能说错,但是很显然,陈太忠并不是那么心胸宽广的人,听说张兴旺有意见面,年轻的书记直接表示——我跟他没什么好谈的,或许他可以去跟媒体谈。

联合考察团在北崇足足待了三天,北崇做出的业绩,真的令农业厅和省科委的领导们震撼,从大棚种植到娃娃鱼养殖,从移动大棚到农校,从剥麻机到烟炕……而无处不在的工地,更是颠覆着大家的认知:这真的是以前那个北崇吗?

北崇的变化,是一点一点发生的,陈太忠为此做出了太多的努力,其间的艰辛,只有跟他一路走来的人,才体会得到一二。

但是搁给外人看,这就是不折不扣的飞跃,农业厅常务副厅长侯海洋对此,感触最为深切,三年前他曾在阳州前后调研了三个月,对北崇的贫困和慵懒,印象极其深刻。

他调研时,北崇还是张区长,张区长对他抱怨最多的,就是前任太过好大喜功数据作假,让北崇失去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地位。

而他触目所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肯定不会是那个求贫困而不得的区长,只可能是陈太忠,然而陈书记到北崇上任,至今才有一年半的时间。

建设是最费力气和时间的,很多事情没有三五年时间,根本就见不到成效,所以,对陈书记做出的成绩,他由衷地叹服,“一年半不见,北崇真的是大变样了。”

年轻的人书记自是要谦逊一下,不过省科委的郭姓副主任,对他也不吝褒奖之词,并且表明,回去之后,会考虑对北崇做一些政策上的倾斜。

这时候,谷珍就实在有点忍不住了,她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表示,需要科委支持的,可不止是北崇,整个阳州都需要呢。

“这个我可不敢随便答应,”郭主任笑眯眯地表示,“我只是看到北崇的效率很高,一时有这么个想法,成不成的,还得上会。”

“既然是要上一下会,就顺便把阳州加上好了,”谷珍死缠烂打,副厅级的领导开起玩笑来,也是很轻松的,“郭主任可不能太偏心。”

“加上好说,通过可是不容易,”郭主任笑着回答,然后又有意无意地看陈太忠一眼。

一直以来,北崇这个地方,都是被省科委无视的,但是前两天有科技部的人找过来,打听谁跟北崇的书记关系好——部里有个关系,跟北崇发生了点小误会。

大家这才注意到,合着那北崇的区长兼书记,就是大名鼎鼎的凤凰科委陈太忠。

好吧,就算以前有人也知道这个消息,但是一个已经出了科委系统的人,又被从天南发配到恒北的小山沟,谁会在乎呢?

接到这个电话之后,省科委的人也很奇怪,说这陈太忠应该跟科技部的人关系不错啊,部里随便找人关说一下很难吗?怎么会求到我们头上。

郭主任就是有心人,找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陈太忠在科技部也是有根脚的,深得安国超安部长的赏识。

有此惊人发现,他自然是要偏向一点陈太忠,郭主任也没想好,交好陈书记要得到什么,但是他非常确定——这个人,很有搞好关系的必要。

以陈太忠在恒北的人脉,帮郭主任升迁,大约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想到部里跑钱,或者要项目,这时候就绝对用得上陈太忠——那是手握钱袋子的安国超啊,而且安部长也相当喜欢做项目。

若是放在一般时候,他可能不会着意去巴结,但现在就是他在考察北崇,至于说往下拨款,拨到哪里不是个拨?

前文说过,科委目前搞的技术扶持,很多时候都是在乱撒钱,尤其像那创新基金什么的,一撒下去就没影了,科委实在穷得太久了,根本就没有形成管理、监督和追责的长效机制。

所以郭主任不怕许愿,哪怕大主任到时候不同意,他摆一下事实,估计也就过了——那是凤凰科委陈太忠,跟安部长关系很好……咱们以后肯定用不到他?

至于说谷珍趁机开口,他却是半点兴趣都没有——谷市长你别逗了,你真以为科委的钱就不是钱?

陈太忠却也是隐约猜到,郭主任为何对自己这么客气了,类似的事情,阳州移动公司的老总也做过——巧的是,那位也姓郭。

反正别人打算给钱,他是断断没有不要的道理,于是他笑着回答,“这可太好了,先谢谢郭主任,区里对科委的支持,真是望穿秋水,我现在就好几个项目,极端缺钱。”

“别,”郭主任吓得一哆嗦,通过这两天考察,他也知道,陈太忠到底有多么大的手笔——你极端缺钱,三五千万的项目,我也给不起啊,“你在科委干过,应该知道科委也不富裕,只能给你点小钱。”

“大钱小钱,都是领导的关怀,”陈太忠笑眯眯地回答,心里却更落实了自己的猜测:你果然知道我在科委干过。

第4322章 技术指导

联合考察团来一趟,北崇的收获不小,农业厅的重点视察目标,是大棚种植和移动大棚的推广,前者发展得不错,尤其是北崇区政府很注重引导农民们销售,目前不但在朝田站稳了脚跟,还在向地北和海角拓展。

事实上,引导农产品的销售是农业里很重要的一环,政府责无旁贷,你不能光坐视市场的调整,卖不出去东西,老百姓是要骂娘的。

朝田周边,前两年也搞过大棚种植,不过那时候技术不算成熟,搞大棚不但有成本,也累,又赚不到多少钱,还不如去城里打工。

北崇在这一方面,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移动大棚,也很令领导们满意,视察了卢天祥的加工厂,仔细研究了大棚的结构之后,一干领导给出了较高的评价,表示说不但拆卸方便,而且充分地考虑了恒北的地理条件。

这基本上就算定下来了,侯厅长甚至表示,希望省农业厅在推广移动大棚的时候,卢总能派出十到二十个技术人员,来做技术支持。

卢天祥搞模具出身的,对技术支持并不陌生,但是被省农业厅邀请技术支持,他还是有点傻眼,“我这儿就是一帮工人啊,只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