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80当大佬-第3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顾骜今天要做的,就是顺便用无可辩驳的道理,让王家父子的远见无法刷到认同和名望。
顾骜甚至打算,通过一定的渠道,把今天座谈会王家父子观点落伍、吃瘪的事实,用视频也好,照片加录音也好,透露给卡宁汉或者约翰·钱伯斯或者王安电脑内部对父子接班心怀不服的高层,让他们对王安的安排更加不服。
历史上,王安让儿子接班,其实只接了两年,因为两年之后,王安电脑确实被王列弄得乌七八糟——年销售额30亿美元,却没什么利润,反而亏损7亿美元。
然后,王安在临终之前悔悟了,让儿子又卸掉了董事长和CEO的职务,从华尔街找了个最擅长不良重组的外部职业经理人爱德华·米勒来接管公司。
只是爱德华·米勒这人只擅长缩减成本、增强绩效和管理,却不懂科研,所以虽然大刀阔斧缩减了亏损,却更加破坏了王安的研发部门,让新一代产品再也不可能研发出来了——一言以蔽之,爱德华·米勒的手法,跟约翰·夏柏在德州仪器的做法是几乎如出一辙的,都是。
“科技公司巨亏的时候怎么办?砍研发部,把研发成本都去掉,公司就不亏了。但是一旦到目前的最后一代产品落后、要换代的时候,公司也就彻底死了”。
爱德华·米勒的事迹反正这个时空也还没发生,暂且不多水了。
顾骜想到这一点,只是因为他觉得:既然王安在发现儿子不行后,连爱德华·米勒这样的外人都敢请进来接管公司。那就说明相比于传位,他更在乎“王安”这个牌子能不能活下去。
既然如此,顾骜就等王安真正发现他儿子不行的时候,他再出面收尸好了。他顾骜总比爱德华·米勒牛逼吧。
当然了,顾骜是不可能帮别人管公司的,王安要是真撑到88年再服软,顾骜只能保证把“王安”这个牌子,一直保留下去。
答不答应就再说了。
反正现在不急,现在王安电脑的股价还高着呢。
第714章 你这是不想干了
科委的计算机系统技术战略座谈会,在平静中结束了。
王安的理论背后的风险,在顾骜的“真理越辩越明”夹击下,充分暴露了出来,也没能带偏谁。
不过王安自己依然陷入了偏执之中,并没有被顾骜拨正。只不过他再也没能影响他人罢了。
这也没什么奇怪,毕竟是一个66岁的老人了嘛,还得了癌症,脑子转不过来是很正常的。只有实践层面血淋淋的教训才能唤醒他,纸面的推演是没用的。
这部分会议结束后,顾骜比王安还多留了两天,因为顾骜还要参加一个关于国内无线通讯技术战略布局的研讨会,而通讯领域跟王安是毫无关系的,所以这个座谈会只要顾骜参加就行了。
具体的会议细节就不赘述了,其后续影响,后文自然会提及。
王安在忐忑中飞回了美国。
虽然没有给儿子立到足够的、可以拿来谈细节的声望。
但毕竟也算是带着儿子见过了外国高层、参加过一项足以比肩“星球大战计划”和“尤里卡计划”的科技战略座谈会。
所以,王安依然坚持加快他交接班的进程。
王安不希望卡宁汉和约翰·钱伯斯看清楚王列在此行中究竟表现如何。他要的是快刀斩乱麻,一团迅捷操作就把事儿定了。
这种糊涂的决策,并不是顾骜有主角光环开挂,而是本来就符合历史的——原本的历史上,王安就是10月份带着儿子去了中国刷脸,回来后11月份就让而儿子接任CEO了。
……
同一时刻,京城,钓鱼台国宾馆隔壁的顾家府邸。
刚刚搞定了大事的顾骜,心情颇为不错,回府就跟米娜吟诗作对,对坐饮酒作乐,私下里小庆祝一下。
夫妻俩在园中小楼登楼对酌,俯瞰着玉渊潭和永定渠的水岸景致,好不快活。
顾骜把他这几天的骚操作,卖弄地说了一遍,赢得了妹子真心的崇拜。
一个人憋在心里骚操作不能炫耀,那也是很累心的。
不过,米娜终究是有商业头脑的,崇拜完了顾骜之后,她也不忘提醒地劝说:
“你这么对付王安真的好么?如果你是想未来最重要收购王安电脑、并且把这个牌子、这个系列产品好好做下去的话,就不该放任这家公司慢慢堕入深渊,这样将来你接手到的东西也不值钱了,而且他们的技术研发也会出现脱节、人才凋零。”
米娜这番话,确实是非常符合商业逻辑的。因为顾骜并不是那些“门口的野蛮人”,炒作一波股价捞到差价就走,顾骜是真心打算未来把王安电脑这个品牌经营好的。
可顾骜的做派细节,却让米娜误会他是用之前对付德州仪器那种管杀不管埋的方式来狙击王安了。
米娜不得不怀疑,老公是不是心态没有转过来。
不过,顾骜很快就为妹子解惑了。
“不是你想的那样,”顾骜沉稳地说,“如果你是担心我这么折腾王安,会让王安人才流失,那大可不必。
这个行业流动性没那么大,未来一两年为限的短期内,王安的日子如果不好过,其他自研操作系统的电脑公司日子也会更不好过。我只要盯着核心要害技术人员别流往IBM和微软,就行了。如果他们愿意来天鲲,我也会留心吸纳——
下个月,我们天鲲的学习机就要上线了。这也算是渐渐从游戏机往‘带文字处理机功能’的方向靠拢了,而且天鲲在上升期,只要有心引导,该怎么选那些人很明白。”
顾骜先澄清了呃第一个风险,然后停顿了一下,喝了口红茶,等米娜消化一下。
“其次,如果你是担心因为王安瞎折腾一两年、导致王安的技术失去先进性和被收购价值,那也是不存在的。
因为封闭式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也好、游戏机也好,研发都是存在周期性的,一般5~7年推出一代新产品,或者怕间隔太久、就在代际之间3年左右夹一个PRO或者PLUS版本过渡一下。
而王安电脑的上一代文字处理机,大约是82~83年开始换代的,CPU档次大约是对标了英特尔286处理器。目前这两年,王安只是不断生产、销售那一代机型,研发力量都是没什么绩效的低薪半闲置状态,主打都在升级应用软件。
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淡季打断王安一到两年的研发节奏,并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而且,我们天鲲今年也才刚刚转到学习机,距离功能全面的封闭式系统电脑,我们自己也还有很多积累要做,盲目蛇吞象会消化不良的。只有此消彼长挖角一两年,提供一个对比,才能更好的整合。”
后世PC电脑普遍兼容机的时代,大家都觉得电脑硬件一两年就落后了,得换个显卡、内存什么的。但这是因为兼容机时代节奏快,而且硬件/软件的驱动程序接口非常开放。
但是,在80年代,个人电脑的更新换代节奏,是跟后世PS游戏机差不多的。索尼做PS游戏机,那也是平均7年出一代新游戏机。
中间这7年里,就算CPU、显卡、内存这些指标落后了,也是没法部分迭代出个新产品的。
消费者也习惯了这个慢节奏。
所以王安也好,苹果也好,他们的研发部都是有大小年周期性的,有些年份,硬件研发人员就会处在拿个底薪、没什么绩效的低薪半失业状态,这在后世忙成狗的IT狗看来简直无法想像。
只有软件部可以保持始终有活儿干,毕竟总是要出新的应用软件。而且苹果/王安都是自行研发所有应用程序的。
顾骜觉得,在5~7年产品换代周期的大前提下,还不如拖到1988年摩托罗拉的10MHZ主频68000CPU,以及其他配套都上来之后,再进军全功能个人电脑领域。
眼下的85年版6MHZ摩托罗拉货,并不能对目前市面主流产品产生决定性的功能进步。
历史上,苹果公司的麦金塔二代,差不多也是靠88款68000CPU撑起来的。
目前,王安的现有产品还撑得住,没有丝毫颓势。
上面这些话,有些涉及到预言,顾骜只能自己在心里想想。不过仅仅是他可以拿来和米娜说的那部分,也已经足够让妹子放心。
米娜也就不再质疑。
夫妻俩又在京城盘桓数日,把所有座谈会和产业关系捋顺,收获了足够多的科委和相关规划部门的人情、露脸机会,然后准备南下香江。
顾骜本来是3月份就要去香江的,现在一拖都4月下旬了。
香积电的投产顾骜还没来得及视察过呢,积累了一大堆磨合期的问题要他外协资源。
而天鲲学习机也马上要上市了,顾骜必须亲自抓一下最新情况。
……
顾骜南下香江的同时,5月初的旧金山,王安电脑公司总部,发生了一波不小的震动。
从中国回来后不到两周,王安大刀阔斧做出了一定的布局——他也不是完全不听信顾骜的建议,毕竟顾骜揭示IBM险恶用心的那些话,王安石很听得进去的。
所以那些针对IBM的举措,王安还是会布置的。而且在布置的实施阶段,王安刻意让儿子王列扮演主导推进的角色,进一步让王列积攒在公司里说了算的拍板权。
这一波操作,暂时还是让公司上下心服口服的,毕竟大家都把IBM视为主要敌人。
王安见反馈不错,就蠢蠢欲动,正式开始推行他的接班计划了。
交权要趁威望还未褪去。
五一节假期后的一天,王安私下召集了王安电脑的主要高层,开了个会议,宣布了他的决定。
“下个月开始,我准备把公司CEO的职位,交给王列接任。他近期的表现大家也都看到了,在‘中国尤里卡’计划里,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回来后,也做出了那么多大家都觉得精妙的应对IBM竞争的策略调整。我认为这个任命是合适的。”
王安措辞还比较稳妥,不过语气俨然不容置疑。
“安!你这么做是不是太草率了,我知道你身体不好,这点我深表同情。我们也是30年的搭档了,对你的遭遇我非常悲痛,简直与我自己身患重病一样悲痛。可你不能这么急,公司的产品发展战略是有重大隐患的,你这样武断推进,只会让人心涣散!”
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相当于联合创始人的老搭档,卡宁汉了。
不过严格来说,卡宁汉比王安年轻了将近十岁。整整30年前,王安已经36岁的时候,才正式创办了王安电脑公司,当时卡宁汉才28岁研究生毕业、只有一两年的工作经验,稀里糊涂成了第一个被王安拉进来的同伙。
所以眼下还50多岁的卡宁汉,多少觉得第一代公司创始团队,还能够坚持领导个十年八年不迟。
相比于卡宁汉的笼统反对,CMO约翰·钱伯斯就更加锐利一些。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老板,我觉得您提到的那个在‘中国尤里卡’计划里的计算机产业战略规划,我看来实在算不上什么——我也通过某些渠道关心了一下,我觉得顾骜的见解,更加符合未来的产业趋势……”
“混账!这种事情是你该过问的么?这么说话,你这是不想干了?!”王安大怒,他万万不能容忍手下居然刺探这些不该知道的东西。
第715章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花开两头,各表一枝。
硅谷的王安电脑发生了什么内讧,顾骜当然不知道。
钱伯斯和卡宁汉知道的那些内幕,也不可能是顾骜直接透露给他们的。
顾骜对真的国家科技战略层面的机密没有任何兴趣,他这儿不经意流露到彼得·彼得森手上的,无非是些断章取义的假情报而已。
通过那些掐头去尾的图片和声音,美国人充其量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中国人真是热爱和平、心甘情愿拥护美式全球大分工啊。已经知道独立自研一套开放式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跟美方竞争是没希望的,所以乖乖学其他人那样把银子存进银行里吃利息、等先进货出现后再买现成的用”。
至于再往后一个环节发生了什么,也没必要赘述。
王安电脑内部闹得不可开交的同时,顾骜刚刚到香江,亲临一线视察香积电和汉乐电子的投产情况。(汉乐电子在生产最新研发完成的“天鲲学习机”)
他首先去的是香积电。
张仲谋比顾骜早几天回香江,所以顾骜去的时候正是张仲谋亲自接待的。
经过这趟京城之行,乃至之前顾骜为香积电顺利上马协调到的种种资源,让张仲谋今年对顾骜的佩服程度,又上升了一个台阶,对顾骜的战略眼光的尊重程度,也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
想去年10月份之前,顾骜表现得黑心搂钱、毫无节操时,张仲谋可是一度把顾骜视为“色厉胆薄,没有远见”之人。
而现在,他已经认清现实:顾骜是香积电发展顺利的定海神针,从设备被封锁、到缺乏早期客户、早期合作者,都是靠顾骜推平的。
张仲谋自己揣摩,要是没有顾骜,完全靠他自己的话,香积电的发展速度起码要慢两年——这个估计非常准确,因为另一个时空的台积电,横向对比发展速度就是起码再慢两年,而且那还是有湾湾行院发展基金全力支持的情况下。
既然张仲谋都这样了,香积电的其他管理层,对于顾骜这个平时很少露面、但据说持有绝对第一大股份的大佬,当然也是五体投地。
至少数年之内不会存在内部团结和威望方面的隐患。
……
“这就是我们代工的摩托罗拉68000最新一代、6MHZ主频型CPU,目前的主力产品。经过我们之前的奋斗和磨合,目前综合加工成本比东芝和NEC要低10%~15%,精度上,良品率上,跟NEC比暂时还没有优势。不过,如果是跟德州仪器相比,我们的综合加工成本能低20%,而且良品率已经比德州仪器高了。”
洁净到纤尘不染的无尘车间外,一个戴着口罩的产线工程师,拿出一盘刚刚下线的样品,供顾骜检阅,旁边还放着目检的显微镜。而张仲谋站在一边解说。
视察的环节设置得很专业,目检显微镜旁边,还放着摩托罗拉去年靠德仪外协时自产的货色、以及日本NEC的对照代工品。并且每一批都有上百片,为了方便看出良品率和工艺稳定性。
毕竟只是拿出一两片品相最好的,那是看不出问题的,关键还是大批随机抽检。
在1986年,芯片代工业还是比较良莠不齐的,并没有后世消费者以为的那种“芯片光刻、封装还能有工艺瑕疵?不都是良品率99。X以上的吗?”
这都是要台积电等公司,品控奋斗十年二十年,才能努力出来的结果,不是天生的。
这点上也不得不承认,后世湾湾人在做芯片光刻/封装品控方面确实有一套,跟日本人几乎不相伯仲,而韩国人品控都不如日本和湾湾。
顾骜原先对于这方面的技术细节也不是很懂,此刻是在产线工程师的指导下,才知道怎么看良品和工艺的高低。
抽检了一会儿之后,顾骜揉了揉酸胀的鼻梁,把眼镜从目检的显微镜上挪开,问道:
“目前我们出产一片68000的成本是多少?给摩托罗拉方面是什么价位?如果是自用呢?”
张仲谋听不出喜怒地解说:“半导体还是从日本人那边进口的,所有材料成本核算下来大约40美元吧,我们结算给摩托罗拉是82美元,摩托罗拉对外的官方指导价是116美元。另外,如果是我们直接扣下用于生产天鲲学习机,摩托罗拉给我们的授权价是96美元,相当于他们只收我们14美元一片的技术授权费,比对外便宜了20美元。”
顾骜应声反问:“我们毛利42、摩托罗拉毛利34?这么算来,摩托罗拉心也不是很黑啊。我怎么记得当初谈判的时候,摩托罗拉单片净利润远高于我们。”
张仲谋苦笑:“是远高于我们——这个42美元可不是毛利,还没扣除设备折旧呢。那么多光刻机、封装和配套设备。4个亿美元买来的东西,大约七八年折旧完。后续还有3个亿的设备,陆续到位,也要摊销下去。
我算了下,今年我们的年产能是500万片68000CPU,比较低,毕竟3月份才开工试流,而且厂子规模也要分阶段逐步完工。当年的设备折旧就要5000万美金,相当于每生产一片CPU,设备要折旧10美元。
另外,今年的全部薪酬、人力成本也要5000万美元,摊销到每一片CPU上,也要10美元。目前我们是1600多个员工,香江工资高,哪怕你找一个无尘车间的产线工人,一年全部成本加起来也要1万美元。有学历有经验的产线工程师,可能就是3万美元起步了。
目前,一线工人、产线工程师,家所有管理岗,大约1200人,总人力成本是每年2000万美元。还有400名研发人员,每年成本是3000万美元——但这些人都是必须的,之前你搞东芝那一下子,只是缩短了我们起步阶段与日本人的差距,但后续我们要反超日本人,我算过,这个研发投入是绝对不能再低了。”
按照这样计算的话,设备折旧摊掉10美元每片的成本,人工也花掉10美元每片(工人和管理只占到4美元,大头是6美元的研发摊销),每片毛利就只剩22美元了。
这22美元,还要扣掉厂房折旧、地皮租金、财务成本……林林总总都扣光,每生产一片68000CPU净赚15美元就很不错了。
但是,顾骜是让香积电按照82美元这个“给摩托罗拉供货的价格”,直接供给天鲲娱乐的,所以在这个交易中,香积电是亏了14美元授权费的。(这14美元是要给摩托罗拉的专利费,因为68000型CPU是摩托罗拉研发设计的,代工企业代出来后要截流自用,授权费还是要给的)
这样一来一去,香积电就完全是打白工,拿代工利润填补了授权费,今年几乎没得赚。
也正是因为如此,顾骜的天鲲学习机,才能做到在比原型游戏机升级了CPU和外设的情况下,依然只卖199美元总价。否则,按照96美元进CPU,天鲲就要亏损了。
如果是换一个人这么干,这种事情肯定属于“关联交易”,是典型的《公司法》里“大股东利益输送到关联公司、侵害本公司小股东利益”,张仲谋这些人肯定是要跳出来喊冤的。(把香积电的毛利输送给了天鲲,因为顾骜在天鲲的占股比例远高于在香积电的占股比例)
不过,是顾骜这么干的话,暂时还没问题。
因为香积电本来就是一家今年才刚刚投产的公司,你的第一个大客户就是靠顾骜拉来的。人家给你第一滴血的续命订单,你不赚钱打白工不是应该的么?有种等你翅膀硬起来,不用顾骜给资源,自己也能拉到足够的真本事订单呀。
张仲谋和其他小股东,也就都默认了顾骜的操作。
这就意味着,一两年内想真正挣钱,要指望更大的产能和销路,从设备折旧和人力资源的那“平均每块CPU摊销20美元”的成本上去想办法。
把那部分钱摊薄了,张仲谋还是可以有钱赚的。
所以,顾骜自然而然往下追问:“你刚才说过,因为厂子还未全部完工,而且今年是3月份才开始开工的,所以产能低了。那么,明后年你能把产能扩张到一个什么程度?市场销量有把握跟上么?摊销成本会上升多少?”
张仲谋想了想:“前几年,产能肯定是要稳步提升的,如您所说,1987财年我估计可以达到年产68000 6MHZ级别加工精度产品1000万片,88财年达到1200万片、以及下一代10HMZ加工精度芯片800万片,然后逐级轮换淘汰扩大产能。
到88财年底,年度设备折旧也会比现在提高一倍,达到每年1亿美元。不过人力成本并不会明显提升,最多按照每年的平均工资涨幅微调。到90年后,设备折旧率会稳住。
也就是说,两年之内,我能把每加工一片CPU的设备折旧,从10美元摊销降低到5美元,以后还能再略微降低一些。如果市场需求跟得上,我们确保365天两班倒或者三班倒,让设备不闲下来,这块还有潜力——您知道的,设备之所以定6~8年轮换,并不是用坏的,而是因为摩尔定律,到了这个年份就落后了,连薄利都做不到。”
第716章 外行人都被绕晕了
或许有些看官会不理解:半导体行业的设备折旧,怎么这么快?
才6~8年就换代了?别的机械和电子行业,设备折旧不是能做到动辄10~15年换代么?这还没考虑修修补补继续用呢。
而且,张仲谋为什么会说“设备换代并不是用坏的,而是因为摩尔定律,年分到了就落后了,是还没用坏就直接淘汰了”?
稍微了解一下芯片代工行业和摩尔定律,就不会对这样的周期律感到奇怪了。
因为后世台积电也是这样的,基本上是每过3年要大换血一波设备、上最新的工艺,然后次一级的工艺的加工品就开始降价。
你如果舍不得“挤牙膏”,别人就会超上你,你连现在的利润率都保不住。
大家都是被研发速度和周期逼着在“挤牙膏”。
这样,别人知道追也追不上你、花了大研发成本也始终落后你一代半代,才会彻底放弃抵抗,乖乖认了你的垄断利润。
拿目前英特尔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