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80当大佬-第3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了,按照正常节奏,这样的节目肯定是会受到重量级的反方嘉宾反驳的。只是因为当时顾骜的书还没发,大家也不知道他会讲些什么,无法准备,才让他比较轻松地刷到了第一波公众认知。
不过这种侥幸也不会持续太久的,一旦他的书发行之后,那些想盯着他争议的人,肯定会买来细细揣摩,然后找准角度反击。
不管怎么说,专业人士圈子里的关注度是刷够了——你要反驳,至少也要先买书好好读才能反驳。
4月1日,首发日当天,在时代系的努力造势下,《创新者的窘境》单日现场发售量,就突破了美国图书届畅销书的衡量门槛。
在80年代的美国出版界,一般认为首印后,短期内卖完5万套的,就算“畅销书”,都不一定严格要求首日,有些甚至首周都可以。这是一个大致上可以理解为后世某文学网站三千均订算精品差不多的门槛标准。
顾骜的《创新者的窘境》第一天就卖了7万8千册,甚至还有好几万的远程邮购预定。如果把这些都算上,能有10~15万之间。
这样的成绩被归入“畅销书”自然是毫无问题的,再稍微努努力,冲进全美畅销榜前十,找个位置,也是有可能的。
按照80年代末美国出版市场的行情,年度畅销榜前三的著作,多半要够到年销量200万套吧,相当于一年内5%的美国家庭都会有买一套。
这种书基本上不会是文学作品,反而以商业著作和历史社会类的通俗专题为主——80年代的美国,也是颇流行过一段成功学的。只不过后来等中国开始流行成功学,美国那边早就过时了。
首日七八万,后续一个周末三天每天平均五万,仅仅一个星期下来,《创新者的窘境》总销量就突破了30万套。而且听说订阅者与《华尔街日报》等精英媒体的用户高度重合。
《华尔街日报》有20万的常年订阅用户,虽然人少,却是全球商务和投资精英,这些人的反应速度是最快的。所以哪怕为了防御性的目的,也会批判地买一本顾骜的著作看看。
第二周,因为积压的专业人士购买力被释放完了,销量顿时骤减了一大半,大约一周只有十几万销量。
按照时代集团的估计,首月剩下两周,也能保持在十万以上,那就相当于首月总销量有70万套。
就算后面成绩再衰退一些,上半年剩下几个月平均一个月20来万、下半年每月10几万,加起来也能轻松满足“全年200万”这个进全美年度畅销榜前三的指标了。
……
见到麦克纳马思和时代系的下本力挺,跟着顾骜一起来美国的萧穗,看了也是暗暗心惊。
她估算了一下,光是时代系花下去的推广媒体资源,怎么也值得好几十万美元了,今年后续的宣传开支都算上,可能要过百万。
百万美元对于顾骜当然不算什么钱,对于时代集团也不算钱。但只是出一本书的话,卖再火利润也很难平掉这部分成本。
萧穗自然不能理解麦克纳马思为什么对顾骜这么仗义了。
她完全看得出,顾骜原本在美国科技产业界虽然也非常有影响力,但绝对还没到“出一本商业管理和投资理念方面的专著,就让《华尔街日报》的20万订阅用户全部跟进买书”的程度。
初期的销售和推广成绩,有至少一半还要归功于时代集团的帮衬。
而双方毕竟也算不上顾骜的什么真·朋友。
人家是从去年组织了美国企业家代表团去中国传授经验、跟顾骜交集渐深之后,觉得顾骜有些观点有道理,能挖猛料,才跟顾骜以利相合。
对于这个问题,顾骜私下里也给萧穗解答了一下:
“很显然,麦克纳马思和时代系传媒的高层,自己也都觉得美国现在的股市有点疯狂,而且大家对科技行业的跨代繁荣信心确实有点爆棚了。
作为媒体,这种时候顺着大流继续吹捧,是搏不到眼球的,因为你的同行也在吹捧,你有什么把握吹得比同行更精彩?
如果能找准时机、拉到一个产业界大佬来貌似有理有据地唱唱反调,那媒体的收视率和发行量就都上去了。而且只要这个大佬自己也是真心相信,不是圈一笔就跑,那么对媒体就不会有任何不良影响。相比之下,这点媒体资源不算什么。”
萧穗这才似懂非懂,也就不再质疑,只是乖乖做事。
美国人对高端媒体的要求,从来都是“客观公正”。但这个客观公正并不是说不允许媒体上的文章预测错,因为如果非要说对,那就违背畅所欲言了,这不言论自由。
公众对“客观公正”要求的表现形式,就是你媒体上的专家可以错,但你说的人自己得相信自己说的,不能表里不一。
比如举个极端点的例子,你一个股评家可以铁口直断说某只股票药丸,但只要你证明你说这话的时候,你本人也在做卖空操作,你自己带头冲,而不是空口白话让读者去冒险。那么,就算你预测错了,刊登你评论的媒体也不会被大众认为“不客观”。
只要报纸报道的时候,站在事实的角度报道,说某人观点认为市场如何,同时他确实如何如何操作了……只要这个事实没问题,至于理论信不信,读者自己判断。
但如果你挑唆公众买,你自己却不买,最后错了,那就得掂量掂量。
基于这个玩法,顾骜目前的态度就比较珍稀了。
因为所有的科技股公司老板,都是在公众和资本界对“科技企业在技术换代时能不能扛过去”这个问题的过分乐观中,得到了好处的。
全美股市上的科技公司,都是因为公众的这一盲目自信,享受到了股价市盈率比其他传统行业高好几倍的待遇。无论是当年巅峰期的雅达利还是现在的王安,乃至微软苹果IBM,都是受益的。
无非IBM这种太老牌的,受益幅度小一些,王安苹果微软这些,受益幅度大一些。
所以除了顾骜这个彻底隔绝股市的存在,没有人会站出来唱衰自己的。
麦克纳马思想搞个足以标榜自己业界良心的大新闻,他没法跟比尔盖茨合作,也没法跟乔布斯或者王安合作。
这种情况下,礼遇一下顾骜,也是合则两利的事情了。
没什么情分可言,只是双方各怀鬼胎各取所需。
……
一部不到半个月就超过50万销量的巨著,当然瞬间就激起了美国有关业界的千层浪。
最初一周多的短暂宁静,不过是因为大家都还在仔细读书,来不及支持或者开喷。等细细读完之后,就是社会舆论总共鸣的时候。
硬盘和内存行业的公司,是最噤若寒蝉的,因为顾骜就是拿了它们的一些案例来鞭尸,顾骜说的全对,铁证如山,还有什么好反驳的?
不过,也有两家如今还比较孱弱的新存储公司,希捷和西数(WD,西部数据),跳了出来,高调宣布它们是完全没有迎合目前小型机市场的主流客户的,它们非常开放,愿意平等地服务如今还不算大的个人电脑市场的小客户,为这些小客户提供定制。
希捷和西数还专门自己掏钱开了新闻发布会,或者是让公司CEO上访谈节目,大谈特谈自己跟目前业内比自己牛逼的硬盘巨头相比,有什么转型上的轻便优势。
它们这么一搞之后,希捷和西数在纳斯达克的股票价格,居然还应声涨价了一波。而被他们“诋毁”为“被IBM这样的大客户捆住了手脚、失去了创新力”的一家目前硬盘业内巨头,也被华尔街好几大机构调低了估值,股票连跌了好几天。
有了硬盘和内存行业主要企业的这一波波动后,所有散户也好,机构投资人也好,对顾骜捅破的这一层窗户纸,重视度自然更高了。
太可怕了,顾骜这是分析了一波该行业内某些模式有前途、某些模式没前途。然后那些被顾骜说有前途的公司直接就涨了,顾骜说没前途的直接就跌了,这是比股神还厉害的控制力呀。
而顾骜在《创新者的窘境》里鞭尸的第二波行业,暂时没什么好反应的,因为书里的第二部分鞭尸的是顾骜自己干掉雅达利的过程,雅达利如今都死透了,不存在了,也就没得跌了。
这就轮到了书里分析的第三个行业,计算机整机的行业。
IBM率先跳了出来,强调自己是扛过了好几个时代的,是与计算机这个行业天地同寿的,可见IBM的代际转型没问题。
IBM这么说,固然是为了把自己摘出去,置身事外的一种尝试,不过没想到效果还不错。大家都暂时相信IBM是个特例,可以躲避科技迭代周期律。
然后锅就集中由微软、苹果和王安来分了,英特尔这些提供配套的,也略有波及。
微软很舒服,比尔盖茨代表的是新兴力量,他借机宣扬了好多颠复性的、降低全行业准入门槛和用户成本的概念,大力宣传开放式兼容机系统思路。
换言之,微软是很乐意顾骜跳出来捅破窗户纸的,因为微软可以把自己装扮成革别人的命的角色。
而苹果和王安,以及其他基于旧时代逻辑、同时名声和品牌更卑微的小电脑公司,就很难受了。
第775章 英雄末路
“总裁,这是我们公司上周的股票成交详情。二级市场换手率比较大,属于典型的增量跌价,机构撤出的情况……比较严重。”
4月中旬的一天,位于硅谷的王安电脑公司总部,财务总监范德比尔特,心情沉重地拿了一份报表,丢在CEO王列的案头。
“顾骜这个混蛋!大放厥词!华尔街那些受了损失的人,难道就没有跳出来制裁他的么?”王列看了就气不打一处来,重重地锤了一拳办公桌。
在他看来,至今都还怀疑顾骜这厮是鼠肚鸡肠、为了争风吃醋。
否则大家都是中国人,额,应该说至少都是华人,又没什么核心矛盾,为什么非要这样帮着IBM和微软联合体、唱衰其他传统封闭式系统的电脑公司?
顾骜固然是早就知道了王安电脑的下场,并且动了取而代之的念头。可这种念头,在眼下这个节骨眼,是没有任何人会想到的。
王列接手王安电脑公司CEO职位整整一年多了,他父亲王安的癌症也确实又恶化了一些。
公司也真的第一次出现了财务数据的浮亏,不过对外的财报还是可以掩饰住的——
公司的销售额还是不错的,一年还有将近20亿美元。只是王列上任后这一年,公司产品型号因为进一步老化,市场竞争力下降,所以不得不通过打折销售来维持住这个销售额数据。
换言之,他爹在位的时候,公司是不但销售额高,毛利率也高,产品竞争力强,账面纯利润有一年两三亿美金。
王列接手之后,靠着打折,销量没怎么跌,但总价跌了将近两成,而这两成几乎都是原先的利润。所以销售额从一年24亿美元跌到18亿美元,纯利润却直接从2亿8千万跌到负的将近1个亿。
而要掩饰这1个亿的亏损,目前财务方面造假的做法,就是把一部分“成本”做成“投资”。
在硅谷,能这么处理遮掩的成本,主要是研发成本。
就像后世华为,为什么财务报表利润低,那就是因为华为的研发成本是全部100%做成成本的,华为追求的就是低调,财务报表难看。反正这家公司没上市,不需要讨好股民,正好可以暗搓搓憋大招。
而另一类典型就是苹果,苹果很多研发都不是自己直接支出成本,而是用“投资”的方式收够一家外部做科研的小公司,成为自己的子公司,然后占有这家公司的技术成果。
用“投资”这招的时候,就会显示你母公司本身开支是很低的,赚进来的毛利大多数都能转化成纯利,而你是事后才拿着这些纯利出去“买买买”,不是自己把纯利第一方花掉用于研发,是让你买买买的对象去花,这样母公司财报就好看,就能讨好股民,哄抬股价。
王列在去年这一年,面对坎宁汉和约翰·钱伯斯等人众叛亲离、业务大损的危局时,也用了这一招。
他让财务总监范德比尔特想办法,弄了一些新的子公司,实际上还是王安系控制的,然后把公司的研发工作外包出去,把成本做成投资。所以尽管实际上王安电脑今年是亏了1亿美金的,但股市报表上不太看得出来,大约只是刚好盈亏平衡的样子。
不过,这种招数也不能常用,尤其是王安电脑并没有这样做的传统,仓促设局肯定漏洞比较多。
如果再过一两年也没有好转,或者划时代的研发成果出不来,这个盖子就捂不住了。
另外一种更危险、但现在看来概率极低的麻烦,就是一旦美国股市,尤其是科技股股市出现重大熊市,那么牛市阶段这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小把戏,也都会捂不住的。
美国证监会在牛市的时候,稍微手松一点是有可能的。
而一旦到了熊市,面对美国股民的熊熊怒火,美国证监会也是会毫不留情,抓几个典型来平美国股民的愤。
如今,本来就在艰难维持局面的王安电脑,却遭遇了股市信任的下挫,这就意味着为下一代产品筹集更多研发经费的周期有可能被阻断。
王安电脑眼下虽然不会增发新股,但只要是在牛市,在公司本身股价上涨、被资本市场看好的情况下,那就依然是有可能增加融资的。
这种融资,主要是依靠发行公司债和股权质押贷款。
比如王安父子手上的股权,要是市值20个亿美元,那么打个折扣,一般抵押贷的银行有可能敢贷给你15亿或者16亿美元的样子。
王安电脑的股价要是跌了,20亿的股份只值15亿了,那么抵押额度也会降低到12亿左右。你原先抵押贷要是已经超过了12亿,你就得给银行追加抵押物,提高股权抵押比例。
而眼下最可怕的是,王安父子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本来就处在一个抵押的高位上。
因为去年下半年的时候,联合创始人坎宁汉不支持王列接王安的班,以退出为要挟。当时王家父子就用了追加股权质押的办法,把坎宁汉的股权高位回购了回来,才换取让坎宁汉滚蛋,别碍手碍脚。
所以,王安、王列父子的股权质押警戒线,属于大跌一波就要崩的状态。坎宁汉抽资带来的后遗症,大半年的时间还不足以消化完呢。
之前这半年里,王列接手后虽然也没干出什么好事儿,没有利好消息可以向公众披露,但美股毕竟整体大牛市嘛,所以就算你表现不太好,只要不离谱,股价也不至于跌——
可以说从去年12月份,到今年3月份,这4个月的时间里,王列表现一直不好,但因为这段时间顾骜没有动手对付他,所以王安电脑的股价不温不火,在大盘走强的同时做到个股走稳,直到此刻顾骜再来戳一下泡沫。
……
这些形势,王列自己当然也是了然于胸的,所以面对范德比尔特通告的噩耗,他只能这样决断:
“目前我们不能再追加质押股权了,如果资本市场对我们的信心进一步下降,我们就宁可缩减资金开支、清偿一部分抵押贷款。”
不过,钱是不会凭空变出来的,要装作王安电脑还不差钱、能随着股价下跌清偿一部分现金降低质押额,那就意味着要砍掉一大块开支。
“那么,砍掉哪部分的开支?”范德比尔特总监问得很干脆。
作为财务出身,这类人都对公司的技术和产品没什么感情,他们是C某O里相对最冷血的一群,CEO让砍什么他都下得去手。
“做个全面的裁员计划,但是先别公布。近期让一批人半薪或者低薪休假,大家应该也不会反感的,大家都太忙了。如果实在还不行,只能砍研发部的编制了,或者出售之前做成外包的研发子公司。”王列想了想,最终如此回答。
王列说完之后,本来还有很多其他的话想布置,但转念想了想,那些事儿都不是范德比尔特一个搞财务的能置喙的,也就挥挥手示意对方可以走了。
范德比尔特走后,王列让秘书安排车,回了一趟自家在湾区的海景别墅。
他觉得很迷茫,要跟老爹请示一下。
王家的别墅很奢华,可以看到旧金山湾纯净的金色沙滩,还有一段长长的棕榈椰树掩映的私家海岸。不过别墅里的氛围,却是非常压抑而肃穆。
王安的癌症经过一年的恶化,如今已经不太能走动了。持续的化疗,也让他原本的短发都掉光了,连眉毛都稀疏得快没了。
去年这时候,把CEO交接给儿子之前,王安好歹还能坚持每天办公半天多、走路都靠自己。刚刚让儿子接班CEO时,他每天还坚持每天上午和晚餐后各自听取一个小时的工作汇报,掌握一下公司的大事。
现在他每天只能自己站起来拄着拐杖散步不超过半小时,就喘得不行。剩下的时间要么卧床休养,要么让女佣推轮椅出去。而且儿子对公司事务的例行汇报,已经降低到了每天只有一次,每次只有半个小时,除非发生了什么大事儿,否则都不会跟王安说。
这一次,王列回到别墅的时候,王安正被女佣推到朝海的玻璃房里,半睡半醒地看着海呢。
“爸?没睡着吧?”王列小心地问了一句。
王安微微睁开眼睛,表情和呼吸都没什么波动:“怎么了?看样子不是好消息。”
王列整理了一下措辞:“顾骜这疯狗盯上我们了,他那套歪理邪说,现在在外面很火,华尔街的投行都按照顾骜瞎说的那种风险,拿着放大镜照我们这些科技企业呢。我们的资金链很危险。”
王安却把轮椅的扶手抹了一下,摸出一本书一样的东西。王列顺眼看去,却发现居然正是《创新者的窘境》。
“爸,你怎么不好好养身体,这种东西看他干什么。”王列忍不住劝说。
“我不看,就再也没机会看了!”王安长叹一声,“知我者,顾骜啊。你难道觉得他说的不对?我们公司,难道可以跨过这一个代际的不连续面、顺利发展么?”
“你觉得他说得对?”王列大惊。
王安长叹一声:“我要是没病,我肯定能撑过顾骜说的那种危机,把公司再带到下一代增长曲线上去。可惜,靠你,我现在也不敢说有信心还是没信心。说说吧,你最近是怎么应对的。”
第776章 真理往前一步就是荒谬
顾骜如果此时此刻能听到王家父子的谈话,不知道是否会感到欣慰。
王安居然和他英雄所见略同,对他在《创新者的窘境》里说的那些凶险,颇有感触。
任何科技企业,都是要面临一段又一段不连续的S型增长曲线的。
在前一条增长曲线的暴利期和扩张期,就要提前做好准备,为下一条曲线的筑基期和研发投入期蓄力,扛过下一条曲线最初的亏损阶段。
这样,等到第一条曲线的涨势走到头了,乏力了,整个公司才可以软切换到第二条曲线上。
否则,这个衔接做得不好,下场就是硬着陆,要经历迫降的阵痛。
如果这个衔接完全没做,或者都没想过为下一个时代的曲线布局,那迫降都省了,直接坠毁吧。
而王安的人生,在70年代的时候,其实是经历过一次这样的转型的,只不过那时候他才40多岁,精力还旺盛,所以转型很完美,一度走上了行业巅峰。
后世比尔盖茨那句经典的评价,也是这样说的:“王安博士当年要是能完成他产业的第二次转型,现在哪有微软什么事儿。”
可见,在比尔盖茨的复盘中,王安也只是第二次没转过来,但第一次是很成功的。
英雄迟暮,力不从心。
不过,顾骜终究是外人,王安欣赏归欣赏,办法还是要帮儿子想的。
听王列汇报了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表现的颓势之后,王安想了想,吩咐道:“你指望正面反驳顾骜,是不可能的了,他说的都是大实话。要想对付他,只有让华尔街的人基于利益去封堵,而不能指望讲真理。
你一开始的期望,就糊涂呀。顾骜之所以没有被人怼,是因为他出书大放厥词的时候,拉了一手,打了一手。IBM并没有从他的言论中受损,微软甚至还受益了。而微软这两年作为一支比较新的新股,在华尔街吸纳到的关注和投资力度,是不亚于我们的。
对于华尔街的人来说,真理不重要,只要他们能顺着这条不管是不是真理的话,制造出盘面、尺度和可操作空间差不多的行情,那就听听好了,犯不着计较。
所以,你真想走出困境,不能正面找财经学者和投资大师反驳顾骜,你要拖着顾骜的话再往前多走一步,扩大打击面——你要确保因为顾骜的话受损的那部分华尔街利益,远远大于华尔街可操作的可能获益的总空间,自然会有人封杀他了。”
王列毕竟36岁的年纪,社会阅历还远不如老爹丰富。
虽然不至于停留在“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的幼稚阶段,可听了老爹的话之后,他依然觉得情感上难以接受。
难道这个世界没有真理的么?至少在商业和投资领域没有真理的么?对错这种客观标准,是就看你帮衬的钱和得罪的钱的比例就能决定的?
王安看儿子面有难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