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80当大佬-第3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两年多前,IBM和微软联手喊出“开放式操作系统个人电脑”的概念、把大旗打起来之前,业界是极少有专门的电脑软件开发公司的。
当时的软件都是依附于硬件平台,比如苹果麦金塔电脑的软件都是苹果公司自己开发的,王安电脑的办公软件也都是王安自己开发的,最多是交给固定合作的软件外包商。
而“一个软件开发商,同时给N多电脑平台开发应用软件”的情况,是比较少的。
王列显然是怕将来顾骜不给他单子、不让他当外包商时,日子会很难过,所以犹豫不决。
王安听了,却气不打一处来,颇有几分恨铁不成钢。
“我就说你不是个有战略眼光的料!此一时,彼一时。85年,IBM和微软联手的时候,我就看出来了,未来的软件公司,是可以跟硬件公司彻底脱钩,自力更生的。
要不是我身体不行,我还真想往细里琢磨这里的生存空间,可惜,岁月不饶人呐。栽培了你两年,结果你连这样的大趋势,都看不明白。
我也不会对你要求太高,咱王安的招牌,原先在什么领域最有号召力?商务办公!将来你开了纯软件公司,别的都可以丢掉,但WPS这块,你要深挖。
目前我们的办公软件,只能做做文档做做报表。但是个人电脑性能的爆发期就在眼前了,未来肯定是图形、音频多媒体结合的天下。你有那么好的市场基础,就不知道往做电子幻灯片、做音视频展示方向发力么!”
如果顾骜此刻在场、听到王安这番话的话,肯定会惊叹于王安的远见卓识、眼光老辣,不愧是让IBM都忌惮了20年的男人。
在1987年这个时间节点上,王安电脑的硬件研发虽然走了颓势,但其WPS系列软件,在全美乃至欧洲办公精英们眼中的地位,依然是如日中天的。
眼下王安WPS系列的覆盖范围,大致就相当于后世微软的WORD和EXCEL(当然是比较原始版的、功能还不太全面的WORD和EXCEL,自动化便捷化程度没后世那么高)。
而后世OFFICE系列软件里的其他部分,眼下都还不存在。毕竟如今没有互联网,也就不需要OUTLOOK这样的电子邮件办公软件,也不需要FRONTPAGE这些做网页的办公软件。
王安再牛逼,也不可能看到未来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交流的办公需求。但他至少能根据这几年个人电脑性能的爆发,看出幻灯片等多媒体新应用的前途。
也就是说,后世微软OFFICE系里的PPT功能,王安是看得出其前途的。
历史上,王安中道崩殂了,也没法静下来指导儿子,加上王安的硬件平台倒了,那些附着在其上的软件尝试自然也成了空中楼阁。
现在,顾骜把硬件的命给续上了,王安反而超脱出来,看得更远了一些。
就算将来主导不了全人类的个人电脑市场,但要是能继续主导全人类的办公软件市场,那也算是他自己死而不朽,青史留名了。
王安并不知道,他在这样机缘巧合之下,就把WPS系列的命给续上了,而且实现了在办公软件领域,对未来微软的OFFICE系列的继续压制。
第799章 两条腿走路
王安教训好了儿子之后,次日就抽空把他的计划跟顾骜说了。
乍一听到王安的安排时,顾骜还是略微懵逼了一阵的:
“你打算让家族势力彻底退出目前的公司、自立门户专心搞WPS软件?”
顾骜不能不惊讶,毕竟在他看来,王安是不会舍得离开他亲手创立公司的事业的,也不会舍得让他儿子彻底离开。
虽然王家人还持有公司的一部分股份,可以选择不管事只分钱。
“我想明白了。”王安语重心长地叹息,“我的崛起,我之所以当年能压过IBM,不是因为我电脑做得比IBM好——IBM是电脑行业的霸主,从巨型机到小型机,服务器,他们霸主了几十年了,至今没有人要超越他们的迹象。
我,只是在个人电脑这个细分领域,侥幸领先了IBM,并且把这个领先保持了十几年。
但是,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看的清楚。在个人电脑领域领先,这只是结果,是外在表现,不是原因。背后的原因是,我擅长做商务办公型功能的电脑,我善于满足高端商务精英的需求。
只不过,从1974年以来,过去的12年里,个人电脑的性能瓶颈受限,最适合它发挥的场景就是商务办公,所以我恰好天赐其便,暂时坐上了行业第一的宝座。
但是,CPU,内存,硬盘这些性能每年都在飞奔前进,个人电脑即将进入多媒体爆发的时代,在未来,商务办公只是个人电脑功能的一小部分。我的能力区间和年纪,注定了我们王家人不可能再开拓了,开拓是你的责任。
整机,已经不适合我们的奋斗方向了。我们就几辈子做好商务办公软件,成为未来多媒体整机某一方面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才是最好的选择。我虽然不炒股,但我觉得巴菲特有一句话说的不错: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
顾骜听了,不由得肃然起敬。
王安这人,自知之明的眼光,真的是非常了得。
当然,王安能够看到这一点,也要感谢顾骜把他们家从第一大股东的位置上赶了下来,让他有机会跳出此山中、横看成岭侧成峰地旁观者清一下。
如果没有顾骜把他赶开那个位置,王安本来是要当局者迷、一直迷到死的。
“你肯这么想,那真是太好了,我相信令郎一定可以成就一番新的事业的。我也省了点心,不用太操心将来新一代的产品,没有配套的办公软件了。”顾骜豁达地说,不过也不忘补充一句敲打。
“不过,还请王叔谅解,既然你们是要在软件方面自立门户,我也不可能完全把希望寄托在一个篮子里。首先,将来采购了你们的软件后,我们是要自己做多国语言化的,未来我们不会仅限于欧美市场,还要适配更多语种的办公环境。其次,我们也会引入一定的内部竞争,可能会有两个团队,各自独立设计,最后评比优化、小范围投入市场测试反馈结果。不过你放心,我绝对是择优推广,不会看软件是出自谁手。”
在研发环节就搞内部竞争,这在87年绝对是罕见的,因为软件业眼下还没有形成垄断的超级巨头,光是外部其他公司的竞争,就足够鞭策软件开发者不断前进了。
后世内部竞争激烈的,主要是腾云这样的公司,已经形成垄断了,才自己搞自己。
要不就是华为那种因为供应链安全问题,需要备胎计划的,所以搞两套,一套留着。
但顾骜却很有眼光,他知道他接手之后的第一代乃至第二代电脑,都还需要这个过程。
因为一旦面临微软的开放式操作系统竞争后,如果封闭式操作系统品牌的生态还没起来,来捧场的外部分包商可能不够。这样,指望自然竞争是不可能的,不引入左右互搏的内部竞争,就有可能把比较残次的产品放到市场上去。
当然了,顾骜也不会盲目持续竞争,那样既会过度浪费资源,也会导致消费者选择困难、不够简洁。
试想一下,要是一群消费者,在官方的软件销售渠道里,同时看到一个OFFICE和WPS,然后各自做了不同的选购,将来却要面临不同的优化方向、不同的用户习惯,万一用到后面不顺手想换,还要付出重新学习的成本,那肯定会失人心。
办公的东西,简洁统一最重要,这是工具,不是游戏,工具要的就是垄断和标准化,而不是花里胡哨可玩性。
所以,这种内部竞争,应该是只持续到小范围试点投放结束后、分出优劣胜负,就立刻中止。
然后All in支持那款在小范围试点内测时表现胜出的产品。
这种思路,有点儿像后世互联网时代的A/B测试和“尽快投放,快速迭代”研发思路。
A/B测试这玩意儿,不是互联网行业圈内人,或许不太了解,稍微说几句。
这玩意儿主要是FACEBOOK的小札用出名的。在21世纪初之前,软件行业是比较讲究理性设计的,早期研发完成后,后续的测试也是很严谨的,基本上项目经理怎么要求怎么来,跟设计不符的就是BUG。
但是随着互联网产品更多偏向娱乐消费和社交,偏向“体验”之后,其实最初设计得太严密就不是好事儿了。因为100%项目经理前期论证的模式,只适合那些对错分明的问题。
可是体验这玩意儿,是没有对错的。就像很多公司的测试部门,对着TEST CASE的时候,你能说出一个功能错没错,但你说不出一个功能漂亮不漂亮、舒服不舒服。
这玩意儿太主观太见仁见智了,你指望不了项目经理每次都跟主流审美站在一起,所以哪怕你希望你的人都跟腾云的工程师一样,“每次都刻意站在小白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也不一定奏效。
这不是同理心的问题,而是精英是无法靠意淫来意淫出小白究竟是如何想得。
后世大约06年前后,FACEBOOK流派开始扩散出来的A/B版测试,这时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工具了。它不需要项目经理再去设身处地把自己装作小白,而是直接把好几个各抒己见的外观、UI更新内容,小范围投放给几千几万个用户去用。
比如,当时几千万的FACEBOOK用户里,会有千分之一随机收到一个升级提醒,要升级他电脑上的FACEBOOK客户端(后来是手机上的APP),而事实上,他们不同的人拿到的是不同的测试版升级文件。
最后统计一两周,看哪个版本大数据表现好,就统一确定升级成这个版本,这招大约在09年前后,就逐步扩大到所有互联网巨头了,大家都不再去花心思揣摩“什么才是真小白”,从此都开始借鉴A/B版测试这种研发方法。
直接让大数据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真小白吧。
至于前文说的“先行推出、测试市场反馈,再快速迭代”这一招,只是A/B版测试的前置思想基础,这个手腕90年代末腾云就在用了,那个是加快调试和响应周期用的,让你测试不太充分就先投放市场。让市场反馈你有哪里不行,再快速升级,就省掉很多测试工程师的工作量。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一次升级的内容不一样,有好几个对照组,那才是“A/B版测试”。
对于即将到来的1988年,眼下的微软工程师们都还是很端着架子的,他们绝对理解不了这样的研发方法。
而且以现在商业机密的扩散缓慢程度,只要顾骜保密工作做得好,同时不对内解说这个方法的好处,这些先进的研发管理思想,保密到互联网诞生,估计都是可以的。
(历史上FACEBOOK的研发管理思想,都花了两三年才蔓延到所有行业巨头,那时候信息比现在灵通好多倍。)
只不过,因为如今还没有网络下载那么便捷的软件升级渠道,所以顾骜没法通过远程的操作模式,大规模使用小白鼠。
但这都只是技术手段上的问题。顾骜完全可以稍加修改,弄成只在公司核心势力范围的地域内,找关系最铁的渠道经销商,和最脑残粉的铁杆用户,来当A/B测试的小白鼠。
当然,为了把这个制度长久稳定地运行下去,消费粉丝激情肯定是不行的,必须给好处反馈。比如那些主动用测试版并且报BUG、反馈意见的用户,将来可以得到免费获得正式版、不用购买的好处。
相当于是用测试劳动换来的软件使用权。
这些都是后话,暂时还没实施呢。
……
跟王安的转型谈判,还有最后一个细节问题要解决,那就是原先顾骜已经收购了王安电脑的大部分股权,而王安公司的品牌资产,无疑是这家公司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顾骜前前后后花了12亿美金,这里面大部分的钱就是为了这个牌子,以及牌子背后的市场认同、消费者惯性。
现在王安要拆分一家他自己家人掌控的纯软件公司,那就面临着依然要用王安的名字,和WPS这个系列软件的品牌权利。
第800章 新开发计划
王安这个名字,王家人要继续使用,倒也罢了。
毕竟这是一个真人的姓名,不是纯粹的商标,你还可以打打擦边球。
只要LOGO和UI设计,跟注册的“王安”显示不同,不会混淆,你要用那两个字,按照美国法律还是允许的。
不过WPS这个名字,王安的新软件公司于情于理都是无法使用的,那是侵权。你公司大部分股权都卖给了顾骜,怎么能一瓜二吃呢?
这就需要谈一谈钱,或者是割让几个点股份。
双方最后博弈,王安提出了一个比较干脆地条件:“我愿意从目前总公司的21%股权里,拿出5%,转让给你,换取将来成立一家新的纯软件公司后、在办公软件这个细分领域,继续使用王安和WPS的品牌。当然,我可以保证,将来这家依然带着王安名字字样的新软件公司,绝对不会再越界经营任何硬件产品。如果我死之后,我的后人要经营电子硬件,那么我也不会让他们用我的名号的,他们重新成立新公司好了,当然我相信他们不会想要再经营硬件生意了。”
5%的目前公司股份,看起来是挺大一笔钱了,毕竟顾骜此前拿下六成多股权,总共也就明里暗里加起来花了12亿美金。
那么这5%,也相当于一个亿美金了。现值,不考虑未来增值。
但考虑到,王安公司目前确实没有最新的竞争力产品,科研实力也都是被顾骜掏空的,其最大价值就是品牌,所以拿出1个亿美金的利益也不算过分。
顾骜想了想:“6%吧,现在一切安稳了,我也就顺便凑个70%持股权,绝对控制。你留15%。你多花的这个1%,我允许你从目前公司,把曾经开发WPS的软件技术骨干人员挖走,而且可以把此前所有WPS的软件权利授权给你共享使用。至于其他占股累计15%的小股东,我去给他们一点现金补偿,股份就不分给他们了。”
王安从目前的公司抽离一些品牌资产使用权出去,理论上是瓜分了全公司的利益,所以这部分利益的理论受益人,不光有顾骜,还有公司的其他小股东。
只不过其他所有小股东加起来,话语权也不到顾骜的四分之一。所以,顾骜就帮他们决策了,给其他人现金补偿。
王安让渡的这价值1亿美金的股权,顾骜照单全收,然后这部分原本应该五等分左右,顾骜占四份,其他小股东占一份。
现在实际操作中,则相当于顾骜给其他所有小股东累计额2000万美金的一次性现金分红。(基于出让公司无形资产使用权,所获利润的分红)
跟王家人之间的纠缠,也就彻底搞定,从此王家退场。
……
王安回去养病之后的次日,顾骜终于可以抽出时间来,给王安电脑的全部技术和项目高层,牵头开个项目会议。
从全局高度,规划一下新一代个人电脑的研发进度。
事实上,自从私有化进程完成之前,一些立项阶段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做下去了。
甚至在更早之前、天鲲公司靠着这一年来从王安被挖角的技术骨干,配合天鲲系研发团队本身做游戏机系统的经验,和使用摩托罗拉68000系CPU的丰富积累,也把很多论证性的尝试展开了。
公司里非常中国式地挂了“奋战300天,拿下新一代”的标语,所有研发工程师都被额外要求加班,当然待遇是非常高的。
骨干工程师不想加班、或者要引起劳资纠纷的。只要不是非常高难度、非用美国人不可的活儿,那就挪到中国去,外包给天鲲在钱塘的研发总部。1987年的中国人是非常乐于在拿额外高薪的前提下加班的。
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底:300天之内,结合王安的遗产和天鲲对摩托罗拉系CPU的应用经验,拿出可以制霸新一代用户需求的个人电脑。
目前最底限的目标,是要全面超越同样计划在明年、也就是1988年推出的苹果公司麦金塔二代(MAC II)电脑。
如果是王安当年全盛的状态,王安本人也精力旺盛、眼光敏锐,这一点自然是可以做到的。
但因为王安的老迈和这两年交接管理者的无能,落下了不少功课,导致顾骜接手前,王安公司的电脑研发力量已经明显落后于苹果了,所以这个任务看起来稍微有些难度,要非常努力才能实现。
毕竟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从此以后王安公司也没有再成功推出任何次世代电脑。1987年王安的股价总市值虽然比苹果高,但那是品牌提供的,不是技术提供的。
项目会议之前,顾骜先召见了他从天鲲调来协调的舒尔霍夫,以及在王安电脑临时挂了代理总裁头衔的约翰·钱伯斯。
约翰·钱伯斯当初离开王安、投奔顾骜之前,就是CMO的头衔,这次回来之后,顾骜要任用亲信,奖励首义,让钱伯斯高升一下也是自然而然的。
不过,顾骜并没有打算让他太轻易就拿到CEO的头衔,所以目前钱的头衔还是COO,主持日常工作,包括这次的新产品项目。
顾骜也明示了,代理的考察期是一年,只要这个项目完成得好,明年产品上市后全面完爆苹果公司的麦金塔二代,那么钱伯斯就能当CEO。
至于舒尔霍夫,一直是天鲲的总裁,当然不会来王安任职了。
顾骜之所以让舒尔霍夫临时来王安做全面协调工作,那是因为王安公司此前跟摩托罗拉合作不够多,对摩托罗拉系CPU和其他芯片的使用经验、驱动接口编写积累太少。
而天鲲从83年做初代游戏机开始,就是一直使用摩托罗拉的68000系列CPU,所以有舒尔霍夫统筹,王安这边的研发部门才能充分、快速地对接。
总的来说,就是新电脑的硬件配合、驱动程序编写、优化,主要靠天鲲的研发实力。
而王安公司的旧研发团队则负责除了驱动和软硬接口以外的其他开发工作。
分工明确,并行推进,井井有条。
连顾骜自己都感慨,自己实在是一个善于充分利用资源、优化整合资源,做到强强联手的高手。
哪怕他自己一行代码都不写,光是他在项目的战略资源配置方面的高瞻远瞩,就算得上同时代科技公司老板里的翘楚。
……
“老板,我们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得很顺利,目前硬件所需的元器件都已经全部选定、进行电路设计的初步整合了。摩托罗拉公司以及其他供应商,也都把全部所需的数据接口指令集整合给我们了。因此,未来八个月的时间,我们可以集中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层面的开发上,其中硬件驱动程序方面的工作量会大大减少,只有一些优化的工作量,时间上应该是完全来得及的。”
舒尔霍夫的汇报,果然让顾骜非常省心。看样子,天鲲这边负责的驱动和优化,是不太会出现问题的了。
后续八个月,主要精力都可以用来盯操作系统内核,以及应用层面的软件。
顾骜点点头,嘉许了一番舒尔霍夫,然后扭头转向约翰·钱伯斯:
“那后面,主要就靠你们王安的旧将了,约翰,不要让我失望。我想看到你们还有荣誉感,能跟我从天鲲带来的人好好竞争一下进度和质量。”
“老板我们会的,您放心好了。”钱伯斯拍着胸脯打包票。
顾骜顺着说道:“明天我们就讨论一下首发第一方应用软件的布局要求,也好为硬件的优化调整指明一些方向——他们现在做的硬件设计,方向是不会变了,但是性能指标,还是有可能在同一系列里面微调提升的。作为新一代个人电脑,硬件的参数选择,也不能完全随着摩托罗拉这些供应商的速度来,最关键还是看软件应用场景,一定要让新的、划时代的软件可以完美跑得起来。”
顾骜这番话让钱伯斯心中一凛,连忙记下。
钱伯斯隐约觉得,顾老板这个思想,倒是跟隔壁的乔布斯差不多。乔布斯也是一个功能设计倒逼型的暴君,每次都是从“我要确保什么功能跑得完美、跑得流畅”出发,来定硬件指标。
如果工程师跟乔布斯说这个现在做不到,或者没有性价比,都会被乔布斯骂回来,甚至一拍桌子,说“那这下一代产品就先别定型生产了,等着吧,等哪天这个问题解决了,或者科技进步能实现这一点了,我们再出新产品。现在这种都没有划时代惊艳的辣鸡,推出去干嘛?挤牙膏啊?”
这种事情,也只有封闭式系统电脑的研发商做得出来,微软那种开放操作系统是不可能这么干的,他们也不在乎硬件换代,反正他们做的是兼容机嘛。
钱伯斯了解了顾骜的态度,整理了一下需求,便告退去准备明天的会议。
舒尔霍夫看着那些王安系的高管退下,略微心有不甘地问顾骜:“老板,你花了12亿美金,最后就换来这么一个摊子,总觉得……给他们太多了。王安这个品牌是重要,是值钱,但这一个空壳子……”
顾骜抬了抬手,制止了舒尔霍夫的不甘心:“这个问题不是你该考虑的,不过,既然你死心塌地跟了我这么多年,我跟你多说几句。
如果是三四年前,只面对苹果公司的麦金塔初代的竞争,王安这个招牌确实不值那么多钱。但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