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80当大佬-第3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顾骜优雅地抿了口茶,拨了拨茶盏的盖子:“恩师都从学界退休四五年了,有些东西是会淡化的。而且我们是中国人,还管他们什么派别干嘛。”
顾骜跟美国这边供核一派有点渊源和人脉,但谈不上交情。基于基教授带来的天然人脉,在露西亚人还存在的时候,是可以维持现状的。可是只要露西亚人消失了,顾骜肯定要划清界限,明哲保身。
眼下的蝇头小利,顾骜才看不上,他也不屑于改变历史。
听老公说得这么决绝,米娜没有再发表任何不同意见。
虽然她暂时还无法完全领会,但她相信老公的眼光,这些年来从没有错过。
由于米娜的提醒,顾骜本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想法,当天中午就派了秘书,去隔壁沃森家随了点小礼物,还请对方最近有空可以一起喝个下午茶,作为新搬来的地主之谊。
美国人没那么讲究邻居交情,不会跟同时代的中国人那么勤快串门。不过超级富豪们也是不吝于扩大一下圈子的。
站在1988年这个时间点,IBM公司当然是全美排名第二的牛逼高科技公司。无论规模还是技术含量,都远远超过被顾骜收购的王安。
第一算是通用电气,其他工业企业比IBM规模大的还有不少,但高科技程度不如IBM。
80年代的人民对计算机技术的崇拜,就跟30年后的人对人工智能巨头的崇拜差不多,觉得做这玩意儿的公司最牛逼,无论中美。
从市值来看,IBM公司眼下也是如日中天,市值400多亿美金。
比前几年德州仪器、王安电脑巅峰的时候高了十倍,比83年崩盘前雅达利最疯狂时的市值,也是十几倍。
相比之下,顾骜手头如今接盘来的王安电脑,退市前的名义市值,可是20亿美元都不到。天鲲真要拿到资本市场上晃悠一下,发行价估计也就这个量级。
所以相当于把顾骜手上的王安系和天鲲系加起来,也就IBM十分之一的体量。(香积电和顾骜在通讯产业布局的那些生意不算在内,那些行业跟IBM业务也不重合,完全不是同行)
这样的估值也是很正常的,因为华尔街对于那些垄断本领域、把反抗者杀绝、杀到没人敢跟你竞争的巨头。是会给出额外的超高估值的。
顾骜的天鲲系,现在游戏机生意存量和用户规模,虽然已经远超当年雅达利三四倍,可任天堂这个搅屎棍竞争者的存在,必然会让华尔街不看好天鲲。
因为只要有竞争,哪怕对方才你两成的体量,那也至少能逼得你不敢放肆搜刮消费者、赚取高价暴利,那资本就觉得你前途不如那些垄断暴利的。
就像雅达利当年,资本市场之所以给它三四十亿的估值,就是看在竞争者被杀绝了,还不敢进场,雅达利还敢放胆狂言“我就是往卡带的塑料壳里塞一片砖头,都能卖几十美元”,所以华尔街就冲着这个暴利给你40亿市值。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年《ET外星人》事件,也算是雅达利那些高位套现股东想这么干的,只可惜他们没有预料到结果反弹的烈度——
当时很多雅达利高层,就是想证明给华尔街的投资人看:卖好游戏给客户、踏踏实实赚钱,这算什么本事?好游戏不是常有的,要看运气的,指望游戏好才暴利,这种暴利就具有赌运气的成分,不是躺着100%必赚,不够让投资人放心。
他们就是要证明给投资人看,他们真能把辣鸡卖出高价,他们的暴利是不依赖技术和设计的,不怕创意枯竭的波动的,这才是本事。
投资人们该继续疯抢这个暴利平台的股票,因为这是一家哪怕把研发部员工都换成智力残疾人士都能继续赚大钱的公司。华尔街最爱这种对未来利润的确定性了,爱到狂热。
扯得稍微有些远,但也算是说清了华尔街对垄断者的崇拜式额外估值溢价体系,无论是对雅达利还是现在的IBM。
当然影响估值的因素还有很多,普遍来说,IBM和王安这些公司,历史上的高估值还要得益于华尔街比较熟悉他们的产品——这些公司生产的服务器、办公电脑,都是华尔街精英每天上班都会用到的。
人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认识的世界在真实世界中的占比,就好像一个明星饭圈里的人,总会高估自己追的偶像的知名度。
华尔街精英同样不能免俗,他们觉得自己每天上班用的那些设备不错,就会高估这些供应商的市场竞争力。后世苹果的高估值同样受惠于这个因素,并非完全真实实力的体现。
IBM论销售额,肯定也是没有天鲲加王安的十倍之多的。
但IBM在从巨型机到小型机、服务器等细分领域,都是绝对的行业第一和垄断者,这给了IBM额外溢价,80年代末就有400多亿美元,并不夸张。
当然,因为IBM是一家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老公司了,当年第一代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死掉、传位给小托马斯·沃森手上的时候,沃森家族的持股就只有不足40%的比例了。
老沃森时代都还没进入计算机业务呢。
小沃森时代,IBM从50年代到60年代,可是巨额融资All in电子计算机领域的,这必然会带来巨大的股权稀释,比他爹更稀释了一倍以上。所以沃森家族如今手头的IBM股票,已经跌破了两成,总价值也就七八十亿美金吧。
从这个角度来说,顾骜的财富跟沃森家族财富的差距,并没有公司市值差距的倍数那么大。
明面上的家族财富也就差了两三倍吧。
……
沃森家族方面,接到新邻居的邀请后,还非常客气,仅仅两天之后,就来顾骜这儿喝下午茶了。
萧穗不用出席,顾骜就带着米娜,以夫妻身份跟沃森家族的人寒暄聊天,混个脸熟。
小托马斯·沃森也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他其实自从14年前刚满60周岁的时候,就已经辞去IBM总裁的职务,不管繁重的日常事务,只是保留了董事长的身份。
如今还在IBM经常管事的,已经是沃森家族的第三代了,那些三代也已经40多岁年纪。
当然第三代并没有第二代的能耐,所以做不到总裁,只是以普通高管的身份做事。CEO还是得靠职业经理人团队撑起来。
下午茶的茶点,都是新英格兰地区的老派传统,没什么花里胡哨的。
小沃森和顾骜虽然原先没有聊过,但彼此对对方的事迹还是很熟悉的,因此完全不需要多介绍,很快就能聊得来。
“顾,去年听说王安被你拿下的时候,我确实有点惊讶。年轻人就是有勇气,王安自己都弄不下去了,你还敢接这个烂摊子,我很期待你带来的改变。”刚刚聊了没多久,小沃森就直言不讳地指出。
顾骜也诚恳地说:“时代变化太快了么,品牌可以是永恒的,产品是不停换代的。错过一波,就瞄准下一波另起炉灶好了,这没什么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这一代已经错过半步了,还咬死了坚持在这条细分赛道上跟人死杠,不肯果断断臂另起炉灶。”
沃森一愣,随后自信一笑:“那倒是,话说,自从退市私有化了之后,倒是有几个月没听到王安的动静了,原来是你在蓄势待发。那我更期待看结果了。我很好奇,你这年轻人,似乎比王安年轻的时候还要有气度,你不觉得我们IBM是你最大的对手么?王安刚上市的时候,可是拼命给华尔街的人们暗示:他是IBM最大的对手,也是最有威胁的对手,藉此蹭热度抬高公司股价呢。你好像不屑于做这样的事情。”
这番话是小沃森说的,自然有一定的偏见,会略微下意识贬低跟他竞争了一辈子的王安,将对方说成是故意蹭热度。
所谓故意蹭热度,就像是后世刘狗东做的那样,当年自己想上头条、放出绯闻风声去,还故意对媒体否认说:“没有,绝对没有,肯定是马风在阴我”。
狗东这么干,当然是为了塑造一种“我是马风在中国电商界唯一的敌人”,自抬身价卡位卡掉其他电商。
其实他说这话之前,根本没人拿他当马风的竞争对手,很多公众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也就觉得是路人,直到听说他蹭热度的言论后,才产生“哦?这个人居然有资格被马风阴?居然配被马风阴?”的想法,从而去百度一下狗东这个名字是什么人。
王安早年上市的时候,被承销券商问及定位的时候,说肯定也是说过“我们是对标IBM个人机业务的竞争对手”这种话的,不过是否是有预谋的蹭热度,就要看具体言行了。
小沃森的转述,顾骜也是不会全信的。
面对小沃森的挑拨,顾骜很艺术地回答:
“我觉得,我不是IBM的竞争对手,说不定,我们将来还有深度合作的机会呢。毕竟阿拉丁把魔鬼从瓶子里放出来之后,魔鬼就不会听阿拉丁的指挥了,不是么?到时候,那些阿拉丁曾经看不上的人类战斗力,也会成为他的临时伙伴的。”
第822章 只有永远的利益
顾骜对小沃森说的“瓶子里放出来的魔鬼”,毫无疑问是指被IBM一手给机会扶持起来的微软了。
(再次强调一下,小沃森是个70多岁的老头儿,之所以一辈子都要在称呼前面加个小,是为了区别于他爹。哪怕他爹已经死好多年也一样,就像哪怕老布虚死了,小布虚还是要加小。)
小沃森这么多年的阅历见识,听听弦外之音当然毫无难度,一秒钟就反应过来了。
“你是说比尔·盖茨那小子?你觉得他算是瓶子里的魔鬼?连IBM都驾驭不住他?”小沃森面无表情地反问。
他内心当然是略微有些不屑的。
微软这家公司,虽然不是小沃森本人当总裁任期内引入的战略合作伙伴,但他也是一直有在了解行情的,毕竟他始终还是IBM的董事长。
两年前微软上市的时候,按照发行价的市值是4亿美元,但是首发日就窜高到5亿3千万美元市值。(微软是1986年3月份上市,刚好两周年。)
当时沃森就觉得这个有点虚高了,区区一个配合IBM的个人电脑计划做DOS系统的公司,怎么能值这么多?
当然了,如果当时只有个早期版本DOS的话,微软确实不值这么多。
但就在上市之前几个月,微软还刚刚推出了基于DOS系统系统的WORD和EXCEL,都是最初始的版本。(后世OFFICE家族里的其他软件都还没做出来,只有WORD和EXCEL)
这两个办公软件当时小有起色,被一些敏锐地华尔街人士看好,觉得可以抢抢王安的生意,所以撑起了刚上市时微软小半壁的市值——
微软上市的那个时间点,王安已经被查出癌症了,而且癌症的消息还被华尔街情报人士打探到了。那之后两个月,就是王安想带儿子一起来中国访问、想为儿子刷声望、回国后就传位,只是这一世,从那个节点开始,他被顾骜截胡了。
可以说,微软跟顾骜,都是从王安的衰败中得到了好处的,至少是得到了华尔街的信心好处。
如果王安没有得癌症、露出后继无人无法继续强力执掌公司的颓势,华尔街是不认为比尔·盖茨的两款办公软件能抢到多少市场的。
这个信心的溢价,估计能有一倍吧。
天下实在是很小,有钱到了一定程度,圈子里低头不见抬头见,稍微有点竞争上的新动态,结果一看,嘿,还是老熟人。
不过,微软后面两年的持续表现也不错,这不得不让小沃森后来稍微收回了一点觉得微软被高估的轻视——上市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微软赶上了87年的大牛市,市值最高时涨了4倍多,在去年暑期泡沫最大的时候,巅峰时突破了20亿美元,达到22亿。
不过随后的科技股引领的大股灾里,多多少少有点波及。
只是因为比尔·盖茨当时也跟传统硬件公司划清了界限,躲过了顾骜写《创新者的窘境》时试图戳破的那些泡沫门类,所以波及不大就很快回升,去年股灾中稳住在了市值12~15亿美元区间内。
88年年初这三个月,微软表现不错又涨回来一两成,总市值达到了17亿美元。不过依然没达到87年股灾前泡沫最大的时候——历史上,微软还需要再奋斗一年半,才能超过那波泡沫。然后进入1990年才开始继续爆发式增长,几乎每年翻一倍地往上狂冲。
沃森怎么都不相信,四五百亿美元的公司,会驾驭不住十七八亿美元的合作伙伴。
“现在勉强还驾驭得住吧,不过提前找些备胎,对抗新的潜在对手,总不会错的。我想您应该足够长寿,可以亲自看到那一天的。”
顾骜也知道小沃森不会立刻意识到微软的威胁,所以也不指望一下子就说服对方如何。但先埋一个种子,拉拉交情表示自己人畜无害,总归是不会错的。
反正本来就是邻居走访一下,喝喝下午茶,你还指望这种社交活动能起多大作用。
顾骜并不知道小沃森能活多久,他才不在乎这些历史细节。但此刻坐下来面对面谈话喝茶、看对方的健康状况,顾骜估计对方撑个三五年没问题——
王安这种已经确诊了癌症中晚期了,就凭着有钱人优异的医疗条件,都能撑那么久。
有钱到沃森和王安这个级别,只要不是意外暴毙,医疗资源灌下去总能拖住。
而历史上IBM公司后来转向联合苹果,也就是在1992年前后——当时微软的市值比现在每年翻一倍翻了三年,所以总市值已经超过150亿美元了。
而1990年代初的IBM却处在一个低谷中。因为微软越来越自立门户、IBM一手创立起来的“开放式操作系统个人电脑联盟”在硬件上绕开了IBM。IBM的市值比1988年居然还跌掉了一小半(历史最低谷出现在1993年9月,当时市值只剩200亿美元,一个重要的利空消息是当年小沃森去世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大势所趋,IBM后来不得不联合曾经的对手苹果公司,以及提供CPU架构的摩托罗拉公司(为了不用英特尔—微软系力推的X86架构),成立了一个新的针对封闭式操作系统电脑的联盟,各方高度相互技术授权,以谋取竞争优势。毕竟当时微软的市值规模已经超过了IBM的一半,有资格跟IBM正面竞争了。
只是,这一波操作,后来似乎证明对IBM好处并不大,反而是苹果公司获益更多。
当然苹果也就稍微缓了没三四年,也就是从1993到1996,然后就因为微软的WIN95系统爆发式发力、快速洗了市场,重新变得颓势。
不得不承认,IBM这种公司,还真是越活越回去了,看看从1988到后面的30年,人家微软从17亿市值涨到万亿,涨了六百倍,而IBM公司,在30年的时间里只涨了4倍。
不过这也是大公司病的通例,一家已经存在了好几十年的老态龙钟公司,你还能指望他大象坐火箭一样爆发是不可能的。
其实如果把微软的30年发展史拆开成两段看,也是一样的: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最狂热的时候,微软就突破过4000亿美元市值,相当于前12年内涨了两百倍。然后也开始陷入平稳和大公司病,后面18年内只涨了3倍。
扫盲少说,微软和IBM会如何,以后自有分晓,而顾骜现在要布局的,就是争取几年之后,取代历史上苹果公司的位置,跟IBM貌合神离地合作几年,吃够IBM方面的好处。
对此顾骜还是挺有把握的,因为他会在1992年之前把苹果公司干挺。
到时候苹果都是一具尸体了,IBM再想找一家封闭式系统个人电脑大厂,总不可能跟死人合作,不就只有找顾骜了么。
(嗯,理论上到时候还能找AT&T和Digital Research,都是有自研操作系统的。只不过这些公司中国人不熟,不提也罢。它们在90年代的时候在该领域以比苹果还弱的备胎姿态存在,WIN95出现后基本上就完全式微了。
至于前文提到的modore和SpecTrum这些,如今就已经开始式微了,到90年就该死了,所以到时候连做底层备胎的资格都没有。底层备胎都是要活得到95年的,另外澄清一下,AT&T这种大公司当然一直存在下去了,上文说的式微只是针对其个人电脑这个细分业务。)
……
上述这些推演,顾骜当然是不可能全部作为推演的,何况他自己也不是全都清楚。
但他讲的那些泛泛的原则性推演,确实听不出什么毛病。
只是他的用辞确实过于直白,着实让小沃森一时之间心理不爽。却也同时也有利于对方印象深刻,将来被历史验证的时候才会想起顾骜。
这本来就是长线交情伏笔的最好状态。
“顾,我想你刚才一定是在预祝我长寿,好让我看到IBM需要正视微软竞争的那一天。”
“不需要太长寿命的,短则四五年,长则六七年,不可能更久。”
“我有些累了,那就先回了,你家的水上乐园不错,回去后我会让人把我那儿的也改装一下,我孙子会喜欢的。”小沃森礼貌地喝完下午茶杯中的最后两口,才冷声告辞。
他这番话俨然是不经意表现了一下自己的不满,暗示他孙子的爱好跟顾骜相似。
顾骜不想跟70多岁的老头儿计较,只当没听懂,笑着送客出门,毕竟他刚才也有用辞比较激烈。
送了客人出门后,米娜诚恳地问:“老公,你真觉得微软将来会反噬IBM、让IBM不得不找老对手合作的么?”
顾骜:“只是旧时代的老对手而已,不是永远的老对手。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而且,到时候就算小沃森还没死,有点拉不下脸来,但王安肯定已经死了。虽然我掌握了王安的遗产和公司,但我跟王安毕竟没有任何关系。IBM的领袖会放下这层心结和面子的。”
米娜似懂非懂地追问:“可是,如果到时候情况真如你预言的那样发展,微软成了你和IBM都无法遏制的巨兽,你们又能如何联合呢?到时候,IBM似乎提供不了什么你没有的东西。”
顾骜自信地说:“还是有的,到时候的机会,就在于抓住计算机的小型化趋势。微软要全面占领市场,光靠品牌厂家们发力是没用的,关键在于让这个世界出现‘兼容机’,也就是一个机箱尺寸做得有很多冗余的余量,消费者可以自由地往里插主板、CPU、内存、硬盘。这种模式出现后,开放式系统的品牌厂家都会撑不住兼容机的成本优势的。但只要用户对尺寸小型化还有追求,兼容机就抢不走这部分市场。而我们在硬件的很多小型化黑科技方面,未来肯定还有仰仗IBM成熟硬件技术和经验的地方,不过那是下一代产品的事儿了。”
第823章 做不了渔翁就不怼人
顾骜并不是很清楚,历史上1991~1992年前后,苹果、IBM和摩托罗拉三家公司所成立的“AIM联盟”,具体推出了那些产物。
毕竟这些东西对于前世的他来说,都是自己没用过的史前产物,90年代的中国人也很少有了解。
如果站在上帝视角上俯瞰的话,格局就会明朗一些:这三家公司组成的AIM联盟,推出了一个POWER PC的计划,来对抗后来强大到彻底失去IBM控制的微软。
这个联盟里面,IBM负责提供基于早期RISC架构与MIPS架构升级而来的精简指令集,外加一些整机集成方面的优化科技;摩托罗拉负责设计基于这个指令集架构的CPU芯片实体;而苹果公司负责最终整机的设计。
举个不太恰当但通俗易懂的例子类比,那就好比后世智能手机时代,高通提供核心芯片,ARM负责指令集架构,而苹果公司负责手机的整机研发。(这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实际上职权有些交叉)
2007年智能手机界的苹果,就相当于1991年POWER PC时的苹果;ARM公司则相当于91年的IBM;而高通则相当于91年的摩托罗拉。
然而按照历史的轨迹,这个铁三角的合作,最后还是苹果公司得到的好处最多。
苹果公司先推出了普通台式机版本的POWER PC整机,一开始前两年销量还可以,比麦金塔I代和II代市场占有率还高了一些。
但是在微软的WIN95系统即将出现时,POWER PC的台式机就开始溃败了。
原因也很好理解,就如顾骜跟米娜说的微软带来的组装机的冲击风险。
可是,苹果公司在POWER PC台式机推出后短短一年内,就拿出了笔记本电脑的版本,也就是POWER BOOK。
这个系列后来成了苹果转向笔记本业务,并且始终保持住了公司产品和技术延续性,扛过整个WINDOWS时代的命门。
因为笔记本追求的是轻薄便携,没那么多冗余空间给你浪费,组装机兼容机是很难玩的。也正是笔记本时代的经验,让苹果后来注意到了往手机方向发展。
因为手机同样是一个被外观和体积卡得很死的产物,消费者,尤其是女人消费者,是不会为了“同样配置跑分能便宜一两千块钱”,而去买一个傻大厚黑的丑逼的。
安卓时代,谷歌不是没想过“重演一遍PC时代微软消灭苹果的历史”,所以谷歌一度想过弄“安卓手机的兼容机”。
这个计划听起来很美,谷歌试图做出一个体积上有冗余的整机机壳,这个机壳就是一块主板加一个塑料壳,提供各种插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