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80当大佬-第4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常态,从出实验室结果到拿诺奖只需要6年,已经算是非常了不得的底层科学突破了。
或许有外行人会奇怪:石墨烯不就是一种材料么?凭什么一个材料应用领域的突破,能这么猴急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呢?是不是评委会有什么猫腻?或者科学家的身份有了加分?
这还真没有,因为2010年因石墨烯拿奖的那俩科学家,出身也不是很好,人家是不受待见的露西亚人,是1991年USSR解体后,从露西亚辗转到荷兰和布列塔尼亚搞研究的。
那个成果最后之所以到了速拿诺奖的程度,关键贡献在于“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的新表现形式”,总结出了“整数量子霍尔效应”。
这些专业术语太拗口,也没必要纠结细节。用看热闹的人也听得懂的人话描述一下,关键在于:
石墨烯发现之前,这个世界的主流物理学家们认为,根据传统对量子霍尔效应的认识,或者说根据对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认识,大家觉得“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原子层面的纯二维物质”。
也就是说,大家觉得所有物质都是“一团原子”,而不可能剥离出“一片只有单层厚的原子”。
这是涉及到人类对底层原子世界认知的一个物理偏见,2004年之前论证其实也不是很充分,但大家就约定俗成这么认为了。
可是2004年,那两个露西亚移去荷兰、布列塔尼亚的科学家,也是撞了运,找到了一种黏性材料,可以把石墨粘在上面,然后就把一块石墨材料两边都粘上这种特殊胶体,撕开,石墨被分别粘在了两边的胶体上,就对半撕开了。
这样反复撕,从1微米几千层的材料开始撕,撕了十几次之后(十次就能除1024),居然最后撕出了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单层石墨。
这种时候,石墨“单层之内导电性非常好、结构也非常坚固,但层与层之间非常容易滑动,原子键力非常弱”的宏观特性,也就突然被筛选了。
层内特性被完全表达了出来,而层与层之间的特性,因为没有别的层了,也就不表达了。
你这个原子楼不是地板很强、柱子很弱吗?那我把你拆到只有一块地板,没有柱子,不就从原子层面改造了整体宏观性质吗?
这个单层石墨原子就是“石墨烯”。
而站在新材料资本家的角度,石墨烯的物理特性很重要。
而站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角度,石墨烯的物理特性倒不是非常重要,只少没重要到值得在发现后六年就拿诺贝尔奖的程度。
最重要的是,这个发现颠覆了“自然界不可能存在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实现原子层面纯二维厚度的物质”的理论偏见。
这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说句难听的,你这个物质就像是被二向箔拍扁了一样,纯扁,二维有多扁,就是这么扁。
这时候,再分解一下这项未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事儿要做成,需要四个大方面的贡献。
首先,你要在理论上,陈述目前认为“自然界无法存在单层原子厚度的物质”这一偏见不严谨的地方。
第二步,你要搞到一种能够完美分离石墨的粘胶材料,真的能够完美剥离石墨原子的层与层应力。
第三步,设计实验,用这种完美粘胶材料撕出单层石墨原子。
第四步,验证这种单层石墨原子材料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在量子力学层面与其他结构的传统石墨材料进行比对。并且最终推而广之,得出“整数量子霍尔效应”。
这里面,学术含量难度最高的,是第四部,也是画龙点睛。
工程学难度最高的,其实是第二步,也就是找出那种黏胶的材料,这需要材料科学领域重大的科研投入。
最容易混功劳也最容易抢业绩的,则是第三步——说难听点儿,不就是东西都给你了,让你撕吗?撕谁不会啊。(当然也不是随便撕的,也要撕得严谨,并且还要上最高精尖的观测手段来验证撕的结果,毕竟单层碳原子已经连电子显微镜都观察不到了。只是说相对于第二步和第四步,这个第三步是最容易抢功劳的)
石墨烯顾骜肯定是要投资的,这是未来蓄电池技术电极研究的大方向。而且投资过程中,得出的对于“量子霍尔效应”的新认知,对于其他电极材料的基础研究也是有很大指导意义的。
哪怕你不用石墨烯做电极,只要你在量子霍尔效应的研究领域更进一步,其他电极材料的研究也能加速很多,从目前的乱撞试错,变得能够从量子力学层面进行底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划定范围试错。
可以说,对全世界所有的电学材料科学,都是有帮助的。
投资之余,顾骜自然也幻想过让中国人也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域捞点好处。
他希望至少能够让中国的有色金属盐研究专家们,先去想办法,砸钱把那种剥离石墨层的完美粘胶材料研究出来。
这个是只要有金主下目标,砸钱砸资源就能砸出来的。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科研机构,无非是没想到这玩意儿有什么用,所以不会去砸这种目前看似浪费钱的事儿。
至于“目前对量子霍尔效应认知可能存在的适用范围过广、对自然界不可能存在纯单层原子物质的误解”的讨论文章,顾骜如果能学懂,那就自己写,或者让中国科学家写。
第三步的撕,那肯定是当仁不让要让中国人自己撕的,如果顾骜能亲自设计实验自己撕那就最好。他本人倒不指望拿诺贝尔奖,毕竟他不是物理学家,没有科班出身,物理学基础也不好。但是能在这种盛事中多露脸,让人记住他不仅仅只是一个投资人,而是真的介入了科研、提供了战略层面方向指导的,那也就够了。
他要让世人知道,这个质疑方向是他提出和指引的,他只是不会具体研究。
至于最后一步,顾骜屁都不懂,他连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具体是个怎么玩意儿都不知道,那只能是完全让中国科学家来做了。
这期间,有些不太占功劳的事儿,他也可以考虑等今年露西亚嗝屁之后,吸引那几个向往外国科研环境的露西亚研究员来中国,帮忙一起做点事。
不过第三步纯抢功劳的撕的动作,就不需要让露西亚人插手了。最多最后总结整数量子霍尔效应的时候有难度,让其中的带头人帮点忙。
顾骜也知道,以西方对中国的敌视,弄纯中国人研究的项目评诺贝尔物理学奖,难度还是很大的。掺一个露西亚人进来,做做最后的“观测后理论总结、计算推导”,给白人留点面子,说不定能稍微缓和一下白人的自大抵触。
事情总要一步步来的,毕竟诺贝尔的刀把子握在白人手里,人家也不是什么完全公正的善男信女,争取的过程也是要讲斡旋艺术的嘛。
顾骜是学外交出身的,怎么可能不懂这里面的资源协调弯弯绕。
……
顾骜跟王富聊了很久,该透露的,不该透露的,尺度把握得非常好。
他也没指望王富本人有多牛逼的研究天赋,但既然知道对方是后世BYD的创始人,他也对对方的研究管理和研究组织能力很放心。
顾骜希望的,就是让王富在不知道全局计划的情况下,先展开一些电极材料层剥胶体的材料学实验,把数据先搜集整理起来。
历史上,那两个露西亚科学家搞出石墨烯,从一开始动了念头想设计实验验证,到真的找到合适的粘胶材料、完成层撕剥离,那也是花了好几年研究时间的。
顾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他当然也要让王富这些研究员,先在不知道最终全局目的的情况下,把这些过渡材料的研究够搞好。
至于资金和待遇,顾骜是不吝惜的。
仅仅几天之后,随着王富和他带领的新研究小组开始筹备后,他得到的待遇,就让他死心塌地放弃了“干几年学点经验,将来再看看要不要自己下海”的念头,决定给顾骜卖命一辈子。
这只是一个在其他资深大佬看起来研究方向很冷门、没什么价值的小组。但是顾骜居然给每个研究员都开出了至少五位数人民币的薪酬,阶段性有论文有发现,还有至少五位数美元的奖金。
只要是相关的SCI有影响因子的论文,属于目标研究方向领域的,哪怕才零点几因子的期刊,一篇文章就是几万美元起步的个人奖金。
任何一项过程性的材料专利,那就更不得了了。
国内的研究员谁特么见过这种重奖的阵仗呀。
第867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
位于秀州的汉乐电子开发区,沉浸在一片欣欣向荣的上升期氛围中。
无论是京城南下讨生活的研究员,还是就近从沪江过来探探路的圈内先行者,到了这片热土上,很难不堕入顾骜开出的条件、和整体振奋昂扬的行业氛围吸引。
后世BOE和BYD的核心团队和技术骨干班子,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劝诱中,不知不觉被顾骜纳入麾下。
历史上,那两家公司的早期创始团队和技术骨干,本来就分别是王东和王富这俩人,从各自原先单位挖来的。
一批是京城电子管厂的骨干,另一批是京城有色金属研究院的人。现在这两批想趁着下海大潮蠢蠢欲动的家伙,看到了顾骜这里的待遇,提前坚定了走人的信心,也不奇怪,他们从三月份到年中,陆陆续续开始从京城离职,然后加入了南下到合资企业干活的大潮。
每隔几天,顾骜这里都会爆出新的利好消息,让那些人更加坚定。
比如前几天刚听说:有个研究员,写出了一篇在某SCI影响因子3。0档次外国期刊的电极材料特性论文,被老板实打实奖励了好几万美金。
今天又传来消息,说是钱塘市政府在城东批了一片地皮,专门划拨作为人才房,已经开工了,两年内就会分发给本开发区的优秀科研人员。当然前提条件是将来工厂稳定下来之后,要把研发部门搬去钱塘。
这种决策,固然是地方上为了争夺成绩,但对于从业者来说绝对是好事儿。桐县这边条件再好,肯定还是省城市区更好,别的不说,光是分的房子将来也体面。
后天又听说:顾总被邀请参加几个月后的秦山核电站测试运营典礼,说上面批了核电站在未来两年的测试期内,要特供这片开发区的工厂和实验室使用,足见这个项目得到的国家、地方支持力度有多大,足以让大家都奔个牛逼前程。
历史上,秦山核电站要今年12月份才会进入稳定的测试发电阶段,不过作为国内第一座核电站,测试阶段是不能商业化卖电的,设计的测试期有两年之久,从91年12月测试,到94年1月才对外卖电。
如今,因为顾骜的项目推动,地方上也加班加点赶进度,资源到位速度也更快,所以估计今年夏天就要进入内测试机了,秋天的时候就能封闭式供电测试。
众所周知,采用了新技术的电站,在“测试运营”阶段,并不是不许对外供电、发的电白白浪费掉,只是不允许“并网”,防止对外部电网造成冲击。
这就相当于是“互联网”跟“局域网”的差距。
历史上,在秦山核电站的两年内测期里,也是会找点儿秀州本地附近的工业企业负载之类,进行专线测试。
如今有了顾骜投资的这几个项目,到时候这些半导体/电池工厂本来就是一开工就不停线、24小时三班倒的,就更适合核电站测试了。
连昼夜负载峰谷都不用调蓄,24小时都是这个负载。
所以,就当是顾骜牺牲一下,为祖国的首座核电站的两年稳恒输出测试期,当一把局域网的特供小白鼠吧。
既然是小白鼠,而且说了测试期不属于商业化运行,那两年的电费也不用给了。
国家电力公司毕竟也磨合技术练了手,赚到了经验值,怎么还好意思收电费呢。
每一条消息,都刺激着大家的神经,让所有人铆足了劲,如同美国人和日本人经历过的一样,似乎在国运上升期的时候搞什么都特别有效率。
……
当然了,再有效率也要讲基本法,客观规律摆在那儿,不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碾压过去的。
国内液晶半导体和电极技术的基础太差,顾骜恶补两年,依然不可能直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液晶厂和钴酸锂电池厂,怎么也得到下半年才能投产,好多外部辅助技术条件,都要差不多到那个点才能完全齐备。
而且年底的时候,露西亚人也差不多完蛋了,鉴于后世露西亚人那几个诺奖级别的电极材料专家,安德烈·盖姆、康斯坦丁·霍肖诺夫,基本上也要到那时候才好劝诱,顾骜也不是很急。
1991年是风起云涌的一年,值得关注的大事很多,顾骜要忙的事儿自然也不少。
3月初的几天,顾骜就见到了不少美国客人。
都是早些年跟他交情不错,或者是当年威廉·克拉克时期的美国秘密外事圈子内供职的家伙。
本时空的威廉·克拉克做到了86年底,因为波斯门爆发而被李根作为替罪羊踢走了,所以这一派的美国国家安全圈子势力,跟老不死这一届没有任何关系。
加上他们当年就是被波斯人坑走的,自然觉得“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对侯赛因将军更为同情,一直到最后一刻还希望和平解决。而希望和平解决的那一派国内势力,肯定也会利用这些人去出头。
他们为此特地飞来中国几次,跟顾骜聊过,想看看顾骜能不能发挥一下当年跟侯赛因将军生意上的交情,努力一下。
不过都被明哲保身的顾骜拒绝了,他最多只是私人朋友身份跟侯赛因将军说了说,别太自信,这是以卵击石。
不过以史为鉴的侯赛因肯定是不会听的,顾骜留个预言的人情在,将来证明了对方自然知道谁是真朋友。
然而通过这些交涉,顾骜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左中右。
在很多事情上,美国的态度并不代表美国某些人的态度,任何时候都有一部分美国人的利益,跟国家的利益是不一致的,而那些美国人显然以自己的利益为更优先考虑。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
交涉请求虽然点到即止地失败了,但顾骜对朋友一贯是非常礼遇的,只要对方来了,就是客,不办事儿归不办事儿,好吃好喝好玩的招待,绝对是一样不会少,务必让美国客人宾至如归。
反正招待人吃喝玩乐又花不了几个钱,这是最实惠的扮猪吃虎。
顾骜之所以不坚持帮到侯赛因将军真正悬崖勒马,一方面是他不想改变历史,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东那些泥潭,对于牵制美国人的外交筹码实在太好用了。尤其是将来露西亚完蛋后,中东地区拉了美国人多少仇恨值。
这种事情是死道友不死贫道的,顾骜才不会为了侯赛因将军的利益,去改变什么。
除了外国友人之外,这段时间,国内有关部门也有朋友找过顾骜。
这是没办法的,哪怕他在脑门上刻“我只是个商人”,并且坚持只经商不闻其余,已经七八年了。
可只要他这辈子是外交学院头号尖子生、国内唯一跟着基教授在华尔士外交学院读博的、而且当年在伊拉克打出过国货出口第一枪。
那么,只要这些外事领域出了事儿,总会有人来问他,躲都躲不掉。
他太难了。
幸好,人家也体谅他的难处,所以这种咨询不是非常正式,只是派人以普通朋友关系身份来聊聊。
来客是十几年前在伊拉克认识的章大佐。来了之后顾骜就很客气地亲自请他吃饭。
还让米娜一起出席了,毕竟大家都是在伊拉克的风雨飘摇中混过来的。
“小顾,听说美国人找了你几次,你都不吭声,顾左右言他,你是不是对美国人再陷泥潭很有信心,觉得能拖住他们呢?要是真能多拖住一些,也好让美国人在其他国际事务上的气势稍微收敛一点。”酒桌上,象征性喝了两杯后,对方就开门见山问。
顾骜无奈哂笑:“忠哥,后方的人这么想,情有可原。你可是伊拉克通,你怎么会这么想?别试探我了。
那些不了解一线情况的,很容易用类推思考,觉得冷战期间,只要是稍微大点的国家,美苏任何一方动手揍对方小弟,对方只要暗中输血,都能拖住很久。
越南是这样,阿富汗就反过来了,所以很多人就觉得这次伊拉克还能再反过去。包括侯赛因将军自己,这么嚣张,无非也是觉得他能复制越南和阿富汗的两次经验。
但现在的问题是,露西亚高层好多懦夫,也没血了,不会真为了伊拉克耗下去的。美国人发挥先进武器的第一波突然先手扩大优势,加上伊拉克人毕竟没有游击的基础,太依赖中枢指挥系统了,不够扁平化,没戏的。”
章先生也是叹了口气,似乎觉得顾骜深以为然:“其实,我也差不多这么往上打报告的,当然细节上跟你看的不太一样。那你觉得,侯赛因将军能称多久?”
“如果从失去反击潜力来算,我觉得一个星期都撑不到,剩下的就是等着对方地面进攻占领,或者是搞点两败俱伤、不是以打赢军事对抗为目的的盘外招了。都算上的话,拖个个把月吧。”
“才一个月?那你对侯赛因将军的信心,比我更悲观呢。”章先生大惊。
“我也不是专业人士,就随口一说。我分析的那些理由,你自己听着觉得有没有道理,就行了。术业有专攻嘛,论文分析、内参这些,当然要以你们专业人士为准。”
“谢谢,我会参考的。至少,你也不是指望伊拉克人能变成美国的泥潭,那你想必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也不会损害你生意上和美国人的友好了吧。”
“这些我自己会操心的,谢谢关心。”
第868章 海湾战争的红利
几天之后,3月12日,植树节。
在这个大地回春的日子里,历史的惯性在被略微拖延了一阵之后,终于还是碾了过来。
这一天,对顾骜和妻儿来说很平常,一家人在钱塘的大观园里其乐融融,享受天伦,顾骜和米娜也顺带处理些手边的生意。
不过国际大势却是风起云涌,美国佬终于对伊拉克开战了。侯赛因将军当年额外为李根跑腿擦腚卖来的交情,也只是换来了一个半月的额外斡旋努力,并不能阻止开打。
当然,侯赛因将军肯定也想过,利用他知道的更多关于美国佬在中东搞秘密交易的丑闻,来要挟一下。
但一来因为侯赛因将军过于自信,觉得自己能把美国佬拉进泥潭,不用那些脏招也能让美国人意识到他的厉害,所以并不打算第一时间就把底牌打出去。
底牌是保命用的,不是刚开牌就丢王炸吓人的。
二来么,现任MR。P的老不虚先生,也比较油滑,他当年在李根圈子里的时候,就很注意保护自己,把自己从很多脏活儿当中摘出来。
所以侯赛因将军揭老底的事儿,要是发生在三年前、李根还在的时候,那威力还能大一些。但现在再来搞,老不虚完全能把锅完全推给李根,以“MR。VP是没有实权的”理由撇清自己。
至于这么做的损失,无非是让美国人民更加看清老不虚的真面目:他只是在三年前竞选的时候,出于粉饰自己的需要,才把自己打扮成“李根任期八年成功经验的继承者”。
而一旦上位后就翻脸不认人了,其实是自己另搞一套。
不过这种认知,以1991年的老不虚的自信值来看,是完全不虚的。因为他觉得他干的这两三年任期内,即将取得重大的对外战争胜利(从侯赛因那儿刷人头),还能把露西亚打得进一步衰弱。有这么大的历史功绩在,还需要像三年前一样标榜“萧规曹随”增加人设卖点么?不需要了!爷靠自己的真本事,就能轻松连任!
虽然,如今才1991年3月,所以,他连自己的对手是谁都还不知道呢。美国人的惯例,大部分想要参选的人,都是从前一年的3到8月间,陆续宣布的。
具体到这一届,大投的日子是1992年11月,所以大部分想参加的人,都是先暗中准备、然后91年3月到8月间陆续宣布自己要参加。至于民猪和供核两派内部初步决出最终参加者,一般要到92年的二季度初,然后最后七个月里,才是两派各自集中全部资源,全力推本派内部决出的那个代表。
所以老不虚现在是踌躇满志,却还不知道他的对手是谁。
这一届有野心蠢蠢欲动的人,大多数也是因为知道海湾战争在即,想看看风头再决定要不要上——因为那些对手也怕“万一老不虚对外战争赢得太漂亮,民意支持暴涨、明年不可能输”,那他们也就懒得再去浪费资源出丑了。
参选总统可是很花钱的,如果明知必输,很多人就会选择省钱,另待时机。
事实上,1992年这一波,本来民猪派内部也轮不到比尔学长那种才45岁的“愣头青”,就是因为民猪派里不少资历更深的名宿大佬们,觉得老不虚连赢两次重大对外胜利,风头太劲没得打,所以缩了,这才给了年轻人更多机会。
老不虚的真·不虚,进一步让侯赛因将军觉得猴急地把丑闻底牌打出去没什么效果,不如再等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