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回80当大佬-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智者见微知著,韩婷已经可以顺着思路脑补出对方把再婚的过错推到她头上,说不定还会编排她这四年里贪慕虚荣交际花……
  “小顾,你说,如果我这种人,将来真想眼不见为净,离开部里。又能去哪里做事呢?又该去哪里做事呢?”韩婷彻底相信了顾骜的眼光,连这种前途问题都咨询了。
  “应该……不至于这么严重吧?就算有风言风语,也应该是姓马的改行啊!”顾骜有些为韩婷打抱不平。
  “男人比女人,对面子要看重得多。我就不跟这种人计较了,眼不见为净——反正我这辈子都一个人过了,也不要孩子,我还指望升职干嘛?找个自由自在的工作,享受生活不好吗?”
  “那你……如果打算辞去公职,或者调岗,大概会是什么时候呢?”顾骜也不好劝,只能顺着问。
  “最晚,把你们这届带毕业吧。要是他把我逼急了,早走早超升也是有可能的。”
  顾骜暗暗把时间记在心里,琢磨能不能给韩老师安排个出路。


第112章 群英荟萃
  为了安抚韩老师的事儿、怕她想不开,顾骜免不了在京城多滞留了两天。
  不过这闲事也不用一天到晚管,每天抽出两三个小时陪她门、或者客串下心理咨询师,就够了。
  白天没事儿,顾骜就给很久没联络的朋友挨个儿发电报,关心一下近况——主要是马风和萧穗,他希望为这次去日本之前,做点准备工作。
  谁让他们都没电话呢。
  外交学院的学生待遇国内一流,往年暑假也是开放寝室、允许大家留在京城的(去年顾骜他们这一届整个暑假都要上课,所以根本没回去。因为他们77级的大一学年只有一个学期,只能靠暑假疯狂补课赶进度。)
  不过今年却反常地把校舍封闭了,所有同学都赶回了家。
  主要是因为正式复校手续已经完成了、明年要扩大招生专业的规模(外交官班还是招60个人,但是会扩招其他专业方向的,比如新闻发言/翻译,也就是非一线人才),所以趁着暑假的两个月翻新装修房子呢。
  顾骜和伊丝米娜雅夜里没地方睡,就暂时在韩婷家打地铺。大家都老交情了,人品知根知底,倒也没有尴尬。
  伊丝米娜雅比他早一天回家,顾骜还开车送她去了火车站——据说回YL要坐五天五夜的火车。
  没有公务就买不到飞机票的时代,就是这么艰苦,人们都习惯把大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路上了,似乎生活节奏就该是这么慢。
  临走这天,萧穗给顾骜回了电报——顾骜一开始是给庐江她父亲家的地址发的,居然还发错了,是她弟弟转了一道。
  萧穗的回函很长,似乎一点都没打算节约电报费。
  按照三分钱一个字计费,顾骜算了算这封几百字的回电能花掉七八块钱。
  从电报上,顾骜得知萧穗如今已经在沪江——如今距离高考结束,已经过去了半个月,所以考试成绩和初步的录取投档工作都完成了。
  萧穗果然如愿考上了复旦的中文系,走上了她这一生的美女作家之路。
  因为她后妈是沪江电影制片厂的演员,跟她父亲分居两地。所以拿到通知书后,萧穗就去沪江住了,算是重新熟悉环境。
  对于顾骜在电报中询问的译制片引进权限、翻译工作转包等事情。萧穗似乎是问过了她后妈,给了一个比较正式,但很简略的答复:
  “可以民间推荐送审片源。如能帮忙协定整体打包引进价格,翻译工作也可一并外包。”
  具体细则当然很复杂,电报里说不清,萧穗让顾骜有意向的话面谈,并且最好在京城做好一些结交某些总局审批人员的工作、有助于后续跟制片厂谈条件。
  另外,萧穗也肯定了如今的政策:最好是引进日片,次之港片,再次之美片。别的西方国家,暂时审核比较困难。
  最后,萧穗还在电报里问了顾骜是否有可靠的日语翻译,如果没有,她可以想办法帮忙介绍。
  日语翻译当然是要的了,虽然顾骜自己学过日语,但毕竟不是主修,水平有限,这次去商务交流还好说,要把电影翻译得“信达雅”就有点难度了。
  而80年代国内译制片厂对质量的考究还是很细的,一听说干活的人连日语专业都不是,哪怕实际水平还行,校审的时候也容易刁难。
  顾骜回国前便考虑过这个问题,得到萧穗的回信,他就立刻行动起来。
  ……
  如今是暑假,学校宿舍又装修、所有同学都被赶回老家了,所以顾骜其实没多少选项。
  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78级的学弟杨信。
  顾骜跟杨信本来就挺熟、关系也不错。
  而且他是学校里少数几个京城本地人之一、又是主修日语的。
  加上杨信本身表现不错,虽然因为年级的关系,至今没有捞到出国的实习机会,但在78级那些学生中,却是表现最好的。如今即将升入大二,整个日语班里他的成绩和综合表现都是第一名。
  所以,不用考虑了。
  收到回电的当天下午,顾骜就去杨信家拜访。
  杨家长辈应该都在上班,只有他一人在家。
  “顾学长?你总算从伊拉克回来了?”开门的时候,杨信就颇为惊讶。
  期末考试时,他们都听说了顾骜的行程有些拖延,可能是有意外情况。但国家有保密制度,所以细节他们也不知道。
  “我还担心你出事了呢!”杨义发自内心地拍了拍顾骜的手臂,似乎还在确认他有没有少什么零件。
  顾骜解释:“确实有点事情拖延了,你们亚洲语系的米娜同学受伤了,我么,有惊无险,反而有些不错的际遇,惭愧啊——目前不好跟你细说,保密条例么。”
  “那她不要紧吧?我们这一届就数她年纪最小了,大家都拿她当小妹妹看待。”杨信很仗义地问,随后才意识到自己居然堵在门口跟顾骜聊天,连忙把他让进屋里,端茶递水。
  顾骜说了一些伊拉克的风土见闻、反正都是不在保密范围内的,然后切入了正题。
  “你暑假忙么?”
  杨信一愣:“本来想自己看看书,补点自学课程,你有什么要帮忙么?顾哥有事的话,我当然有空了。”
  顾骜:“当然也不能让你白帮——如果你后面一个半月、直到开学,都能抽出来,我有些公务和私活,都要找你,报酬方面我也会……”
  “您尽管说,别提报酬。”杨信非常仗义地打断。
  他也直到顾骜如今是学校里混得最好的。上学期期末,顾骜去京西宾馆吃了极品好物的自助餐,带回来还想到他,平时也都挺照顾。能有机会为顾学长办事,那肯定是长本事的,怎么能谈钱呢。
  “一码事归一码事,你先听我说完。”顾骜摆手虚按了一下,“首先是公事,机一部外事局又有一个技术出口的授权谈判,要去一趟日本,活儿不大,局里就有委派人手的自主权。你日语比我好,多少能帮忙,肯去的话,我就跟局长申请,把随员名额给你。”
  杨信大为振奋,应声答应:“这是为国出力的机会啊,还能捞到出国实习的资历,要写上档案的——您怎么还跟我谈钱呢,这事儿怎么看都是您提携我了。唉,还是顾哥你仗义,咱们这一届,才刚刚要升大二,至今为止能捞到出国机会的,除了伊丝米娜雅之外,就剩我了,还都是你提携的,大恩不言谢,我都记在心里了。”
  顾骜示意对方别忙:“这事儿其实本来可派可不派的,是我问包处长要来的行程。其实事后,我还想趁机考察一下日本那边的文化传媒产业,做些引进生意——倒也不是为我,是给我做代理那个香江知识产权律师,人家兼做版权倒腾买卖的。
  所以,可能还要谈电影的译制片引进、小说版权引进、后续翻译……我也不瞒你说,我手头目前有一个学生社团性质的翻译社,目前名字叫西子外语社,是我钱塘老家一个同学搞的,他请我挂名领导。
  目前都是些浙大生和其他钱塘本地文科院系的外语生,未来可能还有复旦的。我找他们翻,那也是要给点辛苦费的——你要是不嫌弃其他社员学历招牌差一些,咱可以分包制,远程异地干活的,偶尔组织个聚会交流什么。”
  杨信想都没想:“你都加入了的社团,那肯定是很上进的。我怎么会有学历的门户之见呢,学校不分贵贱,每个学校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同学。”
  顾骜顺势开出条件:“那钱方面,我也一视同仁了——你放心,这不是利润,是活动经费,大家都出了力,应该给的。”
  杨信还想推辞,但顾骜拿出了社团制度说事儿,对方也就服了。
  “那就这么说定了,这次你陪我去日本,私活的谈判翻译,我按照300块算给你——放心,到时候跟其他‘翻译稿费’一起正规发放给你,算是你的个人投稿所得,绝对不会犯错误的。要是超过了800块,你想给国家交税,自己按照11。4%申报好了。”
  顾骜都把话说到这份儿上了杨信自然是欣然允诺。
  ……
  当天晚上,顾骜和杨信稍作准备。顾骜去韩婷那儿辞了个行,杨义则是与家里人沟通过了,然后就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出发之前,顾骜给马风拍了电报,让他明儿一早带一两个外语社的骨干——只要骨干,至于“十五罗汉”里的外围社员,就别带了——去沪江等他。
  约好第二天下午,在复旦大学会合,具体场地由萧穗负责解决。
  一夜无话。
  在沪江火车站风尘仆仆地下车,顾骜本想跟杨信搭个人力车,但没想到在出站口就被人堵了。
  “顾哥!这边。”
  “小顾~”
  顾骜循声望去,四五张熟悉的面孔,却是马风等人的火车到得更早,却没有直接进城,而是在这里蹲点。
  除了马风之外,还有他女朋友闻莺,以及姐姐顾敏——顾敏虽然是学数学的,但毕竟也会点英语。
  马风自从把翻译社社长的位置让给顾骜后,也不敢自专,所以想尽办法说好话,把顾敏拉了进来,不求她翻译东西,只是帮顾骜看着点社里的运营和账目,而顾敏觉得也可以藉此练练口语,并没什么坏处,就答应了。
  “你们怎么知道我什么时候到?”
  “今天中午前后京城来的车,总共就两趟,稍微算算就知道了。”马风得意地说,还跟顾骜互相锤了两下,以示哥们儿义气。
  姐姐顾敏也与他狠狠拥抱了一下,一叙别来之情,然后才注意到旁边的人。
  “这位是?”顾敏礼貌地询问,有些不敢确认。
  “哦,这是杨信同学,我外交学院的学弟,这次一起去日本。”
  “原来是同学啊……”顾敏脸色微微一红。
  “看上去好像比我都大两岁吧?居然是学弟,不过又帅又有安全感倒是真的。”


第113章 美女作家
  顾骜一行人出了火车站,直接打了辆出租车,在密密麻麻的出站人群羡慕的眼光中绝尘而去。起步价4元,相比于这个时代的物价,绝对是奢侈消费了。
  没有看错,就是出租车。79年的沪江,是国内仅有三座有正规出租车的城市之一。
  “真舍得花钱,五斤猪肉的钱呢,就拿来赶个路。”
  “换我宁可一毛五挤公交车,省下钱给两斤肉吃就满足了。”
  无数消费观有代差的外地游客,纷纷如是点评。
  出租车的型号,是本地汽车厂生产的沪江牌。三四万块的车价,比30年后的低端车也便宜不了几倍。起步价再低,就连车子的折旧都收不回来了——这也是当时农业国家的物价特色。
  好在没有电子打表器,而且理论上一个起步价就能开5公里。即使稍微超出点儿,师傅也不会要你加钱,因为所有票据都是定额手撕的,不然没法做帐。
  路上也绝对没人敢管超载,似乎都默认了坐出租的人就该有特权——顾骜一行一共五个人,差一个座位。然后闻莺就很自觉的坐在马风大腿上,好让同样坐后排的顾敏和杨信宽敞些。
  司机陈师傅是个眼睛挺贼的老江湖,顾骜的衣着如此出众,自然一眼就看出他才是一行人的首脑。
  顾骜这次出国上上下下的行头都是在伊拉克的时候侯赛因总统送的,光那套法国设计师定做的清凉款夏季西装,就要2000美元,即使是此刻穿在身上的衬衫,也要上百美元。
  也幸亏国内不懂奢侈品行情,所以当时按国内成衣的价值判断,这才允许顾骜收礼。
  80年代初,欧美发达国家的物价水平,大致比几十年后低3倍,如果是奢侈品,则要低五六倍。之所以如此,也是“乱世黄金盛世珠宝”的价值观使然。
  如今苏联还没亡国呢,仅此一项就足以让全世界人民对“核大战/世界末日”的风险高估很多倍,也就在资产配置方面更倾向于无论治乱都有用处的稳健风格。
  全球文物和珠宝、定制奢侈品的价格,在苏联灭亡后都会有一波狂涨。
  (如今连美国的房价都炒不起来,因为不动产是最害怕战争的,不能带了跑。75年到95年,美国房价平均只涨了20%,96年到06年翻了一倍,然后次贷危机。)
  ……
  “小同志,你是考上复旦了?大学生像你这样的可不多,不会是归侨子女吧。”陈师傅小心谨慎地搭讪,很想挖掘些回头跟同事吹嘘见闻的资本。
  隔壁车队的老汪上星期就接了个来考察的港商,结果吹了好几天,嘴里转述的那些港商穿的名牌,就让陈师傅觉得“老汪真是有见识”。
  “不是。”顾骜根本懒得搭理,两个字就终结了聊天。
  “不是什么?不是复旦学生,还是不是华侨?”为了吹嘘的谈资,陈师傅依然不依不饶,反正开车也很无聊。
  “都不是——我都大三了,外交学院的,去复旦看个老同学。”顾骜想要清静,就一次性说完了。
  “您穿的看起来好有档次,是金利来吧?还是鳄鱼?”陈师傅很是好奇。
  金利来和鳄鱼,都是陈师傅上星期听老汪吹牛时提到的牌子,然后回家他就记在了小本本上,以为这就是外面世界的顶级牌面了。
  至于鳄鱼还分香江鳄和法国鳄这种细节,他们当然不知道了。
  “都不是,没牌子。”
  陈师傅不信了,话痨一样挖掘:“看上去很档次,怎会没牌子?国内裁缝做不出这样吧。”
  “法国裁缝做的。”为了便于理解,顾骜就直接顺着对方的土味儿,用了“裁缝”这个词,没用“设计师”。
  听说是法国裁缝,陈师傅倒没那么好奇了。
  顾骜怕对方再哔哔,主动反问:“对了,知道复旦离电影制片厂远么?”
  陈师傅:“挺远吧,将近两公里。”
  如今人觉得两公里就算远了,沪江市区直径也才十几公里。
  顾骜:“那去学校之前,先带我去个两地之间的宾馆,我们办个入住放下行礼。”
  陈师傅有些为难:“那你这个不好算里程啊,我白等你怎么算钱?”
  “五块?”
  “五块不好撕票——起步四块,加程票两块。要是撕你六块票,回头我上缴还亏本呢!”
  “不要票。”
  “不要票?!”陈师傅大惊,他从没见过不要发票的乘客。
  因为没有电子计费系统,如今出租车司机给市汽车公司交钱,是按撕票数交的。
  车子和汽油都是公家出钱买,个人撕一张四块的票子后,收进来四块现金、晚上报账要给单位三块五,剩下的五M才是个人的工资——每天做10个单子,就有5块钱工资,一个月150块,比八级工还高,所以出租车司机是绝对的高薪职业。
  市汽车公司也不怕大家私吞,因为如今坐得起出租车的,绝对都是要开发票的,不可能有冤大头自己私人拿四块钱起步价来坐车。就算是大国企的厂长,回去也要拿发票报销。
  而顾骜说不要票,就意味着公家不知道陈师傅今天接的这一单,他一单就能赚到十单的私房钱。即使油量有点超支,一会儿也可以通过别的单子腾挪回来。
  大不了就说今天生意差。
  “老板,没说的!今儿我挪出半个下午的时间,专门就伺候你一个了!你说去哪就去哪,你说等多久就等多久!”
  这下轮到顾骜愕然了。
  他第一次发现,原来在这个野性的时代,“不要开发票”能带来这么多便利。
  “这么说,晚上应该去按个摩解解乏啊,国营按摩店的服务员如果不撕票,估计也能便宜好几倍吧。”以他的智商,脑内瞬间就举一反三了。
  任何不消费物质实体、只消费人力的服务行业,不开发票应该都能便宜好几倍,因为都是私活。
  ……
  一小时后,顾骜一行人赶到复旦,在校门口一个咖啡馆遇到了等候的萧穗。
  “穗姐,好久不见。恭喜你如愿考上复旦。”顾骜当先打招呼,并帮大家相互介绍了一下。
  毕竟只有顾敏和马风认得萧穗,而闻莺和杨信都是第一次见。
  大家握了一会儿手,也都表示了恭喜,然后各自分桌坐定。
  萧穗很豪气地掏钱帮大家点了咖啡和冰淇淋。
  而闻莺在仔细观察了萧穗的外貌后,一阵自惭形秽,同时也暗暗为自己庆幸,她与马风的感情也更加融洽了。
  “你有钱了嘛,大手大脚的。”顾骜抿了一口咖啡,与萧穗开着玩笑。
  “又有稿费到账了,两千块呢,随便花,不够花了再写。”萧穗显然是进入了美女作家的状态,脑子里也没有攒钱这根弦。
  听了这句话后,一旁旁观的闻莺突然想起个事儿来:“啊!原来姐姐你就是《部队文艺》上那个萧穗啊?我看过你的越战小说呢,很精彩啊,能给我签个名么。后续还有没有了?没想到你文章写得这么美,人长得更美呢。”
  萧穗微笑着给文艺小迷妹签了名,一边说:“可能还会写一点吧,不过不会是战争场面的了,我想写写普通战士回来后的平凡生活、与和平时期的斗争、贡献。嗯,就叫《谅山下的花环》好了。”
  这个题目当然是顾骜出于恶趣味帮她取的,不过以萧穗的文笔和天赋,加上她如今变轨了的人生轨迹,写出更深入的军旅题材也是很容易的。故事也可以挪到罗勇信、刘壮这些无名英雄身上。
  甚至将来只要不违反保密纪律,还能写这些退伍战士如何在中东保卫国家利益……
  80年代,这种略带狗血的东西,要是再掺杂点民族情绪和谍战元素,不要太好卖。
  虽然文艺性和艺术成就方面,可能会比萧穗前世那些作品差些,但畅销绝对畅销。
  “好呀好呀,那以后我一定第一时间买来拜读。”闻莺发自内心地说。
  顾骜眼看咖啡馆里的局势有向文艺女青年座谈会靠拢的趋势,连忙把楼歪回来:“对了,你为什么选在这儿碰头呢,你才刚被录取,学校还没给你分配宿舍吧。”
  萧穗:“但我本来就住附近啊——我妈的房子,是制片厂分的宿舍,往西一个路口就到了。”
  顾骜直奔主题:“那先聊聊引进片的事儿吧,阿姨厂子里目前的外包政策,大致是怎么样的呢?或者说,具体要找到什么人,才能说了算?”
  萧穗微微白了他一眼,似乎在微嗔他的不解风情,不过还是正面回答了:“其实很简单,如果你的片源够便宜,一个资深制片人送审、再认识个初审帮你看几眼,就行了。如今引进日本片很松的,关键还是版权费。人家有关系有后台的,拉得到外商贴钱赞助,就可以砍得很低。国内外汇预算很紧张,卖得贵的电影,是不会考虑的。”
  这个答案,倒是颇为出乎顾骜的预料。
  顾骜毕竟是从和谐时代来的,那个时候国内引进外国文化产品,钱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内容要正能量。
  而萧穗只用了几句话,就给他烘托出了一片大致的图景:不正能量也没关系,但关键要便宜。
  如今可不会给外国片分成制票房的,入境的时候,都是一口价买断。
  退一步说,就算想分成,以国内最便宜五分钱一张的电影票、结合人民币的实际汇率……
  哪个外国版权公司会看得上分成?
  电影,小说,一切译制品,都是这个行情思路。


第114章 这个时代的好片标准
  沪江电影制片厂,某一间萧穗托关系借来的小放映室里。刚刚结束了在咖啡馆会谈后的一行人,在这儿刷了一部样片。
  顾骜和萧穗是看门道,其他人就纯粹是下午茶后的休息消遣。
  “啪~”
  “哒呀啦~哒呀啦啦啦*12……”
  随着灯光打开,音响里也传出悠扬的片尾曲。
  荧幕上放映的,正是八个月前引进国内、如今红得发紫的日本电影——高仓健的《追捕》。
  国内对日本文化产品的开放,始于1978年11月。12月份时,《追捕》有幸成为了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78年引进国内的电影,也算是那个时代最火的引进片。
  该片由沪江电影制片厂下属的译制片部门翻译引进,也就是萧穗母亲所在的单位。
  这部电影真正大规模公映,已经是79年春节之后了,而二三线城市传播就更慢了,如今还依然霸榜了“今年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