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80当大佬-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最终,他还是没能如愿。只能把吴俊法悄悄拉到一旁:“吴所长!你都带的什么人!不懂外事纪律的么?”
吴俊法也很无奈:“这位小同志是涉案人,比较了解情况,可能是想澄清吧。”
姚英卓法令纹一抽,恐吓到:“山下教授为他求情,我也不会为难。但他的全部资料你要给我。他今天私下拦住外宾搭讪的行为,我会申报上去、记入他的档案,跟着他一辈子的。”
记入档案,已经是免予直接处罚后,必须要额外施加的惩戒了——其实,也不一定算惩戒,如果是未来的大学生,毕业了之后去民企或者外企,档案就屁钱都不值。
但对于当时珍惜“国家干部身份”的大多数人而言,在档案里多写一笔如实陈述的话语,已经是一种惩戒了。
不过,顾骜却是不在乎的,谁让他的三观是后世来的呢。
在山下义久的坚持下,吴俊法和姚英卓都被晾到一旁交谈。他一个人跟顾骜用英语,以及不怎么熟练的汉语口语交谈。
顾骜知道自己赌对了。
自从他判断出山下义久是个爱惜学术名声的人起,他就知道,以王平山的奸诈,他肯定没告诉山下义久、宋六陵中的最后两座,是他亲自指挥人毁掉的。
而山下义久的下一句质问,很快就证明了这一点。
只听他痛心疾首地说:“前几年两国复交之后,我在国内只听说贵国发生了很多……对古文明而言很不幸的事情。我一辈子都是研究唐宋史的,觉得很痛心。今年形势松弛了些,我就第一站赶到了会稽考察。可是当时,王平山告诉我,他也是后来贵国要废地利用、垦荒茶场的时候,才被派来的。此前的毁灭与他无关,他还说自己是抢救性地发掘和搜罗……”
顾骜打断道:“可是,我们有充分的证据——不能让你带走,但是你如果想听想看的话,我可以给看,看过就忘记掉吧,也绝对不可以跟那位姚科长说你看过。”
短短几分钟后,顾骜就向山下义久证明了王平山的主要劣迹。
“马鹿野郎!”山下义久狠狠拿拳头捶了地面,一脸的不甘心。然后才像是想起了些什么,很诚恳地问顾骜。
“顾桑,很感谢你告诉我这些。我知道,王平山说过的那几件东西,肯定是有的——他这个人为例利益,也不可能骗我的。你能不能在案子办完、物证司法解冻后,帮我斡旋一下?
我愿意以官方、正规的渠道购买那几件东西,并且绝对给出合理的价格——你要相信我,我不是因为贪婪,我是不希望贵国再有一次波动,让更多的东西毁掉了。
你要相信我们日本人对古文化的保护态度。五十年前关东大地震的时候,菊池前辈在举家大火的情况下,都要冒着生命危险把苏仙的寒食帖抢救出来。把东西卖给我,我甚至可以答应你不带出境。”
顾骜义正辞严地拒绝:“不,这是不可能的,放弃这个想法吧——你要的那几件东西,根本就不存在。而且我们中国不会再有那种乱局了。我保证王平山的案子了结之后,跟他有关的一切古物,都会被捐赠到省博物馆,由专业人士陈列保护。”
山下义久有些颓废,不过也没有坚持。他想了想,改口说道:“我希望你给我一份能证明当年确实是王平山毁陵的证据,你们组织上的文件也行。只要足够充分,我也会帮你们举证他其他的罪行——我相信,他一定从跟我的交易里赚了不少差价。按照你们的法律,这叫投机倒把,对吧?希望这能证明我的诚意,在面对毁灭古文明的罪人的问题上,我是一个国际主义者。”
第019章 被迫当了高考移民
十几天后,五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
顾骜早已回校、恢复到了正常的中学生生活中。不过前一天他听到了王平山的案子终于有结果了,于是跟姐姐又抽时间赶来会稽,想亲眼目睹对方的下场。
跟山下义久会面那一次,终究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加速作用。
那次会面之后仅仅两三天,山下义久就彻底搞明白了真相:当初的一切毁陵行径,都是王平山发起和指挥的。
更令人发指的是,当年朝廷本来都没有关注到这处古迹,完全是王平山个人为了找点东西斗争一下、好邀功积名往上爬,所以才挑起这事儿、倡议来这里除旧迎新的。这也对他后来的升迁、成功担任茶场枢机颇有帮助。
得知自己居然跟这么一个人合作过、还被对方的伪装蒙蔽了,山下义久的报复很快就来了。
他主动向吴俊法报案,交出了他自己跟王平山交易时的价格证据。
本来么,要证明王平山赚取巨额差价暴利,还是挺有难度的。只有卖学鬻爵和玩弄女青年的罪名能彻底坐实。
山下义久的倒戈,让一切侦查进度大幅度加快。
当时本来就重口供、轻物证。一番高压之下,王家父子心理崩溃,什么都招了。
于是,这个周日,在县城的剧院里,就迎来了他的公审宣判之日。
70年代末,法院也很少有定点办公的,遇到民愤和影响涉及大的案子,小地方往往就借剧院甚至广场公审。
在越县这种地方,县城中心有个兼了电影院角色的剧院,大厅可以坐上千人,便当仁不让地被征用了。
而且宣判的基调很明确,还没开始读判决书呢,王家父子已经被五花大绑、由民兵摁着、头超主席台跪在地上,脖子上还吊了个反写了二人名字、并且用黑墨在名字上画了个大叉的木牌。
甚至连“反革命贪污罪”、“反革命强奸罪/流氓罪/投机倒把罪/有辱国格罪”这一大窜罪名,都提前漆好了。
红星茶场的知青们,大多数都来看了。至于其他看热闹的群众也不少,都在那儿指指点点。
国人最喜欢看杀头了。
“现在宣布……王平山犯有……罪名成立!罪大恶极,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其子王峰……流氓罪、强奸罪罪名成立!罪大恶极,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随着审判长在主席台上用剧院的扩音器喊完判决,人潮彻底沸腾了。
与案件关系比较密切、能进入民兵警戒线以后的人,此时也纷纷开始往王家父子身上丢污秽之物猛砸。
顾骜的姐姐是举报人和未遂受害人,所以他也站在内排。
此时此刻,他悲悯地凑过去,垫了一块破布,拍了拍王峰的脸颊。
“对我姐动粗的时候,想到过会有这一天么——靠搞破坏爬上去的人,终究有报应的。我这人说到做到,说杀你全家就杀你全家。”
“呸!居然栽在你手上,我做鬼也不放过你的!”王峰很想啐顾骜一口,可惜他一张嘴就被顾骜用污秽的破布塞住了嘴。
“那你就乖乖做鬼吧。”顾骜懒得再废话,起身走了。
两个从民兵部队请来配合的同志,举起56式冲锋枪,把保险开到单发模式,对准了人犯。然后“砰砰”两声,王家父子的脑袋就跟西瓜开瓢一样终结了,连惨叫都没有。
群众欢呼起来,久久不散。
……
围观完王家父子的当众枪毙,顾骜等人潮稍稍散去一些,才在吴科长的维持秩序下,跟姐姐一起慢慢挤出去。
没想到,在现场又遇到了山下教授,倒是挺让他意外的。
“山下先生,你跟他也算不上多大仇多大恨吧。辛苦你跑一趟了。”顾骜反正不在乎档案上“私自跟外宾说话”这种不痛不痒的记录,索性用英语跟对方搭话了。
“看到这样的恶贼伏法,也算是了我一些心愿。顾桑,我毕竟应该谢谢你让我知道真相。”山下义久很诚恳地说。
然后,他还拿出了一份清单和文件,给顾骜看了一眼,一边说道:
“其实,王平山第一次卖给我的东西,我并没有全部运回国内。只有一两个手提箱的货,我前两次坐飞机回国的时候顺手带走了。其他,都寄存在了沪江的领事馆。我始终希望你相信我是为了保护,才买那些东西的。所以,我最近在谋求,问本地政府申请一个私立博物馆的资格。把我买到的这些东西留在吴越本地展览保护。可惜,贵国法律目前对此完全是空白,姚课长也帮不了我。这事儿只能慢慢来了。”
“你真的肯把东西留在国内?那我会记住您的友谊的。有机会的话,我一定帮你。”顾骜对山下义久又高看了一眼。
山下义久也很直白:“是贵国司法系统处决了王平山这个坏人,给了我信心,让我愿意相信你们在保护古文明方面的政策不容易再发生反复了。我也不纯粹是来做善事的,我只希望,有朝一日这种私立博物馆能过审的话,能挂我个人的名字命名,让历史记住我对文化的贡献。”
顾骜默然,经此一事,他对山下义久的名声痴狂度,也算有了深刻认识。
这人对名誉的执着,不亚于海瑞。有了钱之后,就想留个美第奇家族那样的美名。
“我会帮你留意的,后会有期吧。”
顾骜礼貌地告别,跟姐姐随车回了省城。
……
因为顾敏出的事儿,她自然是不可能再回乡下插队当知青了。
不过顾家必须出一个知青的指标,是不会变的。上面唯一的松动,无非是允许稍微留几个月空档期,等下个月顾骜正式毕业后,再由他下乡顶替。
不过,老爹顾镛在单位里问了秦厂长,以及负责安排相关工作的同事,又带回了一个不太乐观的消息。
他是在当晚一家人吃晚饭的时候说的:
“你们搞出那么大动静,会稽是别想去了。连钱塘本市的几个农场,都各种跟厂里说没指标,不想收你呢——锋芒太过,被人忌讳了。”
顾敏默然,拍了拍弟弟的肩膀:“这事儿都是姐害了你。你要不是为了帮我,闹出这么大动静,也不至于被人这样嫌弃。”
毕竟,一个还没插队的知青,就把一个茶场的枢机弄得父子枪毙、断子绝孙,这事儿影响太震撼了。
本地的公社/农场枢机们,那都是一个圈子里的,肯定消息灵通,多多少少要忌惮,犯众怒。
不过,顾骜却很贴心,反过来安慰姐姐:“没事儿,你当初还开玩笑,说我去了临安,就得进大山吃毛竹了。既然附近都不容我,我不如索性跑远点儿,去湖州,或者出省都行。”
老爹还以为顾骜是不识民间疾苦,训斥道:“你以为远门那么好出的?超过50公里的地方,你可别指望你姐有体力骑车给你送肉!你就指着每月24斤口粮过活吧!别的什么补贴都没了。”
一直到80年代,国内普通人家都是没有电话的,农村里的公社、生产队也没法拍电报。所以插队的人离家100公里以上,基本上就绝了音讯。
“爸,放心,没我解决不了的事儿。”顾骜眼珠子一转,也被眼下的困境逼出了潜力。
既然非得远走高飞了,不如放开思想,把坏事转换成好事。
他凭借多了三四十年的眼界,很快就想到了一条出路。
“爸,既然要出远门,你想办法托一下秦伯伯,看看厂里有没有指标,让子弟去邻省插队的,最好是徽省。”
老爹一愣:“你去徽省干啥?要跨省也想办法去江南省啊,那里好歹富庶些!”
顾骜想了想,觉得他的理由父亲和姐姐应该能理解,也不至于泄密,就和盘托出了:“你们也都相信,今年很可能恢复高考的。所以,我想既然如此,不如当一把‘高考移民’。当年还有高考的时候,国家就是分省招生的。我觉得我们吴越这边消息灵通、学生准备起来也便捷。那些穷省的学生,肯定来不及立刻弄到足够的复习资料、或者马上投入学习。这样一来,说不定同样成绩,我能给你考个北大回来呢。”
顾骜之所以有此灵感,依然是拜他前世看过的那部央视电视剧所赐:
他买《数理化自学丛书》时,对标的那对“后来考上交大、成为交大教授夫妻档”的知青,就是靠着“拿了沪江考生的信息灵通度,碾压徽省当地考生的两眼一抹黑”,才成功的。
如果让他们回原籍考交大,分数就不够了。
因为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肯定是信息畅通地区的考生,成绩相对于信息闭塞考生而言,有很大的不对称优势。这种优势,到第二年就不明显了,至少要弱好几倍。
这跟后世的“高考移民”思路,是截然相反的——在后世,所有想移民的学生,都是拼命往京城或者沪江这样的直辖市挤,因为那儿考北大清华或者复旦的录取分起码比外地人便宜五六十分。
也只有77年这一年,是历史上仅有的要往消息越不灵通、教材和咨询获取越困难的地方移,来获取时间差优势,因为考试从宣布到上场,只有2个多月的时间复习。
所以,顾骜最有把握的移民方式,就是也去徽省。
毕竟徽省那一年的信息闭塞程度、考试通知传达缓慢,都是经过了历史验证的、还在史料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老爹听了顾骜的想法之后,却立刻被惊呆了。
这算不算投机倒把?好像比投机倒把还卑鄙吧?这是在争夺教育资源方面的投机倒把……
“真的不会出事么?”老爹心有余悸地问。
顾骜怂恿道:“能出什么事?如果我满足政策,那就直接在当地报名考。就算不满足,到时候非要回原籍考试,那也没什么损失。依我看,最好就是能去徽省。”
老爹思想斗争了很久,最后建议到:“如果你真觉得徽省最好,那我托关系安排你去宣州吧——那里也是在长江以南,是徽省相对最富庶的地方了,距离也近。”
顾骜拿出家里的地图,翻了一下,发现老爹的建议确实不错。
徽省作为吴越的邻省,大多数地盘都在江北。因为历史上的黄泛区和淮河水患问题,确实更贫穷,就算在农村,估计拿着钱也买不到余粮。
不过徽省也有一小撮是深入江南、甚至在江南省省会金陵的西南面,那就是芜州市和宣州市。
可以说,如果去宣州插队的话,顾骜就能既享受江南鱼米之乡的生活条件,又能享受徽省的高考移民效果。
而且离钱塘也不是很远,200公里而已,两地之间就隔了个胡州。
他确认道:“真能精确安排去宣州?不会被安排到江北那些吃不饱饭的市吧?”
老爹自信地笑笑:“你爸这点本事还能没有?再说我们现在身上背了那么重要的任务,老秦怎么也会力挺我们的。”
顾骜就这样被迫当了高考移民。(某人:我还被迫北漂保送北大了呢。)
第020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王家父子被灭门之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倏忽而过。
顾骜成功拿到了毕业证书,也避免了被班主任杨老师按照保送生上报进高中升学名单。
毕业后,按说他应该马上被抓包丢去农村插队——毕竟他是顶替的姐姐回城的名额,而他姐早在五月份就因故回城了。
不过,老爹利用厂里的调剂资源,能拖则拖,帮顾骜一直拖到了7月中旬才启程。
顾骜本来对此是无所谓的,不过深知民间疾苦的老爹却教训了他:
“你以为农村那么好混?7月初一去就是双抢。那是农民一年里最苦的日子,每天能睡五六个钟头就不错了,日出到天黑一刻不得停的,吃饭都得在地头上大太阳底下吃。要不是我卖了老脸、给你拖到7月中。等生产队里早稻收得差不多、晚稻要插下去的时候再去。就凭你这幅没吃过苦的身子骨,一星期就趴下了!”
老爹本来想拖到7月底,但那是不可能的。毕竟如果一个插队的知青,彻底躲过双抢农忙季节后再去,只会让他后续一年都被队里其他农民排挤。不如还不如稍微吃点苦,在农民们刚刚双抢忙过半、最疲惫不堪的时间点,以“救火队员”的姿态出现,说不定还能落个好。
人心都是这样的,而混惯了社会的老一辈,并不缺乏这种朴素智慧。
姐姐顾敏也深知双抢之苦,临行给顾骜准备了一大包死齁死齁的梅干菜,还准备了两大条咸肉,嘱咐顾骜注意补充盐分水分:
“你刚开始干重货,天气又热。记得把霉干菜煮粥,咸肉的话弄点冬瓜,多煮点汤,又补盐又补水,不然中暑就完了。”
顾家没有肉票,所以这两条咸肉,是马风从黑市弄来的——
自从跟顾骜出去见了世面之后,马风这两个多月来,周末放假时间可没少跑外地倒腾不用票的黑市肉,每趟都有几十块钱的收益。
到如今不仅早已还清了欠顾骜的本钱,也攒了三四百块私房钱。至于肉,马风手头是不缺的。
听说顾骜要去邻省插队时,马风也很震惊,来顾家做客探望。
老爹顾镛本来不喜欢顾骜多结交这些在学校里打群架、家里成分又黑五类的朋友(马风家即将平反,明年就没事了)。
不过看在马风上门就是拎两条咸肉的礼数,还像是挺知恩图报的,老爹也就默许了顾骜的“误交损友”。
“顾哥,你怎么会去徽省插队?真的假的?好端端的为什么不近一点儿?我月底也要插队了,不过很近,就在会稽。”临别在即,马风如是嘘寒问暖。
顾骜拍着马风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远近不重要,半年之内我还会考回来的。你也好好努力念书,别一门心思扑在赚小钱上了——国家政策很快就会有转机的。”
马风最近除了赚钱之外,对顾骜在会稽闹出来的事迹也颇有了解,所以对顾骜的佩服愈发死心塌地。
毕竟中二年纪的马风,本来就是个快意恩仇的脾气,只可惜他结了那么多小仇家,没一个能搞定的。
而顾骜仅仅是因为姐姐被人欺负了,说杀恶贼全家就杀全家,杀到王家断子绝孙,顺带还为国除奸了。这种快意恩仇,简直要让马风崇拜到眼冒十字星光。
所以,顾骜的话,他都是无条件听信的。
当下马风拍着胸脯答应:“大哥你放心,既然毕业了,我会好好打算的。实话不瞒你,买不用票的沪江肉,这门生意我本来就快收手了——最近政策波动好大,根本做不下去了。我听那些沪江人说,最近政策波动好大,沪江如今‘买肉不用票’之类的特权优惠,也跟前几年某些从沪进京的人的挑唆有关。现在随着中央粉碎四人帮之后,各项清算彻底完成。凡是坏人提议通过的特权,也都会反攻倒算的。以后还是踏踏实实过正经日子吧。”
顾骜没想到马风居然消息还这么灵通,倒是省得他再多费口舌劝说。
沪江的许多特权,在中央粉碎了某邪恶组织后,被逐步清算取消,这个历史大势顾骜是知道的,他只是不清楚细节。
所以马风的说法,他完全相信。
顾骜心平气和地劝道:“你肯知难而退就好。老话说得好,吃亏要趁早。刚挣钱就太顺,自以为无所不能,反而到时候一吃亏就是大亏。”
这门生意因为外力挫折、戛然而止,不见得是坏事。
说不定还能防止马风过早膨胀,没得逼数。
……
马风又在顾家坐了一会儿,顾家人也留他一起吃了饭。
末了,马风掏出一笔钱来,趁老爹和顾敏没注意的时候,私下里交给顾骜。
这是他最近盘钱塘的古物交易黑市,盘出来的心得——那天红星茶场王家父子倒台的时候,顾骜一开始只是花了500块钱,问知青们收了七八件精品。
这些精品,顾骜当然是不会拿去黑市上出手的。
不过后来,他也琢磨出了这门生意的潜力,又花了几十块钱,少量弄了几个知青们残余没出手的破碎杯碟——这事儿大约是在五月底之前完成的。
茶场几百号知青,也不是所有人当年挖到的存货,都卖给王平山的,总有漏网之鱼。而王平山被枪毙之后,也有少数人临时觉得那些古物危险,不如折现,所以给了顾骜捡漏的机会。
顾骜收到货之后,本来没渠道出手。不过后来他琢磨着马风这人机灵,已经混了两个月黑市了,多少懂点门道。就安排给他两个碎了的杯子,让他帮忙找下家出货。
出货时,顾骜也是有底限的——交代马风绝对不可以卖给外国人,也别卖给二道贩子,最好是挑那些愿意静心收藏的。
马风为此专门去厮混了钱塘的古物交易黑市。
钱塘虽然不比四九城有潘家园这种场所,但毕竟也是沿海省城,古物黑市还是有的。
马风花了个把月,觉得这事儿很难办——不能卖给外国人的话,那就几乎没人买了。国内如今这玩意儿普遍不值钱,藏家也就出几百块收货。连湾湾那边都是穷人,而且77年湾湾人根本来不了大陆。
顾骜也意识到自己把问题想简单了,最后琢磨了一条路子:“那你就每天去晃悠一圈,看看有没有港商来本地旅游的。遇到港商就上去兜售吧。”
马风一开始还不理解:“港商?那不就等于卖给英国人了么?而且港商有这个钱和兴趣么?”
马风之所以有此一问,当然并不奇怪。77年的时候,谁敢说香江会被朝廷强硬收回呢。民间都以为那就是英国殖民地。
但顾骜却知道这里面不一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