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都市之国术无双-第6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奈,自然是想着自己这些平日里在朝堂上很有发言权的文臣武将,此时已经完全说不上话。
  短短三日时间,长安修建王宫,整顿兵马,完善治安,竟是井井有条。
  其中各项制度的设定以及强大的执行力,环环相扣,细致周详,比起当初的洛阳王朝,还要高明无数倍。
  最重要的是,数百万百姓每天能够吃饱肚子,面上渐渐有了希望和生机。
  这是兴龙之象……
  长此以往,甚至很可能让汉室再次中兴。
  换在平日里,大汉朝能出现这等情况,自然是很好。
  但是,如果这些事情全都出自一人之手,对方还是一员武将,那就不怎么好了,把满朝诸公又放到哪里去。
  他们无奈的是,自己竟然没有任何可以值得依仗的,也没有任何权力。
  此时只能当个傀儡菩萨一般坐在这里,看着公审诉苦大会的召开,看着这位李牧海民望越来越高……
  长安有着成为一言堂的趋势。
  董胖子专权之时,他头脑简单,还能蒙混过去,阳奉阴违也不是不可以。因为那家伙不懂得治国,总有一些事情要求着文官集团。
  不说别的,民生和内政方面,军队粮草用度方面,总得需要文臣帮忙操持吧。
  要是让手下军将饿肚子,他那十五万精锐,都不用敌人攻打,直接就会溃散崩乱。
  因此,虽然董卓倒行逆施,许多人都恨不得把他斩杀掉。衮衮朝堂诸公,还是能够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当官,也当得津津有味,毕竟是为了天下百姓活下去嘛,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董卓再狠,也不能无缘无故的就对文臣下手,真要动手还需足够理由。
  但现在就不同了啊。
  苏辰强势登场之后,他们这些世家出声的文臣武将,基本上成了摆设。
  想要受到重用,就不得不上赶着表现自己,投奔人家,这就有些难过了。
  至于见到蔡文姬将要触怒苏辰,心怀幸灾乐祸的,当然也有那么一批人。
  这里就不得不提起蔡邕其人了。
  蔡伯喈才学自然是好的,名声传遍天下,是当代鼎鼎有名的大儒。
  论及经史学问,天下少有人及,但他的脑子却不怎么样。
  说得好听是君子,说得不好听可以称得上一声迂腐。
  这要怎么说呢?
  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又迁侍中、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
  因为董卓对他特别器重,所以,他的官是越当越大,名声也越来越臭了,自己却一点都未察觉。
  等到董卓败亡之后,蔡邕竟然还流泪叹息。
  颇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味道在里面……
  怀念着董卓的知遇之恩嘛,这也算人之常情。
  可是,那董胖子是什么人?
  他可是掘了大汉皇陵,烧了洛阳,一竿子把大汉朝打灭的人物。
  你一个天下闻名的士人代表,大儒师范,竟然对他如此忠心耿耿,这就有些不好了。
  对董卓表忠心,那么,是不是就会对擒拿打败董卓的李御李将军心怀怨恨?
  这种事情,都不用苏辰亲自交待,就有弟子动手,把蔡邕捉拿待斩。
  事实上,也不算冤枉了他。
  因为,大伙儿都知道,董卓败亡之时,这位蔡老先生却是混迹于董卓的亲信幕僚团里。
  朝堂大臣和董卓亲信大臣,两者都是以小皇帝的名义封的官职,还是有些区别的。
  如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司空荀爽等人是为大汉朝效力,对董卓其实颇有些爱搭不理。
  所以,董卓看他们十分不顺眼。
  而蔡邕则不同,他也是朝廷大官了,却是对董卓有问必答,尽心辅佐。
  虽然不象贾诩、李儒那般深得董胖子信任,什么污浊事情都交待去办,但却是颇为享受对方的亲近和重视。
  从这里可以看出,才学方面,朝堂诸公自问没人敢说自己比蔡伯喈要强。为人方面嘛,就会有许多人对他十分不齿了。
  尤其是以王允为代表的这些人,更是恨不得弄死他。
  “他可是天下士人大儒的代表之一,如此亲附董卓,岂不是让天下人觉得,读书人都是一些是非不分的腐儒吗?”
  完全败坏了文官集团的名声。
  所以,这些人见到蔡文姬出头救父,自然就会幸灾乐祸。
  ……
  在苏辰看来,蔡邕这人其实不是什么坏人,就是读书读多,读得迂腐了,智商较高,情商太低。
  他不管谁当权,谁得势,对方是不是好人?只知道谁对我好,谁重用我,我就帮谁……
  这样的人其实只适合研究学问,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单纯得太过可怕。
  让他当官,肯定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所以,苏辰也无可无不可,既然手下弟子把他归于董卓一伙……朝堂众位大臣,也有大部分人,恨不得让他去死,那就从善如流。
  自己一个堂堂金仙,也没必要单独去护着某个人,顺应历史潮流也未尝不可。
  斩与不斩,并没什么分别。
  ……
  苏辰静静的看着眼前这英气勃勃,气质有如清净莲花的十四岁小娘,种种信息在脑海流淌而过,眼神里就闪过极为古怪神色。
  无论是才学还是长相,蔡琰蔡昭姬在大汉朝都是一顶一的人才。
  她在文学和诗歌音乐上的成就,胜过了万千须眉。记忆力就更可怕了,一个人就等于一座图书馆。
  种种事迹,在史书上可是名传千古。
  当然,她的名声一直传到后世,让苏辰都为之叹息,不仅仅是因为才华和美貌,最重要的是际遇极其悲惨。
  没错,这位眉如柳叶,眼若辰星的清丽女子又叫蔡文姬。
  以文为号,可想而知,她的才学如何了得。她是汉末英雄史诗之外,心脏深处的一抹隐痛。
  ……


第一千八百四十八章 又是一个好色之徒吗(下)
  如果苏辰没记错的话,再过一两年,蔡琰就会嫁给河东卫家卫仲道。也就是外面人群之中,两位阻拦她出来讨个说法的年轻人中的一个。
  那位卫仲道是一个早死的货色,新婚不久就挂了,两人自然也没有儿女。
  本来,死了老公的女人,在这个年头也很常见,并不算难事,只不过生活孤寂了一些。
  象乔家姐妹一般默默无闻直至老死,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比起那些在乱世之中挣扎求生的女人来说,这种衣食无忧的生活,虽然不算完美,倒也还过得去。
  这个年代,并不太过要求精神和身体享受,能活下来就是胜利。
  但蔡琰显然更加不幸。
  她死了老公的同时,过不多久,父亲蔡邕也死了。
  王允以连环计,设谋吕布杀死董卓,掌控了朝政大权。蔡邕被王允指责同情董卓,以对大汉朝不忠的名义下狱,整死在了大狱之中。
  老父亲一死,名声还被败坏了,蔡琰日子就相当艰难了。
  河东卫家也很是无情,就把她赶出了家门,让她自生自灭。
  后面就是悲剧了。
  蔡文姬除了满腹才学,却是手无缚鸡之力,她又能到哪里去?
  只得孤零零的回去老家原籍,想着随便找一个地方过日子。
  却没想到,还没赶到老家,在路上碰上了匈奴胡兵。
  那些胡兵见其美色惊人,就掳走献给了匈奴左贤王。
  然后,蔡文姬悲惨的在草原上被腥膻胡人蹂躏十二载,还生了两个孩子。
  ……
  十二年后,曹操偶尔回忆往昔,会想起曾经仰慕过的这位佳人,用金壁从匈奴那里换回了蔡文姬。
  这一次的交易,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文姬归汉’的‘美好传说’。
  大抵就是中原强大了,那些被胡人掠去受苦受难的女人,又会被救回来。
  有点替曹操鼓吹的意思。
  事情如果到这里,倒不能不说是一桩‘美谈’。
  虽然蔡文姬有时会想起自家两个孩儿,毕竟是亲生的,但能回到故土总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她这时候已经磨去了当年的棱角,习惯了逆来顺受。
  但不知怎么想的,曹操竟然直接命令她嫁给了自家手下的一个董姓马官,不嫁还不行。
  这是啥子意思?
  苏辰开始是不明白的,但联系到这位董姓马官,因为养死了一匹马。曹操就下令斩杀对方……
  他立刻就明白了。
  “不愧是‘最爱人妻曹孟德’。”
  蔡文姬闯入大宴之中,当着许多公卿名士叩头请罪,请求曹操饶过董姓马官一命,逼得曹操不得不收回成命。
  回到家中,她悲愤之余写下两首《悲愤诗》,流传千古,后来就没有记载了。
  苏辰看着眼前如同出水清莲一般的蔡琰蔡文姬,突然有些后悔,当日为何不顺手把曹操那百余人悉数斩杀掉。
  那家伙实在太恶心了。
  “堂下所跪何人,有何冤屈?”
  苏辰元神一转,事情的来龙去脉早就了然于心,他心里其实也挺怜悯这小姑娘的,有心想要放过蔡邕。
  不过,此时既然是公审诉苦,就得有一定规章,朝令而夕改,无原无故就变了章程,很是不好。
  “民女蔡琰有冤。”
  蔡文姬毫不怯场,深深的福了一福……比起卫仲道兄弟两人缩头不出,不敢为老师请命的举动,其风姿完全不同。
  她语意铿锵的说道:“我家父亲深得董贼敬重,被除为重职高官,那也只是奉朝廷皇命而行……所谋诸策,大多都是教谕、民生范畴,并不涉及军事。既未贪腐,又未害民,何至于获罪斩首?民女以为,李将军此行不妥,有草菅人命之嫌!”
  一听此言,众大臣全都暗暗抽了一口冷气。
  如果是董卓坐在堂上的话,蔡琰此言大大犯上,很可能就会被乱棍打出,甚至会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就算是在场众位大员,以往办案之时,也不喜欢有人当面指责自己错误之处。
  即使错了,也会将错就错的。
  所以说,此时的蔡琰行为虽然刚烈,实质上是将生死置之度外。
  为救父亲她算是豁出去了。
  卫伯儒、卫仲道更是在人群之中向后躲了躲,别说出言相帮,还生怕牵连到自己身上来。
  围观百姓突然就静了下来。
  大家来申冤诉苦,大多数是声讨董卓的。
  没想到,还有大胆的家伙,矛头直指主审官,而且还为董卓派系官员张目。
  没有开口大骂,还是看蔡琰颜值够高,形象够好。
  否则,臭鸡蛋,土坷拉早就扔过去了,不砸她个满头包都算一件奇事。
  “你们觉得呢?”
  苏辰深深的看了蔡琰一眼,转头笑问道。
  他很想弄明白,这个年代的读书人,对于从逆一事怎么看?
  蔡邕生死事小,天下士人怎么想,才是最重要的。
  王允若有所思的看了蔡琰一眼,首先开口道:“伯喈兄行差踏错,忠心以侍董贼,给天下士子做下错误榜样。如果他是无罪,那岂不是告诉天下士人,可以投奔反贼,反叛朝廷,不敬大汉。”
  “果然不出所料,能用出连环计,把董卓阴死,王允十分阴险,大帽子扣得很好。“苏辰笑容未变,心中暗凛。
  过些日子,他们应该知道了,自己其实跟董卓没有太大区别。
  明面上尊奉大汉天子,实质上一人专权……
  也不知这王老头会怎么来对付自己?
  倒是期待得很。
  王允话音刚刚落下,司徒杨彪就叹息一声道:“蔡中郎虽然德行有亏,迎奉豺狼,其人却未有大错,他强于经史,不谙人心,当有此祸。”
  这一位倒是对蔡邕有些同情,拐弯抹角的说了一句好话,却也没有用力去求情,颇有些顺其自然的意思。
  荀爽面无表情,起身一礼,轻言慢语道:“观其心,察其行,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我看伯喈兄虽然与董贼亲善,事实上并未犯下大错,也未出过害民毒计,与李儒等人大不相类,当可从轻发落。”
  荀爽荀慈明,不愧有着“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美誉,颇有谦谦君子之风。
  他平日里想必也不见得欣赏蔡邕,此时却是不肯落井下石,持中而论,并从中求了个情。
  太尉黄琬本属三公之一,掌管兵事,在董卓掌权之时,他就是有名无实了。
  后来因迁都事情触怒董卓,差点被斩。对于董氏集团文武官员,自然是深怀痛恨,此时出言道:“蔡伯喈心性鲁直,记小利忘大义,虽然未做恶事,影响却也大坏,依我看来,此事依李将军一言可决。”
  好吧,这就是个和稀泥的,看不出苏辰心里所想,干脆中立。
  众人侃侃而谈,总的来说,还是对蔡邕很不利的。
  尤其是王允等一批人,说得正义凛然,令围观百姓阵阵喝彩。
  蔡琰听得却是面色惨白,浑身无力。
  如果是引经据典,辩论文章,她倒也不惧怕任何一人。但此时此刻,明显不是辩理,而是人心所向。
  虽然也有大臣认为自家父亲情有可原,但总的来说,在董卓刚刚害死数十万百姓,火烧洛阳之后。跟他在一块的人,就算没干坏事,也洗不干净了。
  她悲从中来,泪如雨下,再不强逞口舌,只是跪地叩首,泣道:“请将军念在老父年迈,保他一个全尸,以全士人脸面。”
  “嘭嘭嘭……”
  小姑娘死死咬着嘴唇,倔强叩头,四周喊打喊杀的声音渐渐就低弱了下去。
  苏辰笑了起来。
  “有意思,太有意思了……先是以理服人,看看不行,立刻转向变成以情动人。不愧是才女,脑子转得就是快。”
  试问天下,如此娇弱美艳的弱小女子,叩得额头流血,悲声泣告的情况下,又有几个男人会不动心,不网开一面?
  “停,我几时曾说过,一定要处死蔡伯喈了?”
  “啊?”
  众人大惊。
  蔡琰却是大喜,抬起头来泪眼朦胧的呆呆望着苏辰,不知他是什么意思。
  “你弹个琴来听听吧……昭姬博闻强记,精擅音乐的名头,我在东海边远之地也是如雷贯耳。若是琴音尚能入心悦耳,就免你父亲识人不明之罪,让他继续为官也不是不可以。”
  “啊!”
  四周一片喧哗,众大臣默默无语,低头不再说话。
  这意思太明白了,简直没眼看。
  无非就是看中了人家女儿美色,爱屋及乌,然后饶恕其父亲。
  果然是一言而决,完全不顾脸面了。
  卫仲道在一旁张大嘴巴,啊啊连声,眼睛都红了,却还是不敢出头。
  四周百姓全都满面惊愕,眼中全是失落。
  果然,又是一个好色之徒吗?
  还以为新来掌权的李将军刚正不阿,公平大义呢?
  只有荀爽,没人发现,他的嘴角微微翘起,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第一千八百四十九章 大道无处不在(上)
  苏辰想要欣赏洛阳大才女蔡琰的琴艺,以他此时的威势,自然不会有人打扰雅兴。
  即算是这个场合有些不合时宜,也没关系。
  在最初的惊诧和鄙夷之后,所有人都面带笑容,凑趣谈笑起来。
  “能欣赏蔡昭姬的琴艺,不虚此行。”
  “传闻中,蔡家千金音乐造诣已超其父,琴声感人至深,有如仙音临凡。当此董贼伏诛之时,抚琴助兴,来日必然传为佳话。”
  “就是,就是,李将军不但武艺盖世,更难得胸中自有锦绣,知音懂琴,真是难得啊。”
  风向一变,再没人盯着蔡邕那点丑事不依不饶。就连王允这家伙,也是轻轻抚着颔下山羊须,满面慈霭的望着蔡文姬,似乎比谁都要期待蔡大家的表演。
  眼睛里的渴求更是发自内心,形诸于外。
  很可能他心里正在暗暗骂娘。
  好吧,刚刚出言想弄死这小娘的父亲,结果一转眼她就攀上了高枝,得了李御青眼。以后若是一个想不开,枕头风吹一吹,自己项上人头不保。
  苏辰没有放出元神感应,听得各位大臣和底下众百姓士子在那里尽情表演,有些无语。
  这人啊,就是这样,上位者一朝权在手,放个屁都是香的。
  他还以为真的有人会不顾一切大义凛然的上前指责自己见色忘义呢,没想到竟然见不着这种勇士。
  只能说,这些年来天下大乱,人心离丧,正人君子越来越少了。
  生存才是第一重要的问题。
  如此局面的形成,其中最大的功劳,当然就是何进大将军和董卓董国相了。
  这两人专权妄为,凡是不懂得进退的硬汉子,基本上都把头颅丢掉了。
  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在长安这片土地上,自己无论怎么操作,都不会遭到明面上的反抗。
  为政治军不受掣肘,才能很好的把后世的一些新观念、新思想、新科技,搬到这个时代来……
  ……
  苏辰故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让蔡琰弹琴,暴露出好色的毛病,实质上是有着深意。
  这些天,他也发现了,随着董卓这么一通胡搞之后,朝堂大臣对武将那是十分不信任,就算自己打败董卓之后,这些人也都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低调得很。
  “随你怎么弄,反正我就打个酱油……国家治理得好不好,长安势力能不能增长,是否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取得优势,这并不重要。只要有了机会,我就跑。”
  天下英雄并起,凭着名望和才学,无论去到哪方诸侯那里,都会得到重用。
  再不济,就告老归乡,做个富家翁。
  所有大臣都做如此想法。
  苏辰虽然不至于束手无策,但是,做起事来,人手就不足了啊。
  这个年代不比后世,并没有九年制义务教育,识字的人只有极少一部分。更别提有学问的可用之才,那是可遇而不可求,就算他想招贤都很难。
  一旦文官集团抱团打酱油,失了进取之心。他难道单凭自己的三千弟子就能掌控偌大的朝廷?
  不用打仗了吗?
  就算是能够保持朝政正常运转,日后呢?
  等到苏辰占下的地盘更多,会不会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治理。
  要治理好广阔九州地域,三千弟子还是太少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消极的情况,苏辰也细细想过了。
  他发现,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见到自己之时,都会打心眼里生出无力来。
  这并不是害怕丢了性命的恐惧,而是一种无可奈何。
  怎么说呢?
  归根结底还是自己那日以三千破十万,一炷香功夫不到,就把董卓打成死狗的后果。
  这种武力太过惊人了,见之恍若天神。
  在这种不可思议的战绩之下,什么嫉妒、反对,以及扯后腿的想法,根本就不存在。
  没人愿意与自己为敌。
  本来是好事,术业有专功,历朝以来,武力绝世,天下无敌的存在也不是没有。
  项羽当时够强了吧,天下无有一合之众。
  但是,他其他方面差得太远,综合素质分被拉下太多来。许多文人面对他,也占有很大心理优势的。
  有很多人,恐怕会在内心深处觉得项家霸王是位傻大个,害怕会有,无力感当然是没有的。
  但苏辰完全不同。
  他除了天下无敌的武力之外,表现出来的经济、农业、内政、人事等方面的才能也极为不凡。
  只是短短一段时间,露出的冰山一角,已经令人叹为观止。
  一句文武兼资都不足以形容这种全能。
  假若他的品德还很好,收拢天下士民之心,不用问了,这肯定就是神。
  大汉犹在,皇帝还在宫中坐着。你一个臣子坐上了神坛,这是准备干什么?
  不用动脑筋去想,所有人都会感觉心中生出寒意来。
  到底是造反呢?还是造反呢?
  所以,苏辰趁着今天公审的机会,不但是想要收拢一波民心,为自家打下一个大大的广告,得到一些气运,更是想要自污。
  与历史上一些权臣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他自污品德,并非是害怕别人迫害,而是想把自己拉下莫须有的神坛。
  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有着喜怒哀乐,能够被人算计,有着诸般弱点的平凡人,比起神坛上的伟人,总会更亲切一些,也更能消除众人戒心。
  是人还是神,这一点区别太大了。
  就如此时,苏辰对蔡琰另眼相待,只是露出一点苗子来。他就感觉到,所有大臣全都长长松了一口气。
  不过,似乎荀爽看出了什么来,也不紧要。这老头颇有君子之风,从一而终应该不成问题。
  荀氏八龙四方下注,为了家族大计效力于各方诸侯,早就不算隐蔽。
  再怎么算,自己这边都算是极强势力,不愁老家伙走人。
  天长日久的,总会让他贡献出才智来。
  毕竟,自己真的没想造反,徒弟禅让的帝位,这能叫造反吗?
  没错,苏辰如今表现的就是一个正常的权臣,他不想做一个高风亮节的君子。
  所谓权臣,就是有着自己的欲望,比如喜爱金钱、权力、美人,生杀由心,不太讲道理。
  种种所作所为,能让人又敬又怕,又没有太大压力,这样就好了。
  他不想被士人清流的大道理所操控,也不想被天下民意所绑架,如今就给大家伙儿上了一课。
  我说你行,你就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