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最强人生-第8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石少明不同,他是殷俊的心腹,又熟悉殷俊的性格,所以一看到这事儿到了自己面前,他就心神一动,拿了两份“雇佣工作契约”来让两姐妹签。
  这可不是什么临时演员合约,也不是什么龙套合约,而是正儿八经的剧组雇佣工作人员的合约,是除了美国来的这群人之外,条件最好的合同。
  三个月下来,哈婕科娃能拿到2万美金。
  身为老板专职翻译的叶琳琴娃,直接拿了一份加补助共3万美金的合同。
  而且当场就给了她们每人1万美金的预付款,这笔钱也不是人人都能提前拿到的。
  于是,两姐妹回家的路上都是紧紧的手牵着手,然后把衣服裹得紧紧的,生怕兜里的钱掉了。
  捷克斯洛伐克的物价水准低,工资水准也低,之前几年,她们家里欠的钱,折算下来有足足的5万美金,这在普通的捷克家庭,便是一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还掉的巨款。
  但两姐妹没想到,就是这一次3个月的工作,便能把这些账务给还清。
  昨晚回去,当她们把2万美金交给维塞拉,并且当着父母说了这事儿的时候,几人是抱头痛哭。
  病愈后却一直没能起床的父亲,从来没有哭过,昨晚也是嚎啕大哭。
  哭过了这么一场,两姐妹今天早上起来,是干劲儿十足。
  本来以为这里的自助餐,就是很简单的面包、牛奶、土豆、火腿、沙拉等等,结果来到餐厅区域,她们可是吓了一跳。
  十几张长桌子排成了两排,上面一个个的银色不锈钢长方形大盘子里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食物,比如面包、牛奶、火腿、腊肠、牛排、炸鸡、苹果、西瓜、红薯、沙拉……等等,只要她们能想象到的食物,上面都摆着有。
  更夸张的是,这里还有做东方饮食的,比如一小碗的软面、炸油条、烧饼、小笼包、凤爪、虾饺、烧卖等等。
  这些东西都是她们没吃过,甚至是没听说过的。
  大家不断的往自己的餐盘里面拿吃的,而那后面的制作区域,也不断的根据食物减少的情况,制作出新的来补上。
  叶琳琴娃还好一点,只选了一些常见的食物,哈婕科娃就不一样了,听着那些先吃的人们的介绍,端了一堆的吃食回来,大部分都是东方的饮食。
  多拿的可不仅仅是哈婕科娃一人,许多捷克的演员们,特别是那些龙套们,更是把盘子都堆得差点放不下了,才依依不舍的回到了餐桌前,眼睛还时时刻刻的盯住那边,随时准备再去拿。
  他们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农民,没有见过什么世面,这些好吃的东西花钱都不少,平日里他们舍不得吃。
  捷克的经济本来就不好,别说是龙套们,就是演员们,平日里也不是天天都吃好东西。
  不过这些演员们还懂得一些矜持,所以并没有表现得太贪婪。
  只是吃了几口,哈婕科娃就大呼好吃,在她的半强迫之下,叶琳琴娃也吃了一点,虽然感觉有点怪怪的,但吃起来却很好吃。
  都说东方是一个美食的天堂,这从早餐的种类和味道上面,就能看出来啊!
  要不是这里不允许带走,两姐妹都想带点回去给父母尝一尝。
  “你们好!”
  两姐妹正在吃着,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就坐在了她们的对面。
  “你是……卡尔森先生?”哈婕科娃一下子把他认了出来,这不就是昨天坐在老板旁边的男子吗?
  “是的,我是卡尔森,卡尔小姐。”卡尔森笑道,“你看我们姓氏的读音还有点相像呢。”
  “呵呵。”哈婕科娃笑着回应道,“我还准备待会儿来找您呢,老板说你今天会给我安排一点事情做。”
  “哦,我也是为了这个来的。”卡尔森道,“你们吃过饭之后,就去新搭建的街道那边,老板已经过去了。小卡尔小姐,你就负责在老板有需要的时候,帮忙翻译一下。卡尔小姐,你也跟在老板身边,他有什么要求的话,你就传达给跟在他身边的捷克工匠们,这就行了。”
  “这么简单?”哈婕科娃讶然的道,她还以为自己要去奔波忙碌呢,原来只是做传话的。
  卡尔森笑着点了点头。
  当然简单。
  你也不看看你们两姐妹是多么漂亮的姐妹花。
  老板要你们,有可能是做事儿的,但肯定不会让你们干粗活儿,万一他对你们有兴趣的话,我却把你们当成一般工人来用,岂不是得罪人?
  卡尔森可是看到了昨晚上,石少明对她们的厚待的,那两份高薪合同,所有的捷克人之中,就她们两个签了。
  要不是有老板的授意,这位石总监会这么做吗?
  人家可是老板的绝对心腹!
  否则卡尔森也不会专门等在这里,叮嘱一下她们该干什么。
  叶琳琴娃想的和姐姐不一样,她问道:“卡尔森先生,您说导演已经开始工作了?”
  “对啊。”卡尔森道,“我们六点就起来了,老板说要看看捷克清晨的模样儿,和书里的一些场景合适不,所以吃过了饭就带着人去查看了。”
  “哦!”叶琳琴娃捅了捅姐姐,“姐,快吃,别让导演等久了,我们可是工作的人!”
  “好的。”哈婕科娃一边赶紧吃东西,一边道,“卡尔森先生,你不吃东西吗?”
  “我和老板一起吃的,我要先过去了。你们慢慢的吃吧,不用着急的。”卡尔森迟疑了一下,道,“我在这里要提醒你们一下,虽然老板在平日里很是温和,但在工作中,他是非常严厉和不近人情的。你们一定要打起精神来,不能懈怠,否则会挨骂的。”
  “谢谢您!”
  哈婕科娃脸上一动,这一句的谢谢说得也是发自内心。
  两姐妹很快的吃过了早饭,转身就往几百米之外的搭建街道跑去。
  在这条街道的中间,她们看到了被一群人簇拥着的殷俊。
  殷俊穿着很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正在张望着四周。
  两女挤到了殷俊的身边时,听到殷俊正在和卡尔森说话。
  “街道的宽度是够了,但各自的风格却太统一了,让他们在装饰上面多下一点功夫。”殷俊道,“另外,那些做旧的程度仍旧不够,让人一看都知道是新的,也要重新做。”
  “是,我知道了。”
  “抓紧一点时间,虽然我们还有很多的外景,不仅仅在这个地方,但至少有一半的戏份都在街区里面,不弄好是不行的。”殷俊道,“让他们多雇佣一些人来。实在不行就拿着以前的那些照片图纸,让他们照着来弄!”
  “是!”
  接下来,殷俊又转身对旁边的香江人叮嘱了起来。
  殷俊说话的时候,脸上可没有什么笑容,让两姐妹一下子觉得他严肃了很多,也威严了许多。
  想起刚才卡尔森的叮嘱,两姐妹对殷俊不觉多了一丝敬畏之心。


第1733章 两组镜头
  《钢琴师》这部电影,殷俊前世看过几遍。
  回到了这一世,他也看过了原版的《钢琴师》小说。
  应该说,电影对小说的还原度是很高的。
  无论是背景还是人物塑造,还是关于惨烈场面的描绘,都是很深刻。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它讲述的就是席皮尔曼在这么6年的时间里面,怎么一次次的见到危难、遭遇危难、逃过危难的故事。
  其实殷俊对《钢琴师》这样的电影,不算很喜欢,因为它很是残忍。
  整部电影里面,几乎都充斥着大量的屠杀镜头,而且非常的真实和血腥。
  那些被德国人用各种方式杀掉的男女老少,都那么血淋淋的出现在镜头里面,很容易让人看得不适。
  可它却又是那么真实的出现过的事情,就像是日寇在我们国家犯下的那些滔天罪孽一样,大家会下意识的去逃避不愿去想,但它却又是那么的真实和惨痛,让人想着就揪心。
  殷俊没有把这些场面去掉的意思。
  看了那么几百部的电影,又拍了这么几年电影,殷俊也算是明白了,《钢琴家》的成功原因,恰好就是它以一种惨烈又不加掩饰的方式,展示了犹太人遭受的痛苦劫难。
  且不说电影学院的那群老头子大部分都是犹太人,单说这种还原历史的最真实感,便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汤姆汉克斯已经减肥到脸颊消瘦的样子,虽然体重还是正常,可也没有了之前的圆润。
  这还只是开始,等到席皮尔曼一个人躲在空空的街道房子里、等到他被德国军官善意的藏起来,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那个无比消瘦到差不多只有骨头的样子,才是汤姆汉克斯的难关。
  就如同殷俊跟卡尔森说的那样,《钢琴家》的场景非常多。
  除了有一半都可以在街区、在房子里面拍摄外,另外一半的火车站、荒野、工厂等等区域,也是很重要的。
  这些场景,卡尔森在考察的时候早就已经定好了,拍摄队伍还将前往波兰的华沙附近取景。
  但这个街区却也是最重要的区域。
  无论是一开始德军的轰炸;还是德军进城;还是夜晚拉出人来,让他们奔跑却开枪射杀的场景;还是犹太工人们夺取武器想要反抗,结果被德军用炮轰开大厦、街区混战的场景;还是德军挨着房子用火焰喷射器扫荡的场景……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街区拍摄的。
  当然了,席皮尔曼为了躲避被火焰喷射器烧死、而跳墙跑进被盟军轰炸后的破碎街区,还有最后老大哥军队进入街区,他被发现后的场景,那都是最后了。
  那需要把整个街区给毁掉大半,然后还要加电脑特效,制作时的画面修正等等。
  总而言之,殷俊对现在的这个建设街区,并不是那么的满意。
  虽然在卡尔森等人看来,已经是比较接近书里的描述了。
  但谁叫殷俊是看过几遍电影的人呢?
  对于这个虽然有些变化,可大致上都能看出来,就是一个地方的街区,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可以说,没有在这里发生的故事,整个《钢琴家》的氛围,就会减弱大部分。
  因此,殷俊肯定要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一些改变。
  当然了,整个儿的工程,差不多都是二十天左右做好的,卡尔森已经做得不能再好了,殷俊也没有苛求,只是让他继续的努力改造。
  反正先拍的都是房间里的戏,再等几天,这些房子的内部都干燥了之后,再去做装饰和修改,也是来得及的。
  剧情的一开头,除了几十秒的40年代华沙老摄影资料之外,开场就是男主角席皮尔曼在广播台的录音室弹钢琴的情形。
  而这个场面,却是和德军飞机轰炸华沙是一起的。
  因为广播大楼非常宏大,所以这个镜头剧组是进入布拉格市区,临时租赁了一座大厦来拍外景。
  至于那个轰炸气流、导致房间玻璃碎掉,水泥和杂物飞扬的场面,则是可以靠后期制作来做出效果。
  整部戏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席皮尔曼一个人,只要汤姆汉克斯准备好了,那么便可以开拍。
  殷俊拍的第一个镜头,是汤姆汉克斯正在弹钢琴的一双手。
  许多观众都没发现,其实导演是有一定用意的。
  此时的伴随着钢琴声,不断弹奏的手,干净而整洁,和后期席皮尔曼身处危难之中,也不断弹奏的时候的干枯而脏兮兮的手,是有着极大反差的。
  导演也在用这种无声的变化告诉观众们,席皮尔曼命运的变化。
  换成了殷俊来拍,也是一样。
  汤姆汉克斯的手也是属于修长的,然后殷俊还用摄影效果给他加长了一点,就更有艺术气息。
  今天在大楼里面需要拍摄的,除了第一组的录音室弹奏镜头,还有席皮尔曼跟随着大家一起冲下来逃命,遇到了自己的女粉丝朵罗塔的情节。
  最重要的还是第一组镜头。
  殷俊并没有反复的打断汤姆汉克斯的演奏,他也没有多说,只是等到汤姆汉克斯演奏完毕之后,一遍又一遍的让他重新弹奏。
  哪怕是在场的许多人都觉得,汤姆汉克斯的演奏已经很好了,甚至比那些音乐会上的钢琴家都差不了多少,但殷俊却没有任何的赞同意思。
  直到差不多三个多小时后,期间汤姆汉克斯休息了五次,还夹杂着大家吃了一顿从外面买来的便餐,才被殷俊喊了合格。
  也就是在汤姆汉克斯长出一口气,接着喝水休息,准备下一场的因为轰炸破坏了大楼,逃出大楼的戏目。
  哈婕科娃和叶琳琴娃都有点看傻了。
  “琳娃,他们这种拍戏的都是这样吗?”哈婕科娃小声的道,“那位大帅哥可是奥斯卡影帝啊!全世界最会演戏的人,居然被老板这么苛刻的对待,而且还不发脾气?老板不是刻意的在找茬吧?”
  “别胡说。”叶琳琴娃压低了声音道。
  她是看过《雨人》的,在学校的放映室里面,那也是为了学习英语。
  “汤姆汉克斯先生是导演发掘出来的,也是他一手把汤姆汉克斯捧上了奥斯卡影帝的宝座,你说他干嘛要折磨男主角?”
  一边说着,叶琳琴娃一边看着一直盯着镜头胶卷回放的殷俊,忽然觉得这个专注的男人,有种说不出的魅力。
  “啧啧,我可不懂这些,我只知道,老板太威风了!真是个爷们儿!”哈婕科娃也是两眼放光的看着殷俊,忍不住还吞了吞口水。
  昨天在咖啡厅看到殷俊,她还不觉得有什么。
  从昨晚到今天,被无数人簇拥着的殷俊,在摄影场地指挥若定、说一不二的殷俊,那真的是气势惊人,完全的表现出来了什么是上位者。
  比起殷俊来,之前哈婕科娃看到的那些公司老总,那些所谓道上的大佬,完全都弱爆了。
  耗费了大量心神的汤姆汉克斯,休息了一阵子就又开始了第二场的拍摄。
  第二场的戏,主要是他跟着大家逃离广播大楼时,遇到朵罗塔,然后两人在轰炸声中,兴奋的认识了的情形。
  这一次拍摄的时间,同样是耗费了两个多小时,才算拍完。
  这一次并不是汤姆汉克斯的错,而是那些临时的演员们,在显示被轰炸时,从各个楼层逃出去的哄乱场景时,有许多的失误。
  哈婕科娃和叶琳琴娃这时候就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了。
  她们两个不断的把殷俊的意思讲给他们听,做出具体的改变指令。
  这些需要有镜头的临时演员,大部分都是从捷克本地挑选的演员们,而不是镇子上那些充当人员背景的。
  可他们经历的拍摄手法,和美国的拍摄手法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殷俊也是花了好长的时间,甚至是自己去示范了好多次。
  两女没有想到,殷俊这么大一个富豪,这么大牌的导演,居然还去亲自做这种群演的执导。
  包括跌跌撞撞的跑下旋转楼梯的,包括一个不稳差点跌倒的,包括慌乱的推攘着别人、想要自己率先逃出去的……这种人生百态,殷俊起码矫正了七八个演员。
  最夸张的一次,殷俊还就不顾形象的扮演了一个跌倒在地上,然后又神经质的连滚带爬的挣扎起来,继续逃跑的角色。
  殷俊还特意的让镜头在他脸上特写了一个惊恐表情,然后才又叫演员按照自己刚才的表演再做一次。——这个镜头前世原版没有,可殷俊特意的加上,以突出人们忽然遇到轰炸时的那种不知所措和恐惧。
  一个奥斯卡级别的导演、还是世界首富,居然拍戏如此的投入,不仅仅是让两姐妹眼界大开,在场的所有非美国籍的演员们,也都是由衷的敬佩起殷俊来。
  不说别的,单说人家的这个敬业精神,这个认真的精神,就足以让所有人赞叹不已了。
  而一天只拍了这么两组镜头,最多短短两三分钟的电影画面,也让大家看到了殷俊对拍戏的精益求精。
  许多人都提起了精神,告诫自己以后的拍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不然导演可不会给你好果子吃的!


第1734章 争论和广告
  殷俊在欧洲安静的拍电影,华国内地却非常的热闹。
  早在殷俊去美国之前,6月中旬的时候,《华京人在纽约》便正式的在华夏电视台开播了。
  这部已经宣传了很久的电视剧,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人们的八卦新闻里面,百花奖兼金像奖双料影后刘小庆主演的电视剧,当然是让人期待无比。
  他们还不知道,刘小庆虽然在《华京人在纽约》里面很出彩,但这部电视剧最重要的还是男主角姜闻。
  现在可不时兴炒作什么情侣排档的新闻,哪怕圈里人都知道,刘小庆和姜闻就是在谈恋爱,这事儿也不能拿到报纸上和新闻里去说。
  因为这样不严肃。
  要是换成了40年之后,微博、热搜什么的铺天盖地,不把他们两人说成奉子成婚,都算是客气的了。
  但这样也挺好。
  民众们看电视的时候,虽然也看演员,但更多的还是看内容。
  内容不好,哪怕你再红火的明星,也得被观众骂。
  80年代的时候,唐帼强、道明哥、张帼立这些巨星们,哪个没被观众写信骂过?
  有了这样的期待,《华京人在纽约》的播出,从第一集便创造了一个80%的好成绩。
  虽然比不上逆天的《渴望》,更比不上完全不是一个星球来的《西游记》,但在这几年的时装电视剧里面,仍旧是很好的了,可以比肩《外来妹》。
  随着情节的不断展开,从一开始的兴奋和壮志凌云,到中间的麻烦不断,逐渐的处于困境,人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断的变化,观众们看到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
  从最初的好奇和向往,观众们开始了不断的深思。
  美国真的那么好吗?
  美国真的遍地是黄金吗?
  去了美国的人,就真的很幸福吗?
  不一定!
  以前大家还能侃侃而谈,哪家的儿子去美国挣大钱了,哪家的女儿又去美国工作了……这些都是人们口中的骄傲。
  可看着无比真实,真实到人们看着都会揪心、甚至是流泪的剧情,观众们才发觉,原来哪里都有困难。
  特别是在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哪怕是同胞也会欺骗你、坑害你。
  你能做的,只是抹干眼泪后,再拼命的努力挣扎。
  同时连回国都不敢,只能是在这边报喜不报忧,不让家里人担心,不让别人笑话。
  如此这般的剧情,不但是让观众们看得感慨万千,还在报纸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对于去美国好不好的争论、对在美国应该怎么生存的争论、对什么条件下去美国才是最好的争论……
  总而言之,在这个娱乐缺乏的年代,观众们的精力无从发泄,自然就全靠着报刊杂志来看得津津有味。
  可惜的是现在电视还没有什么访谈节目,更没有什么正反双方的交锋节目,否则就拿《华京人在纽约》来做话题,一定收视率爆棚。
  有了这么高的话题度,不但是刘小庆的演技备受赞赏,更重要的是,前几年名气一直被刘小庆压着的姜闻,一下子就火了。
  而且不是一般的火。
  人们对于这个经历大起大落的大提琴家,说不出是同情还是讨厌,或者说爱恨交加更贴切一些吧。
  但越是看到后面,就越是觉得姜闻演的这个角色很有魅力。
  也很有男人味儿。
  无论在怎么样的情况下,王起明都没有丧失掉自己心中的坚持,也从来没有倒下过。
  为了能在纽约生活下去,他不顾一切的拼命努力,这种拼搏的精神,也让人们感慨不已。
  剧中的两个女人。
  一个是王起明的老婆郭燕,一个是中餐馆老板娘阿春。
  阿春自然是刘小庆扮演的角色,郭燕选的是姜闻的同学岳虹,这是温璧霞推荐的。
  郭燕的角色比不上阿春那么的出彩,但这部戏基本上就是围绕他们三个人来演的,所以岳虹也算得上是一举成名,让她的同学们羡慕不已。
  吕莉萍更是大呼小叫的,嚷着温璧霞不能厚此薄彼,一定要给她也安排几个好角色。
  《华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从第五集开始,收视率便上升到了85%,十集过后便收视率保持在了90%以上,从来没有下来过。
  这也让它打破了《外来妹》的记录,比前几个月播出的《便衣警察》收视率也要高一些。
  花了重金打广告的广告商们,对此是笑得合不拢嘴。
  这么高的收视率,看到他们的广告的观众越多,对于他们的品牌提升和销量提升,当然是大好事儿一件。
  只不过最高兴的还是可口可乐、麦当劳和丰田汽车三家公司。
  甘帼亮是从香江过来的,他当然学习了殷俊在电视剧里面打广告的做法。
  早在《华京人在纽约》去纽约之前,他就找到了这三家公司在华京的负责人,告诉他们,我要拍这么一部电视剧,如果你们给了广告费,你们的产品便会在这里面反复的出现。
  可口可乐早在1978年便进入了华国,现在可口可乐也早就开始卖了,只不过销量还算不上好。
  它还没有大举的收购华国的地方饮料品牌,比如天府可乐、崂山、北冰洋等等,但这并不代表可口可乐没有这个心思。
  他们只不过是在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然后一举攻陷这些地方品牌罢了。
  《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