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高权重(老井)-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郭拙诚和柳援朝在现场一个军官的安排下,站在离火炮不远处观看。

在他们眼前是一字排开的591式130毫米加农炮,墨绿色的炮身看起来异楚武↓在炮位上训练的士兵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师长来了的原因,一个个都激动地满面发光,动作异抽活、有力。一发发炮弹呼啸而去,每发一发炮弹,整个大地都颤抖起来。

虽然郭拙诚事先带了耳塞,但仍有一种翻江倒海、头晕欲呕的痛苦,耳朵里巨雷轰过不停。

仅仅发射了五发炮弹,就让郭拙诚有度秒如年的感觉。

他转头看柳援朝,发现他的样子跟自己也差不多,苍白的脸上布满了灰尘,不住地用深呼吸来调整自己的心态,生怕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丑。

夏海涛却一脸镇定,带着几个军官在炮位后面一路察看,有战士动作不标准的就大声吼骂,直到士兵改正为止。

好不容易等战士们打完了十发炮弹轮换时,郭拙诚和柳援朝两人这才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喘气,两人相视大笑。

休息了一会,在另一批战士上来前,炮兵团的一个营长亲自带着几个战士指导郭拙诚和柳援朝开炮。显然,他们对他们两个的发射没有任何要求,射击诸元都没有什么调整,只是象征性地移动了一下射向。然后就告诉郭拙诚、柳援朝如何安装引信、如何搬运炮弹、如何塞进炮膛,同时有人一边示范如何关上炮栓,如何按下发射按钮,怎么注意避让。

在熟悉士兵、军官的帮助和亲自动手下,一发炮弹如期打响。

一声巨响、大地一阵颤抖之后,两个菜鸟也忍不住大笑起来,脸上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在柳援朝的强烈要求下,军官请示了夏海涛后,他们两个为主又发射了一发。

至于两发炮弹是不是命中了目标,自然没有人去追究,没有人询问。

发射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过一下瘾而已,所有人都知道能让一个师长亲自陪同的人肯定来头不小,虽然其中一个明显是小孩。

当下一批训练的士兵上来后,郭拙诚、柳援朝就离开了炮位。他们在师作战参谋室一个参谋的带领下,到离炮位不远的、用军用帐篷搭建的临时指挥部看热闹。

临时指挥部这里完全可以用繁忙、紧张来形容。

第一个军用帐篷里挂着的牌子是“炮营指挥所”,几个军官在里面进进去去。一张巨大的军用地图摆在一张很大的桌子上,两个军官正盯着地图查看。

师作战参谋带着郭拙诚、柳援朝在里面逛了一圈,什么话也没有说就出来了。

他们三人走进了第二个帐篷,帐篷入口处一块挂着“通信室”三个字的牌子。

就如电影里所展现的一样,这里一台台无线电设备、一部部电话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铺着军绿色毯子的长条形桌上。在桌子旁边坐着一个个严阵以待的士兵,他们坐的笔直,神情严肃,随时等待上级的命令。

而在帐篷入口处的左边坐着四个明显是通信兵的士兵,他们聚精会神坐在两台无线电发报机前忙碌着,快速而有条不紊地调试设备,准备随时接收上级发来的命令。

虽然这里暂时只有几个人忙碌,但给人一种临战前的压抑感,让郭拙诚、柳援朝不得不严肃起来,脸上也摆出一副严肃的样子,连走路的脚步都放轻了很多。

在这里,他们参观用的时间稍微长了一些,但也只是转了一圈后就出来了。

第一六六章亲自操刀

第一六六章亲自操刀,到网址

第一六七章牛人的集中地

第一六七章牛人的集中地

从通信室——应该说是通信帐篷——走出来,他们又进入了一个挂着“计算室”三字的第三个军用帐篷。

这里的官兵显然没有如通信室的士兵那样准备完成,他们还在收拾着上一批官兵训练后留下的摊子:有的战士在打扫卫生、有的战士在运送废纸垃圾、有的战士在摆放他们自己的工具,如纸张、地图、计算尺、铅笔以及其他绘图用具,如三角板、圆规等等。

只有一个明显是专家或里手的老同志和另外一个中年人坐在一边轻松地喝着茶水。

当有士兵经过他身边时,老头用不耐烦的声音吼道:“动作快点马上就轮到我们了♀次你们一定由你们自己算、自己定参数,都训练过这么久了,是骡子是马今天就牵出来遛遛。……,将来打仗了,一切都得靠你们自己。”

吼的声音很大,但明显听出是装出来的,话语里充满了对手下的信任和自豪。

看到他们的样子,郭拙诚心里好奇,就收住了脚步。他悄悄地靠帐篷边缘站着不动了▲援朝见郭拙诚不动,他也挨着他站着。

那个作战参谋见他们两个不动,虽然心里有点奇怪,但也站在一边,心道:这里只是计算枯燥的数字,有什么看的?真要看热闹就应该去炮击现场或指挥所。

这时,有人在外面猛地吹了一声哨,等所有人安静下来后,接着又是大喊:“212炮团第三营训练准备时间已到,现在开始计时预备——,开始”

哨声如同强大的电流,一下让“计算室”里的人都立正不动。而随之而来的“开始”二字则如巨石投入池塘中,刚刚平静的“计算室”立即高速运转起来,就是刚才那个坐着不动的专家也马上放下手里的杯子,动作敏捷地冲到那些计算人员中间,和他旁边的人一起拿起纸和笔紧张地等待着,眼睛盯着通往收发报帐篷的入口,他们那认真的涅跟临考前的考生相比毫不逊色。

计算室里为首的军官整了整军服,大步走到帐篷门口立正等待。几乎没有人注意到郭拙诚、柳援朝等人的存在。

“报告炮兵观测员的数据已到”一个士兵大步走了进来,朝“计算室”门口候着的军官敬礼后递出一张纸。

那个军官几乎来不及回礼就将这张纸抢在手里,转身跑向那群“嗷嗷待哺”的士兵和专家,嘴里说道:“快点算快点算争取十分钟之内算出来”

这张纸如扔入鸭群中的饲料,这些士兵蜂拥而上,一个个寻找与自己计算任务有关的数据,看到之后飞快坐下,拿起纸和笔快速地算了起来:平方、相乘、相除、开三次方、查三角函数值、微积分、……

显然,这张纸是前方观察员发来的各种参数:距离、目标坐标、海拔高度、气压、高差、风速、风向等等数据♀些数据通过无线电传到通信室,然后在第一时间里被送到这里里。然后由这里的技术官兵快速计算出炮兵发射前所需要的各种诸元:射角、射向、发射药数量、引信工作方式、弹药总类、引信长短等等。

这些数据出来后,将会在最短的时间里送到指挥所,由指挥所的军官将这些数据传到那些火炮官兵手里,由他们按照这些数据进行调整射击诸元,用最快的时间将炮弹发射出去。

显然,计算室的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火炮的准确度和发射速度。等第一轮炮弹打出去之后,计算室的官兵还需要根据前方炮兵观测员的观察结果对射击诸元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提高准确度。

郭拙诚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很新颖,但更让他感到惊讶:这里所有的数据计算竟然都是依靠人工来完成的←个计算室里的官兵一个个都是手工计算的牛人,加减乘除的速度奇快,就是开方、方程计算也是快得让郭拙诚目瞪口呆。

有一个年轻的士兵几乎不用纸和笔,遇到四位数以内的加减乘除张口就来,一口气就可以报出正确的计算结果,对于有些简单的三角函数值也是随意报出。

他的战友对于他的天赋见惯不怪,对于他报出的数据深信不疑。

在里面,也偶尔有人在利用简单的计算尺进行运算,也有人快速地翻查各种函数值,还有人在紧张激烈地讨论着风速、温度、高差等数据对射击诸元所带来的影响,讨论相关的修正系数。

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一幕的郭拙诚很是新奇地看着,良久才对身边陪着自己的作战参谋问道:“请问他们没有计算……没有计算器吗?”。

作战参谋虽然对带着他们两个闲人到处逛有点不满,但由于这是师长亲自下的命令,他又知道柳援朝的父亲是他们顶头上司的顶头上司,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了这个任务。至于心情自然说不上好,现在见郭拙诚询问,他用标准的军人口气说道:“因为计算器输入数据太麻烦,计算精度不高,而且经常出错误,所以他们宁愿用手工计算。我们师里有一台炮兵指挥仪,里面安装有沪盒一家工厂制造的计算机,但使用起来更是复杂,没有专家用不了。”

这次郭拙诚倒真有点不相信了:“现在国内就有人将计算机应用到炮兵指挥上来了?”刚才他还的自己说出“计算机”三字而让这个参谋说成是怪物,想不到他自己主动说出来。

实际上这是郭拙诚自己孤陋寡闻了,中国其实早就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和应用。1970年的时候就运用国产计算机运算、控制过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还创造性地利用多台计算机组合分摊运算任务,使简陋的计算机承邓大型计算机才有的功能。只是当时的中国技术人员不知道这个技术的先进,以为又是一个上不了台面的土办法,没有人对此过多的关注。直到十年后这个技术才被美国计算机专家以高技术推介。

1974年6月中国还制造了定名为djs130的小型机,实际上是仿制的美国nva1200中国的计算机技术更是进了一大步。

只不过此时的计算机没有前世的键盘和屏幕,输入输出都是电传打字机、穿孔机、纸带输入机,输入数据输出结果都很麻烦也不直观。很多时候操作人员都是将数据熟人穿孔机,纸带打出来之后让检验人员检验数据是否正确,正确了再将纸带放入纸带输入机让计算机读取。计算机运算出来的结果也用纸带输出来,让技术人员解读。

时间花费多,且对操作人员要求极高。没有多少文化的战士根本胜任不了,无法使用这种高科技设备。

于是,炮兵部队依然采用人工计算、人工指挥,而不是借助那些洋玩意。在很多时候,因为很多年的经验积累,人工计算比这个时代的计算机计算快得多,也可靠得多。

其实这个时代也有了计算器,一般都是国外的华侨从西方国家带回来的,不但价格成本高而且数量不多,基本上被科研单位或上级单位垄断,分不到炮兵营这一级。

所以,郭拙诚现在就看到了如此热火朝天的一幕。

在这里,除了他,这里没有一个人觉得有什么不妥。而且那些忙于计算的士兵以及那个专家的,脸上明显写满了自豪:我们吃的可是技术饭,其他人不行

耗时大约十三分钟,相关计算结果终于出来了,计算高手们一个个松了一口气,目光都盯在那张写满了计算结果的纸条♀张字条在计算室军官的手里呆了几秒,军官扫了几个关键数据后,迅速地在上面签字,然后快速地跑出帐篷,跑到指挥所递交数据。

郭拙诚看不到下面的流程,只是心里猜想着。

这时候纸条已经传到了指挥所的首长手里,那里的最高首长皱了一下眉,一边嘀咕着“怎么这么慢?比上次多了快一分钟”一边签字。

另一个军官拿着这张签了字的纸条冲向通信室,由通信室的通信兵将参数报告给炮位操炮的官兵≮位的官兵按照这些射击诸元调整大炮,完成发射

这里的大炮发射远远比迫击炮、无后坐力炮以及那些小型火炮等等前线武器的发射复杂得多“线的武器发射基本都是直瞄式,对准目标发射就是,往往只有一个指挥人员,甚至就是发射人员自己一人瞄准目标抠下扳机就是。

而这种远程火炮却不同,操炮的士兵完全是盲射,他们的眼睛就是前方的观测员。发射之前是观测员报参数,炮弹发射完成后,前线的炮兵观测员还必须迅速将观测到的结果报告给后方,收到炮击结果的计算室里又是一阵鸡飞狗跳,大约几分钟后才提出修正参数,命令炮位操炮人员修改射击诸元,以使下一轮的炮击更准确。

如果修正后射击结果还是不行,则必须再走一次程序,直到炮击效果满意为止。

这次炮击效果不错,前方观测员报告炮弹落在目标圈里。消息传来,大家都笑逐颜开。就连看热闹的柳援朝和作战参谋也为他们的成绩高兴不已。

第一六七章牛人的集中地

第一六七章牛人的集,到网址

第一六八章语出惊人

第一六八章语出惊人

郭拙诚第一次见识了远程火炮发射的流程,心里很感慨,更有点不以为然:眼前的情景与他心目中的印象实在大相径庭,他感觉这种指挥方式实在太原始、太落后。

看到大家都在兴奋地谈论着,郭拙诚扯着柳援朝出了帐篷,鼓动他去昨天打靶的地方打靶。

回到学校后,郭拙诚又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虽然他知道现在学的知识未必有用,但他还是很认真地听课、做习题,和其他人一样预习、复习。其认真的样子跟前世参加高考之前的高中学习相差无几。

周围的同学显然比他更刻苦,有的人为了补上自己的知识缺陷可以说是废寝忘食,但郭拙诚没有攀比别人,很为自己能如此用功而感到自豪。

班上一共有37个同学,全专业有78个同学。与前世没有几个学生愿意上课的情况不同,这个时代的学生都想方设法地学习,上课时没有请假的,更没有旷课的,除了晚上回寝室睡觉、吃饭时不能学习,其他时间都畅游在知识的后里。

同班同学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一起,很容易就相互熟识了。现在大家没有利害冲突、心底都单纯,相互之间的关系相处得极好,堪称兄弟姐妹。

七十多个同学,年龄相差很大,但大家没有什么代沟,见面后讨论最多的就是学习,询问的内容往往都是一些习题和有关书本上的某些不同见解。

郭拙诚很自然地成了大家喜欢的对象,除了他年纪小,大家都以大哥大姐的身份关心他,跟他开玩笑。更因为郭拙诚在做习题方面很牛叉,什么习题到了他手里都能顺利解答出来♀让他们在敬佩的同时,更是欣喜:这不有了一个随时可以求教的老师吗?

在大家关心和敬佩中,郭拙诚平淡而快乐地生活着。

有一天,系主任曹宁西亲自到郭拙诚的教室,告诉他粟广笙教授已经从沪盒出差回来了。曹宁西同时告诉郭拙诚,学徐导已经跟粟广笙教授打了招呼,只要郭拙诚去找他,他都会接待,如果有什么问题问他,可以直接问。

在赵启东、曹宁西等人心目中,郭拙诚只是仰慕这个知名教授而已,他们可不相信郭拙诚这个大学生有资格和粟教授有什么可以交流的。

就是粟广笙教授,虽然很惊讶郭拙诚的高考成绩,也惊讶他的年龄,但他也不相信这个孩子除了过来说几句仰慕的话,还能说什么。如果不是校长赵启东亲自做他的思想工作,他才不想浪费时间跟一个小屁孩见面呢。

郭拙诚第一次去粟广笙的办公室时没有找到他,他的同事说他有事去了。第二天去找他,他却到了实验室。郭拙诚问到实验室,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粟广笙。

他是一个干瘦的老头,但眼睛却异常地锐利。

当郭拙诚进去的时候,粟广笙正在指着桌上一张大的图纸跟几个人说着什么:“……,我消你们能把这几张图纸看通吃透,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指出其中的错误。我们学校才可能在这个项目中引起上级领导的注意,才可能争取到更多的加入名额。

你们先看看,一张张的图纸来,一个个功能单元来,切忌不能贪多求快。你们要想到这张图纸可是专家们画出来的。虽然我们不能迷信专家,但他们能够被上级组织召集起来,肯定有他们的过人之处……”

郭拙诚走近看了一会,虽然图纸的标题因为保密而被人涂抹,但他还是一眼就看出这是微处理器8080的逻辑电路图。

按照本来的历史,中国明年将成功仿制出这个微处理器△为项目组中的一个重要成员,粟广笙显然有办法、也有权力拿出一套仿制过程中没有定型的图纸。

听他刚才说话的口气,他还消将这些手下带几个进入那个8080芯片仿制项目组中,为滇南大学赢得更多的声誉。

几个人看见郭拙诚不受阻拦地进来很是奇怪,但见粟广笙并没有阻止的意思,他们也就没有说话,继续盯着图纸看着,思考着,同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郭拙诚看了一会后轻轻地摇了摇头。

正准备退到旁边,等粟广笙讲完之后再打招呼,请教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不想他摇头的动作被对面一个男子发现,他忍了忍,但还是没有忍住,看着郭拙诚有点生气地问道:“请问你是谁?你怎么到我们实验室来了?”

现在的郭拙诚因为经常打篮球,加上这里太阳光强烈,皮肤比以前黑了不少,再加上稳重的气质和不低于南方人成年男子的身高,使人一下子看不出真实年龄。粗一看,他大约有十五六岁,与那些年纪小的大学生年龄差不多。

一直暗暗留意他的粟广笙却问道:“难道你能看懂这张图?”

郭拙诚见粟广笙问自己,连忙自我介绍道:“粟教授,您好。我叫郭拙诚,是今年进来的大学生。”

粟广笙摇手道:“我知道,你叫郭拙诚,我叫粟广笙,就不用相互介绍了。……,我我你,你刚才看见图纸的时候为什么摇头?”

郭拙诚说道:“我刚才只是无意地摇头,没有别的意思。对于上面这张图纸,我说不上完全能看懂,只能看出一些大概‰问粟教授,这是一款微型处理器的逻辑图吧?”

“哦,你以前看过?”粟广笙一愣,能够这么快就说出“微型处理器”这个名词,大大超过他的预料。他问道,“你仔细看看,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问题?我可不相信你刚才看了几秒钟就看出问题来了。”

郭拙诚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您说的对,我确实没有看出里面有什么问题。我只是觉得国家……,呵呵,让我先看看。”

他本来想说“国家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地搞这种仿制,劳命伤财”,但话到嘴边就收住了,这可不是前世,说这种话很可能被人上纲上线,戴上右派帽子甚至打成**。

而且说这种话也与他内心的本意不符,他的本意是国家不要好高骛远,先把最基础的、工厂企业最需求的、现在有条件制造的东西搞好再说。

来自前世的他很佩服这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佩服他们在如此艰苦条件下能追赶世界先进技术的勇气、胆量和魄力,也为他们的成果感到自豪。

但是,这个时代存在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不重视科级成果的商用化。很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无数与世界水平并驾齐驱的科技成果出来后,很多时候就是在等待国家有关部门的鉴定。而它们的使命一旦鉴定之后似乎就完成了,往往有关部门鉴定完毕之日就是这个科技成果置之高阁之时。

很高科技成果也就是在报纸、电台上宣布一下,让很多不明真相的人高兴一番,就此没有了下文。从全国各地调集来的专家、科学家、高级技工等等人员,在项目完成之后也就此解散,各自回到自己原来的单位继续上班。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大多数项目在开始研究的时候并不是因为有工厂、有企业迫切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某些领导觉得这个项目搞成了能大大鼓舞中国人民的志气,能显示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所以决定上马。

项目所需要的大量资金都是由国家掏腰包,没有工厂企业投入一笔钱。而成果一旦出来,也很少投入到企业让其产生经济效益。

正因为项目与企业如此脱节,科技成果与企业利润无法形成良性循环,所以项目从开始到结束都是藏在深宫里的公主,徒闻其名不见其人,更别说被男人压在身下享用了,自然也就无法生儿育女。

就如中国在1979年就有能力仿制8080微处理器。但多少年过去,中国还是依然花巨金进口8080、80、8088等芯片。微电子技术一直跟着美国屁股后面追赶着,技术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直到二十一世纪这种情况才因为国人重视科技成果商用化、国家经济实力大增而有所改观。

所以,拥有前世记忆的郭拙诚与面前的粟广笙等人因为能参加大项目攻关而激动不已不同,他对这种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科技大会战兴趣寥寥。

到90年代,几乎每一所理工科大学里都针对8080、80芯片开设有专门的课程,很多大学都有相关的实验室。当然,这种实验室不再是仿制这些芯片,而是研究怎么应用这些芯片,教授学生给这些芯片如何编程。

郭拙诚前世毕业于国内一所著名的工科大学——冰城工业大学,对这些芯片理解得很透彻。毕业设计的时候,他的任务就是制作一种焊接机器人上所需的控制板。

虽然他在机器人里控制板里只用了80芯片,可这是他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研究比较80、8080、80888等多款芯片的利弊后做出的选择,事先对8080、8088进行了研究。

在机床厂工作的时候,无论是作为产品设计人员还是后来担任厂设计所所长,他都对多款微处理器进行过认真地研究,因为数控机床非得用微处理器不可。

第一六八章语出惊人

第一六八章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