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2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让他们几个,还是干他们擅长的事,专心搞科研,明白我的意思吧?”
  “明白,这是我的老本行。”布坎南笑着说。
  可不是吗,他们这些精于竞选的人,比那些同时受很多人追求的女孩子,还要擅于吊人胃口——既不会一下子判你死刑,但又总是让你经风历雨,等闲看不到彩虹。
  “呵呵,那就交给你处理,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承诺他们,将来企业所属的实验室,我们绝不会吝啬,一定可以按世界一流的标准来建设。”
  这个蒋教授,虽然有些小毛病,但不得不承认,他在这一领域的技能,确实不错,一定要充分挖掘他的潜能。
  而且,对他这样学而优则商的人来来说,一个属于他自己支配的实验室,应该还是有吸引力。
  在冯一平面前表现得云淡风轻的蒋教授,等了一下午,始终没等来冯一平所说的那个电话,有些心焦,“他该不是压根就没有什么负责美国事务的负责人,只是为了面子,现找的吧?这些年轻人,哼,就是讲排场!”


第一百四十七章 主客异位(下)
  第二天中午,蒋教授都差点按捺不住,想是不是给冯一平再打一个电话,不过,他也明白,第二个电话一打,那自己就没有一点主动权,可是,不打吧,现在一时半会,还真找不到投资。
  正纠结的时候,布坎南终于打来了电话。
  听了他的自我介绍,蒋教授表现得很冷淡,不过,他这点拿捏的功夫,怎么可能会影响到布坎南?
  “我现在在华盛顿和国土安全部的人谈合作,之后定好了要去和芝加哥市市政府官员会面,明天晚上,连晚餐一起,大概能挤出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你有时间来华盛顿,和我一起共进晚餐吗?”
  布坎南表现得比他还不客气,要谈,可以,你过来的干活。
  “刚好,能源部一直叫我过去,谈拨款的事,那我排排时间。”虽然不知道布坎南在忙什么,不过,蒋教授现在能确定,这个冯一平,在美国,除了那本书,多少还是有点事业。
  但是,即使是求人,召之即去,那显得太急迫,他顺口扯了一个理由。
  “能源部?需要帮忙吗?我在参议员办公室的时候,认识那边的不少人。”
  这前后一天的时间,布坎南已经打听清楚,能源部给筹建的A123公司拨款的事,听说原来支持的人并不多,毕竟现在生产锂电池,并不像后来马斯克生产电动汽车那样,是开创性的技术和行业,日本的厂家,在锂电池这一块,不论是技术,还是市场,都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后来还是能源部那个华裔的科学家力主,能源部才给蒋教授拨了十万美元,其实真的只是个象征意味而已,顶多算是一种承认。
  其实,这已经算不错。
  小布什政府提出新能源经济的概念,也算局内人的布坎南清楚,只不过和克林顿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一样,希望在这一新领域占据制高点,先只是说说而已。
  至于具体的动作,肯定要在牢牢的控制住中东之后,才会到处拿排放说事,忽悠着全世界,按他们制定出来的标准,往这一块砸钱,也只有到那时候,才会大手笔的补贴相关技术和公司,比如特斯拉,直等到奥黑同志上台,才拿到了政府的无息贷款,至于现在,呵呵!
  “不用,我和亚伯拉罕部长是熟识。”蒋教授没想到居然遇上一个从国会山出来的人,哪敢让他帮忙,那不是会被掀个底掉?
  “那好,期待明晚和你的会面。”熟知A123目前境遇的布坎南很轻松,蒋教授的所担心的那些事,他早就知道得一清二楚,至于和能源部长很熟的事,他就压根没往心里去。
  拜托,你以为我不知道你连部长的面都没见过?
  蒋教授却轻松不起来,从电话里就知道,对方肯定不是一个好忽悠的人,现在的年轻人,怎么都这么嫌麻烦,什么事都要找人做?还能愉快的合作吗?
  ……
  没见面之前,蒋教授还想着,这个所谓的嘉盛主管美国事务的副总裁,从国会山出来的布坎南,有没有可能是杜撰的履历呢?冯一平他一个小年轻,哪里能请得到那样的人?
  等到了餐厅,他最后的一丝侥幸,也收了起来,那是一家会员制的高级餐厅,不接待会员之外的顾客,而会员,还真的不是国会山上的那些人——比如,就这一会,他就看到了三位参议员,正在和人谈笑风生,就是那些公关公司和咨询公司的人,而这些人,一般也都有国会山或者联邦政府各部工作的经历。
  “不好意思,”布坎南结束了跟一个人的寒暄,笑着跟蒋教授致歉,“他的老板,是新能源拨款委员会的主席。”
  听了这话,蒋教授有几分高兴,看来对我这个项目,你们还是很看重,要不然,怎么现在就开始打听相关的政策?
  他拿起餐前酒抿了一口,“本届政府,对新能源领域,还是很支持。”
  布坎南还来不及跟他说什么,就忙着站起来,跟一个刚进来的人打招呼,“阁下。”
  不用说,又进来一位议员。
  看着布坎南和这些大人物们相谈甚欢,对他的履历,蒋教授哪还有什么怀疑?
  “不好意思。”布坎南坐下来,再一次道歉。
  “没关系,”蒋教授笑着说,“看来布坎南先生在国会山,相交甚多。”
  “哦,我说的不是这个,我说的是,找新能源拨款委员会,并不是了解对电池方面的拨款,ACP公司你知道吧,那是一家以新能源汽车为方向的公司,我们也有参股,我找他,是了解本届联邦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政策。”
  “原来如此,”蒋教授又喝了一大口餐前酒,不过这次喝得有些急,“看来小冯同学,对新能源这一块,兴致很浓。”
  “不过,他和我们大家一直认为,主要还是在汽车这样综合性的项目上加大投资,多在整合上面下功夫,至于新能源汽车下面的各个枝技术,并没必要投入太多的资金和精力,到时应该会有很多选择,在这个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听了这话,再联想到和冯一平通电话时,他明显没有之前热衷,蒋教授这下,连话也说不出来。
  也不好说得太过,见了他的脸色,布坎南又往回拉,“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账上闲置的资金太多,合适的项目却并不多。”
  “我们这个项目,绝对非常好,我们的电池技术,绝对是世界一流的,只要能够量产,肯定能在很多方面得到应用。”蒋教授马上抢着说。
  此时的他,哪有冯一平找上门去的时候,老子的技术独步天下,而且影响深远,关系重大的那股傲劲?
  “我听说,蒋教授的项目,还没有启动?”布坎南笑着说。
  自从核实了布坎南的身份,蒋教授现在,哪还敢拿着跟冯一平说的那一套什么进展顺利,增资的说法来糊弄?
  老老实实的说,“是的,但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包括生产工艺和流程,也都经过周密和科学的设计,只等资金一到位,马上就可以投入生产。”
  布坎南却不接他的话茬,现在,应该是让这个教授,跟着自己的指挥棒转,“一平说,他很敬佩像蒋教授您这样的学者,他承诺,将来一定会建一个世界一流的实验室,费用上不封顶。”
  ……
  晚上,其实一直在关注这方面进展的冯一平,接到了布坎南电话,“冯,我总算是知道,你为什么会要求一定要取得控制权,”布坎南在电话里苦笑着说,“这个蒋教授,在商业方面的能力,和他科研方面的能力,简直不相上下。”
  “结果怎么样?”冯一平笑着问。
  “我还是先吊着他,不过我想,八九不离十,用不了几天,这件事就会按你的意愿达成。”
  “那我先谢谢你!”
  “怎么,走路上捡到钱了吗?怎么笑得跟个偷到鸡的狐狸一样。”看着他挂了电话,还喜悠悠的样子,舒舒服服的,挺着个大肚子躺在沙发上的黄静萍笑着问。
  “呵呵,类似吧,”冯一平贴到她的大肚子上听了一下,“咱们这个小家伙的老子,身家又会丰厚一些。”
  其实,现在更叫他高兴的,不是即将达成的这一项投资,会带来多少收益,而是去年找上门去时,那牛哄哄得不行不行的蒋教授,现在温驯的低下了他高昂的头颅,这感觉,那真是,相当舒爽!


第一百四十八章 忙碌的节前
  随着1945年二战结束,我们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虽然紧随着二战的完结,铁幕开启,我们进入了冷战时代,据后来解密的资料揭示,我们还幸运的数次和核战擦肩而过。
  虽然就在这期间,美苏这两个大国,相继入侵了一些小国,但总的来说,这个世界还是太平的,这几十年,难得的没有发生几个国家同时直接参与其中的战争。
  但这并不意味着,战争离我们很遥远,比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两个宿敌,这几年几乎就没有一天是安生的,国内的新闻联播,每天要固定播出的,除了领导人的新闻,另一项就是巴以冲突。
  在美国这个犹太人影响力巨大的国度,这样的新闻自然也少不了。
  每一天,那一条条冲突的新闻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有平民,也有当事国的领导人。
  每天受这样的新闻熏陶,大多数民众对战争其实并不陌生,加上以美英为首的联军,在阿富汗捷报频传,美国的老百姓,已经渐渐的从9月份的那场袭击中走了出来——除了那些在那场袭击中失去了亲人的家庭和个人,有些伤痛,只能自己承受和体会。
  进入12月中旬,虽然没有像国内的腊月一样,开始杀鸡宰羊出年猪,但节日的气氛,也已经弥漫在美国的大街小巷。
  自感恩节之后,一直在进行促销的大小商店,此时也挂上了各色标语,迎接圣诞的到来。
  只有那些在曼哈顿上班的人,看着地上那两个丑陋的大窟窿,心里明白,有些事,已经不可能回到从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好事,NEXTDOOR的雇员数量,每天都在递增,有太多的社区,自发的组织了足够的签名,提交到NEXTDOOR的总部,督促他们尽快派人去建立当地的分站。
  没办法,人都很容易走极端,以前觉得自己的国家,是天底下最安全的,现在则有很多人觉得,自家房前屋后,搞不好都是恐怖分子。
  不过,在美国这个隐私至上的国度,老百姓没有那个权利,也不好去敲门问,“你是干啥的,究竟是良民还是恐怖分子?”
  虽然知道这些事,应该有政府部门在操心,但是911的前车之鉴犹在,在事关自身安全的问题上,美国的老百姓,还是愿意做一些努力,NEXTDOOR这样一个聚集了联邦和各州所有安全部门的网站,很好的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自纽约市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对NEXTDOOR表示了支持,公司所在地的加州,无疑是最积极的一个,州长宣布,将免费出资,帮助培训各地分站的站长。
  这并不是狭隘的地方主义,要知道,在硅谷各大小公司,倒闭的倒闭,剩下的纷纷紧缩开支,不约而同的以裁员的方式,来减轻公司财务压力的情况下,只有NEXTDOOR公司,是逆市大手笔的招聘,迄今为止,已经招收了近两千号人。
  不说这个网站,对社会治安的助益,它每招聘一个员工,就意味着一个家庭,能正常消费,对消费至上的美国而言,这样的公司,当然值得政府意思意思。
  在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办企业,竟然出现这样的情况,让冯一平觉得熟悉又陌生,他甚至跟黄静萍开玩笑,“我怎么有像是在办国企的感觉?”
  结果遭到了现在的副镇长女儿的嘲笑,“国企?那是亲儿子的待遇,你这,顶天了就算一刚好有点用的晚辈,随便请你吃顿饭而已。”
  她抚摸着肚子说,“宝宝,你看,就那一点补贴而已,把你爸高兴成什么样?你以后长大了,可要大气一点!”
  受到鄙视的冯一平一点也不生气,笑嘻嘻的把脸贴在她肚子上,“这样就挺好,亲儿子也有烦恼的地方,长辈太多,你说是不是啊小家伙?”
  本来就是,美国政府不设绊子不说,不止一个州都这么支持,无论怎么说,都算意外之喜。
  “家家都这么热闹,你不做点什么吗?”黄静萍问。
  美国人民,比如他们这个社区的这些看上去有钱也有闲的家庭,现在真是张灯结彩的迎接圣诞节,家家户户的屋外,现在都布置好了各种灯饰,就他们这山巅的一家,现在还没什么动作。
  值得一提和骄傲的是,那各色彩灯,全是国内的产品。
  “也不好不做,”冯一平躺在沙发上,手在她肚皮上摸着,“既然到了上帝他老人家的地盘,总得意思一下不是?我马上准备,让这些外国人看看咱天朝的天才少年,不,天才青年,在各个方面,领先、碾压他们的优势。”
  “青年,”黄静萍在他脸上捏了一把,“你多半是让迈克他们帮着做。”
  果然是想什么都瞒不住她。
  “这样的小事,当然用不着我这个八级电工出马,再者说,我不是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吗?”
  这也不是借口,他确实有更重要的事要忙。
  节前嘛,要送礼和表示问候,这是世界通行的规则和礼仪。
  对家具厂和软件公司,在美国的那些客户,他只要再附上一张亲笔签名的贺卡就好,但还有很多人,比如他通过那本书,认识的一些各界大佬们,比如世界首富、华尔街的大鳄、几所学校的高层、那些协会的头脑,要致电问候,寄贺卡,附上一些从国内托运过来,早就订制好的小礼品。
  还有一些,比如康宁公司的那几个人,则要多聊一会,虽然说话的过程中,要闭口不提他垂涎已久的微晶玻璃的事,但又要让人家明白,自己就是冲着那事来的——从这些百年老店手里检漏,不但是个技术活,还得要有相当的耐心。
  此外,还有小奥黑同志,此时还在伊利诺伊州默默耕耘,没几个人真把他当一回事,这样的投资机会,多好!
  冯一平准备好好跟他聊聊,最好是找个理由,当面跟他聊,搭着肩膀,拍着胸脯跟他说,“要选参议员吗?要资金吗?跟兄弟我说,我一定全力支持!”
  这样的投资,将来的回报,是只用钱能衡量的吗?
  “你就去忙那些重要的事,不用管我们娘俩,跪安吧!”
  没辙,孕期里的女人,说啥都得忍着。
  好消息是,在圣诞假期前,在新的一年结束前,被布坎南吊了好多天的蒋教授,终于同意了嘉盛的一揽子协议。


第一百四十九章 “政委”
  难怪在后来,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只看他拥有多少资产,实在是只要有钱,就可以做到太多的事。
  正如现在,看着眼前这个不露痕迹的对自己毕恭毕敬的蒋教授,冯一平要说心底里没有感到爽,那百分百是假话。
  今天的蒋教授,和去年冯一平主动上门求见时的倨傲和冷漠,完全不同,他甚至专程等在冯一平上课的教室外面。
  当然,知识分子嘛,特别是他这样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脸面还是要兼顾,所以,他也不是一个人干等,身旁有人作陪,那是两个斯坦福的教授。
  学术圈,其实很小,像蒋教授这样任职于名校的学者,在别的名校,有几个朋友,很正常。
  看见冯一平背着书包跟在人群中走出来,双手非常潇洒的插在口袋里的蒋教授,笑着朝他挥手打招呼,“冯,这边。”
  同时用长辈的口吻对那两个朋友说,“这是我一个非常优秀的同胞,那本蓝海战略,你们听说过吧,就是他大二时的作品。”
  对这本已经上了几个畅销榜的书,教授们还是知道的“喔,”他们抱着手,看着走过来的冯一平点头,“那真是个不错的小伙子。”
  冯一平很清楚蒋教授的来意,只不过,他刚才充长辈的事,他真不知道,笑着走过来招呼,“教授好。”
  “没课了吧?”蒋教授依然是那种长辈关爱出色后辈的表情和作派,不过却很自然的接过冯一平手里的书包,提在手里,“再见两位,我们约好了午餐。”
  要是在国内,这会多半会说,“那就一起吧。”
  不过这是在美国,见他有约,他那两个教授朋友,当然不会再插一杠子,“再见!”
  蒋教授帮自己拎包的事,老美们看不出其中的味道,但冯一平自己很清楚。
  不过说实话,他本质上还是一个与人为善,与世无争的人,虽然明白蒋教授这么做的意思,但自己年纪轻轻的,却让一个年龄大的人替自己拎包,有点过意不去,“我自己来!”
  蒋教授轻巧的避开他的手,把他的书包背在背上,看着校园和校园里那些青春洋溢的年轻人,感叹了一句,“年轻真好!”
  “我认为,这里的大多数年轻人,肯定还是眼热蒋教授你这样,正当年,却已经有不少建树的专家。”
  对自己人,他还是很宽容随和的。
  “呵呵,不能比咯,用我们的话说,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和胜于蓝,一平你在这样的年纪,就有这么大的作为,在你面前,我们哪还有颜面奢谈什么成就?”蒋教授笑着摇头。
  “知识是……”冯一平本想说,知识是无价的,但想想蒋教授那同样过人的商人本能,觉得这样的话还是不能说,不然他会不会又以自己的这句话为理由,来讨价还价呢?
  多半是会的!
  “暂时擅长的领域不一样而已,经商方面,我碰到和抓住了几个机遇,但蒋教授你在研究方面的天赋和成就,我是拍马也难望你的项背。”他马上改了一个说法。
  本来联系上下文,蒋教授大概就能猜出冯一平接下来会说什么,见他及时改口,心里骂了一句,“机警的小狐狸。”
  “研究,总是为资本服务。”他不轻不痒的发了一句牢骚。
  “研究,总要有资本的扶持,才能结出硕果来。”冯一平不软不硬的顶了一句回去。
  这样的时候,和这样心气高的家伙,你就不能客气。
  蒋教授签约后还有些不平之气,原因冯一平也知道原因,那就是他很不甘心自己的项目,却要由别人主导。
  “就斯坦福的学生里,就有不少很有前途的创意,不过我还是一个很本位主义的人,做不到心怀世界,如果可以,还是希望能和自己的同胞合作。”冯一平还补充了一句。
  “可是,我和布坎南配合不就可以,一定要我去大陆一趟吗?”见交谈也得不了好,蒋教授转移了话题。
  “一定要去,布坎南会陪你,”冯一平说,“这么大的投资,而且牵涉到在大陆建设生产厂的事,你还是很有必要去见见集团的总裁和其它几位副总裁。”
  其实让金翎过来,也不是不可以,圣诞前夕,她肯定是不介意来一趟,顺道玩几天——她早就嚷嚷着要看冯一平定制的私人飞机,只是考虑到黄静萍那现在已经颇有规模的肚子,那还是算了吧!
  要想好好的过日子,那他们俩明着当交换生,暗地里准备生孩子的事,目前最好国内一个人都不让知道。
  “一定要把生产基地放在国内?”蒋教授狐疑道。
  “是的,一定要把生产基地放在国内。”冯一平还利落的挥了一下手,以示强调。
  同样的话,他还准备在将来对更多的人说,比如马斯克,还比如,嗯,暂时不说,买个关子先。
  “参照我们设计好的工艺,如果大规模运用流水线,长期成本,应该不会比国内高出多少,而且,在美国本土生产,将非常有助于我们的产品,在美国的销售。”蒋教授说。
  “不仅仅是考虑成本的问题,从现在到不远的将来,无论生产线多么自动,工业机器人多么智能,生产一线,必然还是要由人来主控,而美国的产业工人,其实是工人中的贵族。”
  “我考虑的,主要是生产进度的问题,只要公司需要,国内的工人,可以无条件的服从安排,坚持做到三班倒,这在和平时期的美国,是不可能的事。”冯一平说。
  其实也不是不可能,只是按美国工人的德行,你为他们三班倒付出的代价,可能远超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带给你的利润。
  当然,除此之外,冯一平未尝没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这样又能培养出一个领域的工人,而且能带来不少就业机会的项目,为什么不能放在国内?
  “当然,如果形势需要,我们也不排除将来同样在美国设厂。”见蒋教授脸色不太好,冯一平又立马开远期支票。
  这张支票,不一定是空头的,将来在美国建个厂,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最好这样。”蒋教授说。
  “你放心吧,见了面你就知道,金总和梅总,他们都很随和。”
  一直努力的想为自己,也披上一身知识分子或者学者外衣的冯一平,明白蒋教授的一些顾虑,文人嘛,大多数脸皮总薄些,作为雇员,回国内见其它的公司高管,听说总裁还是一个哈佛毕业没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