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再回到教室,女同学可没有刚才那么凶,一个个的都装作没看到他。他也装作刚才根本就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回到座位,温红脸有些红,狠狠的瞪着她。冯一平轻飘飘的把那几张纸丢给她,“生什么气?好东西就该分享嘛。有什么大不了的,还这样藏着掖着,我小学就看过的。”
  那些竖着耳朵听这边动静的女同学,见冯一平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都放下心来。羞恼肯定还是有,但她们最担心的事看来不会发生,她们最担心如果冯一平向老师打小报告,那麻烦就大了去。
  温红把那几张纸一把塞进抽屉,“冯一平,你好讨厌!”
  冯一平迅速转移话题,“唉,你这样可是近乎向我撒桥了啊!”
  温红用冯一平曾经说过的话反击他,“冯一平,你可真爱自作多情!”
  我去,好像还有点押韵。
  这件事好像就是一个由头,接下来,各种各样的小说频繁出现在班里。
  隔天晚上,冯一平在寝室里就看到几个人抢一本小说。什么小说呢,最终体育委员仗着人高马大,抢到了手,冯一平过去看了一眼,原来是正宗的黄色手抄本!这个以后完全绝迹的东西,现在在男生中很抢手。
  晚上他发现,不止一个同学在熄灯后,还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小说。
  过了几天,可能《废都》看完了,温红又换上了言情小说。这个时候,以琼瑶为代表的台湾言情小说在女孩子中间很受欢迎。套路都差不多,基本都是把灰姑娘的故事换个大时代,或者把《西厢记》加入各种现代元素,当然,有个规律,不少小说都学琼瑶,都以悲剧结尾。
  对这些小说,冯一平有印象的不是那些富家少爷和贫家美女的各种纠葛,他印象深的是,这些大多都是盗版的小说里,所写的那些富少,都开着“平治房车”。一个个有钱少爷都开“平治房车”,他顿时觉得这车肯定很高大上。但什么是平治?什么是房车?怎么我们国内就听不到呢?听这名字,难道又是他娘的鬼子造的高档汽车。
  他后来才明白,所谓平治房车,就是国内所说的奔驰轿车,但他们偏不说是奔驰轿车,就坚持说是平治房车。
  我们总是容易显摆各种优越性,与此同时,就产生了各种歧视,这其实也是一种语言歧视。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因为港台来投资的多,沿海一带发财的也多,所以很有一阵子,有不少人,不管是不是港台的,一开口就是港台腔,以为一口的港台腔,自己立马就脱离一般普通群众,很高大上,很有钱很土豪的样子。
  这种歧视,要到下个世纪初才反转过来,内地有钱了,港台的纷纷学普通话。
  一直以来,对于这样的言情小说,冯一平是一点兴趣都欠奉的,男生嘛,喜欢的当然是武侠小说。
  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屌丝,突然一番奇遇,学得绝世武功,娶了个白富美的侠女娘子,然后一起仗剑行走江湖,该出手时就出手,踏尽世间不平事——比如旁边冯文放在数学课本下面的《射雕英雄传》。
  班上流传的武侠小说,不但有金庸大大的,还有梁羽生的,古龙的,总之,传统武侠小说三大家,后来被称为“武侠三剑客”的作品,都有。
  还有柳残阳,卧龙生,温瑞安,诸葛青云,云中岳……也不知道这些书都从哪冒出来的。
  总之这一阵子,大家在课堂上面看小说很普遍,连一向刻苦用功的黄静萍也不例外,英语课上,冯一平就看见她在课本下面还压着一本书,趁老师不注意就看几眼。
  一直也很用功的张秋玲上课的时候倒是没看小说,课外就光明正大的拿着《红楼梦》在看。冯一平固执的认为,张秋玲现在看《红楼梦》,绝对和他当初第一次看《红楼梦》的目的是一样的,除了一些诗词,主要是挑其中的某些情节来看,至于是什么情节,呵呵,你懂的!


第六十一章 小说风潮(下)
  这些天,校外小店的手电筒和电池卖的很快,这也就意味着,晚上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小说的同学越来越多,然后,白天上午上课就打瞌睡的同学也逐渐增多。
  冯一平有些替大家担心,这样下去,真不是办法,但是,他又不知道怎么做好。
  讲道理?不要仗着你成绩好,老师喜欢,你就可以教训人。而且这个时候,很多同学是听不进去道理的,虽然他们心中都明白,上课课外,整天看小说,这样做不对,可是就是控制不了。
  就像后来网络普及以后,从小学到大学,不少学生都翘课去上网,通宵去上网,甚至因为上网把学费生活费都花光,最后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去抢劫!
  好些人提到这些现象都一直摇头,批评这些孩子太没有自控力,说自己当初是怎么怎么抵制这些诱惑的。
  但冯一平扪心自问,换做自己当年小学初中的时候,学校附近遍布网吧,他会不会逃课整天整宿在网吧上网玩游戏呢?他再三自问,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事他肯定也会做。
  就像现在班上这么多人看小说一样,他原来也是这样,通宵达旦的看武侠小说。也曾经打着借来的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神雕侠侣》,只不过,在看到小龙女被尹志平侮辱之后,他气得再也看不下去,直到中专的时候,没书可看,才把这一套又租回来看了个完整。
  作为过来人,他深深的明白,讲道理没用,因为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那究竟怎么才能帮一帮同学们呢?冯一平一时还真想不到好办法。
  虽然肖志杰和王昌宁两个人,对这些小说一直没兴趣,但是现在班上的这种学习氛围,明显的影响到了他们。
  皇天不负有心人,过两天,机会终于来了。
  语文课上学了报告文学,班主任王玉敏给大家留下作业,也写一篇报告文学。冯文很愁,报告文学,不好瞎编啊,写些什么好呢?
  冯一平马上舌灿莲花,让他写班上同学看各种小说的事,一来,作文完成的很快,而且是真事,更符合报告文学的主旨。二来,这样的报告文学一写,班主任看了肯定会采取行动,间接的帮助了同学们,让大家再把心思都放到学习上。第三,帮了老师这么大的忙,王老师肯定会对他有个好印象。
  冯文听了,觉得有理,不过还是有些犹豫,担心同学们会找他麻烦。冯一平让他放一百二十个心,收发都经过他的手,作文交上去,也只有王老师批改,其它人不可能知道的。
  他问冯文,“你觉得是王老师肯定喜欢你好,还是同学们可能会埋怨你好?”
  冯文听了,不再犹豫,星期天返校的时候,交上来的作文,写的就是班上同学看小说的事,写的还很详细,哪个同学看什么书,都写得一清二楚。
  晚上自习前,冯一平把收到的作文送到王玉敏家。他估摸着晚上可能会有行动,结果没有,周一早自习,也没有,直到周一下午。
  下午第一节课,就是语文,王玉敏提前来到教室,等人全都到齐后,按文索骥,一个挨一个的,从同学们的桌子里搜出一本本小说来,放在讲台上,好大的几摞。
  这一次没收很彻底,连那些把课本的封页撕下来,再天衣无缝的黏在小说封面上的,也都被翻了出来。被翻出来的时候,那几个同学还满脸的不相信!都这么隐蔽,怎么会?
  呵呵,只怪冯文的报告文学写的太详细。
  这一次的作文,要是评分的话,估计王玉敏会把冯文的评为第一等。
  班上好几个一向刻苦用功的居然也在其中,这让她发了狠,足足教训了大家大半节课,最后抛出撒手锏,从现在开始,不论课内课外,一班的教室寝室里,不允许出现一本小说,抓到一个,不管是谁,一律叫家长来学校领人!
  这个手段很狠,现在还没有家长会,家长们来学校的机会不多,一旦是因为这个原因把他们请到学校,那被抓到的同学的下场,就可想而知,反正肯定不那么美妙。
  这还不算,王玉敏还宣布,被抓到的同学,可以检举那些没被抓到的,只要检举两个,那他这一关算是过了。这条虎狼之计一出,算是彻底绝了好多人的侥幸之心。
  不仅如此,王老师应该是挨个通知了一班的任课老师,从这周开始,老师上课的时候,看到可疑的情况,就下来翻同学们放在课桌上的课本,看下面是不是有夹带,或者课本本身就是伪造的。
  王老师本人更用心,不管是谁的课,她时不时的会溜到两边的窗子那里观察,看是不是还有同学死性不改。
  讲道理没用,但老师的强力手段很对症。多管齐下之后,看小说的情况立马得到了遏制,虽然不至于杜绝,但是再看的也是极少数,而且极隐蔽,影响不大。
  冯文间接告密的这件事,最后还是流传开来,不少同学知道了有找他理论的,还有气不过的想和他动手。冯文不是个有气节的,没过多久,就把冯一平给卖了,说这其实是冯一平的意思,但没有人信,冯文最后只好找王老师为他做主。
  有王老师替他做靠山,同学们当然只能鸣金收兵,不满和愤怒,都只能乖乖的埋在心里。不过,冯文最近一阵子人缘不好,被同学们孤立,那是一定的。
  只有肖志杰相信冯文说的,见了冯一平,学着《地道战》里的汤司令,对他竖着大拇指,“高,实在是高!”
  冯一平把这当作真心实意的夸奖,毫不客气的受了,队友,有时候就是拿来卖的嘛,特别是冯文这样的队友,这次把他买了,他还很高兴!
  王昌宁却在旁边纠正说,“不,应该说是阴,实在是阴!连带着我们班,就这个星期,每个人的课桌都被搜过两遍。”
  不管他们怎么说,冯一平还是很高兴。事情按自己想的做成了,得罪人的还不是自己,被推出去的人受到了老师的赏识,也感觉挺美的,同学们不过被没收了一些小说,又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样皆大欢喜的结果,有什么不好?


第六十二章 艰难回家路
  今年的雨水特别足,从6月下旬开始,每天都下。多数时候是阵雨,来的急去的也快,有些不是,淅淅沥沥的,下个半天。
  下雨归下雨,热还照旧热,河里的水涨了,也不好去河里洗澡,地上的那些坑坑洼洼里,都是积水,路也泥泞得一塌糊涂。
  教室和寝室都是瓦房,教室还好,每年翻检的比较勤。寝室就麻烦,每间寝室都有地方漏雨,原来摆的整齐的床,现在是东一张西一张的,不过估计谁家里都经历过漏雨的事,年轻的孩子,心也都大,这些事都不放在心上,反而觉得,床换了一个地方,又有些新奇的感觉。
  看着天气有些反常,学校也不敢大意,几个领导开了个会,在附近找了几个人,趁大家白天上课的工夫,把寝室统统翻检一次,房前屋后的沟道也都疏通了一遍。
  这个决定很及时,外面找的师傅刚走,端午节前后的那几天,大雨就一直下个不停。
  雨下成这样,冯一平对家里的房子也不放心,还是回去一趟看看的好,于是星期六的下午,他这个学期第一次回家。
  这次回家不容易。
  学校前面的这条河,水已经涨的很深,变得宽阔的河面,目测有近两百米,简易木桥和枯水的时候露出的河滩,全被淹没在水下。
  好在对面林家湾的村民,每天都从这走,村里从初一到初三,三个年级的七个人,在河边等了一会,才等到一个林家湾的村民也过河。
  看着他脱掉长裤,大家学着他把长裤脱掉,也好在村里的七个人都是男孩子,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只穿内裤,一手举着书包和裤子,七个人跟在他身后下水。冯宏兵走在最前面,冯海涛在最后压阵,冯一平他们被夹在中间。
  林家湾的那个村民,走的也不快,但也没有停下来等他们。在这个时候的农村,几个孩子这样过河,对大人来说,也没什么不放心的,用后来流行的话说,“那都不是事”。
  虽说这一段已经是水浅的地段,但平均水深也都没过了膝盖,最深的地方,已经到了大腿根,河水一冲,一个个都东倒西歪的,他们是手牵着手才过去。
  大家反而都挺兴奋的,过河后在岸边晾了一会,说说笑笑的,等身上干了些,穿上长裤后,继续往家走。
  再翻过一座山,到第二条河边时,真正的考验这才开始。
  这条河不宽,也就二十多米,就他们经常过的这一段河道分两截,上下之间,有个一米多的落差。
  上面的一段河道,是整块的石板,这么多年,被河水冲刷的光滑的很,上面连一粒沙都留不住,春夏的时候,这些石板上还会长青苔,一个不小心踩到了,很容易滑倒。
  上面这一段的末尾,就像是一道天然的石堤,比下面一截高出一米多来。石堤下面,正接近中间的地方,有个直径约三米的圆潭,也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就这么一米多高的落差,流下来的河水是滴不出这么大,这么深一个潭的。
  这个潭深不见底,不管什么时候,看起来,里面的水都呈蓝绿色。具体有多深,还真没人知道,到现在为止,还没人有这个闲情逸致去测一测。
  下面这一段的河道很凌乱,里面有大石头,也有泥巴地。所以平常的时候,过河的人都是从上面走,水浅的时候,踩着露出水面的石板走,水深一点也没关系,在中间丢几块石头,踩着石头走。反正一年中绝大多数时候,过这条河,都不用脱鞋。
  平常上面这一段的水,清凉透亮,最多是没过脚背。好些像他们这样的孩子,不冷的时候,都喜欢赤脚踩在光滑的石板上,在上面这一段到处乱跑。
  现在可不一样,离河边还远,河水的轰鸣声夹着水汽就扑面而来。已经看不到中间的那个落差,上下两截已经成为一体,原来熟悉的河堤也看不到,河水蔓延着,把这边靠着河的田都给淹没了两丘。
  水面并不平静,因为河道窄,所以颇有些汹涌的感觉。特别是上面拐弯的那个地方,上游的水汹涌而下,拍打在那个弯道的石壁上,水花溅起老高来。
  看到是这种情形,冯一平有些却步,河水这么深这么急,就他这个旱鸭子,下去就是给河神送菜。
  同伴们并没有他这样的顾虑,有几个还挥舞着书包,“哇哇”的叫着朝河边跑,很兴奋的样子,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也正常,这个时候,这些孩子,除了对父母老师,多少有些敬畏,至于其它方面,应该还没有“怕”这个概念,要是现在真有一头老虎在面前,不要说摸它屁股这样的小事,估计有不少人还会按着老虎的头,狠狠的揉搓一番。
  所以面对这样的场面,冯一平这个心里年龄三十多的人,有些没底,有些害怕。其它的人不一样,这样的事也不是年年都有,遇上一次还都挺高兴的,至于怕啦,可能会被河水冲走啦,这些念头,他们压根就没有。
  男人,估计是在少年的时候,最胆大,最本真,最喜欢挑战,最喜欢迎难而上,根本就没有畏难的念头。至于挑战的后果,更是压根想都不会想,遇事就本能的,一往无前的往上冲。
  慢慢长大以后,懂的越多,权衡的也越多,遇事思前想后的,这股劲就再也找不回来。有时候,还真说不清这究竟是成熟了,进步了,还是长回去了。
  大家虽然兴奋,但并不莽撞。现在的情形,当然不能从上面一截走,一不小心,踩滑了,或者说被水冲走,掉进那个潭里,水性再好的也出不来。
  七个人里面,就只有冯一平和另外一个不识水性,其它的都可以,不知道是不是和名字有关系,水性最好的是冯海涛。
  在众人注目下,他三下两下的脱的只剩一条内裤,必须得说,他还真瘦,排骨,哦不,肋骨一根根的都看的清清楚楚。
  凭着记忆,大家在下面选了一段相对平坦的地方,冯海涛笑着就准备下水。
  冯一平马上紧急叫停,大家都一愣,不解的看着他。
  冯文也正在脱衣服,闻言说,“怎么了一平,你想打头阵?”
  冯宏兵说,“那可别,他的密度太大,入水就沉。”大家听了都笑起来。
  冯海涛双手沾着河水,在胸前拍了拍,“不用急,我先去试试水,回头再把你带过去。”
  冯一平过去拉住他,“等一下,还是做点保险措施吧!”
  大家都在脱衣服,冯宏兵和冯文穿着内裤,拿着衣服和书包来到河边,冯宏兵说,“要什么保险措施,我们又不是第一次这样过河。”
  冯文说,“再说我们现在能有什么保险措施?”
  虽然其他六个人年龄都比他大,但冯一平始终把自己当这里唯一的大人,既然如此,当然要对大家的安全负责。他苦口婆心的劝大家,“稳妥点没坏处吧,去那边割几根葛藤,下水的时候拉着,这样万一有个大浪什么的,人也不会被冲走。”
  冯文听了嘲笑他,“一平,你是电视看多了还是小说看多了?”
  年龄大的冯宏兵和冯海涛也觉得没这个必要,但冯一平坚持,因为他的各种表现,他的意见现在还是有点份量,最后还是冯海涛打圆场,“一平说的也对,这样做也没坏处。”
  经历过理发店的事之后,冯宏兵对冯一平也转变了看法,所以,最后,还是冯宏兵,冯海涛穿好衣服,和冯一平去割葛藤。


第六十三章 过河
  呵呵,又改名字了,都说这个名字最好,请大家一定要一如既往的支持哦!
  葛藤这玩意每座山上都有,也是现时的农村缺不了的东西,主要是用来捆东西的,比如在山上砍柴,顺手割两根当绳子。春天的时候,也有人掐藤上的嫩叶喂猪,还有人牙疼的厉害,就去挖几块葛藤根,含在嘴里。
  这种现在连猪都不喜欢吃的东西,满山都有的玩意,后来好像开发出很多保健食品来。
  走了不远,山脚下就有好大一蓬葛藤,走在后面的冯一平拉住前面的两个人,“等一等。”
  他们两个回过头,“又怎么了?”冯宏兵很不耐烦。
  冯一平不说话,在地上捡了几块石头,丢到那蓬葛藤上,“先打几下,我怕里面有蛇。”
  这下连冯海涛也笑了,“有最好,我们抓来熬汤。”
  冯宏兵甩了甩手上弹簧刀的弹簧刀——这是大家行李中,唯一的利器,他看着冯一平说,“一平,我怎么发现你现在越来越胆小呢?”
  冯一平也不分辨,但还是跟在他们后面,没办法,他这人天生就怕蛇。每次带儿子去动物园,蛇类的那一块,他总是远远避开,动物世界里,一看到蟒蛇之类的,马上换台。
  还是前面那句话,如果面对一头老虎,他还有可能壮着胆去摸摸老虎屁股,但是如果看到一条蛇,他就只有望风而逃。
  记得后来有一次,儿子五岁的时候,要买假蛇玩具,他死活不同意,那蛇虽然是塑料做的,但很逼真。偏偏儿子很喜欢,所以又哭又闹,知晓内情的张彦在旁边看好戏,最后,他只好和儿子商量,“因为爸爸很怕这种东西,所以我们不买这个,买其它的好不好?”
  儿子当场破涕为笑,大声叫着去找张彦,“妈妈,妈妈,爸爸怕蛇。”引得店门口的包括服务员在内的好多人都笑话他。
  不过,虽然冯宏兵和冯海涛说的轻松,走近葛藤的时候,还是都在上面踢了几脚,看里面没动静,才弯下腰去割。
  扯出来好些,最后割了两根十几米长,不老不嫩的,冯海涛熟练的把这两根接起来,有三十多米长,足够了。
  这样新鲜的葛藤,上面有毛刺,会蜇人,冯海涛把裤子缠在腰上,再把葛藤系在裤子上,从田岸边溜下水,就像屁股后面拖着一个长长的尾巴,在大家的笑声中,朝对岸游去。
  水确实有些急,但冯海涛在中间游刃有余,几分钟的工夫,轻轻松松的就到了对岸,他现在不用不过来,也在岸那边找了快大石头,把葛藤系住,朝这边招手。
  冯宏兵第二个下水,书包和衣服绑在背上,顺着葛藤朝对岸游,不多时,他也轻松游到了对岸。他留在那一边,冯海涛则游到河中间,扯着葛藤停在那,这边冯文下水,他水性略逊,衣服书包都不拿,只一个人向对岸游,到了河中间,冯海涛带了他几把,接下来,另外会水的两个也被冯海涛接应过去。
  然后,冯海涛和冯宏兵轮流着,把大家的衣服、书包、鞋带到对岸。最后,两个人一人拖一只手,把冯一平和另外一个不会水的带过河。
  冯一平是最后一个,这几分钟很短,冯一平仰面朝天,被他们两个夹在中间,手动不了,只剩下脚胡乱的踩着水,正确的说是打着水吧,他可不会踩水。
  河水确实很急,他们时不时就被冲歪,这时冯海涛就伸手拉一把葛藤,至于河水溅起来,弄得冯一平一头一脸的,还不可避免的喝了几小口,那就真顾不上。
  等总算过了河,脚踏实地了,冯一平才放下心来,然后一个个的,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大家都笑起来。
  冯文说冯一平,“就说你多次一举,你看,大家一点事都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