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1979-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争斤论两花花帽
内容简介:
  一觉醒来,回到70年代,再次面对过往,你猜不透的结局……
第一卷
第0001章 一重浪灭一重生
  李和浑身一颤,满目诧异的望着远处,然后便无神的望起了天空……
  毒辣的太阳,地上已经着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
  重生,他居然重生了,看着身后那几间破旧的土屋,他还是有点不敢相信。
  但是墙上的日历确确实实显示的是:1979年7月11日。
  这日历是家里唯一崭新的东西。
  他只是出去会个老朋友,然后怼了点小酒,在宾馆里睡一觉,醒来后不知道怎么就会以18岁的身体端坐在记忆中的老宅门口。
  他每年体检,身体很好,怎么可能这样无疾而终呢。
  那个世界的母亲怎么办,老婆孩子怎么办,想起来就像闷在水里,闷得他不能呼吸。
  眼泪慢慢涌出眼角,几十年的自我奋斗,几十年的一步一个脚印,都是白瞎了。
  身家丰厚,五十来岁正是志得意满,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平常带着老伴养养花,遛遛狗,好不惬意。
  这都是因果轮回吧?
  可他一辈子都是凭良心做事做人,根本没做过遭天谴的事情啊。
  “阿果,我也跟你去钓黄鳝。”
  一个面黄肌瘦的小萝莉开着小短腿直接扑到了李和的身上,这是家里的老幺妹,才五岁。
  李和正在用石头把铁丝磨尖,看到她扑过来,赶紧把铁丝放下,随手就把她放在了肩头上,逗得她咯咯笑。
  他的父亲李兆坤是附近有名的二流子,小偷小摸倒是没有,只是人比较懒,不愿意下地挣工分,嘴里总是挂着“劳动模范累死算完,二流子懒汉毛主席管饭。”
  前几年还因为走村串户倒腾耗子药被割过尾巴,也没学乖,拿着生产队的介绍信,东晃西晃,一辈子也没有落到名堂。
  这样只顾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人,在生产队的时代自然落不了好名声。
  其母亲王玉兰性格说好点是温柔,难听了就是个受气包子,是个人都能掐住她,可悲居多。
  但是个护崽子的母亲,为了李和3块2毛钱的高中学费,不顾脸面,东借西借。
  不管前世还是现在,他想到这些都心酸的想哭。
  他家里排行老二,现在18岁,今年刚刚参加完高考,重生在79年高考的第二天,如果没记错不用多久大学通知书就下来了。
  作为这个村里的唯一大学生,能在这种家庭环境下能考上大学,也是个另类。
  现在他觉得上辈子挺没用的,不管不顾家里情况,读书走了,并没有尽到什么家庭责任。
  家里五个孩子,一个没饿死也是奇迹,野菜加苞米糊子,一个个吃的面黄肌瘦。
  他上面是大姐李梅,也21了,至今没有嫁出去,搁普遍早婚的年代也是个独一份。
  后来直到26才结婚,幸而他姐夫也是个争气的,在他的支持下承包了鱼塘,日子红红火火,也减少了他不少的愧疚感。
  老三李隆,16岁,也才小学毕业就下地挣工分去了,后来娶了个上不来台面的媳妇,好歹说她一句,她必定顶你十句,家里鸡飞狗跳。
  老四李冰12岁,老五李琴也才5岁,都是姑娘,后来李和条件好了,供老四上了医学院大专毕业,到老也才混个副教授。
  老五初中毕业就一直跟在他身边,虽然养的有点娇气,可生意倒是做得顺溜。
  老娘和大姐蹲在门槛上搓玉米棒子。
  老三带着老四出去捡柴了,粮食要分,柴火也得分。
  玉米秸、麦秸、棉花茬、豆子秆、红薯秧都在分配之列。家里人多,但是壮劳力工分一个没有,分配的麦秆,稻秸肯定不够烧。
  李和看着那几间要塌的土屋,欲哭无泪,没有一点人生豪迈,从头再来的勇气。
  三间土屋住着七口人,不知道李兆坤盲流到哪里去了,现在也就母亲王玉兰带着老大李梅和老幺睡一间,他和老三老四一间。
  李和在这里度过了可怜的童年,一点都不怀念这童年回忆,吃不饱穿不暖的记忆,那是脑子抽疯的人才能稀罕。
  他感觉任务艰巨,要改变居住条件,要改变全家条件,要给大姐嫁妆,弟弟彩礼,都需要去赚钱。一分钟都不愿意等下去。
  家里乱糟糟的光景,多看一眼都觉着糟心。
  俗话说得好,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他决定不能再坐以待毙了,小岗村说不定都偷偷大包干了。
  他要闯一闯,单凭在大队干活挣那点工分,老李家将永远贫困无翻身之日。
  心里迫不及待的想着去赚钱,哪怕为了明天不再吃苞米糊糊啊,都要去去跑跑县城,看看能不能有好路子。
  感慨空气中都是钱的味道,可是对于他而言,手中的钞票确实远比清新的空气重要啊。
  他把幺妹放在地上,站起来把磨尖的铁丝弯钩串上蚯蚓,这简直就是钓黄鳝神器。
  虽然不会伺候庄家,可钓黄鳝,抓泥鳅摸鱼,这些偏门活,李和都是无师自通,他认第二,真没人赶出来争第一。
  扛着铁锹,手里拿着黄鳝钩,带着幺妹出了门。
  “提篓给哥呗。”看着后面双手提着篓子的妹妹哼哧哼哧的走着路,李和一张心疼。
  “阿果,我拎得动。”
  “恩,那走慢点。”
  低头就看见了好几个黄鳝洞,这个坝埂泥土比较硬,连黄鳝钩子都不需要用,直接往进口洞里呛水,不一会黄鳝就从出口洞里惊慌的出来了。
  他不慌不忙,大拇指和食指同时用力,一条足有三两重的黄鳝被单手掐了出来。
  老五看到哥哥抓到了黄鳝,兴奋的送上了篓子。
  这个年代没有农药污染,吃这玩意的又少,奶奶个熊,个个都快成黄鳝大仙了,隔以后能挖出一条六七两的黄鳝,都能上新闻,一会就整了七八斤,篓子算满了。
  “抓的真多。”老三李隆送完柴回家,也过来了。李隆不知道为什么从小到大就怵李和,从不敢在面前咋呼。
  “你把这些篓子送回家,带空篓子回来,也把幺妹带回去,现在出太阳了,太阳毒。”李和抬头看看天,估摸十点左右了。
  “阿果,不热。”满头汗水的幺妹还是很兴奋。
  “听话,跟小哥回家。”李隆也没废话,直接一手抱起了幺妹,一手提篓子。
  李和把旁边的河沟子拦了个坝,水排干,里面鲫鱼,草鱼,甚至还有部分胡子鱼在稀泥窝里乱蹦,扒开石头缝还有毛蟹。
  这次真是发财了。
  “磨叽什,赶紧过来,把鱼先捡起来送回家,大鱼用水养起来,不要把鱼鳞刮破了。”看着跑过来的李隆,李和还嫌他速度慢。
  “小鱼让大姐中午熬鱼汤,吃不完的晒鱼干。”李和看着自己浑身的汗,索性清手,直接把衬衫脱了。
  看着自己的身材,18岁长到175也不算矮了,营养不足,可怜兮兮的几根排骨,不过没有后世的大肚腩,还是不禁让人满意,这辈子一定要保持住了。
  大鱼在篓子里根本装不了几条,索性就用草杆子把腮帮串起来,在手里领着,就这样李隆来来回回送了六篓子小鱼,二十几条大鱼,每条也有一斤多重。
  这样还不算完,本着不走空的精神,把淤泥底的泥鳅也扒拉了一篓子。
  到了中午扒开坝子,不至于堵了渠道,兄弟俩直接收工,回家吃午饭。
  王玉兰破鱼肚清洗,老四和老五正在草堆子横七竖八的晒鱼。
  李梅已经把饭桌收拾干净,每个人面前摆了一碗面糊糊。
  锅里的鱼汤已经熬得喷香。油煎,红烧属于奢望,多费油啊。
  黄鳝泥鳅,毛蟹已经用水盆养了起来,李和指望明天去县城能不能卖。这个时期不像以前管的那么严了,在县城南门已经有了所谓的黑市,他一直都是县城读的高中,也是熟门熟路。
  天热,鱼根本养不住,就算养得住,也没法运输,没车,没氧气棒,到了县城就臭烘烘了。
  卖鱼干最靠谱,太阳毒,多翻几个身,一下午就晒的硬邦邦了。
  “姐,我明天跟老三进县城,泥鳅黄鳝我卖新鲜的,鱼就卖鱼干,给我们烙点饼子,夜里就走。”李和对李梅说道,家里里里外外基本都是李梅一把手。
  李梅不知道大弟突然变化在哪里,好像高考放假回来比以前多了不一样的精气神和担当,以前回来只是知道躲屋里看书,很少关心家里事情,偶尔会去河里抓虾捞鱼,可是从来没有这样破天荒的想过补贴家用。
  李和下午给老四补了会作业,就拾掇老三继续去钓黄鳝,抓泥鳅,又抓了二十几斤。
  晚饭后,天气闷热,他来到河边,不必碰触河水,浑身上下便已感受到一股清凉之意。
  作为男孩子,不需有所顾忌,他就穿着裤衩子,冲过去,扑通一声跳进水里。


第0002章 而今独自睚昏黄
  白日里立在大太阳底下,水腾腾的热气便直往人身上扑,夜晚起了风,才渐渐将那股子憋闷压了下去。
  忙完了一切,洗好脚,李和就让李隆赶紧睡觉。
  他也直接上床,这年头,没电灯,没电话,没电视,没WiFi,除了夫妻之间那点事儿,没有任何可以称之为娱乐的活动,不然哪来的这么多孩子。
  大概在鸡叫二遍的时候,李和就赶紧催促李隆起床,如果被四周邻居发现未免多事。
  虽然这两年开放多了,但是做生意还是要小心的。
  路过村旁,到处狗叫,还响起人们起夜的声音。
  他怕黄鳝闷死,半个小时蛇皮袋就要在河边浸一次水,这样袋子更沉,累的兄弟俩大喘气,走了二十里路左右才到了县城。
  天还没有开透,光线不甚明亮,将周围零碎的物事映得影影绰绰。
  来的早点的小贩已经开摊,叫卖身是肯定不会有的,都还是投机倒把打游击战的年代呢。
  城中和乡村的各种相异之处,几乎是从每天清晨就开始展现的。
  李和赶快占好位置,然后就从怀里掏出干饼子让李隆赶快吃一点,看到远处有一家开水茶房已经点火了,又去要了一点开水,兄弟俩喝了一点。
  天慢慢的放亮,路上的行人渐渐多了,买菜的人也多了。
  他转了一圈,看到旁边有个猪肉摊子,问了价格,心里有了数,这年头只有猪肉才算荤菜,油水多。
  黄鳝泥鳅不可能卖出比猪肉价格高,这也是时代观念吧。
  “大姐,给你捞几条,补虚劳、祛风湿。”好不容易看一大姐在他摊子上留着不走,现在不卖吆喝,要等到什么时候。
  “什么价?”
  “姐,4毛,有粮票肉票一斤换一斤半。”李和这几顿饭吃苞米嗓子都吃的疼,真的需要粮票买点细粮,不然没粮票,光有钱进供销社人家都不卖你,正所谓有票走遍天下,没票寸步难行。
  农民是没有粮票的,按照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可以分得“口粮”,如果不够吃,只能另想办法。
  一些农民用自己家的鸡蛋和蔬菜,与城里人换些粮票,以解决口粮不足的问题。
  “那也太贵了,三毛五,行的话,给我五斤。”
  李和心里叹了一口气,什么时候他都做起了五分钱的算计,越想越没劲。
  “大姐,开摊生意,不赚你钱,图个顺当。”李和说着就用老秤把对方的篮子去了重,又从袋子里掐黄鳝送到篮子里,秤砣高高挂起,“大姐,你看6斤4两,去掉你篮子1斤1两的,我这多给你三两,就送你了,好吃,下次还来找我。”
  “你这老弟说话劲道中听。”大姐看着篮子里的黄鳝,给完钱就麻溜的走了。
  没有塑料袋,想出来买菜自带带篮子是必须的。
  李和为了防止黄鳝进篮子溜掉,卖完之后,还要费事用狗尾巴草穿腮,跟串鱼一样,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他看着手里可怜吧唧的毛票子,实在提不起丝毫劲头,随手丢给了李隆,让他收着。
  他想着还是找机会,等遇着大生意,那一票下来了,还想去帝都撸几个呢,哪怕在二环以内多撸几个厕所,这辈子,下辈子都特么不用愁了!
  几分几毛的,鸡零狗碎没什么劲,李和提不起一点精神。
  李隆看到哥哥让自己收钱,喜欢的屁颠屁颠。
  后面的买家都是零碎过来的,李和全都让老三出来算账,上秤,收钱。
  偶尔会围着几个人,他才会出来帮忙。
  泥鳅,可以卖到3毛一斤,黄鳝4毛,其他小干鱼一毛多。
  他卖完不敢久留,也不敢在大马路上细数卖了多少钱,赶紧收拾又匆匆往回赶!
  走到半道,又热又渴,兄弟俩没法,只得在树荫下坐着休息。
  李隆赶紧把一直紧紧捂着的口袋松开,掏出一大把零钱,一张张认真的展开,一分一毛的数了五六遍。
  “哥,哥,你猜多少钱?”李隆的嘴都笑的咧开了。
  “20块钱有的吧。”李和随口应付道,不想打击弟弟的积极性。
  “31块3毛5,5斤肉票,9斤粮票,哥,咱发了。”李隆赶紧兴奋的凑到李和耳朵边小声说道,路上虽然这时候过往人少,但也生怕人家听到了。
  “躲一边去,这么热,不要挤过来,瞧你个出息。”李和把李隆推到一边,真的太热了,身上都汗透了,不过也难怪李隆这么兴奋,对这样的家庭来说二块钱都是巨款。
  上大学后李和的学校补贴也寄回家里,可毕竟杯水车薪,也就大学毕业分配了工作,拿了工资才帮衬到家里,高中的时候一心的想脱离农村,进入大城市,做城里人,对家里不管不问。
  对于这个家的愧疚,也是真正在三十岁以后才有体悟,那时候他才是真正的懂事吧。
  想想他以前,确实没心没肝的,只管上学,基本不操心家里。
  至于亲爹,亲爹是横竖不问事的。
  前世的他没钱上学,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挣钱,只会指望家里到处借。
  有一段时间还一直抱怨他的亲戚不帮衬。
  后来他想明白了,人家不借有人家的道理。
  他家里没有顶门立户的,借了钱谁来还呢?
  他们兄弟姐妹年龄小,亲爹是个不靠谱的,舅舅姨妈也好,叔伯姑姑也好,借给这边钱都是不指望他家里能还得上的。
  这时候的农村哪家不是三四个孩子,哪家又比哪家的日子好过,人家借你一次两次可以,不能一直借下去啊。
  常年吃的都是地瓜干(红薯干)、苞米,大米就是比较奢侈的粮食,小麦吃得很少。只是逢年过节才有白面吃,吃顿饺子就是最大的美食了。
  就是这样的日子,人家也没少帮衬他。
  李和现在是彻底是看明白了,两辈子了,能不明白吗,有恩就报恩吧。
  当然有仇也要报仇了。
  “钱回家给大姐收着,不要给妈,就她那性子,咱爹一回来,保准留不住。”李和低头看了一眼李隆那开口笑的解放鞋,已经不成样子了,“路过镇上割点肉,再给你买双鞋!”
  “哎,那我回去帮大姐藏,保准都找不着。”李隆也是个鬼精的,他自己亲爹还能不了解,说不怨也是假的,方圆十几里地,哪家有像他家这样把日子过成这个鬼样子的,“哥,钱咱存着,不买鞋,天热不穿鞋都行。”
  一路没歇,乡镇到县城主道都是简单的石子马路,很颠簸。要是骑着自行车,屁股要是能说话,倒也会叫上几句,“哎呀哟,我的妈,都要开花了。”
  要是刚好想如厕的话,保证黄泥巴都要给颠出来。
  李和记得九十年代才修成了水泥路。
  直接到了镇子上,门脸最大的就是供销社了,集市也散的快差不多了。
  他吩咐李隆去割肉,他自己就在摊子上买2毛钱的麻花糖,家里不是还有个小的嘛。
  会炸麻花的人多数是老人,他们挑着担子在各个乡村游走,乡里称作麻花担子。
  虽然也是挑担子的营生,但跟卖香烟洋火桂花糖的货郎不同,货郎边走边要吆喝,有时还在手里摇动一把小铃鼓,以吸引村人们的注意,麻花担子,李和却从未听见他们吆喝过。
  李和买完麻花,在供销社把手里的粮票换成了白面,九斤富强粉也才一块八毛钱,2毛钱一斤不到,咬咬牙,直接付了钱,这些天吃苞米,嗓子吃的疼,关键没营养不说,还不抗饿,家里算工分的也就三个人,分的小米只够熬稀饭。
  不过也不得不说,这个时候钱值钱,购买力强悍,在城里做工人一个月拿个二十几块工资,比后世的公务员还吃香。


第0003章 稻花香里说丰年
  李和对着前面不远处坐牛车的人家羡慕不已,牛车虽慢,也是辆车啊,总比他的两条腿强。
  哎,他感叹着自己越来越没出息了。
  手里拎着米袋子,这鬼热天,怂坏了。早上两个人去县城虽然也有七八十斤黄鳝泥鳅,可没这么毒的太阳啊。
  李隆手里提着肉和麻花,嚷着让李和休息,东西给他拿着。
  李和终究没忍心让弟弟受这罪,还是他自己咬咬牙,又走了几里地。
  “二和,二和。”
  李和听到后面有喊他名字的,扭头瞅眼一看,乐了,真是盼啥来啥,村里刘大壮赶着驴车正朝这边来。
  近前一看,驴车坐了不少人,都是村里的小媳妇,老娘们。
  也没客气,把东西往驴车上一放,就和李隆爬了上去。
  “壮啊,瞅啥,赶紧走,我都热得喘不过气来了。”李和看刘大壮墨迹,冲他摆手让他抓紧走。
  刘大壮和李隆一般大,从小就喜欢跟在李和后面,李和说东他也从来不跑西,后来在李和帮衬下去南方搞工程承包,成了名副其实的刘老板。哪怕家大业大,也照样在李和屁股后面混,也不嫌弃跌份。
  “早上去你家,想问你要不要赶集,婶子说你们去县里了。”刘大壮边赶驴边回头说道。
  “二和,俺看这些东西哟,3块多钱呢,咋的今天发财了。”对面的冬梅婶看那二斤肉眼都冒光。
  “婶子,我昨个抓了不少黄鳝泥鳅,今天去换了点闲钱。”本来早上出门李和还想着偷偷摸摸做生意,低调着点。
  结果出门一看,好家伙,从县城到镇上全都是小商小贩,感情聪明人还是多啊。
  李和前世的记忆还是那么有些不靠谱,上学的时候也没怎么关注过这些生意的事情,一直一心读书想着吃公家饭,真正他做生意也是九十年代才开始,早一批下海发财的人刺激了他。
  这会子他就索性说开了,没啥藏着掖着的,“你回去问下柱子和叔,要是有功夫也去地里抓点黄鳝,泥鳅,我全收,泥鳅1毛6,黄鳝2毛2。”
  “二和,你说的是真的?俺们家那口子最近也闲,队里不上工,在家蹲着也是没事,你要是真收,俺下午就让他给你送。”
  李和看了一眼这女人,如果记忆没出错,这抢话的应该是来松他媳妇。
  “中不,二和。”潘广才他老娘和冬梅婶子都急忙问道。
  “都中,不过要收那么多,我可没那么都闲钱,要下集回来才能给你们结了。”李和琢磨着自己几十块钱就全部家底,“要不你们也可以跟我一起去县里卖,左右就费点时间!”
  李隆一听他哥这样说,都快急白了眼,要是把人家带了县城,还能有他哥俩啥事。
  这时候可没个傻的,潘广才他老娘说道,“你这孩子客气啥,谁有那脚磨功夫去县城,几十里地呢!”
  这年头虽然也有做生意的,可顶多在镇上卖卖小菜,水果。
  去县城都是两眼一抹黑,老思想作怪,没人敢担风险去县城。
  再说几十里地的,那是那么容易好去的,她家可舍不得娃吃这苦。
  几个老娘们都想着,估计这李家快揭不开锅了吧才去冒这个风险。
  有现成的捡,谁愿意去担着投机倒把的风险。
  几个老娘们都心里念叨着,这李兆坤家里割尾巴,也不是割过一次两次了,多割一次也就无所谓吧,果然有其父必有其子,她们这种清清白白的人家,可不能去做这种丢人事。
  村里人都明白,这李兆坤是个不靠谱货,这家里几个娃,那是一个赛一个的懂事,老大姑娘家里家外一把好手,至今单着,一个不靠谱的爹,屁股后面一串子拖油瓶,哪个过日子人家敢沾惹这样的亲家。
  前些年是有一户人家仗着家底厚实,喜欢这李家大姑娘,要开亲。
  李兆坤张口就是四大件,手表、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我了个乖乖,比城里人还作怪,硬是吓得人家没敢再接茬。
  大部分人骂李兆坤不是东西。
  有了这么一档子事,后面谁家还敢到李家提。
  李和念书,镇上第一,县里也第一,前几年都有人还说,李庄这旮旯莫非要出状元。
  李隆也是个壮实的后生,干活做事也是一把好手。剩下老四老五俩姑娘也是水灵机灵的不得了。
  村里村外哪个不骂这李兆坤赖人赖福,狗东西不知道上辈子走了什么运。
  一回家,最高兴的莫过于小丫头,得了麻花糖愣是没放手,不是过年过节,可吃不上这好东西。
  “大姐,给,好甜,阿果说吃完还买!”
  “赶紧柜子里放好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