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综]逢春-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胤禵认真的点点头,豪气的拍拍胸脯道:“胤禵记住了,会看着他们两个的。”
“真乖,这就去吧。”
看着他们三个蹦蹦跳跳的出了宫门,墨菊说道:“格格,让太子到惠妃宫中用晚膳,这可靠吗?”
建宁说道:“虽然宫廷争斗向来不乏阴谋诡计,但是太子若是真在她宫中出什么事儿,皇上第一个饶不了她,已经爬到妃位惠妃不会那么笨的。而且有墨香跟着,出不了什么事儿。”
惠妃宫中果然特地开了一桌宴席,知道大阿哥和太子玩儿的挺好,一开始惠妃是极为不赞同的,但是后来想到这表面功夫也偶尔需要做一做,所以也就不限制胤禵总往景阳宫跑了。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实心眼,这次宴席为太子践行就是她提议的。
惠妃曾经对大阿哥说道:“你呀,别整天和太子那么亲近!你实心实意的对人家,还不知道人家怎么防着你呢,不信母妃就给你们办一桌宴席。太子不是要搬家了吗,你可以好好送送他,若是他不来,那就是没把你当大哥当朋友,那你以后就少拿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好好讨好你皇阿玛才是最要紧的,知道吗。”
大阿哥自然是不服气:“我请二弟他当然会来,不信我们走着瞧。”
等了好半晌,惠妃都打算让人将东西撤了,宫女忽然进来来报说,小哥仨已经进了院子。
惠妃有些意外,连忙起身相迎,三人规矩地给她行母妃之礼,惠妃满面热情的招待他们坐下。
“胤禵,怎么去了那么久啊?我还以为太子不会来呢,饭菜都有些凉了,我这就让人拿下去热一热,再给你们重新做些新的。”
胤禵一五一十地说道:“我要先去找胤祉,去回了荣母妃,又一起去找胤礽,又回了皇姑母,太子临走之前又说要登门拜访就得给母妃带点礼物,所以又去库房挑了半天,所以才耽搁到现在。”为此他肚子都饿的咕咕叫了,胤禵偷偷白了胤礽一眼,那些东西吃又不能吃,有什么重要的。
胤礽拿出一个小锦盒,送给惠妃:“惠母妃,今天多有打扰,真是不好意思。”
惠妃有一瞬间的惊喜,哪个女人不爱收礼物不爱珠宝呢,连忙接过来,打开一看,不由得更加喜欢。口里说着:“太子真是太客气了!”
等菜上齐了之后,又忙着给他们布菜,自己却不入席,忙得不亦乐乎。就像是建宁说的,惠妃可不敢让太子在自己的地盘上有丝毫闪失,每道菜端上来之后她都会先尝过再让三个孩子吃。
康熙到景阳宫的时候发现院子中摆了好几口大箱子,宫女墨菊正指挥着宫人们分类收拾东西呢,见到他到来自然跪了一地,康熙摆摆手让他们自便,他步入室内问道:“东西收拾的怎么样了?怎么不见太子?”
建宁说道:“皇帝哥哥来了,东西刚开始收拾,起码还要十天半月的时间。太子今天被大阿哥邀请去了,说是要为他饯行,作陪的还有胤祉呢,兄弟三个也像模像样的凑成一桌了。”
“什么,饯行?”康熙大笑道:“哈――他们这些小家伙怎么这么有意思呀,搬来搬去也没搬出这个宫里,饯什么行啊!”康熙真觉得这个笑话很够他笑上一阵子的。
建宁也含笑说道:“孩子的思维当然不能用大人的代为思考,在他们看来,搬到需要步行一刻钟外的毓庆宫就已经很远了。再说,这也是他们兄弟联络感情的方式,我让他今天可以多玩一会儿。”
康熙说道:“看到他们兄弟能相处融洽,朕心甚慰呀!朕也希望日后胤禵胤祉他们好好扶持太子,就像福全常宁他们对待朕那样。”
建宁心道:情况完全不一样好吗!顺治二十多岁就出家,留下继位的康熙和另外几个阿哥都还小,没有人手握重权。早年又由辅政大臣辅政,之后就是康熙长大的过程中不断解决内忧外患,所以皇室兄弟之间整个气氛是还不错的。等到胤礽时却不同了,以康熙的性格,阿哥们只要有真才实学哪个都会被重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只会越来越大,到时候还会甘于屈居人下吗。同样是皇上的儿子,谁不想争一争。毕竟诱惑太大了,赢了就是一步登天。
她现在操心这么多根本是白担心,走一步算一步吧。到时候胤礽若真的被废,大不了她带着他离开就是了。这个她亲手养大的孩子总不至于让他后半生被困于囹圄之中。
康熙喝了一口宫女奉上来的六安茶,说:“钦天监已经选定了吉日,就在三天之后适宜动土搬迁,你们还是不要等东西都收拾完了,人先搬过去,这些东西可以慢慢收拾,再让奴才们分批送过来。”
建宁点了点头说道:“我也是这个意思。对了,皇帝哥哥来就是为了这件事儿?”
康熙有些兴奋地说道:“今科科举的日子要到了,咱们悉心准备了两年,终于招到了将近二百人,为了开博学鸿儒科,朕呕心沥血,几经波折,如今就要付诸实行了。”
建宁道:“二百人,天下的名士竟然这么多?看来这些不都是自愿来的吧。”
康熙说道:“你猜对了,有一些是被地方官员硬请过来的。朕想的是,近二百人应试,连小几带矮座儿一人一席,也要占好大一片地方,体仁阁是太挤了些。朕打算开一个旷古未有的先例,一体在太和殿应试。”
建宁说道:“太和殿是朝廷举办极盛大典的地方,除了新皇登极,新年受百官朝贺,接见外藩之外,从不启用。皇帝哥哥如此隆重对待文事,还不让那些文人感激涕零啊,我猜熊赐履老夫子就会第一个跳出来歌功颂德。”
康熙笑笑,说道:“朕来是想和你商量一下,这些鸿儒们考完了试要拿他们怎么办,怎样取法,取完了之后如何授官,毕竟当时这个主意是你提的,所以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建宁沉吟着说道:“依我的意思,既然他们来了,就不论答卷的水平如何,一律取中。”
康熙就知道建宁会给他独到的见解,听到她这么说,立刻便吸引了全部注意力。
建宁继续道:“因他们是天下名士,若是被大张旗鼓风风光光的接进京,最后结果是落弟而回,天下人不会说他们没有真才实学,反而会觉得朝廷没有识人之才。本来这次考试的象征意义就大于实际意义。全部取中让他们脸上风光。推荐这些前朝遗老风流名士的督抚们脸上也有光,证明他们办好了差事。还能显示皇帝哥哥重视人才的初衷。”
康熙觉得这个分析很有道理,同时也有些犯愁:“这次是两科同时举行,博学鸿儒科取中二百人,普通考试那一边不能因为博学鸿儒科就少取,这样会滋生不满。可是到时候一共取中的近三百人要往何处安置呢,朝廷编制虽然有缺,但也不至于缺这么多,这下子倒是人满为患了!”
建宁说道:“无人可用时,皇帝哥哥唉声叹气,现在人多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她想了想说道:“博学鸿儒科的人文学功底应该没得说,年纪估计都不小了,若是让他们实地去办差,一来怕是没魄力,二来也没有年轻人忠心,机智。若是想选用干吏,办实事儿还得在普通举子当中选。”
康熙说道:“是啊,麻烦的就在于那些前朝遗老们,既然请来了,如何安置又是问题。”
建宁说道:“其实也不麻烦,我看不如都放到翰林院去。能侍讲的干侍讲,能侍读的就去陪伴太子、阿哥们读书。剩下的就修纂一部明史,他们都是前朝过来的人,这件差事他们应该会乐意的。”
中华民族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就是当政局稳定之后,会给前朝修史。编史已是一项国家性质的重大活动,参与其中的人必然都是当时最博学的人。这个伟大传统的最大意义在于,胜利者对失败者历史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改朝换代,但民族、文化仍然延续。记录历史是反思历史的起点。连历史都不能严肃地记录,一切都无从谈起。
康熙眼中一亮,他站起来在殿中走动一边思考,“有二百位鸿学大儒在翰林院,就打破了原来的老师、门生的旧帮派,对朋党之争或许可以有所缓解。修纂明史是件大事,他们当然愿意干,而且还会不遗余力!修明史朕还要亲自管起来,一定要修得比前朝都完整。老百姓也会夸这是“圣朝仁政”,这真是一石数鸟之策。”
外面传来有人说话的声音,康熙对小太监说道:“看看是不是太子回来了,是的话就让他进来。”
进来的不止有玩儿的兴奋脸颊红润的太子,还有特地送人回来的大阿哥,大阿哥的见到康熙有些拘谨,他平时不常能见到皇父,一般都是在隔一段时间,康熙去上书房抽查功课的时候,所以即便是惠妃千叮咛万嘱咐,要他见了面一定要讨好康熙,但是一见到康熙这张脸,大阿哥就条件反射的摆出被查功课时的姿态,不由自主的就紧张。
但是今天康熙不是平时严厉督查阿哥功课的虎爸,而是要做一个慈父,康熙和颜悦色的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对大阿哥说:“听说你今天特地为弟弟饯行?你是不是舍不得他住的远?”
大阿哥拘谨地说道:“回皇阿玛,儿臣是舍不得胤礽,他搬到前面去,儿臣就不方便去找他玩儿了。”
康熙说道:“别担心,他住的不远,以后你从上书房放学,刚好能和胤礽一道。”
太子点点头说道,“熊师傅说就要加大我的功课了,以后都能和大哥一起上学放学。你还可以先来毓庆宫找我,咱们每天一道去。”
康熙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没看到胤禵颇有为难又不敢明说的表情,他刚要表示赞同,建宁就说道:“胤礽,皇子读书的时间是‘卯入申出’你还没经历过,不知道那么早起来需要多大的意志力,早上的时候还是让大阿哥多睡一会儿,你们若是愿意呆在一块,不如下学之后再邀请他回来。”
胤禵不由得给了皇姑母一个感激涕零的眼神儿,他每日早晨到了上书房还醒不过来神儿呢,皇姑母真是他的知己。
康熙这才意识到小孩子需要充分的休息,说道:“胤禵也得早点睡,不能耽误明天的功课,朕这就让李德全把你送回去。”
第215章 刁蛮公主65
康熙十八年秋,今年的一大盛事北闱考试将要开始; 公车会试的孝廉们水舟陆车络绎不绝; 荟萃京华。
这次与往届不同; 除了十年寒窗,辛酸备尝的当科举子们; 还有各地奏荐应试的博学科硕儒。同样是来北京应试,但是他们十分好区分。举子们乘着各式轿马、车船,无论是街道上还是个个衙门口到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京里京外寺院馆堂; 酒楼茶肆都成了文人寄宿会友之地。
而硕儒们若是从水路来; 乘的是封疆大吏的楼船坐舰;从陆路来,是八人官轿; 连轮班抬轿的轿夫都骑着高头大马; 前呼后拥打道而行; 前头一概插了“奉旨应试”、“肃静回避”的杏黄虎头牌; 那些硕儒们进京时也不住店,分居于达官贵人家。
博学鸿儒科与当年常科同时举办; 轰动了北京城!这博学科唐开元十九年开办过一次; 最近的一次是宋高宗南渡之后; 距此已是五百余年。之前都叫“博学鸿词科”,康熙改了一个字,将“鸿词”改为“鸿儒”。来应试的无论中与不中; 便都有了“鸿儒”的身份,就算是没有取中; 这样的身份回到家乡也是身家更增,十分荣耀。
康熙最近一有空就换上一身便装,带上一两个侍卫出宫去,他学富五车的气度让人以为他也是个应试的举子,于是康熙常常参与到文人举子们以诗文会友的辩论之中去。他如此换装改办,深入到那些举子鸿儒之中,聆听他们对国策的见解,以及针砭时弊,这些畅所欲言的想法给了他很多思路,于是更加乐此不疲。
连太子都被他带出去过,他平时装束很朴素低调,混迹在人群之中不太显眼。但是宫里给太子准备的却没有太朴素的衣料,众人见他带娃儿会友,且孩子也是粉雕玉琢,一派富贵气象,纷纷猜测他出身于这京中哪个大官之家。这种官宦富贵子弟背后往往有很多门路,所以更是不少人愿意与其结交。
因为现在的风气就是这样,有门路的人往往要比寒门学子资源更多,走得也更远。康熙早就从他们那儿得知,即便是带上几千两银票到了京城繁华之地,经过层层关卡引荐,说不定也见不到哪个位高权重的权臣。
对于手下人会收人孝敬这种事儿,康熙虽然之前也有所觉察,但是没想到竟然会这么严重,打算在会试之后好好彻查一番,杀一杀各级官员小吏收授腐败的风气。
举世瞩目的博学鸿儒科终于开考了。这天天色刚亮,前来应试的鸿儒们便齐集太和门,等康熙亲自到了之后,便黑鸦鸦跪了一地静听圣谕。这道圣谕是早就颁下的,早在从应招他们开始这些鸿儒们就听了不下好几遍,但是今日在太和殿外这位年轻天子面前亲聆圣训,格外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那到圣谕宣读完,康熙声音很洪亮开口了:“众卿!国家扫平三藩逆乱,武事渐弥,文运兴起。望尔等倡明圣道,各展所学,不负朕亲试的谆谆之意。”
众人齐声叩答:“谢万岁隆恩!”
众人依次鱼贯步入太和殿,殿外的灵龟、香鼎、仙鹤、瑞兽腹中早燃上了百合香,雾霭缭绕;品级山旁八对大象、骆驼依次肃立,背上的宝瓶灿然生光。这一切真给人一种“紫气蒸腾”的感觉。
康熙当场亲自出题,拿给鸿胪寺正卿,让他将考题与鸿胪寺众人分别抄纂,然后颁布下去。等到鸿儒们答完这一诗一赋一意论的三份试卷,午时还会在体仁阁赐宴,这更是恒古未有的先例,考完试成绩没出,就被赐宴。
康熙原来定的是亲自出题,亲自监考,但是发现自己在场恐怕不利于他们的发挥,有皇上在一旁监考督写,他们连答题的姿势都十分僵硬,更别说思路会不会也跟着僵硬了。康熙看出众人的窘境,未免他们不能发挥真实水平,康熙便出了太和殿回到乾清宫去处理奏折。
乾清宫大殿西暖阁的炕上、几案下,贴金大柜顶上,文书、战报、各地的睛雨表堆得像一座一座的小丘。建宁正将各部新送来事奏匣子中的折子分轻重缓急,一一归置在书案之上。
康熙一进来就说道:“终于将那些鸿儒都安置在太和殿了,考试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朕看得都替他们累得慌。”
建宁一愣道:“我看他们倒是挺容易,简直是最容易的一场考试了。全程有人接送,什么都不用费心,只要带着脑子来能答题就行了。而且以后个个还会成为清贵无比的翰林学士――希望他们能知道感恩,以后少给皇上出些难题,多贡献点力量。”
康熙笑道:“此乃金玉良言也,若是被那些老夫子听见,还不把他们臊得没脸见人。”
建宁说道:“皇帝哥哥这么快就回来了,我没想到你这么快就回来,所以今天的奏折还没整理完呢。”每日太子去上课后,康熙上午早朝的时候,就是建宁专心整理奏折的时间,今日在太和殿考试,大朝便休朝一日。
康熙说道:“不妨事儿,朕帮你一起看,自从胤礽交给你之后,你就一刻也不得闲,朕这边又离不得你,皇室哪位公主也没受过这份罪。”
建宁说道:“同样的,别人也没得到过皇帝哥哥这份信任啊,这宫里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我这差事呢。其实这样日子才会过得充实点,我宁愿累的倒头就睡,也不愿意闲的发慌。”
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每日都会有十万火急的大事,建宁将一个折子放在手边,正色说:“这是河南巡抚六百里加急递进来的。御史余国柱参劾花园口河道彭学仁的折子。”
康展打开来一看,里边说黄河花园口决堤,郑州知府同知两个人全都葬身于洪水之中,只有河道彭学仁逃出来了。余国柱说彭学仁擅离职守酿成大祸,请皇上严加惩治。
康熙沉着脸说道:“彭学仁回京了吧,叫他进来,这事儿朕得亲自问问。”
当即,就有太监领了旨意下去传彭学仁。
建宁忧心的看着天说道:“今年总是阴雨绵绵,黄河淮河水位都猛涨,陆陆续续已经决口十几处了,酿成的灾祸不小。如果这雨不停,还会继续下去。”
康熙肃容道:“自康熙元年以来,黄河几乎年年决口,朕知道治河事艰役重,自古就是让人头疼的大事,所以历任河督治河虽无功,朕也并未严惩,可是演变到如今的地步,大水淹了这么多州县,不严加整治恐怕是不行了!”
建宁说道:“黄河养育了无数人,又淹了无数人,皇帝哥哥若是能治好这条河,那就是功在千秋,利在百姓了。”
康熙说道:“安徽巡抚靳辅这个人在治水方面颇有长才,好几个人向朕推荐他,朕已经下令召他回京,亲自见一见他,若是可以就让他接任治河总督一职。但是一条黄河岂是一人之力能够治得好的,如今看来,最难得的不是将相之才,要想管理好一个大国,各方面的人才朕都需要。”
建宁说道:“是,眼下最迫切的是找到能治水的人才,皇上何不下旨,广集有才治水的能人志士进京,算是替那靳辅广选人才了。”
康熙说:“可以,这旨意你加以润色就好,这次朕有根治黄河的决心,人才自然要给他配齐了。另外再拟一道谕旨,着各省大员密访人才。也不限于治河,凡懂得天文、地理、数术、历法、音律、书画、诗词、机械的,凡有一技之长的,都要荐给有司养起来,做学问做得好也可以出来做官。”
建宁自去一旁拟旨,康熙看了会儿折子,张万强进来回道:“皇上,太和殿殿试已经结束了,鸿儒们都到了体仁阁,奴才过来请旨。”
康熙说道:“啊,即时开宴吧,叫他们不必拘礼,朕等会儿就过去。”
“是!”
见他立刻没走,康熙问道:“还有什么事?”
张万强说道:“彭学仁到了,正在外面候着。”
康熙站起身来说道:“让他等着吧,朕要带着太子和大阿哥三阿哥过去体仁阁看看,让他们上书房的功课先搁一搁,直接到体仁阁外等朕。”他又问建宁道:“你去不去?”
建宁诧异道:“我?还是算了吧,说不定那些老夫子见到有个女人掺合到他们的鸿儒宴中,就要当场变色,喋喋不休,长篇大论了。”
康熙说道:“没有那么夸张,你是公主之尊,若是能接见他们是他们的荣幸,不去就不去吧,反正朕也是多此一问。”建宁的性格喜静不喜闹,大宴的场合如无必要她都不会参加的。
但是康熙这次特地问她参加与否也是有原因的,湖广总督举推的一个叫王夫之的大儒,名声很大,来头也不小,且跟建宁还颇有渊源,是先帝敬太妃的亲哥哥,若论起血缘关系,还是建宁的舅舅。建宁在他身边办事,那些鸿儒的履历她都已经看过,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看她拒绝的干脆,是没有和母家族人见面的兴趣,康熙也不打算强迫于她。
外面不知何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太监们撑着一支大伞将康熙的头顶的一小片天都挡住,务必不让雨珠沾到皇上身上一点。
体仁阁,从南到北两排席面,共是六十张高桌,每张桌前坐三四个人。由光禄寺设宴,十六色菜肴都用钧瓷盘高高攒起,中间四个大海碗垒着苹果、鲜桃、荔枝和杨梅等时鲜水果,高脚深碟中是无花果,核桃,榛仁,松子,等山珍坚果,由礼部派的司官陪坐侍酒。
这样的排场确是千古未见,这帮遗老们还未沾酒,就已是红光满面,人人都晕乎乎的了。有人还偷偷捡着能带的往衣襟里、搭包里头塞,并不是差着那一点儿吃的,这可是从皇宫中带出去的,带出去好与亲友分享。
此时,人们对这场考试能否取中已不太在乎了,有了赐宴之荣,这比什么都体面、光鲜。即便不做官,死后墓志铭也有润章之词。
等到最后一道饭——馒头、卷子、红绫饼、粉汤、白米饭上来时,康熙带着皇太子胤礽和和大阿哥三阿哥进来。他一脚踏进门,便吩咐大家只管进食,不要拘礼,自己随便挨桌儿探视问候。
众人哪里还能再吃,一个个慌乱得心头通通直跳。
在场的,是有和康熙见过面的,左边的第五桌康熙瞧见了宣城派词坛座主施愚山,便绕过来笑道:“久违了,施老先生!上回见你是在瑞泠园旧亭子上,当时有胡权、左敬腾,吴三桂的大儿子吴应熊,还有谁来着——”康熙轻轻拍了拍前额,“对了,王士祯。如今他已是刑部尚书了。”
施愚山万不料康熙会单独和自己说话,手忙脚乱地立起身来,红着脸道:“主上那次还是微服。一晃就是六年,瞧着万岁似乎清减了些,不过气色好多了!”
康熙笑道:“哈,朕年轻嘛,到底比你强!你是个穷官儿,分守清江道,撤差时把别人送的马车都给卖了,记得你当日说起过山东的蒲松龄,很有才气,现在他怎么样?”
康熙年少时就没少微服出巡,那时候让魏东亭陪着四处溜达,在京城里文人雅士的聚会之地也是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