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综红楼]彼岸繁花-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子妃这一日在宫里,可是在水深火热之中。早晨按着点儿,去给太后请安,结果发现,除了自己和成嫔,其他人都是提前到了。
  而且到的还挺早的。
  请安之后,太后也不说给太子妃看座,就像前一天一样,把太子妃晾在地中间了。太后自顾自地和贵妃说话,德妃和贤妃聊天,甄贵人拉拉成嫔,示意她别陪着太子妃站着。
  成嫔挨着贤妃坐下来。太子妃一看成嫔去坐了,就走到贵妃那一侧,隔了一个椅子坐下来。她一坐,太后几个人的目光就聚集到她身上了。
  甄贵人笑,这时候没人发话,太子妃自己就敢坐?她兴高采烈,笑逐颜开地看热闹。
  太后示意贵妃说话,贵妃看看太子妃,略想想,就低头不语。自己才不替太后开口,去得罪太子妃呢。
  德妃和贤妃也闭口不言,太子妃闲闲地笑着,好像没注意到因她坐下来、而出现的、聚集在她身上的目光。
  “太子妃啊。”太后等了一会儿,没人开口就自己说话了。
  “皇祖母,可是要孙媳带什么话给太子爷?”
  太后一噎,带什么话,自己想问她的是,没让她坐,为什么她就坐了?
  德妃见太后开口了,笑着说:“太子妃啊,太后想问你,是不是东宫离慈宁宫远啊?”
  “德母妃,”太子妃冲德妃笑笑,“皇祖母,您要问的是德母妃的话吗?”
  太后点头。
  “皇祖母,东宫离慈宁宫再远,孙媳也能够按着嬷嬷交代的时辰,准时来给你问安的。”太子妃笑得平和,话说得却不那么宁和了。
  “要是皇祖母这里,提前了请安的时辰,孙媳也可以提前到的。”
  太子妃嘴角噙笑,“太子寅时起床,孙媳是要和太子同时起来的。贵母妃,您掌管宫务,您看给皇祖母请安的时辰,要提到几时好?”
  几时好?贵妃咧嘴笑,“夏日里,还是宸初就好了。冬日里,推后二刻到慈宁宫就可以了。”
  “如此啊,万幸,万幸。皇祖母,不是孙媳到的晚了啊。”太子妃脸上的笑意,发自肺腑。
  太后低头喝茶,当没听到太子妃的话。
  然后,做到快中午了,太后才让众人散了,自始自终,没人给太子妃,端一杯茶水来。
  萧嬷嬷陪着太子妃去慈宁宫,一站就是一上午。顾氏听说了太子妃,在慈宁宫的遭遇,趁着只有太子妃一人要午睡的空儿,安慰自己的姑娘。
  “姑娘啊,那家姑娘嫁去婆家,做婆婆的都会给点下马威,杀杀新媳妇的性子的。”
  “嗯,奶娘,我懂。”
  “下回啊,可别针尖对麦芒地不让份啦。要是太后说一句不孝顺,可怎么好?”
  “奶娘,我本没晚到的,偏绕着弯儿地说我晚了。我要是这第一天让份了,以后还不得有理没理,也得念叨我几句。奶娘,我累了,让我睡会儿。还有上午的时候,有让夏荷她们,去看孩子吗?”
  “有去的,我带着夏荷去的。等那俩哥儿,午睡醒了,夏荷还会再去看一次的。”
  “这样就好。太子不回来,你别让人来打扰我啊。”
  顾氏见劝不转自家姑娘,叹着气,去给太子妃守门了。
  太子回来的时候,见到的就是精神抖擞、端坐在床帷里,默默练功的太子妃。太子默默洗漱后,换了衣服和太子妃对坐用功。
  第二日没有朝会,太子仍去乾清宫和圣人一起吃早饭。莫九一早就赶过来汇报,太子要去天牢问案。
  圣人想想说道:“莫九,你陪着去吧。莫吓到太子了。”
  “是。”
  太子陪圣人用了早膳,圣人还有些不放心。
  “成贤啊,天牢就不去了吧?”
  “父皇,您让儿臣去试试吧。不问出主使的人,儿臣真的怕啊。谁知道哪天,那主使的人势大到拿到兵权。”
  太子停了停又说:“父皇,内务府的人,都是跟着皇家几代人了,还有人敢冒大不闱,把娈童弄进宫里来。儿臣怕,怕不把主使的人找到,以后真的要寝食难安了。”
  “好吧,快去快回,别勉强啊。”
  太子跟着莫九去了天牢,虽是白日,但天牢阴森森的气氛,还是让太子觉得,似乎立即就要降雨的闷气感觉。
  莫九带着人,在前面领路,到了差不多最内的一间。就示意跟着的人,去打开牢房。自己回身对太子说:“太子爷,这里面关着的,是内务府专司检查入宫内侍的。”
  太子点头。这位平日里的品格、行事,昨天在讯问笔录,已经见了大概。
  “莫九,我想见豫风堂的管事。”
  “好。”
  豫风堂的俩管事,腰杆软的那个,把知道的都说了。耳朵被削掉、三族都被管进来的那个,是死也不开口。当然莫九不会让他死了,但他罪也没少遭。
  看着这人的狱卒,是二时辰一换人,就防着他自尽。凡事与他关系密切的人,都被逮了进来了。近三个月与他接触稍多一点儿的,也基本被逮了。
  那人,面前算得上还有个人形吧。
  俩狱卒上前把他架起来。
  莫九阴笑着,“于浩,想好了没?东家是谁?如果你不说,夷三族是逃不掉的。”
  于浩半睁眼睛,看着莫九不说话。
  “于浩,”太子在莫九身侧说话。
  那于浩的眼神,转向太子,立即觉得自己被此人吸引住。
  “于浩,”太子的声音有点发飘,“你还记得豫风堂的东家,怎么交代你的吗?”
  “记得。”
  “他怎么说?”
  “把人调教好了,有大用。”
  “东家亲自对你说的?”
  “是。”
  “东家是谁?”
  于浩眼神有点涣散,他对东家是谁有点抗拒,可他移不开眼神,恍恍惚惚下,不由自主地说了,“东家是镇北侯的二管家啊。”
  架着于浩的狱卒一抖,于浩脱离了太子的眼神,萎顿地垂了头。
  莫九回头,就见太子白着脸、摇摇欲坠,赶紧伸手扶住。


第323章 废太子27
  镇北侯府的二管家?!
  对镇北侯府参与进来,莫九是一点儿也不吃惊的。惠妃就因为往东宫安插、镇北侯府出身的、服侍太子的内侍、宫女; 惹得圣人震怒; 才把她从淑妃降为惠妃。镇北侯府的人; 为惠妃所用; 也是很正常的事儿。
  问题是镇北侯知不知情?他有没有参与进来?
  莫九的脑袋里,转着镇北侯和惠妃兄妹的事儿,手里扶着太子。眼睛往那俩个架着人的狱卒一扫; 俩狱卒立即心领神会; 闭着嘴巴、连连点头,表示自己不会说出去。
  除了天牢,莫九打发跟着的人; 回乾清宫报信,去请太医。又叫来步撵; 把太子送回东宫。吩咐六福派人去请太子妃; 过来照料太子,他自己先守着太子。
  圣人到的时候,高院判正在书房的侧院里; 给太子诊脉。看着太子少了三分血色的脸; 圣人就有些后悔; 后悔既往什么私隐的事情; 都不让太子沾染。去天牢这么一趟; 就吓成这个样子。
  高院判给太子仔细诊脉以后; 起身对圣人说道:“太子殿下这是用心过度; 疲累为主。略受了点惊吓; 喝一剂安神汤,好好睡一觉,起来就好了。”
  圣人点头,高院判下去给太子开方子,亲自去看着人捡药、煎药。
  莫九把围着太子的人都赶了出去,轻声把太子问出来的结果,报给圣人。完了说道:“是老奴无能,累太子如此。”
  莫九的心里,一直未平静。他怎么也猜不出来,那于浩,怎么就那么容易地被太子爷撬开了嘴?豫风堂的东家,从于浩嘴里吐出来以后,莫九一直都在怀疑自己的能力。
  圣人沉吟一会儿,才说:“与你无关。估计是太子太纯良了,那于浩看着太子的眼睛,不敢再撒谎、对抗。”
  莫九佩服地点头,他视圣人为无所不知的天人,圣人说什么,他都信。
  对镇北侯府参与进来的事儿,圣人和他早考虑过了。只是没拿到证据。依着陈家那几个蠢货,是再想不出这么阴毒的主意。当时圣人就猜测是什么人,给了陈家那几人什么暗示,到时候好推了他们出来,做挡箭牌。如今一看,果然如此。
  可即便是这样,陈家那几个人,也是坏了良心了,绝对不能留了。
  “莫九,你去把镇北侯府的二管家,悄悄地拿了,别惊动了人。”
  莫九点头去了。
  圣人坐在太子的床头,拉着儿子的手。
  “成贤,感觉如何?”
  “父皇,儿子不争气,让您担心了。”太子有些羞愧,转着眼睛,不敢看圣人。
  圣人凝视着太子不染尘埃的眼睛,心里涌起阵阵的痛楚。
  “成贤,你已经问出来、莫九用遍法子,都问不出来的事儿。你是个好样的。一会儿喝了安神汤,好好睡一觉,睡醒了就好了,啊。”
  “是,父皇。”太子的表情,略微地松懈了那么一点儿。
  做父亲的耐心安慰儿子,儿子也配合着听话。看着太子的脸色,渐渐地好转了起来,圣人也不那么心焦了。
  父子二人正说着话儿呢,太子妃带着人急匆匆地赶回来了。
  “父皇”,太子妃看圣人在,先给圣人请安。她走的比较急,有些气虚喘喘的。虽未钗横鬓乱,可也嘴唇发干,急切、惶恐、焦虑,打破了她既往沉静、端庄的形象。
  “免礼。石氏啊,明允就是累了一点儿,没别的事儿。周院判给明允诊脉,说喝了安神汤睡一觉,就好了。”
  石氏听了圣人的话,如释重负,忙低头应了一声“是”,打发人去看安神汤。
  没一会儿,高院判跟着,梁九把安神汤端来了。
  圣人看着儿子喝了汤药,才把儿子交给儿媳妇照顾。自己带着乾清宫的随身内侍们,浩浩荡荡地离开东宫。
  “明允,你是怎么了?”石氏心有余悸。六福派来的人,也没有把事情说清楚,只说是太子生病了,要太子妃赶紧回去照料。吓得她三魂七魄,都飞走了一半。
  “才刚做的事情,有些累人。孤先睡一会儿啊。”
  药效上的挺快的,太子觉得有点迷糊了。
  石氏见太子爷不肯说是什么事情,又看他喝了药就要睡觉了,也不再问,起身给太子放帐子。
  太子长臂一伸,把石氏往怀里带。
  “卿卿,你陪着孤睡,孤才安心。”
  石氏看着太子苍白了三分的脸,不忍拒绝,“好,好,你等我把大衣裳脱了的。”
  太子看着石氏脱了大衣裳,把人搂在怀里,安心地睡了。
  这一睡,俩人连中饭都省了。
  石氏早醒了,她不敢起身,怕惊醒太子,就躺在怀里默默用心练习。等太子睡醒了,已经是夜幕四合了。
  太子妃被叫走了,慈宁宫里的人,上到太后,下到甄贵人,都没心思坐一起聊天了。太后满腹心事,让大家散了,抓着太皇太后留给自己的老嬷嬷说话。
  “你说太子,会是什么疾病呢?居然把太子妃叫回去了。”
  “太后,不管是什么病,您得打发人去东宫问问啊。”
  “对,你说的。赶紧派人过去看看。”
  然后太后自言自语,“太子千万要好好的啊。”
  她怕,她怕太子出事了,圣人迁怒到郑家那几个不争气的头上。
  六福在东宫,一下午啥也没干,就接待宫里各处派来探病的人了。答案一律是:圣人不让说。想去看太子,都是做奴才的,谁有那么大的脸?除非是太后,亲自来了罢了。别的人,谁也没问出什么,都被六福挡了回去。
  傍晚时分,东宫探病的只剩下大公子贾赦一人了。听说太子在书房的院子,贾赦就往院子里去,六福小跑着跟在后面,急急地说:“大公子,大公子,太子妃在呢。”
  贾赦停住脚步,转身把六福提溜起来,一只大拳头在六福眼前晃,“你和我说实话,太子到底怎么了?不然我认得你,我的拳头可不认得你。”
  六福吓得赶紧讨饶,贾赦这人,从小和太子爷,就好得能穿一条裤子,在宫里从来是横着走。二皇子等人见了他,都避让几分的。自己要是被他打一顿,那是白挨。
  六福立即开口讨饶,“大公子,您在这等等,奴才进去看看。要是太子爷见您呢,奴才也省得冒抗旨不遵的罪名。”
  贾赦想想放了六福,眼睛盯着六福,进了太子的院子。
  六福小心地问守在太子卧房外的小内侍,“太子爷醒了吗?”
  小内侍看着自己的主管,摇摇头。
  主管怎么啦,尽问些废话,太子爷要是醒了,能一点动静都没有吗?中饭就没用的。
  六福磨蹭着,想想对小内侍说:“等太子爷醒了,往里面禀报一声,大公子在等这见太子爷呢。”
  “是,是。福爷爷。”
  俩人自觉说话的声音小,但太子喝的安神汤药效过了,在里面听到声音就醒来了。太子动动压的发麻的手臂,太子妃从入定状态睁开眼睛。
  “明允?”
  太子定定神,微笑着,“卿卿。”
  太子妃的眼泪就出来了。她抱住太子,呐呐道:“明允,你吓坏我了。”
  太子抽出手臂,一手给石氏擦泪,一手轻拍石氏的脊背,“卿卿,不哭啊,不哭。你看,孤没事儿了。”
  太子妃泪如泉涌,抱着太子抽噎。
  “明允,明允。”
  “好啦,不哭啦。以后孤会小心的。今儿个,就是询问犯人的时候,用的心力大了一点点,累着了而已。”
  六福听着屋里传来说话声,刚想开口禀报,就听着屋里的动静变了。他赶紧掩口,示意守门的小内侍,把好门,自己悄悄地退了出来。
  六福走回到书房院子门口,就见到大公子,还在眼巴巴地等着呢。他略微有些不好意思,期期艾艾半天,才尴尬地说:
  “大公子,那个,那个,要等一会儿,奴才才好进去禀报。太子爷,太子爷……”
  六福给了大公子一个你要识趣,你也懂得的表情。
  幸好大公子也懂了。他挥挥手,不甚在意地笑着说:“行啦,既然太子没事儿,我就回去了。明儿个,再来看他。”
  “好,好,奴才一会儿就转告太子爷。”
  六福恭送大公子离去,吩咐内侍给太子夫妻备水、备膳。整个东宫,一下子转动起来了。
  莫九去了镇北侯在京的府邸、惠妃的娘家,得知二管家,半个月前急病没了。
  圣人听了这消息,拳头在书案上,重重捶了一下,心里想到的是:镇北侯,镇北侯,看来镇北的将军,得换人了。
  唉,可二儿子和六儿子,得怎么安置才好。
  圣人被自己的一片慈父心肠,又搅合的没能安枕。
  太子并不问莫九后续的事情,隔日他就带着贾赦去工部。一连多日,二人都同工部的官员在一起,带着能工巧匠们,按着河源图,全力去做九曲黄河的模型。黄河中下游流域,凡是黄河曾经流经的区域,官员们都配合着,按太子给的测绘法子,勘测了黄河及注入黄河的分支河流,并快马将勘测结果,送进京城。
  贾代善抚摸着九曲黄河的模型图,一个念头在他心里隐隐闪现。
  “圣人,太子殿下的这个模型,要是,朝廷的江河山川都有了,岂不是……”
  圣人点头,“老贾啊,你说的对。明允,这法子,不仅是治河能用到啊。”
  就是因为儿子这么聪明,圣人美得快要坐不住了,才急急招了贾代善来看的。


第324章 废太子28
  九曲黄河的模型; 放在养心殿的院子里; 工部的官员; 按照各地送上来的黄河、淮河、还有沿途分支河流的水文资料; 模拟了黄河各个时期的水流量、其中的含沙量后,确认束水冲沙的方法有效。
  靳辅的——将黄河河道和运河河道做为一体考虑,彻首尾而合治之的治河策略被摆在首选的位置。
  在这过程中; 要审视黄河所有流经的区域、分支河流、全盘地考虑问题; 然后把个人意见形成书面文件; 投递到工部,是太子参与工部制定治河策略的第一个要求。
  “父皇,”太子对圣人解释; “大、小朝会的时候,说话的人太多; 很多人才说了几句; 未及全面说出自己的观点,就被打断了。现在儿臣让他们先知道黄、淮、运河面临的所有问题,每个人都要全面地提出自己的治河方法,然后工部官员总结归纳; 形成一个总的治河策略,不然在朝堂,再吵三年,还是没法出章程。”
  圣人认为儿子这一想法甚好。
  从太子大婚; 圣人偶然问一句太子对治河的看法; 然后太子就全部精力投注到治水; 几个月下来,取得了以往几年都没有的成效。
  太子要是知道圣人心里的想法,一定会呵呵的,立项,论证,是做工程必须的。既往派人去治水,哪里决口了,就去哪里堵,再有十个十年也不会有成效。
  靳辅的治河总策被采纳后,太子领工部的官员,向朝廷的所有人,征集治河的下一个难点——黄河凌汛的解决方案。
  每年黄河的上游都会结冰,如果是文开河还好,如果是武开河,形成雍冰、冰坝等,势必要造成堤坝的损伤,甚至决口。
  如何处理凌汛?如何减少武开河?
  太子引导下的朝廷治河议政,一改往常一方提出论点,支持的,反对的吵成一锅粥。有意见,在规定的时限内,静静上书,投递到工部就好。
  工部有专门的文书郎,把同类意见归纳到一起,然后在朝堂公示数日。再收集臣工的意见。
  反反复复,直到快中秋节的时候,治河黄、淮、运河的事情,算是基本落实了方案。
  由靳辅担任河道总督,采纳潘季驯主张的“束水冲沙”的方法和靳辅提出的〃寓浚于筑〃等方法。
  对于凌汛,就是主要是防,由各县在汛期阻止乡勇防守大堤,一旦发现险情,立即抢修,确保大堤不被雍冰损害。遇到可能武开河的年份,提前动手,炸开冰层,向分支河流分泄凌水。不能任由增多的河水,鼓开冰层,损伤堤坝。尤其是狭窄的河道,要及时炸碎冰盖,给上游下来的大块冰,有顺利下行的通道,一定不能形成冰坝。
  至于于成龙提出的疏浚海口,以泄积水,被工部以下河海口高出内地五尺,疏浚海口,不仅不能排泄积水,反而会引得潮水倒灌给否决。
  太子提出的,保护中游植被,被工部采纳。但迁移中游的居民,远离河滩被定位不可行。还需要黄河沿途的乡勇,在凌汛期间护堤呢。
  朝廷决定给黄河中游沿途,提供煤炭,禁止一切的采伐树木行为。同时在中游区域,派遣驻军,用士兵进行植树造林,种草增加植被,减少注入黄河的泥沙含量。
  户部论证了所有的治河建议,确定方案后,户部的工作量,跟着就上来。
  不过要是能治理好黄河,不用再面对黄河改道的大灾,不用三年两年的、就得拨银子去黄淮流域赈灾,眼前紧几年,看长远一点儿,是有大好处的。
  可是,别看户部一致赞同这治河策略。可再好的想法,落到实际中,一个重要的拦路虎摆在跟前:银子!银子!
  朝廷库存的银子不足。这几年是风调雨顺的,户部有了一些结余,可不够治河啊。
  前些年圣人平息藩乱,把户部的存银,花了个精光精,这几年好容易存下来一点儿家底。唉!
  张太傅还兼着户部尚书呢。他愁啊,愁得胡子被外孙揪掉了,都没空心疼了。
  圣人知道国库盈余有限,可是这黄、淮、运不治理,攒家底的事儿,就不用想。他不仅在为银子发愁,还再为可能在治河中,被撂倒的官员发愁
  “父皇,治河的银子,不用一步到位的。可以分批拨下去。”
  “成贤啊,治河的银子,是可以分批拨下去。朕愁的是怎么斩断那些、敢向治河银子伸手的官员。派去治河的,都是精明能干的肱骨之臣。就是人性的贪婪,是防不住的。”
  “父皇,派都察院的官员和御史台的御史一起去呢?能不能有用?”
  “成贤,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面派人做事,一面派人看着,这个……”
  “父皇,有句话是先小人、后君子。儿臣有个想法,父皇参详一下。但凡以后,有动银子的事情要做,就先让做事的人,把要用多少银子,先预算出来。为什么要预算这么些银子?越细越好。然后朝廷派人,全程按着预算监督,非是不信做事的官员,而是避免出现瓜田李下的事情。”
  “这监督的人?”
  “儿臣想未必一定要是督察院的,但一定得要是懂得要监督的那桩事情的。”
  圣人捻着胡子,考虑太子提议的可行性。
  圣人和太子在绞尽脑汁地为国事谋划,父子二人商量来商量去,还没拿定主意呢,东宫的小内侍,一脸喜意地跑来报信。
  梁九看那小内侍一脸高兴,略问了一句,就把人带到圣前。梁九笑着,给那小内侍在圣人面前,开口的机会。
  “恭喜圣人,恭喜太子爷,太子妃有喜了。”
  太子还没反应过来,圣人已经高笑起来,“好,好。赏。”
  梁九给了那小内侍派了赏银,嘻嘻笑着上前恭喜圣人和太子爷。
  太子受了梁九的恭喜,看看自己身上的荷包,挺舍不得的,就说:“梁九,孤这荷包是太子妃绣的,里面的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