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综红楼]彼岸繁花-第3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汪应蛟在官场浸润了快五十年,李汝华越是尊敬他; 他越是奉给李汝华绝对的上级颜面。
他看过文章以后,仔细吹吹尚未全干的墨迹; 发自内心说道:“茂夫仔细、虑事周全。你要是不说,我还没留意天子读折子的事情。两个多月前我给天子上的折子; 就是反对熊飞白的三方布略,担心朝廷难以支出这些大笔的银两。都不知道天子是怎么看得懂的。如今听景曾的分析,若是能成事。这千二百万还是应该花用的。”
毕自严谦虚; “是晚辈不曾考量朝廷每年的入息和之处,单从熊飞白的布略去想事情了。”
李汝华接着道:“即便如此,也是景曾你眼光独到; 不曾因这个计划耗费太大,先就否决了它。要是这个计划可行,却因为预算的问题被废弃了,就是咱们户部误了朝廷。”
李汝华揣着毕自严的折子兴冲冲地直奔养心殿,却被告知天子在乾清宫今儿没过来。刘时敏看着户部尚书来了,心里暗道这是什么运气啊。就这么半上午不到的功夫,来了首辅、来了刑部尚书,这又来了户部尚书。
但他只能上前把昨夜之事再说一遍。
李汝华点头赞道:“天子仁心关爱幼弟,老夫的事情也不是很着急之事。”
那也就是说还是“急事儿”喽。
刘时敏马上说道:“李尚书,咱家先把你的事儿记录下来可好?”
李汝华把折子递给刘时敏。
“刘内相,请把这个转呈天子先看,老夫下午再来。”
刘时敏做了登记,将折子放入急事儿一挡,李汝华暗自满意,颌首告辞。
朱由校昨夜抱着朱由橏用内力给他温养脏腑,临近天亮的时候筋疲力竭不得不去睡觉。开始他还把朱由橏搂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给他暖着偏凉的小脚。后来睡得沉了,刘时敏把朱由橏从他怀里抱出去让奶娘哺乳,见他都没有发觉,也就没有喊醒他。
等朱由校自然醒的时候,都快午正了,朱由检带着那姐妹仨也过来,正在逗朱由橏玩耍。
“皇兄。”四个人异口同声给才梳洗过的长兄问好。
“五郎,五妹、六妹、八妹。过来看七郎啦。”
几人点头,朱由橏立即张开手要朱由校抱。
“皇兄,七郎跟你真好。”
皇六女逗七郎好一会儿了,但是平时比较活跃的七郎,只是看看她没给什么反应。
“他病的没精神呢。等过几天恢复了,你再逗他玩。传膳。”
奶娘上前要抱走朱由橏,朱由橏扭过身子不理奶娘,双手紧紧搂住朱由校的脖子。
“算了,朕抱着他吃了。”
朱由橏看着围坐一桌的哥哥姐姐吃,他的嘴也不停地嚼着、嚼着,突然间趁着朱由校不备张着两手往饭桌上扑。吓得站在一边的奶娘赶紧伸手,算是掐住了几乎从朱由校怀里挣脱的小人儿。
“你抱走他。”
朱由校撒手,奶娘抱着咧嘴要哭的皇七子,不管他听懂听不懂,只低声哄道:“你还小,还不能吃那些东西。要等长牙了才能吃的。”
皇六女咽下嘴里的食物说:“七郎有长牙的,有四颗了呢。”
奶娘干巴巴地笑道:“公主说的是。七郎是有七颗牙了,但要和你们吃一样的,还得等几年的。他现在只能吃奶。”
朱由校挺疲惫的,勉强吃了平日的半量就不想再吃了。他让宦官给自己盛了半碗汤,慢慢地喝着,等着朱由检几个。
等朱由检都吃好了,放下筷子了,他也搁下汤匙。
“小七不能光吃奶了。等他过几日胃肠恢复了,你们在家怎么带孩子的就怎么带他。该喂点粥什么的,每天就喂他吃了一匙两匙的。”
那奶娘赶紧应了,至于怎么熬粥,天子吩咐了会有人送过来的。
午膳后,太医又给朱由橏把脉,说是没什么事儿了。朱由校就让刘时敏准备了暖轿,奶娘抱着朱由橏,朱由检与姐妹仨一起送朱由橏回去延祺宫。
“五郎,你与冯娘娘说让她小心照顾七郎。”
朱由检点点头。
“皇兄我会转告冯娘娘的,早晨我去延祺宫告诉冯娘娘七郎不泻也不烧了,冯娘娘欢喜的都哭起来了,还说要来谢你呢。”
朱由校摆手,“朕这里事情多着呢,你告诉冯娘娘看好七郎就是帮了大忙了。你们回去,朕得空了会去看你们。”
刘时敏等朱由检等人走后,就把上午方首辅过来的事情先说了。
“他有什么事儿吗?”
“应该没什么要紧事儿。刑部黄尚书来了,留下一个折子说是与火炮相关的事宜。户部李尚书带了两份折子,说他的事情也不是很着急的。”
“把李尚书的折子先拿过来。”
刘时敏呈上折子,“皇爷,李尚书说他下午还会再来。”
“唔。”
这几位阁臣和尚书们如今倒是学的乖巧,有事儿就把自己的折子直递到御前,不走六科也不走内阁。
都是心思灵透的。
朱由校快速看了毕自严对熊廷弼三方布防的解说,心里暗笑,这毕自严是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了。严格来说,熊廷弼的策略是很不错。坏就坏在熊廷弼的三方布略里耍了些小心眼,不肯明明白白地把他的想法写透彻了,掖着藏着些不能言说的小算计。
这人虽是刚愎自用、恃才傲物,可到底是进士出身,知道给自己留有余地。
唉,这些人啊,真的是很有才能。但太注重个人的名气,心里要算计的东西多了,行动就难免被牵绊。就是现在这般十几位重臣加起来顶不上周瑜一个、更别说拍马也追不上的孙策。
说到底就是少了该有的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朱由校用手指在毕自严的折子上缓缓滑过。这样的事情,也就毕自严这种“能挣会花”敢举手同意。
“刘时敏。派人传户部尚书和两位侍郎过来乾清宫。”
朱由校与户部尚书、侍郎在乾清宫的内书房,闭门谈了一下午。君臣充分地交换意见,达成一致意见让熊廷弼补充完善他的三方布防之策,一定要全部、详细地说明白。
最后朱由校还说:“熊侍郎的想法是基于大明军卒在萨尔浒之战后,怕了与建奴骑兵正面相抗。朝廷就是用一千万两的银子再堆起来广宁骑兵,他们对上建奴的时候还是会溃败、还是可能会望风而逃的。”
毕自严有些激动,“陛下,臣请旨去练军。”
朱由校笑着摇头,“朕与周尚书忙了许久,才挑到户部两位尚书都满意的侍郎,还等你帮着理天下财呢。
这打仗就是靠军需,打的就是银子的底气。辽东如今还有回旋的余地,只要熊侍郎能守住今冬,建奴没了晋商补给,饥寒交迫之下,努/尔哈赤只要不能得到喂饱后金百姓的粮食,分崩离析的事情就在眼前了。”
毕自严抬头看着自信的少年天子问道:“要是熊侍郎守不住沈阳呢?”
朱由校摊手,“守不住就守不住。建奴只有几十万的人口,能上阵的军卒也就十几万人,一旦战线拉长了,他们的人手就不够用了。
所以朝廷要在有限的回旋时间里,造出更新更好的火炮,用压倒性的火炮优势,抵消建奴骑兵对大明步卒的优势。
朕的计划是准备花二百万两改照火炮、火药,然后北上,让努/尔哈赤后悔曾在辽东兴风作浪。”
毕自严第一次面圣,有些话就有所保留。回到户部他对李汝华和汪应蛟说:“要是造不出来更好的火炮呢?”
李汝华拍拍他的肩膀说:“我也是不久前才知道陛下的特长是在机关巧妙上,非一般工匠可比。黄绍夫在造炮方面也很有造诣,经他的手好像铸造了大约两千门火炮。我是万分期盼陛下和黄绍夫早日成功。”
这些都是汪应蛟和毕自严不曾听说过的。
俩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在心里决定,以后还是应该先多看、少发表意见了。
第798章 木匠皇帝53
这段时间; 各部的尚书基本都带着本部的官员,闭门琢磨即将提交上去的明年本部财务计划。唯有刑部的尚书黄可缵把本部的基本框架定下后,余者就都推给了刑部唯一的侍郎乔允升,让他拾缺补遗并与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一起去讨论、核对相关事宜。
至于他自己则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新型火炮的研发中。朱由校见他这样执迷火炮的研发,就把内侍监里的一些巧手宦官、还有特别调回来的、在通州练兵的河南道御史徐光启; 都交给他率领; 自己也常参与这些人对火炮更新、火/药配方调整、炮弹重制的研究中。
黄克缵能从刑部尚书的政务里脱离出来; 得益于周嘉谟给他选了一位好侍郎乔允升。朱由校开始是非常不认同乔允升、这位由周嘉谟提名的刑部侍郎。原因无它; 就是他的年龄。
因为乔允升是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生人,与黄克缵没有拉开年龄梯度。另外不能说出口的原因,一则是乔允升曾在家讲学,是属于东林党的。再则是见多了二十出头的年轻进士后; 对乔允升这万历二十年(1592年)才进士及第、中年踏入仕途的人,朱由校就不是很想提拔他为刑部侍郎。但周嘉谟积极为乔允升背书。
“陛下,若是别的什么人; 老臣也就认可了陛下的建议; 另换刑部侍郎人选。可是乔允升是非常适合做刑部侍郎的人。”
“周卿; 年龄啊;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六部的尚书基本都是古稀之年; 要是侍郎也是这样; 十年后岂不是人才断档?”
周嘉谟心里明白天子是为长远计; 略有些讪讪,为自己找台阶下。
“陛下,刑部的另一位侍郎人选; 老臣一定挑选如户部侍郎那般年龄的如何?刑部的郎中、主事等职位,老臣也会留心挑选一些年轻有为、有培养前途的。”
周嘉谟见天子无动于衷,只好继续为乔允升做举荐。
“老臣力主乔吉甫做刑部侍郎,实在是此人是最适合做刑部侍郎的。他是沉默寡言的秉性,属于深思熟虑后开口便含章宪的性格。行事刚直不阿,初到地方做县令就能厘清钱粮征催奸民舞弊等纠葛。调去政务纷纭的太谷县,也是能够除暴安良,深得民众爱戴。时任户部尚书的褚鈇褚民威曾为其撰写德政碑。后来调任为江西道御史,先后奉命‘巡按宣、大,兼理学政,巡按山西、带管盐法,题差三辅、管理京畿,为顺天府丞、府尹,执法益严。曾为先帝争取出阁读书也是奋不顾身,不惜开罪神宗和郑氏母子的。”
朱由校明白周嘉谟的潜台词,当年为先帝争取利益的官员,应该是他择优任用的首选。这乔允升在光宗继位后,也是在方从哲的第一批起复名单里。因为他抵达京师比较早,得以顺利被起用,任太常寺卿之职。
最后还是周嘉谟下面的那些话打动了他。
“黄绍夫志在铸炮,乔吉甫是能够担当得起刑部尚书责任之人。有他在,不虞刑部之事会出悖乱。还有老臣从翰林院里挑了韩继思到刑部做主事,他是万历癸丑年(1613)进士,如今刚及不惑之年,十年后会是刑部得用的人才。”
周嘉谟见天子有松动,赶紧再加一把劲。
“黄绍夫明年铸炮成功后,还要回去主持刑部。虽黄绍夫是神宗授命的‘□□固本大臣’,万历八年的进士,要是换个资历够做尚书的侍郎,以后刑部怕是不会安宁。但是用乔允升为侍郎代掌刑部事,以后不会有任何麻烦。”
朱由校见周嘉谟已经考虑到这样的地步,只好捏着鼻子认了乔允升这个刑部侍郎。有韩继思这位四十岁的郎中在,他也要求另一位侍郎的年龄一定不能超过六十岁了。
周嘉谟满口答应,松了一口气。天子的挑剔太多了,有的人资历合适、能力也合适,就是因为隐田的事情被剔除在侍郎的候选提名外。
唉,周嘉谟有点儿犯愁,补齐六部的郎中还真不容易。
黄克缵那边却为铸炮的进展而欢欣鼓舞。他去年署理京营戎政的时候,就自己出资,委托其兄黄克立、侄孙黄调焕招募闽南能造吕宋大铜炮的巧手工匠来京,与泰宁侯陈延祚父子合作,就造了一位三千金重的铜炮。而后又陆续造了二十八门铜炮。
这些火炮是黄克缵的骄傲。
如今再度与泰宁侯父子合作,因有了徐光启加入,还有内侍监的那些巧手宦官,主要是天子常常会有些奇思妙想,但每每实践后对解决炮管发热、提高火炮测距的便利性、瞄准、尤其是徐光启出手计算出来的调整仰角和射击目标的简便使用方法,使得炮手不再需要大量的试射,就基本能够掌握要领。当然了,对炮手的要求就是要识字懂算学位上佳。
这些因素叠加到一起后,最后发射出去的炮弹,无论是落点的准确、还是爆炸后的威力,都与去年有了天地间的差异。
最令他震惊的就是新式炮弹,天子与徐光启还有宦官,完全是先用纸上推演出来,再交给匠人按着步骤去做。新式炮弹让炮兵不用再担心出现热炮管炸膛,炮弹滑到位置会被顶住,也不用担心出现“哑炮”等现象。
在天子的建议下,内监还做出数种炮弹
新式火炮完全不用铜,也不是去年他利用闽南匠人革新铁铜融合方法。而是采用京师附近的焦炭,熔炼出来的一种新铁。完美地解决了炮身过重、炮管容易发热炸膛,发射频率过慢的问题。
这是一种黄克缵没见过、也从来没想过的火炮。
短短的两个月,新研制出来的不足百斤的样炮,初次试射的射程就与千斤的铜炮相差无几。两百余斤的新式样炮射程,已经能媲美近万斤的老式铜炮了。
黄克缵与徐光启曾反复算过新式火炮的成本,主要还是在前面的焦炭、新式炮管所需要的特种铁、以及不同部位的繁琐工艺、需要的熟练工匠等抛费。
但所有这些加起来之后,百斤内的火炮成本不超过千两的白银。而且做的越多,火炮的成本还会降低。这让黄克缵热血沸腾,迫切地希望能再度为兵部尚书,带着这些新式火炮去辽东一展神威。
黄克缵在新式火炮出来样炮后,私下里与朱由校提出要去兵部。
“黄卿,朕知道你想去兵部是为什么。”
黄克缵老脸一红,“陛下,老臣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喜好。老臣就是想为去年萨尔浒之战阵亡的将士报仇。”
朱由校笑笑,“朕明白你,可是你即便去兵部,也不可能由你带兵去辽东的。”
黄克缵看着眼前的天子笑得怪异,一种没来由的战栗让他毛骨悚然。他不敢确信地问道:“陛下,你是想……”
朱由校点头,证实黄克缵所想。
黄克缵立即大声道:“不可以。陛下,这坚决不行。”
“天子守国门,是应有之义。再说了,我们君臣联手早日造出千门新式火炮,抵得上今日五千门铜炮。有这样的威猛的火炮,率领十万大军出山海关一举收复辽东失地,黄卿心里也是这样想的?”
黄克缵点点头。
“老臣是这样想的。但是陛下以身犯险,置江山社稷与何地?”
朱由校见黄克缵真急了,笑着安慰他说:“有这新式火炮,不畏惧雨雪天气,有何危险?太/祖、成祖昔年也曾率领将士在三军阵前搏杀呢。”
“陛下怎么同□□、成祖呢?昔年王振……”
“黄卿,你是说朕没资格追随□□、成祖?”
黄克缵咬住了舌头,把没有与打断自己说话的天子争起来。转而用苦口婆心的态度劝朱由校大小御驾亲征的主意。
“陛下,太/祖征战的时候,已经有数位皇子。成祖的时候也有三位成年儿子。但是陛下你……”
“朕自己还没成年呢,自然不可能有儿子。但是五郎现在已经读书了,大明不虞无后继之人。”
大冬天的,把黄克缵急得脑门上都是汗。
“黄卿,辽东的危局不是一日之寒。若朕能够一举荡平了建奴,也算是朱家给阵亡将士的一个交代。朕也可以彪炳千秋,你说是不是?”
黄克缵开始恨起自己为什么就那么积极地要造火炮了。
“唉,老臣不该去撺掇陛下早那些火炮的。”
若是没有这强大的新式火炮勾动了天子建功立业的心思,少年郡王也不会有这些与太/祖、成祖相较的心思。
黄克缵悔得要撞墙了。
朱由校赶紧转移这老大臣的思路。
“黄卿,朕也不是现在就领军出关。工匠房就是日夜不停工,到三月估计也就是千门的半数。远远不够啊!得想个什么法子能缩短时间,朕怕熊廷弼坚持不到三月呢。”
“增加工匠?扩大京营中造炮的场地?”
黄克缵压抑自己不去反对天子御驾亲征的念头,心里决定晚上回去就找所有的顾命大臣,一起商议个能劝阻了天子的好办法。
第799章 木匠皇帝54
朱由校当然看穿了黄克缵的想法; 开口提醒他,“黄卿,你要是现在去找那些顾命大臣商议,可就要扰乱他们商讨明年的预算了,甚至会影响明年的税赋收入呢。”
黄克缵被脑子转的也快; 他立即回话道:“陛下; 就是没了明年一年的税赋; 大明还是能够挨过去; 但是大明今年已经连丧二位天子了。当年的土木堡之事,可不能重演。”
想的还真多。
“黄卿,现在和当年不同的。当时是王振那竖阉不懂军事,还把军政事务抓在手里胡乱指挥; 朕这次出关只是提振大明士卒的勇气,具体指挥作战的还得是兵部。你与其劝阻朕不要亲征,不如推荐一个好的统帅; 你说是不是?”
黄克缵要碰头以死相谏了。
朱由校示意刘时敏拉住他; 把他按在椅子上; 自己继续慢慢地做开导工作。
“黄卿; 从京师到山海关这一路是平安的; 对?”
黄克缵不情不愿地点头。
“十万大军带着千门火炮; 行到辽阳的时候; 朕就将中军安置到辽阳城。听说熊廷弼把辽阳城修的如铜墙铁壁一般,辽阳环城还有护城河,咱们再多挖些壕沟、埋好品坑地雷; 然后再打出大明天子的旗号,你说建奴会不会倾巢而出地扑过来?
到那时候咱们的千门火炮在城外排开了一起发射三轮,你说会不会把建奴机动性能最高的骑兵打残?这个可能性是很大的,对?
然后沈阳的经略熊廷弼和奉集的总兵柴国柱,只要在建奴回撤的路上挖出足够的壕沟,卡住建奴大军,断了他们回撤的希望。建奴被阻住就只好在辽沈之间与我们这十万大军对决。
可咱们的样炮是能连续发射十次而不发热,黄卿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所以说朕能不能彪炳青史、能不能一次就全歼建奴,真的是要靠黄卿你能不能在三个月内造出千门火炮了。”
“陛下,三个月内怎么可能造出千门火炮啊。”
“看看,若是有千门火炮,你是不是就不担心朕亲征了!朕与你说,现在工匠做事的流程不对。就拿做火统来说,一个工匠从头做到尾,要是他只做枪管,是不是熟能生巧,做的又快又好的?”
“可是,要是一直火统拆分给不同的工匠做,最后会因大小尺寸装不到一起的。”
黄克缵说了此话后,立即想到事情的关键所在。
“陛下是要令工匠都用统一的尺子吗?”
大佬果然是大佬,立即就直击进行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关键处——统一标准。
朱由校点点头。
“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咱们的这些造炮的工匠,不虞他们被建奴收买或是因其他原因泄密。那个关键的撞针部位的生产、安装,最重要的点火装置技术,也只有几个信得过工匠知道,这几人却不知道火炮的其它部分是怎么做的。”
黄克缵随着朱由校的话点头,大明能造出红夷大炮全靠福建那些在南洋讨生活的百姓,通过帮洋人造炮学到了技术。不然以大明原来的技术,还造不出红夷大炮呢。沈阳、奉集、辽阳,就是山海关都难守得住的。
黄克缵的思路已经被朱由校带偏,开始筹划怎么完成生产计划。要保证出铁的质量、要提高炼铁高炉的产量,就要有足够的焦炭。还有那些工匠该怎么分工?工匠的人手够不够用?那些部分可以用士兵替代?
一串的事情,让黄克缵在刘时敏及时捧上的宣纸上,勾勾画画,没空去想天子要御驾亲征的事情了。
朱由校也没闲着,公鼐还留了一堆课后需要思考的问题,他怎么也要先预备一番,明儿才好还堂的。君臣二人各自忙乎,刘时敏示意小宦官仔细伺候,他手里也还有一堆政务要做。司礼监秉笔写好的票拟,他要先过一遍,揣摩出哪些是天子能同意的,哪些是天子可能会有不同意见的,分成两类呈上去。一定要做到极细,才能真正地帮到天子。
等朱由校把刘时敏分过的折子都看过一遍了,黄克缵那里已经堆积了几十张稿纸。朱由校轻笑,建立一个将矿石变成品的生产线,那里是一挥而就的简单事儿。
算了别难为老人家了,这活对自己不是第一次做了,还是自己来干。
朱由校示意刘时敏把黄克缵的那叠稿纸拿过来,看了一遍后,换了朱笔在稿纸上勾画涂抹。然后让刘时敏抄写一遍,送还给在苦思冥想、仔细推敲自己的方案是否完善的黄克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