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综红楼]彼岸繁花-第3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由检欢喜无限,李庄太妃怜惜朱常淓兄弟丧父之后,又没了嫡母照顾,便让宫人把准备给朱由检的衣服包了一些给朱常氵坒。
朱由校到的时候,朱由检正满脸是笑地捧着朱常淓自制的、赠与他的古琴在拨弄。
嘁,满耳朵的弹棉花声。
第862章 木匠皇帝117
满耳充塞弹棉花的声音。朱由校好笑地看看在一边听得津津有味的李庄太妃; 莫不是她没听过人弹古琴?
朱由检在看在他进来的时候,兴奋地放下古琴,匆匆一礼后急急说道:“皇兄; 堂兄把他自己制的古琴送我了。我弹的好?”
“你弹的是什么?”
朱由检顿时卡壳了; 跟着眼圈慢慢就红了。
“我不懂古琴,只知做木工。你弹的什么?”
朱由校见小少年却是被打击到了,只好把话带回来。
朱由检狐疑看看天子; 再看看李庄太妃,“我在弹娘娘才教我的《清平调。竹林春早》。”
真没听出来。
李庄太妃知道朱由校的底子; 就上前把古琴收了。
“五郎,你也练了好一会儿了; 与皇爷说说话儿了。”
朱由检很听她的话; 因为生母被仗毙以后,他还曾被“东李”养过几日,后来东李有孕生女; 才把他交给李庄太妃对他不比生母差。他立即抛开对古琴的热忱; 转而对朱由校说话。
“皇兄; 今天很累吗?”
“还好。”
“皇兄今天过来的晚了,一定是事情很多。”
朱由校点头。
“五郎,春节期间招待文臣武将的事情,朕都吩咐给刘时敏了。到时候他会带着你,告诉你怎么做的。”
“皇兄你呢?你要离开京师?”
朱由检如同敏感的小动物,立即抓住要跟着刘时敏做事的背后之意。
“朕要带着禁军去土默川抗击鞑靼。”
朱由检的脸色已经不能看了,朱由校看着他低下头回避自己的眼神; 一颗大大的泪珠滴落在他的袍子上,一会儿的功夫就泅湿了一大片。
“唉,还真是一个小孩子啊。”朱由校拍拍他的肩膀,接过面巾给他擦泪。
朱由检的眼泪如图开了闸门的洪水,鞑靼是那么好打的么?精兵强将的五十万大军,皇帝还被俘虏了呢,这中间不知道死了多少文武百官。但是这户他不能说出来触霉头。
“男孩子可不许哭。”
“我大了,不是男孩子了。”朱由检抢过面巾,自己胡乱地擦脸,倔强地咬唇不再落泪。
“好。那就更不能哭了。先帝崩狙,皇兄只好担起朱家天下的事情。为天下计,不得不关闭口市。鞑靼缺铁缺粮,冬季挨不过去了,必然会扣长城劫掳。朕也不会去很久,殿试以前就会回来的。”
朱由检心下算算,那也就是二个多月的事儿。他还不知道春闱延期一个月了呢。
“皇兄你要保重自己。”
“好。宫里就你一个男子汉,朕把这紫禁城交给你了。好好监国,等朕回来后给你挑一匹最好的小马。”
“皇兄,两匹可以吗?我想小堂叔和我一块学骑马。”
“好。你若是喜欢他们二人,可以请他俩进宫与你一道读书。”
朱由检的脸上立即放光,“与堂姑姑一样住在宫里?住永宁宫?”
朱由校摇头,“那可不行。潞王年龄大了,过了年就十六了。民间成婚早的男子,在这个年纪都有当爹的了。他们兄弟还是晚上出宫。”
这个道理不用朱由校多说,朱由检也明白,他有心想留朱常'氵坒'在永宁宫住,到底还是觉得不好让潞王一个人回王府,就点点头笑着致谢。
“谢谢皇兄,年后再上课就有两位堂叔陪我了。”
“以前不也有五妹她们陪你一起吗?”
“她们不上武学课的。皇兄,我会好好上课,等我长大了就上朝帮你做事。”
“好。”
李庄太妃假装没听到养子的糊涂话,天子肯派师傅教你修文习武,没把你当成小猪养,就已经是额外开恩了,还想以后上朝,快歇了这想法。
朱由校觑着天色已晚,再次吩咐朱由检好好养身体,带着离了永宁宫。
第二天大朝会的时候,很多官员就知道天子要再度御驾亲征,但这回是对着鞑靼去的。在很多人的心里,从隆庆帝下令执行和鞑靼的通贡互市协议,容许册封俺答为王以后,草原与大明王朝就再没有过既往二百年来的大规模的征伐之战。
难免在这些臣子的心中就有了不该关闭与鞑靼的口市,导致鞑靼从去年秋就在大同等处叩关,导致边关数次告急的抱怨想法。
都察院的御史们就是据此开足了火力,谏言天子恢复与鞑靼的口市,并以土木堡之事警戒天子莫要轻率西征。
朱由校越听脸色是越沉。
这些人只看到了眼前之事,丝毫没想到万一南方歉收,与鞑靼的口市不能提供足够的粮食去交换,鞑靼会不会认可?会不会就不南下劫掳了?
一种朕不想与你们这些凡人说以后的感觉,让他抿嘴高坐,冷眼看那些御史轮番上阵。时不时地瞟一眼张问达,眼神里的意思都是:你看看你管的都察院,能不能把目光看远一点点儿啊!
张问达是完全明白天子眼神里的含义,可是六科的给事中官员等,去年被天子一股脑地都拨到都察院里,当时是说过不降给事中的权利,可是之后就明示暗示地把这些给事中当成普通的御史用。要知道这两百余年间,那些给事中的权利都凌驾到了各部尚书、阁臣之上的。五日一追各部的事务,凡事没完成者必会被他们弹劾。
凡推举各部尚书,没有六部给事中通过就不行。阁臣的廷推更是被六科的都给事中们左右。要不是这些昔日的给事中们不能公开地抱怨皇帝,他们完全会每天说干嘴巴的。
张问达回天子你知我知——这些御史为什么疯狂的眼神。
朱由校瞥一眼沙漏,御史群起进谏已经快有两个时辰了,再让他们说下去,说道明儿天亮也未必会结束。而那些七十岁以上的老臣,可能就会呛不住累病几位了。那可都是朝廷倚重的柱石,他舍不得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呢。于是他就抓住御史换人进谏的瞬间,突然从御座上站起来,居高临下地开始训话。
“都察院御史们的谏言,朕完全理解了。但是大明不是朕一个人的,也是天下所有百姓的。百姓完成了对朝廷该缴纳的税赋,朝廷就有责任还给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天地。这一点可有人不认同吗?”
朱由校目光如炬地扫视一遍,就无人站出来反对自己,就往下继续。
“你们说的不错,是因为去年停了鞑靼的口市之后,鞑靼才叩关不休的。但朕想问一句,铁器是在禁的物质,为什么能流到鞑靼去?
萨尔浒之前朝廷就禁止与建奴铁器,为什么建奴能从山西商人处,赊账得到所有的禁运的物质?
大明倒在建奴刀枪下的将士就有十万出头,朝鲜还有三万多的将士在萨尔浒一战阵亡,这些年被捉去给建奴做奴隶的辽东百姓,更不止十万之数。
建奴已经不是藓疥之疮,而是吸附在大明身上的一颗毒瘤。要剜出大明身上的这颗毒瘤,必须要切断所有可能供给养的一切渠道。
你们谁敢保证交换去鞑靼的粮食,不会被送去在辽东各地流窜的建奴余孽肚腹中?站出来给朕认认人。”
本来慷慨激昂的御史们,都往后下意思地收缩自己。
“你们也知道的是不是,鞑靼得了粮食会分给建奴余孽。只是你们没有想过建奴得了粮食后,吃饱喝足后会继续奴役哀嚎求生的辽东百姓。
只是你们没有去想吃饱喝足的建奴,有力气去对抗朝廷的将士,有力气把刀枪加在仍在辽东的冰天雪地里,为清除建奴余孽而奋战的大明将士身上。
如果你们中的哪一位能保证朝廷复开与鞑靼的口市之后,粮食、铁器不会流给建奴余孽;如果哪一位站出来说只要边关口市加强管理,就可以杜绝口市的违禁物质留出,朕立即就特旨指派敢保证的人,去口市专门稽查违禁物质。
有没有?谁想去?”
朱由校的眼光停留在进谏最欢的几位御史脸上,盯得那几位御史不得不垂头躲避自己的视线,才又接着说:
“朕也是不得不西征的。南粮北运多少年了,南方会永远没有旱涝吗?一旦南方的粮食产量下降,供给大明的百姓尚不足的时候,鞑靼在口市里就不可能换到足够的粮食,那时候他们会不南下劫掳吗?
朕也不想与鞑靼擅起边衅,但是河南等黄河下游的几省,年年被黄患威胁。不仅做不到粮食自给自足,这些年都依靠南方运来的粮食。
朕想知道万一南方粮食不足的时候,你们用什么办法赈济甘、宁、陕、晋的百姓。指着常平仓吗?在乾清宫里的你们,谁心里不知道常平仓的现状?谁有法子在南方出现短缺前,补足常平仓应该积蓄的、救灾的粮食?”
现在朝廷还有余力能够抵抗鞑靼,朕就盼着能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抢出治理黄河水患的时间、让黄河下游的河南等省的粮食能够有自给自足,能够让天下的常平仓半满。
朕只期望着老天垂怜大明的百姓,在朝廷能把黄河治理出眉目之前,南方能够保持风调雨顺,让北方的百姓暂时能够吃几顿饱饭。
不与鞑靼开放口市的原因,你们现在都清楚了?还有人坚持用开放口市换去鞑靼不对大明用兵吗?”
这回不仅是御史了,所有被朱由校扫过的群臣都在努力减小自己的身子,别被天子抓去清点常平仓,别被天子点名去负责与鞑靼的那几个口市。
“张问达。”
“臣在。”
“明年出了正月十五,除了被点做春闱考官的御史,你安排其他人下去各省各道去巡查、核查常平仓,核查各道各府的冗员。”
“臣遵旨。”
张问达的声音都高了几个调。心里说道:该,让你们这些科道给事中和天子唱对台戏!六部尚书和阁臣都不拦着天子西征,你们就不能掂量是为什么吗?
第863章 木匠皇帝118
朱由校这边用了五天的时间; 把预算、春闱等重要的事情安排好,甘肃、宁夏的移民之事就全权交给了几部尚书和阁臣们。那边英国公和定国公在李邦华的监督下,把禁军再次梳理了一遍; 点出了五万随天子亲征的将士。但非常遗憾的是倾工部所有; 匠作坊日夜加班加点也只能装备近四万的军卒。
四万就四万,朱由校只说待那一万军卒装备好之后再西去就可以。他吩咐徐光启,如果匠作坊的工匠能加班; 小年以后一直到上元节都是三倍的人工。
徐光启连声为那些工匠谢天子的恩典,有三倍的银子拿; 工匠们是不会舍得回家放假的。
“徐卿,你要为朕看好那些工匠; 不要让任何一个伤了。每天最多不能超过六个时辰。匠作坊的哪一个熟手工匠; 都是工部不可或缺的宝贝。”
徐光启知道天子对那些工匠的偏重,衣食住行包括送工匠的孩子读书,方方面面都安排的非常仔细。
“陛下放心; 臣一定会每日过去匠作坊巡查; 看顾好那些工匠; 不会让他们有所损伤。”
朱由校知道徐光启与自己一样珍惜匠作坊的工匠,也知道徐光启最是认真行事的性子,把后续要生产的军械清单再度核对以后,让工匠坊的管事按单子安排生产。
英国公等天子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好了,到养心殿求见天子。
“陛下,臣不敢请求跟随陛下亲征,但请陛下从辽东召集几位将领。他们去年曾跟陛下辗转辽东作战; 再次随扈也比其他将领好用些。”
朱由校摇头否定了英国公的建议。
“朕不能只依赖几个将领,得让禁军大营的将领和军卒,都有机会在御前展示自己的能力。”
英国公立即心领神会,天子是要在军中建立威望,那自己掌握禁军多年就更要往后退了。也只有自己和定国公后退,才能在禁军中倒出来空间给天子、给小辈的勋贵子弟,才不会阻了天子在军中的威望、阻了小辈上进的路。
“陛下,臣明白了。臣这就去告诫京营落选的将士,让他们加紧操练,以后还有机会被挑选去随扈。”
朱由校很赞赏英国公的心思剔透和识时务,立即吩咐刘时敏将南边新送来的时新布料、首饰,挑一些送去英国公府。
英国公起身致谢,心情复杂地离开了养心殿。
隔日朱由校带着装备好的四万大军冒着大雪出发。其后还跟着押送补给的两万辅兵,京师能动用的战马、骡马基本都被征用了。第二批送补给的队伍,就要等着京师周边的地区送骡马进京了。
这样的马政现状,更让朱由校的心里沉甸甸的了。
仅仅是马政这一块,就凸显了土默川对大明的重要性。东胜卫西控黄河河套,东联大同府,北可拒鞑靼,南可障延、庆。说的详细一点就是东胜卫横跨了黄河两岸,兵力可以辐射黄河北岸的大黑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同时在黄河南岸也兼领了黄河河套的东北部。
其战略位置的重要不言而喻。
可就是这么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如今不属于大明了,连同黄河凸出的帽顶,都归了蒙古人。
现在这地区当主人的蒙古人有十几个部落,大的有三四千人,小的也有千余人。这些部落平时就以牧马为生,靠着马匹与大明交换生活必需品。
其实洪武初年始设东胜卫的时候,卫所的将官就是蒙古人。洪武五年的时候,徐达、李文忠、冯胜三路大军北征失败以后,朱元璋便意识到肃清蒙元残余的不可能性。因为蒙古人可以仗着他们彪悍快捷的骑兵,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占据主动。一旦明军疲惫、或是补给被切断,就会变成蒙古人刀下待宰的羔羊。
于是朱元璋改变了要肃清沙漠里蒙元残余势力的积极态度,在军事上转为保守行事。利用唐时期的残破长城基础,开始修建明长城。
长城的修建,使得东胜卫对土默川一带的控制减弱。更在洪武五年,将东胜卫内迁到大同,放弃了这一片的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
直到洪武二十年,明军渐渐恢复了生气,消灭了盘踞在辽东的蒙古人势力后,趁机复建了东胜卫,原计划在东胜卫修建的前中后左右五卫,实际建成的只有左右两卫。但之后在东胜卫实施了军屯,实际控制了这片富饶的马场。
西边防线上,与东胜卫呼应的就是京师北边的屏障开平卫。
到洪武末年的时候,从西边的陕西行都司向东有宁夏卫、延伸到大同府的东胜卫、宣府以北的开平卫、连接东部大宁都司、辽东都司,在大明的北边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有效的防线。这条线上的各卫所,在对阵蒙古的时候,占据了有利的地形位置。不仅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形态,具有战略纵深的意义,而且实行军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明战马的不足、西北粮草的缺乏。
之后朱元璋令九子领军镇边,可惜朱棣的一场“靖难”,让他的“塞王守边”、朱家人守朱家江山要塞的打算落空。而朱棣得了江山以后,一来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卫,二来也是靖难大战后对东胜卫等处鞭长莫及,便将陕西行都司之下的高山、镇朔、定边等,包括东胜在内的大同以西各卫所内迁,放弃了陕西北部、山西西部和连接甘肃、宁夏的重要地带。
这些重要卫所被放弃,很快就让大明的北边防线开始吃力。
这对成祖来说,他根本就没放在心上,他用炫耀的“五出漠北,三犁虏庭”的震慑了寇边的蒙元,使得这一带没有蒙古人敢靠近。不料二十多年后,便被鞑靼的“土木堡之变”狠狠地煽了耳光。
朱由校此次出兵,一个是要阻止延安府的悲剧,另一个就是要重建东胜卫,拿回土默川这一片的大好马场。所以他出了京师以后,立即采取快速行军的方式直奔大同府。在大同府城外只做了短暂的停歇,大同府从上到下只知道是朝廷派禁军要重建东胜卫,甚至无人知天子领军亲至。朱由校待后军的补给跟上以后,立即带着大军再度前行。
这时候,京师的消息也送到了大同府,镇守大同的总兵才知道前几日的大军是天子亲领,吓得几乎是屁滚尿流地派人追随大军的补给队伍,往中军递话要求见天子。
可是派去的人都被天子的禁军扣住,没放回来任何一个。
因为朱由校离开大同府之后,没有往东胜废城走,而是即刻带军拐向了延绥镇(榆林镇)。同时派人传延绥镇的都督佥事、宁夏总兵杜文焕及其子延绥副总兵杜弘域、固原参将官抚民,带兵觐见。
杜文焕见了钦差才得知天子驾临,吓得三魂丢了一半,七魄不见了四个。
“天子口谕既往有功与朝廷的武将,被罢官后养有家丁、或是未丢武艺能上马打仗的,可与你一起去觐见,你明儿可要准备好了。”
杜文焕擦擦脑门冒出来的大汗,看着宋光夏傻不愣登地问。
“我怎么准备?准备什么啊?”
钦差是西宁侯宋光夏,他见杜文焕没一点戍边大将的镇静的模样,心里好笑的同时就笑着安慰好像失了魂一般的杜文焕。
“天子明天才能到榆林镇,你大可不必这般紧张。”
杜文焕见西宁侯那嬉笑的模样就来气,直接呛声道:“西宁侯,换你是在榆林镇守,你现在会比我好吗?从去年秋天关闭了口市,鞑靼寇边多少次了,朝廷那些六部七卿怎么就敢放天子来西边啊。不行,我要上书朝廷,六部尚书有一个弹劾一个。”
杜文焕气急败坏,口不择言地嚷嚷着,唾液四溅,弄得西宁侯不得不向后仰身子,以手遮面。
宋光夏对杜文焕这样的呛声不以为意,领兵的没几个说话斯文的。另外京师的勋贵太多,除了握有兵权的那几个,其他人还真不如镇守九边的将军有地位、有话语权。
他不仅不敢凭钦差的身份发火,还得按耐下不满,当作没事儿一般劝杜文焕。
“你啊,还是静下心好好想想该带什么人去见天子。天子这时候过来榆林卫,就是想通寇边的蒙元残孽开战呢。这你还想不通吗?你想想天子在辽东的战绩,带过去的也就是五万人,这回虽然少了一万,但是你这榆林卫去年不是得了一万的禁军援军嘛。”
杜文焕急得在屋里转圈,西宁侯没一会儿就被他转得发晕,伸手扯住他道:“你再转下去天黑了,我看你明天怎么见天子。”
杜文焕被西宁侯按倒在座位上不得动弹,醒过神儿了立即高声喊道:“来人,把开之喊过来。”
门外的亲兵答应着跑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东胜卫,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元为东胜州。
开平卫为元上都。
咳咳,捉虫,谢谢玉帮忙
第864章 木匠皇帝119
杜文焕这时候已经冷静下来,伸手去扯按着自己双肩的西宁侯双臂。扯了两下没扯动; 西宁侯不想看他如蠢驴拉磨似的转圈; 杜文焕讨厌西宁侯粗鲁动手; 俩人一言不发地就较上劲儿了。
西宁侯到底比杜文焕年轻了二十来岁,手里的功夫又一直没丢下去; 英国公挑拣勋贵随扈的勋贵; 百里挑一的那么大的难度,他都能力克二十出头的晚辈们; 位列前几名而雀屏中选。可见其实力之强横。
等到了天子跟前; 这一路应对下来,他这年纪自然又比那些武艺高的、年轻的勋贵晚辈们,多了一些的稳重劲儿,所以才在众多勋贵里脱颖而出; 被天子派到榆林镇传旨。
杜弘域是杜文焕的长子; 字开之,如今刚到而立之年。知道有钦差来宣天子密旨,就早早在其父的书房外面的院子里候着呢。亲兵跑过去喊一嗓子,他立即就跑过来。
进来见钦差把亲爹按在椅子上挣脱不开; 只愣了下; 便笑嘻嘻调侃挣扎得脸红脖子粗的二人道:“父亲,你这是在和钦差大人练什么新功夫吗?”
杜文焕老脸涨红,开口喊道:“西宁侯,我不转了,你赶紧撒手。”
西宁侯见进来的是杜文焕的儿子; 怎么也要在人家儿子面前给做父亲的留足体面的。他立即讪讪地松手,退回到自己刚才的位置上,嘴里还说着“你早说啊,我岂不是早就松手了。”
他方坐下就见杜弘域上前给自己行礼。
“末将延绥副总兵杜弘域拜见钦差大人。”
西宁侯略尴尬地还礼,嘴上遮掩着拉近乎:“小总兵莫多礼,快起来。我与你父亲是太久未见了,闹着玩儿呢。”
杜弘域搭着西宁侯虚扶的双手站起身,然后往后退了半步,又一个晚辈礼恭恭敬敬地行下去。
“小侄不知世叔与父亲的渊源,是小侄唐突了,世叔莫见怪。”
西宁侯一笑,心说这杜文焕这儿子可以啊,转眼间就与自家成世交了。嘁,这世叔叫出来了,初次见面,少不得要掏见面礼的。他有点儿肉痛地从靴筒抽出一把匕首,这是从英国公那里连抢带耍无赖得来的,是工部才出不久的新钢打造的,锋利无比柔韧有加,真正的数量有限的宝贝,儿子磨了几次,他都没舍得。
“贤侄,这是工部今年新钢制出来的利器,没多少的,这个,权且当世叔给你的见面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