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综]红楼之圆梦巨人-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越受皇帝的重用,这挂着尚书名头的林如海少不得要退位让贤。
  结果没让他们失望,林如海确实退出吏部,可是却也不想大家所想的那般失宠。林如海进宫两个时辰; 前脚刚进府,后脚戴荃便亲自赶到林府宣旨。
  一番冗长的赞扬之后,便是加封林如海为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入内阁,总揽内阁事物。同时加封江映蓉为超一品国夫人,共享尊荣。
  这里就要解释一下: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文官最高级别,协助皇帝管理政务,统辖百官。但因大齐为避免权利过于集中,采用六部各司其职、分而治之的办法,实权分别集中在各部尚书手中。
  是以文华殿大学士更多的是议政权,说白了就是帮皇帝出谋划策。名头好听,行政实权反而不大,主要给资望特重者施恩。
  太子太师,并不是单纯字面意思上做太子的老师,更多的是一种隆恩的体现。何况太子已经三十又五,早过了上学的年纪,更不可能让林如海去重新教导他。
  皇帝此举一则是给林如海加恩,二则是要告诉大家一个态度。太子之位稳得很,心腹重臣都被加封太子太师,旁人就别生什么不好的心思。毕竟太子太师这个名头多少跟太子一脉要扯上些关系,这也是明晃晃支持太子的手段。
  至于内阁,在大齐也并没有其他朝代权利那般大。古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就是几个年纪大了的前前前状元榜眼探花之类的科举能人组成的。还是帮皇帝出谋划策,参政议政而不行政。
  反正以上官职都是荣耀加身,但实则实权并没有想象的那般大。林如海一次性加了这么多殊荣,皇帝就是想告诉大家,这就是做纯臣的好处。哪怕你年纪大了照样恩宠不减,是朕的信赖倚重之人。
  当然这些本来就是皇帝打算好的,更别提林如海一进京就给他送了这么大一个惊喜。看看这臣子做的,丁忧期间还不忘钻研学问,竟然研究出如此实用有效的启蒙之法。
  还提议要编纂字典,雏形大纲都有了,只剩下派人合力完成。皇帝已经可以预见字典一出,将会如何造福天下读书人。不,不光是读书人,将会有更多的百姓有机会迈入读书识字的行列。不求有科举之才,但求有通达明理之能。
  这是要让大齐军事文化教育齐头并进,全面发展,这每一步路都在为将来的盛世繁华奠基。皇帝恨不得每个人都像林如海这般文能治世,才能通儒。既有实政之能,又有教化之功,关键还忠心不已。
  这样的人才可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皇帝自然倍加珍惜倚重。
  得知林家夫人还有之前认下的月公主都参与其中,出了不少力。这不江映蓉就从一品夫人变成了超一品国夫人,皇帝觉得就冲林夫人这高品质的产出就够资格封个国夫人。
  不过总不能以会生儿子为理由就加封这样的超品夫人,虽然事实确实如此,可这理由总觉得有些雷人。这次知道拼音的提出全赖江映蓉的灵光一闪,皇帝大笔一挥这超一品国夫人就赐了下去。
  江映蓉有幸获得大齐第一个拥有此等殊荣、品级最高的命妇称号,比贾母的一品国公夫人还上档次。而且单就品级而言,比林如海还高半级。
  还有黛玉,林如海直接跟皇帝提了黛玉熟练掌握拼音之法和字典编纂大纲,话里话外表明自家闺女的才情不输男儿。
  其中的未尽之言皇帝很快明白过来,反正拼音推广和字典编纂都交给林如海全权负责,要用什么人,如何用就由他这个负责人决定。这有一个现成的人,总比另教其他人效率高些。
  且单从林如海举的几个例子来说,明显不是大家一时半刻就能学会的,正是缺人的时候,还纠结什么女儿身不女儿身的。
  再说,这金口玉言亲封的月公主生来就是个不凡的,做些不凡的事情也正常。将来到了婚嫁年龄,赐上一座公主府,赏了食邑,赐些封地,看还有哪个人敢嫌弃皇家的金枝玉叶。要是驸马不识相,干脆杀了再选一个合心意的。
  皇帝,你这么专政合适吗?未来的驸马身上又多了皇帝这座大山,还是动不动就要杀头的那种,可喜可贺!
  于是,这下不光前朝大臣眼红林如海的隆恩,后宅妇人也是酸话连天。自家老爷连个“夫人”(命妇称作夫人一般是二品及以上)都没给自己挣回来,真是人比人气死人,还给不给大家留条活路了。京城一连多日药铺的生意暴涨,抓的都是去火理气的药材,可见大家的怨气有多重。
  等林如海开始筹备拼音推广和字典编纂时,之前沸反满天的酸话才逐渐平息。算了,比不上人家,服了服了。丁忧三年一朝回来直接从治世能吏摇身一变往大儒名家的方向发展,看样子还是要名留青史的节奏。自家官还没当利索呢,就不去眼红人家要做名儒大师了。
  林家本就置于京城言论的中心,莫名其妙又出了个林家八子——林子钰。虽然对外宣称和黛玉是凤胎,但因生来体弱,大师批命十五之前不可示于人前,故一直没有对外公布。
  可大家还是撇撇嘴不相信,别不是林如海偷偷弄出来的妾生子吧,说不得外室子都有可能,否则怎么可能藏着掖着这么些年。肯定是怕家里的母老虎,才出此下策,现在捂不住了就谎称和嫡女是一胎而生。
  说这些话的多是后宅妇人,她们早就看不惯江映蓉专宠多年,现在又成了超一品夫人,更是气不顺。有了林家八郎,可不是就恶意揣测,颇有一种你过得也不是那么好的意味在,仿佛这样大家就过得差不多,心气儿能顺一些似的。
  林家没功夫理会这些酸言酸语,林如海正带着男装打扮的黛玉忙着教人使用拼音的规则呢,毕竟先学会了拼音后边才好编字典啊。
  老大首当其冲成了黛玉的第一个学生,白天在翰林院和大家一起学习,晚上在家开小灶。再加上他天资聪颖,自然学的快。在翰林院的同僚刚入门的时候,老大已经学完,并帮着黛玉一起教学。
  年轻的还好,接受能力强,那些年纪大的学士基本接受无能。一则看不上林子钰这个毛头小子,乳臭未干就敢教授三品学士,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胆子。还不是仗着有个好爹,连个秀才身份都没混上都敢出来买弄了,真是无知者无畏。
  二则受了传统科举教育,哪一个小孩儿启蒙不是一遍又一遍诵读才掌握文字,通会意思,是以并不看好这所谓的拼音启蒙。觉得跟过家家没什么区别,他们就不信有了这个拼音就能加快学文识字的进度?
  不过林如海一开始也没准备把翰林院上上下下都教会喽,只是想选出参与词典编纂的人员。那些品阶高一点或者不愿意学的都不强求,剩下的尽够用了。
  后边就组成了以林皓钰为首的编纂队伍,现在皓钰已经是正四品的翰林院侍讲,是翰林院除了三品学士(翰林院最高是正三品掌院学士,类似现代的院长级别)外最高品阶的职位,绝对有资格有实力带领大家。
  再说整篇内容都是人林家提出来的,还不许人家为大儿子铺路啊,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黛玉教会了翰林院一干人等,也从旁协助共同编纂词典。不过她现在的主要职责是教授年幼的皇子皇孙学习拼音,还包括每年从北藩(北牧)送至京城的质子和京城愿意一起参与学习的各家小公子。一共分成三个班,每日教授一个时辰。
  前两个班没啥,人员都是限定好的,京城小公子班则是各家主动送过来的。有些是从小好动,耐不住性子一遍又一遍重复诵读的,打着试试看的态度;有些是为了巴结林如海帮着凑人气儿的,反正每天就一个时辰,就当玩乐了,回家还能由先生继续开小灶,不耽误什么。
  真心实意认可这种启蒙方法的目前为止也就贾赦一家,贾赦算看出来,抱紧妹妹妹夫的大腿儿准没错。这些年靠着妹妹一家,贾家虽没有更上一层楼,可琏儿琰儿的差事可是顺畅许多。是以听说亲外甥儿要开班授课,第一时间把家里两个正要启蒙的小孙子送过来,生怕人满了没名额。
  

  第71章 黛玉的七个小哥哥

  林家忙着推动文化事业,皇帝那边的军事力量和民生大计也搞得如火如荼。
  先说火炮和鸟铳这类热武器; 人都说凡事从无到有难; 可是在有的基础上改良优化却是容易不少。自从皇帝秘密命人成功研发出火炮和鸟铳后,后边批量生产和改良则是快了许多。
  这些年过去,京城新出了一个皇帝直接统领的队伍………神机营; 共有一万人马; 人虽不多; 可各个骁勇善战; 以一敌十,且装备精良,就是按现代的军事训练方法练出来的。每人各配一只长。枪/短。枪,神机营里还配备着几十台火炮,可谓是京城最中坚的护卫力量。
  这还不算,京城四大城门和四小城门上也都装备着两台火炮,谁敢犯上作乱,一炮下去估计就能打对方落荒而逃。当然; 京城人口众多; 皇帝在城门上配备火炮更多是为了震慑贼子,以防无法预料之事出现; 做保命底牌的。并不是有点混乱就一炮下去,伤着无辜百姓怎么办?
  除此之外,北藩和南蛮的关隘城门也严严实实围了一圈火炮,炮口黑黝黝的泛着冷光,单单看着就令人胆寒。两地成功装备上火炮的第一天; 直接朝着空中连发六十响,那响彻天际的声音直达两地王庭,一连六十响生生震在每一个王公贵族的心头,个中滋味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晓。
  靠近边关的百姓更是吓得一连多日窝在屋里不敢轻易出门,那声音响彻云霄,雷声滚滚,还以为老天爷要降下什么惩罚,直到后边发现并无危险才逐渐恢复日常生活。
  其实北藩还好,已经成为大齐的藩地,且有着几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冒头反抗的心思已经少了很多。等再见识到那般强盛的军事力量,一炮下去地面直接被轰出个大坑,黑烟滚滚,任你再骁勇善战血肉之躯也抵挡不了这样的轰炸,想要反抗无疑是蚍蜉撼大树。
  镇北侯林涵钰心眼又钻儿,鸣炮之日直接将北藩藩王和各家贵族的当家人请到城外,美其名曰一同观礼,这场礼大齐将士和百姓观得热血沸腾、振奋人心,北藩的人则胆战心惊、两股战战。端看不过几岁的藩王紧紧拉着林涵钰的衣角直喊“侯叔”,就知道他有多害怕。
  最后还是林涵钰抱着小藩王安慰了好久,他才渐渐缓过神儿来。在座的北牧贵族,看着藩王如此依赖镇北侯。再加上火炮的震撼,彻底歇了那仅剩的一点不甘心。算了,反正现在的日子过得也不差,就当换了个王上吧。
  小藩王可是林涵钰一手养大的,从他会认人记事起最亲近的就是林涵钰。林涵钰又刻意跟他培养感情,教的小藩王仁善爱民,都快成了他和大齐皇帝的脑残粉。若不是于礼不和,小藩王恨不得叫林涵钰“爹”,这声“候叔”喊得绝对真心实意,一点儿不掺水分。
  若说之前王公贵族还有点反抗心思,那北藩的百姓可是丁点全无。自从成为大齐的一份子,原以为要胆战心惊受人欺凌,毕竟以前北牧没少欺压大齐的无辜百姓,可谓是罪行累累。没成想只要听话不闹事日子照旧过,而且比以前好上很多。
  北藩地域辽阔,水草丰茂,可是就是不适合大面积种庄稼,以往总是跑到大齐烧杀抢掠,一定程度上也是被逼无奈。冬天一到,河水封冻,草木皆枯,吃不饱穿不暖,事关生存,心思不就打到别人身上。
  战败之后,随着局势渐渐稳定,镇北侯牵头打通了大齐和北藩的贸易往来,分为官道和私道,他们可以用牛羊马匹自由的和大齐换取粮食、布料。而且北藩人心灵手巧,可以做出很多鲜艳精美的小器物,深受大齐有些人的喜爱,这更是让北藩百姓额外增加了不少收入。
  担心私道没保障的,可以通过官道交换,只是统一定价,相对能交换到的东西就少一些,可是品质有保障,平头百姓不用担心吃亏。若是想要换的多些,可以自行和商人们私下交易,可是在品质上可能就存在风险,若是遇到黑心奸商就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过,为了避免增加两边百姓的摩擦,减少矛盾,林涵钰特意增设易物司,里边有大齐官员、北藩当地选拔的能人还有从京城学习完毕回转的北藩质子,力求公平公开公正。不仅负责官道贸易,而且作为中间人为私道贸易调停,若是有吃亏受骗的,都可以去上诉。
  无论哪一方逮着就严加惩处,且是公开惩处,手段严厉,务必肃清那些妄图浑水摸鱼之人。不是没有黑心的人,但凡被逮住不仅主谋重罚,且家人连坐,轻者流放,重者杀头。林涵钰亲自审问严厉处罚了几起后,着实震慑了两边那些心思不轨的人,让双边贸易有序稳健的进行。
  于是,水草丰茂的季节,北藩百姓努力蓄养牛羊马匹,甚至按照大齐的需要更多的去蓄养耕牛和马匹。以前北藩农业不发达,相比起耕牛更注重牦牛的养殖。毕竟牦牛耐寒耐苦,适合高山地区生长,奶肉皮毛都是牧民重要的生活资源。耕牛却耐不住恶劣气候,养了也没地耕种,除了肉就没有其他用处,反而不受欢迎。
  但是现在大齐农业对于耕牛的需求量极大,哪怕养殖耕牛需要更精心的照顾,北藩百姓也愿意投入更多精力,毕竟一头耕牛换取的粮食可牦牛要多上两三倍。春夏气候好一些,水草又丰盛,在冬天来临之际足够把一头小耕牛养大卖出去。
  而大齐供应的粮食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土豆、红薯,这两样易于保存,烹制简单,又抗饿顶饱,对于经常迁徙的牧民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且换取比例高,成为比大米小麦还受欢迎的存在。
  只要在春夏之际勤劳肯干,绝对够换取一家人过冬所需的粮食衣物,不说人人吃饱穿暖,但起码不担心大雪封山之际活活饿死冻死,不用像以前一样到了把牛羊都吃完了冬季还没有结束的地步。
  冬季封山之时,则做一些手工制品、削制牛羊皮毛,定期和大齐商人们换点小钱小物以作补贴。
  就这样,北藩百姓的日子渐好,自然感恩大齐皇帝的仁政,连一些贵族花大钱招募私兵都不乐意去了。要不是被逼无奈,一家子都活不了,谁乐意舍了亲人去干那些随时可能丧命的差事。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北藩军队力量骤减,更是成不了气候。
  再说大齐有了源源不断的耕牛提供,牛市上耕牛供给多了,不会像以前即便有钱都不一定买的到。有余钱的就紧紧裤腰带买上一头,实在穷的村子就集全村之力合力买上一两头,大家都知道有了耕牛这生产力才能上去,才会产出更多粮食,都不吝啬这个钱。
  这样一来二去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相对于北藩逐渐真心依附,南蛮就难搞许多。南方气候湿热,蛇虫鼠蚁遍布,还有瘴气环伺,地形复杂,打仗的兵丁难以适应当地气候地形,总是被南蛮牵着鼻子走。南蛮又利用先天优势惯会躲躲藏藏,哪怕大齐武器装备强悍,可是找不到人照样白搭,就跟一拳打在棉花上,这仗打的着实辛苦。
  大齐这边打的辛苦,南蛮其实也不好受。虽然能侥幸保住性命,可是谁喜欢整日龟缩不出躲躲藏藏的日子,可是对方有厉害的武器在手,他们不得不以退为进,暂且按兵不动。
  特别是大齐装备了火炮之后,前去侦查的人亲眼看见一炮下去直接轰掉了一个没有人迹的小山头。若是真的不管不顾大规模轰炸,南蛮地形再复杂估计也能夷为平地,是以连往日暗地里的还击都不敢再有动作,生怕惹了大齐一个不高兴直接暴力开轰。
  于是双方僵持下来,暂时达到了一个平衡点,你不动我也不动。不过南蛮君主头上时时悬了一把剑,整天提心吊胆的,那日子可不太好过。
  皇帝对于南蛮的现状暂时还是比较满意的,能把北牧打趴下已经取得了第一步胜利,再对南蛮紧追不舍那大齐就太过吃力,人员物资银钱耗费过大,太过劳民伤财。所以他准备趁机休养生息,等大齐强盛起来,不怕那南蛮不主动归降。
  至于民生大计,不说粮食产量增加,这水泥的问世更是帮助容易遭受洪灾的地区免了不少灾祸。自从水泥出世,皇帝就命人从最容易受灾的地方修建堤坝,平日蓄水防旱、灌溉农田,洪灾时开闸泄洪,以防洪水侵蚀农田、摧毁房屋。
  因为水泥量产有限,第一步就紧着修坝筑堤而用,特别是先行完工的地方,不仅一连几年免受旱灾,且在洪灾来临之际依旧安然无恙,皇帝更是看重堤坝修筑。他计划将大齐所有大江大河沿线都修上堤坝,为百姓造福。不过这是个大工程,恐怕需要几代人来完成,皇帝要做的就是开好头。
  若说皇帝哪里有这么多钱去完成这样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工程,盖因海航事业确实给他带来了完全超过预期的财富,一船货物运出去换回来一船金银都不夸张。因着海船制造技术先进,装备强悍,不仅抵的了海上风浪,还能抗的了海盗偷袭。哪怕有损失,但比起收益完全不值得一提。
  第一次成功回转后,皇帝更加看重海航事业,命人又打造了不少海船,甚至招募商人,带着他们一起去外边探索新世界。随着队伍的壮大,带回来的不仅仅是金银珠宝这类死物,作物良种、制造工艺、先进思想全部陆陆续续传回大齐,等待着大齐一点点消化,利用自己的智慧为己所用。
  

  第72章 黛玉的七个小哥哥

  “报,北藩八百里加急。”
  传报官的急报打断了正在进行的朝会; 皇帝打开镇北侯林涵钰的亲笔奏报; 一目十行看完上书内容。
  “北藩突然大旱,已经有三月不曾降雨,河水骤减; 草地干涸; 诸位爱卿可有良策?”皇帝看完奏报内容揉了揉额头; 有些疲累的问道。
  听闻此消息; 底下百官窃窃私语,议论着突如而来的消息。有说北藩乃是藩地,下不下雨是老天爷决定的,非人力可以左右,无需过多理会。有说北藩好不容易愿意臣服,若是不予理会恐怕会出现暴乱,届时战事再起,即便弹压下去恐怕以后大齐再难在北藩立威。
  双方各执一词; 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虽如此; 大部分人还是建议朝廷要拿出态度来,最起码不能置之不理; 寒了好不容易聚拢起来的北藩民心。只是这干旱确实不是人力能解救的,缺少粮食朝廷可以拨粮赈灾,可是有了粮没有水照样活不下去,水该怎么办?
  实际情况其实还要更严重一些,自打今年开春起; 北藩降雨就极少,但是天气回暖,冬天的千里冰雪融化后也尽够春天万物生长复苏之用,沿途水草勉强恢复到春季该有的生机。
  可是到了春末还是不曾降雨,北藩高地白天气温又极高,雪水也融化完了,只有高山山顶因为温度低还未完全融化,饮水自然就不够用。过了两个月沿途河水日渐减少,牧民不得不往有水的地方迁徙,最后基本都汇集一处,守着北藩的母亲河……塔里木依河过活。
  大家汇聚一处,又是人、又是动物,饮水越来越少,大部分地方都露出河床,每日取水都要跑到很远的地方。草原也因几月未曾降雨大面积变成枯黄之地,动物失去了食物来源,饮水不足,自然成批死亡。
  在这样下去恐怕真的要发生暴动,届时大齐若是用蛮力镇压,恐怕之前的努力都要毁之一旦。
  皇帝看着下边嗡嗡声一片,一点建设性的意见都没有,脑仁发疼,“林卿留下,退朝。”说完就往示意林如海跟上,就往养心殿而去,留下面面相觑的众人。
  林如海又不是神人,这种时候他能有什么办法,莫非能变出雨水不成?哎,说到底还是皇上宠爱林如海,瞅瞅,这时候多嫌弃他们,旁人一个不理,只叫林如海议事。剩余的人忍不住心里嘟嘟直冒酸水。
  林如海确实不能变出雨水来,可是他有一个一哭就会下雨的闺女,恰好皇上也知道。从听到北藩干旱,林如海心里就直打鼓,想着玉儿恐怕逃不过此事。可是北藩地势辽阔,单凭玉儿那点泪水能够解燃眉之急吗?
  若是有用,能解救万千黎民,倒也是功德一件。万一到时候只是毛毛雨,根本不顶用,届时该如何收场?林如海真不能保证自家闺女泪水变成的雨水充足啊,毕竟除了小时候哭了几场,还有母亲去世时哭了几场,其余可是未曾掉过半滴眼泪。且从那几次来看,雨势并不大,林如海私以为即便黛玉真去了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林如海边思索边跟着皇帝进了养心殿,一抬头就瞧见皇帝正眼巴巴的瞧着自己,看样子是准备让自己先提出来。陛下,您一大把年纪了做这种表情合适吗?哎,林如海压下吐槽,忍不住叹息一声,不得不先开口。
  “陛下,您是知道的,玉儿从小到大都没哭过几回,仅有的几次也都是和风细雨,北藩地势宽广,旱情严重,恐怕解不了燃眉之急。”
  “再加上小四呢?”皇帝殷切的提出建议,都这么熟了,皇帝觉得也不用跟林如海藏着掖着,搞得大家都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