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珊摇头:“最好的策略,还是考更高分才对吧。”
  杨锐哑然,本能的想要反驳,又放弃了,道:“算了,你如果能考更高分,当然更好。”
  对这么一个要强的女孩子,他觉得还是等高考结束以后,再仔细谈话比较好。
  刘珊少有的辩驳了杨锐,像是得胜的将军似的,昂首挺胸的回到教室,然后勾勾小拇指,叫道:“小黄,去外面听杨锐讲话。”
  黄仁条件反射的放下笔,出了教室门,才喊道:“我什么时候变成小黄了?”
  教室里一阵欢快的狗叫声,狐狸进村了似的。
  ……
  
227。第227章 平衡志愿
  
  听说杨锐要去北京,想去北京的锐学组成员骤增。
  大家都是年轻人,又以锐学组的名义聚在了一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快乐又令人羡慕的生活,以小圈子为基础的对外冲突,也增加了锐学组成员间的凝聚力,在这个动辄需要坐火车三四天的时代,成员们显然倾向于聚在一起。
  当然,北京的确是一个好地方,去这里上学总是不错的。
  唯一的问题在于,北京的各大高校在河东省的录取名额有限,分数较高。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北京大学都在河东省录取学生,其次,即使是在河东省录取学生的北京诸大学,名额也相对有限,大部分学校的录取人数在30人以下,分摊到文理科和各个专业以后,每个专业仅仅一两个人。
  这是报考北京各大学,也是报考外地大学最主要的麻烦风险。
  因为录取人数太少,往届的录取分数线只能作为参考,最终决定能不能录取的,还是其他的报考人。
  如果报考的人太多,录取分数毫无疑问会飙到天际去,相反,如果报考的人极少,乃至于只有一个,那报考人只要超过了一本或二本的限制线,就必然会被录取,此人的分数高低,也就变成了本年度的录取分数,属于爆冷的性质。
  在这一点上,公务员考试比高考报志愿来的更直接也更清晰,而两者的性质却是相同的。公务员考试会提前公布报考的人数,以及报考和录取的比例,也是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报考所带来的波动。
  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当录取比例低到几十乃至数百比一的时候,解决爆冷的问题容易,解决过热的问题就难了。
  杨锐将实验室交给魏振学和姚悦管理,抽出时间来,一个个的记录鸿睿班学生的志愿。
  60多人混在一起,报考北京的就有40多人,重复报考到同一个学校的,竟而有12人之多。
  尽管已在预料之中,杨锐还是略显挠头。
  校内平衡志愿是学校经常做的事,尤其是重点中学的班主任,最麻烦也必须做的事,便是平衡志愿。
  平衡志愿的理由很简单,一个学校的录取名额有限,同一个学校的人报的多了,都会有人必然被刷掉,更别说一个省的若干中学。
  鸿睿班现在报考最多的是北京商学院,共有6人报考。这所大学,既不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也不是名牌院校,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同时选择,一方面是它的分数在二本中较低,另一方面,则是它直属国内贸易部的身份。
  这年月,学生的工作都是依靠学校来分配的,而学校得到的名额与它的身份息息相关。
  北京商学院是国内贸易部下属的唯一一所大学,分配到商业系统中的机会便要多一些,而且,因为是北京的本科大学生,商学院的学生往往能够进入市级以上的商业机构,在这个年代,此类工作的待遇和福利都是相当诱人的。
  另一方面,对北京本地的学生来说,国内贸易部却不是很有吸引力的部委,因为北京的学生希望留在北京,而国内贸易部的分配往往是在外地,即使是省会城市,也会觉得吃亏。
  北京商学院自己也了解这种意向,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也有意识的倾向外地学生,使得河东省的录取名额相对其他学校,有数倍的提高。
  当然,数倍的提高,也不过是80多个名额,落在理工科,仅仅是40余个,每个专业仍然只有三四个。
  鸿睿班报考北京商学院的6个人,有两个人报在了同一个专业,另外四人也不能说是安全。
  从这次报名上,杨锐嗅到了危险。
  虽然不是正式的报考志愿,学生们的选择面也相对狭窄,但众人要是一窝蜂的奔向北京,撞车的几率仍然是不小的。
  “要谈话喽。”杨锐合上册子,自言自语的念了一句。
  实验室里正在埋头苦干的姚悦听到了声音,抬头问:“要帮忙吗?”
  “不用,这次是为了学校的事。”
  “什么事?”姚悦秉承着大学生的好奇。
  “总之,不是我愿意做的事。”杨锐出了实验室,在冷风里吹了一会,直抵校长室,找到赵丹年,道:“校长,必须得您出面了。”
  “你又想出新招了?”赵丹年的气色不错,头发都变黑了似的。
  杨锐将报考志愿的事说了,又道:“平衡志愿的工作,我觉得非校长您不可了。”
  赵丹年听的胡子一跳一跳的,等杨锐说完了,不爽的道:“报考志愿,不是高考结束以后的事吗?”
  “学生们是考后报,咱们得考前就帮他们考虑好不是?”杨锐一副老师的做派:“另外,我想把咱们同学选择的志愿,和省里其他学校讨论一下,等高考结束了,这就不方便了。”
  除了校内平衡志愿,校外平衡志愿也是存在的,不过,这也就是仅止80年代的好事了。
  这年月,能够有大量学生考得上大学的中学,屈指可数。就河东省来说,平江市一中,二中和三中,再加几所企业中学,就是所有能有双位数大学生的中学了。
  至于地区,通常只有一中或二中才能列在表里。
  县镇就更少了,除了少数一两个高考强县,普通的县一中,都可以不做考虑。
  如此一来,真正能够参与高考竞争的中学,也就是二十所左右。
  在小升初,初升高都需要考试的年代里,这二十所中学,就差不多垄断了一半的名额。
  而二十多个单位,完全可以组成一个小圈子互相讨论同一个问题了。
  全国高考录取大约30万人,这其中,本科的名额不到15万,分摊到30多个省,每个省只有不到5000人能考得上本科。
  5000人的一半,再分摊到二十所中学,平均125人,也就是说,一所中学如果能有100人考得上本科,就是妥妥的重点中学了。
  再划分文理的话,一所重点中学被录取的理科生,平均也就是50人左右,与西堡中学鸿睿班的人数相当。
  杨锐觉得,此时的鸿睿班,理所应当的应该参与到平衡志愿的圈子里去。
  赵丹年却被他的大胆给惊住了,许久方道:“杨锐,你又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啊。”
  “这个难题,只有您才能解。”杨锐恭维着校长。
  赵丹年叹气:“我豁出一张老脸去,和他们说一说报考志愿的事,倒是可以,但你的鸿睿班,今年要是考砸了,我的老脸可就捡不回来了。”
  “您若是害臊,就把咱们的报考志愿表丢给他们,让他们自己琢磨去,软的来不了,就来硬的呗。”杨锐很大度的样子。
  赵丹年一口否定:“把咱们的高考志愿表丢给他们,光让他们研究咱们,我能干这种事?”
  “那您是答应了?”
  “你都做到这一步了,我不答应也不行了。”赵丹年敲敲桌子,将杨锐拿来的志愿表看了又看,突然喜滋滋的问:“你估计,能考上多少人?”
  “您觉得呢?”
  “就预考的成绩,能有二十个?”赵丹年尽可能的叫了一个大数字,他是看着鸿睿班一步步起来的,这个数字,是在他认为合理的基础上,加上了美好的愿望。
  杨锐撇撇嘴,却道:“要论分数,肯定不止这个数字,但最终能有多少人被录取,还得看您的。”
  “这可是你说的!”
  “是我说的。”
  “那你看好了。”赵丹年仿佛年轻了几岁似的,脸上都泛着油光,心中不停的念经:西堡中学考上大学生了,西堡中学考上大学生了……
  ……
  
228。第228章 预定录取
  
  赵丹年从学校的账目里支取了50块钱,又从家里拿了50块钱,就出门串联去了。
  公帐支取的50块钱,是准备用来买车票的,因为有票就能报销,算是个名目。他自己的50块钱是用来吃饭的,因为是在省内跑,全省粮票就能用,这倒不是一个大问题。
  在临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里,像赵丹年一样串联的学校领导还有不少,大部分都是像他这般老资格的老干部。
  因为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是不赞同这种做法的,用他们的话来说,学校间和学校内平衡志愿,使得“填报志愿的指导思想不是从国家的需要,结合个人的条件考虑志愿出发,而是看到分数,打听‘行情’,主观猜测,甚至有的待价而沽。一些中学召开学生和家长的座谈会,也是以分数高低分组讨论,分别指导。这明显地与中学平时的革命理想前途教育和‘五爱’教育相违背,给学校政治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普通的学校领导,被省招办开了会,就装模作样的不敢出门了,年纪较大的老干部往往不怕这个,照样出门。即使被领导点名批评,也比自家的学生被撞车而落榜强。
  赵丹年以前是没机会出去串联,现在有了机会,积极的不得了,更是不将省招办放在眼里。
  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虽然是个挺高级的部门,被人求的时候也多,但赵丹年都是快退休的人了,却是谁都不怕。
  他到了溪县,就找溪县一中和二中的校长,让他们搞座谈会,然后拿出鸿睿班的学生试卷给对方看。
  锐学试卷在河东省内卖的很好,经过这半年时间,溪县的两所高中对西堡中学的情况也有所了解,加上赵丹年多年来积累的良好声望,溪县一中和溪县二中都不敢怠慢,立刻组织了人数过百人的高考座谈会。
  这百余人,都是有志于报考外省院校的学生。
  省内院校,是不太需要平衡志愿的,因为省内院校的录取名额比较多,撞车往往不是因为别人也报考了,而是因为成绩太差。
  当然,省内院校也经常会有一年热门一年冷清的情况,但是,动辄录取几百上千人的省内院校,平衡志愿也是平衡不过来的。
  省外院校则不同了,尤其是对河东省这种,全省只有一所重点大学的省份来说,每个有可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都是香饽饽,又怎么忍心他们因为撞车而落榜呢。
  放弃报考省外大学更不靠谱,省外的大学单个录取的人数少,加起来却不少,总有一个省份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总名额。尤其是本科录取,更是如此。
  溪县的两所高中找了近百人,自然不是说有上百人能考得上大学,只是这上百人有希望罢了。
  某些学生,即使老师觉得没有希望了,开这种座谈会的时候,也会叫上他们,免得学生心里不舒服。
  至于更多的根本是一点希望都没有的学生,或者是明确表示不报考省外大学的学生,才不必被通知来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被设在了一中的礼堂中,赵丹年像是写菜名似的,在礼堂前方的黑板上,写下西堡中学的学生们拟报考的大学名字,接着是一中和二中的老师,写下他们的学生拟报考的大学名字,三方若是有重复的,就在同一个学校后面画正字。
  总共200名左右的学生,最后重复比较多的学校也就是几个。
  没有重复的学生和家长,因此会松一口气,而报考志愿重复比较多的学生和家长,就不得不面临谁改志愿的问题了。
  一中的改两个志愿,就要二中的劝人改志愿,二中的改了志愿,就要劝西堡中学改几个志愿,省招办所谓的待价而沽,讨价还价,就来自于此。
  更麻烦的是,他们的讨论仍然不是最后答案,过两天,溪县的校长们还要去南湖地区,与其他县中来人再谈一遍,接着是去平江,继续谈志愿。
  可以说,接下去的一个半月,直到高考结束,估分结束,报考结束,谈志愿才会真正结束。
  省招办对学校间的此等行为是深恶痛绝,而且严防死守,临近高考的时候,不止是开会的时候要阻止,平时发现了也会专门制止,认为此等行为,妨碍了他们的权力。
  当然,冠冕堂皇的话还是有的,比如说: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报志愿时服从国家的需要,正确处理个人爱好、志趣和国家需要的关系,把自己的理想融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赵丹年们的策略是借体检之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高考前的体检是大事,虽然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但就个体而言,没有通过却是大灾难。
  对这种活动,各个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是要陪同的。
  省招办对此不仅不能阻止,还得鼓励,归根结底,他们终究不是直管部门,而学校领导的官帽子,却被升学率给卡的紧紧地。
  而在体检的日子里,赵丹年们躲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商量着报考的问题,杨锐们也遇到了自己的问题。
  “怎么样,来我们学校吧,只要你志愿填写我们学校,我保证,过线就能录。”穿着皮夹克的招生老师,像是车站里揽客的黑车司机似的,满脸的横肉又挂着温柔的笑。
  手里拿着体检表的杨锐呆呆的看着对方,小心翼翼的问:“过线就能录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你只要分数达到我们学校的最低控制线,我们学校就录取你,不管你们省有没有名额,会不会有人分数更高。当然,你考的越高越好,我们南京工学院还有奖学金制度,另外,我们是国家首批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授予权的学校,你学的好,以后读硕士,读博士都容易,我听说你去年就有写论文是吗?这是好事啊,你到我们学校继续深造,以后出国也有机会。”南京工学院的招生老师搂着杨锐的肩膀,和他很熟的样子。
  杨锐是彻底懵了,不是说现在的大学生金贵吗?怎么大学的招生老师就这么寒碜,简直是抢人的驾驶了。
  还好卢老师始终注意着自己的“得意门生”,第一时间过来,挡在前面,笑说:“我是杨锐的班主任,您是?”
  “我是南京工学院招生办的,鄙人王皓,白告皓,你叫我王老师就行了,您怎么称呼。”
  “姓卢。”
  “卢老师。”
  “别客气。”卢老师礼貌的笑一下,就问:“您这是在做预定录取?”
  “不是啊,预定录取可不行,我们就是提前了解一些意向学生的志愿,比如杨锐同学,你想读哪个专业?”
  “生物系。”
  “生物……啊,生物也不错。杨锐同学你可能不知道,我们南京工学院在民国时期,是叫做国立中央大学的,33年就办了化学系,现在的南京化工学院,就是我们南京工学院的化学工程系划出建立的,无锡轻工学院,是我们的食品工程系迁出的,江苏工学院,是我们的机械二系迁出建立的,这些科系虽然迁出了,但我们的底子还在,你到南京工学院来,读生物也好,读机械也好,都是最好的选择啊……”
  杨锐看这位说的唾沫横飞,找了个空档打断他,问:“卢老师,什么是预定录取?”
  “咱们不是预定录取啊,咱们就是了解情况。”王皓的声音高了些,又迅速降了下去。
  卢老师不易察觉的笑了笑,说:“预定录取就是预先确定招生名额,等高考成绩出来,只要达到学校划定的分数线,学校都会录取。这样的话,学生报考就不用担心撞车了。”
  “那感情好,咱们班好几个人,都愁这个呢,王老师,我帮你叫几个人过来。”杨锐听懂了,却装傻了。
  王老师连忙拽住他,笑道:“不用叫,不用叫,我就是了解情况。有杨锐同学一个人就行了,我们学校确实是很不错,现在执行的是国家最新的学位制度,奖学金和补助制度也很完善……”
  所谓的预定录取,其实就是争夺高分考生的手段,在80年代,90年代,每个学校都会派专人到各个省份,联络当地的高分考生,许诺好的条件,请他们报考自己学校。
  而高分考生,自然少不了杨锐这种全省预考第一的学生。至于鸿睿班的其他学员,即使他们的分数能够达到学校的录取线,也是不会被预定录取的。
  事实上,预定录取损害的就是低分学生的利益。但在“分分分就是学生的命根”的年月,分数低又何谈利益。
  王皓明显看好杨锐,足足说了10多分钟的话,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杨锐等他走远了,才松了一口气,笑道:“这都没考试呢,至于吗?”
  卢老师用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的眼神望着杨锐,说道:“你以为就学生要排名?学校也是要排名的。”
  ……
  
229。第229章 体检
  
  学校当然是要排名的,有的学校强,有的学校弱,有的是名校,有的是烂校,除了重点和普本的区别以外,自有其内在的规律。
  80年代还不兴大学排名,但学生们报考学校,总要有一定的依据。
  除了城市和名字以外,拨款的多少,重点学科的数量,博士点的数量,院士等学者的分量,还有高考状元的数量,都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生源质量和学校的排名。
  尤其是高考状元,能够非常直接的反应出一个学校的受重视程度,社会声誉和美誉度。如果将恢复高考到98年的状元数量做一个排名,北大以85人居首,清华以46人居次,排名第三的中科大是16人,复旦8人,对外经贸大学6人,南京大学4人,人民大学3人……
  这样一条线索,在985战略以前,很能体现各个学校的位置。
  而要获得这样的排名,自然不能坐等学生上门。
  后世的大学自主招生,或者是所谓的特招,都是学校争抢优质生源的法门,80年代也有预定录取的手段。
  当然,他们也不是非状元生不要,第一名的事儿,总是难以确定的,但要是有本事把一个省的前十几名揽到手,状元差不多也就到了半个了。
  杨锐预考得第一的时候,各校还没开始预定录取的工作呢,如今离高考大半个月,离估分一个月,大学招生部门就纷纷运动了起来。
  赵丹年们觉得体检时间是个暗渡陈仓的好机会,王皓们亦是如此。
  杨锐才送走汪浩,然后检查了一个视力,就在测色弱的地方,被另一名老师给拦住了。
  “你是杨锐吧?”这位老师嘴唇又大又厚,鼻子也是如此,倒是显的憨厚。
  杨锐点了点头。
  “认识一下,我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彭老师,听说,你是河东省今年的预考第一?”
  “是。”
  “考的挺不错啊,镇中的学生,能考第一挺不容易吧。”彭老师套着近乎。
  杨锐迟疑了一下,继续点头。
  “不爱说话呀。没关系,咱们西交大讲究的是精勤求学。进入学校,你只要读书,明理,认真学习就行了,没有过多的要求。毕业了以后,咱们西交大的政策也很灵活,在省内,各个单位也都喜欢咱们学校的学生,今年和去年毕业的校友,分配的都很好……”
  “这个……我暂时还没有准备确定学校。”
  “该确定了。”彭老师很关切的道:“现在不确定志愿,等到高考结束以后,就会手忙脚乱的,以前的时候,我们都是先报志愿再考试的,知道为什么这样吗?”
  “不知道。”杨锐摇头。
  彭老师笑道:“提前报考志愿,更能确定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现在估分以后再报志愿,是为了减少滑档。要我说,根据兴趣选专业还是比较重要的,尤其是你们高分的考生,特别要选好专业,这是以后一辈子从事的职业了,你说对不对?”
  “对。”
  “对吧,正好有时间,我给你介绍一下我们西交大。七五期间,八五期间,我们都是五所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
  杨锐无可无不可的听着。他前世接触过不少西交大的学生,确实是基础知识异常扎实的所谓的研究型人才,而在从商从政方面,作为西安最好的大学,西交大的优势也是极其明显的,但是,就80年代的资源分配来说,西交大显然落在了直辖市的大学后面,这对普通学生倒是不甚明显,对杨锐来说,影响就很大了。
  彭老师热情的说了几分钟,又留给杨锐电话,才笑呵呵的离开。他的工作也不是一定要将人拉到学校里来的,现在介绍一番,等到报考的时候,人家说不定就填了自己。
  毕竟,一名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会有多个选项,能多录取一个高分考生算一个。
  杨锐被动的说再见,接着继续体检,继而又被人拦住。
  总算卢老师还记着他,过了阵子,又过来帮忙,笑道:“今天很忙吧。”
  “特别忙。”杨锐摇头,又问:“所有学校的招生老师,都会来?”
  “当然不是了。”卢老师失笑:“全国这么多省份,他们跑也跑不完,只能选一些地方跑了。”
  “那怎么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