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刚烤好的,买了两条。”男人将两只油汪汪的烤黄鱼放在了小桌上。然后给两支景德镇产的软卧专用陶瓷杯倒上水,推给女儿和老婆。
  “买一条就好了,买两条做什么?”马丽华埋怨的说。
  “一条给小满吃,一条给你吃。”男人说着要去上铺。
  马丽华露出些许的笑容,拉住男人,道:“一起吃,我一个人也吃不完。”
  “我经常吃的,用不着,你们俩吃就行了。”男人推让着坐了下来,将上铺的书拿了下来看。
  马丽华笑笑,将女儿小满拉过来,两个人分享一条烤鱼。
  热乎乎的烤鱼很好吃,小满吃的满嘴流油,圆圆的小脸因为咀嚼而不停的变形,黑漆漆的眼珠还灵动的看着四周。
  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子来说,第一次坐火车,而且是坐软卧包厢,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砰砰”。
  包厢门敲了两下,旋即被拉开了。
  一名年轻人拖着拉杆箱,出现在门外,向里面看了看,进来了笑道:“我和你们一个包厢。”
  “哦,小兄弟,你是这边下铺的吧。”男人瞅到了杨锐手里的车票,友好的将位置让了出来。
  马丽华其实不怎么高兴,三口人开开心心的呆一个包厢里多舒服,有个生人多不自在。
  不过,她也是笑笑没说话。人家买票坐车,自己也资格反对。另一方面,现在能坐软卧的都不是普通人,按照规矩的话,她家老文这样的正处级干部,都只能坐硬卧,不能坐软卧,也是托了好几层的关系,他们才买到了三张票。
  眼前的年轻人,想来也是托了关系买的软卧票,马丽华自己知道买票的难度,自然高看对方一眼。
  文小满则匆忙的将嘴里叼着的鱼放回原位,然后用手捂着嘴,使劲的想要将又硬又韧的鱼肉吞进去。
  贪吃的形象,最好还是不要被帅哥看到。
  这是13岁少女的朴素思维。
  杨锐将拉杆箱收起来,放在床位下面,又取下背上的双肩包,开始收拾东西。
  他现在的装束,和后世读大学的时候,其实没什么两样,仍然是一身运动服,仍然是一个包一个箱子。
  不过,比起此时用麻袋装东西的民工,杨锐的装备就先进太多了。
  马丽华的目光,也随着杨锐的动作而动。
  拉杆箱她是认识的,京城大点的商场都有卖,有三四十块的,也有三四百块的,还有使馆区专门卖给外国人的拉杆箱,售价往往高达几百块的外汇券,马丽华之前也想买,终归是没舍得,这次出门也是扛着大包小包来的。
  在马丽华的注视下,杨锐很有秩序的拿出保温杯,灌上水,又掏出两本书,放床头,接着,他拿出了新买的照相机,熟练的安好镜头,咔嚓的照了一张相。
  杨锐准备将一路经过的火车站都照下来,以做留念。
  不过,他的这个动作可把车厢内文家人给惊讶坏了。如今的相机可都是胶片相机,一张胶片拍22张或23张,然后就得换胶片,而每卷胶片都是价格不菲的。
  就这样照一个不包括自己和家人在内的相片,除了专业摄像工作者以外,这是很奢侈的行为。
  文家男人更是好奇的打量着杨锐手里的相机,问:“你这个相机的型号,是红旗20吧。”
  “对,你认识?”杨锐同样惊讶,虽然是国产相机,但红旗20的产量极少,认识的人更少。
  男人使劲点头,放下书道:“认识,怎么不认识。我们社也有一个,宝贝的什么似的,听说全国也就生产了几百台,你是从哪里买到的?对了,忘了自我介绍,我叫文思,文明的文,思考的思,在北京日报社工作,家是平江的。”
  这时候人不怎么计较隐私问题,在火车上互通姓名和工作单位,也是很平常的事。
  杨锐犹豫了一下,道:“你叫我杨锐就好了。我是去北京读书的。”
  “大学?”
  “对。”
  “哪个学校?”文思一个劲的追问。
  杨锐无奈道:“北京大学。”
  “啊……装淑女的文小满发出压抑的叫声,用近乎崇拜的眼神望着杨锐。
  马丽华的表情也瞬间融洽很多。这个年代的大学生,本省就被赋予了文明知识进步有礼等等美好的词汇,即使达不到这种要求的大学生,其实也在社会的要求下,潜移默化的改变着。
  同在一个车厢,大学生比采购员是要好的多的旅伴。
  “大学报名还有十多天吧,你怎么这么早去学校?”马丽华主动问了一句。
  “我想先去学校看看。”杨锐是考虑着提前去学校,重建实验室呢。
  “在北京有亲戚吗?最好住在亲戚朋友家里,外面的旅社贵的很,也不安全。学校现在让不让学生提前住校了?”马丽华挺关心的说。
  “具体还不知道,我准备等开学了再去报到。”
  “这样也好。”文思将话题接了过来,饶有兴趣的聊了几句学校的事,话题又慢慢转向照相机。
  红旗20照相机是国产相机的巅峰之作,也可以说是最后的辉煌。它仿制于徕卡M3,又吸取了徕卡M4的部分设计理念,制作极为精良,机械性能堪与徕卡比肩,而造型手感却犹有过之,是中国制造的顶级135相机,更是中外相机收藏界的宠儿。到90年代初,红旗20照相机的价格就达到了5000美元,至30年后,更是能卖到1。5万美元的高价,是少数比原型机还要贵的相机。
  当然,红旗20也是非常贵的,一套一机三镜的国内售价2000多元,因产量极低,只调拨供应给新华社等高等级的新闻机构,而它在香港展览会上高达三千多港币的价格,足以令普通中国人倾家荡产。
  杨锐既是出于考古的目的,也是出于收藏的目的,才托管慎买了一台红旗20回来,一试之下,果然是手感出众,除了重量感太实在以外,比后世他所接触过的绝大多数相机都要好,于是专门拿出来把玩拍照。
  文思却是出于职业习惯,既对杨锐好奇,又对照相机好奇,不禁问个不停。
  “砰砰。”
  这一次,被敲的是车窗。
  杨锐一转头,讶然看到姚悦、姚乐和姚母三人组。
  “我们来晚了,没在候车大厅找到你,就进来了。”姚悦小声说了一句。
  “你们是来送我的?”
  “要不然呢?我下周才去北京,你怎么走这么早?”姚乐抢过话头来,语速极快。
  杨锐不得不解释一遍,同时表示感谢。
  姚悦连连摇头,说:“要说谢谢的是我们,你到了北京一定要注意身体……”
  她絮絮叨叨的说了好些话,有些重复了,自己也没注意到。
  “滴滴”
  汽笛声响起,姚悦才匆忙的结束嘱咐,从姚母手里拿过木盒,递给杨锐,道:“这是我们给你做的熟食,方便你在路上吃……恩,是为了谢谢你帮姚乐报志愿。”
  “你做的?”杨锐没有推辞的收了下来。
  姚悦赧然道:“一些是我做的,一些是她们帮我做的。”
  姚乐不停的挥手,刷存在感。
  姚母也笑着挥挥手,说:“一路顺风。”
  “谢谢……谢谢。”杨锐口拙的向她们挥手,眼前的情况,实在是令他有些诧异。
  ……
  志鸟村微信公众号:znc100,欢迎大家订阅。
  ……
  
263。第263章 软卧包厢
  
  火车缓缓启动,列车员来送了一次热水,包厢内就安静了下来。
  杨锐又拍了两张照片,便将照相机交给了文思摆弄。
  作为报社编辑,文思喜欢摄影,但接触好相机的时候并不多,尤其是红旗20这种旁轴测距的高端相机,好不容易得到它的摄影记者都爱护如己身,最多只能借给他把玩几分钟,拆换一个镜头都是不可能的。
  杨锐却是将三个镜头都拿了出来,甚至拿出一个胶卷,随便文思使用。
  他虽然有收藏的欲望,不过,照相机这种东西,增值速度是远远赶不上通货膨胀的,所以,收藏只是对消费欲望的一种解释罢了,他既然将之拆出来用了,其实就没有指望收藏它能赚钱。
  文思显然有些乐不思蜀,一会的功夫,就坐到了杨锐这边,和他讨论起广角和标准镜头的区别。
  杨锐有一句没一句的回应着,权当是旅途中的消遣。
  文小满乘此机会,仔细的端详着杨锐的模样,越看越觉得好看,小心脏更是砰砰砰的直跳。
  她对这次的旅途,实在是太满意了。
  “烤鱼怎么不吃了?”马丽华轻轻的推了女儿一把。
  文小满的脸瞬间红了一下,掩饰着用手捂住,说:“不想吃了。”
  “刚才不是看你挺爱吃的?怎么了?”
  “就是……就是吃饱了。”文小满其实是不想自己狼吞虎咽的样子被对面的漂亮男生看到。
  虽然烤鱼很好吃,虽然文小满很多时候都不顾及形象,但是,身着一身黄蓝相间的运动服的杨锐,也确实有点漂亮过头了,远远超过烤鱼的美味等级。
  马丽华不太理解的看看残余一半的烤鱼,摇头道:“你平时都能吃两三碗米饭的,今天怎么吃这么少?是不是生病了。”
  “没有……哪里有,老师不是说让我们保持体型吗?要为明年考试准备了。”文小满深深的低下头,似乎在为这些年被消化的米饭而忏悔。
  “这孩子……”马丽华看看剩下一个半的烤鱼,道:“老文,别玩了,趁热把烤鱼吃了。这个,小杨,你也吃一条。”
  “不用了,我出来的时候吃过了。”杨锐谦让了一下。
  马丽华果然不再劝,又将半个烤鱼推到文思面前。
  “我等会再吃。”文思忙着玩相机呢,忙不过来。
  马丽华只好自己拿起来吃。她右边,老公盯着杨锐的相机看,她左边,女儿盯着杨锐看……
  马丽华突然心生警惕,用胳膊肘倒倒女儿,道:“你,看书去,作业都没做。”
  “我做了。”文小满很不乐意。
  “做了也看书去,曲谱背了吗?”
  “背了。”
  “背新的去。”
  “哦。”文小满低低头,又瞅一眼杨锐,抽出本音乐教材,默默的哼了起来。
  小姑娘的音调很不错,也成功的引起了杨锐的注意。
  这是个很可爱的小姑娘,一双眼睛极有灵气,头上扎两小辫,活动而伶俐。
  用超过时代的话来形容,这简直就是一只萌系的二次元女孩。
  “真不容易啊,能在80年代遇到这么萌的女孩子。”杨锐暗自评价了一句,却也没有盯着人家看,转而打开姚悦送给自己的木盒。
  木盒挺大,又高又宽。第一层打开,是炸成焦黄色的里脊和肉丸,闻起来就喷香扑鼻的。
  第二层,是经典的宫保鸡丁,鸡肉的大小匀称,颜色鲜亮。
  第三层,则是用一个小小的铁饭盒,上面还附着纸条一封:将热水灌入最下层,就可以保持饭菜的温度。
  纸条上的字迹纤细,正是杨锐熟悉的姚悦的笔触。
  杨锐打开铁饭盒,里面满满的装着颗粒晶莹的米饭。
  “是你对象刚刚送的?”马丽华突然问了一句。
  杨锐惊醒似的抬头,笑笑没说话。
  文小满嘟嘟嘴,问:“杨大哥,你读北京大学,她呢?”
  “她在河东大学。”
  “那你们两个以后不是很难见面了?”
  杨锐不置可否的笑笑。
  马丽华拽拽女儿,道:“好好背书,管闲事。”
  “不是你先问的?”
  “我能问,你不能问。”
  “独裁。”
  “恩?”
  “哦,知道了。”文小满再次嘟嘟嘴低下头,眼睛却是亮闪闪的看着杨锐。
  杨锐也觉得不能让她再问问题了,于是笑笑合上木盒,拿出管慎买给自己的walkman,戴上耳机,闭目听了起来。
  轻轻的音乐,从耳机中流淌出来,看的文思和马丽华目瞪口呆。
  文小满反而雀跃的道:“是随身听,小月用的也是这种。”
  “我记得你说过,小月的随身听是她爸爸从国外带过来的?”文思见杨锐好像听不到,若有所思的问女儿。
  “是呀,放一张磁带进去,就可以边走边听了,所以叫walkman。”文小满读的是音乐,班里同学的条件都不错,也是见过这种新产品的。
  “在家里听不是一样,干嘛要边走边听?再说了,后面有车过来都不知道,多危险呀。”马丽华很不满的摇摇头,道:“你说外国人也有意思,这么好的技术,做什么不好,做这些东西。”
  “外国人的想法和咱们不一样。”文思说了一句,又将目光放在了照相机上。
  这样的机会不常有,他想多看看,琢磨琢磨,反正在火车上,闲着也是闲着。
  杨锐闭着眼睛,听着似曾相识又未曾听过的粤语歌,体会着时空流转的奇妙与属于自己的安静。
  火车哐当哐当的向前奔跑,黑烟滚滚而出,喷向湛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优哉游哉的在天上飘荡,似乎对地面上的一切都漫不经心。
  窗外的绿树出现又消失,青山与小溪一闪即过,又反复出现,它们令画面变的单调起来,也令杨锐昏昏欲睡。
  不多时,换了两遍的磁带自动停止,杨锐没有再换,翻了个身,发出均匀而细小的鼾声。
  “唉,你说这个小伙子,家里是做什么的?”马丽华一拉老公,说起了八卦。
  文思同志比划着相机,不耐烦的道:“你管人家是做什么的,河东那么大,我哪里知道。”
  “这不是让你猜嘛。”
  “我猜不着。”
  “喂,我问你,你手里的相机,值多少钱?”马丽华换了个方式,问了起来。
  文思稍微有了点聊天的兴趣,嘿嘿的一笑,说:“你别问多少钱,这个可是红旗20,你有钱都买不着。”
  “怎么说?”
  “这是70年做的相机,79年就停产了,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马丽华配合的问。
  文思一笑,道:“太难做呗,你看这镜头,这机身,全都是仿德国人的相机,而且做的比德国人的还好,这些光学玻璃,那都是老师傅一个一个磨出来,总共就没产多少个,全给中央媒体了。”
  “那你们社还有一个?”
  “咱不是北京日报吗?近水楼台先得月,那老小子软磨硬泡要来的,都舍不得给人看,我这次回去,得和他好好说道说道。”
  “那要是买不到,这个小伙子怎么弄到的?”马丽华问出关键问题。
  文思想了一下,又摇摇头,道:“说不定他家里人借给他的?要不然……”
  “把话说完,急死人了。”
  “要不然就是从香港买的。”文思说着摇摇头,道:“也不能,那太贵了。”
  “多贵?”马丽华好奇的就是这种问题。
  文思竖起三根手指,道:“三千多港币,参加了好几个展览会,就没卖出去几台,人家外国人都觉得贵。”
  “三千港币?”马丽华重复了一遍,赶紧抓住文思的胳膊,道:“这么贵的东西你还玩?弄坏了你赔得起吗?赶紧给人家好好的放回去。”
  “唉,你说话怎么就那么像我们社的摄影记者……”
  “你放不放?”马丽华举起了桌上的烤鱼。
  “放,我放还不行嘛。”文思委屈的将相机给收拾起来,装好放在了桌面上。
  
264。第264章 复习
  
  杨锐睡了几个小时,没有立刻起来,而是就躺在下铺,在脑海里复习起了高数。
  对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高数和物理化学一样,都不能说是极端重要,但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数学物理和化学对生物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名不错的生物研究员,必然擅长数理化中的一种;一名优秀的生物研究员,必然在基础学科上毫无短板;一名牛牌生物研究员,必然擅长基础学科,并精通其中的一两门。
  如果要做个科研蓝领,那对基础学科有个基础就可以了,更多的时间可以用在生物专业本身。
  但是,如果要想做科研白领,或者更进一步,做其他科研人员口中所谓的老板,擅长基础学科乃至精通是必不可少的。
  杨锐不准备照抄脑海中的实验和专业技术过一辈子,那样的生活太乏味,与其如此,他还不如赚一笔钱去享受生活。
  没有真实水平做科研,短时间内不会出问题,但终归会出问题的。就像是本科生会有毕业答辩一样,研究者也会在各种国际会议上遇到诘难。如果要申请教职,或者任何国家和组织承认的头衔,答辩都是必不可少的。
  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依旧难以避免真实的问题碰撞。科学领域虽然不免会有学阀的存在,但要是没有强硬的实力,学阀只会遇到更多的挑战。
  就好像那些大型跨国制药集团,每年花几亿美元进行各种诉讼战争,每年花几十亿进行各种营销战争,每年花上百亿进行各种研发战争,但是,中小型的制药企业依然会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来,持续的向他们挑战,成功者固然不多,可陨落的超级制药公司依旧屡见不鲜。
  杨锐要是想有所作为,那他本身所掌握的知识量就是不够的。当然,任何一名研究者,他所掌握的知识永远都是不够的。杨锐作为30年后的研究生,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知识内容都是领先时代的,可厚度就不一定了。
  从好的方面来讲,80年代的国内大学教授,知识积累还不一定有30年后的硕士生来的丰富,如果去掉已经落后的知识,80年代的外国教授,也不见得比杨锐高端多少。
  大家可以说是在一条起跑线上。
  但是,与蓝领工作不同,站在科研前沿,终生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任何一名还想继续发表论文,写论文的教授专家,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新东西,不断的阅读新的论文和书籍,不断的钻研某一个领域。
  否则,最多两三年的功夫,就要被滚滚前进的科研大军抛下了。
  杨锐乐于如此,应该说,他自始至终都是热爱科研生活的,只不过,有的人有机会做科研,有的人却没有这样的机会。
  曾几何时,杨锐是没有机会的人,现如今,他却是摸到了科研生活的门槛。
  大学有四年时间,杨锐是准备好好的读些书的,不一定是学校里的书,也可以是他脑海中早就存下来的书籍。
  就国内目前的环境来说,学校也是最适合治学的地方了,走出学校,就很难再找到如此安静而向上的环境了。
  杨锐躺在床上学知识兼思考人生,文小满就悄悄的趴在上铺,观察着杨锐。
  她母亲马丽华在上铺对面睡着了,父亲在下铺睡着了,文小满可以放心大胆的看男神,而不担心被父母发现。
  这种有点刺激又有点开心的视觉享受,令文小满欲罢不能。
  “长的就像是银幕里走下来的人。”文小满边看边和学校里的老师比较。
  她读的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很难考,但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艺术专业的中学。这里的学生毕业以后,很容易就能考上艺术类大学。
  比起依靠补习班来学习音乐美术舞蹈演艺的同龄人来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们的竞争力要大的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生源很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教学条件很好,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给文小满授课的老师,多是接受了正式的音乐教育的,在流行娱乐尚不盛行的80年代,他们就是走在时尚前沿的代表了,毫无疑问,这些老师们也是尽其所能的展现出其具有特色的一面。
  无论是帅气、酷气、暖气……附中的老师们看着就比灰扑扑的路人们引人瞩目。
  但是,和杨锐比起来,附中的老师们的底子就太差了,80年代时尚风的衣着打扮更是好不到哪里去。
  文小满越看越是着迷,突然有点后悔自己学的不是美术,否则话,她现在就可以将杨锐画下来了。
  《软卧车厢中的少年》说不定会变成一副名画。
  文小满想着想着就痴了。
  “想什么呢?”杨锐忽然睁开眼睛,与文小满四目相对。
  “我……我也不知道……”文小满有点慌,又有点镇定,她仍然趴在上铺,面向杨锐。
  杨锐抬头就能看到文小满纤细的长腿,以及纯净的大眼睛,不由笑道:“不知道在想什么,就是发呆了?”
  “谁……发呆了。”文小满说完,觉得自己的气势被大大弱化了,于是问:“你去上学,怎么提那么少的东西?”
  “一个旅行箱,一个双肩包,不少了吧。”
  “我看别的学生,都要背很多东西到学校,离学校越近的越是这样。”文小满总算是说顺溜了。
  杨锐微笑道:“我这不是离学校远吗?火车一天一夜都到不了呢。”
  “你有车坐,还是软卧。”女孩儿似乎在打抱不平,现在的硬座是密不透风的状态,更显的软卧的难得。
  杨锐也笑了:“你不是也坐软卧了?”
  “我……就坐了这一次。”女孩儿说话的声音小小的,心情却渐渐的美丽起来,她又用目光巡视了一遍杨锐,问:“你听的是walkman吗?”
  “是,你知道walkman?”
  “当然,我的同学也买了。你呢?也是你爸爸买给你的吗?”
  “是我自己买的。”
  “这个东西很贵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