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旁边有人笑了出声,然后道:“我见过董昊做题,和我们做加减乘除差不多,那真和机器差不多。”
“我倒想当机器,没机会了。”候兵站在旁边看自己的信,听他们聊到这个,道:“你们不知道听说过没,以前好多数学所,都有计算任务,数学家就和小学生一样,排队坐好,然后一批一批的做题,最后把正确数字拿出来。”
“这么惨?”
“这有什么惨的,至少能进数学所,以前的数学所人多多啊,算几年题算什么。”候兵摇头道:“现在有计算机了,我们这种不上不下的,想分到数学所都不行。”
“甭丧气,这大学不是才开始,说不定你就发表一篇什么论文,让各地抢着要了。”毛启明很会说话的安慰了一句。
“但愿吧。”候兵又低头看自己的信了。
“我说,你们说论文,我这还看到一篇。”挖掘最深的是位大二的师兄,留了齐耳的长短发,颇有艺术气质的用两只手指捻起一个信封,道:“气氛不对呀,我说还是不说?”
候兵灿然一笑:“说吧,我不怕打击。”
“董昊的信,《计算数学》杂志社的。”气质师兄喘了一口气,又道:“捏着厚厚的,不像是退稿信哦。”
“多厚?”一名沉默的大三师兄推了推眼镜,冷静的问。
气质师兄又捏了捏,道:“总有大拇指那么厚吧。”
“样刊。”眼镜师兄断然道。
“样刊的意思,是已经投稿成功了?”候兵诧异万分,道:“那要是真的,这就是我们数学系新生最早投稿的论文了。”
“比你们早得多,学生投稿,审稿通常要两个月以上,有长的要三四个月,所以说……”眼镜师兄的目光中溅射出睿智的光芒,飞快地计算出答案:“董昊是在开学一个月左右,就寄出了投稿信……”
这个5…4=1的答案,震慑诸人。
候兵惨笑:“人比人气死人啊,我们开学一个月的时候,还傻乎乎的逛校园呢。”
“董昊应该是你们83届新生的NO。1了。”眼镜师兄拽了一句英文,留下一句偈语,飘然而去。
“咦,这有封英文信。”某位同学,这次从底下翻出了一个中型宽信封。
满满的英文和拼音混搭风,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飘然而去的眼镜师兄,又飘然而返。
“《生物化学系统生态》。”眼镜师兄轻松读出封面上的英文,问:“ruiyang是谁?”
“杨锐,我们宿舍的!”毛启明与有荣焉的跳了出来。
“你怎么知道是你们宿舍的,不能是别的宿舍的,这个ruiyang的拼音,可以是很多种啊,祥瑞的瑞,花蕊的蕊都可以……”眼镜师兄眼中再次闪烁起睿智的光芒。
“有道理。”中长发的气质师兄表达赞同。
毛启明看看前者,又看看后者,道:“上面写了宿舍号203,这还能碰上重名的?”
“哦……这破眼镜,看东西老是模模糊糊的!”眼镜师兄突然勃然大怒,双手取下眼镜,单手下掷,左手更是揪出了内衣,开始认认真真的擦眼镜。
“杨锐!”毛启明又吼了一嗓子。
候兵撇撇嘴:“别吼了,这货就不在宿舍。”
“在哪?这么大的事,可别耽搁了,你看看,外国送来的信呢,也挺厚的,会不会也是样刊?”毛启明贪婪的读着上面的字迹,恨不得ruiyang变成qimingmao。
“等晚上吧。”候兵自个是数学系的,既然能够忍受同专业的董昊的压力,也就能够忍受同宿舍的杨锐的压力,表现的无比淡定。
“那我帮杨锐拿回去了。”毛启明雄赳赳气昂昂的捡起信封,举在面前,像是边走边看似的回了宿舍。
候兵跟在后面,要离开的时候,又站定了,问眼镜师兄道:“师兄,这个《计算数学》和《生物化学系统生态》哪个厉害?”
眼镜师兄呆了一下,道:“这不好评价的,毕竟是两个专业两本期刊,虽然一本是英文的,一本是中文的,但是,你也不能说英文的期刊就一定比中文的厉害对不对?那就崇洋媚外了,再说了,两人是不是真得发表了论文,也不好确定,对不对?”
“那谁是83届的第一,也不好说吧。”毛启明回过头来,接上了话。
“我说的肯定不算。”眼镜师兄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嘿嘿的笑了两声作罢。
候兵和毛启明回到宿舍,自然又吸引了大批的参观人群。
国外寄来的信件,对这些学生来说,还是相当新鲜的,大家更想等杨锐来了,看看信封里是什么。
左等右等,偏偏杨锐中午就没有回来的意思。
快到下午上课的时候,毛启明一拎包,道:“得,我给他送到教室里去。”
“同去同去。”舍友们不管是哪个专业的,也不管有课没课了,这会儿的精神头都大得很。
……
294。第294章 秒过
唐集中教授夹着书,昂首挺胸的走进教室。
因为研究任务增加了,也变得重要了,学校因此减少了一些教授的教课任务,在师资力量薄弱的学院,许多专业课不得不由讲师或者助教来带,北大生物系的底蕴雄厚,教授们少带几节课,倒不至于分配不开。
唐集中是特别要求了给生物科学专业代课。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杨锐每周的作业量,有三分之一是唐集中布置的。
这倒不是唐集中布置的作业多,而是他布置的作业往往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思考过程,这种题目,唐集中以往都是给大三末或者大四的学生布置的,完全是因为杨锐的关系,唐集中才增加了难度。
第一次增加难度,唐集中原本是准备仅此一次的,没想到杨锐答出了难题,事实上,整个生物科技专业有数人答出了难题,这才有了第二次难题,第三次难题,直到难题常规化。
普通学生自然是怨声载道,唐集中却是不怎么理会。
对他来说,一个专业哪怕有100名学生,能在大四进入实验室的也不到30个,毕业以后能进行研究工作,并真正研究出东西的,怕是连10个人都没有。
既然如此,其他学生能做出或者不能做出他的作业,都无关紧要了,反正还有简单的题给他们。
“来,把作业发下去。”唐集中的作风和中学老师没有什么不同,写作业也几乎是现在的教学必修课,只上课不作业的模式,至少目前还行不通。
课代表颠颠的起来拿作业。
唐集中的目光自然而然的跑去寻找杨锐。
就是不到一百人的教室,扫一遍,就让他发现了人堆里的杨锐。
一群人正喜气洋洋的围着杨锐说着话呢。
唐集中眉头一蹙,就下了讲台,往教室后方去了。
前面的学生也跟着转身回头。
有人以为唐集中是生气了,使劲咳嗽两声,提醒杨锐等人,也有的人会莫名的幸灾乐祸,只是并不表现出来。
班长紧张的望向杨锐,恨不得高喊两声。
“看什么呢?”唐集中的声音低沉,瞬间结束了学生们的低声讨论。
“唐老师。”
“唐教授。”
围在杨锐身边的乱纷纷的叫人,其中文娱委员白玲更是咯咯的笑着,说:“唐教授,我们正看杨锐的论文呢。”
“杨锐发表论文了?我看看。”唐集中一眼看到撕开放在一边的信封。
因为是国际邮件,而且写满了英文字,那信封也得到了不同的对待,被毛启明整整齐齐的叠好了放在一边。
笑声和问答结束了教室内的紧张感,一些好奇的学生拥簇了过来,站在唐集中身后,围成了一个更大的圈。
“对方刚寄来的样刊,是一篇综述。”杨锐翻到自己的文章,递给了唐集中。
他的话在学生中激起阵阵波澜,杨锐其实是不想这么高调的,但事情走到了这一步,他也就淡然处之了,但不得不承认,此刻的杨锐,还是享受到了相当的虚荣感。
SCI期刊发表,这在大一新生中,绝对是标志性的荣誉。
放眼全国,亦是如此。
唐集中将期刊拿到手里,先看名字,再看文章的位置,接着看期刊作者。
《生物化学系统生态》是SCI入门级期刊,影响因子常年徘徊在1。0左右,也就是一篇论文当年平均被引用的次数为1次。
听起来有点寒碜,但论文期刊原本就是专业性很强的东西,某一个领域的某一个研究方向,往往就是那么一两只大牛的自留地,只有热门领域,才能堆积出两位数的大牛出来,普通的论文能有人引用,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事了,至少证明你的论文给后人以一定的帮助。
考虑到6。0的文章已经是很牛掰的水平,10。0的文章已经突破中国了,可以说,SCI入门级期刊上的文章,已经算是不错了。
而对一名学生来说,那就不仅仅是不错了。
光是这个英语写作的水平,就让唐集中眼馋不已:这要是来给自己做第二作者,能省下我多少功夫。
“不错,位置虽然有点靠后,但是独立完成,而且是综述,不介意我看看吧。”唐集中直接坐在一张桌子上,粗略的读了起来。
学生们各显其能,有的伸脑袋,有的踮脚,有点踩桌子,也想看清楚期刊里的字。
唐集中只当不知,气定神闲的看文章。
换他自己带的研究生,听到综述两个字,唐集中首先就会不高兴。
不是他看不起综述,而是中国人把综述的名声都给搞臭了。
尤其是80年代的研究者,很多人在过去的十年乃至二十年,过的都是政治生活,不仅没有用心进行研究,接触世界领先的技术,他们甚至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
这样的研究者,当他们需要评职称的时候,自然没办法去做实验,用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纯文字性的综述就变成了最好的突破口。
搜一些现成的期刊,大致的看看人家在说什么,然后统和起来,把别人的冷饭再嚼一遍写出来,就是无数人用来评职称的神器了。
当然,如果期刊社都能按照规矩执行审查,糊弄事的综述也不至于泛滥。但在国内的环境下,坚贞不屈的期刊社基本都被强*奸了,剩下了要么敞开了胸怀,要么就半推半就的做起了半掩门的生意。
杨锐的综述却是让唐集中眼前一亮。
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指向,还有充满自信的语言唐集中最喜欢的,就是杨锐的眼光独到。
与杨锐的几次谈话,都让唐集中感受到了他开阔的思路,这一篇综述也不例外,内涵异常的丰富与漂亮。
唯一让他感觉遗憾的,就是方向了。
“你喜欢研究分子机理?”唐集中用了研究这个词,本身已经是对杨锐的某种赞赏了。
杨锐点点头,道:“我目前在看这方面的书。”
“不喜欢蛋白质?蛋白质研究,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唐集中最近的主要工作,就是以双向电泳的手段研究蛋白质,这同样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唐集中为此准备良多,申请的经费也都花了不少,自然不能轻易改变方向。
杨锐依然不想跟着别人做项目,还是笑笑,没说话。
在场这么多学生,直接拒绝就太不给他面子了。
唐集中看出来了,也笑笑,再次道:“不错,现在发表综述也很难了,你是开学就准备了吧?”
“杨锐头两周才写的。”毛启明没等杨锐回答,抢先说了。
同宿舍的虽然不是生物系的,但为了看国际邮件里的东西,今天也都来了生物系的教室。
“这个月写的综述,这个月发表了?”唐集中这次是呆住了。
虽然北京到国外的邮件寄的不慢,但老外的期刊审稿速度不快啊。
算算时间,杨锐的论文等于刚寄到期刊社,立刻就被秒过,然后就刊登在了最近的期刊上。
这样的速度效率,别说是综述了,就是硬碰硬的论文都不容易。
杨锐想拦也拦不住,只能点头认了。他现在是《生物化学系统生态》的审稿人,也在该期刊社发表了近十篇文章了,通过一篇水平不差的综述,自然是很简单的。
唐集中虽然不知道此点,但就他的经验,也能猜到,杨锐很可能不是第一次发表论文。
不过,当着众多学生的面,唐集中什么都没说的回到讲台上上课去了,留下学生们自个议论。
而在这堂课结束以后,唐集中是飞奔前往图书馆。
北大图书馆是国内有数的科学情报搜集机构,订阅的期刊也是最全的。如果要查一个人的历史发表,到北大图书馆是没跑的。
“如果真是个天才,拼着送研究经费,我也得把他要下。”唐集中设想的天才,必须是能突破天际的天才了。
……
295。第295章 兼职
若以潜龙在渊来形容某些伟人崛起前的状态,那北大图书馆就一潭深不见底的“渊”。
与普通人想象的不同,图书馆其实并非仅仅是藏书的地方,如果只是需要藏书之处的话,图书仓库的名词岂不是更恰当。图书馆的实际用途,其实是对书籍的分类整理,以及最重要的,对图书的分析和报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就是北大图书馆领衔的一项成果,就使用而言,《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SCI别无二致,都是对期刊价值的评价。
而从图书馆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是一项省钱的工作。因为天底下的期刊千千万,再大的图书馆也不能毫无选择的订购所有的期刊,既然如此,订购哪些期刊就需要一个评价体系了。
而在实际应用中,核心期刊就变成了中国期刊的一个评价标准,发表论文到核心期刊上被认为至少是有意义的,相对于普通人而言,无论是教师教授,或者是工程师艺术家,你要评职称,最起码得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
1983年,北大虽然还没有做出这个东西,但需求其实已经出现了。
而就外国论文来说,他们首先搜集的也是华人作者的论文。
订阅的期刊寄到,首先翻开目录页,将华人作者尤其是国内作者的工作单位、姓名以及论文等信息记录下来,接着逐月整理,从而形成面向全国的报告。
在计算机尚未介入以前,这项工作即使粗糙也能帮助良多。
唐集中到了以后,就喊了两个学生,在“yang”的条目下寻找。
三个人找的呲牙咧嘴,也没有找到合适的。
眼看着要吃饭了,一名学生小声道:“要是知道单位,说不定好找点。”
“他就是北大的……等等,谁知道他以前是哪个学校的?”唐集中自说自问。
两名学生面面相觑,他们哪知道ruiyang以前是哪个学校的。
唐集中摸摸下巴,写了个纸条,叫过一个学生,道:“你现在去行政楼问,找招生办或者档案处,让他们查一下。”
学生接到任务就飞奔而走。
再回来的时候,纸条上已经有了河东省南湖市溪县西堡中学的字样。
“先在南湖市的条目下查。”唐集中下了命令,两名学生就哼哧哼哧的去翻条目。
一个地级市,一年也出不了多少文章,唐集中担心的是杨锐根本没有标注所在单位,毕竟,他当年和现在都是学生,不特别标注学校似乎也是正常的。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杨锐以前没有发表过文章。不过,唐集中回忆自己看的那篇综述,觉得不太可能。别的且不说,光是行文风格,就能看出那篇综述已经非常成熟。
论文语言用不着千锤百炼,但是,没有一定的积累,想举重若轻的写出论文,还是非常困难的。
杨锐身为一名大一新生,又是在北大,没有哪个教授会闲得无聊的下大力气修改一名本科生的综述的。更明显的答案是,如果有哪个教授下了如此大的力气,也不可能不在论文上署名。
“找到了。”
一名学生如释重负的叫声,打断了唐集中的思绪,就好像是导演喊了卡,于是满屋子的激荡之声都消失殆尽了。
唐集中站了起来,问:“有几篇?”
“好像有十几篇呢。”学生将写着条目的两张拿给唐集中。
蝇头小楷,一水的书名号加ruiyang的标注,出现在唐集中面前。
“这是为捷利康的工作写的论文。”唐集中想起杨锐说过的话,暗想:他在捷利康的作用似乎不小。
按照时间线排列的论文条目在第一张有中文有英文的,唐集中一边读名字,一边抽开第一张,看向第二章卡片。
“ACS”三个字母跳过数行,直接映入唐集中的眼帘。
唐集中顾不得其它,立刻细看条目。
原来是《ACS化学生物学》……唐集中顿时轻松不少,心说:还好不是JACS和ACSNANO。
JACS是化学领域的顶级期刊,是唐集中自己都达不到的高度,如果杨锐能发表这样的文章,他也不好意思将之收入自己的科研组。
然而,唐集中转念一想,《ACS化学生物学》也是不错的期刊了。
四到五的影响因子,在美国学术界或许只是硕士毕业的标准,但在80年代的中国,这是许多本土教授都可能达不到的。
80年代的中国学术贫瘠,前代几乎没有延续下来什么有意义的学术基础,80年代人重起炉灶,差不多都是从SCI入门级期刊搞起,除了少数从国外回来的教授以外,中国本土能发表论文在顶级期刊上的少之又少。
ACS化学生物学这种期刊,放在中文期刊里,也可以说是顶级了,要不是在北大这样的学府,其他学校有这么一个学生,已经可以大张旗鼓的炫耀了。
唐集中在北大属于普通牛,但也发表过影响因子超过10的论文,此时心思立刻向招揽杨锐的方向琢磨起来。
让杨锐离开捷利康的实验室,看起来是不太现实,唐集中知道,现在的大学生都想去外企工作,深圳为什么那么多人抢着去,因为深圳一家外企玩具厂的工人工资都有三四百块,许多内地人宁愿放弃优渥的政府工作或者大学教职,宁愿跑去深圳当工人,就能说明两者之间的吸引力差距。
给捷利康的实验室工作,毕业以后进入捷利康,看起来似乎也是很顺当的事。
这样的外企实验室工作可遇而不可求,国内高校实验室与之相比,吸引力弱的不是一星半点。
另一方面,杨锐的几篇论文的研发成本都在数万元以上,仪器的成本最少也要几十万,唐集中这样一算,自然可以判断出杨锐在捷利康的受重视程度。
可以说,北大的资深讲师,也没有杨锐这样的实验条件,水平差点的副教授,也同样争取不到如此规模的经费。
唐集中的实验室有些积累,再加上今年申请了百万元的经费,倒是能撑起一个看似比杨锐进入的还好的实验室,但是,唐集中的实验室是为唐集中本人以及多名科研组成员服务的,他不能让给杨锐的。
何况,研究方向也是不同的。
无论是辅酶Q10,或者植物提取法,或者茄尼醇的精制,那与唐集中的蛋白质研究的关系都不大,杨锐最近的这篇综述亦是如此。
想来想去,唐集中不禁暗道:难道只能让他兼职了?就怕兼职也不愿意。
虽然带着这种疑惑,唐集中仍然决定试一试。
第二天一早,唐集中就打电话叫来了杨锐,而且直接将他约在了自己的实验室。
就实验室的行政等级来说,国内第一序列的应当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第二序列是省级重点实验室,第三序列是部门或校级实验室,比如省农业厅这样。
对于比第三序列还低级的实验室,基本就只是实验室而已,已经很难称得上有所研究,而就第一序列实验室而言,它是上不封顶的,有强有弱,强悍的有院士有长江学者,弱的甚至只有副教授。
不过,80年代初刚刚开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此时能通过申请的,放在30年以后,也都是第一序列中的第一序列。
唐集中的实验室申请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不过,就目前的设备来说,要通过还有难度。
倒是北大出于支持他的考虑,今年帮忙弄到了较多的经费,算是得到了一些实惠。
杨锐在实验室转了一圈,默默与自己的实验室对比,发现还是有所不足。
以个人资金建设实验室,对于社会人来说,至少也得是福布斯上榜富豪的水平才够,杨锐现在的钱是不少,和国家投入相比,还是太微不足道了。
即使唐集中的实验室只是一般水平,他也尤有不足。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杨锐念叨了一句。
在实验室里的两名研究生好奇的目光下,唐集中问:“这个实验室,你觉得怎么样?”
“好是挺好,但我在捷利康有了实验室的工作……”杨锐再次简略解释了一遍,他也不知道唐集中为什么喊自己来实验室,按道理来说,唐集中是没有理由再要求他加入研究组了。
以杨锐目前的状况,还能拿出有诱惑力条件的,要么是大级人物,名下资金充沛,甚至拥有多个实验室,要么就是普通的教授,对杨锐不做限制。
唐集中思考过后,却是颇有自信的道:“你看这样如何,我在实验室里,给你留一个独立的位置,你平时帮同学们做一些实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