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晓芸向四周看看,无所谓的道:“挺干净的。”
  “实验室里面比较好。”涂宪像是个炫耀玩具的小孩子似的,拉着王晓芸直奔第一间的公共实验室。
  王晓明挣了一下,没有脱开手,无奈的被涂宪拖入其中。
  此时的公共实验室内,只有汪颖一个人在工作,见是涂宪和贺全贵带来的人,只点点头,继续做自己的事。
  王晓芸冷漠的看看四周,然后表情慢慢的优点软化了。
  “你看这个试验台,杨锐亲自画图定做的,是不是比咱们的试验台方便?”涂宪献宝似的,又问:“小贺,我记得这个试验台还申请了专利,是不是?”
  “是,在好几个国家申请了专利,花了钱的。”贺全贵非常配合。
  “你看看,是不是挺好。”涂宪站到实验桌前面,装模作样的做实验,以表现实验桌的方便。
  有普通教室四分之三大小的房间里,两组实验桌横放着,桌面上的架子上,是五颜六色的试剂,而在实验桌的两端,则是自来水管和水池,上面同样有架子,像是刺猬似的横七竖八的伸出木杆,用来晾晒烧杯烧瓶等器皿。
  王晓芸试了一下,确实觉得方便,笑笑道:“你们杨总还挺多才多艺的。”
  在实验室里,这个词是褒义还是贬义,很难说的清楚。贺全贵倒是自然的道了谢。
  “你看实验室的材料,还有设备。”涂宪继续献宝。
  王晓芸像是逛博物馆似的扫过。
  杨锐准备的仪器虽然,也没有超过生物制品研究所的范畴。对一心做研究的王晓芸来说,这样的设备是没什么诱惑力的。
  唯一让她看上眼的,也就是一台400倍放大的显微镜,这东西能看清楚细胞,但核内物质就不是很清楚了。
  王晓芸知道,这样一个小东西,进口的日本货就要两三万美元,欧洲货更贵。
  生物制品研究所里用的最好的显微镜也就是400倍放大,而且放在专门的房间里,任何人用都要写申请和报告,相对麻烦。
  不过,到华锐实验室工作更麻烦。想到这里,王晓芸对他们能随便用400倍的显微镜,也就没什么羡慕的了。
  “就这些了?”王晓芸看过显微镜,对其他东西就没什么兴趣了,迈步想走。
  “隔壁也是,隔壁都是。”
  “哦。”王晓芸推门就出去了。
  贺全贵和涂宪落在后面,捅了捅他,笑道:“嫂夫人不好伺候啊。”
  涂宪苦笑:“她以前在法国留学过,对硬件设备要求高,没办法,习惯了欧洲人的实验室,再回国看看,确实不适应。”
  “我是说脾气,好像有点倔?”
  “岂止是有点倔。”涂宪压低声音,说:“咱们私底下说啊,我这个对象是属驴的,得顺毛捋。”
  贺全贵“噗”的捂住嘴。
  王晓芸又看了两间实验室,没什么表情的进了魏振学的实验室。不像是前面两间,魏振学见人来了很开心的招呼,还停下手里的工作,给王晓芸倒了杯茶,然后才继续拿起移液器。
  王晓芸看着他打几枪,换一个枪头,放在盘子里,打几枪,换一个枪头,放在盘子里。
  接着,就见魏振学将堆了一盘子的枪头,唰的一下倒在了垃圾桶里。
  王晓芸正喝茶呢,也唰的一下站了起来,茶叶洒在衣服上都不知道。
  “就这么倒了?”王晓芸伸着头,看到的是小半桶的枪头。
  枪头是塑料制品,像是一个尖锐的漏斗似的,前端针眼用于吸液和出液,后端根据容量,会有一定的储液空间。
  这样的量产枪头自然是消耗品,购买时都以千个论价,便宜的十数元,贵的数十元。但用的也很快,因为不同的溶液不能混用枪头,枪头接触了其他东西,或者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长了,也要更换,为了精确快速的完成钾通道的实验,杨锐大量购买了移液器和枪头,并且复制了详细的使用规范。
  魏振学以前是搞有机化学的,也没有用过移液器,现在刚刚换了方向,也只能按照杨锐的使用规范做事,抬头见王晓芸表情狰狞,不由怕怕的问:“怎么了?我又弄错了?”
  “你不能直接给倒了啊,我们所也买了进口的移液器的,这些枪头也是进口的吧,像你这样用,一天就能用掉上百个枪头,一个月下来,枪头就得花几十美元,这怎么行。你应该先分类,用之前就考虑,这个溶液能不能去除,能去除的枪头放在一起,不能去除的使用枪头就要集中使用,你刚才做的这些,都是能去除的溶液,取上来清洗杀菌消毒,再用几次都没问题的。”王晓芸说着伸手,道:“给我双手套,我帮你捡起来。”
  “我自己来,我自己来。”魏振学被说的心虚了,伸手抽了一只CPE手套戴上,又在CPE手套外面,戴上一双乳胶手套,再翻起垃圾桶,将里面的枪头全捡了出来,问:“现在怎么分类?”
  王晓芸用看二货的表情看魏振学,道:“你戴手套戴两只是什么意思?还有,你把新新的乳胶手套伸到垃圾桶里,那还能用吗?”
  魏振学茫然道:“实验室里都这样啊。”
  “都戴两个手套?两个手套有啥用?”王晓芸看他这么浪费,都要狂躁了。
  正好涂宪从后面过来,听他们说话的声音大了,忙跑过来解释道:“戴两个手套是为了方便,你看,里面的塑料手套比较松,防护性和方便性都不好,乳胶手套虽然方便,但太薄了,又不防汗,同时戴两个,一个是增加防护性,一个也是方便,老魏,你给演示一下。”
  “哦,就是脱起来方便呗。”魏振学说着,揪住里面的CPE手套,一下子将两个手套给脱了下来。
  乳胶手套就是医生常用的手套,有弹性但比手小,半透明且轻薄,能够紧紧的裹在人的手上,非常便于操作,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不过,就像是很多医生会戴两层手套一样,实验室里只戴一层的乳胶手套也会不安全,一旦刺破,任何能令蛋白质改性的药水,都会让人受伤。
  另一方面,戴着手套工作容易出汗,本就轻薄的乳胶手套的韧性还会进一步的降低,不止工作时增加危险,脱的时候还能麻烦。
  在杨锐读研的时代,不是精确操作的时候,大家都习惯了戴两个手套,用完一翻一扔,非常方便。
  王晓芸却是看的耳垂都要翻起来了:“一次用两个手套,就是为了脱的时候方便?”
  “真的方便,你试试……”魏振学被王晓芸的表情给震慑了,小意的递上手套。
  ……
  
365。第365章 炸毛
  
  “我不用试,谁不知道乳胶手套脱起来麻烦,带两个手套就是方便也不值得……咦,还真的方便。”王晓芸一边说话,一边被魏振学戴上了两层手套,又拖了下来。
  乳胶手套的贴合性好,也使得穿脱它的时候格外麻烦,王晓芸他们以前用乳胶手套的时候,都要小心翼翼的,一点一点的将乳胶手套脱下来,还要尽量保证手套的形状,以方便下次使用。
  但在乳胶手套里面再戴一个塑料手套,脱穿的时候就方便多了。魏振学都是随手一拉,就将之给蜕了下来。
  王晓芸抢在他前面,捏住乳胶手套,说:“还能用,别浪费。你们老板是外国人也不能这样啊,节省一点不好?”
  涂宪咳嗽两声,说:“晓芸,乳胶手套本来就不扔的。”
  “哦,你们也重复利用的?”王晓芸像是松了一口气似的。
  魏振学粗着嗓子道:“乳胶手套一般用两三次,里面的塑料手套就不要了。”
  接着,就见他将乳胶手套从塑料手套上扯下来,然后将后者扔进垃圾桶。
  王晓芸顿时炸毛了,吼道:“这才用了几秒钟啊。”
  “那也是被污染了。”魏振学接着缩缩脖子,说:“塑料手套便宜的很。”
  “便宜也不能乱丢……算了,你们的实验室,随便你们吧。”王晓芸说着,干脆扭头不去看魏振学和他身边的垃圾桶了。
  追在后面的贺全贵望着王晓芸,莫名的看到了学生会纪律部同学站在食堂里的背影。
  魏振学捻起一只塑料手套,满脸的疑惑。他以前没有在高级实验室里呆过,仅仅以煤科院的水平来幻想北京的高等实验室,自然觉得他们吃饭的碗都是铝合金的,又哪里知道,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日子都过的如此艰难。
  实验室的塑料手套和饭店里吃猪蹄的手套类似,只是稍微精致一些,厚度和材料要好一些,搓起来略有磨砂感,但也是标准的消耗品,买的时候都是几千只起的。
  华锐实验室里买的手套更方便,都是类似抽纸的手套盒,用的时候就抽一只,用完丢掉。
  当然,这种方式方便是方便了,手套的消耗速度也快了,就好像抽纸往往比卷纸用的快一样。
  80年代的工业生产水平毕竟没有先进到21世纪的程度,普通的实验室里,也不会为了方便一下子,就跑去买抽取式的手套盒,毕竟,他们不方便的地方多了。
  倒是杨锐一方面出于习惯,一方面出于理念的不同,最重要的是手里的资金充裕,这让他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现在的华锐实验室的规模并不大,算上何成、李学工这样的兼职助手,也就是不到10人的规模,任何消耗品在这样的实验室里用,都不会显的太贵。
  此外,华锐实验室的预期收益也比国内乃至国外的普通实验室强多了,即使是第一阶段的论文,若是制药公司想以此为基础盈利的话,也要支付上百万美元,仅此一项,就足够华锐实验室以奢侈的方式运行许久。
  投入巨大而少有利润的实验室是研究不出新东西的实验室,但在世界上,除了政府委托官僚们运行的实验室以外,总有一些实验室是盈利的,比如著名的贝尔实验室,还有借手机市场而繁荣昌盛的高通实验室,更早期的爱迪生的实验,以及诺贝尔的实验室,也都是超盈利实验室的代表。半导体行业和制药业也都是半实验室化的,一间投入数十亿美元的半导体工厂往往只有几十上百名员工,其中拥有PHD头衔的数量怕是比一个大学的还多。新锐药品更是完全依靠实验室来开发的,后世的五百强企业中,制药公司的核心几乎都是实验室。
  不过,和其他行业的金字塔比起来,科技行业的金字塔更尖锐更残酷,一家实验室是超盈利的,那与之相对的,同一个领域的研究机构自然都是负盈利的,在科研竞赛中失败一次还可以,失败两次三次的,要么争取更多的冤大头的投入,要么就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活,继续竞争下去,若是还不能翻身,多数就此死掉了。
  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死掉的实验室都比活下来的多。
  想象研究同一个领域的实验室汇集起来,就等于是一个班级,假如一个班级只有第一名能得到表扬,而连续两年不能受到表扬就要被淘汰,这样的班级将会是何等的残酷。
  更残酷的是班级里的成员还在不停的轮换,不断的有名校学生转学进来,或者有新人申请入学……
  80年代的中国实验室能幸存下来,也多亏了勤俭持家的传统,以及较低的人员流动率。否则,优秀的研究员被挖走,科研竞争无以为继,实验室很快就会衰败掉。
  而在杨锐读研的时代,科研人员的流动率加大,所谓的千人计划,或者长江学者等等,都等于是不得已的反挖人计划……
  王晓芸没有经历过残酷的科研竞争,或者说,她和同时代的中国科研人员都没有经历过高流动性的科研时代,这使得国内科研机构,也从来没有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意识,落在30年以后,高端科研精英才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去分离一双手套,如果是研究正在紧张阶段,他们宁愿自己贴钱去买各种消耗品,但是,一旦研究完成,不能提供补偿和补贴的研究结构会被立刻踢开,各地有的是挥舞着金元的实验室嗷嗷待哺。
  涂宪向魏振学和贺全贵笑了笑,三步并做两步的追上王晓芸,笑道:“别生气嘛,他们也是被惯坏了。杨锐还是个年轻人,用香港老板的钱,花钱如流水,但他的确有做出东西来,比如这一次的论文,算起来,总共也就花了几十万,国内的实验室,一年下来,什么成果都没有,也要花个十几万不是?”
  “每个人都这么用实验耗材?”王晓芸低头问。
  涂宪想了一下,不安的道:“差不多吧。”
  “一天用一百多个枪头这么浪费也没人管?”
  “没这么夸张,一般情况,一个人一天也就用几十个。”
  “手套一次戴两个,用了就扔,不限制?”
  “也不能随便浪费,今天是给你做演示,平时的时候,该换的时候换,不节俭是有点,浪费还是不多的。老魏刚才也不是说了,乳胶手套比较贵,能多用两次就多用两次。”
  “但也是想扔就扔?”
  “这个,根据实验的需要呗。他们一盒手套用完还是要去申请拿新的,用的太费肯定要被说。”涂宪解释的乏力,杨锐在实验室里只管总账,连财务处这样的机构都没有,没有谁真的去管别人怎么用手套。
  王晓芸又问:“我刚才看到打印机和复印机了,能用?”
  “能用。”
  “用多少张纸,管吗?”
  “这个……要求还是尽量两面复印的,也不能随便浪费,大家都是有重要文献什么的,才去复印的。”
  “那像是口罩、香皂什么的,也都是随便用了?”
  “香皂肯定是随便用了,口罩的话,用了再取吧……”涂宪小声道:“大家人都很好的,基本没有刻意浪费的现象,好了,你不喜欢,咱们就先回家……”
  “谁说我不喜欢了。”王晓芸抬起头来,却是笑逐颜开,说:“我早就想每天换手套,天天戴口罩,想怎么洗手就怎么洗手了,你以为我爱从垃圾桶里捞枪头?”
  “啊……”
  “啊什么啊,涂宪!”
  “啊……哦,是。”被叫到全名的涂宪菊花一紧。
  只见王晓芸表情认真的道:“你最好把我也弄到华锐实验室来,否则……”
  “啊……是,晓芸~”涂宪膝盖一软,胸都湿了。
  ……
  
366。第366章 切蛋糕
  
  “最后一组,我看看……多了30,合格,这个多21,也合格,合格,第四个也合格,好,全部合格。”黄茂在表格上打上最后一个对号,宣布道:“实验操作很熟练,通过。”
  一排掌声响起,魏振学还吹了一个半响不响的口哨。
  “谢谢,多谢大家。”王晓芸像是谢幕的舞蹈家似的,既振奋又羞涩。
  杨锐也笑道:“很好,以后这就是咱们吸收人才的标准了,只要严格审查,就能维护双方的利益,也欢迎大家推荐人来实验室,所谓举贤不避亲,我不能保证会收下你们推荐的每一个人选,但我能保证给予公平的考核条件。好了,老魏切蛋糕,吃完了咱们就继续做实验。”
  “好嘞,看我的。”魏振学举起一柄小刀,斩了下去,将面前诱人的蛋糕给分成了小块。
  每个人都很稀罕的拿到一块蛋糕,小口品尝起来。
  杨锐今天买的蛋糕是没有奶油的,就像是一块大大的松糕,有浓浓的奶香味,吃到嘴里亦是松软的,还有微微的甜味。
  尽管远远没有奶油蛋糕的豪华,但在1984年的中国,这样的蛋糕仍然是用于送礼的高档品,普通人根本舍不得买来吃,即使是用来送礼,蛋糕也往往出现在拜见老丈人之类的活动中,是向邻里炫耀的至高品。
  小孩子过生日就不用想着吃蛋糕了,这玩意不光能顶普通人小半个月的工资,关键要消耗不少的票证,至于拿蛋糕涂脸的熊孩子,在80年代的中国是不存在的,当然他们也不会这种奢侈运动,但要是谁熊到这种程度,距离被家长打成熊也就差零点零一秒了。
  王晓芸吃完蛋糕,洗干净手,穿上实验服,就对杨锐笑道:“你来安排工作吧。”
  杨锐也不客气的道:“你先从助手做起,先给黄茂打下手。”
  见王晓芸脸色未变,杨锐继续道:“你现在对我们的实验内容还不熟悉,首先应该尽可能的了解情况。你的独立任务是写一篇相关的综述,最好发表在SCI期刊上,如果不行,就发表在国内期刊上。文章发表以后,你就可以独立成立小组了,补贴也会增加。”
  王晓芸的眼睛稍微瞪大了一些,然后答应了下来。
  等杨锐出了房间,王晓芸才扯着涂宪,低声道:“发表一篇SCI的综述?这要求也太高了吧。”
  综述本身就是针对某个领域,综合大量的原始论文,进行的归纳整理,分析精炼,再高级一点,要就从中分析出来一点有价值的东西。一篇有关于钾通道的综述写出来,即使是完全不了解这个领域的人,也会变成熟悉,所以,写综述是最好的科研锻炼方式之一。
  用另一种方式来理解,像是华锐实验室过去半年的工作,若是全部写出来,都能凑成一本不薄的书看,许多大学教授开的课程或撰写的著作,其实也是这样的最新研究。如《蛋白质结构》一类的书籍,经常就是30年前的热门题材。
  而写综述,就相当于一堂开卷考试,SCI的综述要求,就相当于考满分,国内期刊的综述要求,就相当于70分。
  除了牛级选手,厉害的研究员也就是发表一篇入门级的SCI期刊。
  涂宪也没试过发表综述在SCI,只能劝老婆道:“不是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也行?你写好了放你们研究所的期刊上,不是也一样。”
  “这又不是评职称,糊弄谁呢,这是测试我能力呢。”王晓芸咬咬牙,道:“我要是写一篇SCI的综述,肯定受重视,我要是写我们研究所的期刊上,能分到的课题也差了吧。”
  涂宪也猜是如此,想来想去,笑道:“咱们先写,写成啥样是啥样,你说对不对?”
  王晓芸“恩”了一声,低头思考起来。
  和涂宪一样,她也没有辞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工作,但在未来几年时间里,王晓芸决定将事业的重心放在华锐实验室,如此一来,她能具有何种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自己在华锐实验室的受重视程度了。
  对王晓芸来说,要在国内期刊发表综述是比较容易的事情。现在的国内期刊,根本就是综述满天飞,一本月刊上面,翻译的论文占四分之一,所谓原创的论文占四分之一,剩下一半全是综述。
  放在国外,这样的期刊直接可以删减成半年刊或者年刊,但中国有中国的潜规则。
  许多研究员是依靠政治际遇进入研究机构的,到了评职称的时候,除了作弊以外,他们唯一会干的就是写综述,对这些相当于文科生的研究员来说,写综述就像是写总结报告,好歹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国家办的期刊,不能不让国家的研究员不登载文章,尤其是这些有政治水平的研究员,写论文不行,写报告往往是行家。
  王晓芸是纯纯的专业人士,别说和全国范围的两百万研究人员比较了,就是在北京市面上,也是优秀人才。对她来说,写一篇中文综述根本是降格调,就凭姓名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名字,她都能发表这样一篇论文。
  但是,国外期刊是不认这两个名字的。
  他们的综述要求更比国内的综述要求高,写一篇综述的难度,比写一篇正常论文的难度还高。
  想要大干一场的王晓芸,多少有点压抑的感觉。一方面,她觉得有机会写出SCI级别的综述,另一方面,她又觉得这样浪费时间。
  想来想去,王晓芸就找涂宪抱怨道:“你们当初进华锐实验室,怎么都不用写综述。”
  “那时候才几个人呀,你没听杨锐说的,华锐以后招人都是你这样的,你就是标杆人物。”涂宪小心的伺候着。
  王晓芸撇撇嘴:“干嘛不从我后面开始。”
  “怪我,要不是我,你肯定直接进了,杨锐也说了,举贤不避亲,估计就是怕有裙带关系,不然,就凭你的简历,杨锐还不得乐疯了。”
  王晓芸被说的高兴一点了,推了一下涂宪:“别胡说八道,让人听到了不好,给我拿个新口罩,我到各实验室转转。”
  “是是是。”涂宪恭敬的递上一只口罩。
  王晓芸戴起来往外走,又想起来似的,说:“杨锐写过综述没?他发哪里了?”
  涂宪小声说:“生物化学系统生态。”
  “外国那个。”
  “是。”
  “一篇?”
  “综述有两三篇吧。”
  王晓芸撇撇嘴:“还行吧。”
  转过头去,王晓芸已是下定决定,也要发表在SCI期刊上,赚个开门红。
  ……
  庞校长端着一杯浓茶,慢吞吞的下楼,往会议室里走,走到半路,将杯子放在一间窗台上,稍稍休息片刻。
  他的搪瓷杯用了20多年了,是加大号的,能装一小壶的热水。粗枝大叶的绿茶在这样的茶杯里泡上十几分钟,就会让里面的水又苦又涩,这也是庞校长最喜欢的味道,又提神又解渴。
  不过,这么一大杯水足有两斤多的重量,用一只手端很是费劲,随着年纪变大,庞校长举着它是越来越难。
  但是,庞校长依然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