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像是前日的年轻记者,今天到场的记者,都属于不用吝啬于胶卷的级别。
王永感性的叹道:“年轻真是好啊。我第一次去莫斯科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都快要40岁了,想想真是浪费了不少时间,杨锐才20岁左右吧,再过20年,不知道他能走到哪里。”
“就杨锐的发展来说,不会仅仅是我们这样的。”唐集中不像是王永那样性格和煦,但对杨锐却分外看好,也是两人接触的多了,让他更加的了解杨锐。
“现在的条件也更好了,你看,还有国外的媒体来拍照,好家伙,真是一鸣惊人了。”王永教授情不自禁地提高了声音。
杨锐面前,除了十几家中国媒体,渐渐聚集了五六家的国外媒体。
不过,他们和中国媒体的着眼点是不同的。
20岁的年纪在国际会议的主会议厅演讲根本算不得新闻,也只有刚刚开放的中国,才将主会议厅演讲当做一回事。在欧美国家,十五六岁的年纪读出PHD的天才都屡见不鲜。
但是,专业的学术记者,却能够分辨出杨锐的理论的价值。
就算不是很懂,这些学术记者也习惯了打电话咨询。
一问之后,却是让他们有捡到宝的感觉。
首先是杨锐的研究方法具有强大的可行性,虽然还没有证明,但已经可以预料到能够运用在钙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镁离子通道……任何离子通道的研究当中。
就科学研究来说,这种研究是最高级的,所谓的指导型研究,能够给其他研究工作提供决定性的方向,可以说是研究中的研究。
影响因子神马的,不就是从参考文献中获得的吗。
如果是一名五六十岁的老头儿做出这样的强大论文,科学界或许不会有什么变化,媒体记者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来炒作了。
然而,杨锐的年纪加上这篇强悍论文,顿时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杨锐,你会如何评价自己?”这是英国记者闯过围堵问出的第一个问题。
同样用英语问话的还有美国记者:“杨锐,你对未来的规划是什么样的?会不会去美国读书?”
这两个问题问出来,中国记者都不说话了。
一半是因为听不懂,一半是出于谦让的心态。
外国同行千里迢迢而来,自然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礼仪之邦的礼仪。
杨锐见状,也就先用英语回答老外的问题:“我认为,自己还处于积累和学习的阶段,论文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不是目的。”
言不由衷的用中国人喜欢的调调回答了英国记者的问题以后,杨锐又转向美国人道:“我还没有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因此也就谈不上方向了。出国留学的话,现在说还为时尚早,我至少要到大三阶段,才会考虑这个问题。”
“你不考虑提前毕业吗?以你目前的成绩,是很有机会就读哈佛的。”美国记者突然提出一个令人吃惊的选项。
这也就是美国人才会有的骄傲思维了。在他们眼里,世界的中心就是美国,美国的学术中心又是哈佛,那么,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自然应该优先考虑哈佛大学。
事实也没有太大的纰漏,在2013年,也就是中国学术界大喷发的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在《自然》系列上发表的论文,仍然比全中国的研究机构加起来发表的还要多,至于贫瘠的1984年就更不用说了。
杨锐在美国记者眼里,与其说是优秀学者,不如说是“来自远东的天才少年”。
杨锐却是不去猜记者的想法,见招拆招的道:“暂时没有提前毕业的想法,哈佛大学的话,如果形容的话,我会用好奇而不是向往。当然,哈佛大学是世界顶级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绩斐然,但我更习惯中国高校的气氛,这一次,能做出优秀的成绩,与实验室里的导师和同学的帮助分不开,我在北大发展的很顺利,希望有一天也有助于北大的发展……”
无比流利的美式英语,让记者们听起来毫不费劲。
中国记者却是全都听住了,一会儿,却是兴奋至极的摄像和记录起来,尤其是电视台的记者,一副抓到大新闻的样子。
在他们看来,用英语与外国记者流畅聊天的大一学生,显然比写出了一篇生涩论文的大一学生更容易让人理解,似乎也更能说明“天才”的性质。
被挤在人群后方的《光明日报》记者胡晓兵甚至想好了新闻的标题:《北大奇才受邀入读哈佛大学》!
433。第433章 阴谋诡计
“杨锐,你准备什么时候去哈佛?”同宿舍的毛启明没去自己班上课,反而巴巴的跑到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室里来,低声的打问起杨锐来了。
他也确实是太好奇了。
老师在前面讲台讲课,后排右方的学生则竖着耳朵等着听杨锐的回答。
杨锐本来在看书,闻言无奈的道:“谁说我要去哈佛了?”
“报纸上都写了,光明日报写了,还有几个报纸都转载了,说美国人请你去哈佛读书,就等你点头了。”毛启明言之凿凿。
不止是他,这两天的北大,最热门的话题就是这个了。
杨锐摇头:“报纸上胡写的,人家只是问我有没有去哈佛的打算,不是请我去哈佛读书。再说了,一家美国报纸的记者,哪里有资格请我去哈佛读书,有这个本事,他应该自己先读了再说吧。”
“报纸怎么可能胡写。”毛启明完全不信。
80年代的报纸确实还是有点节操的,不像后世的报纸,为了销量什么都敢写,什么都敢编。不过,你要说节操有多少,不用分析天平,真的是称不出来。当年写亩产万斤的报社人还都活着呢,运动期间批倒骂臭的生态系统也仍然在运转。这就像是一个生态系统,当说实话,只讲事实不编造的报社人通通消失了以后,留下的遗传因子就只是善于编造故事的,以及不擅长编造故事的两种人了。
不过,秉承着宣传战线的给力工作,80年代的媒体一边卖节操,一边还能再借国家信用买些回来,简直是自由市场,生生不息,如毛启明此等大学生,依旧保持着对官方媒体的信任。
杨锐懒得解释,道:“也许是记者听茬了,我们当时是用英语说的。”
这也是胡晓兵同志准备好的后路,如果被人质问的话,他就可以用英语不熟练来逃脱惩罚。
毛启明却是信以为真,佩服的问:“和外国人说英语是啥感觉?是不是说的特快。”
“正相反,和外国人说英语才简单。你随便往外蹦单词,他们就帮你组合好了,语法时态的错了也没关系,人家听不懂再问你。”
“这么好?”毛启明登时有了猎奇的快感。
杨锐煞有介事的道:“伦敦人以外的外国人都挺好说话的。”
“伦敦人不好说话?”
“当然。”
“为啥?”
“骄傲自豪自尊自卑呗。”杨锐撇撇嘴,道:“英国女王还说呢,世界上就没有什么美式英语,就只有英语和错误的英语,明白了?”
毛启明怀疑的道:“是说人家美国人的英语也不地道?”
“老英国人眼里,不是伦敦腔的英语都不地道。”
“这是伦敦人不地道,唉?你说英国人和美国人都是盟友了,还这么说,人家不生气?”
杨锐一笑:“盟友就和远房亲戚一样,能谈得来的时候亲热的很,谈不来的地方,比陌生人的关系还糟糕,咱们不是也和苏联谈崩了?”
“这么说,你是不会去剑桥和牛津了。”毛启明缓缓的下了结论。
杨锐哑然失笑:“我去剑桥牛津做什么。”
“你想去也去不了呢。”前面坐着的耿健终于听不下去了。
在中国,外国的学校好不好,往往是两个极端,有的说好,就将外国的学校水平无限拔高,有的说不好,就将外国的学生和环境无限贬低。
而在北大这样的学校里,大家得到的讯息较多,争取出国留学的学生其实是很不少的,即使是哈佛剑桥这样的学校,每年也都有人考上。
当然,考上的人也多不到哪里去,哈佛是常年排第一的世界名校,要说起来,外国学生考起来还有优势,但总人数也多不到哪里去。
就84年的北大,哈佛剑桥这样的学校,能去个位数正常,能去两位数也正常,一个都去不了也正常,但不管怎么算,都没有耿健的份。
这就好像高考时候,北京的分数低,但要说北京学生能轻松考北大,那也是做梦,全市几百所学校,连年纪第一班级第一的味道都没有尝过的学生,和TOP级从来没什么关系。
耿健听的不爽,脾气又臭,语气也就相当冲。
杨锐这两天出尽风头,不想显的咄咄逼人,遂道:“我想不想去,能不能去,都没关系,特别是和别人没关系。”
杨锐是想着不咄咄逼人,话说出来,照样不不讨喜。
耿健本来就是炮仗状态,这么一听,更不高兴了,道:“最好是没关系了,就怕有的人顶着学校的名字招摇撞骗,什么北大新生,什么北大学子,说的比唱的好听,到时候把学校利用够了,拍拍屁股去了国外。”
“耿健,没谱的事儿,你捕风捉影的做什么。”班长拉了他一把,又低声道:“上课呢,别惹事。”
“我惹什么事了?是他们先说话的吧。”耿健转身指着杨锐。
“你手取开。”不用杨锐说话,毛启明先炸毛了,他是杨锐的舍友,又不是生物系的,更不会让着耿健。
“我不取怎么样?”耿健的火爆脾气也上来了。
毛启明“啪”的一把,把耿健的手给打了回去。
这时候,讲台上的老师也看到了,教鞭“啪”的一摔,粉笔头就扔了过来:“不想听课的出去!”
没人敢出去,于是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下课以后,老师离开,毛启明与耿健不约而同的一跃而起,互相掐着对方的脖子骂了起来。
两个人都不是肯吃亏的主儿。
最终,还是班里同学将两人给扯开了。
杨锐身为室友和导火索,拉着毛启明迅速离开。
“我怎么就看不惯你们班的耿健,什么玩意儿。”毛启明走在路上,还骂骂咧咧的。
“就是这么一个人,针对我好几次了,这次让你给碰上了,对不住。”
“咱们一个宿舍的,客气什么,你说以前也针对过你?”
杨锐点头,道:“你记得我刚开学穿的运动服,当时说我铺张浪费,要我换掉衣服,就是因为耿健……”
因为毛启明和耿健起了冲突,杨锐特意说明一番,免得毛启明不慎中招。
毛启明听的皱眉,道:“他还有这个本事?”
“他是预备党员,所以刚入学就是班委会成员,后来也很容易的进了学生会。”
毛启明的眉头深锁:“怪不得!就是你了,像他这样子整人,换成我,说不定真要被整死掉。”
杨锐被他说的也有点不爽,真别说,要不是他积累的资源充足,这几次的冷枪冷箭,弄不好就被伤筋动骨了。
按照中国大学的配置,学校学生会和学生的权力分配,就像是占领军维持会和良民的配置一样,维持会的权利不大,还要受到占领军的压迫和压榨,但在面对普通良民的时候,维持会又拥有不少的手段。
大学里每年都天女散花似的丢处分,有倒霉孩子是因为期末考试作弊被巡考的抓住了,有倒霉孩子是因为在宿舍偷接电线被抓住了,有倒霉孩子就是不小心被维持会给干掉了……
两人默默的走了十几分钟,毛启明忽然道:“我有个办法。”
“什么办法?”
“我和耿健打一架。”
“这算什么办法。”杨锐笑了起来。
“他是预备党员,我是共青团员,我大不了退团,他被开除了党籍,损失就大了。”
“说是这么说,但处分起来,可不是你说了算。到时候,万一给耿健一个警告处分,给你一个记大过呢?再说了,一言不合,算不上大事,过两天就忘记了的事,你惹他做什么。”
“你要是给帮忙,我愿意试一试。”毛启明语气肯定的。
杨锐问:“我怎么给你帮忙?”
“你到时候给我说话,帮我作证,我肯定学校偏着你。”毛启明一脑门子的阴谋诡计。
杨锐认真想了想,道:“不值得,狗咬了你,你不能咬回去吧。”
“我要是能一口咬死它,自己受点小伤,我也乐意。”
“就算我出面,学校也不一定偏着你。”
“那就再找个愿意出面的人帮忙。”毛启明露出笑容。
杨锐依旧摇头,他不想沾惹到这种事里面去。
毛启明却是眼神闪烁,心里不知道想着什么。
……
434。第434章 送钱
“杨锐!”回宿舍的功夫,一名女生飞奔而来,拦住了杨锐和毛启明。
杨锐仿佛嗅到了熟悉的女子汉的气息,乖乖的停步:“你认识我?”
“谁都能不认识,怎么能不认识杨锐!”飞奔而来的女生爽利的站在杨锐面前,一伸手,道:“我叫韩梅,是校报的记者,能给你做个采访吗?”
“韩梅梅吗?”
“韩梅!”女生的声音干脆无比,又问:“能做采访吗?我们可以坐花坛边上。”
“能不做吗?”
“可以呀,接受采访是你的自由。”
“但是?”
“但是我会跟着你的。”韩梅同学似笑非笑。
“好吧。”杨锐看了下手表,时间还很充裕,他这两天也没什么要忙的了,于是依言坐到了花坛边上。
韩梅拢起头发,满意的坐在杨锐对面,问起第一个问题:“杨锐同学,你理想中的大学是什么样的?”
“就北大这样挺好的。”杨锐敷衍着回答。
韩梅同学没追究,紧接着问:“那你理想的对象是怎么样的?”
杨锐顿时张嘴结舌了,别看大学里到处都是30岁的大叔,但没几个人会当众谈论我的对象是谁谁,中国社会对此向来是羞涩的。
写在校报上更不合适。
“你有对象了吗?”韩梅没等到杨锐的回答,又问了一句。
“校报现在还要采访这些?”杨锐哭笑不得。
“现在的学生都不喜欢看校报了,哎,就看些《收获》呀,《人民文学》呀,看报纸的也都跑去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我不是说关心国家大事不好,但是,你首先要关心身边的小事吧,以前的学生都专门来要校报看……”让那韩梅瞬间进入抱怨模式,听的杨锐眼睛发绿,才继续说道:“我也没有办法,总得采访出读者们喜欢的内容,才能吸引他们来读校报吧,大家现在最感兴趣的就是你了,女生肯定想知道你有没有对象。”
不说杨锐,旁边的毛启明已经笑的不行了。
韩梅镇定若素。
毛启明一边笑,一边羡慕杨锐。
女记者长的不赖,又是北大新闻系的女生,采访的煞有介事,算得上有才有貌,很有些吸引力。
其次,毛启明是第一次现场观摩采访,哪怕是校报的采访,也和他没关系。
他一会儿看看杨锐,一会儿看看女记者,看的险些把口水流下来。
杨锐当然不会和校报的女记者谈隐私,插科打诨的回答几个问题,总算是对付了过去。
半个小时后,校报女记者韩梅同学满意而归,毛启明也把口水收了回来,望着杨锐,只差纳头就拜了。
他其实真的想纳头就拜的,是怕杨锐不肯收。
“锐哥儿,你是这个。”毛启明学着北京人的翘舌音,竖起两只大拇指。“锐哥儿”的称呼也是从某只实验狗那里听来的。
杨锐呵呵笑了两声,拍着毛启明的肩,继续往宿舍走。
毛启明的心思却是无比的活泛,走半道上,忍不住问:“锐哥儿,你现在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了,就能忍着耿健这龟孙,在你头顶上拉屎拉尿?”
杨锐摆摆手:“哪里有那么严重。”
“比这个严重,你觉得简单,那是因为你是狮子老虎,他是豺狼,他咬不过你就只能算了,但你要不是狮子老虎,像我一样是兔子狐狸,,早被他咬死了。”
杨锐笑了出来:“你和兔子没关系,狐狸差不多。”
“狐狸也是死定了,你想想啊,衣服不合适,抓你一次,倒霉的话,记过都有可能,以后再来两次,留校察看都有可能。”
“不会的。”
毛启明叹口气:“你就是对人太好,太温和了了。耿健就是欺负你老好人,才一而再,再而三的找你麻烦。”
杨锐还是头一次被人说是太温和和老好人,不过,他挺满意这个评价的,笑道:“他找麻烦就让他找,我又没什么损失。”
“那怎么行。你看看他现在的态度。”
“就算态度不好,也不能在学校打架,更不能主动让学校介入。”杨锐继续“温和”的道:“学校的反应很难预料的。打架的结果也难预料,双方控制不住场面的话,学校给你们处分或者干脆开除了怎么办?弄到派出所去,不是更倒霉?”
毛启明想说不怕,但他其实是怕的。
于是,仔细思考之后,毛启明小声道:“我们找个外校的学生过来。”
“纸包不住火,不能沾手这种事,再说了,涉及到外校学生,学校肯定偏帮本校生,耿健不一定倒霉。还有,哪个外校学生肯给你做这种事,以后说不定还要因为这个事威胁你。”杨锐比毛启明想的清楚。
毛启明低了低头,拿出最后一招,道:“那就只能从郭蓉下手了。”
“谁?”
“耿健喜欢的一个女生。我想个主意,让耿健跌个大跟头。”
杨锐再次摇头,道:“最好还是别牵扯到别人了。”
“哎呀,你这样子,你这又是老好人的毛病犯了……”毛启明也使劲摇头了:“不能做老好人的,做老好人容易吃亏,别人也不理解。”
杨锐的眼前莫名的浮现起霍老四的身影,霍老四是溪县客运站的黑社会老大,因为杨锐的缘故,被杨家亲戚率领着几个营的民兵给送上了绝路。
至于起因,杨锐现在的记忆都模糊了。
如果霍老四听到毛启明给杨锐的评价,大概会破口大骂:杨锐是老好人,我全家都是老好人。
回到宿舍,毛启明冥思苦想着招数,爬上了床还在想。
董志成从上铺探下脑袋,奇怪的看了他们一眼,道:“刚才有人来找你,让你一会去辅导员办公室。”
“什么事?”
“不知道,我也没问。”
“会不会是耿健又跑去找辅导员告状?”毛启明从床上跳了下来。
杨锐也有点疑惑,道:“去看看就知道了。”
他喝了一杯水,搓了一把脸就往出去。
毛启明立刻跟上,说:“万一有什么问题,我至少能帮忙报个信。”
杨锐点点头,怀着疑惑来到行政楼。
敲开辅导员的房间,毛启明瞬间紧张起来。
两名中老年干部坐在里面,严肃的像是要立刻开除几个学生乐呵乐呵的样子。
杨锐却是瞬间松弛下来。
“海处长,您怎么来了。”杨锐上前握手,顺便用敬语招呼了一声。海处长年纪不小了,旁边还有其他人,他不想被认为嚣张,也免得海处长失了面子。
海处长却是一把搂住杨锐,热情的拍他的脊背,笑道:“还能来做什么,我就是来给你送钱的。”
“送钱?”
“10万块的实验经费,总公司特事特办,批了下来,我今天正好没事,就给你送过来了。”说着,海处长向后面勾勾手。
陪他来的另一名中老年干部向杨锐笑笑,将文件包放在桌子上,再从里面取出一个信封,拆开来,却是一张存折。
“随用随取,按期报账,先开支,后报销。所有的开销都必须有发票,没有发票冲抵的开销不予报销,你得注意了。”海处长将存折交给杨锐。
杨锐翻开存着,只见上面用阿拉伯数字和大写数字,清晰的写着存入金额:100000元整。
毛启明的眼睛险些要瞪出来了。
辅导员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只看了对方的工作证,不知道对方是要来送钱的。
而且,是送十万元!
五个零的存折,他还真没见过。
即使是北大的教授,也不一定能拿到10万元的经费,文科的自不必说,理科有高经费的专业也不多,部分没有独立实验室的教授,只能接触到千元级别的实验开销,是接触不到最花钱的设备和仪器开销的。
事实上,大多数的经费拨付方式,是按期按时间按进度来拨付,首期给个百分之一二十,然后就像是挤牙膏一样的,一点点的给付。
即使是理查德这样的名校名教授,也要撕破了脸,才能一次性要到钱,结果也只有总数的三成左右。
连个实验计划都不看,就先拿10万元的土豪不是没有,可这样的土豪,通常都去找顶级专家了,找一名学生的,辅导员是听都没听过。
“你们等等,我去叫主任过来。”辅导员承受不住这个压力了,数字太骇人,让他觉得责任重大。
海处长皱皱眉,道:“这事和你们主任没关系。杨锐,存折你先拿着,公司开的介绍信之类的东西都在信封里。”
他又递给杨锐一个大信封,道:“记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