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就像是论文刊登的竞争一样,能够刊登的论文,也会有所竞争。
  最好的自然得以长篇大论,一口气刊登八页,十页,二十页乃至三十页有人刊登的长了,有的人就要缩减篇幅,被节选成两页或者四页刊载的论文每期都有,它们的价值也被缩减到了最低,只能简单的说明作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结论,有兴趣的同行往往要重新联系作者,才能弄清楚他究竟做了什么工作。
  最惨的是被缩减为通讯,也就是编辑用几句话说明这个研究,至于详细内容,请移步副刊或者其他期刊阅读。
  如果脸皮够厚,几句话的通讯,也可以说是登上了《细胞》,某些教授甚至将之堂而皇之的列入自己的简历,不过,真正的论文,至少八页的长篇,有图表有数据,能够完美的展示作者的研究情况。
  期刊里的8页,放在单行本里,应当是16页或18页。杨锐没有直接翻到最后看页数,而是一页页的翻过去。
  杨锐如同挑食的孩子似的,几乎是一粒米一粒米的吃着主食。
  他做的项目,他发表的论文,从头看到尾,就像是重历过去半年多的努力与挣扎似的。
  八页翻过,依然是论文。
  十六页翻过,依旧是论文。
  第二十页,出现了满满的一组数据,正好是项目第一阶段结束,证明诱导突变基因成功。
  理查德也是在这个阶段失去了竞争力。
  杨锐脸上不自觉的露出笑容,后面还有两个阶段的实验要撰写说明,看来是长文没错了。
  而在他的右侧,刘院长的手都抖了起来。
  ……
  七月第一天,求月票!
  ……
  
471。第471章 聚宝盆(求月票)
  
  刘院长像是被挠痒的猫儿似的,眼睛眯着,下巴微微抬起,双手享受式的托高《CELL》,以适应自己目光的新高度。
  而他的目光,一瞬不瞬的盯着《CELL》的内页,仿佛那里有一条鲜活的美鱼。
  刘院长保证,这是他看过的最美的一本外国期刊。
  因为《CELL》竟然将杨锐的论文安排在了目录后的第一页。
  整份期刊的第一个位置,是属于杨锐的。
  尽管还有封面论文和封底论文与之相竞争,但这几乎就是最好的位置了。
  而“rui…yang”前面的北京大学的英文大写,更是看的刘院长眉飞色舞。
  “真好,写的真好。”刘院长轻轻的撮着页脚,有点撮不开,他下意识的用舌头舔了舔大拇指,再用大拇指去撮页脚之前,刘院长突然反应了过来,连忙把大拇指在衣服上蹭干净了,再重新翻书。
  小心的翻开第二页,刘院长看看左边,又看看右边,笑的更加灿烂。
  他其实也没有仔细看论文内容,心情如此激荡,再读生涩的英文是给自己找罪受,他和杨锐一样,也是在数页数。
  和其他的杂志类似,《CELL》翻开以后,左边是印刷和出版信息,右边是目录,本期总共12篇论文,一页就写的清楚。
  从目录再翻过去,左半扇是杨锐的论文名,官名是“题名”。其下依此排列通讯作者,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名以及其所属研究机构。通讯作者就是老板,也就是项目的发起者、出资者以至于实验方向的确定者,在这里,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都是杨锐,这也是最强的组合,是大部分研究员追逐一生的目标。
  论文名和作者名下面,是论文的摘要和关键字,它们都是为了方便读者的部分。因为近代以后的研究领域分类很细,细到不同领域的大牛都可能互相看不懂的程度,不说明白论文的主要内容,每天都在扫论文的学者即使不活活累死,也要活活气死的。
  从题名到关键字,再到引言部分,都不算是论文的正文部分,而这些内容就要占去大半页的篇幅。
  与论文结束以后的参考文献或附录一样,前半页的篇幅都是不能算入正文篇幅的。
  刘院长不敢期望杨锐能写出鸿篇巨著,他翻到第二页,看到正文还没有结束,就已经开心的要死了。
  这已经是三页半了,后面再添一点,勉强都能算作是长文了。
  “在cell发表长文的北大本科生。”刘院长扫了杨锐一眼,兴奋之余,也略略有些感慨。
  这才是真的前程光明。
  不过,刘院长还顾不得去感慨,他继续装模作样的看论文,借翻页来数页数。
  三页半后是五页半,五页半后是七页半,七页半后是九页半,九页半后面还有九页半……
  “正文有20页!”刘院长的表情,像是一只饥寒交迫的老猫,流浪到了水产码头。
  这时候,杨锐也一边回忆,一边慢吞吞的翻到了第42页,然后向刘院长笑了笑。
  刘院长的小心肝都要融化了,只觉得杨锐此时的笑容是如此的霸气外露,锋芒毕现,清丽脱俗……
  这可是……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了20页长文的杨锐的笑容。
  刘院长呵呵呵呵呵呵的傻笑,笑的时间太长,以至于声带都颤动了。
  在他身边的刘老师低着头躲开了刘院长的实现,只觉着这老头有点神经不正常。
  “杨锐啊,做的好。”刘院长的声音不大,嗓音却很古怪,有种喜极而泣的感觉。
  杨锐使劲咳嗽两声,低声用官方化的语言道:“是学校给了我宽松的空间。”
  “学校给了你空间,是因为你有这个能力……算上后面的参考文献,要22页了,这一期,你占的版面是最多的。”刘院长又换了一个角度赞叹。
  杨锐微笑点头,他也没想到《细胞》这么给面子。在论文发表以前,他原本还有些担心会否出现歧视问题,事实证明,科研世界不可避免的会有歧视,但最终还是要以成果来说话。
  刘院长和杨锐一手抓着一本书小声说话,却是把围观群众看的心痒难耐。
  大家为什么喜欢围观吵架的,喜欢围观打架的,一方面是因为稀罕,一方面是有动静啊。
  这换成两个人当街交流学术成果,互相吹捧,稀罕是稀罕了,但要是连吹捧的话都听不清楚,围观又有什么意思呢?
  “英文的论文啊。”民族学的中锋笑呵呵的开启八卦模式。
  他本来就长的人高马大,虽然将场边的好位置让了出来,但只要一伸脑袋,还是将包裹里的东西看的一清二楚。
  “是啊,英文的论文。”杨锐抬头笑了一下,从他发表第一篇SCI论文起,人们的评价就是“英文的论文”,然而,“英文的论文”与“英文的论文”又是截然不同的。
  杨锐觉得没必要解释,刘院长脖子后面的毛却竖了起来,像是被狗盯上的猫似的,反应迅速的道:“《cell》可不仅仅是英文的论文!这是生物科学领域,影响范围最广,价值最大的期刊,是自然科学领域最好的期刊。”
  中锋被老头似的刘院长给吓到了,讪笑两声,说:“cell啊,厉害。”
  “当然厉害了,全中国的学生拉出来,没有一个学生的学术水平,能与杨锐并驾齐驱。”刘院长说完还扭头问:“刘老师,你不是查过了,有没有在《自然》、《科学》和《细胞》发表过论文的本科生。?”
  “国内还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的学生,能在本科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在《细胞》、《自然》和《科学》期刊上,我肯定。”刘老师用保证的语气说。
  “那就是国内第一了,在国际范围内,估计也是数一数二的。”刘院长首先确定了一个基调,然后仰头看高大的中锋选手。
  还在用黄毛巾擦汗的民族学中锋傻傻点头。
  “刘院长,我能看一看吗?”一名三十几岁的教师从民族学的人堆里挤进来,伸手要期刊。
  “哦,是小富啊,你是做基因分析的,也算领域相近,给……”刘院长把期刊递了出去,又介绍道:“杨锐,这位是富教授,咱们生物系的年轻俊彦……”
  介绍到这里,刘院长觉得说辞有点不对了。就学术圈来说,三十多岁破格提拔为副教授的富教授,确实称得上是年轻俊彦了,尤其是北大的富教授,在中国地区来说,可谓是含金量十足。
  然而,就在刚刚,杨锐却已摧毁了年轻俊彦的概念。
  杨锐今年才20岁,还是大学新鲜人,而他竟而发表了一篇数千字的长篇论文在《细胞》!
  哪怕他再接下来什么成就都没有,毕业了都能直接留校,然后用几年的时间超过富教授的职级。
  简而言之,在中国科研界,一篇《细胞》长文,足够一名研究员吃一辈子了。
  或者说,就在几分钟前,杨锐确定已经捧上了金饭碗。
  这样的年轻俊彦和这样的年轻俊彦,自然是不可比较的。
  不过,刘院长有此等认识,不代表富教授有相似的想法。
  也许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都有偏差,富教授并不觉得自己比杨锐差,他要好好的看看,杨锐的论文,凭什么能上《细胞》。
  “也许是我以前的胆子太小,当初如果试一试,我的论文说不定也能上去。”富教授脑子里转着这个念头,打开了杨锐的论文,用检视的目光看了起来。
  杨锐饶有兴致的瞅了瞅富教授。
  他与这位副教授其实颇有渊源。双方第一次接触,应当是通过富教授的实验狗钟志文,那时候,杨锐进入北大不久,正在考虑进入哪个实验室的时候,被植物学的高年级生钟志文招揽,要拉他进富教授的科研组,被杨锐拒绝。
  而最近一次的接触,是杨锐从国际医学与生物技术大会上归来,富教授通过辅导员,邀请杨锐“谈谈”。对于这种明显想蹭好处的邀请,杨锐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两次拒绝,却不知道富教授的心情如何。
  想来会有点不舒服吧。
  那么,他现在是单纯的想要了解杨锐的论文?还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
  
472。第472章 难(求月票)
  
  “论文不错,我得看一会了。”富教授仔细的看完了引文,坐了下来。
  光是正文就有20页的论文,可比数倍页数的短篇小说难读多了,富教授是同领域的专家没错,那也要一点一点的读下去,才能看明白文章的内容。
  站在他身后的实验狗钟志文就惨了,因为英语不过关,他看杨锐的论文就和看天书差不多,普通的英文单词自然是认识的,但这样一篇论文,普通的英文单词就和点缀一样。
  其实,遇到相同问题的人不在少数。
  有了富教授开头,周围生物系的教师和研究员,不少人都要了一个单行本,就在篮球场边阅读起来。
  然而,大多数人看不了几分钟,就神游户外了。
  自信英语水平好,与看得懂英文论文没有必然的联系。很多英语四级水平,在老外的餐厅里只能用“this,this,thank…you”点餐的学生,看英文论文也能一目十行,就某方面来说,论文更像是科学界的黑话,格式什么的都有一定之规。
  如果是接受过充分的论文训练的学生,看论文的时候,想浏览就浏览,想略读就略读,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生僻的单词,不懂就查,也费不了多少功夫。
  但是,没有接受过足额论文训练的学生,就像是没有进入过正经帮派的小混混,哪怕背下了各种生僻单词,一到大场面的时候,依旧免不了露怯。
  到30年后,重点大学稍微正常点的教授都是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本人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竞争,训练学生的学术能力还是手到擒来的,二本的研究生导师稍微困难些,但只是安排训练的话,还是没有问题的。
  如北大清华之类的顶级大学的教授和研究员就更厉害了,进行多年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千人计划”虽然备受诟病,但也确实为后进的中国引进了大量的海外牛人,这些人在世界范围内或许不一定是顶级的,可相对于中国本土近亲繁殖出来的学者而言,也算得上是一缕新鲜空气了。
  但在80年代,那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算年龄,如今的40岁左右的副教授,50岁左右的教授堪称年轻了,但40岁的人在40年代出生,50年代读书,60年代读大学,那个时候,教学秩序已经彻底被打乱了,究竟能不能学到本事,或者说,究竟能不能接触到世界最先进的科研进展,基本全凭自学,效率低下。
  五六十岁的教授的经历也很困难,他们二三十年代出生,在战争年代长大、读书,接着就面对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的局面,在专业技术方面,这些学者得到了充分的机会,无数的新建工厂,技术改造,修桥铺路等方面的工作,让差不多的大学生都有独当一面的机会。然而,基础科学并不只有技术,而学术的高要求往往更隐蔽,等他们打牢了基础,人到中年,开始焕发学术春天的时候,学术土壤已经酸化了。
  现在的北大,好一点的教授,如唐集中之流,读书的时候去西南联大,建国后访问苏联,又在过去十多年里维持着起码限度的科学研究,这才能勉强留在世界主流科研世界里。
  不能坚持的,没能力自学的,或者运气不佳的,大多数只能在国内的科研小圈子里玩了,偶尔做一点世界一流国内空白的重复性研究就沾沾自喜。
  如果是文史地理这种埋故纸堆的研究,数学物理之类的纯理论研究也就罢了,生物这种用钱堆出来的自然科学,永远只能给少数人以机会,贫穷的中国如此,富裕的中国如此,金山银海的美日欧亦如此。
  至于刘院长之类的政工干部,判断论文好坏,差不多就靠数页数了。
  只有少数十几名教师或研究员,能够认真的将杨锐的论文读下去。
  这也就是在北大了,换一个地方院校的生物系,说不定连订阅《CELL》的钱都能省下来,反正也没人看,还不如多订几份《人民日报》使人开心颜。
  杨锐没什么压力的坐在了桌子上,论文已经发表了,对他来说,最困难的部分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只是锦上添多少朵花的区别了。
  此时的五四篮球场,气氛开始变的怪异起来。
  一方面,才结束不久的篮球赛,释放了大量的荷尔蒙和臭汗,留下了心情尚未平复的数百名学生和激荡的气息。
  另一方面,被桌椅板凳围起来的空旷篮球场被好奇的人群填补了起来,人挨着人,人挤着人,却安静的像是在考试似的。
  尽管刚刚还在为肌肉的力量而欢呼雀跃,但归根结底,学生们最信奉的还是脑力。
  北大学生都是知识的获益者,如果有一宗知识神教,那北大学子即使不是狂信徒,也是虔诚的信众。
  沉默的环境不仅不让人难受,反而激起了学生们浓烈的好奇心。
  “能给我一本看一下吗?”一名学生挤了进去,打破了寂静。
  “胥岸青?恩……这里还有一本。”杨锐将单行本塞给他。
  胥岸青轻轻道了声谢,垂头细看。
  篮球场重归寂静,只有风扫过球场的沙沙声。
  像是富教授一样,胥岸青也想知道双方的差距有多大,他迫不及待的翻开论文,目光凝视了几秒钟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rui…yang”,继而就快速看了下去。
  作为高考省状元,胥岸青的路走的比绝大多数人都要顺,就学术而言,大一加入理查德实验的他,可以说是走在了所有北大学生的前面。
  和其他任何一个资源密集型行业一样,学术界亦是强者强,强者愈强的世界。
  最好的学生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能够得到最多的资源,最多的资源能够获得最多的成果,最多的成果反过来刺激更多的投资。
  同在北大,普通学生通常到大三大四才接触到研究工作,在接下来的一两年时间,他们要拼尽全力,才有可能刷到想要的paper(论文),而论文的水平,其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们加入的科研小组的水平。
  常青藤大学之所以长盛不衰,不仅因为他们能选择最优秀的学生,而是因为他们能提供最好的教育,从而将最优秀的学生与次优秀的学生拉开更大的距离。
  胥岸青已经得到了差不多是最好的条件,如果……如果理查德实验室发展顺利的话,他就等于一手拿到了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留学资格,而在生物学界,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毕业生毫无疑问的可以争取最好的机构或公司,得到最大程度的重视和薪酬待遇。
  哪怕最终没能称王称圣,胥岸青也可以很轻松的成为生物科学界的金领阶层,不想在美国呆下去的话,国内诸多大学与研究机构会高唱着“北京欢迎你”接他回去,顺便双手奉上几十上百万的安家费,一并每年上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任君取用。
  理查德实验室的失败,对胥岸青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让他从领先其他同学五六年的程度,掉落到了领先其他同学两三年的样子。
  不过,领先终究是领先,理查德实验室里累死人的经历,带给了胥岸青极大的自信,他原本认为,自己再努力几年时间,仍然有机会追上杨锐,重新弥合差距。
  直到《CELL》的论文出现在篮球场上。
  这家伙竟然在打篮球的时候,收到了《CELL》的论文,胥岸青不知道自己应该抨击他浪费时间?还是羡慕他的好运……
  “应该是好运吧……或许,或许有点料,但这么轻易的做出数据,肯定少不了运气成分……”胥岸青一边翻看论文,一边在内心评价。
  他全程参与理查德实验室的科研竞争,对诱变突变基因,以及测试钾通道的功能等方面熟的不能再熟。
  然而,熟悉又陌生的熟练实验过程,娴熟的运算技巧,成熟的理论逻辑,却在一点一滴的击溃胥岸青的自信。
  也在击溃富教授的自信。
  论文对圈外人是黑话集合体,对圈内人却应该简明扼要。
  富教授正在做的方向是RNA前体,英文水平同样过关,看懂杨锐的论文并不难。
  可看懂了,才会觉得这个项目做的是真难。
  难到瞅一瞅所用的仪器,所用的材料,就觉得心疼;难到瞅一瞅明显需要试错的实验过程,就觉得手疼;难到瞅一瞅大量的数据运算和理论推导,就觉得头疼。
  “这东西是用半年时间能做出来的?”富教授每看几页论文,脑海中就会浮出这个问题。
  在拿到论文之初,富教授是有点想给杨锐膈应的,但等把论文看完,富教授数次积累而来的火气,差不多是消耗殆尽了。
  只有浓烈的嫉妒,在熊熊燃烧。
  “这篇论文如果是我的,该多好……”看到论文的最后,瞅着多达上百条的参考文献,富教授已然是满脑子的遐想了。
  “蔡院长来了!”一声惊呼,打破了球场上的沉默,也让议论声喷薄而出:
  “蔡院长是科学院学部委员,怎么亲自过来了。”外圈的学生看不到论文本身,强烈的八卦之心只能朝着人去了。
  在场的生物系学生也是立即给出了此刻最好的答案:“因为这是《cell》啊。”
  “学部委员不知道有没有发表过《CELL》。”
  “蔡院长是发表过《自然》的,《NATURE》的影响因子也是够高了。”
  “影响因子是什么?”来自民族学的篮球队后卫将球放在肩膀上左右滚动,完美的诠释了休闲精神。
  生物系的学生受到前面的气氛影响,却是一本正经的解释道:“期刊的影响因子就是一本期刊过去两年,所有论文的引用数之和,除以期刊在过去两年里发表的论文总数。”
  “哦……”
  “《CELL》的影响因子常年超过30,不过,上了《CELL》这样的论文,重要的已经不是它的影响因子了,是引用数,好的论文在《CELL》上能得到的引用数是很多的。”
  “影响因子不是算的平均值吗?”
  “那是因为《CELL》已经不那么在乎影响因子了,所以才会经常有一两页的短论文,你看杨锐拿出来的单行本那么厚,这样的论文,引用数过50都不难,你知道蔡院长当年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引用数多少?”
  “多少?”
  “当年就超过500了,以后每年都有一百左右的引用,持续了好几年。”生物系的男生叹口气:“我这一辈子,要是有一篇论文引用数能过百,我死而无憾!”
  ……
  新版月票榜,合计起点月票和创世月票,有起点月票或创世月票都请投出来吧,鸟豚在此拜谢!
  ……
  
473。第473章 肃静
  
  学部委员在中国高校拥有皇帝一般的地位,蔡教授一路走过来,学生们都是主动让路,如同被摩西分开的海水似的。
  到了杨锐面前,蔡教授的表情开始变的生动起来,他先是拿起一本《CELL》,说了句“好”,再翻到地方,又说了一句“好”,接着,他快速的读完了索引,加力赞道:“写的极好。”
  蔡教授身边就跟着文宣部的人,趁着蔡教授翻书的时间,啪啪啪的拍照,那认真的模样,像是拍文艺片似的。
  杨锐也受到了摄影师的重点对待,大概有三分之一的胶卷倾斜在了杨锐身上。
  有了闪光灯的加持,篮球场也变的正式起来,杨锐认真的道:“谢谢蔡教授,没有学校的资助,没有学校给予的适度空间,还有浓厚的学术气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