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就是孙汝岳拿到第二作者的期刊了,典型的技术应用型的期刊。
就逼格来说,《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自然是不高的,但架不住人家的影响因子不错。
许正平挺满足的道:“一个星期的工作,能发表到《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上自然好。”
当然好了,这也是常年影响因子3。5以上的期刊,放在地方院校,比许多副教授都厉害了,而许正平只是熬了两个晚上而已。
“那就《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了。”杨锐在邮包上刷刷的填了地址,道:“要休息两天,还是继续下一个项目?”
“还有?”
“你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接下来的项目就筹备了,一环接着一环,记得吗?”杨锐轻笑。
“你还真有这个金刚钻?”
“那可是。”
“你项目资金申请下来了没?”许正平皱皱眉。
“先从我的项目资金里走。”杨锐不在乎的道。
“那这两个项目要是申请不下来,你的资金可就填不上了。”
“没事。”杨锐少见的大度,又道:“我这边准备了两个项目,一个与东大的加藤教授合作,一个是自己做,你做哪个?”
“东大的加藤教授的项目,你自己不做?”
“我还是通讯作者,你要是加入的话,咱们俩个并列第一作者。”杨锐既然参与实际工作,也就要更多的署名了。
许正平几乎没怎么考虑的道:“我做合作项目。”
中外合作什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有额外好处的。
……
503。第503章 资料云集
许正平坐在办公室里,一本接一本的批改着作业,表情认真而严肃。
不像是后世的大学,刚刚恢复高考的大学,教育环境是严苛中带着温情的。
每名学生每天都要上四节乃至六节课,一周六天甚至六天班,就要上30节,大约十五堂课,而这十五堂课,几乎堂堂都有作业布置。
对学生来说,每天两三堂课的作业,自然不免要努力到深夜,也因此戏称凌晨三点睡觉,早晨九点起床的是“九三学社”。
这样的学习要求,自然是相当严苛的。
然而,学生要做作业,老师自然要批改,而且,不止是普通的讲师助教要批改,副教授乃至于教授也要批改,且往往不会假他人之手。
五六十岁的老教授,甚至是两院院士,亲自批改大学生初学者狗屁不通的文章的大有人在,这即是80年代大学温情的一面。
按道理说,大学生的作业,谁批改不是批改,然而,中国向来有大师冶学的传统,赋闲在家的学问家教授蒙学的不在少数,且常有出色的弟子脱颖而出。
80年代也是如此,无数大学生得益于此。
但是,有人得到就会有人付出。
一堂课少则二三十人,多则百八十人的作业,即使一周上两堂课,也是堪称沉重的教学任务。
哪怕是一人一篇文章,一百人的文章看下来,也差不多有想死的冲动了。
到高校扩招以后,高校的作业也就几近于无了。
不过,80年代的大学,依然保持着这种良好做法,虽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学以致用,但点满基础知识树还是没问题的。
像是许正平这样的副教授,虽然教学任务之外还有沉重的科研工作,虽然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要坐四个人,虽然每天忙的连睡觉的时间都紧张,但批改起作业来,还是聚精会神,认真非常。
三五不时的,还有学生来办公室里问问题,许正平一周三天坐班,来问的学生很多。
这也和他的水平有关,因为对问题解释的清楚,有些外班的学生也来问许正平问题,他都是一视同仁,并不觉得浪费时间。
当然,如果问题太没有水平,许正平也会用简单的单句回答让人下不来台。
既然无心学术,那就没必要浪费宝贵的大学名额,许正平一直是这样想的,只是很少说出来罢了。
只是今天,许正平有些心不在焉。
就在昨天,杨锐将准备好的项目说明交给了他,明言会在接下来几天开启新项目,许正平将信将疑。
现在回想起来,许正平却是有点希望杨锐真能做到这一点。
“请问,哪位是许教授,许正平教授?”又是一名学生敲了敲门。
“我是。你是哪个班的?”许正平没有抬头,先将正在批的作业弄完了。
学生乖乖的等着,待许正平的工作完成了,笑道:“我是贺全贵,咱们见过,我在唐教授实验室里帮忙,我是来给杨锐送文件的。”
话说的有点嗦,但清清楚楚。
许正平却像是没听清楚似的问:“送什么文件?”
“新项目的相关资料,给您放哪里?”
“就放桌子上吧。”
“恐怕有点放不下。”贺全贵说了一声,跑了出去。
一会儿,贺全贵和另外三名同学,搬着四个大箱子进门了。
“放这里!”贺全贵先将箱子放在许正平桌子上,另外三名学生赶紧跟上。
箱子落桌发出“咚”的声音,四个大男生也是开始大喘气。
“这些都是资料?”许正平站了起来。
“不光这些,还有四个箱子,我们这就搬。”贺全贵说着就出门去了。
八个大箱子,一张桌子自然是摆不下的。
最后,许正平还是让他们将之堆在了自己的椅子后面。
“全是资料?”许正平看过的资料不少,但像是杨锐这样子搞的,他还没见过。
最起码,其他人不会浪费这么多复印纸和打印纸。
贺全贵去过华锐实验室,知道杨锐做事的风格,笑笑道:“全是资料,有的是期刊,有的是复印和打印出来的,您一会儿有空了,麻烦给杨锐打个电话,具体他有说明。”
许正平缓缓打开箱子,里面果然满满的都是书籍、期刊和复印件。
“这也太浪费了吧。”同办公室的另一名副教授过来,捻起一本装订出来的复印件看,虽然是双面复印的,但白花花的纸就用一次,还是不太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电话打到唐教授的实验室?”许正平顾不上看这些资料了,先在办公桌的本子上找分机号。
贺全贵点头说是,就在旁边等。
电话一会儿就通了,许正平听见杨锐的声音就问:“你这些资料,给我几天时间看?”
“资料就是给您参考的,您觉得什么时候看好了,什么时候就开始,项目组的话,我五天内能组织好,这次的项目比上次的费事些,还要和东京大学联系,您多费神。”因为是内线的缘故,杨锐的声音颇为清晰。
许正平看着八个大箱子,沉默片刻,咬牙道:“我五天内看完它们。”
“好,那咱们就先计划着下周开始项目,您悠着点,咱们还有别的项目呢。”杨锐说着笑了一声。
许正平没笑,哼哼两声,道:“你要是能计划出下一个项目,我熬了油也能做出来。”
做完一个项目接下来做另一个项目,这种故事听起来挺顺溜挺正常的,身在局中的人才知道有多难。
用所有人都熟悉的例子,做项目就像是准备考试,而且是边学边考的模式。一个项目做完了,接下来就做另一个项目,就等于是开学第一天上课就开考,然后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考一门,一门考完了再考另一门。
不断透支的精力和体力是一回事,考试之前的学习和准备又是另一回事了。
就像杨锐给许正平准备的新项目,开始之前,许正平作为项目的实际执行者,首先得了解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八个大箱子,几百万字的资料,那是上百名研究者的智力成果,要是不看别人的研究,难道自己用一辈子重新研究一遍?
这些资料阅读起来,虽然不至于像课本一样生涩,但里面的新东西一样不少。
正常来说,为了筹备一个项目,提前一两个月阅读资料都算是少的。
许正平说是五天阅读完成,那是吐血大甩卖,也是太过于兴奋了。
而且,杨锐完成了主要工作,对他也是一个刺激。
杨锐身为项目负责人,之所以占着通讯作者的位置,还能拿走一个并列第一作者,就是因为他肩负着最大的责任,寻找研究方向。
用局外人的思维模式,找一个项目似乎是很容易的。的确,高大上的项目是很多的,登陆火星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又有价值又有意义的项目,然而,这样的项目对于杨锐等人,却没有实际联系。
正常的科研,就是一点点的蹭出来的。
好像研究三角形,先要研究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再研究相对特殊的直角三角形,接着是另类特殊的正三角形,以及相对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谁要是上头就想证明莫利定理,这是个人选择,玩一辈子都可以,但是,如果连等腰直角三角形都没研究出来,莫利定理的美妙与证明困难也就无从说起了。
当然,知道研究三角形,知道要研究等边直角三角形还是幸福的,最最正常的科研,是连研究什么都不知道。
天底下是有很多值得和需要研究的东西,但是,登陆火星这种不算的话,剩下的就不多了。
很多研究者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或者说,他们必须思考这个问题,而在没有项目的时候,好点子也许会像井喷一样蹦出来。
然而,臆想的“好”是不是真的好,还需要再验证。
如果是在21世纪,搜索文献资料库还是比较简单的,结果通常也是比较简单的,一般来说,99%的好点子,要么被人做过了,要么发现不能做。
不能做的原因是千奇百怪的,比如说,有侧面论证说,这个点子是馊的;比如说,有侧面论证说,我他娘的做了个类似实验花了10万;比如说,有侧面论证说,这一套实验难的能传染痛经……
偶尔,也会有一些好点子被证明是真的好。
比如说PCR的创始人穆里斯同学,他设想的用聚合酶链反应,被许多同事认为,肯定做不出结果,否则前人肯定做出来了。
结果,确实做得出结果,而且前人真没做过。
于是,穆里斯拿到了所有人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
倒霉的人也不是没有。虐了大学生千百遍的拉格朗日,在他十八岁的时候,也就是普通中国学生读大一的那一年,用牛顿二项式定理,解决了两函数乘积的高阶微商的问题,还用拉丁文写成论文,寄给了欧拉。
不久后,拉格朗日同学得到了回复:你所做的研究,已经在半个世纪前,被莱布尼兹完成了,让你写论文之前不查资料,白瞎了吧。
所以,拉格朗日在18岁的时候,与18岁的中国大学生有一桩事是相同的,他们都曾面朝天空,高声疾呼:去你娘的莱布尼茨!
许正平不想骂娘,所以他每次开启项目,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大量的资料。
现在,这项工作竟然被杨锐完成了,给许正平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不是一星半点。
虽然实验室老板就是做这项工作的,但杨锐是否能做好,许正平还是略有疑惑的。
“就从资料里找答案吧。”许正平俯视着八个大箱子,也是干劲十足。
……
504。第504章 干巴爹
“这家伙,准备的还真是充分。”许正平坐在图书馆里,闭目沉思。
他不可能真的按照杨锐的安排,就看八箱子资料拉倒。许正平紧赶慢赶的扫完了资料以后,还是来到图书馆,找相关的课题自个儿研究起来。
毕竟,在没有搜索引擎的时代,一个人要扫干净所有资料,还是非常困难的。
大型研究机构和大型商业机构之所以牛掰,与他们能够整备出大量的人手亦有关系。
杨锐整理出了数百份资料,虽然令许正平惊讶,但他还是想自己查看一番,比较安心。再怎么说,具体的研究是要他来做的,若是前期工作有不完善的地方,最麻烦的还是许正平自己。
北大图书馆的馆藏是国内顶丰富的,许正平找了一天,却没有找到遗漏的资料,反而更加惊讶。
他的表情古怪,桌面上又堆了大量的资料,却是吸引了不远处的富教授的目光。
“老许,忙着呢?”富教授笑着坐了过来。
“哦,富教授。”许正平打了个招呼,他比富教授大10岁都不止,但同在生物系,也是抬头不见点头见的。
“这是忙什么呢。”
“搞点小研究。”许正平有点想遮挡的意思,旋即放弃,桌面上的东西太多了。
富教授随便翻了一下,就眼前一亮,笑道:“您这是要做一个大项目啊,《细胞膜的电位调节》,《细胞膜PIP代谢的分子机制研究》,新领域?”
被看到了,许正平就没什么掩饰了,道:“这是和杨锐的合作项目。”
“和杨锐的?”
“恩。”
“和杨锐应该做钾通道的项目呀。”
许正平呵呵一笑,钾通道的项目一做就是小半年,弄不好就是大半年,做这种项目,可就不是简单的临时合作了,说不得要加入到杨锐的独立实验室里。
对这一点,许正平还不太确定。
富教授一想也就明白了,遂道:“您这是试呢?”
许正平一笑而过:“谈不上试不试的,正好有合适的就做。”
“那您怎么就做到这个课题了?”
“和东京大学也有合作。”许正平说的简单直接,就是为了蹭老外的好处。
富教授问不出来了,不仅问不出来,还有种莫名的嫉妒。
这样的合作项目,成果怎么样先不说,首先得到的支持是不一样的。
现在的北大还不是以后相识满天下的节奏,好不容易有一两个合作,能抓住都是要抓住的。
如果申请省部级的经费,一块东大合作的牌子亦是非常好用的。北京高校云集,名校鼎盛的原因之一,也在于北京市政府有钱,和各级部委又好要钱。
对这些政府机构来说,里面有一多半人甚至都不知道顶级期刊是什么概念,有决策权的,多数也不会关心一个项目能对人类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对人类做贡献的事情,让美利坚帝国去做就好了,领导们自然寻找合适的时机移民美利坚,间接的为人类做贡献。
相比较而言,还是学术以外的内容更容易引人入胜。
最喜欢名牌的人群绝对不是女人,而是领导。
“这项目有多少经费?”富教授赖着不想走。
许正平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了几笔字,道:“还不知道。”
“还不知道怎么做?唐集中出了钱?”
“当然没有,杨锐准备好了。”
富教授不明所以的“哦”了一声,问:“杨锐哪来的积累,哦,蔡院士给他的还有剩下的?这年轻人……”
富教授的语气里,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在他想来,蔡教授给杨锐的经费,虽然免不了要发票和报账,但60万里面,揣口袋里几万块钱还是相当安全的,胆子大的话,一笔揣上几万块,直接就奔小康了。
在以前,有资格有本事一口气拿回60万的,不说是院士级人物,那也是各个学科的牛人,还不能是普通的牛。比如唐集中,他的实验室一年虽然有上百万的经费,但都是分批拨付的,而且有很多固定投入必不可少,算下来还不如三四十万元的直接经费。
当然,杨锐写出了顶级论文,拿60万还是160万都是应该的,归根结底,还是年纪太小,身份不对,资历不足。
不过,不过,CELL小改以后,杨锐进行的项目已有数个,还要开项目给许正平,是不是能剩下钱就不好说了。
开项目就像是挖堤坝,一旦掘开了,钱就会像洪水一样滚滚而出。操作项目,就像是在洪峰中操舟,起起伏伏,终究只能拼命向前,期望在倾覆之前,期望在洪水流干之前,抵达的尽量远一些。
没有项目基金,纯凭积累开项目,一不小心,藏起来的钱就要流出去,总不能手里有钱,眼睁睁的看着项目因为缺钱死掉,正常的研究者都做不出这种事。
哪怕藏起来的钱不被吸干,花的也等于是自己的。
富教授换位思考,自己肯定是不会这么做的。
自己要是能有60万,多的不敢说,截留五六万是一定要得,有了这五六万,小日子不知道要过的有多美。
另一方面,富教授能理解杨锐为什么会这样做,纯粹是为了节约时间,多开项目,此外,说不定还有吸引许正平的因素。
“真下血本啊。”富教授望着许正平那张从来没抹过油的糙脸,百感交集。
“我去递个条子。”许正平填了几张单子,起身递给了伟大的图书管理员。
单子里的都是往期期刊,来自许正平刚刚翻阅的论文里的参考文献。
通过论文的参考文献回溯资料,是非常有效的阅读方法,尤其是国内期刊里的论文,往往驳杂不均,许多论文本身一点价值都没有,如果强行要说有的话,那就是两点,一点是能为论文的作者带来评职称的优势,一点是论文的参考文献也许有点价值。
基本上,不是渣烂透顶的论文,参考文献里总会有几篇不错的论文,某些时候,越是渣烂的论文,参考文献里的论文还越是高大上。
如果要了解一个领域的知识,看纯粹的中文论文是很耗费时间的,弄不好还会遇到假论文,不过,根据中文论文看参考文献,却是不错的选择。
伟大的图书馆员身后的升降梯发出轻轻的噪音,将众人填的单子送上去,将书库里的书送下来。
许正平一口气要了十本书,拿回来以后,慢慢翻看。
富教授心思转动,笑道:“我今天下午没事,要找什么,帮你忙。”
许正平无所谓的道:“就是细胞膜电位方面的论文,看看杨锐搜集的资料全不全,这是目录。”
他旁边放着一个装订本,里面是杨锐送来的八个大箱子里有用的文章的目录。
“我看这几本。”富教授随手抓过几本,眉毛就蹙了起来:“呦呵,这本是76年的。”
“往期的也要了解一下。”
“杨锐又不是神,搜集资料怎么可能搜集到76年。”富教授笑着打开目录,按照字母顺序比较。
半分钟后,富教授愣住了。
“不应该啊。”富教授放下这本期刊,立刻翻另一本。
这次是本81年的期刊,毫无疑问的也被记录在了目录里。
“不是吧,他怎么找的?”富教授想破脑袋,也想不到有搜索引擎这种东西。
许正平亦是郑重的摇头,道:“我和东大的加藤教授联系了一下,他也收到了杨锐寄送过去的论文目录。”
“这个加藤教授怎么说?”
许正平表情奇妙:“加藤教授说,这是50人以上的研究团队才能做出的美妙工作,他很感谢中国方面对双方合作的重视,他也会增加人手,努力工作的。”
富教授的嘴角抽了又抽。
……
505。第505章 睡觉加引用
许正平和富教授两个人,在图书馆里呆到了晚上,才神情恍惚的停了下来。
他们查找的资料可不局限于最近几期或者几十期,最久远的资料,差不多到了70年代初,以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来说,这简直如同一个世纪那么长。
然而,除了重复或无意义的资料以外,许正平和富教授基本没找到有用的玩意。
“他怎么做到的?”富教授简直觉得不可思议。
许正平摇头失笑:“我在进来之前,可没想到会有这么一遭。”
“没人想得到。要不是我提前知道,我也以为,杨锐手底下有50人的大团队。”富教授接着眼珠子一转,道:“你说,这个项目,杨锐会不会准备了很久?”
“多久?”
“一两年?”
“他两年前还在准备复读呢,哪里有功夫做这个。之后还搞了钾通道的论文,跟理查德的竞速……再说了,这个选题也是考虑到了东大的加藤教授的研究领域,合作嘛,总要有个合作的样子。”
富教授默默的点头,一会儿,自失的一笑,道:“这本事,愣是让人没话说。”
“甭管了,咱们化学系的钱教授还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呢,天世的本事,有什么办法。”许正平接着半是提点的道:“其实,不用这门本事,就凭现在写得论文,人家杨锐也够让人没话说了。”
富教授的表情僵了一下,道:“我说杨锐什么啊,没什么好说的。”
“就是这个意思,行了,咱们收拾收拾也走吧,我把这些给还了。”许正平喊了个学生,一起将满桌的资料搬给图书管理员。
伟大的北大图书管理员即时打开升降机,再将之一叠一叠的往上搬。
“咱们抽着查就查了这么多,我真有点想不到,杨锐是怎么查的。”富教授累哼哼的帮忙搬运,对这个数量有了深刻的认识。
伟大的北大图书管理员一本本的按册登记,顺便笑问:“查了这么多资料,不要借一些回去?”
“不用了,这些资料杨锐都准备了。”许正平有点无奈。
伟大的北大图书管理员“哦”的一声,道:“杨锐是生物系的杨锐是吧?那篇CELL的论文作者?”
“对,你也知道啊。”
“大一生写了CELL,北京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