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2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一个人是谁?”
“什么?”
“您前面说北大要两个人,一个是我,还有一个是谁?”姚悦的关注点总是与张延寿不同。
张延寿叹口气,,道:“另一个人,你有什么建议?”
“可以是我选的?”姚悦兴奋起来,上一次就是这样。
张延寿却是气的短寿30秒,道:“当然是学校来选,你可以建议,选不选,学校领导会决定的。”
姚悦轻轻的“哦”了一声,又恢复到乖巧本性。
张延寿一点办法都没有,扭头道:“阿尔瓦先生?”
“哦,到我了吗?”阿尔瓦用生疏的中文说了一句,面向姚悦,笑道:“姚女士,你好,我代表捷利康邀请你,前往北大交流学习……”
他说的是套话,因为交流的基础毕竟有捷利康的关系,不过,在场的几个人都知道怎么回事了,阿尔瓦的存在就更像是走个过场了。
张延寿等阿尔瓦说完,站起来道:“老倪,交给你了。”
“好。”倪勇笑着送走张延寿,回过头来,将门掩上一半,对姚悦道:“和你一起去北大的人选已经确定了,你就不要胡思乱想了。”
“啊?是谁?”
“边建明,你们隔壁实验室的大个子,记得吗?”植物学实验室和细胞学实验室虽然合并了,但内部仍然是分出了不同的课题组,并在不同的实验室里工作。
对姚悦来说,这就有点像是隔壁班的同学了,她回忆了一下,问:“为啥选他?”
“边建明同学的实验水平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做事认真,大一的时候,就是咱们学校的校三好学生。另外,边建明同学还有政治过硬的优势,他是第一批的入党积极分子,现在已经是预备党员了,毕业就能转正……”倪勇噼里啪啦的说了一串,喝了一口水,却是坐到姚悦跟前,声音稍微低沉了一些,道:“他是咱们学校边教授的儿子,你和他相处的时候注意一些,该说的话说,不该说的话就不用说了。”
前面说了一堆,后面才是倪勇真正要说明的东西,他也担心姚悦不懂事,坏了计划不说,还得罪人。
姚悦傻乎乎的问:“哪个边教授?”
“化学系的边教授,边建明是靠自己本事考进来的,人家用不着说明,这一次呢,虽然有照顾的因素,但边建明的能力也够,我提醒你一下,是怕你得罪人。”倪勇顿了一下,又道:“你明年就要毕业了,分配到哪里,都是学校决定的,你注意影响。”
“哦。”姚悦点头。边建明是后来加入实验室的成员,和她算是点头之交,却是没想到,人畜无害的男生,竟然有学校子女的背景,这在社会上没什么用的关系,在学校里竟是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再想想天子脚下的北京城,得有多少牛鬼蛇神?姚悦突然为杨锐担心起来:也不知道他得罪人了没有,也不知道他为了调自己过去,又花费了多少心思。
这样想的时候,姚悦心里却是莫名的甜蜜起来。
而在学校的另一端家属区。边建明正在享受母亲的出行安排。
吃饱穿暖注意身体什么的,向来是要不断灌输的道理。
边教授也难得嗦的道:“去了北大,不比在河东大学,你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你在平江,我还有一分薄面,你到了北京,如果闯了什么祸,我可是鞭长莫及。你出去以后,最好就呆在实验室里,好好学习,积累经验,比什么都强……杨锐是新生代的学者里面数一数二的,你别看他比你的年纪还要小,越是这样,你越是要尊重他,你记得我给你讲的牛顿和胡克的故事吗?”
“记得。”
“牛顿比胡克年纪小,所以,胡克就算成名的早,活着斗过了牛顿,死后还是要被净身出户,他在英国皇家科学院一辈子,结果什么都没留下来。当然,杨锐不能和牛顿比,可你也不能和胡克比,所以,潜心向学,别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人家有办法将人弄到北京去,就能把你弄回来……”
“您说的也太仔细了,别说我不是去得罪人的,我就是得罪了,又有什么关系,您不是也说了,做研究的是在象牙塔里。”
“在塔里的研究员没什么,到塔顶的可是了不得,你坐顺风车的,要机灵一点。”边教授拍拍边建明宽阔的脊背,道:“等你到了那边实验室就知道了,人家的仪器和经费,咱们拍马也比不上,条件不同,科研比较就没法做了。”
“有这么厉害吗?”边建明不太信,他在平江,河东大学就是最好的大学,并不觉得北大能好到哪里去。
边教授呵呵的笑:“等你回来就知道有没有这么厉害了。”
他却是比杨锐本人还要有信心。
而比杨锐有信心的人,也不止是边教授一位。
许正平就对杨锐的信心增长了三倍都不止,因为在听说了华锐实验室挖人的大手笔以后,许正平又见到了一份证明杨锐实力的文件,来自卫生部的科研资金的特别申请函。
它的特别不止在于申请函上有“特别”两个字,还因为它是卫生部送过来的,而非正常情况下,自己要来的申请函。
“主动派函,我这辈子见过的倒不老少,给你这么……年轻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呀。”许正平望着申请函,就像是看支票一样。
564。第564章 基因测序(第二更)
杨锐坐在实验桌前的椅子看实验报告,头都不抬的问:“送钱的?咋领?”
“你还挺镇定的……”许正平无语。
“国医外贸不是送过一次了?20万都花完了,反正就是给他们署个名呗?”
“这可不是,卫生部的特别申请函,等于是他们邀请你,但你是要去面试的,还要按照他们的条件做项目,就是说,有项目要求,一般是时间和成果方面的,也有对人员、项目范围做出要求的。”
“这么麻烦?”
“面试的好坏决定金额,从几万块到几百万都有可能。”许正平说着一顿,道:“当然,几百万你是不用想了。”
“这么多钱,不是应该提前准备好,然后面试走个过场?”
“大致金额自然是有个范围的,不过,你要是面试的好,多拿几万块,条件宽松一点,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说,你还是好好准备一下,再说,给卫生部领导留个好印象也没坏处,对不对?”许正平对此很上心。
一方面,实验室的经费是越多越好,如果有了新的经费,崭新的离子通道实验室,也用不着与其他实验室交流仪器了,节省他的时间。
另一方面,这样的特殊申请函不容易拿到,而给出经费的部委,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往往会连续数年投钱给同一个项目当然,不管是真成绩假成绩,只有做出成绩的才有钱拿对一所实验室来说,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算是入门了。
许正平恨不得自己出马,可惜他不是实验室的负责人,只能看着杨锐,劝说道:“不管这笔钱是多是少,这是咱们实验室第一次拿省部级的经费,你这次拿的多一点,人家下次再给的时候,也会高看咱们一眼不是?”
“就和跳槽要薪水一样,我以前多少多少?”
“哎,我不知道你说啥,差不多吧。”
说完,两个人都呼呼的笑了起来。
杨锐起身想想,道:“那就正式一点,先从衣着开始,穿啥?我之前穿的……”
“你之前穿的衣服不行。”许正平立即打断他,道:“咱们这是要钱去的,你得穿的朴素一点,但正式一点。”
杨锐微微点头,理解的道:“装作自己很不会花钱的样子,但是又要穿的尊重对方。”
许正平想了一下,摇头道:“怎么好话从你这里过一下,就变味了呢。”
“年轻人嘛,消化能力强……”
“得,咱们歇会再说,味太大,我缓缓。”许正平不和他聊了。
“赫……”
苏先凯突然笑了出来,接着又赶紧解释:“我不是有意听的,就是没忍住,你们说的……有点逗。”
杨锐脸黑了一下,以前在华锐实验室的时候,逗的可是魏振学,而今的离子通道实验室,没有了魏振学同志的存在,难道……
杨锐立即刹住了这个可怕的构想,使劲咳嗽一声,严肃的道:“苏先凯同志,你对这个申请函和面试,懂点?”
“不懂。”苏先凯连连摇头:“我以前哪有机会申请这些项目经费啊,学校的经费都申请不下来。”
“正好,你和我一起去面试。”杨锐一拍手,又道:“许教授也去,去三个人行不?”
许正平犹豫了一下:“也不是不行,没什么规定,不过,没什么必要,就是走个过场。”
杨锐的脸全黑了,抱怨道:“不是你说的,面试很重要?”
“重要也就是几万块钱的浮动,这个不是去的人多就能解决的,要想浮动的再多,那得你表现极好,或者有新东西做出来才行。”许正平的表情是“几万块钱虽然很重要,但是不值得我出马的”表情。
倒别说,现在的离子通道实验室还真的是许正平支撑起来的,他以半个月左右为周期,频发的发表的论文,或许是得到特别邀请函的理由之一。
当然,最重要的理由肯定是因为实验室是北大的。
在这方面,杨锐和北大的心思应该是一样的,他们都不像花自己的钱在这间崭新的实验室上。
杨锐不想花钱,是因为他的钱要用在华锐实验室,如果要投入到离子通道实验室里,他不如投资到华锐实验室,说不定就能积累几个专利出来。
北大不想花钱,是因为他们的钱要用在重点实验室,不管是省级重点实验室也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也好,这些都是极烧钱的玩意,别说现在的北大,就是再过30年,钱也没有一个够用的。
所以,杨锐和北大都希望能从国家的基础投入项目中捞钱回来。
科研改革以后,国家的科研拨款也从单位拨款,变成了项目拨款,还有针对不同类别的专项拨款,这些钱,都要用具体项目去申请刚回来的。
北大最重视的那些实验室,尽管实力出众,但项目的总数总有限,他们能够拿到北大本身倾斜的资金,而被倾斜的实验室,就只能向国家或者部委伸手了。
这份来自卫生部的特别申请函,既是因为离子通道实验室达到了基础条件,更多的,估计还是北大的影子在后面。
反正,卫生部的科研经费给谁都是给,但给了北大的实验室,就等于北大争取到的资金多了,给了北理工的实验室,也就等于北理工争取到的资金多了,这些钱真正是天上掉下来的钱。
后世学校间的贫富悬殊也是如此造成的,北大的一名教授弄一个国际级实验室,分分钟就是几千万上亿元的资金流入,地方上的学校,有的连国家级实验室都没有,那就等于小孩子玩泥巴,啥不要钱就去玩啥,高兴就好,但别指望着泥巴房子能和做房地产的比。
杨锐的脑海中有的是东西,而且,他现在能做出来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不过,做实验总是免不了花钱的,资金自然是越多越好。
因此,听着许正平的话,杨锐抓住要点,问:“你说表现极好,或者有新东西做出来的,浮动就多,什么算是表现极好,什么算是做出来的新东西?”
许正平“啊”的一声:“你想浮动多少不成?”
“能多几万就多几万呗。”杨锐知道,离子通道实验室启动起来,花钱一定是越来越多的,这时候,能多要一点经费,要自己出钱的几率就会小一点。
如无必要,杨锐也不想用自己的钱做基础科学研究,脑子烧坏了才这么搞,再有钱的做到人体基因图谱的时候也得喊不要不要。
许正平只当杨锐是想争取经费,摇头道:“没必要,你最起码得做出JMC水平的论文,才能算是表现极好吧,新东西就不用说了,这个很难判断的。”
“JMC水平的论文就行?”杨锐摸着下巴想了起来。
许正平晕了,道:“面试没剩下几天了,你就甭想着写论文了,写好了,还不够邮寄的时间呢。”
“谁说要发表了,你只说JMC水平的论文,我们写好以后,先拿给面试的人看,他们满意了,我们回头再发表不就行了。”杨锐说着又问:“会不会来的是外行?”
“有外行,更多的是同行评审。”许正平意外的看着杨锐,提醒他道:“我最近做的项目都算是咱们实验室的成果,你拿出去炫耀两次的话,可就变成笑话了。”
“我知道,没有你老许兢兢业业的,咱们连这个卫生部的申请书的门槛都没有。”杨锐说的挺随意的。
许正平的心情一下子好了不少。自己的工作被杨锐看在眼里,许正平就觉得这些日子的辛苦没白费,事实上,这些日子,离子通道实验室里最忙的人就是他了,苏先凯等人刚刚进入实验室,还在熟悉环境,三五不时的还有一些表格等乱七八糟的东西要做,只有许正平是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工作情绪。
不过,许正平转念一想:杨锐把我的工作看在眼里,我高兴个什么劲,他就该着看在眼里,通讯作者是他的,并列第一作者也没少他的……
当然,许正平做的实验,是在杨锐的帮助下进行的,杨锐不间断的提供的资料、设备、实验方案以及试剂等等,提升了许正平的效率,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乱糟糟的臆想中,杨锐再次开口道:“我想做几个基因测序。”
“苏先凯他们不是正做着吗?”
“他们是重复实验,我想做个正经的。”
许正平收拾心思,讶然道:“给卫生部的专家看?”
“对。”
“没多长时间了,做什么测序也做不出来呀。”
“我之前考虑过做法,我亲自上手操作,能做出来就做,做不出来就算。”正如大多数实验那样,决定一篇论文的,往往是最后一次可能只耗费了几十分钟的实验,然而,这几十分钟的实验,往往是用几百个小时的错误实验堆积出来的。
而对杨锐来说,避开错误实验,直击正确实验,却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
在西堡中学和初期的华锐实验室,杨锐没少做这样的事,现在不做了,只是因为忙不过来了,不是因为他转性了。
而在需要的时候,杨锐自然还可以继续操作一番。
相对于自信满满的杨锐,许正平却是一点信心都没有,完全不看好的道:“你想做就做吧,能做出来当然好。”
自然,在许正平想来,杨锐做不出来,也就自己知道深浅了。
基因测序,哪里是那么好搞的实验。
……
565。第565章 魔鬼的脚步
苏先凯和范振龙做着自己的实验,眼睛不时的扫过杨锐的桌子。
自从进入“离子通道实验室”以来,这还是他们第一次见杨锐正儿八经的做实验。
虽然说,实验室负责人并不一定要有实际操作能力,就像是军官不一定要有多么强悍单兵作战能力一样,不过,具有强悍单兵作战能力的军官,显然更容易受到士兵们的欢迎。
再者说,杨锐也实在是年轻了一些,就像是年轻的军官,总是容易受到士兵们的挑衅。
苏先凯和范振龙还是新人,又是杨锐招入的,不敢挑衅杨锐的权威,可是偷偷的观察,还是没问题的。
随着他们的观察,两人也都明显的露出失望的神色。
杨锐的操作水平太一般了。
当然,这是以高标准来做的判断。杨锐实际上已经比以前的实验水平提升了一大截,然而,自他成为实验室负责人之日,大家对他的期望值也提高了。
像是许正平,都是中年已满的大叔了,仍然没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而他的实验水平,却是经过了20多年的训练,尽管许多动作因为学习的时候不正确,而不够标准,可二三十年持续的做实验,不标准的动作,也让许正平的实验操作流畅的不行。
反观杨锐,即使某些动作非常标准,仍然不能掩饰手底下的生涩。
“慢。”
“太慢。”
这是苏先凯和范振龙的共同想法。
至于许正平,他早就习惯了杨锐不够快捷的实验动作,这一次,他不相信的是杨锐的实验计划。
用几天时间做DNA测序,开什么玩笑?
基因测序技术始于77年,当时有化学降解测定DNA序列的方法,以及杨锐现在做的双脱氧链终止法,但不管是哪种方法,用这样的技术做DNA测序,都是很不容易的,失误率很高,效率很低。
当然,效率再怎么低,也比65年发明的小片段序列测定法要强,后者就像是杨锐做的钾离子通道项目一样,不说全凭运气,实验难度也是超级大。
许正平相信,在那些顶级实验室,一些超级熟悉DNA测序的研究员,的确可能用几天时间做出质粒的DNA测序,然而,离子通道实验室并不是什么顶级实验室,它甚至还不是省级实验室,杨锐也不是超级熟悉DNA测序的研究员……
事实上,中国目前就没有超级熟悉DNA测序的研究员。
基因测序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实验工具,如果以“人体基因测序”计划为20世纪生物学的最高峰的话,基因测序可以称得上是生物历史上最重要的实验工具了。
但是,中国在整个20世纪,永远都慢人一拍。
65年,sanger发明小片段序列测定法,完成了大肠杆菌5strna的120个核苷酸的测定,同一时期,国内忙着烧书打老师,自然来不及去学。
77年,实用级的DNA测序方法出现,中国忙着重新印书招老师,自然也来不及去学。
许正平身为北大的副教授,接触到DNA测序也就是前几年的事,完整的实验,他总共也就做了一次,算是体验一下现代分子生物学最重要的技术。在他的项目涉及到基因测序以前,他大概也不会去做第二次。
国内的研究员大抵都是如此,为了节省资源,研究生学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也都是理论学习。
许正平用小脑想也知道,杨锐就算做过DNA测序,也就是一次半次的。
看他的动作也知道了,简直称得上生疏,用这样的技艺,几天时间做出DNA测序。
许正平深切的认为杨锐亏了,别说靠这个去拿浮动经费了,这些花费良多的试剂什么的,都算是白瞎了。
杨锐自己完全没注意到周围人的视线。
这个实验对他来说也确实是困难的,需要全神贯注才行。
配置缓冲液,退火混合液这些事情可以让助手贺全贵等人来做,甚至离心和乙醇清洗也都可以交给助手来做,但到了添加溶液,继而跑电泳,或者加热,冰上冷却的时候,就全是杨锐的工作了。
杨锐读书的时候,DNA测序用的自动测序仪都到了第二代,自动测序仪不能说是全自动,但能够取代的人工步骤也多的多了。
在政府叫停以前,普通产妇都可以进行基因测序,做各种产前筛查。
但在1984年,现在的DNA测序技术连第一代都没有,老美可能要到明年才能做出第一代的DNA测序仪,中国人买得起的话,也要再过两年就像是苹果手机一样,你掏得起钱,照样得等工厂生产。
没有DNA自动测序仪,手动就很复杂了。
DNA测序归根结底,就是分析DNA片段的碱基序列,腺嘌呤是A,胸腺嘌呤是T,胞嘧啶是C,鸟嘌呤是G,这四个字母以各种形式循环,就构成了生物体的基础,而DNA测序就是要测出这四个碱基的排序。
它的原理很简单,做起来却不轻松。
因为碱基是看不见的,要测序,就要让它发生反应,而且是正确的反应。
准确的让所需碱基进行反应,一步又一步,对神学来说,也是魔鬼的脚步了。
杨锐的脚步非常慢,慢到许正平都看不下去的程度,可几个小时之后,杨锐的电泳跑完,一条清晰的凝胶出现在几人面前。
“怪漂亮的……”范振龙年纪大些,社会气也多一些,想要拍杨锐一记马屁,总算找到了机会,虽然拍的比较轻,总算是一记马屁,也收获了杨锐的笑容。
苏先凯的反应稍微迟钝一点,也紧跟着说了一句:“是挺漂亮的……”
不管杨锐再年轻,当他是实验室负责人的时候,实验室诸人的命脉就捏在杨锐手里了。从经费到发表论文,所有人都要受杨锐的钳制,遇到好一点的实验室负责人,经费就能多一点,无聊的任务就少一些,论文发表了,也会少点麻烦。遇到人品差的实验室负责人,不仅经费少,成果要求还多,更有甚者,有的实验室负责人不光要自己做通讯作者,乃至第一作者,他们还敢把论文作者的署名给实验室以外的人,做人情甚至纯粹的交易。
苏先凯和范振龙初来乍到,都摸不清杨锐的脾气,但起码知道顺着毛捋总没错。
杨锐将结果记录下来,继续将刚才的过程重复一遍。
这一次,又是几个小时,依旧得到了一板漂亮的凝胶,又得到一轮赞扬。
杨锐再次重复,一遍又一遍。
从早上到晚上,杨锐除了吃饭,就没有停下来,到下午的时候,甚至增加了一组实验。
苏先凯等人无话可赞了,许正平却是看的眼都直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