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锐轻笑,道:“你不是也会英语的?”
  小白牙贝齿轻咬下唇,道:“我说的不好听。”
  “不好听没关系,你只要说清楚就行了,外国人听英语,就和咱们中国人听汉语一样,大差不离,就能听懂,大舌头也没人笑你。”
  小白牙犹豫了一下,开口将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
  她在国内学的是哑巴英语,入读清华一年,有所改观,改变的也不大。
  别看80年代的中国顶级大学出国的学生极多,实际上,如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大一大二的学生,英语学的既流畅又好的并不多,这点看高考的英语水平就知道了,许多出身农门的学生,能把哑巴英语学的不拉分就不错了,要求没见过收音机,没有专职英语老师的学生英语水平爆棚,也实在是要求过高了。
  不过,这些学校的学校,若是有心出国,或者已经出国的,很快就能将英语补起来,小白牙也是随着父亲离开了京城,才将英语水平给拉了下来,但她思维明锐,一年多的时间,英语已经补的有点样子了,此时说话,音调时态虽然乱七八糟,可老外还是听懂了。
  伊文思等人陪着打招呼,言笑盈盈,态度友善。
  且不说杨锐给他们的观感极好,就是小白牙本身,也是青春秀丽,在没有发现她不经意间折断树枝,踩碎椅子的事实之前,也是人见人爱的美少女。
  小白牙受到鼓励,英语细胞一下子澎湃旺盛了起来,普通的对话,亦是越说越顺。
  就像是中国人听老外说“吃你们麻婆的豆腐的味道好”,知道人家是在夸奖川菜,老外听小白牙缺乏结构,缺乏主语,缺乏时态,咬字不清的外语,一样能听得懂。
  因着小白牙的兴奋,几个人竟是真的和她聊了起来。
  杨锐乘此机会,先将脑海中著名的演讲稿过了一遍,然后弄出几篇来比较一番,这才提纲出来,开始思考演讲的实质内容。
  正如伊文思等人所言,这样的演讲,没有人会认真去听你的文学描写,不说杨锐本人是外国人,并不精善英语,就是与会众人里,来自英语国家的学者也不超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都是以听懂英语为目标,没有人愿意承受华丽的词汇。
  杨锐围绕着PCR技术本身设计,差不多有了想法的时候,再与伊文思等人交流。
  他只说要点,就得到伊文思频频点头,离开时更道:“选你比选南德斯好。”
  南德斯嘿嘿的笑说:“我承认。”
  几个老美说笑着告辞离开,小白牙这才松开手,踢踏着脚,兴奋的道:“这里就是最厉害的生物学大会了?带我看看吧。”
  “好吧,我给你当半天导游。”杨锐向其他人打个招呼,干脆挽着小白牙走了。
  中方领队始终关注着这边,内心早就大怒了:明明是集体活动,你竟然还邀约女生一起,邀约女生也就罢了,竟然还邀约美女。
  如果是几个小时前,领队同志肯定要义正言辞的批评杨锐一顿的。
  出国在外,集体主义是更重要的事,如果没有集体主义的紧箍咒,出国的国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万一让友邦惊诧了怎么办,那岂不是要有损国威?
  注意国际影响不是一句空话,那是各级领队们的工作标杆,要是连这一点都不能保证,领队们的存在也就没有价值了。
  不过,领队同志目前的思绪却是放在了PCR仪的谈判上,五六十万美元的收入足以令全系统对他刮目相看,那可是足以满世界做报告的成绩。
  尽管不觉得杨锐能怎么样,但领队此时还是不愿意节外生枝。
  因此,眼看着杨锐挽着小白牙施施然的离开,领队同志亦是咬碎银牙不吭声,继续强颜欢笑的与加尼卡同志谈判。
  杨锐与小白牙在会场里瞎晃悠。
  与国内搞的学术会议不同,美国人弄的学术会议,如果不是在学校或者研究机构内部,那差不多就一定在偏远郊区了。
  这次的国际遗传大会也不例外,建筑独立于郊外,不远处甚至还有连绵的玉米地,最近的小镇也相隔二三十公里远。
  公路自然是极方便的,但对于与会众人来说,生活是谈不上方便的。
  倒是会场内,有一个咖啡吧,有两个餐吧,勉强能够提供些食物饮品,但休闲是谈不上的。
  杨锐只好先买了点东西喂饱自己和小白牙,然后带着她在会场内溜达。
  溜达来溜达去,还是变成了听学术报告,只不过,杨锐之前是一个人听报告,结束报告就冲上去推介自己和PCR,脑袋里还要不停的转动。
  现在,杨锐是带着小白牙两人听报告,他也用不着尴尬的推介自己和PCR了,报告的内容想听就听,不想听就算,并不用太费脑子。
  一圈转下来,杨锐不仅转的神清气爽,而且转悠出了感觉来。
  “我得把想到的东西写下来。”杨锐找了个墙边的站立式写字台,刷刷的就记录了起来。
  小白牙并不觉得无聊,反而饶有兴致的望着杨锐。
  20世纪80年代,对年轻人,尤其是入读大学的年轻人来说,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年代。国家气象更新,蒸蒸日上,每个人的生活每天都在变好,他们除了担心国家大事,唯一需要重点关注的就是个人问题。
  这个年代,最受学生们欢迎的,既不是大款也不是二代,能写会说,能唱会跳,能弹会踢,才是最受欢迎的校花校草。
  而在小白牙眼里,杨锐显然是最出挑的那种。
  ……
  
613。第613章 取舍
  
  下午,杨锐找了个办公室似的房间拟草稿,小白牙就在跟前端茶倒水,看别人做报告,看杨锐写报告,忙的不亦乐乎。
  清华的功课比北大紧张的多,作息时间和纪律规范更多,难得有这样独处的机会,又没有课业的压力,小白牙颇为满足。
  杨锐也是无可奈何,明天就是会议的最后一天了,他必须今天写出演讲稿,虽然在国内的时候,他曾经无数次草拟草稿,但只有了解国际同行的研究与心态,确定具体的演讲和时间,他才能最终决定取舍,并完成修辞。
  他的目的很明确,证明PCR的所有权。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差不多时间,西斯特公司也有了PCR的雏形,杨锐并不想拥有一个更好的PCR技术,他想拥有PCR技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杨锐引入很多的证据,包括实验数据,以及一些诸如“引物扩增所需要的特异性”这样的金点子。
  最后,还得撰写本研究的一系列进展与未来。这是最重要也是最不重要的部分。对大部分研究来说,它差不多已经做到尽头了,即使没有做到尽头,尽头的意义也很小。
  但对PCR这样的技术,它的研究进展却是再重要不过了,然而,如何展现却是一个问题。
  在杨锐看来,参加不同级别的报告会的做法应当是不同的。
  就像是不同的期刊有侧重点不同,不同的报告会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喜欢实验数据,有的喜欢新点子,有的看重研究进展。
  高级点的演讲就得重视研究进展,投资人会议也应该多谈研究进展,潜力大的基础研究也应该以谈研究进展为主。因为现在的东西就摆在这里,要激起高人们的兴趣,就得贩卖未来。
  比如激光,比如全息,比如癌症靶点,这些东西都需要以十年为单位来发展,不谈未来谈现实,就是把自己往思路上逼。
  而在纯理论研究,以及相对应的最终应用方面,实验数据是最重要的部分,它差不多就是唯一的证明了。
  喜欢新点子的通常是应用型的报告会,与会诸人就是想知道这东西怎么用,他们既不关心以后的研究会怎么样,也不关心以前的实验是什么样的。
  “国际遗传学大会”是非常适合杨锐的国际会议,演讲而非报告也决定了杨锐有很长的时间来阐述自己的理论与成果,观众们的注意力也会相对集中。
  但是,究竟拿出多少实验数据,说出多少金点子,阐述多少研究进展,却是需要仔细思考的。
  思忖良久,杨锐方才落笔,先在纸面上写下四个方向:
  第一。关于优先权的考虑(确立发明人或发现人,需要实验数据。)。
  第二。对专利权的保护(减少新想法的数量)。
  第三。公开部分经过证实的扩展项目(如耐热聚合酶)
  第四。阐述未经证实,尚未完成,但前景看好的研究工作。
  重新阅读两遍以后,杨锐将第一点和第四点圈了起来,然后抱着茶杯,边看边沉思。
  到茶水喝完了,小白牙颠颠的给他满上,才问:“你圈起来是什么意思?”
  “我准备重点讲这两点。”杨锐微微一笑,道:“两点的目的都是一致的,也是这次最重要的目标。”
  第一点就是为了确立优先权,而对杨锐来说,他阐述尚未完成的研究工作,也是为了确立优先权。
  至于第四点,对未完成的研究的阐述,杨锐是准备写成预言。
  或者说,叫做科学假说。
  科学的预言是推测而来的,某些预言经过现实证明以后,本身就变成了科学,比如摩尔定律。
  站在研究领域顶端的科学家,对于本领域的推测自然是相对准确的,反馈过来,对本领域的准确推测,也能推高科学家的位阶。
  很多科学家做的都是预言工作,最有名的莫过于理论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差不多就是依靠预言活着的,其中最高阶的应当是大法师霍金。他的某些理论若是能够得到证实,而且本人依然健在,那毫无疑问会拿到诺贝尔奖,成就帝冕大预言师的头衔。
  杨锐自然是准备效仿一番。
  随着他的预言被证实,他的位阶自然会升高,学者们再提起他来,自然要与此次演讲挂钩。
  科学预言并非瞎说,相反,越是预言性质的言论,需要提供的论据就越多。
  杨锐准备用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这方面的内容。
  小白牙听着杨锐的解释,却是似懂非懂,问:“全用英文演讲?”
  杨锐迟疑了一下点头,道:“没什么选择。”
  他如果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自然是想说中文说中文,想说英语说英语,可惜他并不是。在人家的地盘上,还要用中文指望同声传译是不可能的。
  中国学术界对英语的无比重视,也是自外而内传导来的,但凡是做学术的,不懂外语是做不到高端的。
  中国高等教育是学术导向的,所以高考和大学对英语重视之至也因为如此。
  杨锐考验的时候,就有很多人高喊,我读中国史的,竟然还要考英文……
  然而,即使是学中国史的,如果目标是学术,也避不开英文。研一入学的历史学生,十有八九得读剑桥中国史这样的基础读物,学的深一点了,总不能还继续指望着中译本去写论文,否则,看到常凯申还以为发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处女地呢。
  除此以外,阅读中日甲午战争的文献,就不能无视日清战争,写朝鲜战争问题,就不能不考虑韩朝美的书籍文献,做党史的就不能阅读前苏联文件,搞当代史的就不能不看美国的当代中国研究联合委员会的论文……
  杨锐也是很不情愿,且艰难的在撰写英文演说稿,他的英语程度有限,甚至比不上普通的专业翻译,但不用英文撰稿也是不行的。几百年的落后,就是我大清梗着脖子落下的病,后人若是还不弯着腰把这笔欠债还上,那是上不了国际餐桌的,而就现代社会的发展来说,不吃百家饭,又怎么可能长的大。
  好在他于国内就准备了许多草稿,现在誊录一部分,再修改一部分,稍作转折,加两个新想法,不至于完全重做。
  这样写到晚上,杨锐才完成了主要部分,展开来看,第一部分占了三成,第四部分占了四成有余,剩下的第二第三部分,加起来不到三成。
  小白牙听过的演讲不少,更在学校里学过演讲学的选修课这是80年代的特色,她看着杨锐的分段分类,以及总标题,不由道:“这样子,关于你的论文本身的内容会不会太少了?”
  “论文的话,大家想看的应该看过了。我觉得也没必要拿太多的实验数据出来。”杨锐停了一下,笑说:“我拿出来的其实也不少。”
  实验数据应该有,而且应该有一些关键数据越是想要证明自己,就越需要透漏较多的关键数据,当然,也不能全部透露,否则的话,你就失去了一大证据了。
  除此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杨锐要给投稿于《自然》的论文让出位置来,他不能将发表在《自然》的关键数据演讲用掉,否则,《自然》拒稿的几率会无限大。
  这自然就要求项目有足够多的内容,好在PCR也是价值数年的高级成果,也许比不上那些庞大工程,可仍然算不得小,杨锐还有的是内容去写。
  又将演讲稿看了一遍,杨锐道:“暂且这样吧,剩下的内容,我晚上回来再修改,咱们先去吃饭。”
  “可以吃饭了?”小白牙松了一口气,笑道:“还以为晚上也要吃汉堡呢。”
  “汉堡不好吃?”杨锐奇道:现在人可不像后世那般娇气,能吃一次汉堡或者西餐是很稀罕的。
  小白牙却是扁扁嘴:“他们的汉堡不好拿,一不小心就弄脏衣服了。”
  杨锐低头看看她的白衣服,还真的是整洁之极。
  ……
  整个下午忙碌的并不止杨锐一人。
  中国代表团的领队与加尼卡公司的加尼卡都忙的不可开交。他们艰难的谈判并没有得到最终结果,但双方都同意,明天的闭幕日演讲是极好的宣传机会。
  双方都因此不遗余力的发动身边的媒体关系。
  中方代表团的电话一路打回国,又从外交部到美国。加尼卡的动作小一点,但也联络了公关公司。
  一群没有新闻的纽约媒体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慢慢的流动到了会场。
  ……
  
614。第614章 闭幕日演讲
  
  凌晨四点钟,领队张洪军就醒来了。
  他的神经太兴奋,以至于根本睡不着觉。
  然而,今天实在是太重要,张洪军强迫自己再睡一个小时,却只是在床上碾转反复,等了好久,他也没有听到自己定的五点钟闹铃,干脆不再去睡,一轱辘爬起来,在卫生间内洗漱起来。
  同房的司机听到声音,揉着眼睛看表,不禁抱怨道:“才四点半呀。”
  “康师傅,不好意思,我得去会场看看准备工作怎么样了,要不您先睡会,我五点多了再叫您。我先烧点水,一会儿给咱泡茶喝。”张洪军和颜悦色的道歉,他还指望着对方开车送他呢。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司机无奈翻了个身,唔囔道:“你买早餐啊。”
  “没问题,您再睡会,睡醒了,我早餐就买到了。”张洪军说着拿了个手电,下楼找了台自动售货机,忍痛掏出几枚硬币,买了牛奶和饼干,想了想,又给自己买了袋饼干。
  站在有点光亮的自动售货机旁边,张洪军狼吞虎咽的吃了饼干,然后默默的告诫自己:张洪军,这一次的机会太难得了,一定要抓住!
  再回到房间,张洪军枯坐到五点钟,喊起了司机,笑道:“康师傅,咱们先过去吧,麻烦您了。我这有点东西,咱们是先吃了再走,还是车上再吃?”
  康师傅被叫起来,看看表,颇为无奈,道:“说五点多,就是刚好五点啊。”
  “早去早回嘛。”张洪军笑呵呵的倒了点热水在康师傅的杯子里。
  康师傅低头看了一眼,直接浇在了头上。
  张洪军“呀”的一声,以为会看到康师傅的头发膨胀卷曲的画面。
  然而,康师傅只是用手胡乱的抹一把脸,道:“昨天晚上剩了半缸子水,正好洗脸了。”
  张洪军这才松了一口气,伺候着他把早餐吃了,端着手电筒,半摸黑的上了后院的车,趁着堵车高峰期之前,赶到了会场。
  司机师傅转头就开车回酒店了,他还要再接一班其他人,等到九十点钟,差不多才能睡觉。
  张洪军就没有这种优待了,他忙着在会场里面的一条走廊上挂条幅,接着出去准备接待媒体朋友。
  媒体有大使馆请来的,有加尼卡请来的,也有闻到味儿赶来的媒体,美国的媒体是很喜欢科技新闻的,尤其是有味道的科技新闻,纽约的媒体尤甚。
  张洪军拿出浑身解数,小心谨慎的伺候着各方媒体观众。
  同时,尽可能的将摄影机和摄像机安排在方便的位置,又将临时印刷的介绍手册放在大厅内的每张椅子上。
  最后,张洪军还在门口挂上杨锐的海报,虽然只是简单的文字海报,但也算是极其正规了。
  其他学者的演讲,除非是第一阶的学者的演讲,否则,稍微弱一点的学者,都不一定有这样的条件,除非主办方提供,很少有学者会自己准备这些。
  美国的学者,又哪里有钱雇专人做此等琐碎的活计。
  张洪军却是做的甘之如饴,只在经过演讲台的时候,轻轻的撇撇嘴,心想:算杨锐你的运气好,我们要用你宣传。
  他不能直接宣传PCR仪,只能间接性的宣传杨锐。
  加尼卡也不在意增加隐性的竞争对手,一方面,他认为自己出的价格很公道,另一方面,是张洪军给了他一定的承诺。
  加尼卡喜欢与中国这样的政府打交道。
  他是个擅长与官僚结构交流的人。
  做生物公司的不像是做IT产业的。IT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固然也是高科技公司,但他们并不需要与政府打太多的交道,尤其是小公司,几乎不用理会政府,安静的做一个宅男也没问题。
  但做生物公司的,却需要无时无刻的关注政府动向,别的不说,光是各种实验材料的购买,那些比毒鼠强毒几万倍,比***的威力大几千倍的材料是每间生物公司都需要的,得不到先批准,实验都做不下去。
  生物公司的成品就更麻烦了,如药品就需要FDA的批准,而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局是出了名的复杂低效,一种药品要上市,不把FDA的门槛踩破是不可能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加尼卡认为与中国政府打好关系,会更容易拿下PCR仪。
  至于杨锐的演讲,几乎是不可能立即发挥作用的。
  这是一次技术大会,又不是好莱坞的新闻发布会。帮忙通知几家媒体,对加尼卡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而他不帮忙,中国大使馆也总有办法。
  当然,双方配合,是让媒体来的更多了。
  差不多9点多钟的样子,媒体已经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演讲厅。
  实际来人自然没那么多,但摄像机摄影机之类的长枪短炮,却让几十名记者,就把近百个位置给占去了。
  大会组织方的工作人员也站在旁边无动于衷。不同于开幕日的演讲,闭幕日的演讲是不发邀请函的,换言之,也就没有不得不来的嘉宾。
  与会的学者,想听演讲的就过来听,不想听的就不用来,剩下的两百多张座椅,在正常情况下,亦是绰绰有余。
  每名学者都愿意演讲,但不是每位学者都愿意听人演讲的。
  事实上,到演讲即将开始的时候,厅内也只是稀稀拉拉的坐了一百名名学者,以及半数左右的媒体。
  就比例来说,媒体显然要多的多。
  杨锐却已经是满意了。
  不说有这么多大众媒体的到来,就是一百多名学者,以及闭幕式演讲的位置,就足够达成他的目的了。
  这一百多名学者可不是一个学校的学者,去掉中方代表团的几十人,剩下的百来号学者,甚至可能来自数十个不同的国家,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一百多名学者,是超过大众媒体的影响力。
  九点三十分,在主持人的简单介绍下,杨锐走出帷幕。
  小白牙在后方给他做出加油的动作。
  杨锐露出一个帅气的笑容,转头站直了身子,用平淡的语气开场:“听说在美国演讲,惯例要先讲一个笑话的,我入乡随俗,先讲笑话吧。”
  听众们果然聚精会神起来,笑话自然是比演讲有意思的东西。
  一名别着《纽约先锋报》的胸徽的女记者更是认真的叹口气,小声说:“今天就靠这个笑话和这张帅脸支撑了。”
  摄影师不忿:“你喜欢亚洲人?”
  女记者回头看他一眼,回过头来,道:“不,只是帅的。”
  摄影师无言以对。
  台上,杨锐则是说起了那个流传甚广的生物学笑话:“曾经,我们实验室里进来过一个小偷,他乘人不备溜了进来,然后躲在角落等大家下班,没想到,一拨人走了,又来一拨人做实验,为了不空手而归,他坚持等了下去,晚上总不会有人吧……结果,日落后,又是一批学生挑灯熬夜的来做实验,他继续坚持,到了夜深人静的后半夜,依然有人做实验……”
  杨锐说到这里,已经有人笑了出来。
  学者们的笑点是在歧路上的,你走对路了,一脚就把他的笑点给踹个跟头。
  杨锐不用笑,继续道:“熬了很久很久,小偷终于出来了,他兄弟问他,你走了这么几天,发财了吧。小偷摇头,我去了生物研究所,破地方什么都没有。兄弟不信,说,你呆了那么久,总有点收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