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2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锐的PCR技术能够侧面促进艾滋病的研究,说明它还有可能侧面促进相似的药物研究,乃至于生物学研究。
“国际遗传学大会”是世界一流的生物学大会,但并非是顶级的大会,就本次三天的会议来说,能达到PCR目前展现出来的水平的科学发现,不到三个。
这样的技术,这样的科学家,再用轻慢的态度去看待,恐怕杨名的目的未达,首先要被人鄙视的。
在场的无论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是黄种人,都乖乖的坐好了,以对待学者的态度,对待年轻的杨锐。
先前争先恐后举手时,诸人想象的辩驳,也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不是辩词不正确了,而是场内的气氛发生了变化。
“杨锐先生你好,我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布兰科,我的小组正在研究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间的RNA序列同源性,随着我们对PVY组病毒的RNA功能结构的研究深入,我们发现其同源性主要存在于马铃薯Y病毒组的外壳蛋白基因和RNA复制酶基因功能区……如果我想提取这样的RNA序列,是否也能使用您的PCR技术?”第二位站起来的人,已经不关心杨锐的预言了。
没错,攻击演讲者的预言的确没什么责任和负担,说错了也没关系,说的好了,反而能出名,就像是一张免费的高额彩票。
但是,再好的彩票,又哪里有实实在在的钞票管用。
杨锐只用了一次问答,就向与会者说明了自己的PCR技术的重要性,或者说,部分重要性。
可就是这部分重要性,也足以令听众们心驰神往了。
他们看到的,是自己有可能飞速前进的研究进展。
布兰科也是如此,他就像是一名刚刚了解到X光的功能的化学家似的,满心兴奋!
而PCR的价值也就体现在这里。
作为一种单纯的复制基因的方法,PCR没什么出奇的,但它对整个科学界的推动,是极其强大的,就与当年的诺贝尔奖X光的发现别无二致。
简单的技术获得诺贝尔奖,不是因为技术的简单,而是因为这项技术对科学界的推动力。
杨锐在演讲的时候,说多少令人神往的陈词滥调都没有用,学者们已经习惯了忽略掉各种报告和演讲中的夸张,并不以为错,反而是在问答环节,能够展现出大部分的真实。
杨锐对布兰科的回答,同样简洁的令观众骚动。
只见杨锐稍作思索,就回答布兰科道:“没有问题,只要设计正确的引物,你需要提取多种病毒的基因,根据它们的保守序列进行设计。这是一项比较专业的工作,但并不会太难。我准备了一些小册子,专门介绍如何提取设计和制作PCR的引物,稍后我会发给有兴趣的朋友。”
如果换成是原版PCR的设计者,现在还真回答不出布兰科的问题。
因为PCR最初发明,并不是用来干这些事的,西斯科公司也不知道它能干这些事。
想当年,他们甚至为了应用PCR技术,而不得不专门开发试剂盒子。
但对杨锐来说,PCR能做什么太清楚了,原本可能需要几个月乃至大半年时间去设计的引物,他随便搜索一下就知道原理了。
布兰科却是不能置信,道:“我们小组受困于此有好几个月了,不怕大家笑话,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也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花费不菲,成果却不多……”
“我们中国人喜欢说一句话,叫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我设计的PCR技术,就是为了解决生物学目前面临的瓷器活。这将是一种通用技术,不是单单为了解决艾滋病毒的复制,或者马铃薯病毒的复制,它的功能还很宽泛,因为演讲的时间有限,我没有多做解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离开的时候领取小册子阅读。”
杨锐没有多做PCR功能的解释的原因,其实是他的目的所决定的。他做演讲的目的是为了证明PCR技术是自己发明的,至于PCR技术能做多少事,技术就放在那里,大家慢慢试慢慢研究就好了。
他就好像是发明了振动器,至于厂家是生产来挖混凝土也好,挖闺房也罢,都是专利申请以后的工作。
布兰科并没有轻易相信的说明,而是连续发问起来。
他在植物病理学方面浸淫多年,又在马铃薯病毒领域做了十多年的努力,几乎不用思考,就一口气提出三四个问题,以至于主持人不得不有所规劝。
杨锐回答的很慢,而且只回答PCR相关的问题,即使如此,也让布兰科凝神默立。
“布兰科教授,您还有问题吗?”主持人提醒了他一句。
布兰科“哦”的一声,缓缓摇头,道:“我要回去试试才知道有没有问题。”
周围传来轻轻的笑声,布兰科不以为杵,刚刚坐下,又连忙站起,道:“杨锐先生,你刚才说的小册子,现在能给我看一下吗?”
“当然,请稍等。”杨锐从讲桌下的背包里取出一本白皮小册子。
他正准备递给布兰科教授,下面有人又喊了起来:“能给我一本吗?”
“我也要。”
“同要。”
大家都喊了起来,包括媒体记者。媒体记者们是因为好奇,以及第一时间发新闻,学者们的心思就复杂的多了,有的是想了解,有的是好奇,更多的人还存了一丝先人一步的念头。
参加学术会议的好处之一,就是能提前获得业内咨询。做科研的,三五不时的就要卡壳,这时候,第一优先的方法就是查询文献,看看有没人解决过问题,或者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即使没有,若是能从文献中得到思路也是好的。这条路走不通以后,才会考虑自己开发新的方法,但就像是本身的研究一样,谁知道开发新方法又会遇到多少疑难,一些经费不充裕,或者不紧急的项目,往往就此停滞,然后等待世面上有新技术出现。
有的人一等待就是十年八年,手里做着新项目,脑袋里继续存着原有的项目,然后瞅着有没有机会继续以前的项目。
但不管是以前的项目,还是现在的项目,凡是生物体系内的,与PCR毫无关联的实在不多。
进入六十年代以后,世界生物科技就开始向基因世界蔓延了,如今还没有进入基因体系的生物学屈指可数,PCR的出现,可谓是因时而动,
随着讨要小册的学者数量多起来,剩下的人也不免受到影响,蠢蠢欲动了。
“杨锐先生,要不然,现在就将小册子发下去吧。”主持人问了杨锐一句。
杨锐点头,干脆将讲台下的背包拎起了起来,搭在手上,取出一叠小册子,准备从前往后发过去,口中问道:“需要小册子的请举一下手。”
唰!
百十只手臂举了起来,犹如一片横生枝桠的小树林,整齐的像是中国的物价听证会表决似的。
《纽约先锋报》的摄像师毫不犹豫的按下了快门,小心脏却是怦怦的跳了起来。
这一次,他恍惚间觉得,自己可能拍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
……
618。第618章 皆大欢喜(求月票)
杨锐预先准备了两百本小册子,觉得怎么都够了。
正常的学术演讲,与会者有五十位就算达到标杆了,超过100人属于惊喜,两百人足慰平生。当然,这里说的是正经的参会学者,替代或跟随出行的科研狗或者记者在这种场合都以“只”为单位,算不得参会者。
然而,杨锐把两百本小册子从前往后送,还没送到大厅中间,就消耗殆尽了。
主持人无奈道:“请大家互相分享,暂时没有更多的资料了。”
他也很少见到这种情况,大部分时候,学者们都是懒得去拿资料的。
杨锐也拿着话筒说抱歉,他本来就是按照三四百人的标准来准备小册子的,因为册子里写的是PCR的具体使用细节,以及一些典型的试验方法,按道理说,是有兴趣的人才来拿去。三四百人中有一半人拿去,已经可以说是嚣张的预测了。
杨锐自己也没想到,演讲结束了,进到主厅里的人还更多了,而且几乎是人人都想要这个小册子。
他却是未曾预估到提前了五年面试的PCR仪的威力。
如果是原版PCR,那在操作方面,首先就没有多少竞争优势。原版PCR是要掐着秒表将一筐试管在水浴锅里挪来挪去的,工作强度大,成品率还低,吸引力自然不能与第一代的成熟产品相比。
其次,原版的PCR也缺乏配套的引物,更缺乏操作规范,一切都在摸索当中。
两者的区别,就像是第一代洗衣机和全自动洗衣机的区别一样。
吸引力自然是截然不同。
杨锐的双肩包放空了。坐在大厅后方的学者们表示情绪稳定,自发的调整座位,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一个个脑袋碰到一起,一边看小册子一边议论。
学者们可以几个人看,记者们却不能几个人拍一个册子啊,眼瞅着好像有什么大新闻的样子,没有拿到小册子的记者都不禁鼓噪起来。
主持人一看,得罪谁也不能得罪记者呀,于是一边上前安抚,一边又安排人去复印更多的小册子,回过头来,又劝杨锐多讲一点记者们感兴趣的东西。
讲话杨锐是不怕的,他想了想,就干脆利落的站在前面,道:“我说明一下这本小册子的用法吧,你们可以把它当做一本PCR的指导手册,具体到PCR的基本用法,一些常见的辨疑,我都尽量写了……”
他是很乐意多讲讲话的,但是不是记者们喜欢的,他就管不着了,现在还是学者们更重要。
杨锐的声音清晰,语速较慢,说着说着,窃窃私语的声音就小的。
一会儿,开始有人提问起来。
不出意外,都是最简单的关于PCR的操作问题。
杨锐甚至不用寻找脑海中的资料,就解释了出来。
他当年读研的时候,做PCR真是做的想吐,而且是花式PCR,比这些还没有实操过的学者们,领先了起码两三年。
杨锐就当其他人是新入学的学弟学妹,简简单单的讲解起了基础。
对PCR仪有兴趣的,一个个都听的异常认真。
现在没有人认为杨锐的PCR是无稽之谈了,内容详实的小册子,还有做出的实物,以及完备的理论,都让PCR的真实性得到了无与伦比的体现。
稍微有些眼光的学者,都意识到了PCR的前途。
就算短期内没有要用PCR做研究的,现在了解一点PCR的内容,总归不算是浪费。
尤其是杨锐解释的简单清晰,在座的人都愿意听。
其实,不简单清晰也不可能。
整本小册子,本来就是杨锐照搬来的第一代PCR指导手册。美国人很喜欢搞这个玩意,一两年就更新一次,什么糖尿病指导手册,管道工指导手册,挖掘机指导手册,振动器指导手册,道达尔APCT时空穿梭门指导手册,不一而足。
这样的小册子,要说能有多精深是不可能的,但能满足大部分实验员的需求,国内也常常翻译来自己用。
杨锐拿来的就是英文版的,稍微修改一点,说的原汁原味。
然而,学者们有了满足感,记者们却觉得无聊了。
这样的东西发表在报纸上,或者拍成节目,有几个人想看?
“杨锐先生,这是您单独研究出的成果吗?”一名记者趁着杨锐间断的时候,问出一个普通人可能关心的问题。
中方代表团的成员立即看向杨锐。
PCR技术如此受欢迎,完全出乎中国人自己的预料,事实上,中国目前也确实少有国际水平的技术,谁也没想到就在自己面前出现了。
领队张洪军紧张的看着杨锐,他现在也在等国内的消息,只待确认的信息传回来,他就将技术卖给加尼卡公司,回去升官发财吐气扬眉。
杨锐虽然被插了话,但几乎没有犹豫的站了起来,面对记者,道:“是我单独研究出的成果!”
他此行的目标就是为了确定成果,哪里会客气。
胡教授竖着耳朵听相熟的同事解说,口中不屑的道:“一点集体主义观念也没有。单独研究?哼,没有助手,怎么做实验?”
“杨锐还是年轻人,说话可能不注意。”张洪军帮杨锐说话,私底下轻轻的松了一口气,他也担心横生枝节。如果是杨锐一个人的成果,此时就好处理了,即使有北大站在里面,也不过是点扯皮的事。但照张洪军想来,他帮北大卖掉专利,只有北大感谢他的份,没有他反遭埋怨的理。
记者在手里做了记录,则紧接着问道:“杨锐先生,您对PCR的期待是什么?”
“成为最好用的生物学工具吧。”杨锐标准的答记者问。
看杨锐如此配合,记者们也松了一口气,一个个举着话筒追了过来。
主持人再次尽职尽责的拦住他们,陪着笑脸道:“还没到媒体采访时间,各位请再忍耐一下。”
记者们倒是守规矩的,只要大家都没得问也就算了,一个个重新回到后排,有性急的就先拟稿,其他的百无聊赖的继续听一群教授聊不知所云的话题。
领队张洪军没兴趣继续听下去了,他的目光搜寻着加尼卡,用眼神示意后者,两人一拍即合,躲闪着众人的目光,钻出了会议室,迈入漆黑的小屋,贴近,再贴近……
胡教授“呵”的笑了一声,看看张洪军,又看看杨锐,声音不大不小的道:“小人得志!”
张大勇也是“呵”的一声笑,道:“得志是一定的了,就这样的成绩,在国内评个教授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惜了杨锐的学生身份,把人都给限制住了,咱们的高等教育体制啊,迟早得改。”
胡教授不爱听这个话,阴阳怪气的道:“教授不是考试,不能成绩好就做教授,得看你工作的方方面面,还要看一个人的品行,最起码的,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和杨锐做过邻座的宋文浩不在乎胡教授,趁着张大勇在,笑道:“学术水平不够的,肯定要考察其他方面,学术水平够的,肯定要按照学术水平来评价吧,杨锐这个水平要是不能做教授的话,咱们都别混了。”
“是你别混了吧。”胡教授气的耳朵出气。
宋文浩笑笑:“您明年不是退休了,用不着和我们混了。”
临退休的人,对退休的话题是很敏感的,尤其是自诩权势者。胡教授就不爱听人说自己要退休的话,更不喜欢别人因此而看不起自己,他咬着牙,道:“我退休了,门生故吏还在,还不是掉光了牙的老虎。”
宋文浩没有正面对抗,只看看杨锐,笑道:“不知道五年十年以后,杨锐能做到哪一步,到退休的时候,弄不好都是院士了。”
“是啊……”张大勇长长的吐了一口气,院士这个词对他来说也有点刺激的。
胡教授抖抖眼角,总算忍住了,没在洋人面前出丑。
而千叮咛万嘱咐“国际影响”的张领队,此时却已顾不上团员会造成什么影响了,他借着杨锐暴增的人气,好好的压迫了加尼卡一把,竟让他将价格再次提高五万美元。
即使如此,张领队仍然没有满足,一面用言语试探,一面思考着方案。
加尼卡也在心里默默调高了预算,不过,他调高的预算,却不是准备用在协约中的。
趁着四下无人,加尼卡偷偷的将一只纸卷,塞到了张洪军手里,笑道:“张领队,别着急,我们慢慢谈,总有让大家都满意的方法。”
张领队下意识的捏了捏手,美钞特有的质感,瞬间侵袭张洪军的头脑。
张洪军只觉得一股血“轰”的冲进了脑子里,耳中仿佛有圣歌响起: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
619。第619章 富兰克林(求月票)
做医药企业的,采取贿赂的方式获得利益的,实在是再普遍不过了。
中国人都知道医生开药是有回扣的,开美国药同样是有回扣的,葛兰素史克在中国的行贿案就披露了一系列的案件,包括向政府部门官员、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和医生行贿等等。除了葛兰素史克,辉瑞制药等公司也都曾经受过相应的指责和起诉。
美国医药公司在美国境内也不会就做一窝安静的美男子,他们受到的各类指控从来没停止过,但医药公司的管理者们依然我行我素,请医生打高尔夫球,安排管理层的子女去更好的学校读书,向医院捐助高额的医疗器械等等,都是医药公司们惯用的手段。
越是大型企业,行贿的手法就越是隐蔽,与之相对应的是,如加尼卡这样的小型企业,就没那么讲究了。
美国的反海外贿赂行为法是水门事件以后才颁布的,执行的力度也不大,就目前而言,仍然是一部政治法,加尼卡在美国境内都不怕,何况是对中国官员。
然而,领队张洪军同志却是怕死了,准确的说,他是又怕又喜。
厚厚的一卷美钞,中间扎了皮筋,握在手里的感觉非常瓷实,令张洪军不忍放弃。
他估计,这里最起码有上千美元之多。
来过美国几趟以后,张洪军知道,一两千美元对美国公司来说根本不算钱,但对拿着中国工资,每天只有三五美元补贴的张洪军来说,这是很大的一笔钱了。
“你这是干什么……”张洪军看过不少电视剧了,他很想学着主角那样,义正言辞的将钱砸在加尼卡脸上。但他不敢,更舍不得。
加尼卡却是经历丰富,一看张洪军的表情,再听他虚弱无力的抗拒,就知道有门,笑道:“我没什么意思,这个就是感谢。”
“加尼卡先生……”
“你听我说。”加尼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加尼卡总裁霸道的道:“我知道,你们国内的意见还不统一,但没关系,就现在这样,无论最终事情成功与否,我都感谢你。”
加尼卡的一双大手握住张洪军的小手,帮他紧紧地攥住钱,笑道:“你先收起来,该怎么谈,咱们还是怎么谈。”
张洪军僵硬的低下头,脑子里乱哄哄的不知道在思考什么。
加尼卡笑笑,道:“咱们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就是积极促成此事,这个钱,你自己用也好,用在别人身上也行,到时候要不够了,你再来找我要。”
张洪军的脑袋渐渐的转过弯来了:收钱算什么,而今在国内,十万万人,谁不想赚外快?别说当官的了,一个工商所的临时工,都要从菜贩子手里多拿两把子韭菜才心满意足,自己身在国外,凭什么道德品质就得比国内那起子官员还要高?
再说了,帮人办事收钱,不是天经地义的吗?我不收钱,办事的人总要收钱的,难不成让我掏钱帮加尼卡公司办事?
张洪军找到了理由,心安理得的将钱揣入怀中。
加尼卡见他收了钱,也是放下心来,笑呵呵的谈起了风花雪月。
闲话几分钟后,加尼卡再次话锋一转,道:“咱们先签一个意向合约怎么样?”
张洪军立即为难了:“我没资格签这个的……”
“怎么没有资格,你是中方代表团的负责人。”加尼卡知道领队和负责人的区别,但他有意这么说。
张洪军舔舔嘴唇,想着如何婉转的拒绝。
“就写一个意向书,我不是要找你们代表团的事,我是怕被人给抢先了。”加尼卡说着又递上一卷钱。
“不要不要……”张洪军不敢收了,连连摆手,又道:“我考虑一下,我先回去了。”
张洪军匆匆离开加尼卡,回到主厅,惊魂未定的看向前方。
杨锐意气风发的与学者和记者们聊的起劲。
美国记者奋笔疾书,狂按快门,令人眼热不已。
学者们频频点头,态度诚恳,显然对杨锐非常的认可。
哪怕张洪军不懂学术,他也知道,杨锐这个家伙,是摊上好运了。
“他的PCR技术能卖五六十万美元,回国以后,说不定会奖励他上千元。”张洪军越想越不公平,突然有点后悔,没有收那第二卷钱。
“我去趟厕所。”张洪军给旁边的人说了一句,继而在对方诧异的目光中跑了出去,他也是太心虚了。
找了个无人的地方,张洪军颤巍巍的掏出兜里的美钞,慌乱的解开上面的橡皮筋。
“富兰克林!”张洪军扯出第一张,看到的是百元美钞。
张洪军一下子紧张起来:“狗哔的加尼卡,真舍得下本钱!”
张洪军当时以为美钞卷里是常见的20美元,全是100美元的话,这就有四五千美元了。
四五千美元,这可是一个大数目了,而且绝不是走后门的价格。
张洪军沉默了下来,刚才如果收了第二卷钱,那就是一万美元了。
杨锐的PCR技术,就是卖掉五六十万,国家也不可能给他奖励这么多,五六千元人民币都不可能。
张洪军长长的吁了一口气,点起一根烟,思考了起来。
半个小时后,张洪军步伐冷静的走出卫生间,找到使馆派来帮忙的小庄,问:“你联络国内联络的怎么样了?这边的美国公司催的急的很,能不能谈,怎么谈?让国内给个方略出来呀。”
小庄苦笑:“国内也说不清楚啊,他们都不知道问谁呢。”
“就问技术所在的单位,怎么问不到?北大问了吗?”张洪军满心埋怨:国内的官僚,效率太差。
小庄道:“问了北大,北大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