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2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和加尼卡签的意向性合同?”
  “是。”张洪军瞅着杨锐的眼神,啪啪的给了自己两个耳光,开始了经典求饶剧:“杨老大,我对不起你,我不是人,我是畜生,求您放过我吧……”
  杨锐向后看了一眼,只见一群律师都好奇的看着这一幕,无奈叹气道:“注意国际影响。”
  “我……”张洪军有口难言,弯着腰道:“杨老大,求求您了,我真的求您了,我上有老,下有小……”
  杨锐摆摆手,道:“你想要的合同,我已经发给国内了,你再求我也没用。再说了,又不是要枪毙你,不影响你养家糊口。”
  张洪军不相信:“您都没回去呢,怎么发合同回去。”
  “传真回国内外交部了。”
  “真的。”
  杨锐不理他,径自走了。
  张洪军傻傻的让开了路,喃喃道:“你还真舍得。”
  现在传真资料回国,确实不便宜,至少不是普通中国人能承受的。
  杨锐回头看一眼身后的一票律师,心道:传真费算什么,要不是因为你,我至于花十几万美元的律师费吗?
  即使通过和解金将律师费赚了回来,但谁又愿意承担这么大的风险。
  一群人在停车场分手,律师岳庭跟着杨锐返回,路上好奇的问:“刚才那位张先生,回国以后,会受到什么样的惩处?真的不会枪毙吗?”
  “怎么可能。除非有更严重的问题,否则,最多就是开除。不过,多半是发配边疆,到一个谁都不愿意去的角落里坐冷板凳吧。”杨锐还真不想张洪军被开除,就现在的世道,彻底离开体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有前途的留在体制内的好处很多,但像是张洪军这样的倒霉蛋儿,就只能苦熬了。
  至于什么时候熬出头,还要看当事人什么时候忘了这件事。
  ……
  
624。第624章 系列报道(求月票)
  
  凯蒂很喜欢专访杨锐的时,杨锐讲的故事。
  作为一名记者,凯蒂觉得,这简直就是天生的新闻稿,当然,如果PCR的知名度再高一点,学术气再淡一点,那就更好了。
  不过,凯蒂并不是那么挑剔的人,从她的角度来说,稍微修饰一下这篇故事专访,然后,再印上杨锐的照片,那基本就完美了。
  《纽约先锋报》并不是《纽约日报》那样了不起的大报,借着纽约的区位优势,《纽约先锋报》能卖到三分之一个美国,但离开了纽约以后,销售量就急剧下滑了。
  归根结底,凯蒂所在的《纽约先锋报》仍然只是一张地方报纸,他们经常会刊登一些艺术和科学方面的信息,那只是因为某些纽约人喜欢这些,并不是《纽约先锋报》本身的性情。
  凯蒂自信的拿出录影带,一边听,一边撰写大纲,然后发现了一个问题:内容似乎有些太多了。
  不像是平常的专访,总是有一多半时间浪费在各种废话和套话中,杨锐的专访简洁精炼。
  如果是电视访谈,这将是完美的一集。
  但对一份报纸来说,30分钟的简洁精炼,明显是太多了。
  总编只给了凯蒂一个版面,对于总共只有12版的《纽约先锋报》来说,一个版面不算少了。
  基本上,凯蒂发了这篇报道,当期的《纽约先锋报》就不会出现其他的科技类,或者中长篇人物类的报道了。
  这也意味着,一个版面就是一篇专访的极限了,除非他采访了总统或者格林斯潘或者阿汤哥……
  凯蒂看看自己写出来的大纲,叹了口气,拿起笔来,想划掉一些,又觉得浪费。
  思考良久,凯蒂突然想到主意,在大纲中间,划了两条线。
  完成以后,凯蒂蹬蹬的踩着高跟鞋,去找总编:“我想做成系列报道。”
  凯蒂兴奋的提高了声音,道:“我觉得,杨锐的报道内容丰富,可以连放几天。”
  “有关一名中国人的科学发现?”总编正在看文件,无奈的取下眼镜,摇头道:“就把有基因,克隆的内容放上去好了,读者们不关心其他的。”
  “我们是报纸,又不是电视,读者们总是想知道点什么吧。”
  “他们想让自己觉得,自己知道了一点什么,但他们并不是真的想知道什么,明白吗?”总编用眼镜腿敲了敲桌子,道:“人物和故事,核心就是人物和故事,以中国人做采访对象,这样的人物是不够做系列连载的,除非你能给我找中国总统来。”
  “中国是没有总统的。”凯蒂吐槽。
  “首相,中国首相……不管怎么说,不行!”
  “但如果故事很有趣呢?”
  “有趣的科学故事?你当我们是什么,科学美国人吗?”总编瞪着眼睛,开始大声喊了起来。以他的经验,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把不知趣的记者和编辑吓走。
  凯蒂却很坚持,她是个漂亮而有才华的女记者,她是不会在《纽约先锋报》里一直待下去的,不过,纽约漂亮而有才华的女人和男人多了,她要有出彩的报道,才能自由的选择工作。
  总编或许因为《纽约先锋报》的定位而不喜欢中国科学家的系列报道,但其他报刊和读者不一定不喜欢。
  凯蒂想了想,干脆拿出大纲,放在总编面前,道:“您先看看内容怎么样,却是是很有趣的故事。”
  凯蒂说着,又转身奔回自己办公桌,将磁带拿了过来,当场播放。
  《纽约先锋报》是一家小报纸,总编也没有偌大的规矩,对于形象一流文采好的女记者实在抵抗力有限,只能看着大纲,顺便听磁带里的访问对话,准备找出问题再说话。
  凯蒂听过好几遍的磁带,就一个劲的观察总编。
  总编揉着腮帮子上的肉,发愁的听着磁带,开头的过程更让他觉得有些无聊。
  凯蒂想要快放,犹豫了一下停下了。
  好在两人的专访并没有耽搁太长时间,磁带进度很快到了杨锐说故事的部分。
  这时候,总编才稍微有了点兴趣,仅仅点评道:“英语不好。”
  “当然了,他是非英语国家的人。”
  “恩。”总编继续听了起来。
  凯蒂笑了笑,更为自己的决定而满意。
  一会儿,录音机发出“咔哒”的声音,代表一面结束。
  凯蒂没动,总编自己过去,自然而然的将磁带给翻面了。
  凯蒂微不可查的露出笑容,立刻捂着嘴,免得干扰到了总编大人。
  总编将磁带全部听完,沉吟起来。
  “可以写成系列报道,但是不能连续发表。明天先发第一篇,如果反响好的话,后天发第二篇,第三篇根据第二篇的反响决定。”总编如此做出决定。
  凯蒂忙道:“什么样的反响就算好?”
  “电话回访的阅读比例超过50%,差评不高于20%就可以。”
  “阅读比例50%太多了,咱们头版的阅读量才多少,我的报道放在那么后,30%就不少了。”
  “40%,并且好评超过40%。”
  “好评40%很难得的!”
  “我会让部门特意问一下你的这篇,两个条件,任何一条达到都行。”总编也不会给出太高的要求。
  “好吧。”凯蒂没再强求,心想等结果出来了再说。
  翌日。
  凯蒂自上班伊始,就一边写稿件,一边等待电话回访的细节。
  《纽约先锋报》的固定用户并不多,电话回访通常回访120名到240名订阅用户,询问他们对本期报纸的看法,最终,这200人左右的用户,就决定了一期报纸的内部评价。
  这与收视率的抽样标准也差不多,比如央视索瑞福就是专门做收视率调查的,他们在一个大城市,比如杭州的抽样数就是400。对杭州的电视台来说,他们的成绩好坏,其实就取决于被抽样的400户家庭。
  《纽约先锋报》的抽样用户数不能算少,但也有很大的随机性,这样凯蒂相当的担心,写稿子的时候也频频看表。
  11点。
  总编办公室的门突然打开,大腹便便的总编从里面探出头来,敲了敲窗户,向凯蒂招招手。
  凯蒂像是一头长颈鹿似的跳了起来。
  “总编!成绩出来了?”凯蒂的声音高昂。
  “进来看吧。”总编咳嗽一声,道:“不要干扰到其他人。”
  凯蒂疑神疑鬼的望着总编,问:“为什么?”
  “难道说,以后其他人想要版面,都可以用电话回访讨价还价吗?那还要我有什么用,就派电话回访办公室的人坐我的办公室好了。”总编关好了门,道:“我说用电话回访的成绩决定,是首先看好你的专访,不是因为电话回访的成绩,才决定用你的专访。”
  “谢谢总编。”凯蒂甜甜的笑了。
  中年人最受不了这种,总编摇摇头,笑道:“我知道你想用先锋报做跳板,不过,做中国人的科技报道,不是一条好路。”
  “但我的报道还是可以上,是吗?”凯蒂才不管总编的忠告呢,如果听总编的,日后的成就,也许就是纽约先锋报的总编了,说不定还没有。
  总编笑笑,伸手道:“下一篇报道给我。”
  “啊……我还没有完成。”凯蒂再次跳了起来:“不是说,第二篇文章后天发表吗?”
  “明天正好有版面。”
  凯蒂怀疑的看向总编,版面这种东西,永远都不会有剩下的,更不要说是整版的版面了。
  她看着总编,忽然问:“电话回访的结果是不是特别好?”
  “唔……是不错。”
  “很高的阅读率?”
  “那倒没有,刚过50%吧。”
  “很高的好评率?”
  总编迟疑了一下点头:“有60%。”
  凡是阅读过的读者,有60%的好评,对这样的文章来说,是相当难得的数据了,尤其是在《纽约先锋报》,更加难得。
  凯蒂信心大起,笑道:“我现在就去写,你等我一个小时。”
  “恩,另外,有报纸要求转载,我准备授权给他们了。”总编在凯蒂离开前说了一声。
  凯蒂没当回事,应了一声“知道了”,这本来也不归她来决定。
  “还有……”总编又叫住了凯蒂。
  “什么?”
  “系列报道可以写长一点,五到七篇都可以,你有内容吗?”
  “当然。如果不够,我还可以再去采访。”凯蒂说着就高兴起来。
  ……
  
625。第625章 强心剂(第三更)
  
  凯蒂的系列报道在《纽约先锋报》的读者群里,引来了一阵关注。
  不过,普通人的关注毕竟不够持久,凯蒂的相关报道发到第六篇,好评度就已下降了。
  勉强发布了第七篇,凯蒂算是终结了这个系列,其实,写到第六篇的时候,她手里的素材已经很少了,想找杨锐再采访,却发现他已经回国。
  虽然有些遗憾,凯蒂还是很满意,这篇报道给她在编辑部内加分不少,连续发布的报道,也让自己的名字被一些人记住了,算是事业上的小小成就。
  拿到了第七天的报纸以后,凯蒂就做成了剪报,按照杨锐当日留下的地址,寄了过去。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看过就忘的。
  尤其是在纽约的华裔,难得在主流媒体看到黄皮肤的中国人,自然是一下子就记住了杨锐的名字。
  《纽约先锋报》固然是一家规模普通的纽约地区报纸,但在大纽约,《纽约先锋报》依旧是当之无愧的主流媒体。
  大苹果市里有各色人种,仅仅黄皮肤的亚裔,就有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马来西亚人、吉尔吉斯坦人、印度尼西亚人……亚洲有多少个国家,就能数出多少种甚至更多种的族裔,不同的族裔都有不同的圈子,而能登上主流报刊的少数族裔,平均下来并不多。
  杨锐身为中国人,一连做了七天的系列报道,又被数家报纸转载,不被中国人注意到都不行。
  若是再具体一点,现在的唐人街,还都是挂青天白日旗的华裔,偶尔才有几家福建人或广东人的商铺挂五星红旗,而他们能看到的有关大陆的报道,更是少之又少。
  李爱唐就是一名坚持在唐人街挂五星红旗的福建商人。
  他是第四天才看到的《纽约先锋报》里的报道,那个时候,正是系列报道最火的时间,以至于先锋报的总编将杨锐的照片放上了头版。
  李爱唐只看了一眼,就买下了当天报亭里所有的报纸。
  而且,李爱唐还想方设法的买下来了之前三天的报纸。
  至于剩下的三天,老李同志更不会放弃,每天都买上百份的报纸,送给邻居朋友。
  李爱唐实在是爱看这样的报道。
  李爱唐的原名是叫李爱党的,但为了拿到绿卡,老李还是乖乖的改了名字。
  为了生存,李爱唐同志妥协了,但在生存以外的世界里,李爱唐同志依旧深爱着那片土地。
  为了生存,李爱唐同志漂泊出海,努力打拼;但在生存以外,李爱唐贪婪的搜寻着来自大陆的每一丝消息,仿佛如此,自己就能嗅到来自家乡的味道,听到妻儿的声音。
  前些天的奥运会,很是满足了老李的心理,可惜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是洛杉矶,老李舍不得关店去看,只能买一堆报纸凑数。
  他甚至为此组织了一群老伙计,每天喝茶看报,议论奥运会。
  而今,奥运会结束了,李爱唐就卷着杨锐的系列报纸去聊天。
  几个人坐在一起,聊着聊着,李爱唐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你们说,国内知道不知道这个消息?”
  “这个,不太好说,估计知道吧,都说是来参加国际会议的学者了。”旁边的人喝着茶,估计着回答。
  老李道:“杨锐是大学一年级呀,和那些学者有不同吧。”
  “报道上不是说一样吗?”
  “美国报纸上的话,你信一半就行了,国内是什么德性你们不知道?大一的学生和一群老教授,能一样吗?”老李一边想念着家乡,一边又有怨言,此时毫无顾忌的喷涌道:“我不说嫉贤妒能吧,就这样的年轻人,要是没个人帮忙,弄不好,被人杀良冒功了都有可能。”
  几个人纷纷点头,问:“你说怎么办?”
  “咱们给国内寄信吧,这是不亚于奥运会的大事啊,再怎么说,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吧。”
  对面的老头儿笑了起来:“老李又夸张了,科学家再怎么着也不用流血,不过,这个确实不一样啊,咱们国家,多少年没有正经出过大科学家了。”
  “是不是大科学家不知道,有大科学家的影子是没问题的。”
  李爱唐见有人赞同,一拍大腿,道:“不管国内知道不知道,我建议,咱们寄信回国。”
  “真寄?”
  “寄,和往国内的邮包一起寄,把报纸剪下来,送回去。”
  “寄给哪里?”
  “报社,电视台,还有人民政府……”老李掰着指头数。
  对面的老头儿“咳咳”的放下茶杯,擦了一下嘴,道:“政府就算了吧,咱们寄信给政府,算什么呀。”
  他们几个都是偷渡来的美国,现在说起政府,还是有些畏惧的。
  “好,政府不用寄了,就寄报社和电视台,咱们商量分配一下任务吧。”老李说着直接命令起来。
  一条街上来自大陆的店主并不多,他们是常常在一起做事,集体行动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李爱唐先是找了一张纸,将几个人知道的报社和电视台的名字写下,然后每人几家,分配到各人手里。李爱唐给自己多分配了两家,接着道:“大家不要光寄东西,再写一封信,言辞恳切一点,另外,不要光送剪报,把报头什么的都剪进去。”
  李爱唐并不知道,在他们寄信以前,已经有中国驻纽约记者,注意到了这片系列专访,且如获至宝。
  不像是李爱唐等人,中国记者更清楚国人的胃口。
  此时的国内,在用相似的方式被热炒的商品,正是“健力宝”。
  在这个赢家通吃,动辄一鸣惊人的年代,健力宝是借着洛杉矶奥运会而成名的。
  首先,健力宝公司花了25万元,让健力宝成为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首选饮料。
  其次,则是因为一件偶然事件。
  84年的8月8日,日本《东京新闻》刊出了特派记者的专电:《中国靠“魔水”加快出击》。
  这篇文章被翻译到了中国以后,却是让健力宝获得了“中国魔水”和“东方魔水”的名号,健力宝也因此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而比起健力宝的日本《东京新闻》,美国的《纽约先锋报》在字头上并没有缺憾。
  而与健力宝的特派记者专电相比,杨锐的专访似乎棋高一筹。
  唯一的区别,在于健力宝有产品可贩卖,而杨锐本身并不是一种商品。
  即使如此,看到了转载报纸,或者读到了新闻的记者们,还是“敏锐”的发现了杨锐所承载的新闻价值。
  周四清晨,北京机场的到达大厅里,就挤满了记者。
  不仅有摄像机,摄影机和话筒,甚至有电视台直接占了一块地方,装上了摇臂,他们是准备现场采访杨锐的。
  来来往往的旅客哪里见过这样的架势,一个个也都不走了,就站在大厅里等着看热闹,逼的机场又得派人来维持秩序,简直是一片乱象。
  实际上,如果是抢在健力宝之前,发回这样的报道,杨锐反而不会得到如此的关注,毕竟,类似的新闻是需要一定的发酵器的。
  哪怕是健力宝本身,也是等到奥运会被炒热,奥运代表团被炒热,才炒起的健力宝。
  只是杨锐回来的时间实在凑巧,正是健力宝将冷未冷的时间。
  各个单位的记者都知道人们喜欢看这样的节目,在节操尚未掉净,还做不出全民假新闻的年代,记者们就全都涌来了机场。
  中午两点三十分。
  飞机降落。
  明媚的阳光下,能看到反光的镜头,混乱的秩序,以及人们燥热的脸。
  1984年的中国人,太需要一阵强心剂了!
  1984年的中国人,太需要有人告诉他们:中国有希望!
  1984年的中国人,太需要一点点来自外界的证明了!
  ……
  
626。第626章 请喝了这碗鸡汤
  
  “看到杨锐没有?”
  “你看到没有?”
  “没有特别年轻的呀!”
  记者们伸长着脖子盯着返回的学者们。这里有一多半人没见过杨锐的长相,只能根据年龄来推测,一度有人将领队张洪军看成是杨锐。
  张洪军吓的不要不要的,还以为自己东窗事发,有记者采访,两腿打颤的往前走。
  不过,走着走着,张洪军也就习惯了,因为他只要谙熟一项技能,就能畅通无碍:
  “我不是杨锐,我是领队张洪军。”
  张洪军不断的重复这段话。
  今天来的记者目的性都很强,一听张洪军这么说,立刻就不理他了。
  张洪军莫名其妙之余,又有些羡慕嫉妒恨的,心道:“你杨锐是借了我的运了,要不是我帮你上蹿下跳的找记者,能有你今天?我让你红了,你竟然这样对我,忘恩负义的东西!
  他是不会想,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又或者,杨锐会因此受到什么损失。
  张洪军只是知道,自己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将一万美元还回去,是张洪军最大的遗憾,他担心加尼卡不满,甚至将自己存下来的一百多美元的津贴也塞了回去。如今,回到中国,张洪军不禁想:如果我手里有一万美元,我怕什么呀,就算是开除我,处分我,我也不怕!
  可惜,张洪军手里并没有一万美元。
  所以,张洪军只能恹恹的看着两边的媒体记者,兴奋的寻找杨锐,议论杨锐,询问杨锐,顺便千百遍的回答同一句话:
  “我不是杨锐,我是领队张洪军。”
  “你是张洪军吧?”两名身强力壮的男人站在甬道口,一左一右的夹住了张洪军。
  张洪军想都不想,就回答:“我不是杨锐,我是领队张洪军。”
  “是张洪军。”两人点点头,夹起张洪军就走。
  张洪军脚离了地,在空中虚踏了两下,惊恐的鸟毛都竖了起来,戳的内裤生疼。
  一团来历神秘的纺织物在他喊叫之前,被塞入了嘴中。
  张洪军使出浑身的力气,青筋暴起,也没有挣扎开来,只能拼命的扭头蹬腿,看向两边的男人。
  “松活些,我们是纪委的。”右边的男人一把将张洪军的脸给推了回去,道:“我们找你问些问题。”
  张洪军蹬的更厉害了。
  左边的男人笑了:“我就说,你不能这样吓人家。你看我的。”
  左边的男人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对张洪军道:“你看,我们今天本来是不准备到机场来的,但是呢,谁都没想到,有这么多记者来迎接你们代表团,这说明你张洪军的领队工作做的好啊。但是呢,我们领导担心你胡乱说话,造成坏的影响,所以让我们把你先保护起来,这也是对你负责任,你说是不是?你是党员,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的,来,身体放松,我们放你落地,你自己走,你轻松点,我们也轻松点,好不好?”
  说完,两人轻轻的将张洪军放下来了一点。
  张洪军脚落在地上,毫不犹豫的就是拼命一窜两边手臂用力,又将他给拉了回来。
  “得,就这样吧。”左边的男人也放弃了,继续抬着张洪军往外走。
  后方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