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3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实上,后世的许多国内实验室,做的就是来自国外的外包工作,比如动物实验,又比如活性成分的测定等等,繁复而颇有利润,但本质上,与富士康是差不多的形式,都是依靠降低成本而榨取的利润,被降低的成本,通常就是科研汪们,或者导师的学生,又或者刚毕业的小硕士博士们。
  在制药的漫长产业链上,越是上层所需要的资本就越高,所冒的风险就越大,而所获取的利润就越多。
  国内的公司和实验室本小力弱,不做外包,也做不了原创药。
  就是80年代的原创药研发,也不是中国实验室所能承担的。
  在这方面,杨锐是有求于捷利康的。
  求人不是舒服的事,但你技不如人,该低头的时候你就得低头。
  做药品不是做艺术,做艺术的可以鼓吹强项令,可以装委屈,可以愤慨可以愤怒可以理所当然可以不屑一顾。
  但做药品的,技不如人还不低头,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浪费自己的积累和周围人的信任。
  这些时间、精力、积累和信任,常常是以十年为单位的。
  浪费一名乃至于多名研究员精华的十年时间,就为了不低头一次,能做得出这种事情的,只有官僚艺术家和畜生。
  杨锐并不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制药领域的新手,杨锐的经验少的可怜,不像是撰写论文或者专著那样,杨锐与制药厂的接触,仅止于实验室和生产的部分。
  如何研发一种药品,这基本脱离了他的教育方向。
  84年的中国,也没有人懂得这些。
  国内的制药企业或许懂得如何通过国内的药品审核,但要通过美国、英国、法国这些药品消耗大国的药品监督机构的审核,杨锐必须找捷利康帮助才行。
  这不仅是为了药物本身的安全,也是为了去铁酮能够达成廉价控制地中海贫血症的目的。
  合成去铁酮的一种活性物质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杨锐还要合成更多的去铁酮活性物质,从而找到最恰当的去铁酮分子,同样的核心分子外带不同的侧链,得到的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药性,更多的还有毒性。
  而为了完成剩下的部分,所需要的花费可能是数以百万美元的,千万美元的,甚至亿美元的。
  无论杨锐是否能承担这样的花费,他也没有理由承担。
  制药企业的职责就是制造药品,不是慈善,更不是施舍,去铁酮必须能够获得超过成本的销售额,才能继续研发和生产线下去,华锐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国外的患者分担费用。
  “老黄,你跟着阿诺德和弗兰奇先生,给他展示一下我们的成果。老魏,我们继续。”杨锐搓搓手,直接用英语道:“去铁酮第五次合成实验,开始。”
  ……
  
782。第782章 推进
  
  阿诺德回到公司,就将公司的科研猿给召集了起来,然后详细描述中自己在华锐实验室里看到的情况,虽然省略了保密协议中不能说的部分,但他的描述也足够研究员们参考一番了。
  事实上,保密协议本来就是杨锐防患于未然的,他的实验室里,并没有什么看到就能拿走的神秘资料。
  阿诺德描述结束,继而问道:“你们觉得有希望吗?杨锐的去铁酮的项目。”
  几名研究员低声讨论了一番以后,新来的首席技术官范伦丁道:“就目前所知的条件来说,合成出了去铁酮,那活性物质方面就没什么问题了。只要做出了活性物质,那就有继续做下去的必要。”
  范伦丁是来接替特拉普的,后者作为知名的生物和化学专家,只是在中国区启动的时间,过来帮忙。
  相比谢菲尔德大学的教授,范伦丁的资历略逊,他最起眼的成就,是作为一名剑桥出身的赛艇划桨手,参加过奥运会,仅此而已。
  范伦丁与杨锐的接触不多,因此纯粹从科研方面考虑,又道:“我不觉得在中国做药品研究是个好主意,就算他是为了把自己的公司卖个好价钱,也不值得做原创药。去铁酮如果走罕见药的路线,的确能省去很多麻烦,但还是非常麻烦,不是恰当的选择。”
  “他已经选择了,我想,问题的关键应该是,你觉得杨锐能成功吗?”阿诺德问的挺严肃的,这的确是个关键问题。
  范伦丁思忖片刻,没敢断然否定,道:“这不好判断,但您知道的,就算合成出100个活性物质,也有可能通不过动物测试,更别说是人的临床试验了,他离成功还远着呢。”
  其他研究员也纷纷点头,表示并不看好杨锐的研究。
  捷利康在中国区的研究员,主要是负责解决辅酶Q10工厂的生产问题,同时帮助中国的合作伙伴建设新厂的,与杨锐也是打过交道的。
  不过,他们以前是将杨锐看成学术界的人物,现在眼瞅着他进入了工业界,一个个都流露出工业界人士对学术界人士固有的偏见。
  “开发原创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杨锐要成功很难的。”
  “不太可能成功。”
  “他说不定是想把做出来的活性物质卖给我们?”
  “总得通过了动物实验,才有出售的价值吧。”
  阿诺德听了他们的讨论,也是改变了一些想法,道:“就我所知,杨锐的战绩是很厉害的,他如今插手做去铁酮,恐怕是有什么底牌的。”
  范伦丁笑了,道:“每个科研员在开始实验以前自信能成功,没什么稀奇的。结果您看到了,有几个药最终能做成功的?咱们公司里,战绩厉害的研究员太多了,谁又能保证他们下一个新药就一定能成功。”
  阿诺德垂头思考,突然做出一个想到什么的表情,把头一甩,问:“范伦丁,我记得你以前是做过新药开发的?”
  “对。”
  “结果怎样?”
  “项目失败,公司重组项目组,再次失败,公司重组团队,继续失败,公司又追加投资,依然没成功,项目组最终解散了。”范伦丁以最简洁的方式,描述了曾经属于自己的七年时间。
  阿诺德似无所觉的样子,问:“你们做到了哪一步?”
  “临床二期。”
  “从靶点筛选,到药物合成,再到动物实验,然后是临床一期,临床二期……一路走过来,到了最后阶段放弃,有点遗憾吧。”阿诺德不太懂科研,但对项目管理等方面,还是知之甚详的。
  “虽然遗憾,但有效性试验未能通过,继续下去,也只是花更多经费而已。”范伦丁面无表情的以公司的立场来说话。
  临床试验的一期是药物的安全性试验阶段,通常在20到40名健康志愿者中进行,费用在100万美元以下。
  临床试验的二期则是药物有效性试验阶段,这时候就需要100到300名的患者了,费用通常超过2000万美元。
  至于临床试验的三期,则是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大规模验证阶段,既然是大规模,那就少不了大量的人数,在非罕见药的测试中,临床三期的人数通常会提高到2万人,费用也达到令人咋舌的1亿美元以上。
  可以想象,在没有相当的把握之前,不会有公司贸然推进临床试验的进度的。
  阿诺德想到这一点,再想想杨锐现在做的事,不禁拉着范伦丁到了一边,低声道:“你想个办法,让杨锐快点推进研究进度,扩大研究规模,能做到吗?”
  “为什么?”范伦丁倍感奇怪。
  “你不要管理由,就按我说的做。”阿诺德想着想着,自己笑了出来。
  他到中国来的主要目的,是收购辅酶Q10的催化剂配方,两个月的拖延,已经差不多是他的极限了。
  然而,杨锐似乎并没有受到时间拖延的影响,这让阿诺德不仅沮丧,而且忧心。
  在他看来,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杨锐并没有迫切的资金渴求。
  杨锐目前最大的开销是律师费的开销,每个月近一百万美元的费用,充分的证明了美国法律的严肃性和儿戏性,但捷利康每个季度数百万美元的分红落在杨锐手里,足以解决律师费的问题。
  如此一来,杨锐自然没有迫切销售催化剂专利的冲动。
  但是,如果杨锐在研究新药上投入过多,事情就会变的完全不同。
  阿诺德并不完全确定杨锐在华锐公司有多少股份,但通过多方面的了解,阿诺德确定杨锐是有股份的。当年帮杨锐建立公司的律师可是捷利康的关系,阿诺德虽然问不到具体的细节,大略的消息总是有的。
  范伦丁不明白阿诺德的目的,唯有从研究的角度道:“新药研究的时候,大家都会很小心的控制研究进度和规模……”
  “杨锐以前没有做过新药研究,你去给他提建议,他说不定就会执行了。”
  “你要派我去华锐实验室做指导?”
  “恩,帮他们推进实验进度,推快一点……”新药研究的初期的花费是不高的,但后期的花费却是个无底洞。
  范伦丁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用,但还是应诺了。
  第二天,范伦丁抵达华锐实验室,继而发现,自己好像真的错了。
  华锐实验室的研究进度,远比他想象的快。
  ……
  
783。第783章 超标
  
  范伦丁看了整晚的资料,才装作很自信的样子,来到华锐实验室。
  他是科班出身的药物化学家和生物学家,但越是如此,他越是清楚自己可能面临的挑战,就像是所有药物化学家和生物学家,首次接触一个新项目的时候所面临的挑战那样,范伦丁深知自己将面对的是浩如烟海般的生物学文献和相关的基本原理。
  任何一家公司的研究人员,当他们准备做某种药物的时候,他们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阅海量的文献。
  若是在捷利康的话,研究人员通常会用三个房间来堆满资料,并且将之全部看完,做成笔记。
  如果你准备要公司花费数百万美元开启项目,并预计花费上亿的话,那你最好做出卖命的准备。
  别看与阿诺德说话的时候表现轻松,但范伦丁还是认认真真的熬夜恶补之后,才敢来见杨锐。
  “杨锐先生。”范伦丁来到华锐实验室,非常客气的与中国研究员们打招呼。
  杨锐的文章,范伦丁都看过,杨锐做的辅酶Q10的设计,范伦丁也都研究过。
  尽管不愿意承认,但范伦丁原本就是因为研究天赋略逊才投身产业界的,别说是学术界顶尖水平的杨锐,就是普通水平的大牛,范伦丁也得注意措辞。
  他可不想被杨锐捉到错处,以至于被嘲笑。
  对去铁酮的不熟悉,是范伦丁自认为的关键缺陷,因此,打了一个招呼以后,范伦丁赶紧道:“听说你们对新药研发的流程不清楚,我以前参与过一个不成熟的项目,希望能帮得上忙。”
  “您当然能帮得上忙,快进来。我们正好需要你。”杨锐热情的打招呼。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领路人了,哪怕是个盲人,只要能用拐杖敲出正确的路来,杨锐都很高兴。
  范伦丁有些心虚,又有些自得的问道:“你们做到哪一步了。”
  “我们还在合成更多的活性物质。我想,多几个后备比较好。”杨锐没有隐瞒的必要。
  范伦丁慢慢的进入了状态,道:“这个没错,活性物质越多,最终得到成品的几率也越大。”
  普通的小公司一般是准备两三种活性物质就行了,他们的目标也不是做出新药,而是期望在动物实验或临床一期以后,将之卖给大公司。
  大型的制药公司准备的活性物质的数量就多了,往往多大二十种以上,像是辉瑞这样的公司,经常准备50种以上的活性物质。最终的结果,如辉瑞他们,经常是有后备化合物和主攻化合物一起通过FDA的审核,从而将一个药变成了两种药。
  这是个赢家通吃的行业,大多数小公司都坚持不了36个月,大型制药公司也不总是能够得偿所愿,而如辉瑞这样的超级制药公司,则面对着成本高企的问题,他们平均每研发一种新药的成本是7亿美元,远远超过2亿美元的业界平均标准。
  相比经常只需要几百万元成本的仿制药,原创药这个无底洞的深度是测量不出来的。
  范伦丁决定劝说杨锐先多做几个活性物质,然后是多开几组动物实验,接着是多来一套临床试验。到这一步要是不出成绩的话,一般的制药公司都算是完蛋了。
  而不出成绩的几率是非常大的。
  “我以前所在的项目组,主要是开发抗生素,可惜失败了,要说我还保留着的经验,那就是要对实验中的可能问题,给出比较宽裕的估计。”范伦丁没有就着去铁酮说下去,而是只谈自己的经验,以免露怯。
  杨锐同意的道:“宽裕的估计很有用。你们做到了哪一步?”
  与阿诺德一模一样的问题,范伦丁道:“临床二期没有成功。”
  “很遗憾。”
  “与我们初期的计划有关,你知道,抗生素其实是一种比较好开发的药物,因为药物的有效性本来是可以体外测试的,所以,谁都没想到临床二期会失败。”范伦丁说着介绍了项目组内的一些情况。
  杨锐和魏振学等人边听边点头,这的确是难得的经验。
  一会儿,魏振学更是奇怪的问道:“你刚才也说了,抗生素的有效性,不需要进行人体测试,就能在实验室里了解到,你们做动物实验以前,就应该知道有效不有效了,怎么还会二期失败?”
  “我们没有预测到它是一种温度敏感的化合物,一旦有病人发高烧,它的效力就大大衰减了。”范伦丁耸耸肩,脸上有些尴尬。
  魏振学毫不犹豫的笑了出来。
  这确实是极傻缺的失败方式。
  黄茂安慰式的道:“运气不好也没办法。”
  范伦丁的尴尬一闪而逝,继而道:“临床试验中遇到的问题太多了,虽然我很想承认是运气因素,但对比成功的项目组,我认为是我们前期的准备不足。”
  “哦,你指哪方面?”
  “首先就是没有准备后备化合物。”范伦丁说的是面对相同靶点,但不同结构的化合物,比如去铁胺和去铁酮,就是这样的关系,这个层次结构比多种活性物质还要厉害。
  杨锐摇头:“我们负担不起。”
  范伦丁当然知道他们负担不起,能负担得起的都不是小公司了。
  范伦丁点头:“我们的项目组,当年也是想省下这笔钱,用来增加一个化合物的成功率,我得说,我们当年对那个化合物是非常看好的,没人想得到,最终会遇到温度敏感的情况。”
  “没有提前做实验吗?”黄茂问道。
  “体外实验的表现不明显,人体内的环境,明显让它的敏感度增加了。”
  “这是预料不到的事。”杨锐沉重点头,他也担心发生这种事,或者说,每名项目主管都担心发生这种预料之外的事,人不是神,任何向新领域的探索,都要祈求好运气,而在霉运缠身的时候,谁都要扑街。
  “是呀,所以,临床试验的二期没有通过,我们的项目组就解散了。”范伦丁停了一下,又道:“其实失败的原因很多,没有后备药物只是其中之一,我们前期准备的活性物质太少也是一个大问题。”
  “你们合成了多少种活性物质?”魏振学自然顺着他的话说。
  “6种。我们的项目组不是很受重视,因为重组过一次,竞争力不如其他项目,因此比较拮据,合成的活性物质少了,结果造成动物实验通过的活性物质少,到临床一期的时候,就没什么选择了,临床二期出现了问题,也没有后备,只能宣布项目失败……”范伦丁倒是实话实说,没有一句假话。
  合成的活性物质少,就是有这样的弊病。6种活性物质虽然比小公司的合成数量略多一点,但也是够可怜了。正常的小型制药公司可不会想着通过临床二期乃至于三期,他们的资本也不允许他们投入如此巨大。
  魏振学脸色微变的问:“你们总共准备了6种活性物质,全部?”
  范伦丁以为自己吓到魏振学了,连忙解释道:“我们做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把所有人都给累坏了,当时,我们的合成工作很不顺利,所以,最终才准备了6种,你们的目标如果是做出去铁酮的成品药的话,我想6种活性物质的标准是不高的。”
  “当然不高。”魏振学嘟囔了一句。
  “恩?”范伦丁没太听懂。
  “我们已经做出12种了,刚好是你说的一倍。”魏振学撇撇嘴,道:“杨锐还准备继续做下去。”
  “我赞同你的观点,前期准备一定要充足。”杨锐不懂制药,但他知道去铁酮的研究方向,因此,大量的制作去铁酮结构的活性物质,进行尽可能全面的覆盖,是最正确的选择。
  范伦丁准备了一肚子劝说的话,刚开了个头,就用不上了……按说他的目的已经达成了,可是再看杨锐自信的表情,实验室内积极的气氛,范伦丁莫名的感觉伤心。
  ……
  
784。第784章 飞速积累
  
  范伦丁在华锐实验室里很沉默,除了说一些新药开发中的事情以外,很少聊天甚至说话,有时候,他甚至会用幽怨的眼神看着杨锐做出一个又一个的去铁酮衍生物。
  是的,一个又一个的去铁酮衍生物。
  杨锐完全听取了范伦丁的意见,决定多做一些去铁酮的衍生物,以资备用。
  新药开发是一种很考验人品的事,因为公众对制药企业异乎寻常的高要求,使得临床试验的风险无限增大,同样的化学结构的药品,能在欧洲通过的,不一定能在美国通过,今年通过的,明年不一定能通过。
  即使是辉瑞这样的公司,也无法保证自己某一种化学结构的药品就一定能通过FDA的审查,不同的化学结构会有不同的副作用,而且,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也不一样,谁也猜不到,你的下一次临床试验,是否会遇到某名病人产生应激反应。
  现代临床试验,并不能覆盖全人群,更没有发达到通过基因进行临床试验的筛选,因此,除非是备受公司期待的重要药品,否则,一次临床上的意外,就足以断送一种好药的前途。
  而解决方案,就只能像是买彩票一样,尽量多买一些,尽量覆盖的全面一些。
  当然,在这样的政策限制下,公众获得并不一定是副作用最小而疗效最出众的药,而是最好运的药。
  换言之,杨锐也不确信曾经的印度公司所用的化学结构的去铁酮,就一定是疗效最好,而副作用最小的去铁酮。
  同样,杨锐也不确定再来一次临床试验,曾经最幸运的化学结构,依旧能够脱颖而出。
  所以,在得到了范伦丁的提醒以后,杨锐只能尽可能的做出更多的活性物质。
  而他做出新的活性物质的方法也很简单,抄曾经的仿制药就行了。
  不同的仿制药就有不同的化学结构,作为仿制药公司,如果有心要仿制某种原创药的话,他们往往提前三四年甚至六七年做准备,用这么长的时间,弱小的仿制药公司也总能仿制出几种相似的化学结构,继而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仿制药的审核制度比原创药要宽松的多,尽管如此,能通过监管的仿制药也不会太多。
  但对扫过药典之类的书籍的杨锐来说,一个国家出现一两种仿制药,全世界的仿制药就太多太多了,尤其是九十年代前后的药品,仿制药的结构专利都失效了,各种仿制药的仿制药更是层出不群,其中一些还颇有创意。
  杨锐根本不用考虑太多,按照既定的步骤,将各种不同化学结构的药物依序做出来就行了。
  这种感觉,其实有点像是读研时的工作,无非就是实现既定目标而已。
  虽然枯燥,实际上也是有些微的成就感的。
  毕竟,平均一天做出一种全新化合物这种事,还是很容易让人的事业心爆棚的。
  想想普通人用铁皮箍一个垃圾桶都开心的像是做了大事一样,合成一种全新化合物好吧,普通人是不会在乎这种事的。
  就连魏振学,也对杨锐的开挂行为视而不见。
  他虽然是化学专业毕业的,也在煤科所工作多年,但中国的化工专业,向来是以吸收西方国家的营养为己任,拿来主义搞的比什么都好,一天做一种全新化合物这种事,有时候还能作为宣传来搞。
  然而,范伦丁可不是在煤科所工作多年的。
  他在剑桥学习和工作多年,也没见过做全新化合物做这么快的。
  范伦丁甚至忍不住给自己曾经的导师打了个电话,双方在电话的最后,听了一分钟对方的呼吸,就算是结束了对话。
  自那天以后,范伦丁更沉默了。
  魏振学因为给杨锐打下手的原因,找范伦丁问了好些问题,没有得到热情详尽的解释,很是不爽,做实验的时候,就对杨锐道:“这个老外,性格太阴暗,你看他一天低着头,好像别人都欠了他几十万的样子,太遭罪。”
  “人家是不喜欢说话。”旁边是虎头虎脑的科研汪王镭,他目前是职业科研汪,长期跟着杨锐打杂。
  魏振学摇头:“你是没见他刚到实验室的时候,话有多少,我看,他是见我们做出了成果,不甘心,或者干脆是嫉妒,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