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3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章妻顺势接过来,去厨房盛好了饭,并添了一勺肉汤,才端回来。
章乐山微微抬头,扫了一眼电视屏幕,又低下头来。
并不是很宽敞的客厅里,电视的声音倒反而更加清晰:
“现在播放一则简讯,中国科学家杨锐正式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美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生物学奖得主达尔贝科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填写的提名表。杨锐及其实验室长期致力于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目前,中国尚无学者获得自然科学类的诺贝尔奖。我台将在明天中午12点,播放杨锐和诺贝尔奖的纪录片。”
章乐山的筷子,吧嗒一声,掉落在地上。
“怎么这么不小心。”章妻弯腰帮他捡了起来。
“晓芸,我得给你说件事。”章乐山突然抓住老婆的手。
844。第844章 观看学习
呜呜……
火车的鸣笛声,混合着卧铺车厢的臭脚丫子味,将章乐山的满腹愁肠搅和的像是三伏天里放了整晚的下水。
“同志,你去哪里?出差吗?”上铺的大汉脱下鞋,露出没穿袜子的大脚,用手搓了搓赶车赶出的脚皮和脚汗,顺势坐在了下铺,并将手在侧面擦了擦。
章乐山揉揉鼻子,道:“我工作调去西@宁。”
“青@海我熟啊,我老去收皮子,这次也是。”大汉哈哈的笑道:“我是皮革厂的,你呢?调去做什么?”
“去畜牧所。”章乐山也没想藏着。
事实上,章乐山的满腹愁肠,相比前几日来,已经清淡的多了,只是有些萧索。
这可是真正的下放。
地方研究所比不上中央,而且是大大的比不上中央,这不是中国的国情,是全东亚范围内的国情。日本、韩国,还有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印尼、马拉西亚等国家,都是一样一样的。
而在80年代,中国的地方研究所的条件就更差。
当然,再差的条件也是有可能出成果的,但对个人来说,做事总是要讲究个性价比的。原本在京城舒舒服服就能做出来的成就,在高原之地或许就要拼着老命去做了。
同样是做一个研究所需要的原料,在纽约或许就是打个电话的事,在北@京或许要为经费纠结,再等待不短的时间,那在畜牧所,或许就得自己去做了。
章乐山并不是一个勇于奉献,愿意战天斗地,能够废寝忘食努力工作,天赋惊人的学者,他就是个普通的研究员,读书的时候成绩好,一层层的筛选加上不错的运气,终于进入了中科院。
要是没有倒霉的话,他拿到研究员或者教授的职称,不超过50岁,其人生或许还达不到查院长的高度,但谁知道呢?普通轻松而幸福的人生又不是什么糟糕的厄运。
到陌生的边疆之地重新开始才是。
“畜牧所是搞啥的,你们有皮子吗?”搓脚大汉一只手揉着脚心,一只手端起杯子开始喝水。
章乐山摇摇头:“没去过,不知道。”
“你以前不是做畜牧所的?”
“不是。”章乐山不想谈话了,向后缩了缩。
搓脚大汉哈哈一笑,也不缠着他,自去找别人聊天。这是趟普快,从京城一路过去,远着呢。
章乐山的目光飘向窗外,望着现代化的北@京火车站,心中是满满的眷恋和不舍。
他奋斗了大半生,是希望在这座城市中过的更好,原本,他如果拿下PCR的项目,以杨锐的副手的身份下再刷几篇论文,真能过上彻底脱离火车的生活。
然而,杨锐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个传统媒体占据所有话语权的年代里,一则新闻联播里的简讯,威力比一枚航空炸弹要大的多,尤其是可能引起讨论的新闻话题,更是所有人都要慎之再慎。
很少有人能在强曝光下,对放大镜的观察视若无睹。
何况,查院长也不是纯洁无垢的偶像派小仙女。
查院长在极短的时间内彻底倒台了。
他的免职待查,也变成了提前退休,比赵主任的结果好一些,可就他的年纪来说,这个结果也真的谈不上好。
章乐山连海市蜃楼般的靠山都没有了,也就只能乖乖的离开京城,而且做好永远都不回来的准备。
……
河东省医药技术开发区。
田世昌端着自己的饭盆,和同事们一起去吃晚餐。
尽管年龄不大,田世昌却被拥簇在中间,众星捧月的走着。
这年头,工人最重要的资本就是技术,好技术的工人,不管是在厂里还是工友中,都有极高的威信。尤其是医药工厂这样的高技术工厂,技术就显的更重要了。
田世昌很喜欢这种气氛,在西捷工厂一年多的经验,让他变的炙手可热。
华锐制药目前招的人很少,要求也很高,基本都得高中以上学历,就目前来说,已经称得上是高学历的要求了。这些年轻人也都很想学些本事,每日里除了日常培训以外,就是拉着田世昌说话。
“哎,你们看这个通知。”走在最右侧的年轻人的叫声让大队人马停了下来。
“通知什么的?”
“看电影吧。”
“别又是停电了。”
“就不能想点好的。”
人一多就容易乱哄哄的,田世昌也挤过去,爬在别人背上看,一群人打打闹闹的很是欢愉。
“特别通知,今天中午十二点,全省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集体观看学习中央一套播出的纪录片《杨锐与诺贝尔奖》……”一人大声读出了通知上的话。
田世昌有些吃惊的盯着通知,自己又看了一遍。
“老田,杨锐就是你认识的杨锐吧?”都是在一起学习生活的工友,自然知道田世昌最佩服的就是杨锐了。
“应该是吧,诺贝尔奖的话……”田世昌想说诺贝尔奖和杨锐的关系,又觉得这样太自大了,他早都不是懵懂的高中生了,进入西捷工厂以后,他经常能接触到香港和英国人,更知道诺贝尔奖的难度。
“好厉害,杨锐得了诺贝尔奖吗?”同行者问。
田世昌道:“我不知道。”
“是提名,我知道,是提名。”有人猛的一拍脑袋,道:“昨天的新闻联播都说了,咦,你们都没看?”
几个人都摇头,说:“昨天晚上有课。”
“又拖堂?”
田世昌“恩”的一声,忽然问:“这里说是全省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是不是,整个河东省的人,都要看这个纪录片了?”
“大概是这个意思吧。反正是国家单位都要看,对吧。”
“监狱也要看啊,这种事,监狱肯定要组织在押犯人学习的。”这位很有经验的给予了回答。
“那得多少人看?”田世昌问。
“全省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谁知道有多少,我就知道,咱们开发区现在得有几千号人吧,咱们不走快点,一会就只能听声音了。”
85年的电视机,18寸就属于大屏幕了,超过18寸的屏幕属于传奇装备,大家组团刷半年,也最多就能满足一个人的期望。
河东医药技术开发区是高规格单位,电视机也是给配置的,尤其是工地上,电视机配的更多,两间大食堂里,足足有四台18寸的大电视。
然而,虽然已经采购了目前最大的普通级电视,一个能容纳两三百人用餐的食堂里,两台电视显然是不够做什么用的。
田世昌想到此,撒开腿就向食堂狂奔而去。
杨锐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
而且是全省范围内组织观看!
田世昌太想知道,自己的老同学,锐学组的创立者杨锐,究竟在做什么!
……
845。第845章 上电视
河东省的医药技术开发区里,少数几间能用的大房间都被征用了起来,和食堂一样,都放上大小不一的电视,频道放在中央一套上。
几百上千名干部和群众,搬着马扎子,整整齐齐的坐在房间里,等着看节目。
纪录片准时播放。
当“杨锐”两个字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时候,田世昌忍不住握紧了拳。
纪录片是从大半年前开始拍的,内容却很多,既有杨锐做了PCR以后的项目,也有对之前钾离子通道的回顾。
电视台当年决定做这个纪录片,就是因为达尔贝科可能为诺贝尔奖提名杨锐,所以,整个片子做的是颇为弘大,目的性也很强,其中穿插一些诺贝尔奖的介绍和片段,还有不错的配音,给人热血沸腾的观感。
此刻,田世昌的心情大约是介于“大丈夫当如是”和“这他娘是真的”之间。
无论是哪个年代,名字能上央视,都是很不容易的事。
专门上了央视的纪录片的,自然更是一个时期的宣传重点和旗帜。
田世昌看电视的时候,也不知看过多少新闻人物了,但他认识的,还真的就是杨锐一个人。
特别是纪录片这种东西,长达30分钟的时间里连篇累牍的描述一个人的工作和重要性,令人印象不深刻都不行。
“老田,你这个老同学,了不得了。”坐在旁边马扎子上的同事,用羡慕的语气对田世昌说。
田世昌笑着点点头。
“除了你,你们同学都做什么了?”同事好奇的低声问。
田世昌有些怀念的道:“有读大学的,有像我一样工作的,也有学车的,还有复读的。”
“哇,你们高中这么厉害。”
“就是西堡镇的镇中,没什么厉害的。”田世昌嘴上这么说,还是有点骄傲的。
西堡镇中学的条件不能和省城的高级中学相提并论,但硬件条件渐渐的拔起来了,有了这样的基础,起码有了留下老师的资格。
80年代的乡镇还是很繁荣的,这时候的北上广深的城市圈还没有一口气吸纳1亿多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群也没有遍布工厂和工人宿舍,因此,哪怕是内陆省份,离城上百里的荒郊野外,也有的是人口上千乃至上千的村子聚居,公社或者乡镇的所在地更是人口繁茂,条件够好的话,吸引一些中专毕业的年轻老师,或者实践派的中老年教师,还是能做到的。
田世昌刚刚离校不久,眼看着西堡镇中学在自己眼里阔起来,也是与有荣焉。
当然,这里的确有他的一份功劳。
锐学组向来有集资捐款的传统,尤其是面向往届生的活动,几个月就会组织一次。掏钱最多的固然是杨锐和华锐,但田世昌这样已经工作的锐学组成员,一块两块,三块五块的也总是有的。这些钱,大部分留在了锐学组的账目里,少部分捐给了西堡中学。
望着电视机屏幕里,帅的惨绝人寰的杨锐,忙碌又认真的样子,田世昌既羡慕又佩服:
“厉害的是杨锐呀!”
同一时间,看电视的中国人心里都泛起这样的念头。
钾离子通道!
辅酶Q10!
《CELL》!
《自然》!
PCR!
诺贝尔奖提名!
这些名词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曾经都是无比陌生的。
但是,通过电视机里深入浅出的描述,特别是通过一些外国人和外国机构的认证,大家却是都体会到了浓浓的自豪感。
“比美国人厉害!”
对一名80年代的中国科学家来说,这几乎就是最好的评价了。
在短短的30分钟里,有无数人发出类似的感叹!
杨家。
院子里紧凑的摆了三张桌子,足足有四十号人坐在一起,悄无声息的吃饭喝酒,仰着脖子看两台从房间里牵出线来的电视机。
为了今天的纪录片,锐妈特批,又买了一台18寸的电视。
当然,在让杨父去抱电视之前,锐妈是打了半天的电话,将能喊的亲戚都给喊了过来。
杨锐的爷爷杨山和外公段洪各自坐一个桌子,后面的桌子则坐小字辈。
只有杨锐被拉到了前面的桌子上,旁边就放一台电视机,好像真人3D投影似的。
30分钟的纪录片转眼就过。
锐妈看的眼泪汪汪,又是高兴有是心疼的揽着杨锐:“我早知道你这么辛苦,就不叫你去北@京了。”
“再累能比种地累?”外公毫不出奇的看一眼过来。
“读书不就是为了不像种地一样累。”锐妈顶了一句。
杨山赶忙道:“做研究的,风吹不着,日晒不到,挺好了。”
自己公公发话,锐妈只好笑一声,说:“是挺好的。”
几个人开启了话题,加上纪录片播完,满院子的人顿时热闹起来。
“杨锐越长越像明星了。”这是杨锐的二姑。
“说上电视就上电视了,想都想不到。”这是杨锐的二舅。
“我们公安局里,要是能上中央台的新闻,马上就能立功受奖。”这是杨锐的大表哥。
杨锐只能一个劲的谦虚,对着老一辈的人,尤其是亲戚,炫耀似乎是很难启齿的事。
另一边,恭喜杨父杨峰同志的人还要更多一些。
老杨同志也是当仁不让的认了下来,笑的比杨锐还要高兴。
确实,以中国式观念来说,他是用不着谦虚的,自然是怎么爽快怎么来。
杨锐顺手夹起一块碳烤牛柳,细细的咀嚼。
在他曾经的记忆里,碳烤牛柳是很平常的菜,但要说做的好吃的店,其实不多,大多只能说是普通罢了。
现如今,不管是碳烤的还是火烤的,却都很容易做出相应的风味来。
毕竟,现在弄点柴火或者木炭太容易了,西寨子乡曾经仅有的几个小工厂,就包括一家木炭厂,常年生产生活用的木炭,用于冬日里取暖,价格也很低廉,后世敢卖到十多块甚至三十多块一公斤的木炭,供销社都是几分钱。
尽管如此,木炭仍然比煤炭要贵不少,只有杨家这样吃公家饭的家庭,才能少量的购买一些。
杨锐颇有些感怀的胡思乱想,也慢慢沉静到了春节前的喜庆中去了。
“杨锐,过来。”老爹杨峰换着桌子敬酒,过来给杨锐也倒了一杯。
杨锐哭笑不得,道:“您别喝醉了吧。”
“喝醉了好,我高兴。”杨峰随意的碰了一下杯子,一口饮去杯中的白酒,道:“我这边有个消息,是从上面传下来的。”
“恩?”
“上级领导可能要给我换一个工作,有点风声,还没有正式谈话。”
“好事啊,要换去哪?”杨锐有些好奇。
杨峰看杨锐一眼,小声道:“你不知道?”
“我应该知道?”杨锐有些心虚。要是老爹的工作换的不满意,还说不定真是他的锅。
杨峰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酒,抿了一口,道:“你小子,现在能把你爸我调遣的团团转了。”
杨锐苦笑:“我真不知道,没人透风声给我。”
“兴许就是特意透漏风声给我,再传给你的。”
杨锐挑挑眉毛,有些惊诧。
“上面有可能派我到开发区任职区长。”杨峰的表情十足怪异。
846。第846章 水煮鱼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老妈知道吗?”杨锐第一时间问这个问题。
杨峰点头:“昨天给说了。”
“这算是好事吧。”杨锐有些不确定的问。
杨峰想了想道:“正处级的编制,要是去了,就是升官了。”
“区长的话,上面还有区委书记?”
“开发区草创,不一定会配那么全。”杨峰有些不好意思的嘿笑两声。
杨锐恍然大悟:“还给你留着?”
“没想我杨峰也有这一天呐。”杨峰看看杨锐,道:“上面要我给开发区保驾护航,以落实投资为第一要务。做完了,大约会看成绩是不是安排区委书记吧。”
杨锐不由的笑了起来。
杨峰脸上挂不住了,道:“笑什么笑,华锐弄的这个开发区,能不能落实投资,能落实多少?”
“您可不能当双面间谍啊。”杨锐先道。
“你小子。”杨峰气的将一杯酒一饮而尽,转头道:“算了,你也别告诉我了,免得上级问我,我说不清楚。”
“这么说,你是决定去了?恭喜啊。”杨锐举杯:“祝升官发财。”
“喝一杯酒就行了。”杨峰看着儿子喝完一杯酒,就给里面又添了半杯的,道:“少喝点,别喝醉了。”
转过身,杨峰就去找其他人喝酒去了。
杨锐看他的样子,明明是怕自己劝他少喝点。
杨锐笑着夹一块脆藕,只觉得清冽爽口。
一会儿,小院里的亲戚们,就进入了拼酒模式。
杨家多的是在政府机关的公务员,段家多的是在国企里的中层干部,自然都是能说会道,能喝能拼的人,就是女人们,也多数有自己的工作,有些工作还很场面化,因此,拼酒一起,就杀的热闹非凡。
这种时候,杨锐的价值大约就是相当于吉祥物了,大家三五不时的都会过来碰杯打招呼,或者以他为主角打趣,但主要的目标还是喝酒。
光辉事迹什么的,总不能聊一辈子吧。
倒是几个侄子侄女外甥儿,好奇的拉着杨锐,问他怎么跑到了电视里面。
中午一顿饭就吃到了三点钟。
喝醉的人陆陆续续的找房间去睡觉了,有没喝酒的也是饱腹后的春困。
杨锐一口气睡到了五点钟,睡醒了,就见厨房里又有人忙碌的做起了饭。
“晚上喝粥吃馒头,还有剩菜,你想吃啥就报名。”锐妈见杨锐起来了,在围裙上擦擦手出来,利落的说了一声。
“水煮鱼。”杨锐立即举手。
锐妈眼睛一瞪:“让你随便说两个菜,没让你点大菜。”
“人家都上央视露脸了,还不给吃个大菜。”二舅母宋雁笑道:“没事,我给杨锐找条鱼。”
宋雁是南湖货运段主任,向来是家里最能办事的亲戚。
她中午也喝了不少酒,此时在院子里的水池边洗了把脸,道:“我去打个电话,让人送一条好鱼过来。”
锐妈笑道:“一条可不够,起码得三条。”
“水库鱼可不是一条就够了?”
“有大水库鱼?”
“洪山水库里有不少大青鱼,我问问看,他们这一天到处送礼,也不给我们河东省省级开发区的新任区长送条鱼,没眼力价。”宋雁开着玩笑话,就进房间里去打电话了。
85年,一般的家庭可是没电话的,但条件再差的乡镇,只要能安装电话的,乡党委书记家里就不会没有。
宋雁是铁老大家的中层干部,难得又坐在货运段一把手的位置上,在整个南湖市都很吃得开,不管是地方上的国企,还是洪山水库这样的半事业单位,都很买她的账。
反而是西寨子乡这样的乡政府,往往要求着水库办事,土皇帝不到人家头上。
一会儿,宋雁就打了电话出来,笑道:“他们有现成的大青鱼,一条15斤,一条12斤,我说咱们人多,都送过来。”
“哪里吃得了这么多。”锐妈笑道:“中午剩下的还得吃完,总不能浪费了吧。”
“咱们有小40号人呢,20多斤鱼怎么会吃不完。”宋雁说着又道:“我说是给杨锐庆祝做席,水库的人不光送鱼过来,还送人一起来。”
“送人?”
“他们有专门做鱼的大师傅,片的鱼能透亮。”
“说的我都要流口水了。”杨锐摸摸肚皮,只觉得中午吃下去的东西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
高中和大学年龄的男生,正是最能吃的时间,何况杨锐长期健身,基础代谢更高,中午虽然是睡了一觉,肠胃已是空了。
锐妈还有些不确定的道:“人家又是送鱼又是派人的,会不会影响不好?”
“咱们家杨锐都拍纪录片了,还要省委省政府组织全省各单位统一观看,吃两条鱼有什么关系,又不是不付钱。”宋雁淡定的道:“你猜洪山水库为什么有现成的大青鱼?他们每隔一段时间都撒网捞鱼,捞上来的鱼不杀,就养在池子里送人。15斤的大青鱼,平常人可是不送。”
锐妈还在犹豫间,杨锐的外公段洪走了过来,道:“有人送鱼干什么不吃,杨锐又不是做官的,按价付钱就行了。做企业的,不用想那么细。”
“青鱼好,咱们给钱。”杨锐更是连连点头。拿到诺贝尔奖提名让他的不安全感降低了很多,胃口更是大开。
不长时间,一辆吉普车开到了门前。
坐在车前的两人吆喝着,将一个大竹筐拎了下来,里面正是两条大半人高的青鱼。
除此之外,两人还带来了好几个瓦罐。
“高汤,调料,油。”厨师有个不算圆的肚子,说话乡音很重,沉默寡言,不过,手里的功夫却是很不错,两条青鱼瞬间被片成了透亮的鱼片,鱼骨也被快速的切成了大块。
青鱼是四大家鱼中最好吃的,也是价格最贵的。
成年青鱼通常都要在六七斤以上,长江以南更是多有十五斤乃至三四十斤的青鱼。相比20斤就可以说是巨大的鲤鱼,巨大的青鱼往往要40斤往上,体长一米五甚至两米,重愈百斤的青鱼也是有的。
不过,超过20年龄的青鱼就是老年鱼了,肉质已失嫩滑,在长江以北的水库里,青鱼也长不到如此夸张的重量,超过20斤的青鱼反而不美。
在人心浮躁的年代里,市场是较少销售青鱼的,而且多有用草鱼冒充青鱼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