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3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张沙发两个人睡,自然是有些挤的,但杨锐侧过身子,甘之如饴。
  景语兰不知是否做了梦,挨着杨锐,伸出手臂,放在他身上。
  杨锐也毫不客气的将胳膊交叉过去。
  一夜好梦。
  
870。第870章 清晨阳光
  
  清晨的阳光令人的皮肤发痒。
  杨锐朦朦胧胧的睁开眼睛,抽动了两下肢体,顿时感觉到了不同于寻常的柔软。
  睁开眼睛,入目所见,是一只小小的白色纽扣。
  杨锐脑袋稍稍往后一些,视野瞬间宽广起来。
  “景老师。”杨锐用鼻子蹭了蹭她的下巴,很自然的动作,根本没用脑子想。
  景语兰双眼紧闭,似乎仍然陷入沉睡中的样子。
  杨锐轻轻的伸展有些僵硬的肢体,只觉得自己多个部位陷入了柔软当中。
  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舒服。
  如果说健身之后得到的美好身材是汗水的结果,景老师就属于天生丽质了。当然,她的生活习惯,使得她的日常运动量并不小,但总体来说,丰满而柔软的****,平坦而柔软的腰肢,以及纤细而柔软的腿部,更多的来自于遗传优势。
  黑猩猩的肌肉密度天生比人类大,黑人总是容易得到粗壮的大腿,就像他们更容易得到宽厚的塌鼻子一样,与之相对,法国年轻人需要担心的鼻梁太高问题,在东亚地区完全是反动的。
  景语兰就是天生好运的遗传基因优势者,常人需要拼命运动和竭尽全力控制热量,才能得到的美好身材,对她来说基本等于是日常。
  就连杨锐,也不禁有些嫉妒。
  “不用跑步不用器械,就能用这样的黄金比例……”杨锐一边想,一边捏两下。
  一瞬间,杨锐敏感的发觉,手掌下方,原本软乎乎的腰部似乎突然变的坚硬了。
  为了确认,杨锐又稍稍用力,捏了两下,感受更加深切。
  杨锐微微沉思了几秒钟,又将大手向更上方覆盖了去。
  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腰部以上的部分,依旧是软乎乎的,触感良好。
  而在他的动作下,小小的白色纽扣,也有挣脱开的迹象。
  景语兰的眼睛,突然睁开了,大大的张开,直愣愣的看着杨锐。
  杨锐同样看着她,手掌又下意识的动了两下,微动喉头,道:“景老师,早安。”
  “恩?”
  “早饭由我来做吧,你想吃什么。”杨锐说归说,却并没有起身的意思。
  相反,由于他的说话动作,两人更像是相拥耳语。
  景语兰的脸已全红。
  “如果不说的话,我做什么就吃什么了。”杨锐向上蹭了蹭,将伏入其胸前的状态,变成搂着她的姿势。
  景语兰脸热的几乎令大脑当机了,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
  或者,现在的场景,她也并不讨厌,甚至,还有一些享受。
  杨锐的怀抱,温暖的令人怀念。
  景语兰也不自觉的靠紧了一些。
  没多长时间,景语兰清醒了过来,挣扎了两下,道:“我是你的老师,你要对老师做什么?”
  杨锐一下子觉得更带感了。
  “反正,你现在不是我的老师了。”杨锐耸耸肩,道:“我想给你做早餐。”
  “现在的问题不是早餐吧。”景语兰有些混乱。
  杨锐很认真的道:“早餐是一日之源,一定要吃的,听生物学家的总没错。不过,一个人的早餐是挺麻烦的,你要是愿意的话,可以每天都和我一起吃早餐。”
  “我怎么每天……”景语兰突然醒悟过来,连忙坐了起来。
  杨锐笑了笑,起身伸了个懒腰,道:“没意见的话,早餐吃泡面吧。”
  ……
  午后。
  杨锐前往华锐实验室,迎接达尔贝科一行。
  比起离子通道实验室来说,华锐实验室的设施更全,相对PCR的研究也更多。当然,还远远不足以满足基因组测序的国家级的要求,可就独立实验室来说,已经足够好了。
  杨锐等达尔贝科参观结束,问道:“您觉得怎么样。”
  “比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条件更好。”达尔贝科颇为满意道:“事实上,比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条件要好几倍。”
  “香港华锐的投资更多,但离子通道实验室有政策优势。”杨锐稍作解释,道:“两边的实验室我都会利用起来的。”
  达尔贝科原本就有意以研究中心的模式运作各国的测序工作,听了点头道:“就技术开发来说,你的实验室已经有资格承揽人体基因组计划的工作了……”
  他思考了一下,没有继续说下去。
  杨锐看在眼里,当:“我还有一篇论文,想请您看看。”
  “哦?我很感兴趣。”达尔贝科了解了杨锐的想法,知道这是他的杀手锏了。
  “稍等。”杨锐回到自己的实验台,从锁好的柜子里取出只有两页纸的文章,再交给达尔贝科。
  达尔贝科接过来,看了个摘要,就表情凝重起来。
  “癌症研究的转折人体基因组的测定”是论文的题目,也是两页纸文章的核心。
  达尔贝科看到“癌症”、“转折”和“人体基因组”出现在一起,整个人就已经激动起来。
  80年代的美国人,是世界上顶幸福的族群。
  他们远离了战争和核战争的威胁,经济极大的充裕,尚未意识到艾滋病的可怕,也未曾感受到恐怖分子的变态,唯一能够影响到他们的,或者说,最容易令美国人绝望的问题,就是癌症问题。
  美国政府因此投入了上百亿美元的资金,依旧未能战胜癌症。
  但民众对癌症的畏惧有增无减。
  人体基因组这样的计划,如果就是研究些玄而又玄的基础科学,肯定是很难通过国会的。
  但是将它和癌症联系到了一起,却令达尔贝科也不得不深思。
  
871。第871章 被拍的最爽的一次
  
  杨锐表情轻松的看着达尔贝科,而他内心,则并不像是表情那样轻松。
  他写的文章,实际上是脱胎于达尔贝科曾经的演讲的。
  达尔贝科的原文《癌症研究的转折点:测序人类基因组》,原本是在86年的3月,发表于《科学》杂志,这篇文章,基本可以看做是后基因时代生物学的共产主义宣言。
  文章如此之厉害,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除了与达尔贝科的身份有关以外,也是因为他的文章提出的观点非常重要。
  杨锐并不知道达尔贝科此时是否有成文,是否有相同的想法,而相同的想法是引起共鸣,还是引来逆反,杨锐也说不清楚。
  不过,虽然吸取了达尔贝科的文章灵感,但论文是杨锐重新写就的,也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并不担心被达尔贝科看出来。
  唯一的问题在于效果。
  如果能够得到达尔贝科的赞同,进而获得他的支持,成为测序中国人基因的主持者,这就是万金难换的机会,可以说,杨锐要真正拥有一间世界顶级的实验室,全看有没有机会做这种世界顶级的项目。
  科研界是很现实的,不是说做出了诺贝尔奖成果的实验室就能成为世界顶级的实验室,因为很多诺贝尔奖级的研究,并不需要高级的实验室。
  要成为世界顶级的实验室,首要条件还是硬件,有硬件才能吸引到世界顶级的研究者,其次,就是要有世界顶级的项目所谓世界顶级的项目,就是顶花钱的项目。
  比如阿波罗登月计划,要催生多少个世界顶级的航天实验室。
  比如南极考察站和北极开发,又能催生几个世界顶级的冻土、海洋实验室。
  相比之下,没有顶花钱的项目的实验室,再强的学者也是发挥不出作用,比如中国的沙漠实验室,除非来一个塔里木盆地大改造的项目,否则,再好的学者和硬件条件,也难以做成世界顶级的实验室。
  虽然不用世界顶级的实验室也能做出世界顶级的研究,但科研人会因此而放低实验室的要求吗?
  永远不会。
  用低级的实验室做出高级的成果是多艰难的事啊,要用一个形容词来说的话,根本就是“传奇”。
  这就好像是陕北穷山沟里的孩子,要考上清华的难度一样,有可能考上吗?当然有可能,传奇每年都可能发生。
  但谁愿意要这样的条件?谁想当这样的传奇人物?那都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
  科研人最希望拥有的,永远是更好更好的实验室。
  如果能够拥有世界最好的实验室,出世界顶级的成果,不是更简单?
  就比如欧洲的大型对撞机,随便丢几只物理系的阿猫阿狗过去,抄一点数据出来,登《自然》和《科学》或许是有些难度,可要弄个SCI10。0的期刊,还是轻轻松松的。
  SCI10。0是什么概念,截止2010年,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拿一篇这种文章去找工作,全国的高校和研究所都会敞开大门的,不说想进哪里就进哪里,但只要对方有招人名额的,九成能成功。
  至于研究所和高校内的研究员,有一篇SCI10。0的文章,评职称就一定是一路畅通了,破格的条件都足够。
  有这样的研究条件,再有相应的研究经费,才是科研猿最期望的栖息地。
  杨锐也是一样,人体基因组计划是一个长达15年,甚至能继续持续下去的项目,加入其中,对于实验室的好处不言而喻。
  如果说公司最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实验室需要的就是源源不断花钱的项目,当然,是要物有所值的项目才行。
  达尔贝科默默的读了一遍杨锐的文章,继而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杨锐给自己文章的意思,要想用的话,就得支持杨锐的要求。
  拿走人家的思路而不给许诺这种事,他现在也不好意思做,再者说,何必如此呢。
  想了一会,达尔贝科问道:“这篇文章你发表了吗?”
  “还没有,我计划送去《自然》。”杨锐颇有心机的回答。
  严格说来,这篇文章更像是倡议,虽然有理有据,而且阐明了癌症和人体基因组计划的关系,但也就是一篇综述的水平。
  综述上期刊,向来都是比较难的。
  像是《自然》这样的期刊,更是只刊登大牛的综述,甚至数期不刊登综述都很正常。
  正好,杨锐现在已经有点超越普通牛的架势了。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当年钾离子通道的论文,引用都有超过6000了,等同于普通学者全职业生涯的数百倍的量,PCR现在拿到了诺贝尔奖提名,更是强悍至极。
  单论科研界的地位,杨锐目前的品级倒是做不到想发什么文章就发什么文章,但也是有可能在《自然》发表综述的。
  达尔贝科微微点头,道:“我觉得发表在《科学》更恰当。”
  “我没有在《科学》上发表过文章,所以之前都考虑了《自然》”杨锐一步步的拉着达尔贝科往自己既定的路线走。
  达尔贝科其实听出了杨锐的意思,也就跟着道:“我和《科学》的编辑是很熟悉……你愿意和我联署此文吗?唔,还需要一些修改。”
  “当然没问题。”杨锐心里险些乐出花来。
  这篇文章,有没有达尔贝科的署名,区别是巨大的。
  如果没有达尔贝科的署名,杨锐就是发表在《自然》上,最多也就是被人冠以“有识之士”之类的名头,而要是有了达尔贝科的署名,这就等于在基因宣言上签字了。
  就像是美国的国父们,在独立宣言上联署大名一样。
  “那我们来看看如何修改吧。”达尔贝科也是个实干派,直接在杨锐的办公室坐了下来,开始工作。
  这样的倡议性质的宣言,看起来容易改起来难,必须斟词酌句,对于英语文法水平相当于哈利波特的杨锐来说,这部分的工作,他几乎插不进手去。
  达尔贝科很快就将文章改的面目全非。
  杨锐一无所谓,高端论文还经常找专门的执笔人呢,这在国际科研中很常见。母语不是英语的人,要想在CNS上刊登文章,不仔细的打磨语句是不行的。
  这与普通期刊是截然不同的,更不要说,倡议书性质的文章,本身就是依靠文法来联接的。
  差不多三个小时左右,达尔贝科才改出一版较为满意的,看了一遍,又圈了几个单词,道:“我建议,我们扩大联署的范围怎么样?”
  “您有人选吗?”
  “詹姆斯沃森怎么样?”
  “DNA双螺旋的发现者?”杨锐瞬间震惊。
  在生物学领域,牛人是非常多的,尤其是活着的大,或许比活着的物理和化学大加起来都要多,比数学大就更不用说,后者的牛系部落成员只有生物部落的零头。
  但不管是在生物学领域排名,还是在整个自然科学领域排名,詹姆斯沃森都是顶尖的牛人。
  这样的人物,可以用一个专有名词来形容牛魔王。
  身为一名科研人,一名生物专业的学者,无论杨锐念多少遍“志存高远”,对牛魔王级的沃森,还是极为心虚。
  杨锐不由问道:“您的意思是,邀请詹姆斯@杜威@沃森一起联署文章吗?”
  “对的。”
  “他愿意吗?”
  “我想有很大的机会。”
  “我依旧可以联署吗?”
  “当然,沃森很喜欢你撰写的《基因组学》,他曾经说过,你只要睡在家里,总会等到诺贝尔奖的。”达尔贝科笑笑,道:“也许再过几十年,人们会对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署的文章,有一些兴趣吧。”
  杨锐表示,这是自己被拍过的最爽的一次马屁。
  ……
  
872。第872章 联署
  
  简单的吃过晚餐,达尔贝科就开始给沃森打电话。
  因为时差的关系,中国的晚上正是美国的早上,已经步入老年期的沃森同志起的很早,思维清晰,很是与两个人聊了一会。
  杨锐参与的部分不多,只是说了说自己的《基因组学》,又讨论了一些文章内容,尽管如此,杨锐心里也不免有些小激动,当然,更多的还是感慨。
  这样的牛魔王大人,真的是几十年才有一只的。
  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三十多年的光阴,诞生了好几十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每年的诺贝尔奖,要么颁发给两个人,要么颁发给三个人,总人数并不算少。
  然而,要成为牛魔王,不仅要获得诺贝尔奖,奖项的分量还得重,还要得的早,活的久,做的多。
  像是穆里斯那样,得了诺贝尔奖以后就天天冲浪,靠演讲混日子的,肯定是没希望的。
  杨锐也不知道成为一只牛魔王的正确路线是怎么样的,年轻时得诺贝尔奖?中年时掌控大项目?晚年时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奠基人?就算是有满脑子的数据,杨锐都觉得艰难。
  牛魔王不是一种荣誉,它更是一种认可。同行间的最大认可或许能成就一名大,社会和国家的认可或许能成就一名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公司和机构的认可或许能成就一名学术领袖,但要做牛魔王?
  很难得出正确的路线。
  而在成为牛魔王的路上,成为牛魔王以后,全世界的推崇,则像是一种毒@品,令人永远都在嗨,行差错步的机会也就大了。
  对于今天的杨锐来说,《基因组学》和达尔贝科的关系,是他能与沃森搭话的关键因素。
  两者缺一不可。
  打完电话已是10点多了,杨锐与达尔贝科将文章略作修改,就将后者送回了酒店。
  等出酒店一看,得,刘院长带着几位工作人员,又将他给堵在了大堂。
  “刘院长,您晚上都不睡觉的啊。”杨锐看到刘院长也是无奈,这位做行政做的也是高端了。
  刘院长嘿嘿的笑几声,道:“我听达尔贝科教授的属下说,你们正在讨论一篇文章,准备共同署名?”
  “是有这回事。”
  “还有冷泉港的沃森教授,要联合署名?”刘院长说到这里,口水险些没流下来。
  是的,沃森就是大名鼎鼎的冷泉港的主任。
  而冷泉港,也是在他的任上,成为了世界顶级的实验室,等到基因组计划开始以后,这个实验室将成为世界第一的生物学实验室。
  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这种牛魔王,简直就像是全身雪花肉,连牛蹄子都是肥瘦相间的再诱人不过了。
  杨锐虽然也羡慕牛魔王,却不至于流口水,于是就五十步笑百步的裂开了嘴,道:“的确是有说联合署名。”
  “敲定了吗?是发表到《科学》上?”刘院长赶紧的问。
  杨锐笑笑,道:“文章没发表,谁说得上。”
  “是是是,总是有些情况是咱们不好掌握的。哎,要是发表在国内的期刊上就好了,怎么样都不能少了咱的名字。”刘院长有些遗憾。
  杨锐一笑,心想:要是在中国的期刊上发表,我是无所谓,达尔贝科和沃森怎么可能同意。
  他弄的这篇文章,不管是原版的,还是被改的面目全非版的,核心都可以说是向全世界发起的倡议书,是向癌症发起的缴文,自然要在最显眼的期刊上发表,才有意义。
  历史上,这篇文章是由达尔贝科独立发表的,现在,达尔贝科没有了独占的好事,又拉上了沃森,自然是效果更强。
  刘院长看着杨锐,好是羡慕,又道:“这个机会太难得了。”
  “您说的是。”
  “能把北大的名字加上吗?”刘院长说的小心翼翼。
  “这我不能决定。”
  “说的也是啊。”刘院长搓搓手,想了想,道:“其实加上各自单位的名字没坏处,冷泉港还是很好听的。”
  杨锐看着他的样子,突然有一点点感动。
  刘院长这种为了学校,能见缝插针的求人,想起来还真是不容易。
  求人从来都不是什么轻松简单的事。
  但刘院长从来都是不耻于求人的。
  其实,就杨锐所接触的学者来说,虽然大部分人都算得上好打交道,可有怪癖的讨厌家伙也实在不少,即使是好打交道的学者,在惜时如金的时候,也会变的不好打交道。
  想想刘院长一路走来,或者说,想想北大生物系一路走来,刘院长的付出,也着实不易。
  一所学校的前行,犹如陆地行舟,最快的方式,也不过是在地面铺上铁轨,大家推着拉着巨舟走。
  刘院长这样的人,就如同润滑剂一样,将自己的脸蹭在地铁上,就为了巨舟走的轻松一点。
  “我可以和达尔贝科教授说一下,虽然没有决定权,但我想,他应该还是能够理解的。”杨锐轻轻的说了一句。
  刘院长的眼神瞬间亮起,转瞬又有些犹豫的道:“你提一下很好,但不要因此失了署名权。”
  “怎么会。”杨锐失笑:“达尔贝科教授想用这篇稿子,不能稿子写成,就把原作者丢了吧。”
  “说的也是,他现在邀请了沃森,更不能放弃了。”刘院长边想边点头,很是振奋。
  杨锐也笑着点头。
  “杨锐,学校要感谢你……”刘院长握住杨锐的手。
  “我是学校的一员,应该的。”杨锐停了一下,又看看天色,道:“再说了,我总不能让您白跑一趟,都这么晚了。”
  “没事,大不了睡沙发嘛。”刘院长豪气干云的挺起胸膛。
  ……
  
873。第873章 GMP委员会
  
  《癌症研究的转折人体基因组的测定》的文章,并没有花去杨锐和达尔贝科多长时间,倒是与沃森的交流,花费了好几天。
  一方面,是因为沃森本身就是个很认真的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双方通讯条件的困难,中美时差限制了时间,糟糕的跨洋电话线路更是雪上加霜。
  不过,三人人依旧做的极认真。
  短短的一篇倡议书,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检过来的,所谓斟词酌句,在中国的文化里,在欧美文化里也是少不了的。
  像是这样的文章,以后五十年都要被人拿出来说,就像是独立宣言一样,每句话都有可能影响宪法,而宪法里的每句话都可能影响实际法条。
  离子通道实验室和华锐实验室的科研猿们,在近一周的时间里,全都不敢打扰杨锐。
  对他们来说,达尔贝科这样的超级大已经够厉害了,再加上沃森这只牛魔王,谁也说不清他们讨论的东西有多重要。
  事实上,也确实是够重要的。
  杨锐很清楚的知道,沃森日后是要做人体基因组计划的项目主持人的。换言之,现在正在撰写文章的两个美国人,达尔贝科将是人体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者,而沃森将是第一代项目的掌舵者,两人既是竞争关系,也是前后任。
  只是两人目前还不知道。
  大家现在仍然是一条战壕里的朋友,共同面对生物界的其他大们。
  毕竟,30亿美元的计划,意味着将吸走生物学方向的大量资金和人才,不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或许将因此而利益受损也说不定。
  甚至生物学以外的一些学科,也可能因此被削减经费。
  杨锐突然有种旁观乃至于演绎历史剧的感觉。
  杨锐看着达尔贝科一句句的修改得到那句经典的句子:如果我们希望更多的认识癌症,那么我们现在必须集中精力研究喜报的基因组。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
  杨锐与达尔贝科和沃森一起商量,继而亲手修改出另一个经典的句子:我们有两种选择,要么尝试逐个地去发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