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3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梁策再道:“不能就这样子算了。我是为你出头,你想怎么搞?”
蒋同化心中腹诽:你是没有进GMP委员会,所以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难道陪着你疯吗?
想归想,蒋同化还真的只能利用梁家的力量。
思忖片刻,蒋同化道:“我觉得,还是不宜打击面过广,支持杨锐的人也很多,再者,他如今在海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果能从专业方面入手,这个就最好了。”
“从专业方面搞杨锐?”梁策看傻子似的看蒋同化,道:“就国内现在的情况,不论声望,有几个学术比杨锐强的?”
梁策不喜欢杨锐是利益冲突,他的眼光还是维持在一定水准以上的,自然看得出杨锐的成果之强悍,尤其是PCR的应用越来越广,眼看着又是一代X光的皇者之势,这让他对蒋同化的建议一点信心都没有。
蒋同化却是延续着自己先前的想法,而且又有进步的道:“杨锐出的成果比较强是不错,但这些成果都是他出的吗?我看不见得。有句话说的好,堡垒都是从内部垮塌的,我之所以接触李文强,就是想从内部搞倒杨锐。你如果愿意出面,我觉得还有希望。”
“你能找到证据?”
“我考虑从两方面。”
“恩?”
“一方面,我继续联系杨锐的实验室里的人,要能挖几个过来,咱们不是就有人证了?”这是蒋同化早就想过的法子,只是第一次试探,就很是糟糕。
梁策缓缓点头:“这个主意不错。”
“二一个,我考虑咱们能不能集中几名学者,将杨锐的论文从头到尾的捋一遍。”
梁策皱眉:“这可是个大工程。”
“我知道,所以要你支持。”蒋同化总算把腰给直起来了。
梁策想了一会,道:“好,我来找人,你来组织。”
两个人秘议已定,立即执行。
几天的功夫,蒋同化就在自己的研究所里,弄了一个小组,开始研究杨锐的论文,还特别邀请了几名顾问。
看别人的文章本来就是研究的一部分,集中研究某个学者的文章也是很正常的。不过,80年代的国内科研界很少这样做,主要是国内学者的研究价值低于国外,而集中研究国外学者的文章,又受限于资料和信息的难以获取。
相比之下,杨锐的论文既有国际一流的水准,又容易获得,蒋同化还真的就正大光明的给研究了起来。
这一次,也是蒋同化第一次认真的阅读杨锐的文章。
看论文是很累的工作,不是像看消遣类书籍那样,读过就算的。
如果真的只是读一遍,那除非是有逻辑性的问题,否则,文章是读不出问题的。一篇论文几百千把字,有时候要写一年两年,就是快的不行的,也得写一个月左右,想有逻辑性问题,实在不容易。
所以,真正的读论文有两种,一种是不做检查的读懂,通常需要反复阅读,有时候还要阅读文章涉及到的参考文献。
一种就是有检查性质的读论文,要做重复试验,要考虑各种实验因素的适用范围。
前者是学习形式的,后者一般是为自己的实验做准备,比如要用到某篇论文的结论,那做重复实验也是有可能的。
像是蒋同化这种找茬型的读论文,自然得做重复论文,读也得细致的读。
蒋同化由此也设定了几个课题,装模作样的要做项目,就循着杨锐的论文的后续而去。
这一读,就是一个多星期的时间。
蒋同化是闷头苦读,几乎就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了,直到一个周三的早晨,他实验室的副手张泽宇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来,递给蒋同化一本新鲜出炉的书,道:“您说要杨锐的资料,情报所刚给送过来的。”
“什么东西?”蒋同化一路审查杨锐的文章,然后看到钾离子通道的项目的时候卡住了。
不管是以21世纪的标准,还是20世纪的标准来看,钾离子通道的研究都是极难的。
在85年的当前,它更是纯纯的理论性研究,要读懂都是很不容易的,重复实验几乎不可能不是说蒋同化做不出来,而是因为钾离子通道的实验本身有一定的几率性,重复成功,本身就意味着能够发现一种新的离子功能,这是能发表到CELL上的成果了,此门仍然大大的敞开着,说明受限制条件很多,首先受限制的,就是经费先。
蒋同化不会为了检查杨锐的论文,而大动干戈的开一个大项目。
这让他的读论文之路格外不顺。
张泽宇也知道蒋同化心情不好,如果可能,他会换一个蒋同化心情好的时间来报信,然而,蒋同化最近就没有心情好的时间啊。
“杨锐出了一本药效学实验方法。”张泽宇用手点了点书皮的右下角。
蒋同化顺势看过去,杨锐两个大字,刺的人眼疼。
906。第906章 打钩
“杨锐出书了?”实验室里陪蒋同化读书的研究员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咱们要不要先检查书?”
“怎么是药效学实验方法,这是GMP的项目吧。”
“杨锐做过多少药效学的实验,就敢大言不惭的写实验方法了?”
“去铁酮的时候应该没少做。”
“总共几个月的时间,又能做多少。”
实验室里的研究员议论纷纷,他们还都是倾向于蒋同化的。
蒋同化的表情阴晴不定。
他想到了杨锐之前在GMP委员会的委员们面前说的话,所谓将之前的论文结集出版,骗鬼去吧!你之前的论文和药效学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蒋同化这些天的工作就是看杨锐的论文,虽然才查到钾离子通道的部分,但之前之后的论文,蒋同化都已通读过了。他敢用便秘十天打赌,里面绝对没有药效学的论文。
如此一来,却有可能推导出一个更可怕的结论,杨锐的确是用了两三个星期的时间,写了一本新书。
或许时间用的更久一点,比如他在GMP委员会组建之前就开始写这本书了,但这仍然不能掩饰其飞快的速度的事实。
正常人写一本学术专著,怎么都得三五年时间吧。
蒋同化一边想着,一边打开杨锐的《药效学实验方法》阅读起来,期望看到一本粗制滥造的学术专著。
然而,这种情况的几率之低,连蒋同化都知道不可能。
杨锐怎么可能出一本粗制滥造的书,诋毁自己的名声呢。
“还真的是实验方法。”蒋同化翻了几页,就诧异起来。
在学术专著中,这种编撰形式的产品的逼格是最低的,实验方法也不例外。
但是,它毕竟是一本书,逼格比论文又高了许多倍。
另外,要原创一种实验方法,也不是容易的事。
实验室里的实验方法,说起来比工厂里的工艺流程简单,可也简单不到哪里去。
如果说,改进辅酶Q10的生产方法是一件困难的事的话,改变辅酶Q10的实验方法也是一件困难的事。而杨锐这本书里,会有多少种原创的实验方法?
蒋同化心想:以杨锐的年龄和经验,能有三种大概就不错了。
不过,考虑到杨锐毕竟是写了一本书,蒋同化将原创实验方法的数量,默默翻倍,增加到了六种。
用六种原创的实验方法写一本书,也是够划算了,只能说是勉强不丢分的书。
但究竟有多少种,还得仔细看一遍。
蒋同化心里这么想着,就呼喊着手底下人过来,道:“大家一起过来,有见过的实验方法就喊一声,咱们对一下杨锐的这本书。”
书只有一本,再复印又很贵,大家就头挤着头的在一起看。
蒋同化一页一页的翻,开始翻的很快,因为都是常见常用的实验方法。80年代的书都是这样,在没有搜索引擎的年代,此类编纂式的书籍都是越全越好的。
尽管受限于篇幅和编者的精力,各种编撰类的书籍不可能无限膨胀,但较新和较经典的方式,还是要集中其上的,至于如何撰写和决定篇幅比例,取决于书籍的类型。
杨锐的书是冲着GMP去的。蒋同化看了一会就看明白了,书如其名,这是一本纯粹的,专业的,专注于药效学的书籍。
而GMP委员会成立以后,不可避免的还会涉及到新药审核的问题。
药效学的高地,代表着新药审核的权利。
蒋同化更是心生警惕,心想:杨锐是想要在这个专业领域里,成为权威吧?
想一想,蒋同化更是心生无奈,杨锐做出来的去铁酮,虽然还没有完成临床实验,但它却是最近些年,国内最出名的新药开发了,若是以欧美标准看的话,说是唯一的新药开发都不为过。
而国内的GMP委员会,又或者新药审核制度,原本就是学习欧美的。
杨锐在这个专业领域里的影响力,还真不是蒋同化所能企及的。
当然,中国的新药审核没有欧美的那般严格,其价值亦不能与美国FDA相提并论,尽管如此,蒋同化还是一阵的不爽。
“有没有见过的原创方法吗?”蒋同化将书的三分之一的翻了过去,这些都是烂熟的经典药效学方法,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动。
众人亦是纷纷摇头。
“从这里开始就是有比较多变化的了。”蒋同化注意到了杨锐的分章,《药效学实验方法》总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经典药效学方法,第二部分是常用药效学方法,第三部分是最新药效学方法。
即使是21世纪以后出版的书籍,其实也差不多是类似的分类方法,经典药效学方法的确是能在网络上查到的,但一个实验几万乃至几十万元的成本,真的要相信百度吗?万一搜到的是莆田药效学方法怎么办。
蒋同化快速通过了《经典药效学方法》的章节,就拿出一个本子,放在面前,道:“咱们从第一个方子看起,有确定看过的就打钩,不是特别确定的,说先不要划勾,最后,有不确定的,咱们就分开来查,小刘,你来标个数字。”
“哦。”实验室的老么蹲下来,哼哧哼哧的在本子上,纵向标注“1、2、3、4、5……”
蒋同化郑重的翻页。
“看过。”凑在他脑袋旁边的研究员迅速抢答。
蒋同化再翻页。
“看过。”旁边的旁边的研究员抢答成功。
蒋同化继续翻页。
“看过。”
“看过。”
“看过!”
或许是补选的原因,大家都认真了起来,前面十几页是飞快的卷了过去。
蒋同化面露欣喜,这里许多方法,他也都是见过的。
他的实验室本来就是做医药相关研究的,药效学的各种实验方法,不说是烂熟于心,起码都是要知道的,尤其是年纪稍大一点的研究员,早些年条件不具备,都只能做理论研究,什么是理论研究?无非就是看书和写书罢了,纸张和墨水毕竟是便宜的,因此,他们认得的实验方法是非常多的,许多常见的甚至不用查书,自己都能背下来。
事实上,到85年中,做理论研究依然是研究所的主流,在人均研究经费不到1000美元的年代里,研究所也只能集中力量办小事,分配不到小事的,就只能看书熬岁月。
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就将岁月熬干在了各种研究所里。如果有充足的经费,像是欧洲或者美国那样,这些学者不一定会成名成家,甚至不一定能做出令人记忆深刻的工作,但他们的人生,一定会色彩斑斓,他们的成果,也一定是有所价值的。
总不至于,默默的,默默的消失在历史的小溪中,连一朵水花都没有。
沙沙的翻书声,渐渐的慢了下来。
总共400页的书籍,翻到一多半以后,还能确定无疑的说“见过”的学者就少了。
好在常用药效学方法,真的是常用药效学方法,几个人挤在一个屋子里,热出了一身汗,总算是将这部分看过去了。
“第三部分,最新药效学方法了。”蒋同化笑了笑,鼓励众人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原创方法,咱们再接再厉,全部看过去,也可以写一篇文章评论一下嘛。”
房间里的人都笑了出声。
做实验写论文是文章,对论文和书籍的评论也是文章,根据级别和重要性的不同,《自然》和《科学》上面也是有此类文章的。
蒋同化心想,要是能这样露头一番,也是不错。
当然,这得杨锐配合才行。
蒋同化这么想,心中不免满怀期待,如果真是一个原创法都没有的《实验方法》,用来攻击杨锐可是方便了。
就是有原创方法,数量少也可以用来攻击。
甚至,直接攻击原创方法的质量也不错。
蒋同化有些开心的翻页,等了一会,才低头阅读。
“看过。”
“看过。”
“看过!”
前面几页,比之前还迅速的翻了过去。
蒋同化嘴角都忍不住溢出了笑容,等了一会,手都忍不住要翻页了,才下意识的去看旁边写着编号的本子。
咦,没人打钩?
907。第907章 张扬
蒋同化又等了两分钟,仍然没有人在本子上自信打钩。
蒋同化不由扭动一下,将挨着自己的脑袋挤开,直起腰来,问:“没人看过这个46项?”
“查一下吧。”他的实验室副手张泽宇就是研究药物反应的,此事小声道:“我印象里应该是看过的,但是得查一下才能确定。”
“其他人呢?”蒋同化向四周看看。
药效学实验方法在他的实验室里是常用的实验方法,虽然说一个人掌握所有不太可能,但大家集合起来看过绝大多数实验方法,还是非常现实的要求,否则,实验方法都不能完全掌握,做实验不是扯淡?
然而,并没有人回答蒋同化的问题。
“把老黄和张广路叫过来。”蒋同化喊到的两个人,都是研究所里有名的智多星,以博闻强记而闻名。
北@京的研究所里,博闻强记的学者多如牛毛,张广路比较有名的事迹是将圆周率背到了5000位。五千个数字读一遍都要半个钟头,他背一遍用的时间更短。尽管距离世界纪录还远的很,但在学术界,有这么一项出众的业余爱好的人还是很厉害的。
张广路和老黄一会儿就过来了,仔细的看了蒋同化手里的书,张广路立即表示见过。
蒋同化有点不放心,在本子上打了个问号,道:“张泽宇去查了,小张你去帮帮忙。”
张广路立即答应了一声,跑了出去。
没多长时间,张泽宇和张广路就带着一本期刊返回。
张泽宇笑道:“还好有广路帮我,幸不辱命。是今年新出的一篇论文里的,英@国牛津大学的班森教授写的。”
“我看看。”蒋同化将期刊拿过来浏览了一遍,高兴的道:“广路记性好,泽宇记性也好,难得看的书也比较多。好,这条我就划掉了。”
蒋同化将本子上的问号改掉,振奋的道:“泽宇,广路,一起来,咱们继续看,看完了,好好写篇文章,一起署名。”
“好。”张泽宇笑呵呵的。如果能用杨锐踩脚,高度可就厉害了。
张广路不爱说话,只将脑袋塞进了桌子上空。
杨锐的《药效学实验方法》的上空,比希斯罗机场的空中还要拥堵。
臭汗味在空中弥漫,但大家似乎都不怎么在乎。
有了张广路的加入,看书的进度又加快了。
蒋同化一连翻过七八页书,都没再遇到问好,心情大好。
一群人不顾房内的闷热,积极的进入了接下来的阅读状态。
这里除了老黄和张广路,其他人本来就在阅读杨锐的论文,这也算是正事了。
而在张广路的帮助下,阅读的更加顺利。
蒋同化一路翻到了只剩薄薄一点的地方,才第一次遇到张广路摇头的情况。
“记不清了?”蒋同化问。
“我应该没看过。”张广路道。
“其他人也都没看过?老黄?”
老黄也是摇头,道:“没看过。DFMO通过抑制ODC的活性和多胺的生物合成,影响IEC细胞的增值分化和移行,这个题目很具体哦,如果看过的话,我一定记得。”
张广路也道:“这个问题国内基本没有研究的,国外好像也是初始阶段。”
“那就放一放,看下一个。”蒋同化犹豫了一下,还是打了问号。
这个问号,却像是吹响了问号的号角似的。
下一个,再下一个,下下一个,一个接一个的被蒋同化打了问号。
问号一口气打了六个,等蒋同化反应过来的时候,第七个问号也打了下去。
“这个,里面会不会又有今年新出的论文?”蒋同化迟疑了。
“咱们所里的资料,肯定没有。”张广路回答的斩钉截铁。
蒋同化想了想,道:“这样,老黄,麻烦你跑一趟,拿这七个去趟情报所,看有没有重复的。”
“好。”老黄将实验方法的几个关键点抄下来,又自看了一遍才离开。
蒋同化又继续往下翻,只是有些心不在焉。
一会儿,本子上又是四个问号打了出来。
“没有见过的?”蒋同化忍不住问。
“恐怕是原创的。”张广路用考究的语气道:“你看它的注释,就参数上来说,灵敏性和稳定性都非常高,不止比国内目前采用的实验技术方法高,比国际上目前通用的几种实验技术方法也要高,这个不止是原创了,应该是具有相当实用价值的新技术了,很值得推广……按道理说,这样的技术方法,我们既然不知道,那就一定是新的……”
张广路说话的时间,就见对面人拼命的给自己打眼色。
张广路之前并没有参加到蒋同化的“找茬组”里,但还是约略的知道杨锐和蒋同化不对付,这时候被人提醒,才有些明白自己说多了,想了想,又加了一句:“我是从逻辑上分析,实际情况也可能不同。”
蒋同化神色稍霁,道:“实际情况当然可能不同,杨锐在国外的关系网比较广,提前得到一些新的实验技术方法也是很正常的。”
“蒋所长说的对,我看这样,广路再跑一趟情报所,看能不能找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剩下的同事,咱们做一些深入阅读怎么样?”实验室的副手张泽宇转移了蒋同化的注意力。
“行,张广路去情报所吧。”蒋同化眼不见心不烦。
张广路也怕得罪所长,赶紧走了。
少了两个人,蒋同化又叫嚷着让人将实验室的窗户打开了,才觉得轻松一些。
“咱们继续看。”蒋同化像是摸奖似的打开《药效学实验方法》的下一页。
又是开始的几个人,大家头碰着头肩碰着肩,大汗淋漓,不动如山。
如果《药效学实验方法》突然睁开眼睛,一定会被十多只圆瞪的,坚持的,锐利的,深邃的,勇敢的,刚毅的,不屈的,具有穿透力的眼神震慑,要过很久才能理解,它们并没有什么卵用。
良久,也没有人在旁边的本子上做记号。
蒋同化也不再问,默默的打开下一页。
一群人就默默的看,依旧没有人说话。
房间内的压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的升高了。
越升越高。
蒋同化等了十分钟,静静的翻页。
再过了八分钟,静静的翻页。
再过了五分钟,静静的翻页。
“这里差不多有25种实验方法,所有人都没见过?”蒋同化声调都升起来了。
没人敢说话。
“这部分是最新研究方法,总不能全是杨锐开发的实验方法吧?”蒋同化的声音几近训斥,道:“实验方法是那么好开发的吗?一群人搞了几十年的药效学研究,有几个人开发出全新的实验方法的?”
“杨锐可不是专业的药物学或者生理学的研究员!”
“杨锐前段时间才写了一本基因学的书,他哪里有时间做药效学的研究?他是有三头六臂不成?”
蒋同化越问越怒,都要不能抑制了。
“咱们分派人来查吧。”张泽宇小生建议。
蒋同化****起伏数次,点头道:“分开来查,再把后面的看完。”
他也不去翻书了,转身站到窗口,吹着凉风,期待着身后能有惊喜发生。
身后只有沉默与安静。
等到下班时间,张广路等人陆续返回,带来的依然不是好消息。
“暂时没找到”是老黄的回答。“没有”是张广路的回答。
蒋同化说不清自己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有点怅然,有点不解,有点释然?
唯独没有的是愤怒。
人家写了一本书出来,准确的说,是又写了一本书出来,自己却想找茬都找不出来……
同一时间,杨锐则在审阅自己的第二本书。
有自己的文化公司或者出版社的好处,就在于出书的节奏无比的快,而且,不用像是普通的作者那样,被审稿来,审稿去。
史贵有杨锐的支持,将自己的文化公司建的有声有色,以至于杨锐想出书的时候,他甚至能安排多个出版社让其挑选。
挑来挑去,最后还是北大的出版社将书要去了。
学术专著本来就是不赚钱的,被大学出版社拿去的一桩好处,是有可能变成教材。
当然,杨锐的第三本书,本期用来刷脸的第二本书,《实验药理方法学》是难了一点,以现在的教学水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