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3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锐皱眉:“拉一派打一派?”
“我们给你做了专访,现在算是你这一派的了,你看着吧,这起子媒体,十有八九要把我们拉出来一起骂。”
杨锐挑挑眉。
“你别不相信,除非我们现在就调转枪头攻击我,否则,他们肯定要驳倒我们啊。”李冲理所当然的说过,看向杨锐。
杨锐这下子总算反应过来了,有些明白的试探道:“咱们得互相支持。”
“其实我是支持你的。”李冲道:“要是小事,我都不来找你,不过,我们主编比较犹豫,所以,我特地来给你提个醒,你得想想办法。”
要说起来,李冲也确实是不愿意调转枪头。从他的角度来说,有杨锐这样一个新闻点,不是比攻击他好?
“你们支持我,我肯定要支持你们。我怎么支持你们?”杨锐有些明白,又有些不太明白,他是开实验室的,又不是做快销的,总不能在电视台打广告吧。
李冲有些不好意思,道:“要是我自己一个人,我就直接下命令了,可惜,我不是下命令的人。”
“我明白我明白,咱们一起搞定你们主编。”杨锐很诚恳的回答。
虽然他不怕被媒体骂,但是,如果能把挨骂变成互斗,那肯定是更好的。
李冲见杨锐理解,松了一口气,轻笑道:“我们主编最近比较愁两件事。”
“你说。”
“这不是天热嘛,我们台里准备买一批消暑的商品给大家发下去,像是西瓜啊,哈密瓜啊,桃子啊之类的水果,如果再能有点凉席什么的最好了。再一个,我们台里想着给大家弄个福利,集体出去旅游一趟,就是找车找油什么的比较麻烦。”李冲掰着指头说过,道:“两样里,你只要完成一样,我们主编肯定是要支持你的。”
937。第937章 当得起
杨锐总算是体会到了提一条鱼,就能搞定一名主任医师的快乐了。
唯一的问题在于,他需要搞定的“医师”的数量有点多。
不过,相比毫无还手之力的被骂,杨锐宁愿多买几车西瓜。
送西瓜的工作,被杨锐交给了自己锐学组的几位同学,王国华、曹宝明、黄仁等人都属于脸皮够厚,拉的下面子的人,稍微跑上几天,就熟悉了这项工作。
一车车的西瓜运进来,一篇篇的文字送出来,京城当地的媒体,很快掀起了波澜。
“治病的良药,还是要命的毒药!”这是京城电视台的节目讨论。
“学者的良心。”这是支持杨锐的《公众医学》。
“为中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委员会喝彩!”这是卫生部下属的报纸,在收到西瓜以后的反馈。
但是,更多的媒体,收的却不是杨家的西瓜。
“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官僚作风何时休。”
“外企来华,无奈退场。”
“国外的好药进不来,国内的委员威权重。”
“官本位,折射国内企业的困境。”
被京西制药总厂和三木公司搞定的媒体们,凑热闹不闲事大的,努力生发着自己的想象力,顺便将收了杨锐西瓜的媒体,骂的狗血淋头。
收了杨家西瓜的媒体也不甘示弱,尽管人单势薄,但总有二三十家,今天发一篇文章,明天来一个导论,也是有模有样的。
就像李冲说的那样,媒体界吵个架什么的,实在是稀松平常。
如今的媒体最流行的就是大讨论,比如经典的全民大讨论:人生路为何越走越窄。引起了多少媒体参与呢?简单的说,是全部。全中国的媒体,都参与到了里面去,从强悍的《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到乡镇一级的黑板报,整整将这个话题玩了年许,而当年刊登《潘晓的来信》的《青年杂志》,当期卖了325万份。这个数字给21世纪的纸媒看,除了双膝跪地,也不能有更多的反应了。
媒体实在是喜欢各种各样的讨论,讨论好啊,不光减少采访的工作量,而且,还容易吸引读者。
空对空的吹大气对记者编辑们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而吸引读者的工作就更重要了,想想看,如果读者对一项讨论有兴趣,他可能不去看后续吗?
各种大讨论,简直是最适合纸媒的天然的连载方式,事实上,现在就没有哪本纸媒是不刊载某种讨论的。
如果不这样做,你的销量很快就会降下去。
尽管大家都是吃公家饭的,销量降低不至于影响到收入。
但换个角度来看,80年代吃公家饭的人,也不在乎收入,因为大家的收入都差不多,无非是年资和职务的不同,有几十块钱的差距罢了。
然而,大家还是会在乎一些事的,比如事业。
做媒体的,总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被更多的人看到。
而且,销量越高的媒体,在各自所属的单位里,也更显的重要,不能加薪,总要升职吧,否则人生还有什么奔头。
在西瓜和销量的双重促进下,各大媒体,在律博定的讨论中越走越远。
民众的兴趣,也不经意的受到了媒体的影响。
媒体本身就具有导向的作用,更何况,此事原本就是挺有关注点的。
80年代的科学故事里面,最常见的段子,就是某某中国老教授,某某中国工程师,某某中国技工,某某中国农民,用他新奇的智慧和与生俱来的知识,勇敢而巧妙的战胜了看不起中国人的外国公司、名人、政客、学者、富商、美女……
杨锐的故事稍微有点不够全面,毕竟,是否战胜了外国公司还是不能确定的事,但直播……有时候更容易激起大家的兴致。
信件,像是弹幕一样,不断的涌入各家媒体的收发室。
而信件的数量,向来是纸媒评判读者兴趣的重要考量。
《京华早报》编辑室。
自告奋勇去取读者来信的王博,首先将指明自己收的信件挑了出来,旋即迫不及待的炫耀道:“说律博定的那篇稿子,今天有100多封信。”
对他们这样一家仅在京城和少部分华北城市发行的小报来说,过百封的读者来信,是很少见的。
同坐在一间办公室里的总编也不由自主的抬起头来,问道:“都是说那个药的?说什么?”
“主要是问怎么回事啊,还有评论的,也有骂外国人的,也有骂中国专家的,还有骂我的。”王博越说越开心,说到骂自己的时候,都笑出声了。
总编也笑了,问:“骂你什么?”
“骂我胡说八道啊,侮辱人啊,胡编乱造啊,还有还有,说我跪舔美国人,这个词用的真好,总编,这封信我留下了?”王博眯着眼,一副被骂出了高潮的模样。
“留下就留下。”总编不在意的道:“接下来准备写什么?这个话题还有没有发掘的地方。”
“有,多着呢。”王博连忙回答。啥话题不能发掘啊,有一百多篇读者来信的话题,它就是晒硬了,咱也能用唾沫给它润软了。
总编其实也就是随口一问,要是王博回答一个没有,他立马就要安排一个有的人去发掘了。
“老吴,给小王留个二版。”总编想了想,给旁边说了一句。
“四分之一版?”老吴抬头问了一句,其他编辑也抬头看了过来。小报就是这样,所有涉及到文字的人,基本都在一个房间里呆着,反而是行政财务之类的部门,随便安排在其他地方。
总编刚想答应,转头问王博道:“小王,你准备写多少字?”
王博一个激灵,这是个好机会啊,他连忙道:“我计划采访一下杨锐,就是说律博定是毒药的这个中国的委员,我估计着,写2000多字的样子吧。说不定还能弄成连续报道呢。”
小报不分记者编辑的,谁都能搞采访。
2000多字的报道,放在报纸上,就是半个版面的容量。
在大家都抢版面,而报纸限于成本不敢肆意扩大的时候,半个版面是高级待遇了。
总编犹豫了一下,道:“给你预留半个版面,你写了稿子,来给我看。”
“得,我现在就去。”王博抓起自己的公文包就跑出去了。
出了报社,王博降低了速度,突然有些茫然,这个杨锐……到哪里去找呢?
他仔细回忆自己搜集过的杨锐的资料,心想:这家伙现在都成了讨论的焦点了,估计学校里是呆不住了,不知道在哪里藏着呢吧。
这么想着,王博干脆也不瞎跑了,找了个公用电话亭,先打了几个电话,询问了起来。
几块钱的电话费以后,王博总算是拿到了一个似真似假的消息。
他也来不及心疼电话费,骑上自己的摩托车,突突突的就往门外廊坊二条而去。
一个小时后,王博擦着满头大汗,闯进了一间绿色大门的店铺。
“杨锐?你就是杨锐啊。”王博一眼就看到了坐在电风扇跟前的杨锐,比报纸上的照片,还要好看些。
“我是杨锐。您是哪位?”杨锐面带笑容,眼睛盯着桌面。
王博顺势看过去,就见桌子上一排的碟子,全是……肚子。
“哎呀,忘了招呼了,来来来,一起坐下吃点。”杨锐以为王博是饿了,客气道:“爆肚冯重出江湖,我今天是特意过来的,左边的是牛肚,右边的是羊肚,各样三种,油爆、盐爆和汤爆,刚做好……”
“不是,您就在这里吃爆肚?”王博完全的不明白状况。
杨锐也不明白了:“来爆肚冯,不吃爆肚吃什么?”
“不是,我意思就是……外面有人骂您,您知道吧。”
“知道。”
“您还吃得下饭?”王博见过太多挨骂的人了,有些小官儿被报纸点名骂了,都有来掀桌子威胁的,一口气点六盘子爆肚的,他是第一次见。
杨锐见的记者就多了,招招手,笑道:“边吃边聊,好不好?”
“好……边吃边聊。”王博乖乖的坐了下来,再抬起头来去看杨锐,他已经是一脸佩服的神色了,别的不说,就这份稳重,还真当得起“学者”两个字。
……
938。第938章 两边不靠
“爆肚的精髓,就在将熟未熟。你熟透了,就变成嚼塑料了,没弄熟,肚子不弄熟能吃吗?你说对吧。”杨锐夹起一筷子牛肚,放进嘴里,享受着咔嚓咔嚓的声音。
王博陪着点头,道:“确实不容易。”
杨锐又吃了两筷子,用筷头点点桌面,道:“别客气,我要的多,吃完了,咱们再点。哎,也就是吃这么几年了,等大家都反应过来了,再想吃就不容易了。”
王博夹了一口,吃了,没什么感觉的点点头。
杨锐撇撇嘴,道:“身在福中不知福,你知道以后再想吃口爆肚冯的爆肚有多难吗?”
王博陪笑道:“我怎么有些听不明白。”
“就我刚给你说的,爆肚的精髓是将熟未熟,怎么判断将熟未熟?全凭经验,对不对?再往后,大家都浮躁了,谁家的厨师还能三年五年的洗肚子,就仰着脖子看师傅怎么抄肚子?人家有这功夫,早去赚大钱了,所以,再往后,你想吃这么地道的肚子,就难了。”杨锐有些感慨的再夹起一块牛肚仁,又道:“要说羊肚,其实不至于说吃不到,羊肚稍微煮老一点没关系,嫩点也行。牛肚就不行了,用我们的话说,容错率低,偏偏牛肚的素质还不一样,太考究功夫了,越考究,以后越是吃不到。”
王博全看傻眼了,心道:我找的是杨委员吧,怎么像是个有点神经。
转念想想,这位一定是杨委员了,不是有点神经的,不至于把得罪人的事,做的这么彻底。
想到此,王博再次用佩服的神色看向杨锐,道:“您说的是,做事不能浮躁。”
“浮躁不浮躁,由不得你。到最后,还是得靠薪水说话。咱们吃爆肚的觉得做爆肚的是搞艺术一样,做爆肚的,人家还是为了养家糊口……否则,人家给自己人做不就得了,谁乐意天天的呆厨房里。”杨锐说到此处,一拍桌子,大喊道:“再来两盘蘑菇头。”
“蘑菇头没了。”后面传来闷闷的一声回答。
“这就没了?”杨锐看看手表,还没到晚饭时间呢。
后厢没好气的道:“六七只羊才能出一盘蘑菇头,谁不爱吃。”
“我加十块钱小费。”杨锐财大气粗的掏出一张大团结,压在盘子下面。
里面的人更不乐意了,道:“加小费也没有,明天您赶早吧。”
“我预定三盘。”杨锐也不收回钱,再道:“我明天儿再来,该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这十块钱,麻烦您多弄点蘑菇头。”
“得。”没人和钱过不去,答应了一声,一会儿,端了盘汤,放杨锐面前,道:“大轴,就是爆肚汤,你配个芝麻烧饼吃,香。”
杨锐尝了一口,果然又香又浓,立即翘起大拇指。
王博看杨锐吃的香,也不由自主的觉得面前的爆肚特别起来。
吃了一会,王博觉得不对啊,堂堂杨锐委员,刚才和我说了这么多话,肯定是意有所指啊。
他仔细想,仔细想,再联系到适才说的浮躁,一拍大腿,道:“我明白了,您是想说,京西制药总厂,太浮躁,对不对?”
杨锐被吓了一跳,皱眉道:“这哪跟哪啊。”
“您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不是,我就是说,我猜您的意思是想说,做药就和做爆肚一样,要做的地道,就得有学习好些年的心思,不能浮躁。京西制药总厂一下子就想做外国的新药,太浮躁了,是吧。”王博还掏出一个红皮笔记本,写了起来。
杨锐哑然失笑:“我可没这个意思。京西制药总厂的问题是他们选的药不对,不是说他们生产不出来。”
大部分的药的生产工艺都不复杂,生产原本就不是问题。
王博有些失望的道:“这个观点,您已经表达过了。”
杨锐道:“说明我的观点没变啊。”
“但是,现在反对你的人可不少,您就没有其他观点补充吗?比如说,您怎么看待官僚主义和合理监管的分界线?”王博说着自己之前想到的问题,现在的媒体不仅关心时政,而且都喜欢大标题。
“你想采访我?你是哪家媒体的?”杨锐吃着爆肚,一脸的满足,智商却没有全部进胃里享受。
王博不好意思的道:“忘了自我介绍,我是《京华早报》的编辑王博。”
他双手递了一张名片给杨锐。
其实不是他忘记了,而是因为《京华早报》的名气小,规模小,他做自我介绍,只会让人家看低自己,不如不说。如果是《人民日报》这样的大报,王博早就把牌子挂胸前了,有这样的背景采访,甚至不用去找采访对象,请采访对象到自家报社来都行。
杨锐放下筷子,结果名片看了一下,收入自己的钱包,道:“我觉得,你刚才说的问题,两边不靠。”
一看杨锐似乎是回答了问题,等于是接受了采访,王博一下子兴奋起来,道:“您所指的两边不靠是什么意思?”
“你不如说这个爆肚……”杨锐再用筷子指指桌面。
王博眼睛都绿了:“还说爆肚啊。”
“我是举个例子。”
“是,您举。”王博没办法,干脆也夹一块牛百叶,咔嚓咔嚓的嚼。
“你知道爆肚为什么在北@京城才有?”杨锐问。
“为什么?”王博乖乖的配合。
“因为爆肚这个食物,在诞生之初,它就是不上不下,两边不靠的。”
“哦?”
“首先,爆肚不便宜,过去也不便宜,现在一样不便宜。再者,爆肚助消化,虽然不至于说越吃越饿,但要吃不少,才能填饱肚子,所以,穷人他吃不起也不愿意吃。”杨锐将一盘肚仁清空,继续道:“富人呢,也不愿意吃爆肚,因为它是下水,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说,爆肚它两不靠,既不是穷人的食物,也不是富人的。”
王博不明所以的看着杨锐。
“我说你的问题两边不靠,是因为官僚和监管,都不是律博定的核心。”杨锐顿了顿,又着重道:“京西制药总厂,它其实也是两边不靠。”
“恩?”王博这下子才来了兴趣。
“官僚是政界的事,监管是商界的事。而律博定,它其实是学术界的事。”杨锐撇撇嘴,道:“你们报纸上说的话,都是些大众论点,但大众论点,能解决学术问题吗?就比如王编辑您,您懂什么叫抗心律理论吗?”
“不懂。”王博乖巧的道。
“是呀,你不懂,你怎么判断抗心律理论是对是错?”
王博无言以对。
“我不是说你,但你们,都是爆肚。”杨锐再夹起一块食信,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食信是羊的食管,嚼是嚼不烂的,但是嚼起来特别爽,隔着桌子都能听到声音,只是到最后,还得整块吞。
王博听着杨锐发出的咀嚼声,突然觉得,自己真的好想是爆肚。
“杨委员,您说的话,我可写在报纸上了。”王博想起自己的目的,勉强来了一句。
杨锐浑不在意的道:“写就写了。”
“其实,有许多读者来信,都是关心这件事的,我能不能拿给您,您看着回复几篇。”王博趁机多要求了一句。
杨锐瞄了他一眼,道:“我只回答学术问题。”
王博想了想,问:“怎么就算是学术问题?”
杨锐并不解释。
“我找人看过以后,再来找您?”
“随便。”
“在哪里找您方便。”
“就这种地方最方便。”杨锐说过,再夹起一块食信,发出令王博恐惧的声音。
“那……我先回去了,赶明儿,请您看我的报道。”王博告辞离开,匆匆回报社,写文章去了。
就今天的采访,他觉得能拿到更多的读者来信。
杨锐却是坐在爆肚冯的店里没挪窝,只是努力的将桌面清空。
没等这项工程完成,又有一名记者找上门来。
“杨锐杨委员吗?我是《首都经济》的记者……”
“等会,我把钱交了,咱们边走边聊。”杨锐掏了钱,又提醒道:“明天的蘑菇头,三份,您别给忘了。”
“好嘞。”
“走吧。”杨锐招呼了一下《首都经济》的记者,态度和蔼。现在的记者的作风是不坏的,毕竟没有狗仔队的毒害,基本都能像是正常人一样聊天。
《首都经济》的作者则有些疑虑的问:“咱们去哪?”
“我想想啊……”杨锐沉思片刻道:“再吃羊有点不太好吧,吃个豌豆黄?没意思。卤煮也是下水,昨天都吃了……算了,就吃羊头肉吧。”
记者绝倒:“头肉和下水,算是一回事吧。”
杨锐转头,很是严肃的看着他,问:“你是来找茬的,还是来采访的。”
“采访,当然是采访。”
“采访要严谨,下水就是下水,头肉就是头肉。”
“但都是羊的。”
“我倒是想吃牛头肉,现在也没卖的啊。”杨锐感叹一声,安步当车而去。
记者连忙跟上,没等到地方,又是碰到一名同行。
两人互相看看,自然而然的跟在杨锐的身后。
939。第939章 大报
王博心不在焉的坐在办公桌前,手底下忙碌着,心思却不在这里。
窗外的阳光明媚,也不知树上的小鸟热是不热。
知了的叫声令人烦闷,怎么就没有熊孩子来把他们抓走?
“小王,想选题呢?”主编的声音充满了关心。
王博一个激灵,坐直了,道:“是,有些想不明白。”
“不用多想,就写杨锐。要是没东西写,就出去转转,要不然,就找杨锐聊聊去。”总编和颜悦色的说着话,顺便提起王博桌边的茶壶,帮他的杯子里蓄满了水。
王博“哎呦”一声:“别别别,我自己倒就行了。”
《京华早报》的编辑部是个小单位,大家同在一个单位十几二十年,以后说不定还要再干几十年,因此,上下级的关系并不很分明。尽管如此,也没有总编给小编辑倒水的理由。再怎么说,人家还年长你二十好几岁呢。
总编以前还是很注意保持自己的威严的,当然,现在也是很注意,因此,他倒了一杯水,就顺手将壶放在了桌面上,同时笑道:“谁倒不是倒,行了,你忙你的,我今天就是个大闲人。对了,我叫老吴给你留四分之三个版面,能填满不?”
王博眼角跳了跳,问:“配图不?”
“你要配图,就给你一个版面。”
不仅王博的眼皮子跳了,其他的记者和编辑的眼皮子也跳了起来。
《京华早报》是个地方性的小报,要论起来,比那种国企和大单位自己的报纸要大一点,加上在北@京的缘故,也比一些地方性的小报要有影响力,但再怎么有影响力,它归根结底,就只有四个版面。
四个版面的报纸,就是一张新闻纸,折叠对开,中缝两边是两个版面,反过来又是两个版面。
换句话说,现在的小报,就是一张纸,两面印刷,最后再对折一下完事。
像是后世动辄几十个版面,甚至还有上百个版面的报纸,在85年的中国基本是不存在的。首先没有那么多的内容刊登,最重要的,是没那么多纸张浪费,你卖的贵了,一般人也不愿意多花那五分钱。
对于小报的编辑和记者们来说,他们通常用来竞争的版面单位,就是四分之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