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3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拷问?”秦翰池横眉冷对:“凭什么?现在的电视台都想要做什么?电视台就了不起吗?想拷问就拷问?干脆抓了我去拷问算了。”
秦翰池大发脾气,觉得自己的心血又被糟蹋了。
老胡却根本想的不是心血的问题,无奈道:“秦厂长,秦厂长,美国那边,出事了。律博定,好像真的吃死人了。”
秦翰池心里咯噔一声,问:“吃死人了?死了几个?”
“美国媒体预计,可能死了……上千人。”老胡没敢说几千人的高数,就选最低的,依旧是骇人听闻。
秦翰池呆呆的,满脑子都已是浆糊了。
电视里的声音,却不受影响的钻出来:
“在此次事件中,GMP委员会的委员杨锐,是我们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他,对走过场的律博定入市申请做了‘不予通过’的答复,是他,在政府官员和企业主管的游说下坚持立场……”
“美国和德国的药品监督机构,都已经批准了律博定的申请,而在全球范围内,明确做出拒绝的,只有中国……”
“源源不断的律博定,如同针对心脏病患者的毒药,如果中国的门户开放,只要三个月的时间,就有可能制造出数十万名服药的‘患者’……”
965。第965章 节奏
“杨锐先生。”
“杨委员!”
“杨主任……”
记者们大清早的来到离子通道实验室外面,围到骑着自行车过来的杨锐,就再不放他进门了。
杨锐有所预料,微微笑着点两下头,将自行车在门口锁好,道:“大家不用着急,昨天晚上的新闻我也看了,稍后我会弄一个记者发布会,大家到时候提问吧。”
现在的记者虽然没有狗仔队的精神,但也不会轻易的放杨锐这样进去。
还是有人喊道:“杨委员,说两句吧,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是啊,杨委员,说两句吧。”
杨锐被围的也走不脱,只好想了想,道:“首先,我想说,这是个悲剧,也是令全世界医药工作者们耻辱的事件,大笔的资金和数年的时间,本应该开发出一款治病救人的药物,结果,却因为各种原因,变成了令人致死的毒药……”
记者们的照相机和录音机全开,现场吵的很有节奏感。
杨锐姿势挺拔,已经很是适应在镜头面前说话了:“其次,我认为这件事的最大错误方,是监管机构,然后才是制药公司。任何负有监管责任的机构,都不应该轻易的让这种抗心律药物通过审查。”
“最后。”杨锐停顿了一下,道:“我要感谢中国卫生部和GMP委员会给予我的信任,让我能够发挥我专业优势,有机会审核律博定,阻止了这场悲剧在中国的重演。”
记者们按快门的声音,简直像是炒扁豆一样。
杨锐敢肯定,在场的记者们今天起码消耗了20卷胶卷。
“杨委员,听说你在此期间,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记者中,有人在杨锐话音刚落的时间,就喊了出来。
杨锐点点头,道:“的确如此。”
比起杨锐刚才的“首先其次和最后”,这种爆料故事明显更引得记者们的兴奋。
“能具体说说吗?”记者们都是看了昨天的京城电视台的专题报道的。
京城电视台突出的就是杨锐受到的压力,以及他的坚持,大家都知道杨锐受到了许多的压力,但哪里来的压力,就不甚了了了。
而且,这种事情,自然还是当事人说的最清楚。
杨锐想了想,就站在自己的实验室门前,掰着指头道:“主要是京西制药总厂的厂长秦翰池,制药所的蒋同化两个人吧,他们因为利益相关的原因,组织了手里的全部力量,希望能让我通过律博定的审核,总的来说,压力是有的,但GMP委员会的制度保护了我。”
杨锐再一次点出了秦翰池的名字,再加上蒋同化的名字,听的在场的记者直翻白眼。
有经验的记者已经知道杨锐打的主意了,他是将机构高高拿起,轻轻放下,却将个人高高拿起,重重摔下。
中国人都习惯肃清机构,攻击集体,例如著名的地域攻击即是如此,然而,攻击集体和机构的意义很小,尤其是在这样的事情上,杨锐攻击京西制药总厂,或者攻击卫生部,是没什么用的。京西制药总厂肯定会倒霉,杨锐是否攻击,区别不会太大。卫生部就更不用说了,行政机关的特性就在于它的难以替代性,就是灭掉一个卫生部,还会有另一个卫生部。杨锐对于政治改革更是兴致缺缺,这不是他所擅长的,也不是他所能影响的。
但是,针对个人,杨锐还是有话说的。
秦翰池作为厂长是尽忠职守,可是从工人罢工开始,就不是那么正确了,违规生产更是置无数人的性命于不顾,情有可原,理所应当。
秦翰池的名字,记者们也都是知道了,蒋同化知道的却不多,纷纷互相打听。
杨锐也不解释,身为学者,他对这种同锅的老鼠,有的是理由鄙视。
记者们更多的问题,杨锐就不再回答了,告罪一声,进了实验室。
实验室内,许正平等人亦是各种关心。
身为同僚,他们其实更能理解杨锐所受的压力,甚至离子通道实验室本身,都不免要招待一些不速之客,更不要说是杨锐本人了。
杨锐此时并不多说什么,敏感时刻,还是闷头做实验算了。
对他来说,能做的工作已经做完了,剩下的,杨锐实际上并不想过多的参与。
事实上,若非是致死事件,他还真不一定会硬抗到现在。
杨锐很快就进入了状态。
他目前的研究工作已倾向于管理者了,不论是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还是华锐实验室,都有多个研究小组在工作,但要确定研究方向,并且与海外各大研究所竞争,仍然免不了杨锐的参与。
许正平等人佩服的看着杨锐,在他们看来,杨锐应该是无心他顾了才对。
只有杨锐知道,此事不过是刚刚开始而已。
5。6%的致死率,怎么可能只有上千人的死亡?
而且,现在还只有美国爆发。
当然,普通人尚未意识到此点,媒体记者是早就想到了。
一般的报纸和杂志,是没有资格和资金在海外派驻记者的,纷繁的请求,就此发往新华社。
专职搜集此案资料的吉良方,接电话接的有些焦头烂额。
“《中国日报》、《新民晚报》、《齐鲁晚报》这样的报纸对律博定有兴趣我理解,《人民医学》也正常,《经济晚报》也要资料是怎么回事?”吉良方放下电话,揉揉耳朵抱怨着。
“你这边还好,我这里全是政府机关在要,不光要给,有的还要我送过去。”同事也是抱怨。
吉良方就笑:“那你送过去没有?”
“谁管他们,哪里顾得上啊。”
“部里要你还能不送?”吉良方说的是宣传部。
同事嘿嘿笑两声,装大道:“管他们。”
也就休息了一分钟,电话再次响起。
“你的。”吉良方有气无力,幸灾乐祸。
同事接了起来,恩恩了两声,道:“关于杨锐的资料我们有收集,对对对,不过要你们自己派人来拿,或者我邮寄给你们,报一下你的工作单位……恩,西城区府右街……咦,哦,您是国@务院的……哦哦哦,好的好的,我马上给您送过去……”
966。第966章 约稿
杨锐继续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似乎要将最近浪费的时间都补回来似的。
实际上,也是杨锐不敢轻易露头了。
他现在只要走出去,立即就有长枪短炮的等着自己,不说话吧,要被人说耍大牌,说话吧,就容易说错话。
至于律博定,事实俱在,也用不着他再多说什么了。
国内毕竟没有开始销售,最终要处理的,就是京西制药总厂,还有几个倒霉的摇旗呐喊的货色,剩下的时间,主要就是隔岸观火。
看美国的火越烧越烈,越烧越旺。
美国的火烧的越烈,烧的越旺,留给国人的庆幸也是越多。
8月26日,美国报告的律博定致死人数正式突破5000大关。
8月27日,这个数字就超过了惊人的6000人。
8月28日,美国全国的数字汇总,超过8000人……
到9月1日,美国因为律博定而致死的人数达到了1万人。
与此同时,欧洲第一个通过了律博定的国家德国因为律博定而致死的人数也超过了2000人。整个欧洲范围内的统计数字还不得而知。
即使是中国媒体,也被这些数字,一次次的刷新了感官。
现代社会,除了局部战争,已经很少有成千上万的死亡人数了,事实上,就算是战争,究竟死了多少人,也是很难说得清楚的,想拍到阵亡者的遗体或者难民的尸体也是很困难的事。
但是,医药致死的事件是不同的,每一名死者背后,都有活生生的家庭,都有白布覆盖的遗体。
全世界的新闻圈子,一时间都被律博定给刷了屏。
同时,有关杨锐的报道,也逐渐蔓延开去。
三木公司是巨头级的公司,而律博定作为新生代的重磅炸弹,得到三木公司的全力支持如果不是因为致死问题的话,未来十年,律博定一类的抗心律药可能带来1000亿美元的收入。
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十年的外汇储备,因此,为了赚到这笔钱,三木公司在全美范围内,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和营销。
他们有数百名的医药代表,用于向上万名心脏病科医生做营销,同时,他们还有杀手锏级的措施用免费试用来公关医生和患者。
80年代,法律尚未要求医生为试用药做个人署名,因此,全美18家最大的制药公司,竟然发放了24亿份免费试用药,平均每个美国人能分到10份。
此外,纪念品和礼品的赠送,也保证了医药代表对医生的营销。医生们能因此得到从沙滩包、咖啡杯、听诊器、记事本到有拉拉队员参加的招待会门票、网球练习券、美食大餐、出海巡游、免费机票……
而对高端一些的医生和学者来说,医药公司甚至会赠送价值数万美元的医疗系统,或者再培训计划。而有资格参加研讨会的医生们,往往有机会在研讨会的间隙滑雪和打高尔夫球,因为医药公司们总是喜欢在风景名胜处召开这样的研讨会。
至于更高端一些学者们,诸如受聘于国立卫生院或者FDA的高级学者,他们甚至能合理合法的从制药公司手里领到薪水,出席会议或者撰写文章,也能得到不菲的报酬。大部分的美国顶尖医学研究者,都能因此拿到比本身职位多的多的收入。
这样的现实,令美国医药界,进入了一种玄妙的状态。
没有人指出律博定的问题,或者说,即使有人指出了律博定的问题,这些人也是无关紧要的人物。
大人物们,医药界的大人物们,不论是否收取了报酬,都对律博定持着深信不疑的态度。
律博定的副作用的确隐蔽,但是,医药界的学者的不作为,也是原因之一。
最终,揭开盖子的竟然是来自中国的学者。
杨锐没有收过三木公司的好处,也没有参加过三木举办或联合举办的研讨会,更没有从三木手里拿过薪水,同样不会有三木的
这免不了令人有些尴尬。
不过,美国人遇到这种事情,也是有应对招数的,就像是每次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时候,都会有勇敢而无畏的非洲医生万古流芳一样。
杨锐很快也获得了非洲医生的待遇。
《华盛顿邮报》率先开腔,盛赞杨锐“不仅是极其出色的学者,而且是青年人的道德楷模。他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顶住了重重压力,保护了数以万计的中国人。”
《洛杉矶时报》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的刊登文章,说“杨锐的表现不仅证明了他的能力,而且证明了学者的良心,FDA应该向中国人学习。”
更直接的赞誉来自学术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向杨锐约稿撰写律博定问题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学术界。
学术期刊约稿其实是比较常见的事,尤其是在少数人掌握着真理的时代,顶级期刊每期都会刊登专门的约稿。
比如说阿波罗飞天了,人体基因组计划做出来了,又或者小一点的事件,比如某个转基因种子突然出现了,等等,期刊等不到自动送上门来了的文章,就会向领域内的学者约稿。
当然,不同等级的期刊要选择不同等级的学者,否则约稿没回信也是常见的。
不过,《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医学领域的顶尖杂志,他的约稿函,基本是不会遇到回绝的。
杨锐自然也不会拒绝。
要说起来,能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刊登文章,是不比《CELL》弱的,放在85年的国内,这就是妥妥的院士级的成果了。
至于约稿,更可以看做是炫耀的资本,哪位院士要是有篇《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约稿,几乎可以吹一辈子。
然而,在今时今日的情境下,不论是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研究员们,还是华锐实验室的研究员们,竟然都未表示惊讶,仿佛是理所应当的似的。
杨锐干脆就窝在实验室里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写文章,对方要的是短文,总长在2000字以内,最好是1200字,正好三页或配图的4页。
杨锐也不愿意写太长,只将之当做是成就刷一刷。
而在实验室外的风起云涌,也暂时被杨锐抛之脑后了。
967。第967章 世界顶级
9月2日。
杨锐延迟了一天,到学校来报名。
虽然出了个大名,但报名的流程还是不能少的。
好在有刘院长出马,特事特办,并不用杨锐像是普通学生那样排半天的队,只是在几张桌子前穿梭一遍,盖些章子,就算是报名完成了。
倒是盖章的老师们都要趁此机会,好好的观察一下杨锐,然后发两句感慨:
“时间过的好快呀,杨锐这就大三了。”
“是呀,转眼间两年就过去了。”
“杨锐再过两年就毕业了呢。”
“都说时间如流水呀,杨锐这两年,可是风光了,和洪水似的。”
“哎,你这个比喻不恰当呀,应该是这两年过的飞快,转眼即逝。”
“这和洪水有什么关系?”
“就是为了说明大学两年时光的短暂啊……”
老师们聊天聊的兴高采烈,就差出口吟诗,或者引吭高歌了。
杨锐本人反而是没什么感觉的,他现在上课的时间是逐渐的减少了,大一大二的两年时间里,他算是将数学和化学等基础补了大部分上来,以后,他计划和几名小牛继续学习高等数学和化学相关的学科,从而减少在学校里上大课的时间,毕竟,他的学习进度比同龄人快多了。
研究所不是武学门派,总有的人擅长些什么,有的人不擅长什么。研究室的主任向低级研究员学习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只要他在科学设想和研究方向上的选择大部分是正确的,研究室的上下级环境就不会改变。
而在此之外,互相学习往往是免不了的。现代学科实在是太广泛了,不管是数学、物理还是化学,又或者生物学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细胞、基因等等分类,都不是一个人穷尽一生所能学习完成的,而现代研究的交叉性,又使得大家不得不去了解这些相关的信息。
生物学界从来都不是自行生长的学科,读数学出生的生物学大拿,读化学出身的生物学大拿,还有读计算机和工业设计出生的计算机大拿。
就是杨锐的两间实验室里,也是各有擅长。
而且,大家对于能给杨锐开小灶,也是感到很有兴趣。
现在人不讲究什么上班时间下班时间,或者私人时间办公时间等等,大家只是在这种时候,才觉得杨锐更像是学生,令自己的世界观能趋于正常。
杨锐也觉得自己的世界有趋于正常的样子。
他不喜欢压力,任何人都不喜欢,适当的压力也许会增加效率,但沉重的压力,杨锐怀疑,如果律博定的事件再继续半年一年,他多半是要失眠了。
至于现在,赞誉产生的压力,明显要比攻击小的多。
报名结束的第二天,杨锐仪式性的到阶梯里上课。
进门的一瞬间,就听“啪啪”的掌声响起。
杨锐讶然发现,上百名同学都站了起来,在给自己鼓掌。
“多谢多谢。”杨锐连忙拱手道谢。
掌声很快停了下来,就见白玲三步并作两步的从台阶上冲了下来,将一束新鲜的花递给杨锐,笑面如花。
“怎么还有送花的。”杨锐有些尴尬。
“我们在舞台上获奖也会送花啊。”白玲理所当然的回答,也间接证明了自己是主谋。
杨锐只好将鲜花接过来,又向等待上课的老师致以歉意。
开学第一堂课向来是教授代的,坐镇中央的方教授亦是杨锐见过的,友好的点点头,笑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收一束花是应该的。”
杨锐向周围同学拱拱手,再次道谢,乖乖的坐到了教室前排。
要是坐后排的话,估计问问题的同学会扰的课堂无法进行。
方教授倒是很满意杨锐表现,上课亦是尽心尽力,现在要教杨锐班的教授都准备的很充分,方教授看着杨锐听的认真,还特意多讲了一些。
对杨锐来说,这样一堂课也很有价值,做科研的永远都不嫌摄入的知识太多,以方教授的学术能力,他讲的生物学基础还是很有意义的。
课程结束,杨锐和亲切的方教授聊上两句,就离开教授,身后有白玲自然而然的跟着。
“你要回实验室吗?”白玲用好奇的目光看着杨锐。
杨锐耸耸肩,道:“大概吧。”
“我能去看吗?”白玲睁大眼睛道:“他们都说你的实验室很厉害,好像把外国人都没做出来的研究,都给做出来了。”
杨锐腼腆的道:“我们的确是向着世界顶级的研究在做。”
白玲连连点头,道:“对哦,应该用世界顶级这个形容词。”
杨锐嘿嘿笑两声。
“听说美国人做的药有问题是吗?是你们研究出解决方法了?”白玲紧接着就说出让杨锐瞠目结舌的话。
“我们没有研究出办法……”杨锐无言以对道:“报纸上不是有报道?”
“报道的太多了,都说不清楚,还有人说外国人送了100万给你呢。感谢你。”白玲撅撅嘴。
杨锐拍拍额头,不忍告诉她,如果律博定能修复,100万可是差太远了。
白玲大约也猜到露怯了,羞急道:“我都说了我不了解科研,带我去你实验室看一下吧,让我见识一下世界第一的实验室。”
“可不敢说世界第一。”杨锐这么说,嘴角却是有笑,在他看来,自己的实验室就算不是世界第一,未来也应该是吧,现在他已经度过了发育期,实力是有资格指数级的膨胀的。
白玲很乖巧的笑一笑,竖起一根手指,放在胸前,道:“世界顶级的。”
“这样可以。”说话间,两个人就到了离子通道实验室。
门口警务室的门敞着,里面人见是杨锐,就站起来示意一下,并不去询问干扰。
杨锐一路带着白玲进门,顺路给她介绍。
白玲也不管听懂没听懂,迈着纤细的小腿,就“恩恩”的回应。
“去我自己的实验室吧,给你上上手。”杨锐说的是上手实验,他保证自己没有什么坏心思。
白玲的脸却是莫名其妙的红了起来。
……
968。第968章 府右街来人
白玲对杨锐的个人实验室是好奇多于羡慕。
现在的实验室教学条件,是中学只能看着课本,大学有点试剂,毕业用点仪器。如果看报纸杂志的话,北@京少年宫举行航模大赛就算是四个现代化的证明了。
而在现实中,除了四中之流的示范性高中,能看到试剂的中学实验室算是一流了,能见到科研仪器的中学实验室少之又少,有资格用试剂的自然更少。
大学里,北大的条件自然是一流的,即使如此,大二的学生,也就是做些基本实验,属于能见到显微镜,但见不到好显微镜,知道离心机,没用过离心机的水平。
相比之下,杨锐的实验室里的条件还真的是国内顶尖的。
别的不说,光是他忽悠来的超过50万美元,就是国内普通实验室达不到的,那些有多年积累的实验室,自然也是有相应的条件的,但要单论独立实验室的条件,能比得上杨锐的真不多。
就是普普通通的发酵罐,杨锐实验室里的,都比别人的锃亮些。
“这是什么?”白玲对杨锐实验室里的每种仪器都好奇,但她问的都是长相比较好看的。
眼前这台以80年代的眼光来看,就属于充满高科技风味的产品了,边角有圆弧状的白色盒子,有多个按钮和警示符号,看起来就像是美国电影里的火箭发射仪表盘似的。
可惜,答案并不总是高科技的。
杨锐耸耸肩,道:“这是二氧化氮消毒器。”
“消毒用的?”白玲惊诧。
杨锐点点头,道:“利用二氧化氮的强氧化性,一些特殊的地方要用到。”
“很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