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3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王司长并不关心这些,他只是想要少得罪两个人罢了。
洪秘书却不给他这个机会,坚定的道:“蒋同化也算是你们卫生系统的,你们内部协调,绝对不能出纰漏。”
“好吧。”王司长有些勉强。
洪秘书当看不见,又叮嘱了几句,就匆匆而走。
要关停并转一家企业,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他还有的是地方要跑。
就现在,这也是因为京西制药总厂的事通天了,变成了试点了,才能真的搞起关停并转,否则,没有前例的情况下,谁都不敢下这个狠手。
不过,有了这么一个前例,以后这样的情况,就会越来越简单,终于到有一天,县政府要关停都能关停的程度。
洪秘书身为乔公的秘书,对此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甚至是王司长,在将一头麻烦事给理了理之后,内心里也不是特别反对有药厂被关停并转。
自从中国决定学国外那样,搞GMP制度以来,药企关停并转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只是谁都不公开说出口罢了。
比起洪秘书等机关干部,王司长更知道国内的药企弊病。就以输液为例,静脉输液是要直接注入到人的血管里的,凡是混入了杂质,或者因灭菌不严格而产生了细菌,又或者生产中出现了混药、投错料等差错,都会产生比口服用药严重的多的后果,死人一点都不奇怪,小病变大病的更是容易。
然而,就国内4000多家小药企的水平,敢做输液产品的不是一家两家,而是成百上千家,王司长现在还记得,他去考察的时候,看到的某家药企的输液车间门口的消毒液都浑浊了,那是每名工人经过离开时踩的池子,作为该厂唯一的环境灭菌措施,一细问,消毒液竟然有几个月都没换过了,美其名曰“节省”。
中国的术后病人的并发症为什么总是比国外多的多,让药企背一口锅,一点都不冤。
然而,卫生部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却是实在艰难。全国有4000多家药企,卫生部有多少人?400多职员而已,全部放下去都管不过来的。
更麻烦的是,大部分的地方药企并不是卫生部的企业,他们能给地方政府带来利润,地方政府就给他们方便,仅仅是罚款和批评,并不能解决“节省”的问题,更不会让他们尽心尽力。
王司长扪心自问,他的年纪也大了,到老了,要输液了,他敢用这家药厂的输液品吗?
可惜他没的选择,甚至医生都没的选择,医院进的是谁家的产品,医生就用谁家的产品,而医院如何决定用哪家的产品?主管负责人有一定的决定权,但也免不了要被卫生部强叉什么,卫生部不是不喜欢这家药厂吗?卫生部不喜欢的药厂多了,但药厂生产出来的东西却是花了国家的原料和资金的,不分配销售出去怎么行?甚至还不能分配销售的慢了,否则,过期了又是一件麻烦事。
这就是制度,比人强,比思想快,比泛滥的同情心更浑浊。
当然,京城的医院就是被强叉,也会得到相对好一些的产品,但是,京城本地的药企的产品,却免不了要内部消化了,河北卫生系统还有自己的烂药要消化呢,大城市里实在不愿意要的,就送去行政级别低的小城市,小城市也不愿意要的,就去攻略农村市场,若是因此死了人,受了害,减少了寿命,谁知道呢,反正药厂是不能停工的,工人们还指着多生产拿奖金呢,卫生部门偶尔发两份文件,全国如此,他们也管不过来,医院和医生更是无能为力,只好给亲朋好友领导干部换些相对好的药,但也只能是国产的,非国产的药得自费,普通人哪里用得起。
没有人铁了心的要当坏人,只是,总得有人受伤害。
……
979。第979章 老子要进京了
南湖市干休所。
杨山同志背着手,在大槐树下转圈,转两圈,就用背撞一下树,跟他一起做的还有两个人,都是有说有笑的骄傲模样。
在这个院子里,能绕着大槐树转两圈而不晕,撞树而不倒的老头,值得骄傲。
9点钟,杨山觉得身体锻炼的可以了,就慢悠悠的和另外两个老头去食堂吃饭,路上有一句没一句的聊天。
聊天的内容保罗万象,有关于儿女孙子的,有关于国家政策的,也有关于往事回忆的。
不过,他们现在谈儿女孙子的时候比较少了,杨山有一只读北大的大孙子,就这么一点,就让其他人懒得再说这个话题了。
干休所的食堂,提供的饭菜,比体校的食堂还像是运动员餐,就是论蛋白质的供应,说不定都要有多,早晨就有鱼有肉有蛋有奶。
杨山同志的胃口也不小,吃了一碗稀饭,还喝了一碗牛奶,又吃了些小菜之后,才拍拍肚子,笑道:“谁能想到,新中国都成立30多年了,我们几个还能吃能睡的。”
“是你这个老小子能吃能睡的,我今早5点多就爬起来了,睡不着。”坐他对面的崔老头一口气吃了两个饼,抹抹嘴,道:“再说,我就爱喝小米粥,他们偏不给。”
“那是怕你把胃给喝伤了。”杨山没好气的道:“哪里有人一天到晚喝四顿小米粥的。”
“怎么了?我看他们是怕我把他们给喝穷了。”崔老头将面前的碗一推,道:“天天就吃这些,还不让人点菜,解放前,你们这样开店的,都得把自己饿死喽。”
后一句,他是向着窗口大声喊的。
窗口后面的服务员和厨师都装没听到,一脸傻笑。
放在外面的国营饭店,就这么一句话,店员能和你吵一天的架,但在干休所里,和老干部吵架是最不划算的,甭管你吵赢了没吵赢,老干部气坏了身子,领导要处分你,老干部没气坏身子,他多半要揍坏你的身子。
好脾气的老头在外面常见,在干休所里就不一定了。
杨山乐呵呵的,也喊道:“我看一定是有人贪污腐败。”
“说的对,应该彻查。”
“彻查!”
“仔细找找。”
一群人唯恐天下不乱的叫嚷了起来。
在食堂的干部赶紧跑进来,一阵好劝,才将各位安抚了。
过了会儿,所长也过来了,手里还拿着个袋子,笑着喊道:“收信了啊,吃完的都来取信。”
他这么一喊,没事做的老干部们顿时围了上来。
杨山亦是慢吞吞的挪步过来,戴上老花镜,从一堆信件中翻找自己的。
他们都是习惯了信件的一代人,连座机都很少用,更青睐信件上的字迹。
杨山从军多年,又做了数任的乡党委书记,门生故旧不知凡几,几乎每周都有新的信件过来,让他能够了解到更广阔的世界。
“老杨,你的。”旁边的崔老头没翻着自己的,倒是找到了杨山的,立即递了给他,然后好奇的站在杨山后面,道:“哎,是军区的信啊。”
杨山有些骄傲的点点头,道:“大概是哪位老战友想我了。”
杨山说着却是转了一个圈,自己坐边上看信去了。
崔老头就坐他对面,好奇的盯着纸背。
杨山突然“呦”了一声。
“怎么了怎么了?”崔老头比杨山还着急。
“老营长的信。”杨山一扬手,哈哈大笑,道:“老营长还记得我。哈哈,老营长的亲笔信!”
“不可能吧!”
“真的假的?”
“老杨,你这个慌说的没水平了。”
“我看看我看看。”
食堂里都乱成了一锅粥。
崔老头也是不能置信的道:“咱们老营长是当了将军以后才退休的吧,现在还在二线忙活着呢,他哪里有时间给你一个闲人写信。”
杨山此时也有些自我怀疑,戴着老花镜往下看了一点,笃定的道:“不会错了,只有老营长才叫我傻山的,他的字我也认得,我当年给他当通讯员的时候,见过他的签名。”
“就你那眼睛,还认得签名,你分得清红烧肉和红烧鸡块吗?”说归说,其他人还是都凑了上来。
“别抢别抢,我来读我来读。”杨山同志将攻击通通化解为被嫉妒,得意已经不是挂在脸上了,而是飘散了出去,溢满全城。
他所在的干休所里的老干部,就算不是一个部队里出来的,也差不多都是相邻的部队,“老营长”也是南湖地区走出去的有数的将军,大家就是退休前不知道,退休后也早被安利了无数次了。
“你读你读。”崔老头站在杨山后面,也戴上老花镜帮忙看。
杨山清清嗓子,道:“听听看啊,开头是:杨山同志,你好。”
“没错。”崔老头抬抬眼镜架,证明自己的眼睛尚好。
杨山同样抬抬眼镜架,却是满面笑容的用有些乡音的普通话,读道:“现在叫你傻山好像不合适了,毕竟,我们年纪都大了。听说你在乡长和乡党委书记的任上做的很好,像是我们大湖营的兵。”
杨山读到这里,干脆站了起来,环视四周,嘿嘿的笑了起来。
有几位平时和他喜欢别苗头的,现在都将视线转开了。
杨山更是兴奋,再重重的咳嗽一声,道:“我继续念了啊。”
“念!”
老头们不服的多,但还是想听。
杨山再嘿嘿的笑两声,低头再继续缓缓的念道:“我一直在关注你的工作与成长,也希望你能在接下来的人生中,继续工作,继续成长。”
头发花白的杨山读到这里,自顾自的点头道:“我一定会继续工作,继续成长的。”
“你再长就要老成渣了。”崔老头低声说了一句,引起一阵笑声。
杨山没理他,反而提高了一些声音,道:“我很羡慕,你对子女的教育……听到没有,老营长很羡慕我对子女的教育!”
杨山恨不得仰天长啸三声。
他年纪大了,中气不足,于是大笑三声,再道:“老营长说,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重心在于工作,而少了对子女的管教。我的儿子不成器,读了高中以后,就参了军,到现在也没有上过战场。我的女儿女婿在南方工作,于国于民,没有太大的贡献。孙子辈也有工作的,但是,他们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我很羡慕你……”
杨山停顿了下来,强调道:“第二次说羡慕了。”
“是,我们也羡慕你。”有老头忍不住了,有些发怒的征兆。
杨山才不在乎呢,满足的享受着周围的气氛,再道:“我很羡慕你……还是刚才的第二次羡慕,老营长说,你教导出了一个好孙子,杨锐同志坚持原则,忍受压力,为了人民的健康而工作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而且,也是我们大湖营的骄傲。”
杨山越读声音越大,在食堂的密闭环境下,简直有令人震耳欲聋的感觉。
有位老头自此彻底受不了了,再也不想听他说话,转身要出去。
杨山哪里能让他跑了,老当益壮的一下子站到了凳子上,惊的干休所所长冲上去扶他。
杨山推了一下所长的手,没推开,也不管了,只是高声朗读:“最后,我诚挚的邀请你,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来北@京参加十月一日的国庆庆祝活动,届时会有一些部队的老首长和老战友,我们一起把酒言欢,追忆往事,展望未来……”
要出门的老头掩耳欲走。
杨山以迅雷之势,再次高喊:“老子要去北@京了!”
……
980。第980章 西装
杨山向来都是主意很正的男人。
收到了老营长的信件以后,他甚至没有通知家里人,就自己收拾行装,准备坐火车前往北@京城。
好在干休所的所长多长了份心思,给杨家打了一个电话。
整个杨家立即就爆炸了。
从南湖市到京城,往返数千公里,杨山的身体能受得了吗?
然而,杨山同志并没有要与家里人商量的意思,他的妥协方案,就是老子允许你们派人跟着。
最终,众人还是妥协了,二女儿杨迪请了假,带着儿子随行伺候。
杨峰同志帮忙找了一张软卧票,颇为不安的将老父送上车。
杨山自己是很高兴的。他有好些年没出过远门了,这一次却是颇有些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还特意做了一套西装,且把头发弄的平平整整的,像是电影里的老先生似的。
车厢里人来人往,见面了都夸杨峰有气质,把老头儿给高兴的,整日里坐不住。
坚持了两天时间,慢吞吞的火车总算是到了京城火车站,杨迪庆幸的道:“还好大哥给弄了软卧,我去给杨锐打个电话,让他也别着急了。”
“不着急,急啥。”杨山下了火车,在站台上踱步两圈,迅速的做出了决定,道:“先不去见杨锐,咱们先去街面上转一圈。”
“现在?您不累啊。”杨迪看着人山人海的京城车站,一阵麻爪。
“火车上睡了两天了,你还想怎么样?我年轻的时候,行军两天两夜,中间都是站着打盹的,也没有喊苦喊累……现在的年轻人……”杨山随口就用忆苦思甜将杨迪给打发了。
年过四旬的“年轻人”杨迪同志无理争辩,道:“您想去哪里转?北@京大着呢,咱们不如喊上杨锐一起转。”
“谁不知道北@京城大?我第一次到京城的时候,你还尿床呢。”杨山不屑的哼了一声。
外孙谢震忍不住笑了出声。
杨迪是一点脾气都没有,只能瞪儿子一眼,道:“你爷爷要逛街,赶紧儿买张地图去,再打问一下怎么走。”
谢震顿时满脸的懵逼,小声道:“我也没来过啊。”
“所以让你去问啊。”
“我……我问啥呢?咱去哪?”谢震知道问老妈没用,转头问杨山道:“爷爷,咱们去哪?”
杨山整整衣领,露出笑容,道:“找个做西装的地方,咱们坐出租车去。”
“做西装?”杨迪跟不上老爷子的思路了。
杨山毫不犹豫的道:“我要给杨锐做一套一样的西装。”
杨迪看着杨山的西装,哭笑不得:“做西装就做西装,干嘛要做一样的?”
杨山挺了挺胸,循循善解的道:“坐火车的人,都是走南闯北的人,他们都说我这身西装好,我就想着,给杨锐也做一身。”
杨迪瞅着杨山长过腰的西装,叹口气道:“杨锐不见得喜欢,他在京城这么久,说不定已经买了西装了。”
“买了就再买一件。”杨山强硬的道:“我送他的,他敢不穿?”
杨迪服气的道:“那肯定不敢。”
三人说话间,坐上了出租车,并请司机找一家有名的裁缝店。
出租车司机眼珠子一转,就将三个人拉到了一处小巷子里,并道:“你别看这个地方小,但是外国人都有来的,是咱们老北@京有名的裁缝师傅。”
留下三人,出租车一溜烟的开走了。
杨山一行人有些迟疑的走进了小巷子里的裁缝店。
裁缝店的招牌看起来是有年头了,只有简单的“黄家裁缝”,听起来和皇家有点像,颇有高大上的感觉。
招牌的旁边,还贴了有红纸,几个力透纸背的大字,挂在那里,写的是“中山装”、“洋装”、“毛衣”“西装”等几个字。
倒是门内趴着做活的老师傅给人以安心的感觉,只见他将缝纫机踏的飞快,手底下左移右晃。
杨山只觉得对方动作利落,立即兴奋的上前交谈起来。
老裁缝面露微笑,不时的点点头,看起来很有派头的样子。
80年代正是西装流行的时代,远比三十年后还要流行,而且,这个流行的时间节点是非常清晰的。1983年以前,国人是不敢穿西装的,尤其是体系内的干部和工人,穿西装的绝无仅有,但是,随着中央领导人带头穿了西装之后,这股风气就一夜之间传遍了大江南北,以至于做中山装的裁缝,不得不改学西装。
就中国的流行文化来说,穿西装的重要性,或许是第一级的。它是一种开放的表征,以至于中国领导人有次身着中山装会见外宾,还被外界疑惑,中国的改开是否要回缩了回应此事的,是五位常委身着西装的集体亮相。
这次集体亮相,也彻底引爆了中国的西装文化,不仅是年轻人结婚之类的场合会有西装出现,许多人出门都会穿着西装以示正式,就像是杨山老爷子一样。甚至于,还有人穿着西装打篮球,跑步的。
当然,全国人民整齐划一的购买西装,并不代表着西装裁缝,或者品牌西装的产能就会大幅度提高,于是乎,就有两种西装出现在了市面上,以填补空白。
一种是所谓的洋西装,实际上就是国外的二手西装,或者洋垃圾,整船的运入国内以后,或经清洗熨烫,或者就直接销售出去,价格便宜且质量上佳,深受广大人民的喜欢。
另一种就是转行的旧裁缝了。
“黄家裁缝”的掌柜兼师傅,就是转行的旧裁缝,不过,旧不旧新不新的,也就是最近两三年的事。国内原本就没有几个能做西装的裁缝,83年转行的就算老资格了,84年入行的若能拜个师傅,也算是老裁缝了,至于黄家裁缝,虽然是今年入行的,却是做了三十多年的老裁缝,和杨山很是说得来。
一会儿,杨山就确定了要做的样式和布料样式和自己的一样,布料尽量用好一些。
杨迪倔不过老爷子,只好迂回道:“最起码把杨锐找来吧,量体裁衣,做衣服不量怎么做?您说是不是,黄师傅。”
黄老裁缝呵呵的笑,说:“都行。”
老爷子想想也是,却是道:“先把钱交了,杨锐那小子有钱,到时候让他出了钱,不像话。”
杨迪没办法,道:“那算多少尺布?”
“大概身体体重多少?”
“身高?比我儿子高20公分,胳膊腿的稍微粗一点。”杨迪将儿子谢震拉过来,先是拍了一巴掌道:“让你小子光吃不长个子。”
谢震叫冤也没用,被老裁缝拉在一遍,仔细的摸了一遍。
“给260吧,算你们便宜点,本来要三百呢。”老裁缝给报了价。
“这是南湖的两倍价了。”杨迪不满意了。
“料子好。”老裁缝冲着杨山笑。
杨山很满意:“就得用好料子。”
“这是我们店里最好的料子了,满四九城里,您找不到更好的。”
杨迪不信,道:“太贵了,要不然,我们再去别处看看。”
“这样……我再便宜30块,230最低了。”老裁缝拉了一把杨迪,又道:“老爷子出个门不容易,你忍心他陪着你四处转悠啊,车费也不便宜吧。”
出租车的确是不便宜,随便坐坐就过十块了。
杨迪犹豫了一下,道:“220块,我再喊侄子来量身。”
老裁缝一副痛苦抉择的模样,片刻后拍了一下大腿,道:“得嘞,您都这么说了,我就让给您了。220,我亏本做了。”
杨山很满意对方亏本,当即道:“给杨锐打电话,让他来量身。”
yi一个小时后,又惊又喜的杨锐出现在了小巷子里。
“先试衣服。”杨山不由分说,先将杨锐交给了老裁缝,自己站远了一点看。
还是二姑杨迪看不下去,小声给杨锐说清楚始末。
杨锐哭笑不得的站在店中央,两手伸直了让裁缝量体,眼睛瞅着爷爷的装束,有些发呆。
此时的杨山,站的笔直,如松树一般,衣服下摆几乎到了裆部,前襟束着脖子,最令杨锐惊讶的是袖口,正常的西装,是衬衫露出袖口一厘米,杨山的西装,却是盖住了手背。
杨锐此时赫然发现,老裁缝量胳膊的时候,竟然也是量到了自己的手指末端。
“袖子做太长了吧。”杨锐小声说话。
老裁缝微微笑:“你看电视里的领导,都是这么穿的。”
杨锐回忆了一下,没印象。
“也不会这么长吧。”
“你不懂。”说完,老裁缝回到门帘后的小隔间,珍之重之的拿了两个相框出来。
里面的照片,正是身着中山装的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讲话的照片,袖至手背。
“这是中山装。”杨锐说。
老裁缝再微微笑,拿出了另一只相框,正是前两年,领导人身着西装亮相的照片。
杨锐非常服气,他还从来没有注意过,原来中国领导的服装,竟然都是大一号,袖超长的版型。
“过两天,我要参加老战友的聚会,你和我一起去,就穿这套衣服。”杨山同志一锤定音。
……
981。第981章 沽名钓誉
军区招待所内,灯火通明。
杨锐挽着爷爷的手走进其中,立即被耀眼的勋章给闪瞎了眼。
杨山同志突然有些近乡情怯的站在了门口,有人来问,亦只是哆嗦了两下嘴唇。
杨锐于是代为回答道:“我爷爷以前是大湖营的通讯员……”
“您是杨山同志吧。”门口负责迎宾的也是位军人,却是浑身透着机灵劲。
杨山点点头,说:“你知道我?”
“知道,我们军长给我们说了,您当年为了送一份信过去,半夜摸着敌人的战壕边儿爬过去的,嘴里就叼着拉环手榴弹。”迎宾的军人快人快语,说的杨山老怀大慰。
杨山不禁回忆往昔,道:“叼着手榴弹是真的,那是怕被敌人俘虏了,把信给丢了。摸着战壕爬就是吹牛了,敌人也不是泥捏的,战场上动不动就有诡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