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4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物种,好奇者大有人在。
  而在离子通道实验室内做鉴定的原因也很简单,杨锐决定首次采取PCR鉴定来源的方式。
  PCR技术自杨锐发明到现在,也就是两年时间。
  在生物分类学上使用PCR技术,是很自然的想法PCR是复制和比较DNA的技术,DNA是生物遗传物质,生物分类学要寻找同源生物……所以,生物分类学的专家们在一年多以前,就开始应用PCR技术了。
  不过,对于8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来说,两年时间,却是如此的短暂,别说是普及了,尝试也就是刚刚开始,面向国内的PCR仪倒是简单,可试剂什么之类的并不能说是便宜,最重要的是,大部分学者还处于学习前几年的进口知识的状态,就像是高中生顾不得大学教材的变化一样,国内生物学界的总体变化依旧是迟缓的。
  谢教授身为北大的植物系教授,这一次也是想借着与杨锐的关系,开始从头学习PCR。
  因此,少量的交流后,谢教授就直接带着标本来到了杨锐的实验室。
  学生们也就一拥而入了。
  ……
  胥岸青出神的望着离子通道实验室的天花板。
  重新装修过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地板光洁明亮不说,天花板也是用复合材料做出来的,与如今常见的洋灰顶,或者涂料刷的白顶截然不同。
  当然,这样的装修水平也算不得稀奇,胥岸青不知去过多少处。
  可是,想想这里竟是杨锐的地盘,杨锐竟然是这间实验室的负责人,胥岸青就觉得满心奇怪。
  “我当年也是全国高考第二名呢。”胥岸青莫名其妙的想起了往事。要说的话,大三的胥岸青,已经有段时间没有回想高考云云了,他的大学生涯很顺利,当然是比不上杨锐,但也是非常的顺利,他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了,尽管是中文期刊,但依旧,这是北大也只有少数人能达到的成就。除此以外,胥岸青还是学校乃至于国家级奖学金的获得者,他的学习成绩长期保持在年级的5%之前,在不到100人的年级里,这意味着他始终是年级前五名。
  不像是30年后,80年代的学生成绩,是非常有价值的。首先,从最功利的角度讲,学习成绩是能决定毕业分配的,而且具有非常大的权重。在国家分配的政策下,任何一家单位想要分配到大学生都是很不容易的,是需要竞争和争抢的,当他们好不容易拿到了分配权之后,他们自然希望得到好的学生。
  比较热门的岗位,例如北京的部级以上的机关单位,如果是在普通重点学校招生,基本都是只要优等生的,而在北大,学习成绩排名年纪20%的学生,都能凭借优等生的成绩成功出国,并拿到发达国家的全额奖学金。
  就80年代的环境来说,不管是哪一项,都将彻底的改变人生,并在未来四五十年里,过上与普通成绩的学生截然不同的生活任何一条路,基本都能做到,不偷不抢不贪污,退休之前五套房。
  在学习成绩以外,胥岸青的社会活动也进行的很顺利,虽然家庭背景不可避免的帮了忙,但是,能在大三就入党,并顺利的进入学生会,进而成为学生会后勤部的部长,胥岸青也是做了不少工作的,身为北大学生会的成员,他今年还弄到了参加全国大学生联合会的资格,就学生组织来说,他也差不多要做到顶了。
  然而,所有这些成绩,这些偶尔会让胥岸青有点小骄傲的成绩,却被一面毫无花色的天花板压的透不过气。
  建立两年有余的离子通道实验室,正以煌煌之势,展现着它的风姿。
  X射线生物风姿衍射仪、流式细胞仪、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同位素比质谱仪、双向电泳系统,超速离心机,离子色谱仪……
  不需要认识这些仪器本身,只看它们的形态模样,已然足够震慑。
  而仿效后世一流实验室的设计,更让今天的离子通道实验室,表现的像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事实上,80年代的学生,也没机会看什么科幻电影,科幻小说倒是有的,但是,不管他们怎么想象,恐怕也想象不出,一间耗费了400万美元一并600万元人民币,打造出来的实验室有多么的壮丽。
  “谢教授,电镜在这里。”杨锐向谢教授和随行而来的学生们简略介绍了实验室,就将人都给拉到了实验区。
  实验区略显拥挤,好在倒算安静,身处这样的环境,大家自然而然的变的轻手轻脚,低声交谈了。
  谢高宜点点头,来到扫描电镜前,看了一会,略有些不好意思的道:“这是岛津I400的电镜仪吧,我还没有用过。”
  “让张学通帮忙操作。”杨锐说着将张学通喊了过来,这才开始了正式的物种鉴定工作。
  在PCR技术发明以前,也就是DNA鉴定可实现以前,显微镜鉴定是形态鉴定中最常用的方式。
  大部分物种虽然在宏观层面,颇为相像,以至于普通人难以区分,但在微观层面,显微结构的差距却是巨大的,不需要特殊训练就能分辨。
  谢高宜兴致昂扬的开始了观察,而且是一边观察,一边手绘图像,强的离谱。
  不用他画太长时间,新植株的形态就展现了出来,明眼人都能看出茎叶部分的异同来。
  “杨锐,我看你是可以开始考虑,给它起名字了。”谢高宜的心情不错,给了杨锐一颗定心丸。
  议论声,不由的变大了。
  就连白玲都诧异的望向杨锐。
  这个运气也太好了。
  杨锐似无所觉的问道:“起名的话,有什么要求?”
  “现在都是用双名法,正式名得是拉丁文,这个没关系,我到时候给你翻译过来。咱们先起中文名。它是蓝刺头属的,这个是不能变的,你可以起一个名字来修饰它,可以是形态,可以是地名,也可以是人名……”谢教授说到人名的时候,周围的同学都是一阵激动,这可是将自己的名字流芳千古了,虽然真没几个人关心植物名什么的,但万一能入药了呢。
  想想看,十克人参配三钱当归并两株杨锐蓝刺头做药引子喝下去,什么感冒都得好掉吧。
  “张飞蓝刺头吧。”杨锐的声音,将所有人的臆想给打断了。
  谢教授没听清似的问:“是要纪念谁吗?”
  如果不是自己的名字的话,通常就是纪念某人了。
  杨锐耸耸肩,道:“我是按照形态来修饰的,它茎叶周围的一圈刚毛,很像是张飞的胡子的感觉。”
  谢教授整个人都不好了,忙道:“不用急着命名的,不用这么草率。”
  “不草率,我早想好了,就用这个名字。”杨锐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了一道选择题,以下四种,哪种不是以人名命名的:张飞蓝刺头,******蜥蜴,嘎嘎蕨,布什甲虫。
  杨锐甚至想好了参考答案:这道题目的干扰项是布什甲虫,在英语中,布什是灌木的意思,选择此项的同学,请不要在生物课上写英语作业!
  ……
  
第1115章 勾引
  
  认定一个新物种,并不是轻松的工作,首先就得查询有没有前人的重复发现,仅此一项,有没有电脑的时代都能累死人。
  如果翻开植物分类学的书来看的话,一大堆的动植物后面,都有数量不菲的“异名”,拥有三五个异名,或者更多种异名的动植物不胜枚举,而“异名”的意思,基本就可以说是“矮油,认错了”的意思。
  即使分类学家们再认真,鉴于地球上的物种如此繁多,出现异名依旧是不可避免的事,为了不成为异名组的一员,谢教授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辛劳。
  不过,有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电镜使用,又有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科研狗可供驱使,谢教授倒是很愿意帮忙。
  光是能用一下新款的电镜就不容易了。
  不像是杨锐,动辄百万的购买设备,谢教授虽然也是北大的教授了,一年的经费却只有10万元不到。
  这其实才是正常的经费分配模式,做植物分类学的,一年能有几万元的经费,已经很不少了。
  这些钱,自然也不是让谢教授来添置设备的,要用设备,他就去公共实验室里,其经费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交到公共实验室里,用来给大家一起购买设备了。
  这自然是不太爽的,可也是没办法的事。
  杨锐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前年刚组建的时候,还是一台仪器一台仪器的攒机模式,谁都没料到,他竟是攒的如此之快,一两个月就一台的速度,让他的实验室已然成为国内顶级的生物学实验室。
  比他的实验室好的也有不少,但要说全面超越就不太可能了,再怎么说,杨锐的实验室里的仪器都是新采购的。
  身为研究者来说,仪器的所有权固然是个好概念,但偶尔能够用用,也是很开心的事。这就像是小孩子去迪斯尼乐园玩,他当然想要迪斯尼乐园是自己家的,奈何投胎的时候不努力,后天再怎么督促老爹也没用了,但是,就算排队玩游乐设备,也还是很乐意的。
  此外,谢教授还从杨锐这里,学到了PCR的基础使用让PCR的发明人当面教导PCR的使用,这种机会自然是不常有的。
  因此,到了“张飞蓝刺头”的新物种发现的论文出栏,负责执笔的谢教授,竟是干净利落的将第一作者让给了杨锐。
  杨锐也没什么犹豫的就笑纳了。虽然民间对于新物种的发现很感兴趣,可从学术的角度来说,一篇新物种的论文就很普通了,要是鉴定出来一个新类群倒是有点厉害,仅仅是蓝刺头属的新种,也就只能发表到中文期刊上过过瘾了,谢教授用鉴定工作兑换杨锐的PCR教学,也算是公平交易。
  另一方面,凭着杨锐在生物学界的声望,他发表一篇新物种的中文论文,更是一路绿灯。
  往常需要两三个月,甚至四五个月时间的审稿,只要九块八……不是,只要八九天,竟就给审结了。
  不用说,《植物分类学报》的编辑,肯定是没遵守双向匿名的标准,而向审稿人透漏了杨锐的身份。
  在国内,或者说,在全球范围内,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事,尤其是大人物发表论文,更是几多欢喜几多愁的故事。
  如果严格遵守双向匿名的标准,谁知道负责审稿的学者,会不会脑子一抽,就给拒稿了?说不定还会写上一封言辞激烈的评语。
  像是杨锐这样的学者,在中国生物学界,已经是顶级水平了。CNS都发表了一遍,又是GMP委员会的委员,还有不俗的战绩,声望刷的几乎破顶,再加上名下拥有两间实验室的管理权,可以说,他的动向完全有可能改变中国生物学的走向了。
  这样的学者,要是被一家中文期刊拒稿,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中文期刊的拒稿理由充沛,那自然不用说了,期刊和拒稿人都能刷出大大的名声,但是,就中文期刊目下的成色来说,他们想找一位能与杨锐对等的生物学家审稿,都不太可能,又有何资格拒稿?
  这就好像是达尔贝科投稿到美国的普通期刊上,结果被科罗拉多大学不知名教授给拒稿了一样。
  学术界内的轰动效果一定会有,但绝对不是期刊社想要的。
  从期刊社的角度来说,高声望的顶级学者的论文是多多益善的,而高声望的顶级学者的论文也不是不能拒稿,可要是拒稿的话,他们希望审稿人最好是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
  要是遇到那种审稿人正好太忙或者太懒,结果将审稿交给了手底下的学生来做的坑爹事此类坑爹事实在平常那拒稿事件可就有意思了,等于说,顶级学者的论文被狗给拒了,就算圣诞节过的不好,狗也没理由这么爽来着。
  也是因为期刊社、审稿人甚至论文发表人有种种顾虑,双向匿名的标准,在学术界向来只是普通学者的专利。
  杨锐在世界顶级的期刊社或许还没有特权,但偶尔涉足一下植物学界,得到特权却是自然而然的。
  没几天的功夫,竟而有社会媒体,将“张飞蓝刺头”给报道了出来。
  于是,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想要采访杨锐,问问他与诺贝尔奖的事情的媒体,才猛然发现,好家伙,怪不得找不到杨锐,这厮原来跑到野外去了。
  要说跑到野外也就跑到野外去了,逃避媒体的事,普通人见的少,媒体记者见的还少吗?
  但是,正常人跑路,怎么想也不会发现一个新物种吧。
  而且,还给新物种起名“张飞”?
  你究竟是想隐姓埋名逃避媒体呢?还是勾引媒体去采访呢?
  记者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第1116章 要我上春晚
  
  当然,思考本身是不影响行动的。
  没两天的时间,又有记者奔到了离子通道实验室,虽是采访无果,可还是发表了文章。
  现在的报刊,原本就不要求真人真事,采访详情什么的。
  更厉害的,则是又玩起了伏击的把戏。
  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计,对杨锐这样的普通人来说,效果依旧突出,稍不留神,杨锐就被京城电视台的记者李冲给拦住了。
  李冲也是老相识了,当年给杨锐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就有他的参与,后来为了抗心律药律博定满世界打官司的时候,李冲也算是帮了不少忙。
  看着李冲同志从灌木丛中走出来,杨锐也不好像是遇到其他人那样拔腿就跑,只是满脸苦笑的站定,道:“您可真是有耐心。”
  “没办法,我们也得写年终总结呀。我考虑着,写个采访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锐,能加分来着。”李冲也是个好性格的人,多次采访过杨锐,看见他了,顿时觉得悠哉起来,浑身都透着笑眯眯的劲头。
  杨锐摇头:“实话实说,我先说好,这句话你要是说出去,我是不承认的,我今年不可能得诺贝尔奖的。”
  杨锐也是看在李冲是电视台记者,且手里没有带着设备的情况下,才如此明白的回答。
  不过,他也不怕李冲就报道出去,他此前不承认,只是出于配合达尔贝科关于基因组计划的宣传而已,国内的报道要传出国还得一段时间,再者,就是真的传出去了,造成的损失也可忽略。
  说不定还能激起点新波澜呢。
  李冲倒不奇怪杨锐的回答,他这么说,原本就是带着些恭维,再者说,没人认为提名了就会得奖,反而是见杨锐说的慎重,让李冲来了好奇,问道:“诺贝尔奖不是明年二月才颁布?你现在就肯定自己没拿奖?是因为欧美国家的歧视,还是诺贝尔奖的黑幕?”
  李冲的问题如此的时代特色,以至于令杨锐有些不知所措。
  诺贝尔奖有没有欧美国家的歧视?肯定有啊,只要是人评的奖,那就肯定是有歧视的,奈何杨锐拿不出证据来。诺奖有没有黑幕呢?那肯定也是有的,同样的原因,杨锐也是拿不出证据来的。
  拿不出证据的事,以杨锐的身份,怎么好胡说呢。
  他现在要是信口开河,以后拿不到诺奖才是真的。
  想了这么一遭,等杨锐再抬起头来,李冲已经满面狐疑。
  好在杨锐有准备好的话,连忙道:“你想多了,我刚才说的意思,是诺奖在10月份就决定名单了,我知道自己不在名单上,所以没吭声。”
  “你不在名单上?你怎么知道?”
  “我说可以,你报道出去,我可不承认的。”杨锐依旧维持着和达尔贝科商量好的计划,不过,他也不能太冷落李冲这样关系好的记者,对学者们来说,能笼络两位媒体朋友也是很重要的,否则,你和公众世界就是断层的,现在可没有公众号给大家用。
  李冲也一直很注意和杨锐保持好关系,立刻道:“你放心。”
  “其实没你想的那么复杂,每年十月,名单出来,诺奖的委员会虽然不对外公布,但是会通知获奖人的。”
  李冲愣了一下,道:“所以说,诺奖获得者,10月份的时候,就能知道自己获没获奖?”
  也不怪李冲不了解情况,一方面,记者本来就是追求一知半解的人,另一方面,诺奖在80年代的中国,并不是特别流行的话题,大家现在喜欢谈论的主要还是气功、海灯法师和水变油,哥德巴赫猜想算是中国人知道的最接近科学的科普了,但能说出1是质数的没两个,说的全是一加一等于二。
  单就诺奖来说,因为向来和新中国没什么关系,所以,能知道2月份颁奖的记者,已经算是专业记者了。
  知道10月份是出名单日子的,那肯定不是普通专业记者了。
  杨锐这时候淡定多了,带着李冲进到实验室内,又坐到重新盖好的食堂内,道:“这都年底了,我还没得到通知,所以诺奖肯定是没戏了。我也就告诉你一个,不说出来,是因为美国方面有一点要求,希望保持神秘感,所以,你也得替我保密,我先谢谢了。”
  杨锐从自助餐的柜台拿了两瓶北冰洋汽水,打开了,一瓶递给李冲,用另一个瓶子轻轻的碰一下,道:“以水代酒,多谢了。”
  李冲苦笑连连,道:“我们都是自作多情了。大家猜来猜去的时候,知道的人早都知道结果了啊。”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诺奖获得者都知道消息了,还有委员会知道消息了,那瑞典皇室知道消息也不奇怪,李冲在媒体做了半辈子,这时候想,诺贝奖的消息,肯定是各种私人场合的谈资,加上有心人的打问,那再扩散一圈都是少的。
  可是,就这么多人知道的消息,放在报纸上的时候,竟然还像是秘密似的。
  李冲不禁有些荒谬的感觉,道:“听说国外的赌场还为这个开赌局,那不是送钱吗?”
  “到了10月,赔率就低了。”杨锐接着笑笑,道:“赌场又不是为了和赌客对赌开的。”
  李冲没追问后一句话,却又无言以对。
  犹豫片刻,李冲才重新找准采访的方向,道:“我听说你找到了一个新物种?”
  “张飞蓝刺头,我给命名的。”杨锐稍微露出一点得意的表情,不是为了找到新物种,而是为自己起的名字绝妙。
  李冲也觉得名字有意思,放松的喝了一口北冰洋,笑问道:“真的起名叫张飞?是应着哪个?”
  “它的茎周围,有一圈的刚毛,就是有点硬的细毛,像猪鬃那样。我觉得张飞的胡子就该是这种。”杨锐一副我琢磨了很久的模样。
  李冲却是听的汽水都不知道放下来了:“就为了这个?”
  “什么叫就为了这个。”杨锐充分的表达了不满。
  李冲扯扯嘴角,道:“你都说像是猪鬃一样了,叫猪鬃蓝刺头,不是让人更容易理解?”
  “为什么要让人容易理解?”杨锐反问。
  这个问题一下子问住了李冲,是呀,为啥要让人容易理解呢?为什么呢?
  杨锐望着李冲,露出神秘的微笑,说:“起名字的是我,背题的又不是我,你说对不对?”
  李冲不免变的不知所措了,他仿佛感受到了某种恶意,却又无法确定。
  “那个,我听说你主持进行的牛的胚胎移植,进行的很顺利?”李冲换了一个角度说话。
  “是进行的很好,我们已经履行了给中牧总公司一万例牛胚胎移植的合约,恩……你也没带摄像机,咱们这么聊天,有什么意义吗?”杨锐后半句话,更是突如其来的令李冲无奈。
  “我算是做个提前考察,要不然,你以为我为什么埋伏你一天时间。”李冲莫名的感觉疲倦,心想,是因为和科学家聊天就这么累吗?
  杨锐却是呵呵的一笑,说:“记者埋伏人,还需要理由吗?”
  不等李冲回答,杨锐又转头问道:“提前考察是做什么?你们又有啥计划了?”
  “和之前差不多。”李冲有意含糊。
  杨锐却是不信,道:“你们总不能再给我拍个纪录片吧,这才多长时间,要我是你们台长,现在已经后悔前半年拍纪录片了,现在拍多好,还能顺带把张飞蓝刺头什么的,一起记录进去。”
  “我们才不想把张飞蓝刺头拍进纪录片里。”李冲嘟囔了一句。
  杨锐没听清,问:“你说什么?”
  李冲连连摇头,道:“我说,以后说不定还可以拍个纪录片的下集,也不是不可能。”
  “那你今天是为了什么来埋伏我的?”
  “那个……”
  “老李,你可是和我关系最好的记者了,我有什么消息,也都是优先考虑告诉你的,你不能把我蒙到鼓里啊,再说也没有必要,对不对?要是坏事,我可不配合了。”杨锐学着当年看来的招数说着话。他和导师在制药厂工作的时候,见到最多的除了工人,就是各形各色的医药公司人员,他们和媒体交流的方式,也基本都是所谓的共同利益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制药企业和媒体还真的是拥有共同利益的,因为媒体是要钱生存的,而制药企业向来钱多的恨不得用火点起来好炫的红火些。
  李冲虽然没有正式迈入商业化媒体时代,但他也确实很在乎与杨锐的关系。
  略作思考,李冲就半伏下来,压低声音,道:“我说给你,你不能和外面人说,说了,我也不承认。”
  “和我刚才说的话一个意思,可以。”杨锐笑笑。
  李冲点点头,表情严肃的道:“你知道,央视和我们联系很紧密,今年,他们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