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4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锐拿着话筒,节奏缓慢的讲述着自己的观点。
在讲台的下方,是密密麻麻的近三百名学者落座,还有相应的学术媒体在列。
这原本只是面对863计划的一次项目申请会议,不知怎么的,规模就从9名评委,增加到了近300人。
其实杨锐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可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项目申请,如果相关领域的学者不好奇的话,那中国学术界也就算是垮台了。
如果要给一个符合大众习惯的比喻的话,在86年的中国,做”G蛋白偶联受体”的项目申请,就好像航天局开项目评审会,审查的项目是“天狼星的登陆与殖民计划”。
大家当然都知道天狼星登陆与殖民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甚至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但是,由于申请人是声名卓著的“杨锐”,那么,哪怕是为了知道300年后的远景是怎么样的,大家也还是愿意来听一听的。
事实上,彻底研究清楚G蛋白偶联受体是怎么回事,这个难度与太阳系外的殖民,还真不好说是谁难谁易。
杨锐哪怕只是迈出一小步,也足以令大家听下去了。
然而,杨锐可不是只想迈出一小步的。
他拿着话筒,看着下方的人群,这些也许代表了中国蛋白质领域最高水平的人们,声色清朗的道:“一些结构生物学研究,已经得到了较低分辨率的结构,让我们看到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大致走向,但是,这些结构太过于粗略了,有太多的问题无法解释。”
“我希望解释其中的部分问题。”杨锐并不高傲,也没有丝毫要谦卑的意思,道:“我想解释的问题如下,第一,为什么同样是七次跨膜结构,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数百种不同分子,为何能特异性的识别出小到光子,大到蛋白的底物分子,而这些底物分子,无论是形状、性质还是体积,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第二,我想知道,受体的信号传递问题。”
如果说,杨锐说第一点的时候,在座的学者还能笑着看他表演,听到第二点的时候,众人却已是轰然议论了起来。
因为杨锐根本是提出了两个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方向。
研究结构,还是研究信号,这是两个环节,也是两级难度的。
做结构的是不会跑去做信号的,做信号的是不会跑去做结构的,虽然都是蛋白质领域的内容,但基本属于两个分支,而且,这两样是互相比较的难,为什么要同时去做?
包括9名做评委的高阶学者,现在都在皱眉看向杨锐。
杨锐只若不见。
他当然知道结构和信号传递两个问题非常之难。
事实上,只要做出任何一个,就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两者合并,就是一个完整的诺贝尔奖按照《诺贝尔奖基金会章程》,诺贝尔奖是可以同时奖励给3个人的,在《章程》的第四节,它是如此规定的:“奖项可以评分给两项工作,每一项工作都要值得获奖,如果两个或者三个人共同完成了一项值得获奖的工作,奖项就应该同时颁发给他们。但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一种奖都不能同时授予三个人以上。”
在80年代以前,或者更早一些,在60年代以前,诺贝尔奖经常性的会颁发给一个人或者两个人,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也是随着诺贝尔奖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三个人授奖已是常态。
例如杨锐现在进行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和信号,原本就应该由美国科学家莱夫科维茨和克比尔卡分享。
但那是2012年的事了。
杨锐既然选择了提前研究的模式,自然不想再玩什么分享的模式了。
再者,结构和信号一起做出来,才能大致的让人了解G蛋白偶联受体,缺一不可。
杨锐要是只做其中一个,依旧指不定啥时候能得诺奖。
G蛋白偶联受体和其他的领域不太一样,因为该领域太难了,所以,积累固然是需要的,有时候却还要看运气和灵感。
所以,12年的诺贝尔奖和02年的诺贝尔奖,甚至92年的诺贝尔奖,并没有太遥远的距离,至少对杨锐来说,并不是不可逾越的距离。
当然,这东西得奖的几率也是超大的。
正常点的诺贝尔奖,等上十年八年,或者二十年的得奖,算是正常的,倒霉的等到人死灯灭了还没等到颁奖的,快一点的则是PCR这样的,通常等个几年就有机会。
但是,G蛋白偶联受体就厉害了,就12年的版本来说,11年得到成果,12年就给颁奖了。
没办法,这东西实在是太过于王道了。
当然,这也不是说做出G蛋白偶联受体,就一定能第二年获奖,只能说是又增添了一个砝码罢了。
刷诺奖和打神装是一样的。
你知道BOSS会出神装,终极BOSS是大概率,大BOSS是小概率,小BOSS是有几率,所以,正确的刷法不是刷一个终极BOSS再看脸,而是堆BOSS堆出尸山来,那神装终究是要落在你手里的。
杨锐对运气不是很有信心,但对自己刷BOSS的能力,还是相当有自信的。
在又讲了几点以后,杨锐将话筒交还给了今天的主持人,也是项目的推荐人,朱院士。
“感谢杨锐同志,接下来,有问题的评委请提问。”朱院士的声音懒懒的,眼神则是在一群人脸上好奇的打转。
他想知道有几个人是真的听懂了。
评委们则是齐齐的坐直了身子,几个人也是差不多时间的发出了声音。
“你先吧。”
“您先问。”
“您先请。”
几个人又连连谦让。
之后,坐在评委正中的钱教授道:“杨锐,你的计划看起来不错,是否有些过于宏大了?”
“的确是一个宏大的计划,但我有信心,能够通过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完成这项计划,并且证明离子通道实验室是世界一流的实验室。”
哗。
看台上的学者们,又纷纷议论了起来。
杨锐只是微微点头,看看朱院士,又回过头来,道:“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已经筹集到了600万美元,以及200万元人民币的经费,此次,向863计划申请300万元人民币的总经费,也是为了增强的我们实力……”
杨锐锋芒毕露,再没有要有任何谦虚的意思。
站在王道上往前冲,所有人都会看到你的,再畏畏缩缩的藏着也是藏不住的。
而以600万美元做冲角的锋芒,还真的是许多人都无法抵抗的。
钱教授也不禁悄悄的坐了下来。
他现在再提问,只会自取其辱了。
“接下来,还有哪位有问题吗?”朱院士轻轻的问。
九名评委齐齐摇头。
“那现在表决吧,同意通过该项目与申请金额的人,请举手。
九只爪子齐齐的举了起来。
“好,我宣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第一个项目,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与信号,正式通过,负责人为北大的杨锐……”朱院士话音未落,掌声就轻轻的响了起来。
越响越大声,越大声越响。
第1194章 未来太美
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
朱院士等多名专家,参观了G蛋白偶联受体组的准备情况。
苏先凯,范振龙和王思胜对此激动万分。
在参观活动的最后,朱院士认真的发表了演说:“863是中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G蛋白偶联受体的项目,又是863计划的重要项目,希望各位能把握机遇,再接再厉,为我们863计划,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升起一颗夺目的启明星。”
几只小牛纷纷点头,恨不得将自己的牛头折下来下拆骨做成牛头烧肉,以证明自己的拳拳之心。
“我们一定坚决完成任务。”范振龙同志的觉悟,再次得到了展现。
朱院士满意的点头,道:“这是国家项目,也是国家的任务,大家要珍之重之。当然,我们这边也会尽可能的支持各位的工作。大家如果有什么工作和生活方面的顾虑,尽可以提出来。”
几个人互相看看,都纷纷摇头。
杨锐咳嗽一声,道:“大家有要求就提,不要客气,现在不提要求,什么时候提要求?以后再说,我可没有朱院士的办法多。”
他这么一说,苏先凯等人也就不客气了。
苏先凯第一个道:“我前几年才从外地搬过来,虽然老婆工作解决了,但小孩上学的事情一直不好办,现在还是借读,如果能把学籍的问题给处理了,我就再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
学界的事是朱院士最熟悉的,他毫不犹豫的点点头,道:“没问题,我让小陈跟进,争取三天内解决问题。”
王思胜一看,也赶紧道:“我这边也有些小顾虑,不知道朱院士能不能解决。”
“你说。”朱院士和颜悦色的。
“我以前在清华教学,到了北大以后,我这边的工作是方便了,我夫人就有些不满意,主要是她在那边变成了单职工,宿舍就不能保留了,这样中午就没地方休息了,另外,我也想把孩子转学到北大这边……”
“可以。”朱院士沉吟了一下,看看后面的人,道:“老黄,你能给办了不?”
“能行。”老黄没有思考太久。
“这位……范研究员呢?你有没有生活和工作方面的要求?”朱院士看向范振龙。
杨锐亦是如此。他也有些好奇,向来很有觉悟的范振龙,会做何要求。
范振龙亦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朱院士默默的等着。
他今天过来,并不是心血来潮而许诺的,更多的,是代表乔公来给离子通道实验室以支持的。
成为国家项目以后,863计划给出的经费虽然远远不足以支持G蛋白偶联受体组来完成项目,但是,其他方面的支持,还是能够做到的。
这也是各种国家项目的通行做法。
现金奖励在这个时代是不流行的,给起来麻烦,效果也不好,因为几十上百块钱的现金奖励,往往就会引起轩然大波,而这么一笔钱,相对于许多学者的付出,又实在是九牛一毛。
以比较容易量化的工程项目来说,10年以后,如果做一座建筑的工程图纸的话,每平方米20元是非常便宜的价格了,复杂一点的建筑,60元每平米也是有的,许多高端的工程设计师在建筑设计所,或者偷偷做私活,都能拿到相当的价格。
而能做国家项目的建筑设计师,其每个月所能产生的价值都在数十万元以上。
在80年代,做私活的“星期天工程师”,虽然不可能做一个私活就拿五位数往上,四位数却是不难的。
但是,一旦开始进行国家项目的话,加班加点的工作,却是不可能再有相应的报酬的。
这种时候,唯有国家单位能够拿出来的非现金奖励,往往是一种有效的补偿。
例如解决子女工作,亲属工作的,解决个人婚房住房的,解决子女就学,父母就医的等等,都不一定是用钱能买到的公共服务。
当然,总有人会发扬风格,拒绝得到补偿的。
像是范振龙同志,最近一段时间表现出的情怀,就很让杨锐怀疑。
这时候,范振龙也缓缓的开口了:“要说要求,我也是有的。”
因为就剩下他一个了,大家就都看向范振龙。
范振龙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饱含着深情,说:“我现在想评先评优评职称,不知道朱院士能做到哪一步?”
一口气三个要求,还说的如此之顺,让杨锐亦是佩服之至。
朱院士愣了一下,问:“评先进评优秀,是你们单位自己的事,我不能干涉,职称的话,你现在是什么职称?”
范振龙委屈的道:“助理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就相当于讲师,比副教授还低了一级。
朱院士点点头,道:“如果完成了这个项目,我想提拔一级是可以的吧。”
“多谢朱院士。”范振龙顿时眉开眼笑了。
杨锐翻翻眼皮,走到范振龙身边,小声道:“老范,你今天怎么不发扬风格了?”
“这是荣誉,荣誉怎么能不要。”范振龙一副我很实在的模样。
杨锐莞尔。
朱院士清咳一声,道:“杨锐,你自己就没有什么要求?”
“我能有啥要求。”杨锐失笑,道:“我不缺吃不缺穿的,又在学校里读书,没有要求。”
“你这是发扬风格了。”朱院士挑起眉毛,道:“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这个店了,你真要是没有要求,我就走了。”
“别……等我想想。”杨锐暗道,这个便宜可是不要白不要的。
他略作思忖,想了又想,道:“给我配个厨师。”
“啥?”朱院士没听懂。
“我想要个厨师,国家一级往上的。”杨锐说着口水都要掉下来了,道:“要那种味道做的确实好的……”
朱院士听的傻掉了,要说这些年,他也算是解决过不少奇葩的个人问题了,但杨锐的这个问题,还真是质朴而古怪。
“厨师……给你个人安排好像……”朱院士想说不够级别,换了个词道:“有点不太合适。”
“不能行就算了。”杨锐把口水收了回来,一副我很看得开的表情,道:“本来就是过分的要求,不能满足也就算了。”
朱院士顿时有些不好意思了,不说他是之前的话,就是杨锐同志捐给国家600万元的科研经费,也不至于让他的一个小小要求都不能满足啊。
不过,这个要求确实特殊,朱院士思忖良久,道:“我之后给你答复,能满足的话,我尽量满足。”
杨锐知道他可能报告给乔公,也不在意。
人活一世,做事业是要紧的,痛快也是要紧的。
他的身家都过千万美元了,事业也是做起来了,痛快就很重要了。
拿自己的600万美元出来做科研,一方面是为了做事业,一方面也确实是有想要推进国家基础科研的想法的,除此以外,也是为了痛快。
单纯的做科研是痛快的,但并不是做科研都是痛快的。
身为一条科研狗,做着导师的项目,没有自己的名字,每天累的要死还要努力学习看不到希望,改善生活的时候给方便面里加根火腿肠,还要承受朋友圈里早毕业的同学们的各种晒图炫耀,这样的科研是痛快不起来的。
想做什么科研就做什么科研,才是真的痛快。
同样的,满足口腹之欲也是痛快的。
现在没有什么方便的高档餐厅,高档餐厅是有,多数都是不方便的,偶尔一吃可以,经常去吃就太浪费时间了,做起项目来更是没有时间。
要是再晚个十年二十年的,杨锐也能自己出钱满足自己的想法。
但在86年,想吃的方便美味又不累,还真得找组织来解决。
杨锐之前请来的大厨,以后世的标准来说,已经是相当厉害了,但毕竟不是超神级的厨师,而朱院士若是向乔公申请能通过的话……
想到此处,杨锐整个人都已处于失神状态。
未来太美,人的想象力太弱。
……
第1195章 厉害了
“杨先生,请试试看。”余先尧傲然挺立,向前伸伸手,示意杨锐品尝。
在余先尧身侧,是离子通道实验的大厨们,正用钦佩的目光,望着余先尧面前的大铁板。
“西班牙铁板烧!”
“在西式的煎板炉上直接烤啊。”
“原料选的很考究。”
“直接到人家中牧的牧场里选的牛,看中哪头杀哪头,还把屠宰场给扫了一遍,能不好吗?”
大厨们的议论,并不会影响杨锐的食欲。
杨锐身着白衬衫,正襟危坐,煞有介事的拿起筷子,准备品尝国家特级厨师的手艺。
国家特级厨师,这可是真真正正的稀缺资源。
要不是有乔老的参与,这样的厨师,杨锐还真不好接触到,更别说余先尧并不是一个人,人家是带着徒子徒孙的一个团队的。
80年代人,都讲究为国家服务,去私人饭店是没出息的事,不愁工作的一级特级厨师更是如此了,一个个要么呆在老字号里做祖师爷,要么就是为各种国宴做准备,或者干脆就教书著书去的也有,总而言之,年龄和水平都到了特级的厨师,都不是好伺候的主儿。
要是放在后世,有这种水平的大厨的餐厅,评个米其林不会太难,给老板也得小心翼翼的对待。
杨锐自认为的正确对待方式,就是甩开腮帮子好好吃。
一片厚切的牛肉,满满当当的塞进嘴里。
杨锐使劲咀嚼了两下,赫然发现,竟是又嫩又韧,根本不用大力。
“好吃!”杨锐的词汇量也匮乏了,最主要的是,他不想浪费嘴里的美食。
普通的煎烤牛舌,都是切成薄片的,厚切的牛舌不是没有,但多数会有过熟或不熟的隐忧。
牛舌不是牛排,并不适合带着粉红色来食,也没有五分七分midum之说,恰到好处的牛舌,是切开来,中间灰色,两缘微焦的,而越厚的牛舌,显然越难烤制的完美。
而从口感上来说,厚切的满足感,显然是胜于薄切的,除此以外,丰厚浓烈的味道,也是厚切胜于薄切的。
至于兼顾柔嫩,这个就属于厨师的特殊技巧了。
杨锐一边嚼一边点头,顺便翘了翘大拇指。
“果然是个爱吃的。”余先尧忍不住笑了笑,道:“若是喜欢牛舌,转头我再取一块自家藏的风干牛舌,炖煮最佳。”
“牛舌还可以风干?”杨锐讶然。
“当然。袁枚的随园食单里说,牛舌最佳。去皮、撕膜、切片,入肉中煨。亦有冬腌风干者,隔年而食之,极似好火腿。”余先尧笑一笑,说:“我藏了两块风干的牛舌,也都是精选出来的好牛舌,拿一根给你尝尝。我们也不用全照着他的做,我有秘法。”
杨锐美的眼睛都眯起来了,毫不犹豫的对旁边的朱院士道:“得,我在生活方面,再没有要求了,一定安心工作,努力上进。”
说过,杨锐就对余先尧道:“再来一块牛腹肉尝尝?”
朱院士早就目瞪口呆又目瞪口呆了。
不过,回想起乔公知道此事时的目瞪口呆与哈哈大笑,朱院士又觉得自己不能表现的太正常化。于是,朱院士装模作样的淡淡一笑,说:“你的条件是满足了,但也不能每天就缠着余大师吃东西,一方面对身体不好,另一方面,余大师也不是你的私人厨师,人家每天最多只工作一餐,一周要休息两天,另外,不能替你宴请亲朋好友,且食材自理,像是刚刚说的风干牛舌,也不能就送与你了,得照价购买。”
“那当然,那当然。”杨锐连连点头,然后不看朱院士欲言又止的模样,直接扭头面对余先尧,问:“咱们继续?”
“已经好了。”余先尧在说话的时间,就将两块牛腹肉放上了铁板,此刻翻面撒了点盐,就铲到了杨锐的碟子里,道:“我这里总共准备了两片肚子肉,先烤了给你垫垫肚子,接着还有好东西。”
“什么好东西?”杨锐一边说,一边忍不住就将一块牛腹肉塞到了肚子里。
令人迷醉的汁水,瞬间充盈了口腔。
杨锐目光扫过朱院士的时候,眼角都是含着笑的。
朱院士浑身一抖,忙道:“你这样子,还怎么做实验?”
“我的工作不是做实验了,做实验室的他们。”杨锐指指身后的实验室,他现在的位置,是在小食堂的一角,新建的毛玻璃窗户,既能看到小院里的风景,又能保证一定程度的私密,属于小食堂里的小包厢,现在就被杨锐毫不客气的占据了。
实验室里是一定存在特权的,但根本永远是科研本身,而不是特权或者享受。当然,若是能做好科研的话,特权和享受也就随之而来了。
杨锐又将第二块牛腹肉夹进了嘴里,爽快的咽了下去,才指指身后,道:“我的包里打印了一份论文,你可以拿出来看一下。”
朱院士疑惑起身,从杨锐的公文包里拿出了一大叠的论文。
“不是那些,是前面一层,单独的一份。”杨锐盯着余先尧取出一块深红色的肉,顺便解说。
“哦。”朱院士放下大堆的论文,提起来的小心脏其实已经放下来了。
做科研项目的负责人,首要任务就是读文献和确定方向,能够做好这一点,项目其实就成了大半,至于具体的实验,找到恰当的人选也就行了。
“科比尔卡成功克隆出了仓鼠的贝塔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并且进行了测序?”朱院士看着满篇的英文,念出了摘要的核心部分。
杨锐点点头,道:“这就是我能吃牛肉的关键了。”
“你也想克隆一个类似的受体基因?”
“并不是。”杨锐摆摆手,道:“你往下面看,看结论。”
他为了找这篇论文,可是找的眼睛都花了。
朱院士立即返回去阅读,将有些偏长的摘要和结论都看了一遍,依旧不太明白。
“你要配合另一篇才能看明白。”杨锐觉得吊胃口吊的可以了,自己起身从包里拿了一篇论文出来,递给朱院士,道:“你对比着看。”
“这是牛视紫质蛋白的基因测序?”朱院士不是学生物的,依靠共通性也就到此为止了,此刻拉着同来的江教授一起看,同时小声的询问起来。
基因测序在86年,本身就有不小的威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