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4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G蛋白偶联受体,身为能够七次跨膜的蛋白质,它有着非常之复杂的分子结构,而这种复杂的分子结构,即使人类研究它的原因,也是它阻碍人类研究的原因。
牛视紫红质蛋白是科学家们找到的,最稳定,又最清晰的七次跨膜蛋白质。
至少在现阶段,确实如此。
当然,科学家的野望是无限的,他们总会想要更好的材料。
杨锐也想要,当他的实验室成为世界顶级的实验室以后,哪怕花费两倍三倍的经费,他也要探索这样的世界。
而在1986年的中国,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是没有资格这样做的。
普通的实验室,选定一种材料,或者为了分散风险,选定多种实验材料,直接开展实验,才是通行的做法。
杨锐将信心交给牛视紫红质蛋白质,如是而已。
这样的知识,对于杨锐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但对苏先凯等人来说,就稍稍有些生僻了。放在30年后,国内的研究生即使不读相关的论文,从同学师长口中,也能了解到大量的相关信息,可在86年的中国,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
国外的一流实验室是怎么做实验的,国外的顶级实验室是怎么做科研的,国内的普通学者是一点概念都没有的。
实验室管理更不用说了,全部属于不用保守机密的机密。
杨锐却很清楚,在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一切都是混沌不堪的,八六年如是,一六年亦如是。
只不过,相当于其他人,杨锐能够看到多一点的信息。
例如,在混沌不堪的视野中,找到最恰当的材料。
“我让人多送一批牛眼过来。”杨锐站起来,打了个电话,客气了两句,就挂掉道:“搞定了,老苏,咱们把规模扩大一倍,没问题吧。”
“一倍?”苏先凯有些不能适应的道:“咱们要不要一步步的来,先增加个20%左右的?”
杨锐叹口气,道:“增加一倍,就是一步步来了。”
他看一眼谷强和范振龙,道:“你别听他们说超出预计一倍,就是真的了,以你们目前的进度看,我觉得,你多提供一倍的牛视紫红质蛋白,都远远不够用。”
谷强不乐意了,道:“杨主任,你看不起人啊。”
杨锐挑挑眉,问:“说点让我看得起的话,你们现在做到哪一步了?”
谷强哼哧哼哧了半天,道:“我们接近了。”
“要不是看你们做出点心得了,你以为我会给你们增加材料?”杨锐半是即将半是鼓励的给了一句话,道:“别嗦了,你们也要吸取教训,不要让老苏的辛苦白费了。”
苏先凯的脸早就垮掉了,道:“我觉得自己就和做苦力的差不多,主任,我怎么说也是副组长吧,咱不能给我个更有点活力的工作?”
“你的工作就够有活力了,另外,咱们最近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就是生产牛视紫红质蛋白,所以,你这边就是主攻方向……”
“您骗我。”苏先凯饱含着怀疑。
杨锐郑重的道:“接下来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时间,会大量增加经费、材料、仪器和人员的地方,就是生产牛视紫红质蛋白,明白了吗?”
苏先凯这下子相信了,只是皱眉问:“为什么呀?”
“为什么?因为你的队友的实验水平低,做的慢,消耗量大,没有其他的好主意,就只能用材料给他们喂了。”
杨锐接二连三的激将,终于是将谷强给激了起来。
谷强同志拍案而起,道:“你看好了,我们不用喂,转天儿,我就把成功率给提高起来。”
“不错呀,会说北@京话了,儿化音读的像模像样的。”杨锐脸上突然就挂上了笑,让人猝不及防。
谷强被噎的没办法,不能就儿化音的话题聊下去呀。
许正平这时候咳嗽一声,问道:“杨锐,真的要把牛视紫红质蛋白的产量翻倍?”
“对,这是咱们赶上国外实验室的唯一机会。”杨锐有意说的严重一些,又道:“咱们要认识到敌人的强大,也不能太小看自己,你们的实验成功率的确是不高,但国外实验室的研究员呢?他们做多少次能成功?也是没谱的事。这是一个大项目,接下来的实验还很多,很漫长,咱们要从源头,就获得优势,这样才能消弭敌人的其他力量,对不对?”
“国外的实验室,难道不想从源头提高成功率?”范振龙问。
“第一,国外实验室不能确定,最恰当的材料,就是牛视紫红质蛋白。第二,就算他们意识到了,他们也是寄希望于接下来的实验的成功率。第三,他们获取新鲜牛眼的渠道,都赶不上咱们。”
最后一条,是杨锐半真半假说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杨锐建立遗传工程实验室以后,他与各家畜牧公司的关系,能够向他提供大量的动物性材料,局限于这么小小的一点上,这是世界顶级的条件。
范振龙在听到杨锐说第二点的时候,却是有些愣住了,他太了解杨锐的说话习惯了。
范振龙不禁怀疑的问:“你说他们寄希望于接下来实验的成功率是什么意思?”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杨锐咳嗽一声。
“不是,你说寄希望,你的意思是不应该有希望。”
杨锐呵呵的笑两声,没有直接回答。
范振龙再三追问。
杨锐斟酌着语言,道:“这么说吧,偶然性比较大。”
岂止是偶然性,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就像是各种星空探索计划一样,完全是用数量堆出来的。
用什么的数量堆出来?
牛视紫红质蛋白!
国外的顶级实验室,在这一点上,其实已经引燃落后了。
只有他们意识到牛视紫红质蛋白是最佳材料,只有当他们意识到需要大量的材料才能堆出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的时候,他们才算是赶上了离子通道实验室的进度。
当然,一旦国外顶级实验室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赶上来的速度是极快的。
杨锐只能尽可能的跑快一点。
范振龙则被杨锐的答案彻底震惊了。
他踌躇良久,问:“有多偶然?”
“你们放心做,我会组织生产足够多的材料的。”杨锐轻拍范振龙的肩膀,让他放宽心。
范振龙的心都要宽爆了!
第1204章 十倍
科学在最初,就是一种归纳总结而形成的人类活动。
晚上点起一盆篝火,有虫子撞到火上,捡起来嚼一嚼,嘎嘣脆,于是想,为什么有虫子会傻乎乎的撞到火上来呢?是因为它们傻吗?或者?是因为有神知道我饿,于是送了虫子给我吃?
经过日久天长的总结归纳,吃虫子的人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因为不管我怎么做,虫子都会撞到火上来,所以,明显不是因为神的原因,所以,就是虫子傻。
再到后来,人们发现了许多虫子是通过月光导航,以至于错误定向到了光源处,再次证实了是虫子傻的结论。
经过三步,猜想,归纳,证实,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大部分科学研究的进行方式。
G蛋白偶联受体高端到爆,但其研究过程,其实也是这样的。
就好像攀登喜马拉雅山,虽然需要各种各样的器械和准备,但归根结底,和爬泰山或者隔壁村的小山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不过,高端还是有高端的原因的。
像是G蛋白偶联受体,它现在根本就是卡在第一步上面。
猜想。
是的,就像是人类不了解火星,只能猜上面有什么,地下有什么,组成有什么一样,G蛋白偶联受体对人类来说,同样是处于繁复的猜测之中。
人们提出了种种的猜想,且不知道自己是否漏掉了100万个可能正确的猜想。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就像是远古人类一样,我们观察。
更多的,更多的,更多的观察……
在牛视紫红质蛋白之前,人类其实连观察的机会都没有。
因为G蛋白偶联受体很不稳定,难以提取,难以分离,难以纯化,更难以观察……
微观世界的事情就是这么麻烦,你不能用镊子将之夹出来,即使你有此类异能,你也不知道需要夹出来的哪个?因为你无法辨认它。
对于纳米级的蛋白质们来说,唯一的观察方式,就是将之做成溶液,不断的稀释,再抽取少量的溶液进行观察。
例如,将2克重的蛋白质粉末,溶于100毫升的液体……但是,蛋白质的团聚问题又需要解决,而对G蛋白偶联受体来说,更麻烦的地方还在后面。
这货不稳定,它在溶液中会崩溃。
想想看,一条单身的科研狗,放弃了中秋节,没有平安夜,忘记了圣诞节,过不了春节,终于在2月14那一天,以多年练就的手速,趁着一炉温热的G蛋白偶联受体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将它们射入显微镜下,然后……
它们竟然还是崩溃了。
求此时单身科研狗的绝望体积敲黑板,画重点,阴影面积求出来是没有用的,那是给初中生的练习题,阴影面积是物体的投影面积,除非物体是规则的,否则,投影面积是不能用来求体积的。
而对于绝望这种不规则体的体积的求法,最好的参考物是阿基米德:
将物体放入水中,排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但是,万一绝望溶于水呢?万一绝望在溶液中崩溃呢?为什么我就找不到一种溶液,能与绝望不发生反应呢?
好绝望!!
总而言之,在牛视紫红质蛋白之前,人类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观察,就是这样的死循环。
连观察都是死循环,连猜想的一步都没办法充分的进行,可以想象,后面的总结和证实,是何等的盲人摸象。
但是,有点碎片化的结果,总比没有好。
就是这样的碎片化结果,诺贝尔奖也是不吝于给出的,还给了好几个。
待到牛视紫红质蛋白横空出世。
生物界的大拿们终于松了一口气:终于有足够多的飞蛾了,我们可以好好的吃顿饱饭……不是,我们可以好好的观察一番了。
不过,大拿终究是大拿。
大拿是永不满足的。
所以,总有实验室按捺不住这样的想法:一种飞蛾感觉不太够啊,天天吃会不会单调啊,万一便秘了怎么办呢。
加上只是观察阶段,大家并不清楚需要多大的样本来观察,也就尚未进入白热化的拼数量阶段。
其实终究要进入的,就是看拼几种蛋白的数量了。
如果有的实验室找到了更好的观察对象,或者更多的观察对象,他们就能在接下来的科研竞赛中事半功倍。
然而,杨锐是很清楚的,他们想多了。
牛视紫红质蛋白就是最好的。
就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唯一的。
剩下勉强能用的几种,或者接下来找到的品种,要么太贵,要么不够好用,要么来源不够广泛换一种其他的科研项目,用贵一点的品种,或者数量稀少一点的品种,也没什么关系,反正经费够多,熬一熬就过去了。
可惜,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机构,实在是太拼运气了。
2块钱就想买个500万回来,这种事,作为娱乐项目是不错,但是,若是将目标扩展到两千万美元的时候,还拼运气就太过分了。
因而,在猜想阶段,足够的观察量是必不可少的。
从一开始,杨锐就将最熟悉该项目,综合实力最强的苏先凯派去做牛视紫红质蛋白,也就是因为他知道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身为现役小牛,后世大牛的苏先凯,其创造力也是很快被激发了出来。
各种干粉培养基,胰蛋白酶,牛血清,以及成筐的新鲜牛眼,被送进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经过低温超速离心机,自动凝胶层析仪,蛋白质分析仪……再送去隧道显微镜下被观察,整个过程,被苏先凯一步步的分解了出来。
任何生产行为都是如此,不断的分解步骤,不断的提高熟练度,然后不断的增加产量。
同时,作为一间实验室,以及研究员,苏先凯也没有满足于单纯的生产。
简化步骤乃至于开发更好的生产方式,是他坚持在做的事。
对此,杨锐亦是颇为佩服。
换一名研究员,处在苏先凯同样的位置,说不定就认命般的做起单纯的生产了,或许只要几年的时间,这样的研究员就变成了单纯的研究工人。
苏先凯却并非如此。
他努力的做着钻研,从搞清楚每一个生产步骤开始,然后再一步步的做优化,而这些工作,是杨锐不能从书里直接抄过来的,所以,苏先凯也是做的卓有成效。
牛紫红质蛋白的产量,也是翻了倍的增长。
2倍。
4倍。
8倍。
比起最初的产能,苏先凯已是将之出人意料的提高到了十倍之多。
这个数字,也是远远超过了国外一流的实验室。
杨锐亦是悄然的松了一口气。
全面赶超这种事,从来都不是一瞬间完成的,不过,只要基础指标赶上了,后续指标再弱也弱不到哪里去。
当然,仅仅赶超国外一流实验室,并不是杨锐的目标。
当周的会议上,杨锐再次提出了要求,并直接将之写在了会议室的黑板上:“恭喜牛紫红质蛋白组产量屡创新高,请牛紫红质蛋白组再接再厉,产量再升十倍!”
苏先凯是忙到最后,才进到会议室的,看到黑板上的字迹的一瞬间,他就丧失了呼吸的勇气。
“您直接掐死我算了。”苏先凯躺倒椅子上,动都不想动了。
……
第1205章 向前进
“老苏,你再坚持坚持,善始善终才对,是不是?”杨锐在会议桌上,与苏先凯亲切对话。
苏先凯的眼神,就像是跑了一千米之后,又被要求跑一万米的虚弱宅男,那是一种我好像自然但没力气了的表情。
杨锐拍拍苏先凯的肩膀,道:“老苏,你现在的工作,是咱们项目的基石啊,你可得挺住啊。行百里半九十,努努劲就到了。“
苏先凯有气无力的道:“主任,我的主任啊,提高十倍产量,那是行百里半九十吗?等于说,咱们现在十里路都没到呢。”
“做实验怎么能这么比较呢,生产紫红质蛋白的关键,是你找到了正确的生产方法,对不对?”杨锐轻声细语的给苏先凯做着工作。
他曾经做补习老师并开补习学校的时候,早就做过不知道多少次的劝慰工作了。
苏先凯的压力巨大,一个劲的摇头,道:“我这是才找到一种生产方式,好不容易提高了产量,您就又提出了新要求。”
“老苏。”杨锐郑重其事的道:“不是我的要求高,是与咱们竞争的对手太强,你说,如果咱们在基础材料的产量上,和国外的实验室一模一样,咱们能赢下来吗?”
苏先凯的嘴唇动了两下,缓缓摇头:“我知道咱们必须得找到自己的优势,问题是,现在的产量真的已经是极限了,也许再想想办法,我还能提高个两倍左右,十倍我是做不到了,这等于是100倍于传统方法了。”
按照传统方式做出来的牛视紫红质蛋白,每天的产量也就够做个三五组的实验下,10倍于其,说起来是能做三五十组的实验了,但是,考虑到实验的进度加快之后,项目的实验线就会变长,三五十组实验根本不够用。
当然,若是能有三五百组实验的材料,那就不仅够用,而且绰绰有余了。
项目的实验线再长,但只要每天有如此的超量供应,其他组就不会断顿。
最重要的是,杨锐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尝试了。
实验就是试验,尝试的多了,就更容易得到正确的结果。
中国学术界,其实一直有一个习惯,或者说是幻想的模式,就是先通过超量的理论计算,来完成大部分的实验的前置工作,也就是用试算代替试验,接着,再用实验来验证试算的结果,成功则成功,不成功则再算。
这样的幻想模式,想起来是很美好的,实际上却很少发挥作用。
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几次大的科研项目,不管是两弹一星,还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又或者多个工程和产业项目,只算物料成本,比国外科研机构便宜不了多少,若非如此,也不会重新出现造不如买的论调了。
事实上就是,国外实验室也是做试算的,而且,因为人家的学者更有经验,接受的系统教育更完善,反而算的更好更悲哀的事实是,即使试算的再好,做实验的时候,该错的还是要错,该重来的还是要重来,所以,物料成本总归是少不了的。
至于人工成本,国内学者亏的就更多了。在90年代以前,中国随便弄一个高端点的项目,组织的科研人员的数量都是过万的,以这样的规模,哪怕大家的薪水百倍千倍的低于国外,人工成本比国外也是只高不低的。
杨锐则是习惯了21世纪模式的研究者,让他做理论试算什么的,他是玩不过来的,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也是玩不来的。要做有效果的理论研究,首先一点就得人多,因为世界是如此的复杂,想用数字代替实验,自然需要更多的数字上的投入。
然而,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招募到大量的“理论生物学家”的,如果有这种东西的话。
最终,在智力和经验投资上落后的实验室,自然只能从物质投资上来弥补。
当然,单纯的物质投资是没有效果的,杨锐和他的离子通道实验室,也不可能因此而竞争得过国外的顶级实验室。
杨锐坐在苏先凯对面,道:“用传统方式来生产牛视紫红质蛋白,肯定是不行的,你不是做了修改吗?现在的效果就很好,只要再改下去,再来10倍的产能,也不是做不到的嘛,对不对?”
苏先凯斜看杨锐一眼,道:“主任,如果不是您说的,我肯定以为是个外行人的要求呢,哈哈哈哈……”
“别哈哈了,这可是命令。”杨锐的脸绷了起来,气势一下子就出来了,道:“老苏,你当日来找我,要做G蛋白偶联受体的时候,你是怎么说的?”
“那个……”
“推三阻四的,可不是你的作风啊。”
“我……”苏先凯张嘴结舌的,好半天道:“不是我想推三阻四,实在是难度太大了。”
杨锐“哼哼”两声,问道:“G蛋白偶联受体哪部分的难度小了?”
苏先凯无言以对。
“老苏,再把牛视紫红质蛋白的产能提升十倍,到原始产能的100倍,这是我的最低要求,你如果能完成,我们G蛋白偶联受体组就还可以继续做下去,如果你不能完成,咱们的G蛋白偶联受体组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了。”杨锐并没有故意说的严重,或者危言耸听什么的。
科研竞赛的核心问题,是胜者独赢的问题,不能赢的实验室,是没有回报的,或者是报酬极少的,在G蛋白偶联受体这种目标上,杨锐是一定要确认实验室能到达一定的位置才行的。
否则,明知道要输的竞赛,还有什么好比的。
苏先凯的脸色红了红,接着变白,道:“我明白了,但是,我真的是毫无头绪……”
“我相信你。”杨锐郑重其事的回答。
他是真的相信苏先凯。
曾经,令苏先凯功成名就,成为大牛的项目,就是类似的项目,他能以地方院校的身份,年纪轻轻的就获得诸多荣誉,也是因为参加了多个国家项目,并且承担了大量的出人意料的生产任务。
就牛视紫红质蛋白方面,杨锐其实已经拿出相对较好的仪器,并提供了相应较好的技术了,再要提高,确实只能苏先凯自己去抠细节了。
不能小看抠细节一项,在科研生产中,由于一切都是崭新的,所以大部分的项目都是粗糙的来,粗糙的去的。
而抠细节,是能抠出相当大的余量的。
十倍百倍的在工业生产中,固然夸张的不得了,但在科研活动中,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当然,那并不容易,但就像杨锐说的,当他们进入这个绞肉战场的时候,就没什么容易的地方。
隔壁组的谷强和范振龙听着两个人的对话,有些不好意思了。
范振龙咳嗽一声,道:“杨主任,其实我们精简一下步骤,也能节省下来些材料。”
“我不要你们节省。”杨锐回头就是一瞪眼,道:“我要结果,知道吗?结果!”
“是……结果。”范振龙不着调怎么回答。
杨锐看看表,道:“你们今天把所有的牛视紫红质蛋白,要全部用完才许离开,所有实验妥善记录并归档。以后也是这样。”
范振龙傻傻点头,突然有些醒悟过来,全部用完?要是苏先凯真的把牛视紫红质蛋白的产量再翻十倍呢?
谷强也紧张起来,忙道:“杨主任,还得考虑第二天的用量吧……”
“不用考虑,牛视紫红质蛋白的供应部组,是苏先凯的错,你们用不完,是你们的问题。”杨锐看看几人,道:“这可不是开玩笑,都打点起精神来,能不能有突破,就看你们的了。”
谷强和范振龙懵掉了。
苏先凯忽然莫名的有些想笑,转瞬,就是巨大的动力
我累死你们这些浪费精。
……
第1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