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4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术委员会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反而是因地制宜的,有的学校内部斗争激烈,以至于院长长期空悬,甚至校长被架空的情况也是有的。
传统的师长关系,地缘关系乃至校友关系,都可能成为山头的理由。
而在北大生物系,蔡教授的权力尚且稳固,他在学部委员会中的地位以及学术成就,决定了他有着超过平均水平的权力,但是,他也做不到垄断所有权利。
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的崛起,令许多人感受到了不安。
单就个人来说,在座诸人倒不一定讨厌杨锐,一些人甚至颇为欣赏和关注他。但是,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的兴起,分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经费。
不管是国家拨下来的经费,还是省市一级的经费,在下拨的时候,都会有一个“配套”的概念,配套有多有少,就比例来说,大抵是不多的,但是,因为经费的数额较多,配套的绝对值是不低的。
像是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现在等于是拿到了600万美元外加200万元人民币的经费,北大就是配套个10%,都超过一些实验室的总经费了,而10%的配套如此之低,北大能不能拿得出手也不一定。
如果增加到正常的20%或者30%,这就是100多万美元和七八十万元人民币,已经是很大的一笔钱了。由北大来分担都非常辛苦,由北大生物来分担的话,肯定要有某个实验室被抽干了。
没有经费就没有实验,没有实验就没有研究。
有几个学者能为了别人,而放弃自己的研究呢?
在这种预期下,大家的态度就比较矛盾了。
从学校荣誉说起,杨锐和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成果,自然是对所有人都有利的,但是,这种提升是长期和缓慢的,短期可见的利益,却会流向杨锐和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
杨锐自觉轻松的授课问题,就像是引燃的导火线,一下子将众人的情绪给点爆了。
见蔡教授不说话,坐在他对面的董教授不禁有些激动的站了起来,道:“如果焦阳平和田兵都不授课的话,离子通道实验室就等于不需要承担任何教学任务了,我想问问,需要什么资格,才能不承担学校的义务。”
董教授的话,一下子激起了好几个人的赞同。
较为年轻的周帆向来有些反对杨锐,现在有了机会,一点就着的道:“我认为咱们的政策有问题,焦阳平和田兵都是从清华过来的吧,他们在清华要不要授课?怎么到了北大,就可以不用授课了?咱们北大的要求就这么低吗?”
董教授颔首,道:“确实,焦阳平和田兵在清华能授课,怎么跑到咱们北大就娇气了,我觉得此风不可助长……”
话题说到这里,就略显的沉重了。
蔡教授皱了皱眉,道:“这样吧,我叫杨锐过来,咱们坐到一起谈一谈?怎么样?”
周帆一下子就犹豫了。
董教授也没有立即说话,想了想,才道:“我觉得,这是一件小事,直接否决就行了,杨锐过来,算是列席会议吗?没有这个必要。”
高屋建瓴的说些轻松的话题,或者稍微严肃点的话题,大家都是很直来直去的,可要是当着杨锐的面说,许多人都觉得有些抹不开。
从根子上说,大家对杨锐的感觉是奇特的,乃至于有一点点的畏惧。
世界级的研究不是说说而已的,就像是杨锐的实验室的名字一样“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这样的牌子,全国有资格挂起来的人屈指可数。
PCR更是厉害,以前看还稍微好一点,现在再看,已经令人有些不敢直视了。
现如今,北大的学者出门去,甭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实验室,介绍自己学校的时候,都会提一句“PCR的发明人正是我校的杨锐先生”……不挂“先生”这样的尊称是不行,那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就是去铁酮,这种游离在国内主流生物圈子之外的原创药,也为北大和杨锐创下了偌大的名头,国内生物界就没有不知道这个价值巨万的产品的。
对于杨锐将去铁酮的收益拿出来给国家,用来做基础科研实验,光是这一点,就是无数人无力突破的关卡。
“杨锐是咱们北大生物系,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主任,我觉得,是应该请杨锐正式参与学术会议的时候了,大家觉得呢?”蔡教授像是没听到董教授的话似的,自顾自的逼问起来。
“杨锐怎么说都是学生……”
“是北大的学生,是咱们学校自己培养出来的生物大师。”蔡教授着重道:“对杨锐,并不存在什么破格提拔,只能说,咱们北大生物系的培养水平比较高,选拔平台比较好,对不对?”
众人哪里能说不对,纷纷点头。
“杨锐就在学校里,这样,我打电话叫他过来,我们一起讨论。”蔡教授一句话就把遮羞布给掀翻了。
刚才站起来反对的人,都不禁坐了下来,他们对杨锐偶尔的小暴脾气,可还是很有印象呢。
蔡教授淡然处之,打了电话以后,就道:“杨锐正在做实验,二十分钟内到,咱们先休会20分钟吧。”
众人如蒙大赦,纷纷站起来,自然而然的游动到了小角落里。
20分钟后。
杨锐准时到达会议室。
蔡教授让人加了一张椅子到桌尾,语气平淡的将众人的话给复述了一遍,之后道:“咱们学术委员会即使一个学术机构,也是一个行政机构,不管是政策还是执行,都是可以讨论的。”
杨锐做出认真思考状,过了一会,才缓缓的道:“大家说的,是有一定的道理。”
众人默默的等着“但是”。
“但是,离子通道实验室也有自己的难处。”杨锐的靴子落地极快,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继续道:“我倒是有一个提案,能不太完美的解决此问题。”
“哦?说说看。”
“现在的根本问题,还是离子通道实验室人手不足的问题,如果人手充足的话,我也不会要求减少教学任务以争取时间。反过来想,如果能给离子通道实验室增加人手的话,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杨锐说到这里顿了一下,道:“离子通道实验室,今年的计划经费,已经增加到了600万美元加200万人民币,后期想来还会有一些增加的经费,这样的条件,我认为能够吸引一些人才加入了。”
杨锐没有多等,接着就道:“离子通道实验室之前就招募了两轮人手,大家纷纷反映校外吸收的太多,这一次,我想从校内吸收一些。”
杨锐的目光,从会议桌两边划过。
一群教授只觉得脊背发冷,好家伙,这是迎刃而解吗?这是带着刀子来割肉的吧。
……
第1209章 王旗
离子通道实验室至今,只有许正平是北大的原生副教授。
他愿意过来,除了领导安排和个人意向之外,也是因为初建期的离子通道实验室需要一名副手。当日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已经是做出了世界级成果的,在这样的实验室里工作是一回事,做副主任又是另一回事了。
自许正平之后,杨锐再没有吸收过北大原生的研究员,不是北大的不够好,而是他想要的学者更高端了,而他也拿不出对方想要的资源。
北大清华的待遇,在国内向来都是拔尖的,可以说,北大清华和其他重点大学、地方高校之间的差距是指数级。毕竟,北大清华是全国数一数二的高校,而排名第三的高校,一只手都算不过来,由此堆出的名声,带来的是无数的精神与物质上的荣誉。
就科研来说,一名清华北大的教授,甚至副教授,有太多太多的渠道,去得到经费和支持了。
最简单的一点,北大的教授到任何一个地方省市,收集经费,合作一个项目,是非常容易达成的,事实上,根本不用他们主动去寻找,全国一千多个驻京办,没少联络此类工作,那些高科技产业园,或者高科技公司的创立,是北大教授的名头,还是河东大学教授的名头,在宣传上是两种口径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资源上的区别,也还是有办法克服的,偏偏杨锐的身份令北大的教授们难以接受。
80年代人还是很好面子的,北大老师说什么都是不愿意在学生的手底下干活,最起码,等杨锐大学毕业留校以后,再到他手底下工作还差不多。虽然就差这么一年,名义毕竟是不同的。
所以,杨锐最终能从清华拉了两名副教授过来,却不能从北大找到合适的人员。
不过,自从杨锐立起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旗帜之后,北大教授和副教授们的想法,又多多少少的发生了变化。
“G蛋白偶联受体”在生物学界,是王之领域。
立起G蛋白偶联受体的旗帜,就是竖起了王旗。
王旗之下,名声大义都有了。
光是为了中国开拓“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这么一句话,就足够在生物学大会上,引来阵阵掌声了。
王旗不是谁都可以竖的。
PCR是杨锐有资格竖起王旗的最大依仗,如果说两年前,PCR还是令人惊叹的新技术,到了86年的当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PCR是诺奖级的成果。
尽管诺奖级的成果不见得就能得诺奖,但是,放眼中国,多久能有一个诺奖级的成果?
当然,也不是有诺奖级的成果,就有开片“G蛋白偶联受体”的资格了。
开片也得有资本的,要别人卖命,你就得出得起卖命钱。
而在这一点上,杨锐自掏腰包600万美元的故事,早就传遍了。
这件事还有另一个后遗症,就是令所有人都知道,原来做科研也是有可能赚到钱的,想要学杨锐姿势的学者,现在也是大把的。
坐在会议室里的一杆教授,此时有了坐如针垫的感觉。
做实验室和开公司是一样的,首先都得有手下来干活才行,越是优秀的手下,能够带来越高的收益,也就能剥出越多的资源。
有资格列席学术委员会的,都是北大的教授级人物,而且都得是有自己实验室的教授。他们每个人手底下,即使没有副教授,也有个把讲师做助手,实在不行,还会吸收专职的研究人员……
但不管是谁,没人愿意把自己手底下的人,让给杨锐。
就像杨锐也不会将手底下的人,让给其他实验室一样。
会议室的气氛一阵紧过一阵。
大家都在考虑如何拒绝杨锐的要求,或者说,拿出什么样的条件来收拢手下。
老实说,没人能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600万美元的经费,本身就是个巨大的BUG,除了极少数的有影响力的院士之外,这样的经费规模是完全超过国内科研界水平的。
在座的教授,为什么对杨锐深感顾忌,无非就是不愿意北大配套资金给杨锐。
配套的资金不过是百分之二三十的样子,还有在场许多人来分,由此可见,原始状态下的600万美元是多大的一笔钱。
杨锐看着众人的表情,知道众人在想什么,偏偏就是不说。
蔡教授看不下去了,咳咳的两声,道:“杨锐,今天是学术委员会的会议,你是列席成员,就把想说的建议说出来,我们再行讨论也就是了,不要卖关子了。”
“是。”杨锐向来都是很给蔡教授面子的。
他坐着低低头,手放在大腿上,再规矩不过的道:“我的想法其实说起来是比较简单的,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是个很大的范围,做起来是需要较多人手的,我现在重新组成的科研小组,只有4名主要的研究员,加上我也只有5个人,我想要增加一些人手。”
“离子通道实验室目前的编制是有七个还是八个吧。”蔡教授问了一句。
杨锐点点头,道:“但还是不够用的。”
“你想要几个?”
杨锐笑一笑,说:“我的考虑,主要还不在研究员的数量。”
“哦?”
“您知道,离子通道实验室因为建立较晚的原因,一直比较少辅助科研人员,如果单纯论研究员的数量,倒不用急的扩张,但辅助研究员,我觉得是越早得到越好。”杨锐说的比较委婉,但在座的众人一听就明白,杨锐是想要更多的科研狗。
蔡教授几乎是一下子就被杨锐给说服了。
在实验室里,科研狗是一类不受重视又必不可少的人。
科研实验室里,其实有着太多太多的重复性的工作,换句话说,就是有太多太多的脏活苦活需要干了。
科研实验室里的科研狗,就像是律所里的初级律师,或者工地上的小工,他们是最忙碌的一群人,流最多的汗,花费最多的时间,回报则与付出完全不成比例。
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这些工作的职业前景都有着远超现职的好处,就像是工地小工,一旦变成大工就能薪水翻倍,再厉害一点,就能赚到小工三四倍的薪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工作的替代性很强。
比如科研狗,既然连人都算不得,训练起来的成本自然是不高的,通常来说,经过系统的本科教育的学生,稍微练习个一两年,就能相对熟练的工作了,若是有天赋的话,那就更好了,从本质上来说,和大学生士兵之类的差不多,训练时间也差不多。大学生士兵用几年就能退役了,科研狗也能如此。
但是,科研狗固然是不受重视,完全没有,或者数量不足又不行。
从宏观上来说,科研狗有的是,尤其是在北大这样的地方,实验室敞开了收人,几天就能攒一箩筐。
可单就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环境来说,却又不能真的敞开。
首要问题,是离子通道实验室没有硕导博导,所以只能招一些做毕业设计的本科生,要么就是临时工性质的单纯科研狗,这样的效果,自然比不上有系统练习的研究生好了。
研究生的水平高低且不说,服役年限就比本科生要长的多,除了杨锐这样的妖孽,正常本科生要到大三末尾才能用得上,大三年头能用上的,都属于极高端的人才了。相比之下,随便拉一个研究生就能用满三年,若是考博的话,差不多又是三年。六年的士官就是笨如猪,也比普通两年义务兵的专业要强一些了,更不要说专心挑选的情况。
杨锐说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建立较晚”,只是会议上提出的理由而已,实际上是因为他本人没有招募研究生的资格,而在国内,一流实验室的主任不是硕导的是极少的,再过几年,更是绝无仅有的。
而就目前的环境来说,杨锐还是没有招募研究生的资格,许正平等人还是副教授,也没有招研究生的资格,解决方案就只剩下一个了:给离子通道实验室加一名到两名硕导。
在座的都是讲逻辑的人,顺着杨锐说话的思路想下来,一个个都震惊了!
在北大生物系,有资格做硕导或博导的,就是在座这些人了。
也就是说,杨锐根本就不是想挖他们手底下的人,他就是想挖在座的人。
再看杨锐审视众人的目光,在场一群中老年学者,全是遍体生寒,感觉自己被挂在屠宰场上似的。
最重要的是,离子通道实验室还真有收编一两名硕导博导的资格。
有资格竖起王旗的实验室,照几只博导算什么事?
“杨锐,你具体是想要几名辅助研究人员?”蔡教授决定问的清楚一点。
杨锐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我觉得要10人以上比较好……”
10个人,那就不是用本科生能填的上的了,杨锐的要求也就委婉而清晰。
蔡教授再次重重的咳嗽一声,竟然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
“我现在还有330万美元的经费。300万美元不能动,剩下的经费是可以机动一些的,另外,我申请的863的项目等等,应该还有一些空闲的经费,我觉得用来填补给新增加的人员,是没有问题的。”杨锐继续委婉的说话,却是将条件都给开出来了。
在正教授的圈子里,30万美元属于一个不上不下的数字。要说高的话,高端教授是不屑于这个数字的,要说低的话,弱一点的正教授是一点都够不到这个数字的。
王旗之下,是高耸的城垛与冒尖的粮草。
金黄的谷粒流出来,泛着诱人的光。
……
最近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更新有点不及时,不好意思。
……
第1210章 卖脸
蔡教授将列席参加的杨锐送出了会议室,再回来的时候,会议室里却没有想象中的激烈讨论。
相反,实验室内俱是一片安静。
蔡教授坐到了自己的位置,看看四周,也觉得没什么好说的。
杨锐如果是要挖某个实验室的研究员,那自然有人站出来激烈反抗,然而,现在的情况却是杨锐要挖某正教授。
这就好像军阀对手下被策反是深恶痛绝的,但对自己被招安的情感就复杂了。
蔡教授安心的等待了几分钟,道:“那咱们进行下一项议题……”
好啊好啊……
大家纷纷点头,谁都不想讨论这个令人有些尴尬又有些诱惑力的议题了。
会议很快结束。
包括蔡教授在内,大家今天都失去了讨价还价的兴趣。
满海教授亦是如此,他将桌上的资料随便塞到公文包里,就起身离开了,他没有像是往常那样,在食堂吃饭,而是自然而然的出了校门,找了家新开不久的炒肝店坐了下来。
炒肝店是个苍蝇馆子,总共就两张桌子,连着里面的厨房,伸伸头就能瞅到里面的大锅。
老板在厨房里忙活着,见人进来就吆喝一声,客客气气的问:“您要点什么?”
“蛋白就行。”满海教授脱口而出。
“蛋白?”炒肝店老板的表情有点怪,问:“您是想吃茶叶蛋?”
“不是……就炒肝,随便放吧。有小包子吗?”
“有,炒肝怎么能没小包子。”老板呵呵的笑着,道:“您稍等,马上就到了。”
老板回头忙活去了,也没有太在意满海,他在北大跟前开店,神经病见的比天才多多了。
满海自失的一笑,心想:吃炒肝固然是吃蛋白,但蛋白与蛋白可是不同。炒肝里的蛋白,与茶叶蛋里的蛋白似同似不同,而离子通道实验室的G蛋白偶联受体,与自己做的G蛋白偶联受体,想来是截然不同吧。
事实上,满海心里非常清楚,就是北大内部,都不会有人承认自己是研究G蛋白的人。因为他也只是发表了几篇有关G蛋白和G蛋白偶联受体的综述而已,甚至都不一定有人注意到。
综述归根结底,是看论文看的多了,就能写出来的,也只有论文看的多了,才能写的出来。所以,综述与其说是某种研究,不如说是某种高端读后感。
这样的高端读后感,在北大校园里面,不说随便拉个人出来就能写,可要说不会写的,也是不多。
当然,其他人是不会也不可能想到,只是写了几篇G蛋白和G蛋白偶联受体的综述的满海教授,竟然真的有心去研究这个方向。
大家平时提起满海教授,说的最多的,永远是他在分析化学和生物分析学方面的研究。如今能做跨学科研究的学者,都是行业焦点,也是大家最喜欢合作的对象。
换言之,像是满海教授这样的学者,本该是项目多的做不完,合作项目可挑拣的状态,谁能想到他还有研究方面的业余爱好。
满海自己都不敢说出来。
这就像是在甲B踢球的球员,稍微有点阅历之后,都不会再高喊:“我要去英超”了。
然而,当面不喊出来,并不代表他就没有梦想了。
相反,少年郎可以轻松的畅聊梦想,可是,真到了为梦想付出的时候,一名初中生为此而做出的努力,是不能与一名有阅历的甲B球员相提并论的。
早前,满海甚至有心当场答应杨锐的。
归顺于王旗之下,聚拢部属以行前锋之锐利,又是何等的豪迈逍遥。
然而……
然而的然而……
满海终究不是一位豪迈之士。他幻想的人生,与其说是如霍去病般征战四野,不如说是如诸葛亮般摇曳着羽毛扇……
他的脸皮太薄,实在是挂不住面子。
加入离子通道实验室,就可以做G蛋白偶联受体,那固然是他心仪的领域,但是,值得吗?
现在又不是没有项目可以做。
虽然比档次比G蛋白偶联受体低一点,受重视程度比G蛋白偶联受体少一点,科学价值比G蛋白偶联受体弱一点,经费比离子通道实验室低一点……
可是,总归不用在学生手底下工作呀。
这时候,满海甚至不免会想,杨锐要是外校的学生就好了,尽管给外校学生打下手也够难听的,本校内总不至于被人嘲笑到死。
“味道怎么样,您还喜欢吗?”老板用脏兮兮的围裙擦着手,过来问候满海。
满海直愣愣的回答:“挺不错的。”
老板再笑:“还要来点吗?”
“不用,吃饱了。”
“吃好了就好。”老板呵呵的笑着重复:“吃好了就好,吃好了就好……”
满海左右看看,突然醒悟过来,连忙站起来,道:“得了,算帐吧。”
老板立即给结了账,又将桌子收拾了收拾,就让新来的客人坐下了。总共两张桌子的小店,不紧着翻台,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