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4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满海左右看看,突然醒悟过来,连忙站起来,道:“得了,算帐吧。”
  老板立即给结了账,又将桌子收拾了收拾,就让新来的客人坐下了。总共两张桌子的小店,不紧着翻台,那是赚不到钱的。
  满海看在心里,不禁感慨:小吃店的老板在争分夺秒的赚钱,我是在做什么呢?天底下最不值钱的,或许就是面子了,如果放下面子,就能得到实惠,为什么不呢?
  想是这么想,到了要下决心的时候,满海又犹豫起来。
  这也不仅仅是面子的事,从拥有自己独立实验室的学者,变成另一个实验室的附庸,就是另一个复杂的命题了。
  即使从离子通道实验室离开的学者,很容易就能拥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可鸡头凤尾的选择,永远都有无数种解法。
  “回家和老婆商量商量吧。”满海教授默默的想着。
  接下来几日,满海教授都没有做出决断。
  他原本就是有些优柔寡断的人,越是面对复杂的问题,越是如此。
  最近几天,都没有人再提起杨锐和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事,满海教授就想再好好的思量思量。
  思量来思量去,一个星期就过去了。
  周会。
  满海教授来的稍迟一点,进门就看到了杨锐。
  因为脑海中想了好几天杨锐的事,满海见到杨锐,立即叫出了名字:“杨主任怎么来了。”
  蔡教授不禁看了他一眼,再道:“杨锐列席今天的会议。”
  满海“哦”了一声,坐到对面,再看杨锐,心里又是矛盾丛生。
  “我们今天的第一个议题改一下啊。”蔡教授等人齐了,道:“咱们今天先讨论上次遗留的问题,关于离子通道实验室要求补充多名辅助研究人员的要求啊……大家有什么想法的,现在可以讲出来,我们再行讨论。”
  满海的目光一凝,大腿都微微颤了起来。
  那是兴奋的颤抖。
  看起来,现在就到了要决定的时候了。
  满海心想,自己的科研人生,将就此改变吗?
  “蔡教授。”沙哑的嗓音,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我觉得,单纯给杨锐,恩,离子通道实验室补充辅助研究人员的效果不会好。我们毕竟是学校,需要兼顾教学任务,恩,我毛遂自荐一下,我愿意加入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如果学校和杨锐同意的话,我愿意将我的生化实验室并入离子通道实验室。”
  说话的是北大生物化学实验室的教授陶学林,他和满海的年龄相当,都是60年代毕业的北大留校生,属于国内培养出来的最好的一批人了。
  比起蔡教授或者安教授之流的高端教授,陶学林的资历浅一些,成绩差许多,但是,自从教改以后,他也是第一批拿到硕士点的教授,手底下也积攒了六七名研究生了。
  换言之,陶学林的条件是完全满足杨锐需求的。
  满海的面容瞬间扭曲。
  这是搞什么?
  如今卖脸的事,都会被人截胡吗?
  这是什么社会啊!
  ……
  
第1211章 稳定性
  
  陶学林并不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超级粉丝不用怀疑,地球上是有人会为了某个科学领域而疯狂的。就像是有人迷恋超级计算机迷恋的疯狂,有人痴迷黑洞痴迷的疯狂,有人耽溺微生物耽溺的疯狂一样。在G蛋白偶联受体的王旗之下,天生就是有跪拜者的。
  但是,陶学林并不是见到王旗就走不动路的那种男人,他看见粉红色的发廊也硬的起来。
  陶学林愿意放弃自己的实验室,放弃努力得来的“老板”身份,而加入杨锐麾下,看中的更多是PCR的潜力。
  PCR的能量,实在是太过于恐怖了。
  仅仅两年多的时间,PCR仪已是遍布全球实验室的存在了。
  上一个风靡全球的仪器,还得追溯到X光仪,再往前,就是显微镜了。
  而不管是哪一种,那都是能得诺贝尔奖的存在。
  身为北大生物化学实验室的负责人,陶学林比其他人看的更远更清楚:
  PCR最强悍的时刻还没有来到!
  不久之前,老外才用PCR证明了“人类走出非洲”,算是在人类学和社会学方面放了一颗大卫星,可那才是哪到哪呢,不说别的,就是再进一步,在生物分类学方面,PCR就能有大作为。
  以前的时候,生物分类都是根据性状来分类的,比如花蕊长的和花蕊短的就可以是两类,三叶草和四叶草就可以是两类,然而,那都是不确定的,通过PCR仪,轻松的检测DNA,才是生物分类的最佳方式,说不定就能证明,花蕊长的也许就是花蕊短的浪@荡版,三叶草也许就是四叶草的欠草版。
  陶学林是没有机会再加入PCR的团队了,但是,通过PCR仪,他看到了离子通道实验室的前景。
  那恐怖的前景……
  有朝一日,或许用不了几天,当PCR成为华锐实验室席卷天下的利器的时候,杨锐将成就何等的伟业?
  到了那一天,杨锐举起的王旗之下,又将是何等的赫赫威严?
  陶学林是60年代末的中国大学生,可他也是出过国的,他知道国外的实验室是如何看待中国实验室的,他也知道中国实验室和国外的实验室之间,是怎样的差距。
  早些年,陶学林去东欧考察,就已经明白,中国水平和世界水平之间,还是有着巨大的鸿沟的,准确一点的说,他当时就发现,中国实验室的水平是比不上东欧实验室的水平的,而东欧实验室的水平,据说是比不上苏联实验室的水平的,而苏联实验室的水平,据说是比不上西方实验室的水平的……
  简单的推论,让陶学林做出了决断。既然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目标是世界级的实验室,那放弃一个北大生化实验室,却能加入到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中去,不仅不吃亏,还可以说是赚翻了。
  至于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是否能成为世界级的实验室,陶学林觉得,只要PCR能够扬名立万,杨锐举起的王旗就不会衰败。
  第三世界国家也是可以有世界级的实验室的,看看埃及、TNS之流的国家就知道了,因着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或者学者资源的不同,第三世界国家偶尔也会放卫星的,只不过,越是第三世界国家,资源的竞争就越激烈。
  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若是能够成为世界级的实验室,集聚效应之下,陶学林不觉得生物化学实验室的老板身份,还有什么吸引力。
  这一串的推论的基础,都是建立在PCR的强大和G蛋白偶联受体的发展顺利之上的,要说单薄是有些单薄的,陶学林却觉得可能性很大。
  与之相比,杨锐的年龄和学历,反而不是什么大问题。
  北大的天才多了,杨锐是天才,又有什么奇怪的?
  第二天一早,陶学林拾掇拾掇,连生化实验室都没有先去,就到离子通道实验室报道了。
  他不是那种特别在乎脸面的人,沙哑的嗓音曾经令他在读书期间备受嘲笑,然而,读书时期最重要的终究是成绩,当他考上县一中的时候,同乡的同学就很少再提这个茬了,当他考上北大的时候,县一中的同学已经对他顶礼膜拜了……
  陶学林很早就知道,成绩才是决定自己是否受嘲笑的关键,面子,自然也是成绩带来的。
  就像是现在,又有哪个同事会因为嗓音而嘲笑自己吗?
  陶学林望着离子通道实验室的招牌,就像是望着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似的,凝视许久,才走了进来。
  “陶教授,你来了,你好你好。”杨锐做出求贤若渴的模样,站在实验桌前。
  陶学林露出微笑,用手提了下裤袋,笑道:“您叫我老陶就行了,学林也成。”
  “我叫你学林吧。”杨锐不客气的选了个方便的,对方加入离子通道实验室,不是为了客气来的,他也不是找人来争权夺利的。
  “挺好的。”陶学林回答了一句,向四周打量了一圈,问:“我应该做什么?”
  虽然不是特在乎面子的人,陶学林还是希望迅速的进入工作状态,而不是与杨锐的聊天。
  许正平此时走了过来,笑道:“陶教授来了,你要不先给我搭把手,熟悉一下情况,再决定怎么参与?”
  这是许正平和杨锐商量好的内容。陶学林看看杨锐,就点头,道:“那没问题,我上手应该挺快的,对了,我能自己选课题吗?”
  “只要不与其他人重复就行了。”杨锐对陶学林本人的兴趣一般,转头就问道:“你的学生们呢?”
  “我让他们下午来报道。”陶学林总不好让学生们看到他投奔杨锐的模样,虽然的确是这么一件事。
  杨锐点点头,看了一下手里的单子,道:“那我就把你交给许教授了……”
  “没问题,您做您的事吧。”陶学林带一点儿京城腔,动作利落的跟上了许正平。
  许正平身子微侧,就向陶学林介绍了起来:“我们现在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牛视紫红质蛋白……”
  两人说着话,就从杨锐眼前消失了。
  相比杨锐,焦阳平和田兵就更加振奋了。
  两人用眼神略作商量,焦阳平主动向杨锐道谢。
  杨锐不等他说两句,就摆摆手,道:“不用给学生代课,又不是减少了工作量,只是将工作时间花在了实验室而已,对了,我要你们俩验证一个想法。”
  杨锐说着,在纸上写了两句话,递给二人。
  之所以写在纸上,是为了避免口述的不完整性和记忆错误,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名词,就是科研人员也不一定总能记述正确。
  另一方面,创意和想法在科研中也是很重要的,正规实验室也是倾向于留档的。
  焦阳平和田兵凑在一起看,就见纸面上写道:在受体中插入可溶性蛋白片段,验证是否能够提高受体的稳定性。
  G蛋白偶联受体的观测,最主要的阻碍就是稳定性。
  采用牛视紫红质蛋白,是因为它稳定且便宜。
  至于其他的方式,也有无数人尝试,不过,确实的办法,目前是一个都没有。
  焦阳平和田兵略有怀疑,但也并不奇怪,反正,实验室老大提出构想了,手底下人验证就行了,成功就证明成功,失败就证明失败,如此而已。
  杨锐看着两人接受,反而略有些忐忑。
  天才般的想法,在初期并不总是锋芒毕露的,也许要到很久以后,才被人发现其中的智慧光芒。
  杨锐看了一眼参观中的陶学林,心道,这估计就是你今年最后一个轻松日了。
  ……
  
第1212章 一锅搅
  
  “结晶这一步是最重要的啊,绝对要注意注意再注意,牢记流程,在心里默念步骤……”
  “溶解这一步是最重要的啊,绝对要注意注意再注意,看看有没有析出?不要浪费原料,另外,永远记住,一次溶解之后,不允许再加入溶剂了,所以一定要计算好使用量。”
  “你不要给我在这里算来算去的,实验实验,你要做出来才算数的!”
  陶学林在离子通道实验室里转着圈儿的下命令。
  这是他非常擅长的工作了,在成为正教授以前,陶学林的主要工作就是带领教授手底下的人干活。当然,在80年代以前,最多的工作其实是各单位的合作,上级领导但凡是有什么想法了,不管是北大的领导,教育部的领导,文化部的领导,科学院的领导,甚至京城的领导,凡是有些关联的,都可以组成一个攻关团队。
  早十年的时候,攻关团队的项目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对生物系的老师们来说,更是如此,简单一点,怎么提高粪肥的效力,复杂一点的,怎么设计一款全新的粪肥,难度大一点的,吃点什么能产出更好的粪肥……
  那时候做项目,也不是哪一个学校或者某一个研究所独立工作,虽然很多项目只要一两个人就能做得,但在领导眼里,一两个人做的项目,又怎么能显得出重视来,好不容易想出来的项目,又怎么能替换呢。
  北大的招牌更是不容忽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陶学林做的都是“大项目”。
  有一段时间,陶学林是沮丧的,事实上,有一段时间,很多学术精英都是沮丧的,总觉得自己浪费了光阴,浪费了天赋……
  然而,经验永远都是不会浪费的。
  陶学林尽管做了许多没用的大项目,可是,大项目的经验,终究是保存了下来。
  在离子通道实验室,他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是管理牛视紫红质蛋白的生产。
  如何生产是苏先凯的工作,在初期的时候,他是一边尝试各种方式一边进行生产的。
  随着实验进度的提升,苏先凯的工作性质其实就慢慢的发生了变化。
  就像是杨锐当年做辅酶Q10的生产方式一样,苏先凯要做的研究,其实也是慢慢的偏向了生产方式的研究,而且,当他研究的面越来越广的时候,牛视紫红质蛋白其实也就变的和辅酶Q10一样,可以分工协作,进入专业化的生产状态了。
  生物制药在80年代其实都是实验室生产的模式,包括杨锐建立的西捷工厂也是如此,总共一二十个人,二三十个人,就能组建工厂的生产部了,大家操作的仪器,也就类似于实验室的放大版,有些甚至都不用放大,就用实验室进行生产。
  从牛心中提取辅酶Q10,从牛胰腺中提取胰岛素,以及从牛眼中提取牛视紫红质蛋白,都是一类的模式。
  杨锐和苏先凯稍稍帮帮手,就将目前掌握的技术,全部传给了陶学林。
  而陶学林只用了几天的功夫,就是牛视紫红质蛋白的产能,提高了数倍。
  这可不是初期的数倍提高,而是在苏先凯已经深耕许久之后的再提高。
  陶学林的加入,也让牛视紫红质蛋白的产量,不仅超过了杨锐要求的百倍提高,且犹有过之。
  这就是陶学林的管理能力的体现了。
  同样是分配得到了6只科研狗,谷强组的提高就没有如此明显。
  谷强的实验能力虽强,管理方面却不是强项,与之相反,由于谷强的个性太强,陶学林带来的这些研究生,还都不太喜欢与谷强的合作。
  但是,陶学林的命令,就没有人敢不听了。除非有谁不想毕业了,否则,对研究生们来说,导师就是天,导师就是地,导师就是灿烂伟大之花,导师就是你在梦里虐死了千百遍,却在白天让你装作享受的样子挨虐的人。
  陶学林的精神状态也很好,将自己的实验室放在一边,进入杨锐的实验室,对于见过四旬的陶学林来说,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能够迅速的找准自己的位置,自然是很令人高兴的事。
  他在分给自己的大实验室里踱着步子,一个挨一个看学生们的工作,比在自己实验室里的时候还认真。
  谷强就有些焦头烂额了,又气又无奈的看看精神抖擞的陶学林,道:“以前是一个苏先凯,现在又加一个陶学林,现在牛视紫红质蛋白组的人数比我们还要多了,这么多的材料怎么用得完。”
  田兵斜瞥他一眼,道:“嫌材料多的,我没听说过。”
  “就问你怕不怕。”谷强一边问,一边工作着。
  田兵哼哼两声,道:“没什么怕不怕的,杨主任对我又没有数量要求。”
  在G蛋白偶联受体内插入可溶性蛋白片段,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是轻松的事。
  G蛋白偶联受体依旧是一种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大小,是远远小于微生物的,换言之,这东西你用普通的显微镜都看不到。
  在看得到的东西里插入点什么,都不容易,在看不到的东西里插入东西就太难了。
  由此还要验证受体的稳定性,这就是难上加难。
  田兵自己是做的疼痛欲裂,但这并不妨碍他嘲讽谷强。
  谷强撇撇嘴,道:“杨锐对你没有数量要求,是看你们还没做出什么成效。”
  田兵微笑:“我们这边才开始做,你怎么办?要是再做不出成果来,别说杨锐了,苏先凯都得打死你。”
  熬夜做出来的牛视紫红质蛋白若是白浪费了,苏先凯确实会气的打人的。
  “实在不行,我就把他送过来的牛视紫红质蛋白一锅搅了。”谷强发了狠,他最近确实是累的惨了,尤其是陶学林加入以后,别说睡觉了,吃饭都是小跑着去的。
  田兵哈哈的笑了出来,道:“搞浪费谁不会,小心杨主任把你吊起来打。”
  吊起来打是杨锐最近常说的词,其他人也都学会了。
  谷强强辩道:“谁说一锅搅就是浪费了,反正最后都是要进离心机的,前期的处理统一进行了,就是产率低一点,效率也提高了,对不对?再说了,数量增加了以后,前期统一处理,总的效果也不会太差,你没看几个学生做预处理做的脸都白了……”
  “要不是知道你在瞎扯,我真就信了。”
  “也不能说全是瞎扯……”谷强自己说着说着,陷入了沉思状态。
  “你想什么呢?”田兵心里升起不好的预感。
  谷强没吭声,过了一会,道:“其实仔细想一下,我刚才不是胡扯,我说的是有些道理吧。”
  “有什么道理?你这样子起码要浪费一成的蛋白。”
  “不一定。预处理本来就是有损耗的,成批量的做了预处理,损耗大一点,但我们可以想办法再优化一下,和之前比起来,也就多个5%最多了……”
  谷强畅想着未来,脸上露出美好的笑容。
  田兵提醒道:“5%也不少了。苏先凯他们的产量都提高到最初的100多倍了,你想想,你增加5%的损耗,就等于浪费了之前五六倍的产量。”
  “牛视紫红质蛋白不够用的时候,5%肯定也不能浪费,现在条件不是变了吗?杨锐给咱们增加产量的目的是什么?苏先凯和陶学林辛辛苦苦的忙着做牛视紫红质蛋白是为了啥?还不是……”
  “总不是为了给你浪费的。”
  “是为了让我们有选择空间嘛。”谷强振振有词,越说越觉得有道理,过了一会,狠狠的点了点头,道:“我觉得我们可以试试。”
  田兵眼角拼命的跳,问:“你想试什么?”
  “就你提出的,一锅搅。”
  “一锅搅是你提出来的,不是我啊。”田兵连忙申明,并试图打消谷强的顾虑,道:“你不要胡闹了,现在人手也多了,你像是陶学林那样,把人员安排调整合理了,就是加班也加不了几个小时的。一锅搅行不通的,不光是预处理的损耗,你后期的污染也很大,到分离处理的时候再怎么办。”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谷强说着停顿一下,道:“我们之前分开做处理,就像是厨房里做炒菜一样,你要一个个的菜做准备,每一道菜都是不一样的准备方式。一起做处理呢,就像是火锅,东来顺的铜锅你上次不是吃了好多?火锅就比炒菜差吗?”
  田兵看疯子似的看谷强,道:“你是被任务逼疯了吧。”
  “是啊,我是被逼疯了。”谷强一副躺倒了随便你的表情,拍拍手,道:“总之,我得试一次。”
  “杨锐要是知道你把这么多牛视紫红质蛋白浪费了,真会把你吊起来打的。”
  “火锅,就一定炒菜差吗?”谷强又问了一次。
  田兵道:“你不会就想这么给杨锐解释吧。”
  “谈火锅和炒菜,杨锐应该会比较理解吧。”谷强目视前方自觉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理由。
  ……
  
第1213章 锅成
  
  “谷强是狗急跳墙了吧。”苏先凯看着谷强将自己辛苦做出来的牛视紫红质蛋白混合到一起,用去污剂处理,表情是震惊的(⊙?⊙)
  但是,苏先凯并没有立即跳脚杀上门去。
  这就是实验室内的规矩了,虽然原料生产是他做的,虽然他做的非常辛苦,但苏先凯也没有资格要求别的组怎么做,即使看起来是无比白痴的实验方式,他也没资格干涉人家的工作。
  再者说,天底下总有些科研成果,是用白痴模式做出来的。
  当然,白痴模式的最平常结局,还是以失败告终,只是做的实验多了,总有些异常情况发生。
  谷强是正路走不通了,实在无可奈何之下,选了一条奇路。
  陶学林同样不看好谷强的模式,又同样很看得开的道:“我们做好我们的,谷强说不定有什么好想法。”
  “能有什么想法。”苏先凯理解归理解,听陶学林这么说,本身是很不爽的,道:“等周一晨会,我要找他好好说道说道。”
  唯一有资格干涉谷强实验的,就是杨锐了。
  不过,即使是杨锐,也不会在谷强实验一个方案的第一时间,就进行否决的,那种不信任,除了将人逼出实验室以外,毫无意义。
  再者说,杨锐一个劲的要求加大原料供应,其目的就是为了提供研究员更多试错的机会,谷强采用的方案再弱,终究是一种方案。
  在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弱小的方案与强大的方案之间的界限,或许并不像是研究员们想象的那么清晰。
  谷强也知道自己的做法有些离谱,也因此做的更加用心,尽管所有的用心,都可能在错误的方向上变的毫无价值,但除了用心以外,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事实上,采用一锅搅的预处理模式,与其说是他有什么好想法,不如说他无路可走。
  一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