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4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控制你的反应温度。”
  “溶剂的使用,你要再多加考虑,浓度为什么要放到现在这个数值?一定要使用这几种吗?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大错特错,重新来过!”
  杨锐用了一个早上的时间,将实验室杀了一个对穿。
  实验室里的学生们也就罢了,几位加入实验室不久的教授,却是被杨锐给震惊了。
  自从李比希阁下之后,高端实验室的教学模式在过去100年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当年的吉森实验室总是将理论教学压缩到最低限度,大部分时间指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并采用三步走的方式培训他们。将初学者的教学交给熟练学生的做法,更是与后世的研究生教育一模一样。
  而今,杨锐却是有些反其道而行了。
  到了吴奇身边,杨锐更是站着不走了。
  “操作没有问题,你怎么看这个实验结果。”他看着吴奇做完了一组实验之后,就问了起来。
  吴奇刚直起腰来,松了一口气,又感觉被压的喘不过气来,连忙转动脑筋,道:“从这个底物实验来分析的话……”
  “不要从一个实验来分析,你做了这么多天的实验,有什么想法?”杨锐瞬间打断吴奇的话。
  吴奇再愣一下,不禁迟疑起来,分析一个实验和分析一堆实验的难度自不必说了,而且,让他一下子说出来,他也是没有准备的。
  杨锐安静等待了几分钟,他是对吴奇抱有更高期望的,因此,也是做出了超高的要求。
  然而,吴奇似乎尚未进入到状态,低着头像是个雕像似的。
  杨锐倒不觉得失望,只是觉得有些失去惊喜。
  “这样子……”
  “我觉得……”
  杨锐开口的同时,吴奇正好抬头说话。
  “你先说吧。”
  “你先说吧。”
  两个人又是异口同声。
  杨锐不禁一笑,摇摇头,抬了抬下巴,示意道:“你是想出了结果吗?”
  “有点思路……”吴奇不敢把话说的太满。
  “你说。”
  “是。”吴奇再想了一下子,才道:“我最近做实验,比较关注氢键。”
  氢键是常见的分子间作用力,在初高中学的时候,价值基本等于一个“…”,但在高等研究中,氢键就很千变万化了。
  杨锐也没想到吴奇会从这个角度来讲,“哦”的一声,道:“你讲讲看。”
  “是。”吴奇再顿一下,道:“我读了一些文献,认为氢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是引起接受体和底物缔合,进而形成络合物的推动力,以及引起分子识别的重要原因。”
  杨锐缓缓点头:“我们现在做的G蛋白偶联受体,重点就在于分子识别。”
  “是。所以我最近比较关注氢键,我觉得,如果将底物的分类,一并考虑到氢键的因素的话,应该能够筛选出一些底物。这些底物,应该具有更高的几率,用在构象的分析中。”吴奇说的很慢,就是一段话,也被他拆散成了好几句。
  但是,吴奇说的内容,确实值得思考,包括杨锐在内,也听的很是认真。
  向着正确的目标前行,也许是“自古华山一条路”,也许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在限制资金限制资源限制科学基础的情况下,前者出现的几率是比后者大的,但是,取消各种限制条件之后,后者出现的可能性就增大了。
  吴奇提出的,正是一条杨锐未曾见人走通的路其实也不能算是没走通,学者们需要做出G蛋白偶联受体的构象,他们选择了一些方法,其中不包括氢键路子,后来,G蛋白偶联受体的构象完成了,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或路子抵达构象这个目标,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至于现在,杨锐倒是觉得可以走上一走。
  反正,他手底下有这么多条科研狗,派一条机敏些的去探探路也很不错。
  想到此处,杨锐缓缓点头,道:“你写一个报告给我,阐述一下你的想法,会写这种报告吗?”
  “我会。”吴奇激动的连连点头,给实验室主任直接递交报告这种事,对科研狗来说,堪称是一步登天了。
  杨锐点点头,道:“我给你一笔单独的经费,一万块吧,报告写好通过之后,你就单独尝试氢键的路子,如果能做成的话,之后允许你单独署名发表论文。当然,如果做不成的话,那就重新回到常规路线上来。”
  “我会做成的。”吴奇按捺着心情,满怀着士为知己者的豪迈。
  ……
  
第1228章 答疑解惑
  
  杨锐一共派发出了3万元的经费,算上吴奇在内,提拔了5个人单独出来,做各自的小课题。
  比起正规的课题组来说,这样的小课题既没有独立的财务核算,也没有独立的成果要求,但是,对年轻人来说,也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刺激了。
  整个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科研汪们,都为此振奋起来,一个个像是打了兴奋剂似的。
  满海、冯俊明和陶学林教授,相对来说比较冷静,要说起来,杨锐等于是越级派发了经费给他们手底下的人,还把他们的人手给拉了出来,做了其指定的工作,如果是在一些内部斗争比较激烈的项目组里,这就是一次足够引发战争的导火索了。
  但在离子通道实验室内,杨锐的实力是异常突出的,也是三位新加入的教授无力撼动的,于是,一切反而都显的风平浪静。
  最终,吴奇等人是否还会变成导火索,就要看他们是否能拿出成果来。
  如果拿得出来,自然是杨锐的魄力使然,如果拿不出来,其他人其实最多也只能抱怨两句,弄不好还是私下的。
  实验室里的实力,最基础的是资源分配和获取能力,其次是实验室内外的影响力,而不管是哪方面,杨锐都是占据着绝对优势的。
  不说600万美元根本就是杨锐拿出来的,单论影响力,有没有杨锐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已然是两个概念了。
  尤其是离子通道实验室正在做的G蛋白偶联受体项目,如果有杨锐在,他们就是国际顶级实验室需要针对和注意的目标,如果没有杨锐在的话,第三世界国家的实验室竖起王旗,简直就是个笑话,甚至不会有人注意到。
  所谓人的名树的影,满海教授等人固然是北大的知名教授,属于环中国一周能搂几十万经费回来的人物,但是,谈到G蛋白偶联蛋白,所需要的就是世界级的声望了。
  大家是为了王旗而来,聚集在王旗之下,看着王旗飘扬,也就必须忍受凛冽的风。
  杨锐同样要忍受凛冽的风。
  他也知道越级操纵科研汪,是会引起反弹的,至少会让新加入的学者心里不舒服,但是,那又怎么样呢。
  如果只是心里有点不舒服就能换到几条升级过的头犬,杨锐也就无所谓了,他招募其他学者进入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的人力资源,而不是为了顾及其他人舒服不舒服。
  更进一步的说,在实验室这种地方,最终决定成败的,终究是实验成果。
  没有成果的学者,不能促使成果涌现的学者,即使是八面玲珑,不至于四面楚歌,怕也免不了被中间开花。
  世界上有很多的岗位是适合八面玲珑者去做的,甚至有些职位,唯有八面玲珑者才坐得稳,但是,这些职位是不包括实验室的。
  就是杨锐,在实验室里呆的久了,价值判断的标准,也不经意间的发生了偏移。
  为了做出G蛋白偶联受体的跨膜构象,杨锐就像是一只寻找松露的狗,他只为了寻找松露而出动,完全可以忽视周围的一切气味,哪怕是路过的兔子,留下了破绽的麋鹿,甚至是鲜肉的香味,都不能令他远离目标一步。
  “谷强,满海教授,苏先凯,田兵,吴奇,咱们来开个小会。”到了中午时间,杨锐鼻子耸动两下,毅然决然的将午餐改造成了午餐会议。
  既然午餐是不能放弃的,也就只能给它挂上一个高大上的名头了。
  几个人跟着杨锐来到小餐厅,准备享受难得的小灶待遇。
  “今天是煲仔饭,由我的大徒弟做。”余大厨看几个人进来了,就笑一笑,坐到几人跟前,道:“我大徒弟在广@东呆了好几年,学了很多粤菜,以后慢慢给你们做,今天杨锐说要简单的,我们就做一下煲仔饭,你们有吃过煲仔饭吗?”
  几个人纷纷摇头,86年的京城,粤菜馆子是有了,却是面向高端市场的,空运来的龙虾,头天晚上捕来的苏梅石斑都能见到,最多的还是来自渤海和朝鲜的海货,以及价格不菲的各类干货,反而是煲仔饭这样的平民食物,名不见经传。
  余大厨自然料得到,随口介绍了一番,又道:“煲仔饭最考验的是火候,肉要熟,又不能老,煲出来的米饭更好吃,有粘性,又弹牙,普通锅是做不出这个口味的。恩,你们点菜吧,里面喜欢加什么?”
  “有什么?”
  “牛腩牛筋牛头肉,猪五花猪蹄子鸡腿鸡胸什么都可以……”余大厨呵呵笑两声,道:“我今天带了许多材料过来,剩下的就交给你们厨房来用了,你们是小灶嘛,随意点。”
  几个人傻傻愣愣,一个说“牛腩”,另一个就说“牛筋”,再来一个说“牛头肉”,完全是按照余大厨的顺序来点的。
  到了杨锐,只见他轻轻的咳嗽一声,搓搓手,道:“我要加一份牛腩,两份牛筋,一份牛头肉,猪五花也要一份,香肠有吗?我还想要广式香肠。”
  “有。”
  “好,烧鹅呢?有烧鹅吧?”
  “烧鹅没有,可以给你弄份烧鸭。”余大厨说着解释道:“不知道你喜欢吃鹅肉,京城不好买到合适的大鹅,鸭是有很多的。”
  “烧鸭也行,烧鸭也行。”杨锐连忙回答两句,舔舔嘴唇,道:“这样应该就差不多了吧。”
  “恩,一份煲仔饭肯定装不下了,给你分两份?”余大厨表情淡然的写着菜单,早就习惯了杨锐的多吃多占。
  杨锐立即点头。
  “好嘞,6份煲仔饭。”余大厨向里面吼了一声,又回过头来,向其他几个人展演一笑,问:“你们要不要改一下?”
  其他四个人有些不好意思开口,都说可以了可以了。
  还是杨锐笑一笑,道:“您再给看着加点东西,都是忙了一早上的人了,下午还得接着忙,别给饿瘦了。”
  “好嘞,我今天带的牛肉多,就主加这个了,有没有忌口的?”余大厨看了一圈,见众人纷纷摇头,就笑眯眯的到厨房里去操作了。
  不一会儿,准备充分的煲仔饭,就冒着白烟上桌了。
  两名余氏徒孙又给装了配汤,再帮忙将煲仔饭的盖子拿走,余大厨才走过来,道:“杨锐,我帮你翻一下?”
  “那感情好。”
  余大厨拿起旁边的白勺,将杨锐锅内的白饭翻了起来,又从四周往中间掀了掀,露出弄弄的白气,才道:“煲仔饭要从四周向中间吃,四周有点焦,最有滋味,最精华的是白饭,要先翻出来吃,吃了白饭再吃有汤汁的米饭……广@东最讲究吃白味,做的好的煲仔饭呢,白味是最好的。”
  “不用把汤汁伴到米饭里吗?”谷强有些奇怪。
  “好的煲仔饭是讲吃白味的,如果要用汤汁拌米饭,那不如吃鲁菜了,对不对。”余大厨说着,话锋一转,又道:“个人口味不同,有的地方的人,就是喜欢味重,那就伴汤汁,总是自己吃的高兴最重要,不过,要看他汤汁做的好不好,先看白饭,白饭烧得好,汤汁就一定好了。”
  余大厨将勺子拿走,又递了一个新勺子给他,说了句“慢用”才彻底的离开。
  杨锐已是迫不及待的舀了起来,使劲吹了吹,就放进了嘴里。
  喷香的米饭,被压制了许久,混合着蛋白质的香气,瞬间涌入鼻腔。
  杨锐爽的打了一个激灵,将一口咽下去,才道:“人的嗅觉比味觉强大的多,嗅觉的细胞数量,说不定有味觉的上百倍,所以,让我们觉得好吃的食物,带来的不全是味觉感受。”
  谷强点点头,道:“比如我喜欢的臭豆腐。”
  苏先凯翻翻眼皮,道:“我觉得杨主任是想谈点学术问题。”
  “臭豆腐是一个生物方面的学术问题啊。”谷强强辩道:“我觉得我就能做出好吃的臭豆腐,知道为什么?”
  “不想知道。”苏先凯打断他的话,道:“杨主任,咱们开会吧,我不想谈臭豆腐。”
  “我倒觉得,能做出好吃的臭豆腐是很厉害的事。”杨锐顿了一下,道:“我们现在做的跨膜构象,说不定比臭豆腐还容易一点。”
  “看您说的。”苏先凯笑了起来。
  “实话实说,你们最近几天的进度,提高的很快,我也是因此,请几位吃这顿饭。”杨锐状似夸奖的说了两句之后,道:“现在,跨膜构象这个拼图,就只剩下两个关键点。”
  “就剩两个?”几位正在埋头吃煲仔饭的群众,也不由抬起头来。
  杨锐微微点头,道:“我已经做出草图了,现在,还需要再确定两个限制条件,就可以了。”
  正吃的呲牙咧嘴的几位,一下子都停下来了,齐齐的看向杨锐。
  “草图是什么样的?”苏先凯激动不已的询问。
  杨锐耸耸肩,道:“草图我下午放在实验室里,让大家一起参详,不过呢,这两个限制条件,才是最大的麻烦,不能确定的话,我草图的正确率也就没有保证了。”
  几个人默默点头,这是很显然的事,跨膜构象就等于是解一个极其复杂的方程,已知条件,求解,若是方程真的解出来了,画图从来都不会太难。
  “您想让我们怎么做?”吴奇看看左右,有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出现在这里。
  “不是我想让你们怎么做,而是你们有什么东西,是我能做的。”杨锐道:“你们五个人,目前采用的方向,进行的研究,是最有成功率的,今天开这个小会,我就想试试看,能不能给你们答疑解惑,或者,咱们共同进步一下。”
  这句话,杨锐说的可谓是无比的嚣张了。
  他等于是将前些天,对科研汪的态度,更进一步了。
  但是,给吴奇等人答疑解惑,尚有一丝共性,在前沿科学领域,敢给人答疑解惑的,理论上却是不存在的。
  因为对方的疑惑一定是前沿的,是超脱已知答案之外的,对于这样的问题,没有深入的研究,何谈答疑呢。
  不过,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能做答疑解惑式的工作的学者,在地球上还是有那么几只的,杨锐敢说,其他几个人也就只好信了。
  餐桌上,诸人冷静了几分钟,然后,成吨的问题就被抛了出来。
  
第1229章 金手指光环
  
  “核酸的杂环碱基不仅能够提供氢键的识别点,而且,你要注意到,扁平的芳环还可以提供另一个识别单位,比如说,据我所知,rebek就做过,选择性的识别键合腺嘌呤衍生物……”
  “多点键合作用的分子识别比较复杂,这个主要是有机官能团的多样性,以及分子形状的复杂性,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可能要说的比较多,我推荐几篇文章给你……”
  杨锐回答问题的速度很慢,大多数时候,他是细嚼慢咽的吃两三口煲仔饭,再吃两三口煲仔饭,然后才抬起头来,慢条斯理的说几句话。
  而且,他说话的速度,还比正常的语速慢的多。
  但是,落在同桌几人的耳中,杨锐就不是说的太慢,而是说的太快了。
  五个人都是随身带着笔记本,就地铺开了记录,生怕来不及了……谁能想到,就在几分钟前,他们还根本不相信,杨锐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当然,杨锐也没有真的解决这些问题。
  自然科学不是文学,不做实验,不列算式,说什么答案都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杨锐却是能够提供听起来就靠谱的结论,仅此一点,就非常之了不起了。
  另一方面,杨锐本人就是一台搜索引擎。
  这一点同样非常之重要。
  现在的文献是非常难寻的,对欧美人来说难寻,对中国人来说更加难寻了。
  在这个等闲见不到电脑,更没有搜索软件的年代里,许多人都是依靠大量阅读来完成文献搜寻和管理工作的。国内有专门的情报研究所,其搜集的情报,就是公开发表的各种文献资料,并整理成册,以供人们阅读。
  常见的综述,经常做的也就是描述性的工作,例如,目前国内在某某方面的研究到了哪一步,国际上到了哪一步,顶级实验室到了哪一步,如此就能发表一篇文章。
  如果是一些小的项目或研究,这样的情报研究自然是够用的,许多研究方向,全世界都没有几个人参与,将他们的名字单位实验室记录下来,基本就能随时掌握圈子内的所有信息了。
  至于G蛋白偶联受体这样的项目,它所涉及的面就太广了,远远不是几篇综述所能够涵盖的。
  在欧美的大型实验室里,甚至会有专人整理和研究别人的整理和研究的别人的整理和研究。
  国内是没有这样的条件的。
  国内以前都不做G蛋白偶联受体,学者们自然对G蛋白偶联受体没有敏感性,虽然全世界最重要的文献,就是那么有数的一些篇,但是,对于吴奇等实际工作的人来说,某些小文献也有着异乎寻常的价值。
  这种价值,就好像螺丝钉几圈一样,有时候都是小的不能再小的课题,甚至就是一些经验之谈,但是,如果前人已经研究过了,而且有了答案,能够省下时间,岂不是最好。
  在国内,除了杨锐,还真没有人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而在搜寻已有资料之外,其他人的问题也脱不开后人的研究,甚至想要超越五六年,十一二年的距离都不太可能。
  提问题也是一种能力,就像是上学读书的时候,又有几个学生提的问题,真能超脱初等数学,超脱经典力学的范畴?若是纯靠自己的大脑来想的话,他们能够总结提出的问题,大抵都是依靠着现有的知识结构来的。
  吴奇等人做着最尖端的前沿工作,但他们所需的知识面其实是更狭窄的。如果将一个人的知识面比做一块粽子,小学初中的知识面就好像是底部,而越往上,就越尖越少。
  他们也不会刻意的去提问虚无缥缈的问题,几个人都就着自己的工作来提问,差不多的内容,都能被杨锐在脑海中搜索得到。
  反正,大家要谈的是方向和方法等大的方面,并不是具体而微的实验数据,这些也正是杨锐最擅长的。
  至于杨锐为什么知道,这样的问题,在科研世界里,才是永远的迷,也是普通研究员永远都不愿意提出的问题。
  一碗煲仔饭,吃了差不多一刻钟,才算是吃完。
  杨锐擦擦嘴,再看其他几个人还剩下不少,不禁道:“煲仔饭得趁热吃才行,虽然锅会聚热,但是真到凉了以后,就没办法吃了,尤其是有香肠在里面,油都沁住了怎么行。”
  “马上就吃。”
  “再两分钟。”
  五个人都是差不多的状态,一个劲的低着头奋笔疾书。并不是他们不知煲仔饭的美味,而是杨锐说出来的东西,代表着太多太多的讯息了。
  如果一碗美食能换到几个月的时间,又有谁会沉迷于美食呢。
  就是最年轻的吴奇,也只抬头耸耸鼻子,深深的嗅了一口,就再次埋首于字里行间了。
  余先尧大厨走过来,看了看几个人剩下的煲仔饭,笑道:“我来给他们热一热吧。”
  “好的。不好意思,余大厨。”杨锐连忙站起来,让人家忙活了半天的食物竟然剩下了,实在是令他尴尬。
  余大厨摇摇头,道:“没关系,煲仔饭本来就不怕热,当然,白味可能是不好寻了,汤汁的味道会更好,也是另一种做法了。”
  说完,余大厨就招呼徒孙们来搬走了煲仔饭,又拿去专门加热了。
  离子通道实验室的厨房是器具齐全的大厨房,大饭店里有的,房间里都有。
  五人顾不上抬头,兀自奋笔疾书,房内只余沙沙的声音。
  杨锐自己起身,伸了个懒腰,又舀了一碗煨在火上的老汤,慢悠悠的喝着,恍惚间,仿佛能看到面前的五个人的头上,不停的冒出“经验+100”,“攻击+1”,“敏捷+1”的符号。
  这一次,杨锐已经不是大开金手指了,他用的是金手指光环。
  效果自不比说,起码是手枪变机枪,步枪变大炮,小狗变飞龙的作弊水平了。
  “我等你们做的成果出来。还有,记着把煲仔饭吃完,别浪费了。“杨锐说完,放下汤碗,施施然的离开。
  如此金手指光环笼罩,要是还不能攻下构象的关卡,G蛋白偶联受体的王旗还不如丢下来烧掉算了。
  ……
  
第1230章 外校盲流
  
  出了离子通道实验室,杨锐踢踏着步子,溜溜哒哒的向着博雅塔的方向而去。
  他在实验室里窝了好几天的时间,也是有些倦怠了。
  实验室的生活固然是紧张有序,极其符合他的个人志趣,但是,在实验室里一住就是个把星期,也确实是超脱了正常人的生活模式。
  尽管科研员不能算作正常人,杨锐也不在乎正常人的生活模式,但是,偶尔正常人一下也是蛮好的,尤其是开了金手指光环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