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5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么,神化后的爱因斯坦为什么要给德布罗意一个大推荐呢?抛去有真材实料之外有真材实料的年轻人多了,爱因斯坦不可能都在论文里提名字还是德布罗意的论文挠到了爱因斯坦的痒处。
德布罗意的工作用简单的词汇来表达,就是“物质波”的概念,而物质波是“波粒二象性”的派生,换言之,是对爱因斯坦的工作的进一步的推进,是对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的肯定。
爱因斯坦看到自己的工作后继有人,自然很开心,也才会在写自己论文的时候,顺便给德布罗意写一段软文。
但是,仅仅是爱因斯坦带来的曝光率,还不足以令德布罗意人尽皆知。
于是,伟大的薛定谔出手了,这只神猫的主子在自己著名的波动力学论文下中发表了软文:“这些考虑的灵感,主要归因于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先生的独创性的论文”。
至此,德布罗意名声大噪,当年就有几间实验室抢着给他做实验证明,第二年就获得了理论证明,翌年就拿到了诺奖。
回溯整件事,德布罗意的运气似乎非常之好,可谓是完美的一朝得势风云起的典范。但是,若是深究一下,故事就不那么和谐了。
比如说,爱因斯坦为何会阅读德布罗意的论文呢?科学主宰是很忙的,哪里有时间去读博士生的文章。
起因是德布罗意的老师郎之万拜托了爱因斯坦。郎之万是居里夫人的大弟子,并因为师生恋而闻名于巴黎,以其声望为德布罗意背书,才争取到了爱因斯坦的时间。再深究一步,郎之万那么多学生,包括后来得了诺奖的居里夫人的女儿伊蕾娜居里,为什么独独因为德布罗意而拜托爱因斯坦呢,因为德布罗意是爵八代德布罗意公爵继承人,祖父当过法国总理和外交部长的那种。
所以,真正了解历史人物的背景,就会发现他们做出的决定,往往并不仅仅是因为事件本身,还是基于人物关系的,老外除了手法糙一点之外,心情依旧是属于人的。
杨锐也因此知道,自己要竞争诺奖的难度有多大,就他目前的资历和声望来说,若是不能获得国家级的资助,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倒不是说纯靠学术不能得诺奖,但那除了好运气之外,通常还需要相当时间的等待,德布罗意37岁都属于特例了,屠呦呦70年代做的工作,到80多岁的时候获奖,也不算太稀罕。
蔡教授更明白,而且,他知道现在的关键首先在于说服朱院士。
在车上,蔡教授就开始积累气势,到了朱院士的办公室,蔡教授更是器宇轩昂的道:“朱院士,我们北大已经决定,全力支持杨锐获得诺贝尔奖了。”
他说的很有技巧性了,北大可不知道杨锐还存着这个心。
朱院士刚关上门,准备询问两人的来意,就被蔡教授的声音给慑住了,不由的揉揉耳朵,道:“声音别那么大嘛,我还听得到。”
“我是想表现我们坚定的决心。”蔡教授道:“朱院士,您就说吧,是否同意!我先声明,科学院那边,我之后就给上会了。”
他是扯虎皮拉大旗,一口气就奔着中科院去了,不过,他是学部委员,是有资格提交提案的。
朱院士笑笑,“恩恩”了两声,道:“好吧,我同意。”
“您先不要忙着拒绝,您可能还不知道杨锐的最新成绩……咦?就同意了?”蔡教授比杨锐还要诧异。
朱院士点头:“当然同意,我们早就该有自己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了,杨锐的水平高,成果够,为什么不支持。”
……
第1244章 腹黑
“没想到你就这样同意了。”蔡教授有点准备成空的浪费感,道:“我们都没有操作诺贝尔奖的经验,在这方面,最好是能由国家出面。”
“不能什么事都指望国家。”朱院士起了一个高调,又迅速的降回来,道:“不过,借用国内的一些机构,尤其是驻外机构,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真是由国家出面的话,那肯定是要有一个负责人的,主动权操于他人之手,但若是请一些国家单位配合,情况又有不同。
蔡教授连连点头,道:“对对对,这样很好,我们北大方面,肯定会全力配合的。”
杨锐找到机会插话,道:“朱院士,这次来,我还想再汇报一下成绩。”
“哦?晶体研究有眉目了吗?”朱院士笑眯眯的,亲自给两人泡上茶,道:“慢慢说,我不是太懂生物学的东西,得你给我仔细讲解一番,咱们新中国第一位得到诺奖的学者的工作,我是应该好好了解。”
朱院士说的意犹未尽,又点着杯子,道:“如果实在学不会,你们就给我一个报告,我背下来,以后好给人说,哈哈哈哈……”
杨锐有些好笑,又有些无奈。
就在他准备开口详细说明的时候,蔡教授突然坐直了,拦住杨锐,道:“老朱,咱们也是好些年的交情了,你这个人我知道,一诺千金,但是爱耍小花样,咱们可得说好了,你的支持力度,是要这个的。”
他翘了翘大拇指。
“这个不用你说,我也会全力支持杨锐的。”朱院士摆摆手,紧接着意识到什么,问道:“晶体研究出问题了吗?”
“先不说这个。”蔡教授挡住杨锐,道:“你说说,全力支持是怎么一个话。”
朱院士皱了一下眉,道:“你这个老蔡,你总得让我全面的了解情况之后,再做决定吧。”
“你的意思是说,杨锐的研究要是有了变化,你的支持也会有变化?”
朱院士沉吟了一下,再看看杨锐,笑道:“大的变化不会有,但小的调整要不要做,我总可以列入考虑吧,再说了,我一个人的决定是没有用的,得集体做决定,对不对?”
“嘿,就知道你有话留着呢。”蔡教授道:“你说说,你现在能提供什么支持?你说的全力支持,是个什么样的支持?”
杨锐眼见着蔡教授给朱院士挖坑,总算是明白,他为什么刚见面的时候,不说自己的工作了,估计也是准备用来做讨价还价的条件了。想想也是,有pcr的成绩在,本身就是有资格拿诺奖的,达尔贝科的提名就足够说明问题了。再加上g蛋白偶联受体的构象做出来了,这就已经是两个诺奖成果了,虽然其他方面薄弱一点,但就中国的条件,要找比杨锐的条件厚实的,也真是不多了。
不过,杨锐也不能真的让蔡教授把朱院士给坑里面,他所需要的支持,也不用这样鼓捣。
杨锐抢在朱院士之前,道:“还是让我先给您做汇报吧。”
朱院士有所察觉的将要说的话给堵了回去。
蔡教授瞅了杨锐一眼,气道:“帮你要好处呢,你怎么还拽起后腿来了。”
“我信息朱院士是会全力支持我的。”杨锐憨厚的一笑。
“知人知面不知心,老朱鬼着呢。”蔡教授提点杨锐道。
杨锐自然知道“人头狗”朱院士的力量,不过,朱院士对他是诚心诚意的,杨锐也就道:“争取诺奖不一定是多长时间的事,朱院士已经答应了,我觉得就可以了。”
“我们北大怎么尽出你这种傻孩子啊。”蔡教授叹口气,摆摆手。
朱院士此时露出了笑容,道:“人家杨锐才不是傻呢,这是大智若愚,你以为都像你一样锱铢必较的才是正确的?恩,这么说来,不是晶体研究出了问题,是有好事发生了?”
“是。”杨锐沉吟了一下,还是决定直接说出答案,道:“我们离子通道实验室,已经于10天前,完成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的图像。
“完成了?”
“是。”
朱院士迟疑了一下,问:“原计划,需要多长时间完成晶体结构的项目?”
他确实是不懂生物学,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的图像的难度,他也不能确认。但是,作为监督和审批了无数学术项目的人,朱院士有很清楚一点,原计划的时间和经费额度等等,是相当具有参考性的,尤其是正式申报的数字,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缩减还是扩增了,总归都有一个比例在里面,了解这个数字,他就能做出基本的判断。
杨锐和蔡教授相视一笑,道:“原定计划是一年到两年的时间。”
杨锐心目中的最快时间是半年,但这个数字当时是不能说出来的,现在也是不能说出来的,无论何时说,都会被挂上狂妄的评价。
事实上,就是一年的计划时间,也是非常之嚣张的。历史上,做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的实验室,里面的单身狗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实验还没有彻底完成。
朱院士立时了然,问:“看来是发生了意外情况?”
“是。”
“你们实际上做了,就几天?”
“算半个月吧。”
“不会是有人透漏了信息给你们吧?”朱院士说完立即道:“我得问一句,不能不知道。”
杨锐点点头表示理解,又道:“没有人透漏信息,现在掌握晶体结构图的,只有我们华锐实验室了。”
“也就是说,你们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做了别人要做一两年的东西?”
“我觉得别的实验室做三年或者五年都不夸张。”杨锐耸耸肩,道:“说五年绝对不算吹牛。”
朱院士笑了出来:“这时候你才像个年轻人,但是,你们怎么用半个月,做出别人五年的成果的。”
“说出来您也许不信。”杨锐深吸一口气,然后一口气吐出来,道:“全凭运气。”
“全凭运气?”
“全凭运气!”
“好吧。”朱院士点了点头。
“您真信?”杨锐讶然。
“要不然呢?你如果说你们技术先进,我才不信呢。”朱院士说着眨眨眼睛。
杨锐突然觉得这个老头是有点腹黑……恩,以他写报告的水平来看,还不能用“有点”来形容。
“这么说,杨锐手里已经有三个诺奖级成果了?”朱院士伸展了身躯,在沙发上靠的舒服了一些,对他来说,也会突然觉得轻松许多。
杨锐腼腆起来,说:“是不是有诺贝尔奖的价值,并不能确定。”
朱院士愣了一下,哈哈大笑起来,道:“说的对,说的对,有意诺奖的学者,是不应该太过于突出。”
争取诺奖与争取选美小姐不一样。想做选美小姐的人,从一开始就要自信心饱满的参与竞争,诺奖需要的却是更加微妙的对待。
朱院士很满意杨锐表现出的腹黑,颔首道:“总而言之,一切准备活动都完成了,我们想想看,应该从哪里开始。”
第1245章 贡献
蔡教授和朱院士并没有贸然行动,既然时间还很充沛,他们宁愿搜集多一些的资料,准备的更充分一些,来应对接下来的询问。
再者,要向更高一级进行汇报,也理应要得到更准确的消息,例如在满海等人的三重重复实验成功以后,才显得正式而礼貌。
蔡教授、朱院士秘密的奔走于京城的各大研究所与大学,但是绝口不提杨锐、离子通道实验室,或者g蛋白偶联受体,更没有提到丝毫的诺奖。
对他们来说,这是对诺奖游说的演习,也是一次真实的演练。
中国曾经尝试游说一个诺贝尔奖回来,只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是,它开启了一扇小窗,使得包括蔡教授、朱院士以及更多的政治人物在内,都充分的了解到了诺贝尔奖。
类似的国家级游说范例还有日本,为了让生物学家加藤获得诺贝尔奖,当时的日本驻瑞典大使积极的采取了步骤,以获得诺奖的提名。
诺贝尔奖的游说,与政治游说截然不同,讲究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优雅与高贵。
你不能直接用钱,诺奖委员会通常由五名或者六名成员构成,贿赂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能够狙击某位候选者,但要想成功的推选某位候选者,只找一个人的成功率就太低了,而贿赂更多委员,一方面难以实现,另一方面也容易走漏风声,反而可能产生反效果。
类似西方竞选似的媒体宣传也不是很恰当,在一些年份,诺奖有意识的将奖项给予谁都猜不到的候选人,如村上春树般的陪跑者,获得诺奖的概率是更低而不是更高的。
所谓“微妙”一词,非常完美的体现了诺奖的游说。
一个独属于科学界的秘密是,任何瑞典科学家在国外的访问,都能够得到更高规格的接待。
因为诺奖的提名是属于全世界的,诺奖的获得是由瑞典科学家决定的。
例如诺贝尔生物学奖,就是由瑞典卡洛琳医学院的多名教授所决定的,不用说,谁能够让自己的工作,在卡洛琳医学院深入人心,谁有具有最大的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
但是,频繁的接待瑞典科学家,或者超高规格的接待瑞典科学家,并不总是好事。
科学家们所处的是一个小圈子,某位科学家若是以过于殷勤的态度接待瑞典科学家,他所收获的鄙视,往往会让他在评选落败。
很少有科学家能够适度的把握这一点,以至于一些实验室研究员拒绝接待瑞典科学家,他们当然也不会因为刚硬的态度就此获得诺奖,倒是与诺奖渐行渐远得到了保证。
总而言之,尝试游说诺贝尔奖的失败经验很多,成功经验更像是一种玄学。
蔡教授和朱院士不得不运用中国式的智慧,尝试思考。
一周后。
陶学林所在的实验组率先完成了第二组的重复实验,得到了一张与谷强类似的图像,紧接着,苏先凯与满海教授合作的小组,也完成了重复实验,得到了大差不离的图像。
三重的重复实验,正式宣布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图完成。
蔡教授和朱院士第一时间找上门来,查看所有的实验记录,当然,主要是蔡教授看,朱院士负责望。
而他入目所见的,首先是衣衫褴褛的研究员们,以及一张张又青又黄的脸。
“怎么都像是集中营里的一样?不是说早就把成果做出来了吗?”朱院士有些奇怪的问杨锐。
杨锐有些不好意思的摸摸脑袋,道:“成果刚出来的时候,我封闭了实验室,要求所有人在打一个电话之后,禁止离开,禁止对外通讯,后来见过蔡教授以后,我本来是要放松的,大家志愿留了下来。”
“敢情你这真是集中营。”朱院士说着笑了起来,抬头问:“谷强研究员是哪一位?”
“我就是。”谷强穿着一件皱巴巴的淡黄色褂子,站了出来,浑身散发着炕洞的味道。
“你这个味道够冲的啊。”朱院士用手在鼻子前扇扇风,有什么说什么的道:“你怎么把自己的衣服都染色了?”
谷强无奈道:“有做实验弄上去的,也有吃饭弄上去的,也没地方洗,就这么着吧。”
“你也不要求回家?”朱院士问。
“杨主任说了,他要坑老外一把,我们都赞成,暂时留在实验室内,方便互相监督和保密。”谷强无所谓的抖抖身子,再用手在腰上抠两把,道:“能坑老外的机会不多,我们这次险些就被他们给翻船了,在实验室里住几天算什么呀,还省钱了。”
朱院士觉得谷强说的是真话,嘴角上翘,道:“你和我当年有点像啊,我们那时候也是,一群人窝在宿舍里,互相监督,直到东西做出来了,才出去。”
谷强不知道该怎么回话,就没吭声。
朱院士又点点头,道:“我听说晶体结构图,是你第一个做出来的。”
“是。”谷强点头。
“你对成果的认定,是怎么看待的。”朱院士从闲聊状态,转做了严肃状态,问:“你觉得,整个项目过程中,每个人发挥的作用,各占多少比例?”
离子通道实验室的大实验室是敞开的,朱院士的话,也就是所有人都能听到的。
许多人都停下了手边的工作,看向了两人。
不用说,这是影响到成果认定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历史上,因为对各自贡献的认识不同而掐架的实验团队不胜枚举。
谷强的眼睛眯了眯,道:“你是想问,我觉得自己发挥了多大作用吧。”
“你这么想也没错。”朱院士微微点头。
“我觉得我发挥的作用挺大的。”谷强用叫踢踢地板。
“当然。实验是你做出来的嘛。”朱院士肯定了一句,似乎意有所指,又品咂不出来。
谷强撇撇嘴,道:“运气也罢,能力也成,我是觉得自己出了挺大贡献的。”
“当然。”朱院士继续点头。
谷强瞄了一眼杨锐,见他并不往这边看,不由的有些泄气。
他是挺佩服杨锐的,同时又有些想要与杨锐别苗头。
毕竟,杨锐的实验操作水平并不是很优秀,谷强偶尔就会想,自己有什么专门考验实验技巧的比赛,自己一定能将杨锐打的还不了手。
这一次的成功,更是刺激到了谷强,不仅令他自信心膨胀,同时,谷强也看到了杨锐方案的神奇之处。
他是一次性成功了,但那是按照杨锐的方案一次性成功的。
哪怕再桀骜不驯,谷强也是明白,给出正确的方案,比正确的实验操作要困难的多的多。
于是,谷强反而更加的想要别苗头,又更加的佩服杨锐了。
“杨锐做的贡献比我大。”谷强终于叹了一口气,说出了朱院士想要的答案。
朱院士松了一口气,实验室内诸人,也都悄然的松了一口气,没有闹出争功的丑闻,总算是令人放下心来了。
不过,朱院士并不满意这样的收获,而是继续道:“据我所知,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的项目中,实验方案是全部由杨锐提供的,对吗?”
“对的。”
“如果我据此认为,杨锐做出了主要贡献,你是否同意?”朱院士说着提醒了一句:“这是很重要的回答,请你谨慎。”
“不用谨慎了。”谷强其实私下里想过这个问题,此时没什么犹豫的道:“我同意,没有杨锐开的方案,我实验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是我要说给高层领导听的,所以,我再向你确认一次,你同意这个项目中,杨锐做出了主要贡献,对吗?”朱院士就地在笔记本上写了一段话,递给谷强,问:“能签字吗?”
“用不用这样啊。”谷强说着叹口气,就在笔记本上签了字。
朱院士看着他写好,收起了笔记本,笑笑道:“你签个字不吃亏,放心吧。”
“也是实话实说,人总不能老靠运气吃饭。”谷强更加的感慨了。
朱院士却是有些顾不上他了,诺奖的提名人数是很有限的,中国又是弱势国,要想推出国人参与诺奖的竞逐,更是不能有严重的瑕疵,确定杨锐是第一也是唯一的人选,本身就是他的设想之一。
第1246章 义不容辞
乔公办公室外。
蔡教授有些焦急的等待着。他不是个很有权利欲的人,但对于北大荣誉这件事,却有着相当的热忱。
他这个年纪的学者多是如此,由于学术成果顶尖而经常参与到中央政策的制定,使得他们往往即使有机会,也不愿前往地方任职。偶尔泛起的对权力的向往,又经常通过其他渠道得到满足,并不需要一门心思的奔着高官显贵而去。
不过,在学校呆的久的人,总是免不了对荣誉的痴迷,尤其是从未得到过的学术荣誉,更是如此。
这更类似于一种集卡似的爱好,尤其是身在顶级学府的学者,更是恨不得把所有的荣誉拿一遍,到老了,就住在学校某个偏僻角落的院子里,没事和老伴到诸如未名湖畔的地方溜溜弯,偶尔若是有学生闯入自己的领地,就给他唠叨两句,若是看得上眼的话,再教他两套绝招,看这些后辈抓耳挠腮又着急又不敢得罪自己的样子。
所谓后继有人,那是印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不是简简单单的钞票和权力就能满足的。哪怕是最黑化的政客,总也希望自己的政策能够延续下去,自己的基业能万世不朽,哪怕是最肮脏的商人,总也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够存续下去,自己的事业能蒸蒸日上。
诺贝尔奖,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简直就像是一尊高耸入云的丰碑。
若是西南联大尚在,光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个名字,就能给他们带来海量的生源。
今时今日的中国,再没有比诺贝尔奖更能提振士气的荣誉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睁眼看到了世界的中国人,更是需要一个理由,来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信心列强原来如此之强大,我等当如何应对?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读书容易,崛起却难,面对百废待兴的祖国,多少学者嗟叹不已,恨不得用血染土地,只为了看到一丝青苗,以证明这片贫瘠的土地,尚有生机。
当年的李四光,先学船舶制造,然而中国没有用来制造船舶的钢铁,于是转学冶炼,然而中国没有用来冶炼的铁矿,于是去学了地质学……常人学一门专业都觉得痛苦,何况是学好几门专业,支撑着那个年轻人的,支持着这个民族的,无非是一腔热血罢了,中国人除了一腔热血,还有什么呢。
英国人来了,带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尖端成果兵临广州,漆黑的兵船箭射不入,攀附不得,黑狗血不灵,月@经布无用,即使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