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5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过程很是漫长,平常就很漫长了,今天更是如此。
若是平时,周英耀或许会找人聊聊天,或者串串门,将门打开听着声音就行了,使馆里的工作就是这样,永远都是有闲有忙的状态。
然而,今天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周英耀宁愿乖乖的呆在办公室里,也不想让人以为自己在串联什么。他早就串联了黄参赞,现在却是没有必要再乱跑了。
昏昏欲睡间,周英耀干脆就靠着椅子,睡了一觉。
再清醒过来的时候,电话已经“铃铃铃”的叫疯了。
周英耀连忙抓起电话,再用手抹一把脸,清醒清醒。
“光耀吗?”现在的跨国电话失声的很严重。
周英耀用手蘸着茶杯里的水,在自己的脸上胡乱的抹着,口中道:“爸爸,是你吗?我是光耀。”
电话里,周英耀的岳父笑了两声,道:“猜你该打电话过来了,你再不打的话,我就打电话了,是因为调任函的事吧。”
“是。爸爸,究竟怎么回事?”周英耀连忙问。
岳父未答先问:“你们大使馆是什么反应?没人把消息传出来吗?”
“什么消息?我不知道啊,大家都乱糟糟的,不明白怎么回事。”
“看来收到消息的人都藏着呢,你也不要说出去。”
“是。”
“杨锐的消息,在国内都传疯了。有好几家报纸都报道了他的讲座,还有电视台放了录像,我也看了,是不是真的那么多人,都是欧洲的学者吗?”
周英耀一惊,道:“是,杨锐在欧洲这边比较受欢迎,有很多人来听他的讲座。不过以制药公司的人为多。”
就科研档次来说,制药公司的研究员,显然是不能与高等学校和研究所的相提并论的,两者的下限或许是差不多的,是个人就行,但上限的差距就大了。
但是,国内的媒体和官方,显然不会去分辨这里面的区别,对他们来说,白种人愿意来听中国人的讲座,而且一位难求的样子,就已经足够满足了。
岳父三言两语的介绍了情况,就道:“有关的文章,听说都上了内参,领导们很重视,对于凌志明久滞外地不归的情况,部委做了严肃的批评,认为他没有能够恰当的履行职责,所以对他进行了重新安排,你们再等两天,新任大使估计就到了。”
“是从国内派吗?”
“国内不熟悉情况的官员,派去了不能立即投入工作,所以被否决了。部委的意见,是要到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大使人选,最后选了曹达。”
听到曹达的名字,周英耀更是诧异,道:“他是驻马赛的领事,直接派过来吗?都不回国?”
领事的级别比大使低一级,驻马赛的领事也是比驻巴黎的大使的级别低的,但是,到瑞典来却是从大国调小国了,只能说明任命紧急而重要。另外,不回国述职而直接就任,更是少见的安排。
电话另一头的岳父“恩”了一声,道:“部里认为事务紧急,另外,新任大使的话,还有很多好处,你慢慢体会,总之,你注意维护好与杨锐的关系。”
“是……”周英耀听着岳父的嘱托,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和讶异当中,他完全没想到,年纪轻轻的杨锐,竟然有如此多的支持者,并能掀起如此大的风浪。
将凌志明从瑞典调到乍得,这样的贬斥本身已经很少见了,相应的,将正在法国马赛做领事的曹达直接调到瑞典,那就更难了。而在这两个环节中,还需要安排其他的人选接任,整个一套多米诺骨牌的模式,想想也知道麻烦。
但从这份麻烦中,周英耀体会出了一丝郑重。
周英耀突然觉得,身在瑞典,大有可为!
第1305章 集体航向
清早,天还没亮,周英耀就出门了。
北欧是一个环境极其恶劣的地区,尤其令人不能忍受的就是昼夜长短的问题,这里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夜多于昼的,披星戴月的上班,对于瑞典人挪威人来说,最是平常不过,但是,平常不代表舒服,尤其是对周英耀这样的外来户,若是可能的话,他通常都不会早出晚归的。
早上不仅黑,还特别冷,身上固然可以穿很厚的衣服,脸和耳朵就遭罪了。
周英耀今天却是显的义无反顾。
他一只手提着保温桶,另一只手提着保温盒,到了希尔顿,提前给杨锐打了内线电话,才坐电梯上去。
敲开门,杨锐穿着睡衣招呼周英耀道:“不好意思啊,刚起来,没有来得及换衣服。”
“没关系没关系,是我来的太早了。”周英耀昨天晚上就和杨锐约过了,此时笑盈盈的坐到套间的沙发上。
希尔顿的套房并不大,只是一间卧室并一间小客厅的模式,但也完全超出了国内干部的消费水平。
周英耀将保温桶和保温盒放在茶几上,打量着房间,口中道:“豆腐脑和油条,我让食堂里提前准备好的,应该还是热的。”
他打开装着豆腐脑的保温桶,果然看到里面的热气腾腾。
周英耀在半空中扇扇手,闻着味道,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才叹道:“挺好的,没问题,是豆腐脑的味道,唉,看我,一说吃豆腐脑就想家了,来来来,我给你舀上,你吃甜的还是咸的。”
面对周英耀突然问出的严肃问题,杨锐犹豫片刻,道:“辣的。”
“辣的也有,我都带了。”周英耀颇为得意的勺子给杨锐做了一碗豆腐脑,又给自己弄了一碗,才叹口气,道:“你不知道,我们刚到瑞典的时候,想吃一碗豆腐脑得有多难。对了,您可能不知道,这个豆腐脑,可是我们大使馆的员工自己磨出来的。”
“自己磨的?”杨锐颇为惊讶的尝了一口,连连点头,道:“味道还真不错。”
“可不是,磨豆腐是我们大使馆的传统,一代传一代的练出来的。当初建馆的时候,有人想吃一口豆腐,遍寻斯德哥尔摩找不到,没办法,就找当地的华人买了一口石墨,大家有时间了,就换着用人力磨。”周英耀笑笑,道:“每任大使来了,我们都给他介绍我们的石磨,有的大使就会抽时间亲自来磨一下。”
周英耀顿了一下,道:“凌志明大使当初到大使馆的时候,我们就讲了这个石墨的故事,他后来也来了一次,但是只磨了几下子,意思意思就走了。不过,他还蛮喜欢吃豆腐脑的,每个星期都要吃一两次。”
“凌大使去了乍得,不知道能不能买到黄豆。”杨锐悠然神往,对这位大使阁下,他有的是不满意。
凌志明答应了他的要求,让他放松了警惕,结果抵达斯德哥尔摩以后,就变成了四顾无人的孤儿,差一点就造成巨大的损失。实际上,他已经造成了相当的损失,杨锐的计划已是有所耽搁了,甚至计划本身,都因此做了修改。
说实话,杨锐现在都不清楚凌志明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因为他没有见到凌志明,所得的信息,也都是来自他人。相比周英耀带来的消息,王阔提供的情报的准确性更低。
但是,无论凌志明的真实想法是什么都不重要了,乍得在非洲中部,穷的叮当响不说,还常年战乱。其政治状态,可以形容为有一个名义老大的无人管束的黑社会形态,以各种名义聚拢起来的帮派战斗屡禁不止,既使用大刀片,也用AK47,而其首都的建设水平,基本等于中国内陆的乡镇水准,比西堡镇都不如。
在这样的国家做外交,对普通官员来说,倒是有可能点亮相应的政治前途,不过,对于企盼退休的凌志明来说,大约是不怎么幸福的。
杨锐觉得,部委的领导层倒是蛮有意思的,既然凌志明为了安稳日子可以躲事,就让他到一个不安稳的地方继续躲猫猫,还真是没有浪费他的天赋。
周英耀关注着杨锐的表情,见他果然跟着说到了乍得,顿时确定了杨锐的倾向,顺着杨锐的话,道:“凌大使确实有点不爱管事,是喜欢顺水推舟的人。到了乍得,也不知道能不能应付得来。”
“乍得战乱频频,油滑比做事重要。”杨锐淡淡的评价了一句,也是评价了凌志明。
周英耀心中明了,不再多说,又劝道:“您尝尝这个油条,您别说,在国内看着油条好做,出了国以后,连合适的面粉都找不到。老外的面比较劲道,揉起来也累,做出来的油条也不好吃,我们最后还是买了美国出口的面粉。”
周英耀自嘲的一笑,说:“在瑞典,美国食品是比较便宜的,垃圾快餐的代名词。”
杨锐吃了一口油条,果然很有国内的味道,身在国外,家乡的味道就是最好的味道,杨锐竖起拇指,咽下油条,道:“你们确实做出水平了,恩,稍等一下,我喊景语兰一起来吃。”
他也不问周英耀意见,自去打了电话。
一会儿,穿了休闲装的景语兰就敲门进来了,她的脸有点红,但还是乔作镇定。
“你尝尝看,和咱们在京城吃的味道差不多了,要说也没出来多久,一下子就适应不了他们的这个味道了。”杨锐摇头晃脑的,亲自给景语兰装了豆腐脑。
周英耀再傻也知道杨锐和景语兰的关系密切,不过,他不仅没有要评价两人的意思,反而在心里高兴,觉得杨锐不避着他,就请来景语兰是对自己的信任,因此,周英耀的语气也大胆了一些,道:“杨主任,您认识新任的大使曹达曹大使吗?”
“不认识,你认识吗?”
“我岳父和他有旧,也许能和他牵上线。”周英耀主动放出自己的关系线,并一手递给杨锐。
杨锐抬头笑道:“那敢情好,我原本还想问问郭威怎么联络呢,你认识就最好了,到时候要请你引荐了。”
“没问题,我找个机会就请他一下。”周英耀想想道:“我们在瑞典,最爱吃的是中国菜,其次是法国菜,偶尔有法国大使馆的开宴会,大家都愿意跑去。不如就请法国菜?曹大使从马赛领事馆过来,说不定还有所怀念。”
他知道杨锐有钱,就没有替他节省。
杨锐摇摇头,道:“等不了那么久,曹大使来了以后,会举办晚宴,我们就在晚宴上见面。对了,你们大使馆,可要把晚宴办好一点,可以顺便多请一些瑞典各界人士前来,这样比较自然而不突兀。”
周英耀突然浮现出岳父昨天和自己说的话“新任大使的好处”。
周英耀很怀疑,杨锐是不是把新任大使的价值,就当是一顿晚宴了。
不过,看杨锐胸有成竹的样子,周英耀感觉非常奇怪,于是道:“杨主任您在国内声望卓著,在国外也一定是心想事成的……”
“再过几年也许吧,当然,事在人为。”杨锐确实是颇为自信。
应当说,国内的良好局势,给了杨锐很大的挪移的空间。让他能够聚集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多的支持,比如曹达大使,为什么要从马赛专门调过来,就因为他一直是支持国内科研,支持国内科学家本土创新,且走出来的一类人。他在任内,还多次组织了国内艺术家在国外的参展与演出活动,不仅是革新派的人物,而且是有实际操作经验的。
而能请这样的人,专门调任瑞典,给自己保驾护航,也是杨锐数年声望积累的结果。
声望一说,看不到摸不着,但它对景的时候,就是能发挥作用。
王莽篡权之前,怎么做事怎么成,做什么事都能得到朝野上下的支持,篡权之后,怎么做事怎么败,做什么事都是朝野上下的一片骂声,有什么变量发生了变化?就是声望。
杨锐这些年,既是做出了实际成绩,也是争取到了大量的支持者。
旁的不说,光是德令组的老少爷们,就很是帮了杨锐许多忙。他们从德令农场返回之后,经过三四年的发展,有的恢复了以往的权力,乃至于有所精进,有的虽然下野了,依旧能够发挥不小的影响力,而他们对杨锐的感激,不仅是出于本心的,也是出于一种集体意志帮助杨锐是德令农场归来的诸人的集体意志,顺着这个思维走,就是在为德令组这个集体做奉献,逆着这个思维,就等于是偏离了集体的航向。
如果杨锐是从政了,德令组的老少爷们,或许还会矜持着些,但是他进入了学界,还做的风生水起,那大家帮起忙来,就是毫无顾忌了,更不要说杨锐还很会做人,从不让他们为难,且常有回报。
除此以外,杨锐在北大的声望,在科学院的声望也是很好。
中国学界以京城为尊,京城学界的三驾马车,就是北大清华中科院,没有例外。
这样的环境下,杨锐稍微挑动一番风潮,就能形成很大的力量。
80年代是中国最后的精英时代,诗人们可以喊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奔赴全国,北大学生也可以举起“小平你好”的旗帜穿越天安门,牟其中高喊着“凿穿喜马拉雅山”走遍神州,所谓的领袖力量,让这个时代变的风起云涌,变的璀璨绚丽……
而这份汇聚起来的力量,也为杨锐铺平了道路。
再没有哪一个时代,比80年代的中国,更需要诺贝尔奖来证明自己。
……
第1306章 造个大新闻
曹达大使的就职宴,办的极其迅速,或者说是仓促。
场地是早就有的,但是,只用两天时间就布置和食物准备,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另一方面,这一次的就职宴也是使馆建立以来,邀请人数最多的几次。请的人多了,靡费自然增加,使馆以前的经费有限,向来都是往小里做,而非往大里做。
这一次,却是不仅限于使馆界和瑞典政府,还将范围扩展到了学术界和经济界。
不过,大使更替对于大使馆来说,确实是件大事,中方邀请的人虽多,也多不过那些发达国家搞的就职宴,所以并不很引人瞩目。
察觉到不同的,主要还是使馆的员工们。
国内给的经费是多少,部委的指示是什么,周英耀等人都是一清二楚的。以往的就职宴,能不能上蛋糕,蛋糕能上多大的,都是需要请示的,至于邀请的客人的范围,那更是一张详细的单子,并不是使馆方面想扩大就能扩大的。
然而,所有这些禁锢,随着曹达大使的到来,似乎都不是问题了。
使馆的工作人员也因此而显的兴高采烈,有钱做事和没钱做事是两个概念,谁都愿意跟一名更有前途的领导。
来自马赛的曹达大使,只用一个就职宴,就收拢了人心,令瑞典大使馆内安宁下来。
之后自然会有人调来,有人调走,但那是外交官们的正常生活,此时的安宁,却是大家所追求的。
曹达就职的第二天晚上,就职宴就在灯火通明中开始了。
杨锐与景语兰提前过来,帮了些忙,打了打下手,时间就差不多到了。
此时,杨锐才真正见到传说中的曹达大使。
四十余岁,身板又宽又厚,一副精力充沛的样子。
杨锐听着他用英文讲话,低声对景语兰道:“以前还说吃海鲜减肥呢,你看咱们的曹大使,吃了几年的马赛鱼汤,结果也没有瘦下来的样子。”
景语兰听的很是无奈,道:“你怎么知道人家就有减肥的要求呢。”
“在国内还不流行减肥,到了国外,人人都在聊减肥啊,他肯定也是想过办法的。”杨锐一副肯定的表情。他现在身材保持的极好,也是牺牲很大的,不说每天要抽时间跑步锻炼,频繁卧推,就是吃的方面,也都是有所收敛的,牛排之类的美食,最多吃到一千克就会停下来,想起来总是免不了惆怅。
景语兰听到耳中,突然有些紧张的问道:“我是不是也应该要减肥了?”
“不用。”杨锐连忙摇头,道:“衣服店里那么小尺码的衣服你都套的下,再减就要把不该减的地方弄没了。”
景语兰脸一红:“你胡说八道,我就不和你聊了。”
“我以为我们探讨的是学术问题。”杨锐一脸懵懂的样子,装的很是纯洁。
景语兰更加脸红了,却又莫名其妙的有些喜欢杨锐这样说,比起国内谈色而色变的环境,斯德哥尔摩反而更令人放松。
台上,曹达的致辞很快结束,老外们没有听出什么新意来,只当是中国换了个人过来,并不当一回事,只是自然而然的上来接触一番。
86年的中国不比以后,虽然地缘影响很庞大,但在经济和国际事务上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落到实际,就是严重的问题只有中方高层才能决定,而普通的问题则没有人在乎,像是曹达这样的大使,能够发挥的政治影响力就比较弱小了。
不过,政治影响力归政治影响力,曹达身为中国大使,在瑞典受到的关注程度必然是不低的,他走下讲台,就与在场的宾客打成了一片,端着杯子先将主要人物给认了一遍。
宴会过半,曹达才抽出空来,找到杨锐,笑道:“杨主任,早就想见您了,结果被人给拦的死死的。”
“今天是个大场面,我本来准备隔天拜访您的。”杨锐陪着谦虚。
曹达摆摆手,坦然道:“不用说大场面,别人不知道,你还不知道吗,这个场面就是给你做的。”
“深表感谢。”
“我只是执行任务。”曹达淡定的说了一句,道:“怎么样,有没有想要认识的人,我帮你引荐一二?”
“您认识瑞典方面的人?”杨锐有些惊讶。
曹达爽气的笑道:“不用认识,我是驻瑞典大使,带你见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引荐。”
“霸气。”杨锐乐了。他最想要的,就是这种风格的大使,要是都像凌大使那样瞻前顾后的,他别说今年参选了,围观都不一定有份。
曹达呵呵的笑两声,道:“我们做外交官的,说起来好听,实际上,都是在国外单打独斗,所以更加能够体会你们研究员的心情。在科学世界里单打独斗,一样不轻松吧。”
曹达温言温语的,顿时令杨锐有所触动。
深夜里,背对窗棂,面朝实验桌的生活,又何止是单打独斗呢,简直像是在与世界做斗争。
好的外交官,大约也是如此吧。
杨锐抬头笑笑,叹口气道:“做什么都不轻松啊。”
“确实如此。”曹达端起酒杯,和杨锐的轻轻一碰,道:“我这次来,就是希望能让一些工作变的轻松些。”
他很会说话的转入正题,道:“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你尽管提出来就好了。”
杨锐迟疑了一下,道:“要是有机会的话,我想做个大新闻。”
“大新闻?”
“是,越多人知道的越好。”
“不是只要学者们范围内吗?”曹达压低声音询问,转瞬摇摇头,道:“你也不用给我解释,你若是需要,我们就来试试好了,我还不知道使馆在宣传方面的能力怎么样,得回去询问一番……”
“大使馆目前的宣传能力,估计是不够的。”杨锐笑笑。
得诺奖,听起来像是一种学术行为,但实际上,它只有一部分是属于学术的。
杨锐并不担心学术部分的考察,但是,如果只看着学术的部分,以他的条件、背景、年龄、种族、学历等等来说,都是不稳当的。
而且,若是错过接下来的两三年,中西方的关系骤然转冷,再想得诺奖,就更费事了。
第1307章 粗浅
X光为什么能得诺奖?德布罗意为什么能得诺奖?甚至历史上的PCR为何能得诺奖,都与当时的舆论环境有关。
当然,这并不是说某人的诺奖源于宣传诺奖的名额太少了,造成的结果是,每一个得诺奖的学者和研究成果,都可以说是价值非凡的,但是,为什么是他们得诺奖,而不是同样非凡的其他人得诺奖?这就不免有无数的变数了。
最大的变数,归根结底就是人的作用。
当舆论环境中,某位获奖者具有优势的时候,他获得诺奖的几率就要大的多。
这不仅体现在评审委员会中,而且体现在提名者中。
虽然诺奖始终都不谈提名人数的问题,但现实的角度来看,得到越多提名的学者,毫无疑问会更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而负责提名的人选,不管是卡洛琳医学院的教授,之前的诺奖获得者,或者受邀请的全球多所高校的教授,都不可避免的受到舆论的影响。
杨锐并不需要向曹达详细描述,但他大略的说一说,已经自习过的曹大使就明白了过来,道:“所以你想得到瑞典范围内的宣传?”
“最好是全球范围内的宣传,做不到就只能是瑞典范围内的了。”杨锐有些无奈。当年穆里斯为什么能通过PCR得奖,其公司为了推销PCR,可以用了两年时间在全世界范围内开PCR的各种宣讲会。
可以说,全世界的实验室,全球的相关领域的学者,没有人不知道是穆里斯做了PCR的。
在最喧闹的那段时间里,但凡是参加什么生物相关的国际会议,或者是医药产业方面的论坛,就一定会听到PCR,听到穆里斯。
发展到90年代初,每当一名学者启动PCR机的时候,就想到穆里斯的名字。这样的宣传是极其可怕的。
但是,当杨锐率先完成PCR之后,他却没有这样的条件了。
一方面,他本人希望更多的做科研,而不是做宣传,另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